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一部电视剧穿插了学术界的点评。这才是战争,酣畅淋漓,转变万千。真的是意犹未尽,让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好奇。刚查资料发现,奥斯曼祖先是来自阿尔泰山的突厥民族,经隋唐战败后,迁徙至这里开创了新的文明。哎,怎么非得要140字才能发表呢。就是一部电视剧穿插了学术界的点评。这才是战争,酣畅淋漓,转变万千。真的是意犹未尽,让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好奇。刚查资料发现,奥斯曼祖先是来自阿尔泰山的突厥民族,经隋唐战败后,迁徙至这里开创了新的文明。哎,怎么非得要140字才能发表呢。
【君士坦丁堡】——好有皇家气势的名字,可惜现在的称呼就像长安改为西安一样落寞和无趣。就是这座城堡,让罗马人的骄傲苟延残喘了一千年;就是这座城堡,让文艺复兴有了源头活水;就是这座城堡,让杰拉德惊天一呼,绝地逢生,冠绝欧洲~
为什么穆罕默德的父亲没有攻下这座城堡?——没办法,他老了,——犹豫不决、瞻前顾后,或者说谨小慎微,会让他错失“千载”难逢的机遇;他曾经将他即位的儿子重新拉下王座,想想如果穆罕默德不是他当时惟一的孩子,君士坦丁堡和两个帝国的命运很可能会被改写!
而21岁的苏丹,——他还有足够的时间失败;他所需要的,就是再坚持那么一点点,一点点——就能成功,这是年轻人与生俱来的对成功的一种直觉,——我渴望,我就能成功!
没有了这种强烈的渴望,再好的机遇你也无法抓住!
当然,我们不能不说穆罕默德二世运气实在太好,赶上了加农大炮的横空出世,又赶上了有如神助的天启,而且,还有一个鼎力支持他的女人,这种背后的女人,也许是他那种坚持再坚持的倔强心理的强大后盾!
除了安全感带来的自信,穆罕默德在政治和军事手段上也能显示出性格上的早熟。
大维齐尔的首鼠两端其实让苏丹几乎失去建立帝国的机会。
但是穆罕默德真的应该感谢这位从小给予他严格甚至到了苛刻程度教育的老师,正是这位帕夏,让他学会了耐心、妥协以及合作;其实,在穆罕默德的性格拼图中,正是这位大维齐尔补齐了苏丹天赋中所没有的品质。
年仅21岁的苏丹这些品格的形成,片中并没有叙述得太过完整;我们真的担心,从小倔强孤单的穆罕默德,是否能胜任如此庞大的一个民族和军队的领袖。他虽然最终攻陷了千年不破的堡垒,但整个战争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他的青涩和急躁。
不管怎样,这么一个年轻人,就这样摘取了千年来令23支强敌退却的红苹果,历史给予了他一次并非坦途的机遇,但他还是抓住了。
视觉大片,纪录烂片吧。编串圣母救俘虏,统帅爱情,佣军八百变两千,君士坦丁七千士兵毫无存在感,东罗马只剩君士坦丁孤城10万人口是应当交代的背景。表面客观公正实则站队。正教士兵以一当百,总攻前的准备变成节节不如意,一边高涨一边低迷,苏丹决定不撤兵之后啥也没干就反转了,正教徒就绝望,苏丹的苹果就搓手可得了,总攻分三波杂牌正规精锐,这是安排好的,结果两波下来苏丹这边就沉不住气引撤兵争议(十万大军只剩5000禁军了!)结果第三波结束了(因为太过美化正教徒的英勇,将战争的几个必经步骤描绘成对苏丹的重大打击,最后亡于人海战术)。语言及月食这种一笔带过就可以,威尼斯10万援军苏丹精神分裂,整个威尼斯才多少人?最后来个更本不见援军!城墙轰塌,小门未上锁,豁口的争夺变成己方士兵未归仁慈不关门!东罗马的灭亡是必然的,如战国的周室一样渺小,空有座都城!
