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但愿这是一场梦
我一直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种电影,就会有多少种导演。无论是吕克•贝松,库布里克,或是王家卫。有时,风格会像一具枷锁限制着这些天才导演们放肆的欲望,不过罗曼•波兰斯基好像并不太担心这个。这个离经叛道的导演其实很狡猾,他借着他的玩世不恭席卷了世界各大电影节的领奖台,甚至连奥斯卡也不放过;可他又像是十分乖巧,处处教人行善。第一眼看《苦月亮》的简介时,差点以为波兰斯基又想感化人积德了。远离性,可能大多数人都会这么定义这部片子,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我相信,波兰斯基是个善良单纯的导演,所以《苦月亮》也将是部善良单纯的电影。所以,请千万不要在意导演在叙述故事时所玩的花样,尽管他玩的实在不错。
故事发生在微波荡漾的地中海上,一对来自英国的夫妇奈杰尔和费娜将搭船进行一次印度之旅,他们结婚已七年,没有孩子,十分恩爱。在船上,他们意外遇上了一个下身瘫痪的残疾人奥斯卡和他的妻子咪咪。由此开始了伴随这段旅程左右,无法摆脱的往事与噩梦。
毫无疑问,奥斯卡夫妇成了奈杰尔夫妇注定的恶魔。他们一个勾引那斯文软弱的丈夫,企图把他拉进欲望的漩涡,另一个则试图诱惑那具有隐秘的同性恋倾向的妻子,让她以一种更彻底也更绝望的速度背叛了自己的婚姻。在汪洋大海中,没有任何依靠和慰籍的可能。导演通过孤立的大海,孤立的航船,孤立的旅程,让这两对截然相反的夫妻,在经历了相互的靠近与背离之后,有了一次彻底的了解。奥斯卡开枪杀死了太太咪咪后自杀。他可怜地看着床上刚做完爱争香甜入睡的费娜和咪咪,说了一句:“宝贝儿,这一切都该结束了,你真是太过分了。”
很欣赏波兰斯基对故事结构的拿捏。他对环境的设置,对情节的发展,对结局的构思,都强调着偶然性,仿佛一切都只是一个梦,醒来后就什么事都没了。大海,旅行,一个故事,一场邂逅,一个个不经意的布局,引诱着奈杰尔夫妇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迷雾。他们是注定要被奥斯卡洗脑的。他看中他们,而不是别人,很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恩爱,并且爱得有些名不副实。他们是夫妻,没错,这毫无疑问。但他们的婚姻生活已经走到一个不得不正视一下的拐角处,虽然他们自己并没有发觉。
但也许奥斯卡只是想找个拥有单纯幸福的人诉说一下自己痛苦的往事。一个互相折磨,互相爱着的故事。奥斯卡是一个美国人,他靠着一笔丰厚的遗产生活,同时他也是个并不得志的作家。他来到巴黎,只是因为他想领略这个充满活力和情欲的城市无法抵挡的魅力,于是他遭遇了咪咪。那个纯朴的女孩,一个舞蹈演员,穿着粉色小格子的裙子,雪白的球鞋。她的一切是那么迷人,她的笑,她的天真。他沉醉在对她的贪恋里。他把她弄到了手,或许是因为爱,也或许是因为蠢蠢欲动的欲望。她的纯真让他40岁的心遭遇不安分的遐想,而她对他的爱慕让他更加期待着加注在她身上的所有痛和快乐。这是电影中性场景最集中的一段,奥斯卡和咪咪享受着彼此的身体,而咪咪的沉沦,也终于让奥斯卡感到了厌倦。
故事总是需要转折,当奥斯卡无所不用其极地把咪咪一个人丢在前往小岛的飞机上时,窗外一轮淡淡的月光,终于变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颜色。“她满面枯槁地坐在飞机上,而我在候机室里。想象得到她正在看着窗外的明月,我也在看,不过感觉上各有不同。对她而言,这简直是毒药,对我呢,则是蜂蜜一样的甜。”两年以后,咪咪回来了,这时奥斯卡已经是一个因为意外的交通事故躺在床上的病人。一场残酷程度及其相似的复仇行为由此展开序幕。
