1 ) 《千钧∙一发》
我说的是电影《千钧∙一发》。
自古以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于是,王局握着老鱼(Old Fish,这是影片的英文字幕,专业)的手说:“你不拆那只好我去拆了!”稍懂点事儿的非愤青都知道,王局那话的意思是“还不快给老子拆炸弹去,没工作的老婆和刚复员的儿子不想解决了不是?”接着,七八个领导鱼贯撤出炸弹现场。
就在我想写《千钧∙一发》的当下,这是我最先回忆起来的场景。本片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不赘述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
记得电影节那会就有这片子了。首先国产片,枪毙;其次,连简介都没想看;最后,容易让人链接到港制故弄玄虚的警匪片(而且我也一直是这样以为的)。
事实证明,小觑国产片,无耻!在如此艰难的影视创作发行环境下,我们更应该支持本土导演和本土片。找不到钱的导演已经很可怜了,字幕显示这片子里的绝大部分演员都是黑龙江某警察局的现任警察,包括本片主角“非专业拆弹专家”老鱼,人还是个二级警督,副所长。卖相不错,一看就是个好人。本片是经真人真事改编,群众演群众,足金。
这部电影,四字形容,“千钧一发”。有文化就是有文化,一言以蔽之,不夸张也不妄自菲薄,言简意赅,主题突出,直捣黄龙。
简介各位自己google去。不过个人经验,看电影前别先着急看简介,要充分相信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智商。因为现在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故事已经编无所编了,所以看完简介的恶果就是“这样也能拍电影?”的疑惑,那什么都不用看了。
片子的颜色灰蒙蒙,寒冷的东北特有的凉。街道很拥挤,东西很杂乱,机关还是那些机关,警察也是那些警察。来事儿的48号,巷小楼飘,整一群租群搭的危楼。老鱼,一快退休的公务员,“除了生孩子啥都会(其老婆评语)”的炸弹界的“江湖郎中(赤脚医生)”。说此片有中国特色,凡是机关里待过的同志都一定有体会。
莫名其妙在那危楼里有炸弹了。
“谁懂?谁懂?谁懂?”
“听说老鱼特懂!”
“老鱼,行不行?”
“我怎么会拆那个!……那,试试?”
从局里到市里,专业人员赶不过来,领导们心急如焚,双双眼睛露着绿光,齐刷刷煞到老鱼。老鱼是个标准的三角猫,略懂炸弹。心肠很热,干劲强,家里老婆独大,唯唯诺诺,官微言轻,逼上梁山的时候也能拉下老脸给领导同志送点薄礼,点头哈腰,实诚人,典型的中国老百姓,嗯,混得不好的中国式公务员形象。
赤手空拳,毫无任何防护装备,老鱼同志拆了一加工鸡黑窝点的一土制定时炸弹。那加工黑窝点具体详情请参见央视《新闻调查》。油腻,血淋淋,活鸡在笼子里咕咕叫,死鸡陈尸在大水槽。老鱼拆完弹周身疲软,被人抬着出去,医院里晃了一圈,回家,屁股还没挨到沙发,来电话,又发现炸弹了。啥,别开玩笑!真的?再去。情况很危急,领导很生气。观众有点小骚动,哪来那么多炸弹?二进宫,换成配电箱。这回终于给老鱼穿了件防爆背心,戴上顶头盔。那炸弹都长差不多,剪完封箱带,黄的绿的蓝的红的线。老鱼同志心灵手巧,惯于就地取材,成功拆除。接着,又来炸弹了,在烟囱里。被拉到篮里的菜——老鱼同志发现问题不对了,他原本就着热心肠帮下忙,怎么老母鸡变鸭他就成专业的了?
