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最后生还者》第三集争议很大,我关注的好几个社交媒体都说第三集“封神”。
今天和直男面包讨论的时候,面包跟我说很多人怒打一颗星。
第三集的主体脱离Joel和Ellie的主线,讲了Bill和Frank的支线故事,而这个支线故事,是一对基佬的爱情故事。
我没玩过游戏,问了一个游戏的死忠粉,他跟我说游戏里没有这个基佬的爱情故事,但是游戏里明说了Bill是基佬,所以这一集整个是一个电视剧的扩充。
Murray Bartlett这个演员一出来,我就知道故事会往基佬走向发展了。Murray Bartlett是我最近比较喜欢的一个演员,因为演员本人出柜,所以基本上也只接基佬的角色了,他出名应该是从旧金山基佬剧《寻》开始,之后出演了《城市传说》,最近大热的《白莲花度假村》里第一季他演的也是一个基佬酒店经理——看得出他是很挑剧本的,演的形象也都是符合他本人的神色的。
Bill这个角色一出来,大胡子,壮汉,住在乡下,家里一堆武器,这种设定,我们都会认为是个共和党,极端分子,为了自己那一点领地会提枪上马的那种,极其粗俗。他说他自己是“幸存主义者”。
当然,他自己开卡车,弄了发电机,打造了一个小的桃花源,设置各种机关关卡组织僵尸入侵,这种人物设定无疑和我们脑海中的“基佬”完全挂不上钩。
然后Frank出现了。
Frank懂美食,懂得生活情趣,和Bill一起生活之后要求把街区那个服装店也搭理好;懂人际关系,就是他利用电台联系到了Joel和Tess然后请他们来家里吃饭;之后还种草莓——他很像我们印象中的基佬,花枝招展的。
Bill第一次见到Frank的时候给他做了一顿晚餐,他说红酒搭配兔子肉,最好的搭配,然后Frank称赞他很懂美食,Bill说:
I know I don’t seem like the type. “我知道我看起来不像那种懂吃喝的人”。
Frank打断了他,坚定的说:
No, you do. “不,你看起来很像。”
这里有点调情的意思了。
从长相上说,Bill和Frank太过“男子气概”,也不像我们想象中的基佬,我们觉得基佬们应该是这样的:
菊外人看到这种基佬应该觉得很震惊。
但是让我来告诉你,Frank这种长相和身材的基佬,被称为“daddy”,位于基佬圈的食物链顶端,是基佬的主流审美。
Bill这种有点肉壮的长相身材,大抵是“bear(熊族)”,基本上也是基佬主流审美的中上游。
关于基佬审美的鄙视链之后再详细说,这里主要讲菊外人(大众)的误解。很多人看到第三集中为什么会有两个粗野人的基情描述,觉得很不可思议,觉得Bill和Frank这种玩武器大胡子的人怎么可能有基情,觉得这不是他们想象中的基佬,于是怒打一分。
很早之前,罗琳在承认邓校长是基佬之后,有一大票人很生气。有个粉丝说:可是我完全看不出来邓教授是基佬啊。罗琳回复:“也许是因为基佬们看起来就……跟我们一样?”
所以,不要觉得Bill和Frank粗俗得“完全不像基佬啊”。因为,我们所有人,不管是精致的还是粗俗的,绣花的还是踢球的,玩芭比的还是玩坦克的,都有可能是基佬啊。
其实我个人是蛮喜欢第三集的,看到很多人怒打一星,我也是很生气呀。
我问面包:是不是因为玩游戏的都是傻叉直男,都恐同,所以才打一分的呀。
面包跟我说:得出这个结论也是有点简单粗暴。因为玩游戏的人很多,也有很多基佬玩游戏,不一定都是恐同来给你打一分。
我突然意识到我犯的这个错误,跟这篇文中开始讲的事情是一回事儿了:stereotype,刻板印象。
在性别议题上,现在我们主要要去消除的一个障碍就是刻板印象。
玩游戏的人不都是恐同的直男。
基佬们不一定都是精致化妆的娘炮。
拉拉们不一定都是用牙齿开酒瓶的机车女。
男性不一定都要喜欢枪炮和坦克,也可以喜欢芭比娃娃。
女性不一定都要喜欢粉色和公主,也可以喜欢骑马射箭。
再回到第三集这个故事线上,看到Bill拿着枪质问Frank你从哪里来之类的——
我说:“这肯定是个基佬爱情故事啊。”
P先生:“为什么?”
我:“怎么可能有女的可以从巴尔的摩走到波士顿?只有男的体力才能走这么远吧?”
非常女权的P先生翻了个我个大白眼。
☆☆☆
叫你好看
IsHannahanangel?
真正在巴黎的人,才不会觉得《EmilyinParis》好看
近日,从游戏改编而来的美剧《最后生还者》完结。在接连收获了无数眼泪之后,在imdb和豆瓣上获得8.9和9.1的高分,被许多观众誉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游戏改编影视。
《最后生还者》想象了一个人类文明被摧毁的世界,一种突变的虫草真菌感染了绝大多数人类,并将宿主变成攻击同类的怪物。主角乔尔是一位在这场混乱中失去女儿的父亲,他的任务是护送另一个据说对虫草真菌免疫的少女艾莉到研制疫苗的组织“火萤”去,献祭她的大脑,以研制一种能够拯救全人类,终结末日状态的疫苗。
忠于原作是改编成功的一大要诀,剧版《最后生还者》不仅还原了人类之间珍贵的情感与价值,在美术设计上也和原作一脉相承。最后一集里,剧集再现了游戏中最惊艳的场景之一:乔尔即将护送艾莉到达医院,在一片曾经属于人类,如今却铺满杂绿的废弃园区里,他们惊讶地发现几只长颈鹿正悠闲地啃食树叶。对生于末世的艾莉来说,冷笑话集是最珍贵的书籍,长颈鹿更是完全陌生的动物,在经历了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恐惧、杀戮、疲惫之后,编剧让她看到了这个世界仅存的斑斓色彩,展露了难得一见的童真:她伸出手去抚摸长颈鹿,喂它吃树叶,追随它欢快地跑开......
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末日想象与此前的废土风、灾难风相比,甚至堪称美丽。在人类逐渐凋亡的地球,其他物种却迎来勃勃生机。这篇文章从这部大受欢迎的美剧开始入手,回溯了不同文本中对于“末日想象”的研究与演变,同时探讨了超越人类中心视角的可能性。
撰文|九筒
从剧情来看,讲述在末世“带娃”之旅的《最后生还者》,很难不令人想到美国作家科马克·麦卡锡的后启示录小说《长路》。只不过麦卡锡笔下的末日更符合普遍的想象:“……视力所及,郊土一片焦黑,形体黯淡的岩群矗立灰烬聚积的沙洲,滚滚烟尘如浪升起,往南吹拂过一整片荒地。阴郁天色背后,看不见晦暗日光流转。”这两部作品都探讨了文明覆灭之时,人类的道德和伦理抉择。而《长路》更倾向于以人类视角为基准,《最后生还者》却描摹了更多的自然环境,想象了一幕田园牧歌般的画面。在艾莉喂食长颈鹿的时候,观众也许会跳出末世求生的主线剧情,看到作品中的另一角度:当人类挣扎在灭亡的边缘,大自然却在重建秩序。
想象末日与灭亡的作品,在美学风格上正悄然经历着一种转变。擅长拍灾难片的导演罗兰·艾默里奇的作品《后天》和《2012》是这类电影的经典之作,影片中火山爆发、地震、海啸、飓风、暴雪都是大自然用以摧毁人类及其文明的可怖手段。斯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将人对自然的恐惧具象化为鲨鱼——一种极具攻击性的庞大海洋生物。以废土风格闻名的系列电影《疯狂的麦克斯》则将一个资源枯竭、漫天黄沙的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被辐射彻底毁灭的世界中,拥有水、石油等资源的人就是领袖,普通人只是供给血液的血袋而已。人在末世里的处境、行动与抉择是这些作品的核心所在。
到了近几年,在表现人类境遇之余,构想末日下人类以外的自然状态是怎样的,反而激发了一种新的美学。《猩球崛起》中,人类世界满目疮痍,猩猩的家园却成了世外桃源。《寂静之地》中,地球被外星生物占据,苟活的人类必须保持安静,曾经的街区肆意生长着玉米,乍看之下如同一片农田。改编自杰夫·范德米尔小说的《湮灭》尤其以美术风格而令人印象深刻:闪着奇异光芒的神秘之地、森林深处如神兽般的梅花鹿、长成人形的植物,这些场景设计,令人难以联想到恐怖、灾难等词汇。
世界末日竟然可以是美丽的、奇妙的、动人的,这也许是个令人灰心的假设。曾经以可怖的视觉特效与末日幻想让人类感到“活着真好”的灾难片,如今却逐渐引人自问:“是否没有人类会更好?”事实上,对末日的灾难性想象本就是一种高度人类中心的思维模式,在思考世界终结时,绝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是“人类终结”,至于非人类的自然世界呢?或者说,人类终结以后,世界也会随之倾颓,变成一片废土吗?