如果说,当咪咪爱着奥斯卡时,她也是没有抵抗能力的。她愿意为他做任何事,只要他把她留在身边,即使当她使尽浑身解数也无法让奥斯卡要她。她丧失了控制力,她的诱惑力已被奥斯卡的厌恶取代,她曾经有多么诱惑人她现在就有多么地令人讨厌。女人在此时是最没有力量的,她爱,就意味着她的无能为力。而奥斯卡则不同。他不相信爱,即使他可以把爱当成比金钱更能够引人的东西,直到他的瘫痪。虽然现在咪咪占据了主动权,因为当她凝望着那轮苦月亮时,她无法再爱,而只有恨。所以此刻的奥斯卡在咪咪的眼中有多软弱就如当年他眼中的咪咪头多软弱。可是就在这毫无抵抗能力的软弱中,他终于爱上了咪咪,他同她结婚了。
他们都在自己绝对处于弱势的时候爱上过对方,又在自己处于强势的时候放弃了彼此。他们的爱充满了彼此折磨,彼此毁灭,但他们又从来没有放弃爱对方。在波兰斯基的眼中,人与人之间的爱必须依靠他们自身的力量,就像他认为,在人性的丑恶面前,爱情是最没有力量的。所以,是人性的力量造就了爱情的力量。在善恶的极端对比中,爱情就像悬在半空中的钢丝绳,毁灭与拯救,各占一半。男人与女人,只有势均力敌,才能维系长久的爱情。如果他们中任何一个人变得软弱或者强大,那么爱情必将走向死亡。
于是奥斯卡才找了奈杰尔夫妇。他拿他们做了试验品。他往奈杰尔脑子里拼命灌输着咪咪如何地活色生香。而就当平庸懦弱的奈杰尔沉醉在夜夜与奥斯卡的故事中满怀艳遇希望地期待着咪咪时,他的妻子却彻底背叛了他,她捷足先登地成了咪咪的情人,甚至模糊了一直以来的性取向。新年的夜晚,费娜着盛装出席宴会,并当众与咪咪接吻。这下奈杰尔的打击可太大了,他几乎被所有的人耍了,奥斯卡,咪咪,自己的妻子。他的懦弱注定无法承受这个需要力量的故事,无论善恶。他也根本无法与他的妻子费娜相抗衡。在爱,婚姻,人性面前,奈杰尔是电影中唯一一个没有立场的人。他甚至无法承担这个突如其来的不幸。
在两声枪响之后,一切都结束了。奈杰尔和费娜仿佛经历了一个可怕的梦,他们相偎在黎明的甲板上,无论是奈杰尔,还是费娜,相信他们应该了解到了自己是无法承担奥斯卡与咪咪的。虽然波兰斯基是个狡猾的人,但他最终没有让自己去影响这对年轻的夫妇。结婚七年,这本就是一个危险的时段,所以一个不大不小的噩梦,也许会让他们得到教训的。奈杰尔的软弱,让他自己和费娜都十分清楚,他们只适合正常的夫妻生活。一切照旧,只能如此。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出现不多,但很有暗示作用的那一对印度父女。他是一个不知名的鳏夫,妻子早亡,与幼小的女儿相伴,费娜很喜欢他们。那个幼小的女孩和他善良的父亲会很准时地在费娜或者奈杰尔特别无助的时候出现,也是通常奥斯卡的故事进行到最离奇最令人无法忍受的时候。这对相依为命的父女仿佛在告诉这对惊慌失措的夫妇:生活本就寻常而悲伤,拥有相爱的人是一种本能的幸福。他们最后一次出现是在片尾,黎明的甲板上。他们是来向相拥而泣的奈杰尔夫妇告别的,他们要走了,因为奈杰尔夫妇也许已经明白了什么是正常的生活和爱。
看完片,思索良久,我仍然坚持波兰斯基到底还是一个单纯的人,虽然我怎么也无法把他归类。他总是喜欢把任何事情都看得那么极端,但真正到了极点,就意味着又要重新开始了。虽然奥斯卡夫妇死了,但奈杰尔夫妇的新生活才刚刚开始,他们或许会听从那个印度鳏夫的劝告要一个孩子。所以我相信,无论波兰斯基在电影中持怎样的观点,他都不愿意让观众真正绝望,看他的电影,就如行走在幽暗诡秘的隧道中,无论你如何恐惧、绝望,最后都会看到光明。
