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与原著的异同点
与原著的异同点
大量剧透,慎入~!!!
1
书:
四个人在大楼顶层相遇,相约一起下楼。
四人商量去酒吧找杰丝的男友查斯。
电影:
楼顶下了大雨,马丁自己先下楼开车回家,在路上遇到其他三人,然后依次让他们搭上了车。途中洁丝要求下车去酒吧找查斯,莫琳觉得洁丝的状态不好,最好不要让她一个人呆着。于是三人一同回到酒吧找查斯。
2
书:
在酒吧里,是JJ和莫琳先发现了查斯,查斯的言论很混蛋,让莫琳给了他一巴掌。然后找到了洁丝,洁丝给了查斯屁股一脚,叫他滚蛋了。书中完全没有洁丝去医院这一情节。
电影:
马丁先找到了查斯,但是莫琳没有给他一巴掌。然后JJ说找到洁丝了,洁丝嗑药过度昏迷,于是众人去了医院。
3
书:
众人解决完洁丝的问题,去了马丁的家,发现马丁和主持人潘妮有一腿。
电影:
完全删去这一情节,而且也没有表现出潘妮是马丁的马子这一细节。电影中,潘妮对马丁的遭遇显得很兴奋,有种幸灾乐祸的样子。但是书中的潘妮对马丁有一段感情,而且新年夜当晚,她还在马丁的家中正约会,马丁却跑出去要去跳楼。潘妮为此感到有点沮丧。
4
书:
莫琳发现自己的包包忘在顶层了,于是众人又一起回到了顶层。几个人在楼顶商量六个星期以后的情人节在此相聚。
电影:
在医院里,众人商量六个星期以后的情人节在顶层相聚。然后签字,最后发现是签在了莫琳的遗书上(原著里也说到了莫琳的遗书,但和电影里是完全不同的情节,个人觉得电影情节很赞)
5
书:
之后就是众所周知的,大家都上了报纸,也知道了洁丝是教育部长的女儿。
然后几人杜撰了看到天使的情节,不断接受媒体的采访,四人名气逐渐小火。
马丁被之前的电视台解雇以后,去了一个糟糕的电视台。马丁想起了一个主意,为了让这个破电视台有点名气,就邀请其他三人上了采访节目。节目中,洁丝胡乱讲话,骂街,被马丁的老板把四人赶出去了,并解雇了马丁。
电影:
四人上了潘妮的节目,很显然,是马丁之前的节目。但是被潘妮毫无节操地问了很多敏感的问题,如失踪的珍妮佛之类。激怒了洁丝,洁丝夺门而出。
6
书:
JJ坦白自己的癌症是假的,他弄砸了自己的乐队和搞跑了女友才是自杀的目的。这个情节早在四人聚集在莫琳家中讨论天使的问题时,就已经发生了。但是马丁和JJ没有发生冲突。
之后四人去海边度假。然后JJ遇到了凯西,凯西只是一个看过JJ演出的人,但是第二天吃早饭时,被口无遮拦的洁丝说凯西是JJ的一夜情炮友,凯西不开心地走了。
电影:
JJ向凯西说明了一切,然后还和凯西滚了床单。可是凯西却是一个记者,把JJ说的一切都记录下来了。JJ无法想像自己说谎得了癌症这件事如果见报会怎样,因此向众人坦白。但是马丁十分愤怒,认为他欺骗了自己。于是几人扭打成一团。
从度假回来以后,几个人就再也没联络过。
7
书:
情人节这天,几个人再度上了楼。发现生活没什么大改变。正在沮丧时,众人发现顶层多了一个真的要去自杀的人,就在四人面前跳了下去。这个事情给众人很大的冲击,大家开始不由得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敢自杀?
