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看片必备
土豆观看网址:
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ayindex.do?lid=492161ACGtalk 详介:
http://www.acgtalk.com/node/421押守井个人介绍
PIG公司概况
如此这般,我们便可以把本片放入它产生的时代中,来看一看了。
crayon à la main, lire trois fois ou quatre fois, même encore plus.
日本近代大事纪
年号:昭和:自1926
2 ) 说一些和电影本身无关的事
以上各位的评论都看了,有感觉得也都一一回应。觉得各位所言甚是。
总之不论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来看这部影片和从什么角度来评析这部影片,相信我们这群追随日本动画多年的人都会如同往常一样将“立食师列传”珍藏在心中。
不过……其实我真正要说的是……什么时候这部电影字幕组的翻译能够做的好一点啊!对于我们这种日文三脚猫以及历史白痴来说……这种翻译实在是太OTL了啊!
3 ) 从闷或者骚到闷骚
《立食师列传》再次说明了押井守即使不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也是一个有叙事能力的人。他的叙事能力当然是解构的叙事能力,或者说通俗点就是恶搞。
但是这部片子一般人定会觉得非常的闷。山寺宏一从头到尾的喋喋不休已经够令人厌烦了,何况里面还充满了押井风格的说教语体。押井风格的说教是押井闷片的最大功臣,这样的说教确实让影片在深度上有很大的飞跃但是也暴露出他严肃叙事的能力的薄弱。一个优秀的叙事者是可以将富含深度的信息巧妙地埋在叙事的土壤之下的。直接袒露思想是一个冒险的举动,做得好是有“风骨”,做得不好就是一堆白骨了。
押井守比较符合我对于"闷骚"的美好误解.在这样的误解中,骚是相对于闷存在的,是一种癫狂的状态,;而闷,很好理解,就是一种深沉.当闷和骚分离开来在我看,就是是这个时代的象征.以前的押井守就是这样的分离状态.骚的是福星小子和机动警察ova,闷的机动警察和攻壳机动队的剧场版。但是在机动警察minipato之后,押井似乎找了一个融合闷和骚方法,一种借由狂欢的叙事来传达深切忧虑的叙事手段。也就是说他闷骚了。minipato的解构还停留在押井深沉的作品,即机动警察剧场版上,它的目的还仅仅是娱乐。但是在《立食师列传》里面,押井解构的对象成为了深沉本身,目的则升华为了传达这个时代的狂欢表象下的深切忧虑。
狂欢的叙事并不是押井的首创,以国内为例,前几年就有阎年科的《受活》,《坚硬如水》和余华的《兄弟》等。或许是在这个时代,严肃深沉的东西太脆弱了,太容易被人解构被人大话了,比起板起张脸被读者消解价值,创作者主动的消解严肃,将价值保护起来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策略。
《立食师列传》以日本近代史为线索,讲述了几个“立食师”的传说。事实上,每一个“立食师”的传奇人生都在折射日本一段特定的时期,颇有《阿甘正传》的感觉。出于不剧透的传统,各个故事就不单独分析了,其实看过第一遍有的故事我也没弄得特别明白……
该片最大的亮点我觉得在对画面和解说的处理上。《立食师列传》是先有小说的,我的感觉是山寺宏一从头到尾就在读这篇小说,这样的坏处前面说了,太唠叨,很多人受不了,但它还有两个好处:
一.符合列传,或者说传奇故事这一古老的文体。传说一开始本来就是口头文学,山寺宏一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合情合理。
二.符合押井守说教的语言风格。为什么在这里要有说教的风格?其实在这里说教风格是作为被颠覆的对象存在的。这个下面说。
这样,影片就是由画面和解说两部分构成。在我看来,该片中画面和解说分工极端清楚。一方面,解说推动叙事发展,画面则进行场面的刻画和补充(由此推断小说有可能在场面刻画方面较淡薄);另一方面,山寺宏一严肃的语言风格体现了押井的深沉,而画面则承担起了解构的他的责任。