春節連假的最後一天追完了Netflix推出的六集迷你歷史劇《帝國崛起:鄂圖曼》,讓我想起兩年多前曾讀過的《1453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作為中古世紀世界權力與貿易中心,君士坦丁堡長達1100未曾被攻破的漫長統治,終於在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的努力下,於1453年5月29日陷落。
陷落是以西方,特別是基督徒為主的西方世界對於君士坦丁堡最後命運的描述。站在東方,伊斯蘭教的角度,這個統治長達1100年的古老帝國,終於走向終局;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取而代之,展開一個新的帝國紀元,並自稱為「新羅馬」。
《帝國崛起:鄂圖曼》和其他類型的中古世紀歷史劇相比,在於透過歷史學者、作家的穿針引線,不同以往的角度來解剖君士坦丁堡當時陷落前後的帝國景況,與人物的細微描寫。
出席該劇擔任旁白解說的作家包括了中古歐洲三部曲的Lars Brownworth、地中海史詩三部曲的Roger Crowley⋯等等;其中Roger Crowley正是《1453》的作者,由他來完結「紅蘋果」的故事最為貼切。
當初讀完《1453》之後,這個數字就此停留在我的腦海;彷彿像是一個印記,甚至迫使我點燃了前往伊斯坦堡的濃厚興趣。
如果你曾讀過中古歐洲三部曲、地中海史詩三部曲,也許在觀賞《帝國崛起:鄂圖曼》時會更有共鳴。史學家何以將這場戰役訴諸筆端,可見它對於近代世界政權的影響深遠,尤其是伊斯蘭的重新崛起。
公元330年建成的君士坦丁堡,作为拜占廷帝国首都,是地中海东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及基督教世界抵御穆斯林冲击的桥头堡。
1453年4月,奥斯曼大军猛轰君士坦丁堡:
5月29日,君士坦丁堡沦陷,穆罕默德二世骑马入城,成为奥斯曼帝国崛起的标志性场景:
君士坦丁堡的逃难者们,携带者宝贵书籍和古老传统,向西欧重新传播了希腊语和古典文化,开启了文艺复兴。
欧洲的冒险家们不得不远渡重洋开辟新航线,大航海时代开始了: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网飞新剧《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再现君士坦丁堡战役:
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的炮灰部队、训练有素的正规军轮番冲击,君士坦丁堡的守军沉着应战,小加农炮威力巨大:
穆罕默德二世孤注一掷,命令仅剩的最精锐的禁卫军发起冲锋:
苏丹一马当先,十分骁勇:
这个细节属于艺术夸张,21岁的苏丹雄才大略,但他不是亚历山大大帝,不可能像亚历山一样身先士卒。
君士坦丁十一世和温泉关战役中的斯巴达人一样,宁愿战死也不逃跑:
君士坦丁堡沦陷:
奥斯曼帝国(1299-1923)全盛时期,占有三分之一的欧洲、北非的大部分地区和整个中东,甚至延伸到了东南亚: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好就好在立场较为中立,历史学家不时跳出来点评人物、事件,夹叙夹议,没有丑化任何一方。
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后的抢劫、杀戮、强奸被完全掩盖。导演是土耳其人。
本·拉登为何选择911而不是其它任何日子袭击美国?