影片走到这,观众们愤怒了,哪里来的炸弹?老鱼害怕了,得找专业的,我不行啊。可是,军令如山,老鱼这般普通的一线民警,真被逼上梁山了。炸弹一个一个来,老鱼每次拆炸弹影片都使用了鲁迅先生的“重复”修辞手法,大家屏息静气;拆完炸弹,老鱼汗如雨下,观众们从愤怒变到恐慌,哪里来那么多炸弹?于是,原本非专业人士拆炸弹的江湖闹剧瞬间变成了心理悬疑,那不停蹦跶出来的炸弹,那乱七八糟的线,老鱼的汗水哧溜哧溜地滴,惊悚的电话铃声不停地响。还没有爆炸吗?什么时候爆炸?几点了几点了?快结束了,估计这个要爆炸了。
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拆不完的炸弹,一个又一个。谁这么缺德在这种危楼里扔那么多炸弹?老鱼开始觉得这条命是千钧一发,观众们无奈又惊恐的等着哪个炸弹会爆炸。一层又一层鸡皮疙瘩。
老鱼的结尾:绑成木乃伊躺在病床上。2天拆了11个炸弹并身负重伤,因此被荣立二等功。(难不成这炸弹没炸,老鱼同志还不够资格领这个奖?)
放炸弹的元凶,深沉背景请参见黑心老板克扣外来打工者的工资所引起的报复勒索(千万别欺负人家外来务工者,后果很严重)。
幸好没光荣了,结束的时候有人这么说。实在是老百姓心目中最朴素的要求。
灯亮的时候,起身竟也浑身打漂,手啊脚啊都颤颤巍巍起来。看人拆炸弹其实没那么恐怖,但是看一个非专业人士在2天里拆了11个炸弹还真有点虚,尤其是这等着炸弹爆炸的心情,太难熬(谁让我还是瞄过两眼简介)。
2 ) 千钧。一发
我们所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从家来到学校,再来到社会,这其中碰不到太多事情,我们没有经历战争,也没有经历过剧变,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不属于这个社会的真正的高层,因此也不会有那种高层的惊心动魄的斗争的故事。然而,当你一旦接触犯罪,聆听犯罪故事时,你就接触到这个世界的真谛。我是个有神论者,我觉得一定有神在控制着这个世界。逆道者亡,顺道者昌。这是中国的古话。在生活中也是一样,你顺着这个道走,通畅。你逆行,一拐一插,你就完蛋了
3 ) 真的还不错
为印证豆瓣上的千钧一发优于神探亨特张的论断,晚上回家看了高群书早几年的这部作品,很优秀,与神探亨特张一个调调,故事方面拆炸弹毕竟要比抓小毛贼要扣人心悬,节奏把握更好,但是亨特张里还反映了各个层面的人对时下中国的感受,例如小偷们群众们,只能说各有所长吧。退一万步讲,这种片子的意义和耐看度远胜于高群书另一部广为人知得奖无数叫好叫座的电影《风声》。
4 ) 《千钧一发》:缺点不少,宽容面对!