这个尝试应该说是有得有失,明确的分工自然提高了影片传达信息的效率,但是也使得画面和解说(文本)之间有了一条难以缝合德裂痕,触目惊心。另外,除去画面,我实在很好奇在原著小说里押井是如何解构他的严肃表情,它是否具有文本上的狂欢叙事的能力。
该片推荐给:动漫发烧友,押井迷,闷片王,恶搞大叔,近代史爱好者,叙事爱好者。
注:我一向不是艾柯所谓的理想读者,以上必然有太多的误解和过度阐释。
4 ) 立食师列传 短评
与预期不同的是,本篇在字幕被正确翻译的前提下并不是预想中的晦涩难懂,甚至与大部分艺术电影的模糊性也完全不同,对纪录片形式的仿照并不只限于形式上虚构的历史学家旁白介绍,片中以战后日本历史发展为脉络的8个立食师的介绍,对其特征的归纳,对代际间的对比,都清楚的说了出来。(川井的音乐其实助力也不小)
不过在这种旁白叙述上无限接近真正的纪录片的策略外,传统上记录片中作为台词辅佐的画面,本篇却不是如米特里所描述的传统纪录片那种“力求以尽可能客观的方式展现现实”,特有的以现实照片作为素材如同人偶动画一样操作的手法,实际上先前在看空中秋千的时候看到过类似的频繁使用类实拍素材的手法(好吧,那片其实甚至有一个真人角色),但是那个作为一种风格系统更多的效果是一种荒诞,幽默,以及和其心理治疗单元剧的内容相照应。但是立食师中,同样用真人素材,虽然大体上还是遵守着纪录片形式上上的为台词提供一定解说,但是远远不是传统纪录片中所谓“并不通过自身做任何表意或阐释,只是为了再现”的画面。即使不结合作者研究考察鸭子的心路,本篇中刻意用照片素材表现的许多扭曲诡异的画面(实际上用实拍素材导致很多画面诡异了很多倍,本片可能不太适合半夜看,虽然看了片尾staff表后又觉得爆笑)中,对影像理论很多基本的东西的反叛性呼之欲出,甚至在读一些经典电影理论家如米特里的书后,产生鸭子这个毫无纵深和运动的实拍纸片人简直是刻意唱反调的感觉。 当然,结合对鸭子本身的作者研究,能对本片的这点产生更明确的认识,详见熬吧雄文。
令人惊异的是,上述实验性风格确立,丝毫没有影响本片伪记录片的特性以及相应内容上的极其丰满,相比其他许多实验电影或者艺术电影,可看性还是非常强的。虚构的纪录片的特性也造就了很多种解读方式,例如,八个立食师整体脉络构成的结构(如片中已经直接表达出的一种“下降”),虚构纪录片内容背后隐藏的作者观点(例如对某个历史发展阶段的评价,当然有些已经直白尖刺的的说了出来),整片中体现的作者对自己创作生涯的反思(因为这些立食师本身来自于鸭子以前的作品)。即使单纯只是把本片作为对虚构纪录片(类比文学中博尔赫斯虚构人物传记的尝试)的一种另类(就其风格而言)尝试,也是颇有趣味的。
总而言之,立食师肯定是鸭子爱好者的一场盛宴,但是即使抛去作者研究不谈,本篇仍然是一部意蕴非常丰富的,回味很强的作品,在这个点上,可能它是独一档。
5 ) 都市童话
好吧,能做出这样的动画的人物,当今世界估计也就是押井守这位神叨达人了……
与其说是动画片,不如说是活动纸片,虽然每幅截图都会毫无争议地很漂亮,但他很明显地故意把动画的基本要义颠覆了,只有画,没有动,至少没有连续的动。这位动画界的躁动分子显然不满足于把哲学和说教铺满整条音轨,或者仅仅谋杀掉观赏性和趣味性,他对动画所做的这些反叛,意义可能最终会超越我们的想象。
电影里说,立餐师是源起于战后日本的无序状态,他们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故意吃白食,不管是什么原因,困窘,反叛,挑战……反正他们在吃白食界名声大噪,应者影从,所向披靡,而各食店则闻风丧胆,决不敢与他们正面冲突。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立餐师,但要成为一流的立餐师,必需具备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即这位立餐师的白食行为已经引起了秩序的混乱并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秩序。
电影看到一半时,我想起了太史公的游侠列传。游侠在太史公的时代,必也是被社会上种种人物所鄙视所不屑的群体,他们目无法纪,杀人作乱,官府欲除之而后快。但是太史公没有流于俗见,他不仅为他们立了传,还在传记里面狠狠地夸赞了他们:忠肝义胆,视死如归,嫉恶如仇……更重要的是,他们也是秩序的破坏者!
