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宏大的苏东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多情的苏东坡。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是豪迈热血的苏东坡。
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是幽默的苏东坡。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洒脱的苏东坡。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是坦然的苏东坡。
他欢欣,所以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他思辨,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他豁达,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我心安处是故乡。
他亦孤独,于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东坡是丰富而立体,活色而生香的。他千百年来为人所敬仰,爱戴,亲近,大抵只是因为他所拥有的心境与生活,是许多人穷其一生苦苦追求却又难以做到的。
艳羡之余,吟一阙苏词,涤荡一下自己的内心,想必也能得到一点浩然气,感悟一丝千里快哉风。于你 于我 足矣。
听窦文涛聊天,是种享受。
自然,舒服,有料。
不管是聊什么,和谁聊,窦文涛都能聊出趣味。
中国主持人大多喜欢说鬼话,但窦文涛不管是说真话还是说假话,他总还是喜欢说人话。
从《锵锵三人行》到《圆桌派》再到《锵锵行天下》,一直如此。
前阵子,《锵锵行天下》播完了。
相信无论是窦粉还是锵粉,也算是又过了一把瘾。
但新的烦恼就来了。
就像说听了几十年相声的人,每晚不来上几段就睡不着觉。
没有太多要求,就是喜欢听窦文涛和别人唠唠嗑。
不怕,新节目来了:
《一路书香》第二季
相比《锵锵》或者《圆桌派》。
这个节目的关注度可能还要更低一些。
可是封面上的那个“情色小主播”依然让我不自觉地点了进去。
先说说第一季。
首播是在2017年年底,《三人行》刚刚停播,而《一路书香》算是文涛之后首次亮相的电视节目。
当时文化类节目开始火热,各个电视台都急着创新。
一路书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看来简直就是《锵锵行天下》的前身。
可是看完,观众最大的反响就是一个字:尬。
用窦文涛的话来说就是不自在。
没有《三人行》里聊得自在,更没有《行天下》里玩得随性。
好在第二季好转了一些,有了朱大可老师的加入,节目组的中心也开始重新移到了“书”上。
这里不免要和同样是以书本为载体的综艺节目《一本好书》比较。
总的来说,两者之间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
《一本好书》更多的是以推荐为主,舞台剧的形式可以形象地浓缩整本书的精华。
《一路书香》则更多的是以探索为主。
“如果你想要了解旧上海,就去读《长恨歌》吧”
这个《长恨歌》不是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而是一个叫做王安忆的女作家笔下几十年旧上海的时代变迁。
小说写的是一个叫王琦瑶的女人成为选美小姐,前后将近四十年的爱恨情仇。
王安忆曾说:
“这个女人就是这个城市的影子,不是通过女人来写城市,而是直接表现城市”。
了解一本书最好的办法就是走进书里。
了解《长恨歌》最好的办法自然是走进上海的弄堂里。
平安里39号二楼
书中王琦瑶命运转折的关键。
只有真正到了这里,和这里生活的人聊上两句,才知道为什么上海的弄堂能够记录上海的喜怒哀乐。
“当天黑下来,灯亮起来的时分,这些点和线都是有光的,在那光后面,大片大片的暗,便是上海的弄堂了。”
这里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电灯,自己的电表,自己的水龙头。
厨房里就算开着灯,进来烧饭还是要开自家的灯,不然就是揩油。
每天做菜,洗衣服都要下楼,晚上家里烧肉吃,没一会儿全弄堂的人就都知道了。
大家的生活里有斤斤计较,也有相互理解。
文涛好奇地问偶遇的大妈:“现在大家住在城市里生活都很方便,住在这里不麻烦吗?”
大妈说我们这代人还是习惯住在这里,孩子们就不喜欢了。
书中一辈子想要逃离这里的王琦瑶,最终还是回到了逼仄的弄堂。
王安忆其实写的不是一个王琦瑶的故事,而是很多个王琦瑶们的故事。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同样和上海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还有钱钟书的《围城》。
这里不仅是书中方鸿渐的“围城”,同时也是钱钟书先生的“围城”。
上海,复兴中路573号
来到钱钟书上海的故居,试图找寻这本小说的创作源头。
这里原本是旧上海的法租界。
当时的上海已经沦陷,而这里无疑就是一座战争中的围城。
虽然身处富人区,不过钱钟书和妻子的生活并不富裕。
为了支持丈夫写小说,妻子杨绛辞去了保姆,主动成为一名尽职尽责的家庭主妇。
关于为什么钱钟书要写《围城》这个问题。
或许只有结合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你才会发现就像朱大可老师最后说的:
“看完书,我才知道,哦,原来他在逃难。”
这时你可能才会发现这档节目真正的滋味。
这种味道来源于节目对每本书细节上的填补。
这个细节可以是一扇窗户,一件旗袍,一段对话。
跟随着文涛一行人,我们来到作者或者书中角色曾经生活或者工作过的地方。
就像是一个福尔摩斯迷一下子走进伦敦的贝克街221b,又或者是一个影迷听到了电影中的经典台词。
这些细节也许不是了解一部作品以及作者的关键点,却是不可或缺的印记。
甚至可以成为一种独特的情趣。
第三期,聊的是金庸。
金庸怎么聊?