由于导演高群书在《千钧一发》观影结束后同各位影友见面交流,许多人当着导演的面不愿意说“狠话”,只是在某些地方稍微质疑了一个高导,结果仍然引起小小嘴仗。等到活动全部结束,有的影友在私下聊天的时候就对影片彻底“开扁”,什么“拆弹的描写过于重复,审美疲劳”了,什么“故事虎头蛇尾,结局没悬念”了,什么“主人公设计过于做作,有的角色莫名其妙”了,什么“某些细节过于夸张不真实”了。总之是埋怨多多,好感少少。
说实在话,某些影友指出的影片存在的问题,在观影过程中,我也会深切的感受到,但我并不倾向于对《千钧一发》做出十分负面的评价,因为这个片子虽然缺点不少,但依然值得宽容面对,因为目前在国产片中,这种涉案惊险题材的警察片已经十分罕见了,而且影片在前半部分还是比较吸引人的,也并没有主旋律的腔调,还颇具娱乐和商业的元素,某些情节还不乏导演黑色幽默的闪现,即便对本片持负面评价的影友,在观影中也能听到他们多次的笑声。而且,即便影片的后半部分不令人满意,但是从整体上说,影片的节奏感还是比较快的,不会让人彻底发闷,能够让人带着一丝紧张的心情看完全片,高导刻意给影片打造的纪录片风格也比较到位。对于这样一部兼具艺术片和商业片特点的独特影片,从题材到表现形式上都不乏新意,也能看出导演拍摄的诚意与用心,对全体非职业演员的把控也十分到尾,所以我觉得对本片还是宽容一些为好。
所有人都在仰视,仿佛老鱼在只身爆破堰塞湖似的,只可惜影片并没有表现出海报上的气势
《千钧一发》取材于几年前齐齐哈尔发生的一个真实事件,一个毫无排弹经验的民警老鱼在48小时内连排11枚炸弹,最后光荣负伤。导演高群书表示,由于跟主人公原型聊天后对他的经历颇为感动,所以决定用纪录片的形式还原老鱼排弹的全过程,所以全片没有采用任何配乐,只用真实的背景声,台词也极为生活化、口语化的,许多台词根本就是主人公原型的原话。影片在生活化的场景中展开,东北那边经常会发现日军遗留武器,老鱼的工作似乎与此有关,引爆日军遗留武器他会在现场录像,其他民警发现疑似日军遗留毒气和炸弹,也会请他到现场鉴定,但他并不是什么炸弹专家,只是一个普通的老民警,关于炸弹和毒气的认识不过是来自当年当工程兵的知识积累以及多年当警察的经验总结。他的家庭也很平凡,住在老式家属院里,拥有一个小家和一个唠叨而体贴的老婆,上有老父亲的哮喘病让他记挂,下有即将复原转业找工作的儿子需要他操心。在开头主人公背景铺垫的段落里,从选景、服装、道具到对白,所体现的普通人生存状态都让人感觉十分亲切、贴心,还颇具生活本真的趣味,例如查获收废品小贩误收日军遗留毒气罐和炸弹一段就很有意思,黑色幽默也开始出现,紧张感也开始营造,老鱼把从小贩处收来的炸弹跟他自己的鱼一起放在摩托车的前车筐中,一个颠簸摩托车翻倒连炸弹带鱼洒一地,老鱼手忙脚乱地把鱼堆在路边让别人帮忙看管,再把炸弹放进前车筐前进,来到冰封的河边,拿着炸弹奋力一掷,轰!顺利排险,连路边车祸纠纷的一群人都停下争吵,直着脖子往他那里看。
影片的开头挺不错,已经表现出了主人公的朴实真诚和责任感,为他其后英勇排弹的行为做了必要的铺垫。随后就是危机发生,大批警察封锁某处加工肉食制品黑窝点院落,这里发现了有人故意放置的土炸弹。老鱼自然作为“专家”被请到现场,他马上发现这是一颗定时炸弹,于是问题出现了,省厅和当地驻军排弹的相关部门只懂制式炸弹,不懂土炸弹。死马也得当活马医,领导开始让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把用胶带绑在煤气管子上的炸弹冲下来,消防队员进了屋也不管炸弹在哪儿开了水枪就一通扫射——黑色幽默,经过老鱼指点对着炸弹冲也没起什么作用。眼看炸弹要到时间,老鱼主动要求排险,还经常有相熟的警察仿佛看热闹似的想帮忙,都被老鱼轰了出去,然后他一步一步拆胶带、拆弹,割断导线,在他割断之后仅一秒,定时炸弹的铃声就响了,险情解除,老鱼全身虚脱坐躺在地上再也起不来了。拆第一个炸弹的这段情节和细节都相当精彩,从炸弹的位置到老鱼找玻璃片看炸弹上的时间,再到撬开障碍物取出炸弹,再到拆弹,整个过程紧张感、现场感十足,还不乏幽默,把观众的观影的兴趣点逐渐推向高潮,可惜后面的情节就再也没有超越这个高潮的情节出现了。