2 ) 之前,之后
我没有见过海,但我想涨潮应该是件很美的事,波浪汹涌着向你扑来,势不可挡,翻腾咆哮,一层接着一层。那是一种试图把你吞没的力量,而人往往在这种力量里会感到莫名的兴奋,如同眩晕迷离的世界末日。这种兴奋大抵源于对死亡的恐惧与好奇,对不可知的期待和抵制,或者说背叛的快感和痛感。
兴奋往往越短越强烈,比如爱情,走的会跟来的一样容易。可恨的是退潮后,海滩会变样,可能留下啤酒瓶,塑料袋,肮脏的粘粘的海藻等各种各样龌龊的垃圾。
爱情也一样。
对于爱情的态度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把最好的东西留到最后,一点点状如啜饮,惟恐一个疏忽,在错的时间里浪费对的机会,于是小心的等待耐心的积累。比如我,比如《苦月亮》中的休格兰特夫妇。而往往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才是最佳时期,于是在等待中错过自己留到最后的东西。就像小时候我有一双漂亮的鞋子,我舍不得穿,天天看上几眼,暗自揣测哪一天穿上才最好看,等配鞋子的裤子,上衣,朋友,心情,朋友,左等右等我竟再也穿不上那双鞋子。对于爱情,很多人也因为左顾右盼而失去,对于生活也如此,他们平庸冷静安详被动。
另一种人则不同,天生就是浇了油的火,烧得不计前因后果,每一天都如同生命的最后一天一样用力的生活。比如《苦月亮》中的作家奥斯卡和咪咪。他们也许会因为泥泞的雨天弄脏了新鞋子,但他们穿上的那一瞬间的喜悦,已经全部实现了自己眼中的意义。他们的后悔便是用力过猛,对于爱情,欲望来的太猛未必是好事。
我无意赞同谁贬斥谁,我只想给你讲个关于这两种人的故事,《苦月亮》。我喜欢这个翻译,有句话这么说,你的美食也许是他的毒药。月亮也是,不同的人不同地点会有不同的感受。
故事开始在一艘豪华轮船,你屏住呼吸,可以看见海,听见鸣笛声,还有很瘦的月亮……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每个电影都有一个叙述者,所谓讲故事的那个人,可以是当事人可以是旁观者,总之对于电影,他是线索;对于故事,他是证人。《苦月亮》中的叙述者是奥斯卡,轮椅上的他,欲望如同硫酸侵蚀了他的脸,他的身体,还有他发黄且分开的牙齿。
正值七年之痒的休格兰特夫妇坐这艘船去印度旅行。他们是典型的英国夫妇,女的淑女,男的绅士,相敬如宾。英国在我印象中就是这么一个国家:恭谦,节制,内敛,贵族,冷傲。他们先遇见那个女子,咪咪,健硕的身体,迷离的眼神让你想到发情期的小兽,如同蜗牛爬过会留下湿润的痕迹一样她走过也留下欲望的味道,让你不由自主想寻她。
《苦月亮》是法国导演罗曼.波兰斯基92年的作品,不过就像他的《钢琴师》一样,他喜欢在电影里用很极端的东西来表达他的思想。极端的东西往往接近死亡。
当我们看见电影中坐在轮椅上的奥斯卡时,我们就可以闻到这种死亡的味道了。
他问休格兰特是不是想和咪咪做爱,直截了当。这位绅士不知如何作答,其实奥斯卡只想找一个合适的听众。他和咪咪的故事需要有人记下来。
奥斯卡继承了大量的遗产,于是他把自己从美国搬到巴黎,据说作家都很矫情的钟情巴黎,他也不例外。他整天写作,却从未发表过。
直到他遇见一个女孩,在公车上,风掠过女孩的头发,她有婴儿般的脸和熟透了身体。他说他看见了天国的一角,像亚当吃了苹果一样。他不能写作,不能睡觉,不能和别的女人做爱了。他开始找她,每天在96路的车站。顺理成章,他找到了她。
他们三天三夜没有离开屋子,靠做爱和羊角面包维持。
奥斯卡给休格兰特讲做爱的种种细节,这是这位绅士所不能忍受的,他不明白一个人怎么能对一个陌生人说自己妻子的隐私呢?