启发《最后生还者》游戏设计的书籍之一《没有我们的世界》是美国科学记者艾伦·韦斯曼在世界各地进行环境考察报道后设计的思维实验,他让我们想象人类突然消失后,周遭的城市和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经过大量事实推演,以及对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访谈之后,韦斯曼的结论是,没有了人类,大自然会以人类想象不到的速度自愈,恢复到曾经的秩序中。以超级大都市纽约为例,人类消失以后,雨水会率先占据城市的地下系统,继而让整个城市被水淹没、锈蚀,地面和管道开裂,继而因无人维护而长满各类植物;逐渐地,鸟类越过失效的高压电网飞回城市,建筑物逐渐坍塌,野生动物重新回到这片土地——就像《最后生还者》中设想的那样。
如果说虫草菌感染下的世界里,“最后生还者”们通过短暂地将目光投向自然而获得生存的希望,某种程度上,与身处气候巨变、环境污染、新冠大流行时代的我们形成了一种映照。20世纪以降,经历了经济大萧条、两次世界大战乃至核威胁的人类,也开始迫切地重新审视现代文明之下人与自然之间的张力,这一时期的自然文学也呈现出从19世纪在自然中求索人类精神依托向以自然生态为关注中心的转向。学者程虹提出,从理念来看,20世纪自然文学首先放弃了文学中以人为中心的观念,而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土地伦理”。人与自然已不再彼此割裂,而是融为一体,彼此依存。
“土地伦理”是自然文学作家、生态学者利奥波德在1949的《沙乡年鉴》中提出的观念,他以“像山一样思考”为切入点,提出人类不应该只用金钱衡量土地、自然与荒野的价值,而是要将自然纳入人类的伦理学的视角,将土地视作与人密切相关的社区或同胞,以尊敬与友爱的态度来对待。利奥波德有一次在亚利桑那州山中听郊狼嚎叫,想到对山林中每一个生物而言,狼嗥有着不同的意味:对鹿而言,狼嗥是一声警报;对人类而言,狼嗥是潜在的危险或机遇;对树木而言,狼嗥只是血色将至的预言。猎人会认为杀死一只狼意味着鹿群增加,可是当利奥波德像山中万物一样倾听自然的声音时,他意识到生态并不是此消彼长这样简单,对于一座山或整个自然来说,平衡也许更加重要。像山一样思考,即是一种生态整体主义观念。
自20世纪60年代起,书写工业文明以及现代技术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少作家关切的议题。生态文学从书写荒野转向书写“毒物”成了一大趋势,美国批评家劳伦斯·布伊尔认为书写有毒物质反映的是后工业时代的残酷现实对文学的影响,“由广岛、长崎事件引发的环境大灾变远比冷战持续的时间更长久”。
蕾切尔·卡森是书写“毒物”的先驱,她出版于1962年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就以实证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方法书写了人类滥用杀虫剂导致环境破坏,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环境的关注。通过实地考察DDT——一种曾用于医治疟疾的化学品,后作为杀虫剂使用——对鸟类、鱼类、植被以及人类自身产生的危害,呼吁人们停止使用杀虫剂,亦质疑人类对自然的控制是否合理:“是谁做出了决定,让这些毒物链开始启动,让死亡的波浪层层延展开来,就像鹅卵石在澄净的湖面上激起了一圏圈涟漪?……谁有权不经过民众同意就代替他们做出决定,认为一个没有虫鸣和鸟迹的世界更值得拥有?”
诞生于19世纪的生态学通常被划分为自然科学范畴,但《寂静的春天》一书则将生态学与伦理学、社会学和哲学联系在了一起。卡森提出人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并非控制与被控制、利用与被利用,而是共同享有同一个地球,这种共生的观念整体观念后来被生态学者以及环保人士吸收,发展出深层生态学,继而催生了美学上的生态批评。生态美学的诞生与发展,树立的是以生态为中心的美学尺度,而这无疑是对“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冲击与颠覆。美学家曾繁仁指出,生态美学标志着从人类中心过渡到生态中心、从工具理性世界观过渡到生态世界观,在方法上则是从主客二分过渡到有机整体。
从另一方面来看,生态中心主义招致的批评也并不难想象,很多人批评生态美学是“反人类”的,它将人类视作让地球生病的“病毒”,是一种不断扩张和转移的癌症。然而,无论是蕾切尔·卡森还是深层生态学的理论,都是将人类和自然视作统一整体出发的建构性观念,强调人与自然有同等价值,处于同一条相互联系的生态链上,而不是剥夺人的生存价值。
也是在20世纪60年代,生物学家林恩·马古利斯提出连续内共生假说,即真核细胞是由一系列原始原核细胞通过共生进化而来,这是对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反叛,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无数指责与质疑,但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而逐渐为人接受。人与自然共生共享的“共生功能体”的概念在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和蕾切尔·卡森关于寂静春天的描绘中可以看到雏形,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政治生态学、环境伦理学等环境保护主义相关研究也是受到这些作品的启发而蓬勃发展,生态学和伦理学的相互嵌套,自然在生态伦理学研究中被视作一张巨网,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被编织其中。
林恩·马古利斯在1970年代联合美国生态学家詹姆斯·拉夫洛克提出著名的“盖娅(Gaia,在希腊语中指大地女神)假说”,其核心观点是,地球和居于其中的生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自我调节,以达到一种动态的和谐。盖娅假说刚提出来时,被无数学者抨击为不够严谨的“民科”理路,但也启发了许多环保主义者与哲学家,我们也能在很多文艺作品中看到盖娅的化身,如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卡梅隆《阿凡达》里的潘多拉星球,等等。
经历了漫长的自我完善与争议之路,盖娅假说在关于生态文明的各种观念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于2022年去世的当代哲学家、人类学家布鲁诺·拉图尔就极为推崇盖娅假说。2000年以后,拉图尔采用“人类世”及“盖娅假说”的概念,系统性地思考当代世界的气候危机。在《面对盖娅》一书中,拉图尔并没有顺着部分环境伦理学和生态学者的“反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展开,因为在人类世中,自然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都已经是过去式了,人类要摒弃俯瞰般的视角,将自然视作一个被动客体,而是应该持有一种盖娅观,从当时当地的具体的人与行动出发,共同建构一个整体互联的观念,用我们熟悉的诗句来类比的话,并不是“一览众山小”,而是“只缘身在此山中”。
新冠流行刚开始时,拉图尔呼吁我们关注人与世界的互联性,这是比互联网、旅游线路还要更加复杂细密的网络,每个个体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方法与其他实体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全球气候变暖,是因为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扩散,禽流感,则是候鸟的迁徙导致的传播,近几年我们无比熟悉的新冠病毒,则是通过“口里喷出的飞沫这一无心的媒介”将人类联系起来。
从理论角度出发,在拉图尔的哲学人类学思辨中,地球上的实体是如何“互联”的?在《我们从未现代过》一书里,他用日常生活中无数的“杂合体现实(hybrid realities)”作引,切入现代性观念对人们认识政治、科学、环境等问题的成见之中。以我们平时阅读的新闻来说,一篇讲述新冠病毒的文章,难道仅仅是关于病毒的科学事实吗?真相常常是,我们能在其中读到关于科学、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关于病毒作用机制的科普,与对应的医疗政策往往无法严格分开,总是相互依存与影响的。然而,在现实的研究中,科学和文化都被现代性“纯化”了,就像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互不相通,现代性思维使人设置了二分法来看待世界:主体-客体,自然-文化,人类-非人类。当被杂合到一起的现实提纯为彼此截然二分的事物时,我们就必须思考何为中心,何为边缘,何为主体,何为客体的问题。然而拉图尔认为,这些看似相对的概念其实在实践中从未被真正分开过,谈论气候危机的时候,我们也同样在谈论相关的应对政策、应运而生的流行文化,在这个意义上,人类从未现代过,而是“非现代”的。
如果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人类应该如何看待曾经熟悉的一对对概念呢?拉图尔采用了“拟客体”的概念,它是主客体的融合,是自然和社会的杂合,它在被主体建构的同时,也可以反作用于主体和社会,它有自身的能动性(agency);它用实在性来抵抗社会建构性,也用社会性来抵制实在的建构性。因此,比起二分的概念,真正重要的是两者之间、拟客体位于其中的区域。没有了主客体之分,一切都是具有能动性的行动者,包括人类和非人类、社会和自然在内。行动者围绕拟客体所在的节点展开行动,这就是拉图尔著名的行动者网络理论。他跳出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两种争辩,因为人类与非人类已经不再是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了,自然并非没有能动性,只能承受人类行为影响的客体,人类也不仅是被动承受气候危机的威胁,两者相互建构,亦通过行动相互影响。