电影:
度假回来以后,大家就再也没联络过了。
莫琳的儿子突然假死,在医院里,马丁和洁丝聚集,莫琳激动地说,她自杀绝对不是因为不爱他的儿子。电影里莫琳望着儿子的这一幕,也一定程度感化了洁丝和她父亲之间的矛盾关系。(再赞的一处情节设定)
洁丝发现今天是情人节,但是,JJ没来。想起当初的约定,众人突然意识到JJ情况不妙。于是大家急忙前去寻找JJ,然后到了楼顶,发生了最后的故事。
但是小说中,JJ独自一人要去赴死的情节是没有的。
8
书:
洁丝开展了一个亲友互助研讨会,把四个人生活中处理得很糟糕的关系人士都请到了一起。比如洁丝的父母,JJ的前女友和乐队成员,马丁的前妻和他的女儿,还有他的电视台炮友潘妮。还有莫琳的儿子马蒂。另外,还有两个马蒂的男护士。
当然,最后局面很糟糕,除了莫琳傻不拉唧地呆着,其他人都吵了起来。
但是,故事在这里得到了最后的升华。
马丁看到潘妮在和马蒂的一个高大帅男护士调情,十分不爽,于是走上前羞辱潘妮和男护士。然后马丁就离开了现场,觉得自己的行为很糟糕。前妻辛迪指出他
应该学着自我尊重。然后马丁发现,自己的生活除了搞人家小姑娘,或者在电视台上胡说八道以外,他好像从来不肯承担过一些有意义的责任。比如,陪陪女儿什么的。
莫琳的两个男护士邀请她去参加酒吧猜谜游戏,并还得到了一份报刊亭的工作。莫琳发现自己的生活有了一些奇妙的变化,虽然和之前相比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但是就这一点儿变化,就足以让她认可活下去总是会发生些什么的。
洁丝从互助会跑出去的时候和一个叫“没狗”的男人滚了床单。然后她发现这个男人的一席话令她醍醐灌顶。
JJ终于知道前女友离开他不是因为她觉得他不能成名。而是因为他放弃了自己的音乐。JJ重新去买了吉他,在路边进行卖唱。虽然一样很糟糕。但想到自己总算有勇气面对自己喜欢的事,他觉得还不错。
电影:
电影从JJ跳楼直接切换到新年前夜的四人视频,几个人讲着一些话。在小说里,原本是马丁看到的关于自杀跳楼生还者的感触那段故事,则是由JJ讲出来。
个人觉得这个结尾有点平淡,结束的有些突然。
书中的其他——
1,由于莫琳根本不习惯他们三个人讲话骂来骂去的,因此三个人每次骂街时都要说一句“对不起,莫琳。”
2.JJ和洁丝根本没有搞在一起。
3.故事里的JJ是一个长发,瘦瘦高高的美国人
4.故事里的洁丝要比电影里的更吊儿郎当一些,而且口无遮拦,毒舌得很,她连莫琳都张口就骂,比如“你这个老蠢蛋。“
2 ) 治愈系电影~
其实没有过不去的坎,可能冲动的决定了想自杀,但是只要当时有个劝住了你,也许就不会再想自杀了,因为他可能会后怕吧~
电影里的四个人在同一天同一个地点相遇,但是他们决定缓一缓再自杀,但是人们如果在十分绝望的坏境相遇,他们会变成很亲密的关系,所以他们四个人之后一起参加了很多事情~这是一种最后最后的好朋友的关系~
最后表示一下,这个电影其实很温暖,最后每个人都解开了自己的心结,开始了自己幸福的人生~
天~这个居然是个治愈系的电影····
3 ) 碎碎念--- A Long Way Down
Jess满脑子稀奇古怪的念头,只因为逃避入幻想比直面残酷的现实更容易实现。
一群绝望的人组成的绝望的团体来让大家觉得不那么绝望。
不停地认识新的人、组织新的团体,希望通过新的关系来温暖自己。到头来,却发觉大家还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喜好和选择。而最终的最终,只还是剩下自己一个人。现实永远不像自己预计的那么顺利和美好。
被欺骗被玩弄被遗弃。躲藏一切封闭自我。只希望在我回去的那一天这个世界可以对我好一些。
年轻版凯特温斯莱和小粉是要被打造成荧幕英美情侣组合的意思?