一部部作品都讲一遍自然不现实。
一个最美的小龙女,一个相识30年的朋友(李纯恩),一家金庸先生常去的饭馆和茶室足矣。
金庸先生曾经亲口承认李若彤正是他心目中最好的小龙女。
然而遗憾的是这个最受到认可的小龙女直到金庸去世也没能和他见上一面。
李若彤说这不重要,与金庸先生见面反倒有可能破坏了原本留在心里的感觉,不如保持一个完美的形象,也很不错。
窦文涛在一旁打趣道:
“她还真是古墓派的,不想出去,宅在古墓里,连金庸都不想见。”
更有意思的是,除了小龙女,李若彤还饰演过《天龙八部》里的王语嫣。
可是她非常讨厌这个角色:
“我觉得王语嫣一点性格都没有,她只会傻呆呆地看着表哥。”
这些看法对了解一个武侠宗师有多大作用吗?
可能没有多少意义,毕竟不是所谓的“干货”。
但是对每一个喜欢李若彤饰演的小龙女的观众、喜欢《神雕侠侣》《天龙八部》的书迷,或者更进一步,对每一个喜欢金庸的人来说。
看着书中的角色谈论自己对人物的看法。
这的的确确又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无论是看《一本好书》还是《一路书香》,亦或是其他类似的节目。
你可以把它当做一个娱乐节目,用来打发时间;也可以把它当做一个文艺节目,扩展知识。
最无趣的就是把它当做一个几十分钟读完一本书的“干货”课堂。
很多经典,书籍也好,电影也罢,只有亲自体验过方知其中的奥妙。
别人再多的看法也不过是锦上添花。
急功近利,囫囵吞枣。
在获得的同时,也会失去了很多原本的乐趣。
喜欢文化类的节目。
画面拍的非常非常美,可惜内容稍显不足,有点儿谈虚了。ps 那个女主持特烦人
就一卖书的节目,广告也太多了.........
王阳明这期非常好!但还是锵锵行天下好看,毕竟老朋友们水平赛高!
两个晚上看完的,感觉一般。看了三集锵锵行天下,更满意那个多点
主持人扣一分吧
喜欢窦文涛,文化类节目需要力捧。
聊天的人不对,就差了味。PS.希望节目组再认真点,第二集中那是梁林的合照而不是屏幕上注明的钱杨合照。
发现有这个节目 于是就看了 第一期讲的正是《长恨歌》尴尬之处在于 这究竟是一个游览节目 还是读书节目 览物时间过长 噱头有点空泛 在最后围桌而坐 几人还是聊出些东西的 而且渐渐聊得深了 可对于长恨歌这本书 又是远远不够的 缺少有分量的言论 缺少有知识量和视角的嘉宾 因此最多给到三星 我能接受的读书节目 仅限于几人对谈 间杂插一些极为有限的资料画面 甚至游览画面 但还是应以清谈为主
这个女主持还是换一个的好,不讨喜
本节目充分证明,只有窦文涛,没有凤凰锵锵的团队,是达不到三人行的水准的。
东坡居士这集给五星
把这个女的换掉就完美了换成蒋方舟就不错啊
在家背景音
不期待什么,接着看了,总比看其他撒泼打滚的综艺节目好点的吧。
女主持真的很尴尬了,动不动就核心价值观拿出来背一遍……
有窦老师在的地方,就是天堂。越来越能感受到他的睿智与舒适了。
昨天看的那一集还挺不错的,讲的是金庸先生的作品和故事。请来了两个和金庸先生有关的人,一个是和他认识了30多年的朋友,一个是他认定的小龙女,当中还播放了很多以前的武侠片,真的是回忆满满啊,觉得非常好看!
如果没有张星月的卖力表演,竭力抢戏,我当然愿意给文涛无条件满分。但是张星月太多余了,话多,爱现,但是没一句有水平够份量。原以为电影明星是无脑花瓶,没想到在一路书香反过来了,女明星言之有物,主持人才是白痴。她大概也清楚自己的不配,一边见缝插针地抢话,一边见缝插针地谄媚,看着难受。
这节目真可惜了窦文涛,忍着看了一集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