拉图尔的哲学理论也许听起来艰涩,我们不妨从菌类的视角来看看人类的世界。人类学者罗安清的民族志研究《末日松茸》将焦点放在一朵小小的野生松茸上,用松茸的“生存智慧”启发人类世到来之际,对于在日益不确定的环境中生存的想象。作为一种真菌,松茸的珍贵性在于它无法人工培植,因为它与环境的共生关系难以复制:真菌从与宿主树根部的共生关系中获得碳水化合物,也对它们进行供养;松茸使宿主树木能够在腐殖质匮乏的贫瘠土壤中生存。在种植松茸实验中投资巨大的日本迄今仍未成功,也是因为松茸需要和森林里的多元物种保持复杂的交染关系。但是松茸也并非完全“天然”的,它们并不是空谷幽兰,生长在人类不曾踏足的世外桃源,而是生长在那些已经被人为开垦使用过的森林中。
在罗伯特·麦克法伦的《深时之旅》中也写到了森林与真菌的智慧,几百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真菌是寄生于植物并导致其生病的根源,但无数的研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通过真菌,森林里的各种树木彼此联结,相互输送养分,进行营养资源配置,一些大树甚至会通过真菌来“抚养”小树,濒死的树会通过网络传递自己仅存的养分,蚜虫侵袭的时候,树还会通过可扩散的激素传递预警信号,树与树之间就这样形成一个互利共生的“木维网”(wood wide web)。
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树犹如此”的例子,在探索松茸生长环境的过程中,罗安清也在思考人与生态的关系:“人类无法控制松茸。等着看松茸是否会出现,是一个存在主义式的问题。它提醒我们,我们依赖着超越人类的自然过程:我们不能修复任何东西,甚至对那些我们自己所破坏的也同样如此。”
松茸的故事印证了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合理性,景观或许是无心插柳的结果,是许多的能动者,包括人类和非人类在内的行动相重叠的产物,松茸、松树、人类彼此之间在无意之中相互“培育”,最终所形成的松茸产业,其实是无法一开始预知与策划,也是无法人为干预其发展方向的结果;三者之间互为因果,相互纠结,相互建构,同时也相互抵抗对方的建构:松茸并没有成功被商品化,森林因为松茸的生存也得以抵抗人类的干扰,在昂贵的松茸交易中,人也没有被异化成资本主义意义上的劳动力。
再借用人类学者爱德华·科恩类似的“多物种民族志”研究进路,《森林如何思考》是关于科恩在厄瓜多尔的阿维拉研究Runa人的生存方式的民族志。Runa人与他们生存的亚马孙森林之间产生了一种可以用语言学的符号学来看待的理解方式,例如,当美洲豹来袭时,人必须回头看它,否则就会被它当成一块“肉”,而那些回应它凝视的人则被它视作同类;而人类一旦通过回应这种凝视而避免成为美洲豹的午餐,这个过程中就发生了某种改变:人类变成了“以某种方式与那个视我们为掠夺者的掠夺者结盟的‘我们’”,在Runa人的眼中,人与非人并没有严格的分界,生物只是有着不同肉体的灵魂,被美洲豹吃掉的生物,并没有就此寂灭,而是活在美洲豹的身体里。
另一位人类学家维韦罗斯·德·卡斯特罗则认为非人类也有自己的“文化”,他比较著名的例论就是在南美洲印第安人的世界里,人和美洲虎都认为自己是“人”,美洲虎也会酿造木薯酒,不过它们眼里的木薯酒在人类眼里是血液。这些多元视角都已经超越了以人类为中心的文化观和自然观,正如科恩所提出的超越人类的人类学,也就是敞开“人”的概念与认知,从多元的角度出发思考人与非人类的关系:“民族志不是仅仅关注人或仅仅关注动物,而是关注人与动物的关系是如何能够打破封闭的循环,否则当我们试图通过人的独特之处来理解独特的人类时,这种封闭的循环会限制我们。”
从赋予自然以人的能动性,编织一个行动者网络,到敞开人类的定义与视野,在人类与非人类、自然与社会之间游离、转变,都已经跳出了“人类中心”还是“生态中心”非此即彼式的争论。当人与自然的关系像榫卯结构一样相互嵌套,谁是“中心”将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流动不居的关系中彼此依存,相互理解;当地震、海啸、干旱、酷暑、病毒不断冲击人们对生活的信心,我们需要的不是争论何者为地球真正的主人,而是用一种超越人类的、渗入日常生活的思考与行动,接受并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九筒;编辑:走走; 校对:薛京宁。封面题图来自《最后生还者》游戏截图。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节选、编译自Alex Barasch所著的发表于纽约客的文章《Can a Video Game Be Prestige TV?》
编译者:L
很多游戏改编的影视作品失败的原因在于,过于优先考虑还原度而不考虑从一种媒介到另一种媒介的翻译过程中可能丢失的内容。很多改编影视里充斥着定位不清的角色,大众难以理解的游戏圈内部梗,大量无关剧情的世界观设定等。如何吸引原著粉与普通观众往往成为一大难题。
今年越来越多工作室和流媒体选择改编各种游戏IP大作,网飞的众多游戏改编影视就不多说了,派拉蒙+续订了《光环》,亚马逊预订了《战神》真人版影视剧,环球即将推出《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据称HBO已经花费了超过 1 亿美元投入制作此次《最后生还者》的真人剧,希望打破游戏改编真人版屡屡翻车的诅咒。很多人可能看了《最后生还者》第一集会以为这又是个老套的丧尸故事,然而,这部发售于2013 年的原作游戏其实更侧重于考察人性。(著名演员、编剧、制作人菲比·沃勒-布里奇(Phoebe Waller-Bridge)居然也是这部游戏的忠实粉丝!)
《最后生还者》的制作Neil Druckmann称:真正好的改编能够让那些重视剧情的一般观众意识到原来游戏里也有如此精彩的故事。
然而,《最后生还者》的影视剧改编之路实则坎坷。一开始在2014年,美国索尼影视娱乐旗下的Screen Gems电影公司决定制作电影版《最后生还者》,Neil Druckmann委婉地称,这家公司旨在制作“一种特殊类型的电影”。大家众所周知,Screen Gems曾经制作臭名昭著的《生化危机》系列的真人版。电影版《最后生还者》执行高层们总希望把电影做得更大、更性感。Neil Druckmann设想的是类似经典电影《老无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的风格,然而Screen Gems方想要制作类似《僵尸世界大战》(World War Z)的电影,双方想法大相径庭。Neil Druckmann也意识到把一部15小时流程的游戏压缩成一部两小时的电影很不现实。最后,Screen Gems放弃了这个项目。
负责PlayStation IP发展的执行官Carter Swan提起编剧Craig Mazin也称《最后生还者》改编成电影并不可行,Neil Druckmann决心主动约见这位曾制作过著名影视剧《切尔诺贝利》的Craig Mazin。
原来,早在《最后生还者》游戏刚发售时Craig Mazin就已经迷上了这部游戏,当时他就试图联系Neil Druckmann,不过Neil Druckmann没搭理他,因为他当时不知道Craig Mazin是谁。这次,二人终于约见成功,达成一致认为把《最后生还者》改变成电视剧应该可行。从此,二人从彼此的粉丝变成了合作人。
Craig Mazin提到《刺客信条》游戏时说,他之所以喜欢这部作品是因为它的玩法,但它的剧情本身其实令人费解。《刺客信条》系列拥有复杂的潜行机制以及丰富的历史背景。但是改编成电影版其实很难,也很难改得好。
Neil Druckmann认为目前来讲,只有儿童向的真人影视比较成功,例如2019年的《大侦探皮卡丘》。他提出游戏改编电影失败的原因很多在于没搞懂观众到底想在大荧幕上看什么,很多人误以为观众想看游玩过程。无数电影重蹈覆辙地在这一问题上栽跟头。比如2005年的《毁灭战士》(Doom)的电影版。《毁灭战士》(Doom)原作是一部第一人称射击类游戏。然而电影版为了突出这个射击游戏的特点,用了整整五分钟模拟展现主角第一视角的交战过程,观众只能看到画面下方主角的手和武器,最终效果糟糕,整个画面晕眩而乏味。对于游戏玩家来说身临其境的视角,而对于被动观看电影的观众而言难以接受。Craig Mazin也认为像《毁灭战士》(Doom)这样的游戏没有必要改编成电影。如果一味地只是拿着IP名字乱发挥,粉丝会大骂:“我真正想看的啥都没有。”而一般大众会疑惑:“啥是毁灭战士Doom?”
Craig Mazin和Neil Druckmann相信剧版《最后生还者》会不一样,期望这部作品能打破游戏改真人版必翻车的诅咒。
Neil Druckmann本科时期主修犯罪学,他本以为自己以后会成为惊悚小说家。但是接触到计算机科学领域后他最终成为程序员入职于顽皮狗,他学习了剧本写作,制作游戏关卡,后来进入了设计组。Neil Druckmann相信游戏可以激发情感,而这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做到的。《神秘海域2》是第一部他与别人共同编写和设计的游戏,此作巩固了顽皮狗的声誉,工作室也因此有资金和能力同时开发两个项目。Neil Druckmann也就顺势向工作室提出他一直以来默默设想的项目:一部末世主题的作品。
Neil Druckmann最初看了一部关于冬虫夏草的自然纪录片,里面介绍了一种可以感染蚂蚁并劫持它们的大脑使其变成“僵尸蚂蚁”的真菌。受到启发,《最后生还者》也引入了类似的真菌,不过这种变异菌株对人也有同样的作用。故事着重描写乔尔与艾莉从一开始因利益关系而同行的陌生人逐渐变得情同父女。Neil Druckmann强调故事中乔尔对艾莉逐渐产生的情感联系其实跟玩家对艾莉产生的联系是同步的。约15小时的游戏时长给足了乔尔慢慢对艾莉情感转变的描绘空间,玩家和乔尔一样逐渐产生想要保护艾莉的想法,甚至愿意为她的一些不道德行为进行袒护。当乔尔失去行动能力时,玩家不仅会受到艾莉的帮助,游戏视角转换下使得玩家成为艾莉,以她敏捷、轻盈、但弱小的身躯来行动。
Neil Druckmann的女儿正是在《最后生还者》游戏开发期间出生的。刚成为父亲的他内心所产生的强烈情绪也帮助这部游戏深入探索一个重要问题: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能有多深?