我总认为一个人在迫切的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他的内心应该是空的了,没有任何重要的空。最重的时候是怀着期望的过程。
明显休格兰特对这对夫妇产生了好奇,但碍于绅士面子他不想听这个故事了,我们可能不能体会到一个陌生人给你讲他的性细节有多么尴尬,但我们还是能理解他。
几乎是威逼利诱,休格兰特又坐在奥斯卡的房间里面。奥斯卡说自己是个性冒险主义者,他说他们几乎尝遍了所有的方式。像一场大火,烧起来是多么的猛烈,但是火不可能烧很久啊,他对她的热情开始降温,像鱼缸里的两条金鱼需要换个环境。他厌倦了她的身体,嫌弃是爱情里面最不可宽恕的罪过。他们开始吵架,开始嫌弃。咪咪却爱上他,认为他是自己的tiger。咪咪有成人的身体,却有着孩童般天真的梦想。她要和他在一起,结婚,生子,相守一生。奥斯卡却认为爱情应该在它若烟花时放弃,而不应等它不可避免的退却。他赶她走,像带她来时一样不动声色。咪咪走了又回回了又走,最后她跪在脚下乞求让她留下来,她可以做任何事。他当着她的面和别人调情,他俯在她的身上喊出别人的名字,他骂她,打她,她愿意在地狱里面生活。
她为他流产,他在她的耳边说你好后我们离开这里,去很远的地方,就我们两个,去看海,小女孩笑了。为了这她忍痛打掉孩子,还甜甜的睡着了。然而在飞机上,奥斯卡却偷偷溜了,只剩下可怜的小女孩坐飞机去一个自己不知道那里的地方。月亮在飞机的窗外,如同毒药,对于咪咪,对于机场的奥斯卡,却是美酒。他自由了,酗酒,游荡,做爱,不再写作,挥霍地生活着。什么都有代价,只是早和晚问题。
他出了车祸,木乃伊一样躺在医院里面,咪咪光彩照人地回来看他,和他道别时把他从床上拉下来,第二次手术……之后她说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你腰以下全部瘫痪,奥斯卡说那说说好消息吧,她微笑着说,那就是好消息,坏消息是从此我来照顾你。她说这是她赚来的。
他们将永远在一起。她做了所有他曾经对她做过的事情…………她还是爱着他的,像那场火后的红的木炭一样。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恨,恨有多深爱曾经就有多深,只不过太急了罢,对于咪咪,幸福从天而降,狠狠地砸中她的头。太急的爱情开始于情欲,也会结束于情欲,身体才有多大的面积,心才是宽广的,才是开垦不尽的。咪咪爱奥斯卡吗?她说:“you are my tiger。”这句话里面全是危险的情欲,不是爱。
不过谁能说清楚爱是什么,两个陌生人遇到,在一起,是什么维持着?性?欣赏?崇拜?虚荣?心心相悦?小时候我相信爱情,有不顾一切的勇气,相信有个陌生人可以带我逃离,甚至我都不知道为什么要逃离?后来我知道凡事需要理由,代价和你的获得成正比。
故事没有完,我们继续。
随着故事的继续,休格兰特自己认为爱上了咪咪,这种爱因为得不到而变的强烈。奥斯卡说自己不能再给咪咪带来幸福,他希望别人可以给他。美国人眼中的幸福和我们是不一样的吧。船上举办舞会,人人狂欢,休格兰特和咪咪一起跳舞,他说着爱,猛抬头却看见自己英国玫瑰般的妻子高贵的站在不远处。
故事的结局是这样的:
两个女人拥抱着,吻着,沉沉地睡去,奥斯卡开枪打死自己的咪咪,然后自杀。
舞会剩下废纸,呕吐物,酒杯,酒瓶,一片狼籍。
休格兰特夫妇拥抱着在甲板的风浪里面,一个印度小女孩过来说新年快乐。
波兰斯基里面的人物都带着很明显的国别痕迹,英国,美国,法国。却与故事很融洽的结合着。
对于这部电影我甚至想不出我可以说些什么。看完之后感觉很混乱,我只是想到了狂欢和狂欢之后的垃圾场。我想起一些爱情传说,在这些传说里没有厌倦,他们通常讲到王子和公主过着幸福的生活便噶然而止。我才发现讲这些故事的人是很聪明的,不涉及之后的折磨厌倦和洗衣做饭,只追求唯美,听故事的人也便相信了唯美是真的。张元的电影《我爱你》只讲之后的折磨和生活的不堪,夫妻吵到最凶处,只剩下不停动的嘴,没有了声音,背景音乐响着。看《我爱你》的时候我内心怀着深深的恐惧,看《苦月亮》的时候我麻木了,看着爱,看着欲,看着厌倦和抛弃,看着镜头跟着海波动,溅满水珠,想也许就是那么一回事,生活最多的就是厌倦,喜欢时不顾一切,不喜欢时同样的不顾一切。