4 ) 优雅邦德成绝响,人间不见楚留香
关于自杀的电影,会想到《青木原树海》(日本著名的自杀森林)、《樱桃的滋味》,当然最著名的是《闻乡识女人》。但将一个悲惨兮兮的故事拍成喜剧就很讲功力了。本片完成度不高。
皮尔斯·布鲁斯南是我最喜欢的一个007扮演者,优雅,古龙笔下的《楚留香》就应该是这种,《陆小凤》也算,据说古龙以是肖恩·康纳利为原型来写楚留香的,但显然后来的嬉皮士南才最像楚留香。可惜皮尔斯那么早就结束了007生涯。
5 ) 再丰满的人物性格也拯救不了一个松散的故事结构
四个在“自杀圣地”偶遇的人彼此相识,开启了一段相互救赎的故事。
这部片子的人物塑造能力让人万分惊讶,这四个人的性格完全不同,有着完全不同的自杀动机。大哥是外向表演型人格,自杀的原因是事业的失败。二哥是怀疑型人格,自杀的原因是社会认同感和焦虑。大姐是忧郁型人格,自杀的原因是无助和绝望。二姐是享乐型人格,自杀的原因是失恋和存在感。
影片中都通过各种手法表现了每个人性格的不同方面,四个人的性格都相当立体、丰满,有层次。其中大姐的性格塑造尤为突出。
影片中两个场景让我印象尤其深刻。当四个人缔结好情人节后自杀的契约之后,四个人并排坐在医院的长椅上,朝阳慢慢点亮了二哥的脸庞,二哥对大家说:“嘿,伙计们看”。刺目的阳光从地平线上直射过来,将四个人的影子剪到了那副图画之中。那一刻,心中有了一种被震撼的感觉。是啊,人生还有什么事情比能看到第二天的太阳还要更让人幸福的呢?
第二个场景是二姐的儿子突发心脏病的那几场戏,演员把各种情绪都分层 地表现了出来。从在家发现儿子发病时的惊慌、害怕。到儿子开始做手术时在外等候时的害怕孤独、期望解脱、担心儿子死后的未来生活。到后来的自我独白和自我救赎。
尤其是那句“我罗列了自杀的理由和活着的理由。但没有一条原因是我不爱我的儿子。”长久的压抑生活已经让她不爱儿子了。但诡异的是她在自杀的时候竟然忽略了儿子的存在,儿子成了一个不存在的人。这与她当初放弃一切照顾儿子的初衷有着多么大的冲突啊。
现实给了她一个结实的牢笼,但漫长生活让她丧失了牢笼之外的一切,她没有社交,没有朋友、没有依靠、甚至没有工作。当她发现只有儿子一个朋友的时候,却跟这个白痴没有任何思想交流。她想挣脱出去,却发现自己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竟然对外界产生了恐惧。
这种生活太让人绝望了。
影片人物每个都很精彩,但故事却相对松散。四个人在相遇之前的故事相互之间没有联系,但影片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去逐个介绍,割裂了四个人的整体感。让人心生遗憾。
这是一部对人物心理把握极其卓越的电影,但讲述和结构阻碍了它成为一部伟大的影片。
6 ) 站在死亡面前谁能拯救你?
站在死亡面前谁能拯救你?只有快死和死过的人才能拯救你!
中国自杀率偏高,约为每年23人/10万,而世界其他地区平均自杀率仅为10/10万,中国自杀率是国际平均数的2.3倍。每年中国自杀者数目大约是世界总自杀人口的1/3。据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上的一篇论文,自杀已经成为中国年轻人中最为常见的死因;中国妇女的自杀率超过男性达25%。在有确切自杀率统计的世界各国中,中国是唯一女性自杀率显著超过男性的国家。农村人口中的自杀率为城市的三倍。
7 ) 愿君已放下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无论你像跟马丁成功,像莫莲一样平凡还是像杰丝和JJ一样拥有大把的青春,都可能会因为做错事,命运不济,心理脆弱而遭受巨大的打击。但是,请相信,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也许,下一个路口(天台?),就能遇见你的战友(基友?)。
死亡是一件迟早会到来的事情,既然如此,何必着急?仔细想想,毁灭自己的身体其实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无法解决遇到的问题,没有过上你想要的生活,懒于做出改变,于是便想逃避。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生活不是解决问题,生活是创造,是规划,是发现,是展望。只有这样,人才能活得有希望,有价值。
有人说,辞职最好的时机是在度过低潮之后,因为你只有度过低潮,才能确定自己的心理不被逃避所左右,才能知道你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当命运给你重重的一拳时,被打晕的你也许应该停一停,看一看,等一等。如同马丁,莫莲,杰丝与JJ一样,去读书,去交朋友或者来一场长途旅行。