2013年《最后生还者》发售,同时期游戏界基本都是开放世界角色扮演游戏,比如《上古卷轴》和《GTA》,玩家可以选择做他们感兴趣的任务,也可以选择要解决的人、要爱上的人、或是要解救的人。有些游戏还有分支剧情,玩家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影响剧情走向。但是无限的可能性是有代价的:主角往往被设定成无名小卒。《生化奇兵》制作人称当时高层敦促他改掉了原本复杂而模棱两可的结局,取而代之的是给玩家设置一个道德岔路,分别通向好结局和坏结局。Neil Druckmann也被高层要求做分支剧情,但是他拒绝了。他觉得,乔尔作为一个既能展现温柔一面又能表现可怕暴力的人,是不可能做某些抉择的。如果允许玩家插手做选择的话就会破坏乔尔这个角色的行动逻辑和人物塑造。
Craig Mazin 和 Neil Druckmann 在 2020 年初开始工作后,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他们改编过程中可以偏离原作发挥的程度能有多少。虽然有些对话直接从原本游戏照搬到了剧里,但Neil Druckmann也发现了一些可以发挥的空间,有些时候可以把视角从主角乔尔和艾莉抽离出来进行叙事。由于游戏依赖沉浸体验,所以这些不同的视角在游戏里是无法出现的,玩家只能通过别的消息或者环境线索来拼凑出其它地方所发生的事情。而电视剧则可以自由穿越不同地区与时间,甚至可以展现出灾难未降临前的世界和视角(参照第一集的电视采访)。不过,电视剧版主线剧情依旧会遵照原作的冒险结构,描绘主角从一个地区穿行到另一个地区,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新角色和他们的生活方式。剧版每一集会呈现一个独立的新世界,这种在游戏里也许司空见惯的结构在影视剧里也许会很新鲜独特。
游戏改编成影视也促成对于暴力的不同处理方式。Neil Druckmann一直想把游戏里的残酷暴力描绘得刺痛人心,而不是激起兴奋刺激感。在杀戮已成为惯例的游戏媒介里,玩家会习惯于角色的死亡。Mazin提到说,当你玩游戏的某一章节的时候,你攻击完别的角色,当你死后回到检查点,所有的角色都会又活过来,继续回到原来的地方。在游戏里,玩家会觉得这些角色只是障碍,而不是活生生的人,但是在影视剧里,角色间的对抗会更有分量。Mazin说:“看着一个人死去的感觉应该跟看像素人死去的感觉大不相同。”
游戏里乔尔近乎有超人般的体能,这是因为游戏游玩需要他能做出些超出常人的特技。但是Mazin告诉Druckmann,在剧里,乔尔需要变得更加真实。Druckmann回忆说他们还探讨乔尔的经历可能会给他身体造成哪些伤害。比如他会由于枪声影响而导致一边的耳朵听不清声音,当他站起来的时候他的膝盖会作痛。Druckmann希望剧里能展现一个普通中年人的样子。
合作过程中,Mazin外向善交际,Druckmann则更为内向。Druckmann说起很多好莱坞影视界的人对游戏嗤之以鼻,而Mazin则精通影视与游戏两种媒介领域。Mazin也很擅长与高管打交道并顺利解决分歧。
Mazin跟Druckmann一样也对于媒介转换上的进行过深入思考。很多之前的游戏作品本身其实就已经是电影化的作品,《光环》借鉴《异形》,《古墓丽影》是女版《夺宝奇兵》。把这些从电影转换转换而成的游戏再转换回电影后,就会像在谷歌翻译机器上不断转换翻译的结果那样,一次比一次更不成句子。另一方面,有些体验是无法在游戏之外的媒介中重现的。他认为开放世界游戏的主要乐趣在于玩家能构建出只属于自己的故事,或者甚至不需要任何故事。Mazin说他很喜欢在《上古卷轴5:天际》里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这种体验是无法在媒介转化中再现的。相反,《最后生还者》则是以故事为核心的。
《最后生还者》HBO高层曾在反馈中建议在乔尔的一段高潮枪战里加入更多的枪战戏—一些纯粹的躲避、射击、躲避、射击的镜头。虽然拍摄的时候他们确实也拍了足够的枪战戏,但他们考虑到太多无意义的枪战镜头会使整部剧变得俗气,最终决定删掉一些会更好,所以他们直言拒绝了HBO高层的建议。Mazin觉得,在这个场景下,乔尔的躲子弹能力是最无关紧要的内容。很多游戏改编影视经常犯的错误就是它们总想着要重现这些动作戏。游戏是游戏,影视是影视,媒介不同,所以处理方式也要不同。
尽管《最后生还者》着重于刻画人物关系,但它仍然是一个以废墟世界为背景的恐怖故事。对于改编,视觉效果至关重要。在开发早期,顽皮狗开发人员分享了他们在构建游戏世界时是如何深入研究细节的,从隔离区地图到虫草真菌感染进展的时间线都做了研究。在设定上,刚感染真菌的人类还会依旧保持人类的相貌,但随着菌丝体渗入大脑,感染者外貌会产生变化,真菌爆发最终破坏头骨,展现出一种奇怪而令人着迷的恐怖形态。 游戏中被绿植覆盖、杂草丛生的城市设定参考自《没有我们的世界》(The World Without Us),这本书融合了科学新闻和推理小说,探讨了如果人类消失,环境会如何演化的问题。为了剧版《最后生还者》能大限度地还原出同样的效果,HBO 为该剧提供的预算超过了《权力的游戏》前五季每一季的预算。
剧版《最后生还者》也会有些跟原作游戏不同的改编。比如Bill与Frank的那一集的内容会跟原作非常不一样,也许会让一些原作粉难以接受,不过在内部粗剪以及试映会议上,很多内部人员都为这一集落泪了。(我只能说,期待一下会改成什么样了。)
Neil Druckmann很看好这部改编剧的前景,他觉得很多改编没成功的原因在于要么是原作不够好,要么是在没明白原作内涵下改编。很多编剧凭直觉改编,修修补补导致更多地方需要改动,最终改太多偏离原作,失去了原作的灵魂。现在时代变了,越来越多的影视界专业人士也在成长过程中接触游戏。
另外要特别提到这部作品的配乐。十年前,Druckmann居然说服了奥斯卡得奖的作曲家古斯塔沃·桑托拉拉 (Gustavo Santaolalla) 为《最后生还者》制作配乐。
(更多细节可以看Alex Barasch的原文)
YO !一直以来,游戏改编成影视作品,绝大部分都难逃在影视方面成为佳作的魔咒,有!但很少。
虽然某些作品系列在票房上还算可喜,但论品质还是很难让游戏迷顺滑转换成影迷。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重点是在原本游戏的故事基底如何能改编好的讨论上,游戏的核心重点是用一个编织好的世界背景,拓展出游戏世界中主角的各项玩法技能,而游戏发展到今天,抛开视听引擎的升级迭代不说,在叙事力量上也开始挑战以故事为核心的影视界。
2013年顽皮狗出品的《最后生还者》就是这样一部有着强戏剧张力,和重度挖掘角色在末日逆境中心理成长,以及人性在救赎和拯救之间负面价值讨论的一部作品。嗯我指的是第一部,游戏一经问世就被封神,至今仍接近满分。
我从小有个习惯,就是自己玩还不如看别人玩游戏,可能跟我打游戏很烂有关系吧。
《最后生还者》在2022年还做了针对PS5的重置,优化了画面和一些玩法,再次火了一把。
《最后生还者》相较于游戏操控的多样玩法,我更被游戏剧情所吸引,游戏剧情展现出了难得的电影语言调度,尤其是在对白和角色的动作细节,情绪的铺展和积累,角色弧光的塑造等等,都已经达到了可以拍电影的剧本级别,甚至比目前不少的影视作品完整度更好。
所以,《最后生还者》真的就被改编成影视剧了,而且还是黄暴精品HBO出品。
不管是文学或游戏或漫画等,想要做到好的影视改编是很难的一件事,尤其是对于佳作的改编,一来不能完全照抄原作,每个介质对于故事的承载散发出的效果都是不一样的。
二来是改编要抓取原著和读者或观众的精髓,比如经典的台词,核心的场景,重要事件的深入刻画等。