除了左边那个女警察,包括中间的主人公老鱼在内的所有警察,都是由真警察出演,给影片带来了极强的真实感,导演对非职业演员的把控也值得称道
领导给老鱼准备了庆功酒,老鱼还没开始动筷子,技术组报告院子里又发现了炸弹,老鱼只得火速前往,这回领导给他准备了钢盔和防弹衣,排完这个炸弹的时候,老鱼汗如雨下,鞋子里的汗水都一汪了。有的影友说这么出汗有些夸张,我想说导演不是白痴,既然表现这个细节,那应该是有所依据的,除非有人能拿出人类在极度紧张情况下流汗量的依据,否则不应该对此轻易质疑。第二天,院子的烟囱里又发现了炸弹,老鱼接到电话二话不说再次赶到。看到这里,其实观众已经有些审美疲劳了,俗话说的好: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再四。已经排了两次弹,接下来的剧情还是排弹,如果说前面两次紧张气氛的营造还能让观众揪心的话,从第三次开始,观众心情已经逐渐放松了,脑海中基于理性也开始想到,在国内电影环境下,造成重大损害的炸弹在银屏上是炸不了的。好在排第三颗炸弹的时候导演又用上了黑色幽默,老鱼用鱼竿把炸弹从烟囱里钓了出来,炸弹在鱼竿上晃晃悠悠,众人小心翼翼,很有笑点,之前老鱼曾说过这个炸弹可能是手机引爆,此时手机铃声响起,众人又一惊,结果证明只是老鱼的手机响了,观众看到这一段无不爆笑,可以说笑料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剧情的不足。
但接下来的剧情彻底失控,老鱼钓完炸弹在楼道里随便一碰,竟然又发现一枚炸弹,于是又是排弹,排完这一个后来又出来三个,接着排……故事越来越单调,越来越枯燥,即便导演又祭出了“鱼钩排弹法”和“真假炸弹说”来搞搞新意,但剧情基本上在排弹与洗澡中不断重复,小小新意犹如杯水车薪无法挽救观众对不断重复的厌烦心理。好感减退,恶感渐生,于是看什么都不顺眼起来,有的影友觉得老鱼动不动就甩手不干有些耍大牌,觉得老鱼身旁的女同事总是出来搅和显得太刻意。其实我倒觉得这些细节并不突兀,也是能做出合理解释的,是没必要深究的,老鱼动不动就发话甩手不干我觉得倒是体现了他身上的压力,排了许多炸弹都没炸,许多人开始放松警惕,瞎掺和意见,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活计,弄不好就玩儿完,所以不希望别人在旁边叽叽喳喳。退一步说,就算是他耍大牌又如何,一个普通人一下子被众多领导奉为救星,有点脾气很正常。至于他那个总是出现的女同事,剧情其实有暗示他们俩大概是一个组的,关系亲密一点,时常来拆弹现场看看很正常,而且国内的警察大部分都没经过什么爆炸的,看到这个阵势,不知害怕却有凑热闹的心理其实也是一种真实。
就本片来说,导演高群书虽然有不少失策之处,但题材、情节、人物上的新意让本片脱离了主旋律的俗套,拥有一种处于艺术片和商业片之间的特性