押井守为什么要为秩序破坏者立传?影片中的几位各领风骚数十年的吃白食者,他们身上有什么东西吸引着导演,要他为他们的成名而激动,为他们的老去而伤感?其实影片在记述这几位立餐师的逸闻时,更像是在梳理日本战后60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史。从40年代重建家园的豪情,到50年代复苏时期的乐观情绪,转而60年代举办奥运会的民族情绪高涨,再到70年代石油危机的重创,再恢复为80年代经济的火箭般窜升,又蜕化为90年代泡沫破灭后的虚无,可以说,这其实是一部日本当代史电影,很多画面都明示了这一点,而贯穿其中的线索,则是战后日本兴起的左翼运动。可以说,没有对日本当代历史掌故略有熟悉的话,就会对很多画面视而不见。
押井守对于左翼运动的态度在影片中没有明显的表露。但相反的是,他的态度又贯穿于整部影片。日本左翼运动的兴起与高潮都与日美安保条约密切相关,作为在野的政治力量,左翼一向是以对主流政坛的亲美倾向的反叛而著称的。这就可以说,左翼在日本的当代史中,是以一个秩序的破坏者出现的,就像导演镜头下的立餐师,和太史公笔下的游侠。当导演把对立餐师的忧伤又同情的镜头与左翼学生上街游行反对美国的镜头剪辑到一起时,导演的政治立场与拍摄这部影片的真正目的已经坦然若见。
对于秩序的破坏者,太史公用如花妙笔来称赞他们,而押井守则用他幽暗而精致的画面来哀悼这些逝去岁月里的都市童话。他们尽管有着相同的行为——立志吃白食,但他们的方法却是如此多变,有的可以用一条巧舌说服店主,有的则用美人计,还有的考演技取胜,甚至还有的用食量拖垮店主,这些行为在外人看来荒诞不经,离经叛道,但在导演的镜头下,竟都透现出可爱而哀伤的怀旧情绪,是啊,他们的白食是为了逃避社会的压抑,或者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像70年代左翼运动落幕后一群群落寞的学生一样,背负着理想,却吃着白食。
押井守的电影一向会把观影者引入一种莫名的寒冷,让你感受不到任何来自人间的信任。但这部外表闷蛋的片子,内里却是一种大火浇熄之后脉脉的余温,让你看到旧日的传奇,看到曾经的荒诞,看到一种如今已经难觅踪影的都市童话。
博客:
http://www.mtime.com/my/Lyeast/ 6 ) I am standing on the Moon!
1945年8月6日Enola Gay在广岛上空投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枚原子弹,这架以机长母亲的名字命名的飞机,催生了一个恶魔般的男孩。这没名字的孩子在蘑菇云中消失,最后留下一抹微笑期待他的胖子兄弟,并没发现空中远去的航迹云边缘正散发出一丝母性的光辉;那刻的空袭警报声,就像是被生母抛弃的待哺婴孩正在放声哭泣。
1964年1月29日《奇爱博士》在美国上映,库布里克煞有介事地拉响了红色警报,让世界末日机器在黑色幽默式的嬉闹嘈杂中启动:此种背景下,地球公民们的忧虑无处排遣,人类对于毁灭所抱持的绝望态度,对社会的不信任,对体制的厌烦,都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境地。
立食师是什么?押井守怎样思考这个问题?作为都市传说,这个族群是否真如1995年1月17日清晨的阪神大地震那样真实存在过?他们所做的,和那些充满扑杀警示的文献中所记载的一致么?
墨镜和鼻环是怎样的象征?那个只会高呼别人听不懂的话语的印度人,他究竟是来自果阿的难民,还是仅仅通过人工阳光晒黑了的、土生土长的咖喱食客?