目前只释出第一集的《最后生还者》,玩过游戏的再来看,相信会为剧中那些戳中情绪点的台词和场景,不得不佩服HBO对于大IP的细节把控还是精辟,尊重游戏故事的基础上,还能细腻的扩展和积累那些痛点,相信在这趟冒险旅途中,能让观众看到更丰富角色魅力和更复杂的人性选择,也更能体会男主乔尔和小女主艾莉之间的借位亲情纽带。
再加上男主是由This is the way的红毒蛇佩德罗·帕斯卡担任,小女主是由小熊女贝拉·拉姆齐饰演,这对在权游素未谋面的两人,在第一集就给我们搭建了强烈的共情桥梁。
为了照顾没玩过游戏的大伙伴,也为了让剧集解析有更多悬疑,我不会剧透太多游戏剧情内容,会跟着影片剧情节奏来解析。
第一集开场就和游戏格局视野呈现上做出了区别,游戏是由主角乔尔的女儿莎拉来带出故事背景的开端。
而影集则用了一次时间背景放在1968年的访谈上,一次对病毒,细菌,真菌对于人类影响的讨论,访谈对白简练而有力也不乏主持人在过程中抛出的包袱幽默。
主持人或许代表了人类绝大多数人,对于未知的藐视和不在乎,而残酷脆弱的理性现实或者说人类生存的真相,只能在极少数在该领域科学家中被严肃对待。
正如访谈中主持人和观众的反应所呈现的,人们对于无害真菌选择过度忽视,就如人类不在乎蚂蚁如何构建自己的地下王国。
当然这里也不免有另一个角度的专家出来解释,真菌不会存活在34.4度以上的寄主体内,这是常识。
但万一呢,真菌畏惧论的另一名科学家做出了假设,随着全球的变暖,真菌是否也会进化到可以耐受于人体的温度,从而让人类变成真菌的宿主。
影片用致幻药来作为解释,里面的成分就有真菌合成物,可以让大脑致幻,其实我们家用吃的蘑菇就属于真菌,而有些蘑菇不能随便吃,因为可以产生大量的致幻效果,正所谓“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
还有我们都吃过的补品天花板“冬虫夏草”,也是真菌的一种。
接着专家侃侃而谈真菌对人体的影响,人感染真菌后,将会如同僵尸傀儡一般变成行尸走肉,为了生存会进食,为了身体不被腐蚀而变得面目全非。
在聊着这些的同时,画面给到了观众席的一颗颗脑袋,这样的蒙太奇嫁接,预示着一切噩梦其实早在疫情爆发的35年前就被世人讨论过了,但就如所有末世预警一样,人们把这未来警示录当做综艺秀一样看过就罢了。
这就是《最后生还者》世界观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在2003年左右,真菌进化到可以开始入侵人的大脑。
游戏时间背景开场放在2013年左右,也就是游戏发行时间,为了结合剧集观众观看,影片开场大事件爆发提早了十年,放在了2003年。
在2003年左右,全球已经有了疫情的征兆,故事是从一个奇怪的孢子变异所产生对人类的影响,疫情迅速蔓延至全球,人类对自己对世界一夜之间彻底失去了控制权。
影集的片头和游戏的片头都采用了真菌感染蔓延的CG动画,游戏的片头放置在乔尔和女儿莎莉第一幕结束后呈现。游戏片头BGM还加入了新闻解说,解释疫情如何加速了全球的末日以及末日后的世界格局,高度概括了游戏世界背景,少了些许悬疑感。
而影片则在1968年访谈结束后,用一段纯BGM去营造了真菌进化和感染的过程,让世界观揭露随着剧情的推进而慢慢上演,加深了剧情叙事的悬疑钩子。
片头开端是真菌从野外开始野蛮生长后,逐渐汇聚然后衍生到城市,可以理解为真菌控制了城市和人类,也可以解读为真菌完成了自己帝国的建设。
之后真菌蔓延到整个美国,然后再具体展示真菌对于人的侵害,不管从身体哪个部分开始,最终都会侵入大脑,让脑袋开花结果。
片头出字幕的最后画面,是在真菌感染绽放的死亡植被上,出现了乔尔和艾莉的剪影,暗示了人性绝望死亡地狱中的希望花朵。
在影片第一幕的推进上,用了不少篇幅去铺垫了疫情大爆发的前奏,紧张气氛拉满,而且更多的对白和角色互动,也会让观众对乔尔和莎拉之间的父女情更有代入感,从而到后面更好的刀你。
片头过后时间来到2003年,镜头和游戏一样,先从莎拉视角开始,而莎拉光着脚的穿着和醒来的动作,和游戏当时莎拉半夜醒来基本一致。
不少游戏迷看到这,或许以为末日疫情已经爆发了吧,不过这是影片和游戏迷玩的一次小互动,影片时间提前拉长到了早上,莎拉敲乔尔的门,乔尔还在房间。
于是稀松平常又特殊的一天开始了,今天是乔尔的生日,莎拉特别要给父亲做一个生日松饼。
之后乔尔的弟弟汤米登场,三人的互动加深了亲情情感的积累,虽然三人时常对彼此口吐芬芳看起来互相嫌弃,没人说出I have family的台词,但却能感受到三人组成的家庭小世界是如此自然和温馨。
吃早餐时乔尔背后有个足球,对应了游戏中莎拉穿着阿根廷的球服。
吃完早餐要出门,莎拉偷偷去到乔尔的房间,玩弄了下匕首,并把乔尔坏掉的手表拿走还顺便拿了点钱。
出门后邻居Nice向他们问好,并邀请莎拉放课后去他们家吃饼干,可以看到老太太坐轮椅连吃饭都困难。
乔尔一家坐的皮卡,给到了“沙漠风暴行动参战老兵”字样,暗示了乔尔拥有在末日身经百战的技能。
莎拉这一天的上课都有些心不在焉,影片还给到一个细节是一名学生手不自觉的抽搐,阳光反射到莎拉身上,是否这预示着这男孩其实已经感染呢?
当然还有一层解读,就是后面出现的火萤组织座右铭:“在黑暗中迷失之时去寻找光明”,光明照到了莎拉身上,但讽刺的是,光明并没有带给莎拉希望,第一集出现了不少黑暗中强光的画面,之后会根据画面再解读。
放学后莎拉去到一家钟表店,花钱给乔尔的手表修好。
时间在影片中不断被强调,从一开始1968年,再到2003年事发的一天具体时间,早上起床,上课时间,然后再到钟表店各种时间,之后还有晚上等等。
这些时间增加了事件推进的真实感,同时也侧面证明,不管时间如何流逝,留在乔尔心中的伤痛,并不会随着时间消逝,更是突出强化了游戏中乔尔手上戴着莎拉送他修好的手表。
就在修表时,爆发预兆已经开始,警车呼啸而过,之后疑似老板女儿出来强制提前关店,友情提醒莎拉赶紧回家。
关店的时候,窗帘拉下,依旧展现了时间,而且应该是可以走动的,时间为下午3:42。
莎拉回到小区应邀去邻居家做客,我们可以看到女主人给她瘫痪的母亲喂吃的,但结果老太太却不进食,早上的时候那老太太进食已经很困难了,这其实是感染加深的征兆,真菌会先侵蚀身体,然后再扩散,表现症状会有食欲不振。
就在莎拉挑DVD时,后面那老太太开始发作,这虚焦未知的恐惧,压迫感十足。
莎拉随后借了一部片回去看,离开时发现他们家的狗对着面无表情的老太太嘤嘤嘤。
到家后的莎拉等乔尔回家,新闻报道着混乱的各种事故,乔尔深夜才到家,蛋糕也忘了买,补一句明天买,可惜明天蛋糕店不会再开门了。
莎拉把生日礼物拿出来,是修好的手表,乔尔开心地戴上,这段对话完全还原了游戏。
之后两人看片,莎拉立不睡flag失效睡着,汤米打来电话说自己遇到疯子并打架,恳求乔尔去警局捞他,于是乔尔抱着莎拉回房间睡觉,众所周知,在美国被子只是摆设。
半夜2点16分,莎拉被直升机轰鸣吵醒,发现乔尔人不在家,客厅有一把吉他,对应了后面饭制版游戏续作乔尔会弹吉他。
紧张的莎拉打开电视,电视只有短句警告待在家别出门,突然邻居家的狗来敲窗求救,顺着狗子莎拉壮着胆想去邻居家查看,结果却发现男主人已经瘫倒在血泊中。
可以看到男主人还是有意识的,但已经没有了反抗行为,这可能是真菌先控制了身体,才会消除人的意识。
之后莎拉看到老太太在啃食女主人,嘴上已经长出了触角,虽然血腥程度没有太HBO,但心理恐惧和犯恶心程度还是能满上的。
正当老太太要攻击莎拉时,莎拉撒丫子往外跑,乔尔和汤米正好赶到,乔尔顺势拿着扳手敲死了老太太,扳手工具也是乔尔在游戏中的经典武器了。
接下来又是还原片段,镜头在车后排拍出车窗外的混乱景象,台词和遭遇的事情和游戏几乎都一样。
之后他们的车被迫走草坪,然后去到小镇的街道,那里也正在遭遇着真菌丧尸的袭击,游戏中他们是被车撞翻,影片提高了预算,直接是一架飞机在他们车后坠毁,然后飞机轮胎砸到了车子。
接着乔尔抱着受伤后无力的莎拉奔跑,躲过惊慌和暴力感染的人群,逃到一片草坪遇到一位军人,乔尔大声喊到:他们没有被感染。
军人的枪指向他们,枪上安置的手电刺眼的照向乔尔,黑暗中的光明,会带乔尔父女走向光明吗?