影片后半部分的失策在于故事趋于重复、平淡,直至老鱼去拆最后一颗炸弹,观众们已经有感觉这个肯定会爆了,所以紧张感再也提不起来,最后影片不咸不淡地结尾,也极其不出彩。不过,个人感觉除了剧情上的问题外,导演过于痴迷于拆弹,没有用更为丰富的细节和故事来塑造主人公,也是造成影片整体失利的主因。本来开头对主人公的刻画还是蛮成功的,到了拆弹的环节,应该给观众看到更多主人公在整个事件中的心态起伏,仅仅是紧张、害怕这两种表现是不够的,还应该更细腻一些。或者说,仅仅是表现紧张、害怕的情绪,也可以有不同的、丰富的表达层次。除了拆弹,还应该增加一些拆弹之外,老鱼同领导、家人、同事之间的戏来丰富剧情,比方说他对领导一直这么没完没了地用自己是什么心态?排了一个又一个炸弹他有没有后悔过当初掺和进来?对于上面一直没派专业的拆弹人员来他有没有什么意见?玩命拆弹对老婆对家庭有没有什么内心亏欠之处?其实有许多细节、故事和心态都可以去进一步发展,但实际上在片中后半部分对老鱼的刻画除了拆弹就是写遗书,留遗嘱(请求领导给老婆儿子找工作)。结果,看完影片之后,老鱼只是给观众留下一个“拆弹机器”的简单印象,而不是个血肉丰满的人,也就无法让观众对他投注更多的感慨、同情和尊敬了。(文/列文)
5 ) 千钧。一发
距离不是什么男的站在女的身边,一个却不知道另一个爱着自己之类的扯淡。这两位之间的距离算得出来,就是一根男性生殖器勃起的长度,中国男性距离女性的平均距离是11.2厘米。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一个存钱的口袋和另一个存钱的口袋之间的距离。特别是,这两个口袋一个属于打工的,另一个属于无良老板。
6 ) 《千钧。一发》——跟炸弹死磕
《千钧。一发》——跟炸弹死磕
文:孔雀曼陀罗
端午节期间我在北影厂录音楼审片室观看了一部国产排爆惊险电影——《千钧一发》。电影散场,还与本片导演高群书做了近距离的交流,感慨颇多,特记录此文。
我觉得本片最精彩的地方莫过于人物的语言,真是地道的小人物的语言,用的是东北话来表现,特别是由于近些年赵本山在春晚上对东北话的推广,让这一方言听起来非常的亲切,也潜移默化地让关注贴近了人物。别看人家是业余编剧,但台词水平我觉得比某些专业编剧都强!把人物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主角老鱼同志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或者就是我们自己,具备所有平凡人的缺点,但最闪光之处也是他最大的优点就是他的敬业。他是干什么的?排爆的!所以就是要跟炸弹死磕!磕不过也得磕,硬着头皮也得磕,冒着生命危险也得磕,不磕咋整啊?
为了表现老鱼同志的敬业,安排他两天之内连拆十一枚炸弹这也是情有可原的,电影嘛,毕竟不能跟电视剧比,可以可劲儿拉长,电影讲究的就是快节奏,集中表现!无疑,本片并没有什么反面角色,所以一个接一个的排爆场面可以让影片更加惊心动魄。
老鱼的生活情节虽然少了点,但都很细致,比如吃咸菜,扎鱼,在办公室找排爆工具翻得乱七八糟的抽屉,帮儿子找工作向领导说情等等。让我们看到这位排爆英雄更为丰富的一面。
本片除了一个女警察算是专业演员外,其他人包括男主角全部都是业余的,这一选用演员的方式就值得称道,让我们看到普通人同样可以把戏演好,这也与本片主题平凡人皆英雄相得益彰。现在影视界有一个很不好很恶性循环的趋势,那就是一部影视剧的制作费用,通常光演员薪酬就占去一大半,而且这其中还多半是被那么几个大腕瓜分的。这样一来,只好减少编剧、后期制作等其他经费,导致影片粗制滥造。高导用他的实际行动为我们找到了一条更加合理的影片制作方式,好的导演加上好的剧本加上好的群众演员同样可以拍出优秀影片。至于票房,那就要靠我们观众来努力,不要给那些大腕太多面子,我们只看我们真正想看的优秀影片!
再回到影片本身,看似是一部纪实性的惊险片,但它同时还反应出很多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为什么我们的专业排爆警察这么少,为什么我们的排爆工具如此原始如此落后。我们有没有更好更安全的救人手段?面对危险和灾难,我们要如何去处置?