没有人知道——这个圈子在那里,它的包围远在制度之外,我们只能在制度中见识到庞大的胃,和游击战式的进攻方式。汉堡店的王牌店员,能够在49秒内制成五个双层汉堡,但大战决胜的本质不在速度,而在耐力。大阪和东京的70家分店,看似庞大且不可摧毁的集团,被一群牛逐个击破——原料的数量和执铲子的手是有极限的,但牛五郎的胃却没有边际:这其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Cloude Simon的《植物园》在1998年被翻译成了德文,这本书将一整个世界的碎片都熔融在了一起,成为写作自传的一种方式。在全日本出没的立食师群体,他们被置于不能明说的阴谋论下,屡屡向体制发起挑战——这其中的“体制”具体指什么?是那些挥棒速度越来越快,直至飞上云霄,最后又因为力所不支而纷纷坠地身亡的纸片人么?1990年3月,日本大藏省发布《关于控制土地相关融资的规定》,政府的好心刺破了泡沫;1989年12月29日,日经平均股价达到最高点38915日元87钱,然后便像雪崩一样滑落,1992年8月,市值已经不到最高点的四分之一。国民们在愤怒之后遗憾地发现,整个国家为了挥棒时的快感而失去了整整10年。
立食师|或许|是对不健全的报复,因为他们到底是钻了分店固有体制的空子:这其中的缺憾,或者说是抗议,即使全日本的70家店将资源紧缩到一处,仍旧没有能力同专业的胃袋抗衡。
孟德斯鸠将约翰洛克的国家权力分配观念提炼为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分立;“议行合一”则出现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以及那些林林总总、富有特色的改造——这些在当今时代被广泛运用的政权结构、体制,它们能够应对立食师们的胃袋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思考,但真相却不能被轻易触摸。在日全食的时候抬头便能看到日冕,即使这样,那些光线也还是在发出8分16秒之后才能够抵达我们的双眼:立食师们在进化,他们利用了无所不在的滞后性,来暂时宽慰他们永不满足的胃袋。他们的哞叫可能摧毁了一些陈旧的体制,但体制不会灭亡,它们也和立食师们一道进化。
1956年日本制定“电力五年计划”,石油取代煤炭作为发电的原料,极大促进了进出口业和炼油加工工业的发展。此种积极的改变,是随时代前进的信号——那些黏稠滚动的石油和昼夜开动的炼油机,就像是冒着热气的咖喱和戴着鼠头的、传说中的立食师曾经静坐思考过的夜晚的摩天轮一般。游乐园终将毁灭,荞麦面、芥末红肠、双层汉堡和咖喱饭终究要被吃掉,但是立食师的传说却和人类对体制的饥饿感一样,会随着甲子园中阪神虎的咆哮永世流传下去。
[ Hey! What are you doing ? ]
[ I am standing on the Moon !]
7 ) Ghost in the History
60年代情结始终是押井脑门挥之不去的梦魇,“美日安保”,“暴民”,“公安”,“恐怖分子”,这些词贯穿押井所有作品,即使在最初的《福星小子剧场版——迤俪人生梦》中,也有分别象征权力和解放思想的虎式坦克和白钢盔横冲直撞。此类症候丝毫不难理解,并为严肃作者们所津津乐道:昆德拉有《不朽》、《玩笑》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格拉斯有《铁皮鼓》、《铃蟾的叫声》和《比目鱼》;而我们的王小波也留下了时代三步曲。
似乎嫌《红眼睛》和《人狼》玩的不过瘾,2006年押井拿出了《立食师列传》。这本是他两年前的同名小说,现在变成一个导演碎碎念电影。解说者的音色忧郁深沉,每一根荞麦面条尾部都缀着ism,可内容说白了就是“怎样优雅地白吃白喝”的霸王餐攻防战教程,在无论如何也让人严肃不起来的外壳(或者容器)中,是让观众欲哭无泪的沉重历史。
几位立食师性格各异,性别各异,身份各异,经历各异,下场各异,出生年月和活跃时代各异,街道拐角的荞麦面摊是他们的唯一共同点(或者办公场所?),他们通过吃白食扬名立万,他们通过吃白食表达激扬亦或颓废的个人意志,他们是时代夹缝中的outsider,在荞麦面摊这一日本战后的社会缩影中,他们无奈地扮演着秩序破坏者的游侠角色,被遗忘,然后被虚构。他们是田中的幽灵。