军人按照流程上报,但接下来军人重复着yah sir,原本放下的枪再次举起,还没等乔尔反应逃离,军人已经开枪。
唉,记得以前玩游戏时,每次看到这一段就好难受,那时我还没有女儿,现在有了女儿再看这段时,我数次停下画面缓解,根本看不下去。
就这样,莎拉倒在在黑暗中刺眼光明的枪下……
时间来到了现在的2023年——影片乔尔痛失女儿的20年后,世界呈现一片末日景象,繁荣城市已经不复存在,人类苟且偷生,在城市中建立起隔离区,做着严格的防疫。
某日一个小孩从感染区投靠乔尔所在的隔离区,首先进来就是要接受检测,画面给到一个人如果感染会如何的示意图,越靠近脑部感染变异时间越快。
另外示意图旁边还写着症状,比如咳嗽,口齿不清,情绪变化等,所以后面艾莉为何天天要读数就是这个原因。
小孩擦伤的地方是膝盖,所以变异可能要12-24小时,女防疫员看到小孩呈现红色检测结果但表情淡定,并温柔安抚,说打完这一针想要什么玩具食物都会有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镜头转到乔尔在工地干着焚烧感染尸体的活,结果送来的新鲜尸体,就有那小孩的,那一针其实是安乐死。
旁边女工友说下不了手,麻木的乔尔抱起小孩,就如当初抱着女儿姿势一样,面无表情心如死灰的他把小孩尸体扔进了火坑。
20年过去了,或许乔尔试着回避那一晚的记忆,又或许乔尔那温暖跳动的心脏,也跟着女儿在那一晚停止了跳动。
乔尔打完工领配给卡,并选出钱最多的零工继续干,影片短暂给到隔离区人们的现状,人们的生活是如此的小心翼翼又诚惶诚恐,如同大船沉没后幸存下来的乘客逃到孤岛,一切阶级和秩序重新洗牌重建。
联邦灾难响应局军队代替了政府,一切都是军事化管理,比如如果有人偷溜出去到感染区,即使没被感染,也会被绞刑处决杀鸡儆猴。
游戏中是把这些人就地枪决,但出于现实层面考虑的话,弹药比较珍贵,召集市民看绞刑仪式可能起到威慑效果更佳。
有人在擦洗着一个叫火萤组织的墙壁logo宣传,这个火萤地下组织座右铭叫:“在黑暗中迷失之时去寻找光明”,目的是在高压管制下让人们回归自由生活,并且找到根治病情的方法。
乔尔为了赚取更多的配给卡,他还有一个隐藏身份——做起了黑市买卖。
一名粗眉毛士兵和乔尔眼神确认,去到角落,粗眉毛手指不自觉的抖动,看得出瘾很重,乔尔是从黑市拿到士兵所要的药,来和士兵交换配给卡,配给卡不够拿香烟来凑。
乔尔还在计划更大的买卖,他想要通过粗眉毛搞到一台没有电池的报废车,难怪乔尔这么努力做打工人。
新角色泰丝登场,她被黑市帮派另一个头目罗伯特绑架。
原来罗伯特收了泰丝买车电池的定金,结果贪得无厌直接把电池卖给了别人,还把泰丝的定金给花光了,现在泰丝还被罗伯特小弟打得鼻青脸肿。
而罗伯特也清楚乔尔的厉害,所以不知道这事要怎么搞,泰丝给他台阶下,说这件事不会让乔尔知道,只要他愿意放自己走。
正当两边和解时,火萤组织开炸,正好炸到这屋子,泰丝跑路离开结果撞见了军队被绑走。
另一边乔尔拿烟贿赂联络站老哥,想更新下汤米在另一个隔离区的消息,因为汤米已经三周没有回复,乔尔越发担心,这也是乔尔要准备车的原因,目的是想去找汤米,但联络站说毫无音讯。
乔尔失望回到家后,从藏匿处拿自己的私货,有地图和一些武器,看来乔尔下定决心要去找汤米了,但目前不知道汤米是死是活让他陷入焦虑,只能借酒借药消愁然后昏睡过去。
过了许久泰丝回来,她故意把乔尔翻了个身,目的是想不让乔尔睁开眼睛看到自己脸上受伤的样子。
不过乔尔醒来后依然察觉,但泰丝冷静、高情商地控制住了乔尔的情绪,然后才一五一十把事情原委说了出来,并指引乔尔他们最终会找到罗伯特在哪、电池在哪,然后一起开车去找汤米。
接下来是小女主艾莉登场,她之前一直生活在联邦灾难响应局的学校军营,受过一些生存技能训练,艾莉在那因为自己是孤儿,为了混口饭吃才一直在军营,结果逃出来后又被火萤组织给抓住,一直锁在房间里。
火萤的人每天会来检查艾莉的精神状况,想看她有没有发生感染症状,为什么不用检测器材,之后就知道了。
这里隔离区的组织头目叫玛莲,是她坚持要把艾莉控制在房间,并且动用人力物力保护不得有闪失,同僚对此觉得莫名其妙快要蚌埠住了。
于是玛莲对把计划说了出来,他们要全部人离开这个隔离区,然后竭尽全力把女孩送到西部更大的火萤控制区,并把一张纸条递给黑人女,那里写着火萤苦苦寻找的光明,终于被找到了。
之后玛莲去找了艾莉,并说其实就是她从在艾莉还是婴儿的时候,就把艾莉送到了军事学校,《无间道》都不送这么小年纪的对吧,所以玛莲说这是为了艾莉待在那会比较安全。
艾莉惊讶:难道你是我的妈?……
然后玛莲把出走计划和艾莉为何珍贵的真相,全部告诉艾莉,并要求她保守秘密。
乔尔这边打听到了罗伯特所在的位置,期间还有火萤传销组织的小瘪三过来搭讪乔尔,被乔尔直接打断。
接着乔尔和泰丝顺着下水道去找罗伯特,并经过了一个尘封许久的暗房,泰丝被一具挂在墙上开花发酵的尸体吓到手舞足蹈。
这个造型和《湮灭》中的泳池的尸体真菌开花,哪个更具美感呢?
在游戏设定里,被感染并且快要死的人,会找一个阴暗较为封闭的空间,让其真菌在那酝酿生长,并长出孢子散射。
一来幽暗空间温度更适合真菌繁殖,二来较为封闭空间孢子数量不会这么快消散。
在《异形契约》中,主角团也是在较为阴暗潮湿的地方误吸了孢子颗粒。
不过在影集中主创不会呈现这样的传染方式,可能红毒蛇真的不想一整季都带着曼达洛人的头盔或防毒面具什么的了,累了。
所以影集的感染设定,似乎不是通过空气传播,而是要造成皮外伤或更重的流血伤口。
接着他们再次穿过暗道,来到一个暗门,暗门被东西堵住打不开,乔尔发现门缝有鲜嫩的血液流出,还带着余温内种。
泰丝推开门,发现这是火萤组织根据地,那里横七竖八躺着尸体,看样子刚火拼过,而且他们要找的罗伯特已经挂了,旁边是他们要找的电池,原来电池想要卖给火萤组织,但其实电池是废品,即使这样,贪婪的罗伯特还卖了两次。
也正因为这样火萤组织想要退货,然后和罗伯特谈不拢双方互射伤亡惨重。
这时艾莉突然从房间冲出搞偷袭,乔尔没有大意闪开了,并踩住了艾莉的小刀,负伤的玛莲发现是老熟人乔尔,让其大家冷静下来。
艾莉想拿回小刀,却被乔尔用枪指着,大家再次紧张起来,但可以看到玛莲要誓死保护艾莉,让乔尔用枪指向她,话说乔尔拿枪对准别人的姿势,啧!曼达洛人后遗症,这站姿也太像了吧!
乔尔虽然不是火萤人,也没心情加入,但汤米曾经是,所以两边的关系也没那么紧张。
玛莲这边已经没有能力护送艾莉离开隔离区前往目的地,不过看到乔尔觉得抓了个现成的专业快递,玩过《死亡搁浅》的玛莲觉得可以把这艰巨的任务交给乔尔。
乔尔内心是拒绝的,因为不想做人贩子,但玛莲恳求把艾莉当货品就好,难道你没玩过《死亡搁浅》吗?
乔尔其实原本就想去找汤米,而且听到送完货能拿到更多资源,于是决定接单。
就这样,乔尔和艾莉CP建好了。
乔尔和泰丝带艾莉回家,两人商量对策时把艾莉锁在屋内,艾莉口吐芬芳后开始东翻西翻,发现了一个歌曲串烧合集,上面有纸条写着密语,60年代歌曲代表无新货,70年代歌曲代表有新货,80年代打了红叉叉。
这是乔尔和供货商对接的暗号,不久乔尔进屋瘫在沙发杀时间,艾莉问及80年代歌曲是啥玩意,乔尔爱理不理。
这里的对白和游戏一模一样,因为重点想引出那句经典中的经典。艾莉看到乔尔的手表,说:你手表坏了。
这句话就如手表表面被戳破的洞,同样戳到了乔尔的痛点,这20年乔尔未曾换过这破碎的手表,坏掉的手表已经成为乔尔身体的一部分,而且是最心碎最痛的那伤口,永远治不好也不愿去治好。
我们能看到乔尔听到艾莉说手表坏了后,有屏住呼吸几秒中,但很快假装无所谓睡去。
到了晚上乔尔醒来,艾莉指出他说了梦话,这20年来,乔尔应该从来没有认真睡踏实过吧?