有人说911是报警电话,意在讽刺美国——
不,本·拉登选择911,只因911是奥斯曼帝国全球扩张的休止符:
1683年9月11日,基督教与伊斯兰上千年的拉锯战迎来决战时刻,奥斯曼帝国25万大军猛攻维也纳,西方文明危在旦夕——
现实永远高于艺术,波兰之狮约翰三世统率的翼骑兵,比《指环王》还要传奇:
如同“从大山上铺天盖地涌来的黑色沥青,将沿途一切毁灭殆尽”,杀得苏丹大军尸横遍野:
奥斯曼帝国一蹶不振,直至崩溃。
《指环王2:双塔奇兵》甘道夫的雷霆救兵致敬伟大的翼骑兵:
这个经典段落看得影迷热泪盈眶、热血沸腾,当年在维也纳城头翘首以盼的人们,也有同样的感觉。
自己对君士坦丁堡陷落的印象还是停留在小时候看的书里面,小时候只记得是从水路突破的。后来看《1453》也没什么印象,这次记录的更加清晰,水路天才的想法也只是激励了士气,并没有一次攻破。后来还是考大量人力的攻城成功了。
不过古代的天象还是非常激励士气的,人类对不清楚的事情还是非常的恐惧。
其实他的长辈们已经把东罗马收拾得差不多了。梯子已经架好,最后摘个苹果而已。
看得我已经精神分裂了,一会儿精罗狂喜,一会儿高喊阿拉胡阿克巴。之前只是简单的知道苏丹把船运进了金角湾,然后从西面城墙最低处攻破;原以为奥斯曼攻占拜占庭孤城很容易,看完了才知道这是多么传奇的一战。如果我们也有这样描述中国历史上那么多史诗战役的历史剧,而不是一些辣鸡神剧,那我们的历史将被全人类所认可。
和君士坦丁陷落的著作结合了看更有感觉,实在不行,寻了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里面也有对迭个事体个描写
男主神似少狼主。视觉化历史战役,制作非常精良,历史上略有瑕疵,比如说历史上拜占庭方发现地道的人是哪里人还有争议。
得理解,土鸡祖上的牛逼够吹一辈子。
视觉和故事部分堪比《权力的游戏》,纪录片部分只靠专家采访来呈现,尤其喜欢那个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的胖子专家,说话太逗了。。照这个趋势下去说不定以后真有纪录片团队要请顶级美剧团队来拍了
名字难道不应该是Rise of Empires: Ottoman吗。。而且其实人家原声是英语啊。。这个条目错的离谱了
如果是三部曲就好了(不过几乎不可能这么拍,哈哈哈哈)——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奥斯曼帝国的盛衰:1683维也纳之战;奥斯曼帝国的覆灭:一战
这么宏大的历史事件,拍成这样,虽说差强人意,但总体还是遗憾。
事发时朱祁镇正在被他的弟弟朱祁钰软禁。。。。
感谢网飞给我们上了一堂非常生动形象的历史课,但标题错了,第一季主要讲的是君士坦丁堡攻克战,虽然加农炮威力很大,但最后还是靠着人海战术夺取了城市的控制权,另外这个佣兵头子很潇洒,我喜欢。苏丹和他的继母,我总感觉很暧昧啊。
怎么不说穆罕默德是杀了穆拉德二世最爱的儿子阿里占位的
非常详细地展现了奥斯曼攻陷君士坦丁堡的过程,同时展现了默罕默德一世与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心路历程,以及当时意大利雇佣军,热那亚墙头草,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但是对基督教内部矛盾,奥斯曼要面对东面的游牧民,这些讲解不详。
精罗流泪
土鸡最能吹的祖上
小皇帝差点把自己的国家干灭,幸亏你运气好,如果不能一战功成,那就只有万骨枯的份了。
3.5;自视为古典时代罗马帝国及其基督徒继承者接班人的穆罕穆德二世,自幼便渴望比肩亚历山大大帝,于他的立场,非(君士坦丁堡之)“陷落”,乃(伊斯坦布尔之)“征服”;他亦无意毁灭拜占庭帝国,而意欲赋予其新生,再现帝国辉煌,结尾他端坐于圣索菲亚大教堂中,即是政教合一的野心彰显。六集迷你剧撷取帝国漫漫历史一角,闪回中的前史交代性格铸成,提及奥斯曼草创时期首位苏丹的建国大梦,以及对这位年仅21岁即建大业的王者构成夺权威胁的叔叔奥尔罕王子(一窥王权争夺),历史轮廓还原明晰,细节采用推演;不过对西方世界迟迟不援并未多着墨,实则注定失陷——各打算盘的计较,君士坦丁堡作为屏障的虚假安全感(绝非壁垒,前哨而已),中世纪式的守城方式难敌加农炮。奥斯曼的“陆上行舟”之计大赞!
虽然是半纪录片的形式,但能在屏幕上看到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还是很震撼。伟大的历史篇章总由两方共同书写,虽然对世界的影响不可同日而语,但最后守卫拜占庭帝国的,只有一群意大利的雇佣兵,倒是和大阪城前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浪人,颇为呼应。我最遗憾的部分倒不是迟迟未到的威尼斯舰队,而是没能看到城外血战的同时,索菲亚大教堂里响彻天际的祷告。
人類群星閃耀時
宏大,精彩,纪录片和故事片混杂的形式也很新颖,不过对于熟知那段历史期待更多细节和演绎的人来说,还是稍显范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