想起船长对休格兰特夫妇说,孩子剩过一切旅行,你们该试试,这是个好办法。我微笑了,看到那里的时候心就暖起来了。这个电影还有这么一个印度小姑娘像童话一样温暖着。
如果生活真是这样,我选择要么你得不到我,我得不到你,要么在我们最灿烂的时候牵着手死去。不过我想电影大多只是放大一种现象,存在是存在,它夸大了让我们注意就是了。
3 ) 《苦月亮》寄情于音乐
芝加哥太阳报这样评价《苦月亮》:如果没有这些大胆的创新,波兰斯基的《苦月亮》就什么都不是。这话说得实在清高露骨,却也十分贴切。我发现波兰斯基的电影就像一个拥有精致华美盒子的花香凝脂,打开盒子,沉香扑鼻,渐渐浓烈,并随着暖身的温度缓缓消融似水,直到一颗感受它的“心”彻底沉溺其中,即便远离时,发根、指尖、两袖间已甩不掉它的印记了。
或许,凡事萦于艺术家脑际的都是诗化的文艺,所以,波兰斯基电影里的战争是一个人的,爱情是两个人,幸福是三个人的,(他曾说延续爱的激情最好的办法是生一个娃娃来合演,)而生活看来是四个人的。这大概也可归为罗曼式电影风格了。演员不需要太多,主题无需设置边框,情与欲、心与爱像婆娑的星斑,打开天窗,尽情闪烁,没有什么不可以演绎的,只要他们的存在是自然的,生动的。有趣地说,波兰斯基一直知道,心境不同,感受不同,于是他的电影随情与欲摆动。如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悬挂目帘外,它是有甜与苦之别的,也会在不同人的心里晕染出爱与恨的不同色彩。
就像奥斯卡与咪咪疯狂的情欲,这一簇盛放的玫瑰花,本应是遮掩着窗帘的房间内秘密花园里静谧的美景,被人性的伦理道德吵醒后,自然成了深刻的,具有研究价值的实验标本了,就像两只翩飞的蝴蝶,躺在显微镜下,而上,不知那是谁的眼。我想这就是《苦月亮》的迷人之处。几乎忘记了带入这场悲剧舞台的另一对情侣奈杰尔与菲欧娜,确切地说不是忘记了,是如波兰斯基直截了当地分割剧情般,生生把爱情与生活区分开来了,一时在奥斯卡与咪咪热恋的麻辣锅中翻滚,一时又跳到奈杰尔与菲欧娜麻木婚姻的清汤锅里冷却欲望。
这两种体验有着同等美妙的感受,或许在于休格兰特与克里斯汀自由演绎出的传神韵味,他们内敛克制的不和谐音符,在递增的音阶上戏剧化地演奏出了博弈的情感,特别是在菲欧娜洞察到丈夫奈杰尔一次次跑去聆听奥斯卡自我剖解的“午夜夜话”时,她也用兑现承诺的姿态,从桥牌牌友到咪咪,暧昧或主动出击,总之报复了奈杰尔,他若劈腿背叛她,她亦可以青出于蓝胜于蓝。这或许就是死水中冒出来的串串泡泡,证明爱的激情犹在,证明在奥斯卡与咪咪之外,犀利的生活犹在。
当然,最为深刻依然在奥斯卡回忆的点点滴滴上。为爱失去自我的咪咪是何等的可怜可悲可惜。这段讲述情感波澜的过程,令我由衷地佩服波兰斯基洞察人性的独特方式,及细腻清晰的情绪线索。一个词意为“变态”的单词是无法诠释奥斯卡那颗“贪婪”的欲望的,而这种欲望也并非只对一切事物的渴望,它也有对一切事物厌倦毁灭的冲动。有一天,奥斯卡会唾弃他与咪咪曾经拥有的所有记忆,这是必然的。当画面用咪咪哭泣乞怜的跪坐姿势与奥斯卡下半身的近景,组合一幅“虐待”与“被虐待”的游戏开启的帷幕时,《苦月亮》在我心中即刻从怪诞的实验性小品转变为戏谑生活的严肃的电影艺术。
总之,月光与爱人,牛奶与剃须刀,远航的心帆,波光粼粼的海平面,一步之遥的陌生,心照不宣的背叛,近在咫尺的等待,无论用多少个感性的词组搭配在一起,似乎都说不尽任何一种由爱生恨、再到爱、再回恨的恋情。