60年代的反安保运动中,无数战后成长起来的日本青年试图抛弃龟壳一般的军国主义枷锁,在废墟中寻找新方向。他们把钢盔涂上白油漆,在木棒上缠紧白布条,冲出校园,冲上街头,在这之前他们已背井离乡,一无所有,在这之后他们依然背井离乡,一无所有,但他们多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田中。这个毫无个性可言的名字意味着他们被归为一类,燃烧了青春,耗尽了锐气,得到并不是他们说了算的未来和并未被他们考虑在内的衰老。
田中的幽灵之一,押井守,被巴吉度犬牵着鼻子来到荞麦面摊。田中们昏聩的瞳孔中映出荞麦面的景色,荞麦面摊是缩影,仅限于精神上,精神不可能不朽,荞麦面必须被吃掉,景色终被湮灭,血的历史无非昙花一现。
韩非将游侠归入五蠹,以其“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立食师其实就是带剑者,是游侠。他们主动破坏秩序(不付钱),又从不建立新规则。他们本是一群小混混,然而押井将他们塑造成虚怀若谷的哲学大师,言必行,行必果(也就是我摆明了告诉你我要吃霸王餐,结果我真的吃了霸王餐),甚至以死殉道(也就是为了白吃白喝不惜让人家打死)。押井似乎对60年代同时抱持深深的敬意和深深的鄙夷,不管怎么说,他都不能无视曾经发生过的这一切——轰轰烈烈的革命企图竟然只得换来这点微薄结果,接触过事实的人们也不能不对它同时抱持深深的敬意和深深的鄙夷。
反观昆德拉,他创造了“恶俗”;反观格拉斯,他坚持畸形儿和奇怪的动物;反观王小波,王二和他舅舅组建了一支亡命徒军团,并在似水流年中腐朽。至于仍未完成的我的天安门,不知道会诞生怎样的怪物,又有多少幽灵在历史背后飘飘摇摇。
8 ) 野狗之食 时代之养
没想到是如此好看的电影。
说真的这也是很难加以评价的一部作品。
与《机动警察》那时的叙述法很像。初看时也许会被这样絮絮叨叨一刻不休的叙述所迷惑,但是也展现出押井就文学性来说,令人目眩神迷的一面。现实与虚构、幽默与冷调、动画与真人的格局被打破,呈现出一种独特而别样的风格。
首先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在立食师们的身上,会感到这也许是一部类似纪录片传记的东西,但其实完全不是。导演也并不是第一次去利用历史来体察人生——或者说利用某个特定的角色、让虚构与现实混淆,记录下人在历史的关键性时刻所做出的一幕幕表演。特别是——似乎有过那个年代经历的人都会把70年代的日本学生运动着墨再三,而在本片中,那个时代也作为一个特别的环节加以展现了出来。不过本人对日本近代各时期的历史了解甚少,所以也无法知晓这其中究竟有多少是监督的虚构,多少是现实中确实就有的情况。
而从影片的艺术风格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都是完全的特立独行,同时又是带着幽默的眼光去体察,或许多少和押井本人的特质重合起来了。当我看到予知野家——有巨大飞机飞过上空的那段,不禁又会想其监督最初的“福星”时代了。
对于喜欢押井守作品的人力荐的一部影片,而这确实也可以说是近几年相当杰出的一部代表作了。
独特风格
如此电影!SO HAPPY
这个片子的题目根本就叫:就不让你看懂,就逗你玩儿!坏并羞涩着,不,是——因为羞涩所以坏。
够扯的
竹筷人冷笑话再现!!比上次进步太多了。超强的演员阵容!!!!!
无聊的形式
有趣的风格
感觉后来汤浅以力的加速度把纸片动画的技巧提升了,押井守的都市传说也不比博尔赫斯的恶棍传差,尤其善于以一叶荒诞去透视历史全局。变形记(历史的异形和幽灵)与游侠列传(反秩序的outsider)。日本文化史(立食师背负的战后十字架):启蒙的景色(幻象)。国运忧与狐女色(远方)。公权下的狗-人(表演)。全共斗暴力(自我否定)。经济泡饲之牛(无限耗费)。消逝时代的失业鼠(逃避)。全球化的扰乱(伪装)。出演:樋口真嗣、川井宪次、铃木敏夫……哈哈。
故事真的好难当年是硬着头皮看的
日本战后发展史风格独特
另类日本战后史
从小角度阐述时代变迁
都市传说是都市现实的折射,原来是我毕业论文的影像版.
不知所云
号称闷片王的我也糟闷得不轻。。。
神了
哈哈
立意很独特的作品,开创了一种风格,赞一个
讲故事的能力很强
押井守的私人日本战后谱系,以一种戏谑的手法。比较关注的是整个文本的“不可翻译性”,其实也象征着日本社会语境里学术、创作与(otaku式)消费的难以分割。这种勾连如此紧密,不仅体现在本片的“伪学术”式叙述上,也对应于日本社会中类型难分的半学术书与杂志,以anime 为媒介的学术pop star 如东浩纪宇野常宽等人。又以本片的为镜,感觉整个环境到06年为止还是为一种后现代式解构的忧郁所包裹,从风格到叙事上的无可再拆解及无可建立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