李嘉诚的财富扬名于世,但是乐观,冷静,悲天悯人的情怀或许才是他真正的财富。无论是十五岁时的丧父,养家,肺病,贫穷,失学还是不计回报的慈善事业,教育事业,不被人理解的海外投资都不曾阻挡他的脚步,摧毁他的信念。甚至在儿子被绑架之时,还劝绑匪拿了钱,远走天涯,自我检讨没有做好安保措施。连绑匪都惊叹于他的冷静。我想,这样的人,他的强大,超越财富,超越年龄,几乎无坚不摧了。
愿君已放下,常驻光明里。身似琉璃,内外明澈,净无暇秽。
8 ) 电影慢谈之[0303] A Long Way Down 自杀四人组
2014-08-24
久违了皮尔斯•布鲁斯南Pierce Brosnan, 着实想体验一下OO7演喜剧片的感觉。他很适应这个角色,在昂贵的西装里面,装了一颗并不怎么坚强的心;看这部电影之前,还没有看过【绝命毒师 Breaking Bad】, 听到亚伦•保尔Aaron Paul的口音,就觉得这位小哥来自美帝,在四个人中间有些许特别,而且演技毫不逊色,他在【绝命毒师 Breaking Bad】里面,真的不弱于老白;瘦得皮包骨的英国姑娘伊莫珍•波茨Imogen Poots演的Jess, 穿着病号服,在冷风走出医院的门,摆的那个pose相信至少会成为她从影经历中的经典,她的那段”声明”也是整个影片最好的片段之一。
四个很好的演员,演了一个不完全靠谱的故事。每个走上楼顶的人,都有各自的理由。每一天,这个地球上都有自己搞定自己的人,而那些半途而废的,数量会更多还是更少,这一点没有办法统计。电影的故事以大团圆结局,但是导演的妙处在于,没把故事说得过于教条,也没有人生理想之类的大道理,所有的决定,正如他们当初走上楼顶,其实也都是在平静的自省中做出。无论生活有多么难,人总会找到活下去的理由。
和“Самоубийцы-2012”差不多,略狗血,但不烂。
180518,很有魅力的开头,故事讲偏了。后面就沦为无聊商业片。
剧本的想法非常好,故事设置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从开头就变得有趣。这样的电影有两条路,一条是趣味性,布满笑点;另外一条就是说教,感慨人生。影片无疑选择了后一条差一点的路走了下去,遍布生活的感慨压力,人性的欺骗救赎,最后生生成了一锅没炖明白的心灵鸡汤。
最屎的结果:最后没有一个人死。。。
三星半
生硬。不是每部小说都可以改变成好电影。(布鲁斯南和丹泽华盛顿可以并列成为最讨厌的男明星了…)伊莫琴为什么穿什么衣服都很好看(^O^)喜欢
Fake as fuck, but I don't hate it. It's nice to have friends like this.
大概一年前左右就看过书了,当时就觉得应该出个电影,现在终于出了。不过还是觉得电影的走向应该再跌宕起伏一点。
i am tired of keeping want to change but dont know how.....
超喜欢英国人这种圣诞电影,情人节电影,落落魄魄、刻刻薄薄熬成一锅好鸡汤,人间充满爱。当然演员帅。
【65】不看还以为英伦的黑色幽默都能给五星呢。
其实我觉得蛮不错的
又好笑又温暖。
“你们最终都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可我不行。因为我无论做什么,变什么,都什么都不会改变!”………………英式悲喜剧本来是碟好菜,但可惜这4个人真的没一个演出像要自杀的感觉……
一如看之前料想的那样,看完出奇的沉重。
诡异又现实,神经质又温暖,英式喜剧与日系清新在治疗创伤后遗症上所发挥的效用是完全不同的,于是有时服用英式,有时日系,都来一点就不错了。此片应该在四月反复播映,这样四月就不再是残忍的季节,如果多5秒。小粉投海时又听到Daughter的Youth,这段可单独剪出个MV。Rosa Pike出镜瞬间仍有激凌感
略失望 还是去看书吧
托妮·克莱特演得最好。
典型的好题材烂剧本 导演非得要细化一些无关痛痒的细节弱化剧情线 也就别怪大家打低分。但故事真的好好啊 谁没有个困苦时候呢 小粉生硬的那个5秒钟理论却是真心受教了 也许真的是在自己困难的生活里仍有活的欲望 才以至于对最后莫名其妙的煽情鸡汤那么感触 人生啊 还是走下去才知道它的好。
不出意料,是部庸片,本来今天的心情抑郁到想自杀,看完这么一个矫情的心灵鸡汤反而轻松多了。依旧像原著一样分了四个人物的章节,书中大段大段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到了电影里变得节奏散乱,很难让人感觉到叙事张力,人物从头到尾也差不多都是在原地踏步,编剧太把原著当回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