奥斯卡与咪咪炽烈如地下熔岩的爱情,看起来真像一片碰撞爆裂而发的休眠火山,通体放光的绚烂不过是瞬间的幻影,转而没有了可变幻可诱惑的激情,又恢复了一片死寂,甚至更为悲壮,连体的风景化为残破不全的遗迹,谁都没有可翻身的勇气与力量,最后用一片汪洋的血海淹没这一切,对爱情至上的奥斯卡与咪咪而言,漫长如几个世纪的缠绵,注定在某种意外的不测中葬身欲海,是两颗,还是三颗?子弹的使命永远如此简单而冷酷。
爱封存在心里,宛如一把锈蚀在鞘里的双刃剑,当它逃出心房,露在阳光下,任七色的彩带在其生涩的脸庞舞出斑驳的靓影,让它疯狂地呼吸,总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缘由,偏执地要了断痛苦,仅仅留存幸福,结果在只差一步苦尽甘来的幻境中划伤自己,又毁灭了别人。爱过并仍然爱恋着的人,或许要嘲笑我这番“吃葡萄酸”的狭隘。也可能,躲在暗角里赏我一个“你似乎看明白”了眼神。或许,疯狂的爱本身就是故事,它如梳妆台上镶金丝边的玻璃水镜,一直照耀美景,若有一天迁怒于它,掷地有声,破釜沉舟时,便只有支离破碎的记忆了。
要得太多定是危险的,人与貔貅哪能同比,有吃便有排,人应该学会慢慢拥有慢慢消化,直到生命历程走到尽头,然后一摊手把世界还给小朋友,光荣地一无所有。可是不能否认,有急着想要一口吃成胖子的,有要用一辈子享尽前尘今生来世之福,有马不停蹄地与物质赛跑的。我还见过一位忙碌的生意人一边用电话谈着生意,一边把吸管儿插进热咖啡里,结果烫了他的喉咙。
另外,做出一系列同类项的归类,或许也是一种心境的写照。看完灰姑娘的故事,我便循着“灰姑娘”的线索尽量找尽所有于此类同的故事,想要一次慰藉心灵的渴望。记得那年月,一年到头只期盼电视里的春晚,除夕夜,我坐在电视机前兴奋地等候,但过了九点,我便会在害怕时光流逝太快的矛盾中忘记了用心感受,而所谓的“美好”已弃我而去。日本人对樱花般“刹那寂灭”死亡的迷恋,虽是一种神秘的审美与文化,却要认真想一想把它发挥极致的人类,义无返顾的精神源自哪里了。是我们无法把握,且要完完全全拥有的欲望。也是人类渴望拥有一切,其实是贪心不足,终究由内而外伤痕累累所致的放弃与冷漠。
年少时,我似乎无比厌恶某些逃离固化的道德阵营的异类,未曾想过他们比我更深刻地探索了人性的某些隅隙。很久以前,海十说这样的人太过“贪婪”了。我用我所受的教化补充了一个具有国产味道的词,海十说,有点过了,然后他又强调了“贪婪”,我便记住了这样一个词。重观《苦月亮》,听到波兰斯基借奥斯克最后的遗言用“贪婪”做他们的祭品,我心底仿佛坐落着一盏笑脸的南瓜灯,有种完全领会的窃喜。贪婪的确是祸端,又是尊重不同与差别的较恰当的措辞。它极易成全偏执的迷恋、拥有与毁灭,绝大多数导致悲剧。
回到现实中,咪咪成了波兰斯基的太太,这真是一出惊艳的戏外戏。波兰斯基浪荡不羁,不过的确洒脱,他反问记者,并非我一人跟自己的老婆一起拍电影,恰恰袒露了他对待艺术全心投入的认真态度。PS:听到艾姐的手机铃声用了Sam Brown 的音乐stop,然后想起了电影《苦月亮》,然后胡乱猫爪了几下。有些语无伦次,权当我是在睡梦中写出来的。
剧中音乐,所贴皆原唱。
La Mer——Charles Trenet
Slave to love ——Bryan Ferry
Stop——sam Brown
Sweet Dreams——Eurythmics
Fever——Peggy Lee
Faith——George Michael
I will Survive——Gloria Gaynor
Hello——Lionel
My Cherie Amour——Stevie Wonder
虾米奉献:
http://www.xiami.com/song/play?ids=/song/playlist/id/3580326%2C1769221566%2C3685377%2C3377753%2C2139927%2C1071173%2C3581351%2C1542099%2C1231729/object_name/default/object_id/0
4 ) 夏娃的第八天 —— Bitter Moon 人物心理分析
还记得咪咪的那句话吗?