总之,《千钧。一发》绝对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影片,它能让你欢笑,也能让你紧张,最重要的是,它能让你去思考。
7 ) 350个字多一字也不行之《千钧。一发》
又超字数了
拆弹时记录式的镜头配合演员代入感极强的表情带来了强烈的心理紧张感,小成本影片的氛围营造相当到位。不得不说导演虽然爱吹牛逼,但还是真的有点东西。不过因为片源模糊造成影片光源过暗,让我产生了历经四天的拆弹时间线只有短短两天的错觉。而这也让人产生了更深的问责:这么长时间竟然找不到一个专业正规军来代替老鱼的工作?官方的解释更是苍白无力,人家科班出身的也不懂土制炸药啊!这是弄啥咧!让一个被家庭琐事困扰的片警一肩挑完成任务,这不是彰显好莱坞式孤胆英雄的传奇,而是凸显当今社会普通人面对困境的悲怆,再结合抓捕到的曾在黑作坊工作、讨薪无果继而铤而走险的犯罪分子,可以说和平年代小人物的索求如同哑炮,只有豁出去舍得一身剐的付出才能引爆。你我皆是老鱼,为了求而有得不得不挤破头皮咬住社会这杆鱼竿。影片在介绍炸弹犯背景的播音声中戛然而止,这可能也对照了主创对于本片发行的无奈,在龙标烙印下,有些真实映像和有些真情实感只能是欲言又止。
凯瑟琳毕格罗你就惭愧吧,零防护拆弹才是最牛逼。高群书这片子真好看,好过他之后的一切电影,中景和长镜头追拍堪称两大杀器;力量感充沛,不回避小人物的疲惫,这在大陆电影中非常难得。
中国现实最魔幻,中国真实最离奇,中国生活最入世,中国人民最奇智
如果不是真实故事改编 会觉得这个剧情太离奇了
这种写实的片子很让人亮眼。国内最缺的正是这种很生活的东西,里面有些人物细节也很好。不过这片时间感没拍出来,以为是间隔了好久的事,原来只是一两天。我们做事常是野路子,这个很贴切。
坑爹啊~~
09.02.03 非常出色的大陆电影,对于清雷采用写实的手法拍摄可以说是恰到好处,看的人心惊胆战。。。一样是拍主旋律,本片从生活入手,细致真诚。。如果每回主旋律能拍到这种水平,我也进电影院看去。。。
有点意思~膘客老高 哈哈
叫老鱼的都是大心脏
洗澡的档次越来越高,连续五天的拆弹,实现了从无名小卒变成英雄,典型的小人物转变的题材,最后惊鸿一瞥,静默无声
窝囊
如果给高群书足够的自由,这部电影应该会是五星。这片拍的不是英雄,所有给一星、两星的请了解一下于尚清的事迹,再耐心琢磨一下影片里的诸多细节吧
重看,导演被要求着不停要往主流靠,很多处理没办法脱俗,从而整个剧作都显得没有根基,表现力的上界已经被框死。但人是有的,无论是生活背景中的人与具体情境中的人,所以神探亨特张会成功。
主旋律电影中比较出彩的一部,可惜的是年轻的女主角已经去世了,默哀。。。
惊喜,看哭鸟。靠,主旋律就该这么拍!
终究要炸的,不是这个就是下一个,最难挨的就在于此,永远面临死亡
近十年最好的华语电影之一
国产的,很不错哦
【长工】真实事件改编!主演是真警察,48小时徒手拆11枚炸弹!冷门高分电影《千钧。一发》 UP主: 蔡老板家的长工 http://www.bilibili.com/video/BV1cU4y1q7Nt
非常黑、非常有力的一部作品。4星半。
为着它的现实主义格调加一星。高群书但愿能再踏实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