艾莉看着下雨的窗外,说她从来没有离开过隔离区,窗户上有一只蝴蝶的装饰。
蝴蝶在游戏中也是重要的存在图腾,在影片中蝴蝶也多次出现,在2003年时,蝴蝶在莎拉卧室的窗边上,莎拉的枕头也是蝴蝶,还有厨房的窗户也有蝴蝶。
看得出,蝴蝶是莎拉喜欢的昆虫。
乔尔窗户上有蝴蝶装饰,也暗示了对女儿的思念。
而艾莉趴在窗户边和蝴蝶同框,这个镜头语言也可以解读为,之后艾莉会成为乔尔的牵绊和情感依托。
艾莉还是很精明的,她故意说刚才收音机放了一首80年代的歌,乔尔觉得遇上了麻烦,结果这是艾莉使诈,套出了80年代歌曲的暗语。
这时泰丝回来,他们该离开了,晚上隔离区宵禁戒严,他们穿过设计好的道路,结果却撞见了白天黑市交易的浓眉毛在那放水。
原本乔尔想通过贿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浓眉毛不吃这套,直接让他们跪下进行检测,因为这要是中了谁都担当不起。
正当测到艾莉时,艾莉暴走拿起匕首就刺,这让浓眉毛更是恼火了,直接想毙了艾莉,乔尔挡在前面阻止,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乔尔失去女儿的PTSD被彻底激活,冲上去就对浓眉毛一顿胖揍,我们能看到艾莉看到暴力时产生了兴奋感。
艾莉人设和游戏有着较大区别,后面会聊到。
解决掉浓眉毛后,却发现艾莉检测是红色,她被感染了,艾莉急忙解释她已经被感染三周了但毫无症状。
这里也不卖关子了,艾莉就是火萤组织那黑暗中寻找的光明,艾莉对真菌免疫,所以火萤组织要把艾莉安全送到西部的实验室,研究艾莉或许能让人类获得免疫的疫苗。
当然此时乔尔他们来不及细想,艾莉也没多解释,因为军队马上追了过来,他们必须赶快离开,穿过铁丝网,他们进入到感染区,画面给到了两栋大厦,这也是游戏里的标志性建筑了。
这时乔尔房间收音机播放了80年代歌曲《不要再让我失望》,暗语则是遇到了麻烦。
一段艰辛的冒险旅程,开始了……
目前《最后生还者》第1集整体呈现的质感氛围还是很好的,虽然我不是资深玩家,但热爱这款游戏的玩家不少都给出了不错的评价。
影集对于游戏在故事还原层面给出了很大的尊重,而对于不是玩家没玩过游戏的观众来说,剧情的铺垫和悬疑的设置,也通过一一个个细分的场景还原了整个未日的世界观,并且第一集很快地就能让乔尔和艾莉踏上征途。
影片用了很重要的补充表达方式,这也是我觉得影片改编成功的地方,就是在不削减游戏剧情精华的同时,还补足了游戏剧情中想让玩家看到当时事件发生的另一个角度。比如2003年莎拉视角的戏份,延长到了从早上开始聊起。
比如罗伯特卖电池的那条剧情线,虽然是和游戏同一条,却给了我们不同视角呈现,丰富了剧情细节。
而影片也在这呈现了少即是多,把火萤和罗伯特他们火拼的戏份都省略了,但丝毫没有减弱影片带来惨烈末日中的残酷。
如果要说和游戏改动最大的,就是莎拉选角形象和游戏里的不一致,没办法,这需要一些非白人演员参与。而且乔尔是佩德罗·帕斯卡,智利南美演员,所以生出南美裔女儿也可以理解。
不过艾莉小熊女的性格,则和游戏中有一些出入。好吧,目前看出入挺大的,游戏里的艾莉相对于影集,明显收敛许多,也怕事很多,缺乏安全感,较为符合她当下年龄的模样。而影集中的艾莉则表现得更一副无所畏惧的性格,经常夹杂着F字母的方言用作修饰对白。
小熊女访谈中也说没玩过游戏也不知道其中的剧情,为的就是塑造好影集中的艾莉形象,所以这算是影集的一个突破。
同前这个问题少女的艾莉还在我的接受范围内,我更愿意看到之后艾莉这些勇猛,其实是为了防御内心脆弱和缺乏安全感的伪装建立起的堡垒。不管怎样,看后续如何发展!
本期《最后生还者》第1集解析就先聊到这里,感兴趣的大伙伴们欢迎在留言区与我分享你们的观感,一起期待下一集!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狂飙》完结四十天之后,《黑暗荣耀》第二季、《最后生还者》第一季、《重启人生》先后以狂飙姿态荣耀收官,剧集当中段段人生,最后都已被记住。
首先要说的是,这四部剧都是在本国特别擅长的类型剧和情节套路的基础上,成为集大成者。
近期的影视圈异常热闹,且不提争奇斗艳的春节档,单是剧圈就出了好几部开年王炸,国产剧有《三体》《狂飙》,韩剧有《黑暗荣耀》,不过对于游戏迷和丧尸迷来说,最重磅的作品当属HBO推出的《最后生还者》,又名《美国末日》。《最后生还者》是顽皮狗工作室出品的爆款游戏,全球销量超3000万份,游戏的背景设定为:
变异真菌引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丧尸潮,残存的人类龟缩在相对孤立的隔离据点里,掌控这些据点的最大势力,是由政府救灾署演变而来的军事独裁组织-联邦对策局,与之对立的反抗军名为:火萤组织,致力于恢复灾变前的文明状态。男主-乔尔是一名经验老道的走私贩,他受雇于火萤组织,护送一名14岁的女孩艾莉横穿美国大陆。在隔离据点之外,他们将面对各类变异的怪物和异化的人类暴徒,一场末世历险就此开启……
为保证剧集的原汁原味,游戏的创意总监-尼尔.德鲁克曼亲自担任剧集的编剧,此剧一经推出就创下了HBO的收视记录,第一集在IMDB上评分9.2,第二集的评分高达9.5,第三集的观感据说更加炸裂。这部剧在豆瓣上也有9.1的高分,可见剧集获得了国内外观众的一致认可。
去年,同样是游戏改编的剧集,剧版《生化危机》扑街扑到了外婆家,《最后生还者》能取得如此好评,它在场景还原,人物塑造,世界观建构,尤其是故事改编等方面有那些过人之处?接下来咱们就聊一聊。
游戏改编的影视剧集扑街的概率一直很大,究其原因大都是没做好“游戏IP”与“影视规律”的衔接。
剧集第一季原本有10集,但主创最终将前两集合并成80分钟的长集,将原版游戏的“序章”与“正篇”衔接成第一集。第一集的剧情分两段,前30分钟是灾变当天,对应游戏的序章,后50分钟是20年后,对应游戏的开篇。
序章部分只有20分钟,却奠定了整个游戏的基调,剧集扩充到30分钟,以乔尔的女儿-莎拉为视角,从早上起床到深夜惊变,着重展现了她在家里,学校里,钟表店和邻居家的见闻细节。
这部分,一边是莎拉与父亲、邻居的温情互动,一边是同学的抽搐、店长夫人的焦躁和呼啸的警车等危险迹象,山雨欲来的氛围在深夜被烘托到顶点,女儿莎拉在暴乱中被士兵击中,这份丧女之痛彻底改变了乔尔,以至于20年后他仍然没有走出来。第二段的主要目的是安排乔尔和艾莉相会,剧作分别给了二人一个离开隔离区的理由:
乔尔想寻找失去联系的弟弟-汤米,而艾莉在火萤组织的安排下要去西部基地,两波人马被贩运汽车电池的盗贼链接在一起,期间展示了联邦对策局与火萤组织的矛盾,展示了当下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结构,还展示了被真菌侵蚀的人形丧尸,叙事效率特别高。结尾对策局士兵拿枪指着艾莉的情景让乔尔想起往事,丧女之痛的悲戚在20年后突然爆发,至此,乔尔和艾莉的命运绑定在一起,在这个充满暴力的末世,他们将相互依靠。
第一集的剧情非常忠实于游戏,画面还原度极高,只在具体细节上做了微调,尤其是合并前两集的安排,即保证了故事氛围没有断,又突出了两大主角的宿命感,还为后续的历险做了铺垫,真正做到了IP内核与影视规律的内在平衡。
与以往病毒引发丧尸潮不同,《最后生还者》的设定是真菌引发丧尸潮,这个设定充满新意,且有现实基础。
自然界里存在很多细思极恐的真菌侵蚀,比如蛇形虫草菌,会利用自身的孢子针对性的控制不同类型的蚂蚁或昆虫,通过释放神经调节素影响宿主的神经信号传递,以此操控宿主的行为。最终真菌会在宿主的头部破土而出,并通过伸出的菌包向其他昆虫抛撒孢子。
剧集在开篇即通过科学家之口表达了担忧,一旦像虫草菌、麦角菌等真菌发生了变异,适应了高温,那整个人类就会成为寄生对象。剧中最先爆发危机的是印尼的雅加达,此地位于赤道附近,高温湿热的环境正是真菌变异的温床。全剧以此为基础构建世界观,主要有三点:
1传播方式:接触为主,孢子为辅。
游戏的设定是:变异真菌通过孢子在空气中传播,但剧中做了调整,目前的传播方式主要是啃咬或喂食,即接触式传播。
剧中的丧尸灾变最初是通过面粉传遍世界,这点在第一集里有详细铺垫,雅加达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面粉加工厂,而钟表店老板娘的亲戚就在雅加达;乔尔和莎拉阴差阳错的都没吃面粉相关的食物,比如早餐煎蛋没有松饼粉了,邻居的饼干没有吃,烘烤的糕点不是自己喜欢的口味,乔尔工作太忙忘了买蛋糕等。
而邻居老太太先吃了饼干,后吃了糕点,所以最先发作(她家的狗狗表现的十分亮眼)。但孢子传播的方式也并不是就没有了,第二集艾莉曾提过一嘴抛撒孢子的怪物,估计后面打怪时会遭遇喷射型的怪兽。
2菌丝互联网:丧尸背后的大数据平台。
剧集在真菌丧尸潮的基础上,又配套了菌丝互联网,给能快速移动的丧尸个体提供了后台数据服务,彻底夯实了故事的世界观。
菌丝互联网的设计也有现实原型,在自然界,菌类需要从树木的根系上吸收糖分,发达的菌丝会将不同树木的根系连接到一起,形成庞大的森林网络。树木之间通过网络传递信息,分享关于干旱和疾病的警报,当一颗树被害虫攻击,注定要死亡时,树木会提前将体内的糖分通过菌丝网络转移出去,让维持生命的养分得以在森林网络里共享。这就是植物和菌类的生存智慧。
剧中,变异真菌横扫了整个世界,形成成各种菌丝互联网,寄生的丧尸群体就是这个网络的移动端口,当它们发现猎物时网络就获得了数据,平台会将信息迅速传递给线上的其他丧尸,好对猎物群起而攻之。菌丝互联网与丧尸群的运作机制,在第二集有详细展示。真菌丧尸潮+菌丝互联网是剧集最具特色的创意。
3丧尸等级:怪物的五种形态
根据游戏设定,变异真菌在人类体内会呈现五个进化阶段,这五个阶段对应五种形态的怪物,越往后危险指数越高。最初级是跑者,此时被感染的人类外形上与常人无异,只是运动功能被虫草菌控制,变得暴躁、失智、富有攻击性,比如第一集里那个邻居老太太。
第二级是潜伏者,此时虫草菌已经侵蚀了身体的大部分,开始破土而出,从头顶、耳孔等部位长出来。由于菌类占领了大脑的中枢神经,开始分泌化学元素,此时的寄生者变得相对安静,也恢复了部分智力,懂得在暗处伏击敌人,因此得名潜伏者。潜伏者具备链接菌丝互联网的功能,它们和跑者是丧尸潮的主力军。
第三级是循声者,此时真菌开始用自身的组织替代人体器官,突出的表象就是灵芝头,感染者失去了视觉却进化出强大的听力,还会发出咯咯咯的气泡音,以此听声辨位。循声者的躯体经过菌类改造,变得凶猛强悍,第二集博物馆部分给主角团带来了极大的压迫感。
第四级是巨无霸,此时的感染者就像长满瘤子的肉山,几乎看不出人形,但它具备向猎物投掷酸性孢子的大招,极具危险性。
第五级是大BOSS鼠王,是各类感染者的粘合体,自然也汇集了各种大招,遇上鼠王就意味着九死一生。
《最后生还者》的剧情是公路片模式,通过大叔和萝莉的历险来反映人性的复杂与情感的微妙,极端的生存环境是为了激发人性中最本质的邪恶或美好。
剧集的前2集主要刻画了4个人物,乔尔与艾莉为主,玛琳与泰丝为辅,她俩为男女主搭建了桥梁。乔尔在故事里呈现的是坚冰融化的过程:早在末世前,他就是一个单亲爸爸,女儿是他生活的最大动力,莎拉之死让他失去了生活中无可替代的意义,随后的20年生活只不过是麻木的维生,他对整个世界只剩下了仇恨与冷漠,直到接受了护送艾莉的任务,他才一点点找回了前进的意义。
艾莉呈现的是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过程:她从小生活在隔离区孤儿院,没有享受过文明的荣光,也没有得到过家庭的温暖,她渴望探索外面的世界,也渴望找到自己的归属,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当她得知自己的免疫力能“挽救世界”时,立即同意冒险穿越大陆,联系她之前的遭遇,这种献身精神相当难得。
两大主角是相互救赎,相互赋予意义,不过融化坚冰不是一蹴而就,二人能够成行全靠玛琳和泰丝的助攻。玛琳作为火萤组织的首领,与道上混的乔尔是老相识,二人颇有瓜葛,正因为够熟悉够信任,她和乔尔才能达成雇佣关系,这是主角CP的第一步。
泰丝作为黑道大姐大,她理性、睿智、充满智慧,懂得契机与分寸,与乔尔的自我封闭不同,泰丝还带有一丝理想主义和救赎之心,希望通过牺牲来实现“正确的事”。第二集有多处有趣的构图,艾莉身处阳光下,乔尔身处黑暗里,泰丝处在缓冲区,她就像一个开关,联通了乔尔与艾莉的心门,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唤起一点希望与爱。
第二集的结尾留下了数个经典瞬间,泰丝感染了真菌决定自我牺牲,她只说了一句话就触动了乔尔:救你能救的人。她不想乔尔永远沉浸在丧女之痛里,她不想乔尔永远麻木冷漠充满仇恨的活着。
在结尾爆炸的火光中,乔尔愤恨的离去,留下艾莉充满愧疚、茫然无措的站在原地……未来的路只能靠他们自己了。
文章首发公号:外星人的小窝
有些开口闭口就是颜值,种族的人,任何艺术作品都不适合你们。
怎么这么倒霉,底下那么多只播了一集就假装放出全集的那些滞胀评论?
OP有龙之家族味,镜头语言切尔诺贝利味,总而言之就是HBO味。第三集这两颗暖阳下的草莓,有什么理由不给五星呢?
没让《最后生还者》老玩家失望,剧情还原挺到位,有一点想要吐槽的就是乔尔的女儿怎么是个黑皮?四星给剧情,真可惜这部剧也没逃脱政治正确
这才是好的改编,既符合原作还补充了内容,而且还照顾新观众,HBO出品,场景还原度很高。对比同期剧版《三体》,这个质感和友好度高多了。
第三集是我近期看过最浪漫的东西。谁会不想和爱人在无人的衰败城市谈一辈子恋爱,不顾世间末日般的动荡在烛光下举杯共饮毒酒,最后依偎在彼此怀中微笑长眠呢。
没玩过游戏,单看第一集,没有让人想爆五星的冲动
如果有一天,真菌或病毒占领了世界,那我们也算是将地球还给了它真正的主人…
这片子最大的价值,大概是证明了脱离了游戏这个载体它的故事有多平庸?
演员形象还是无法接受,改的感觉与行尸走肉无异,游戏还是最好
网飞苹果亚马逊hulu以后都自觉点,把大ip让给hbo来拍哈
懂不懂看完三体首播再来看美国末日的颅内高潮啊?
如果不变性的艾伦佩姬回到演朱诺的年纪来演艾莉就完美了。
好消息:最后生还者上PC了! 坏消息:是电视剧
制作很精良,艾莉选角很失败
完全尊重游戏本身,对剧情的细节改动无伤大雅。看得出来为了照顾不熟悉游戏的普通观众也尽力了,虽然选角确实不是我喜欢的,佩德罗演乔尔还不错,熊岛莱安娜演艾莉就真的不太行了毕竟我心里的那个人是变性前的艾略特佩吉。情感细腻在宏大命题下有人性思考照着拍没问题的。还有说sara是黑人打一星的我服,人演员只是一半黑人血统,换着想想佩德罗的肤色给你一个金发白皮女儿你觉得合理?后排占座高尔夫2骂或不骂都是玩家自由,既然自己也承认两极分化把让别人不操心得劲儿多用在自己身上,别动不动跟你意见不同就小鬼的可笑姿态哈哈哈哈。佩德罗马上还有曼达佬第三季!
第三集简直人性之光,冲这一集我愿意给10分,所有的层面不管是意识形态还是传达的信息和拍摄制作都达到了最高高度。HBO真不愧是你,把一个末日生存类的游戏可以改编的如此之高大上,侧面也说明了Joel和tess共同生活的20年一定也同样美好。
真好看,不愧是HBO要是三体让hbo拍就好了
生还者不就是行尸走肉的设定么,活的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不就是最后生还者要讲的么??中间夹杂的清一色全是废话,干嘛再看个《行尸走肉》的游戏番外?
bill弹钢琴那里,我还以为frank要把他敲死,然后独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