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无形,人的孤独原来能以这样一种形式呈现,非常震撼。老人在渴望中分裂,在矛盾中排斥,最终不得不在黑暗中妥协。
导演以白鲸呼唤同伴的叫声牵引人物心态,但搁浅的白鲸尸体其实一早预告了独孤的结局,以至于落幕的一瞬,呼唤声转换成了哀鸣。
全片物象不少,收音机指代社会关系(老人抱怨过怎么连起码的沙沙声都听不到了),仔细给小屋落锁暗示老人坚定去城市里寻找陪伴的意念,回归城市时戒指从中指换到了食指,在吧台不合节奏的努力打拍。书籍和手表指代文化人的自尊,老人在打猎时都不曾摘下,但片末却两手空空,床上也不再堆书,取而代之的是年轻款式的衣裤,这里暗合老人接受了自己的第二人格,也就是曾经最唾弃的物质需求。而全片最大的物象其实是最早开幕时就出现的——海边小屋,它残破,它时常处在飘摇风雨中,它明明白白在门板上写着"我",注意片末第二人格回归时,小屋的门不再是敞开的,第二人格只是站在窗外朝黑暗的屋内看而已。
看完这片后影院里都很沉默,大家散场时给分都不高,怎么说呢,老人是知识分子,他的悲伤、或者人类的悲伤,都不互通。
#2022TIDF
7。#VdR2020“灼光”最佳影片
#SIFF2021 剪辑生花,将一人分作二人刻画,营造出一种奇妙的对话感,音乐音效拉满,却不免令人感到有些刻意,所谓『老人与鲸』的文本故事,远不及老人本身回味悠长。
老亚哈船长近乎疯狂偏执地要猎杀莫比迪克,而老人如此痴迷于《白鲸记》,他的莫比迪克是对孤独的恐惧吗?一度赶走臆想出来的另一个自我面相,尝试穿越城市置身人群中,但最终还是回到海边小屋,在无法忍受精神孤寂后还是唤醒了那个被赶走的自我面相~想起了白鲸记的开头:请叫我以实玛利!
老人的肋骨,海滩上搁浅的鲸鱼白骨,也是一种我和另一个我吧。
为什么鲸鱼那么大,却只有那么小的眼睛。剥下兔皮,割下鲸鱼牙齿,切出蚝肉。在这个小屋里老头孤独到极致,开始与自我对话。他要和自己分界,用兔子一样的耳朵听雷鸣。穿过城市的熙攘,久居孤寂已不能适应。继续回到隐居的小屋,穿上安全套一样的潜水服下水,伴着宁静篝火噼啪作响沉思,寻到另一个我。
看似两种人格对话,实际是就生存物质需要和精神自我存在何者更为重要的思考和较量。整体影像表达有些意思,但火候还是不大够。
与世隔绝的生活中自我分割、对话,给自己作伴,像追逐白鲸的船长一样接受孤独的洗礼。闲适和思考,漠然和关怀,两半在镜中对照,老人演技真不错,还是更喜欢世俗,清楚自己所欲的那一面。
4.4 神奇的偽紀錄片,攝影和聲音做的極佳,代入文學性的奇幻,加上存在主義式的探究,讓此片的精神面探討形塑到位。人的孤獨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呈現真是令人驚豔,那種人物狀態根本不是一般的演員可以演的出來的,Visions du Reel目前最佳。
伪纪录片外壳,乌托邦式想象。
一部不看到最后不可能看懂、看到最后也不一定能看懂的电影。哈哈。爽。
散步读书听音乐看海徒步走很久的路去镇上买书,非常乌托邦。“愉悦和欲望本质上是一样的”
2.5.可以看出导演的心思,用纪录片式的素材组合出一部剧情片的内涵,《白鲸记》、鲸鱼尸骸、“另一个我”,但是处理的太过粗糙乏味,且试图将鲸鱼的死亡/呼唤/孤独和老人的分裂/断裂/无法融入并置的尝试也很不成功。只能说枯燥、刻意和遗憾了
Moby Dick所傳達的海是否某程度是所有海人的精神錯亂原鄉?永遠忘不了那句Call me Ishmael. 還有那種上船遠洋的強迫症。
天涯海角一个(或两个)智利老头的百年孤独,声画非常用心。从瞬间到状态,从行动到哲思,过程亦简亦繁,让人想到Ben Rivers的Two Years At Sea。
虚构手法的运用反而更接近与世隔绝生活的内心世界,老爷子满满的表演欲也很可爱
看这部片的时候想到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位老人真不容易!
老人家身子骨挺硬朗…
上影节的一颗螺丝钉打卡
摄影机和剪辑台充当了镜子的功能,沟通了老人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