"I’m just a fantasy and amusement in boring voyage.”
“我只是枯燥旅途中,那虚空的幻想与消遣。”
新年的狂欢过后,宿醉味道的萧瑟清晨,舞厅地板上烟花狼藉,低沉的萨克斯风不经意地飘出法国香颂《大海》,船员们正在清洗甲板。
人生最美好的、或是最虚幻的一夜已经结束。接着将直面残酷的今天。
罗曼斯基的影片始终如海浪般深邃与迷离。茫茫无边的旅程,不知道将被带往何处。随着一波又一波,逐渐被推往汹涌的浪尖,然后瞥见下面幽蓝无底的峡谷。
打开IMDB,评分人数仅八千,平均6.8的‘低分’。我却心头一阵安慰,好像隐藏的宝藏还没有被发现,心底的秘密还无人揭穿。
这部影片并不难理解。只要结婚几年,一目了然。
关于‘贪婪’
奥斯卡在对准自己的嘴扣下扳机前,哀号的那一句“我们都太贪婪”,无疑是全片悲剧的根源,也是解开人物心灵密码的关键钥匙。
‘贪婪’在这里到底是什么意思?
奥斯卡的贪婪与咪咪的贪婪是完全不同的,男人与女人的贪婪是完全不同的。
奥斯卡的中心台词是“我抛弃咪咪不是为了某一个女人,而是以她来换取所有女性”。
而咪咪的中心台词则是“你可以骂我、打我、和其他女人发生关系,但是请不要抛弃我,我离开你无法活下去。”
男人总是贪婪地想要征服更多的女人,而女人总是贪婪地想要占有他的全部。
两个人的战争,始终围绕这个无法解开的结。
奥斯卡的故事
奥斯卡是影片最关键的一个人物,他的欲念是一个大背景,所有的爱恨都从这里衍生,所有恩怨都依附其上。
奥斯卡年轻的时候继承了一笔可观的遗产,于是搬到巴黎,专注于自己的梦想:写作。
写作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个谋生的手段,或者,从心底里他并未把这当作一项严肃的职业。‘在巴黎写作’这一行为的浪漫型迷倒了他,他把写作当作一种优雅而自由的生活态度,把写作当作吸引异性的手段。“欲”是他所有行为的出发点,是核心。虽然他疯狂地迷恋上咪咪,但是这种排山倒海的爱仍是以欲念作为基础的。影片一开始就暗示了这一点,在奥斯卡偶遇咪咪的那辆公共汽车的车身上,有一张性感女性图片的广告‘36 15 ULLA ’。接着,这个广告在影片的角落中反复出现,一直到奥斯卡最终去了那个地方,观众才知道这是个妓院的广告。这张广告海报给影片即使是最纯情的段落都洒下了不和谐的阴影,这其实是奥斯卡,或者说是男性欲念的影射,即使是在光天化日的公共场所,这种欲念也在街道的底下暗潮汹涌。
奥斯卡一开始可能自己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爱是以欲作为基础的。但随着性爱由正常向虐恋倾斜,欲念的狰狞面目就逐渐显露了出来。在两人疯狂的性虐当中,咪咪始终处于施虐方,而奥斯卡则是受虐方。这反映了两者关系的稳定。关于性虐的情感基础,在东方(以日本为代表)导致快感的是羞耻心。而在西方则是控制与占有(Domination)。也就是说,西方文化中,痛觉不是快感的真正来源。施虐方的快感来自对另一方的肉体控制,受虐方则来自对另一方放弃自主的强烈服从。在他们的性虐关系中,咪咪的占有欲得到了满足,而奥斯卡从前在性爱上始终是一个‘控制者’,如今‘被控制者’的新鲜体验也满足了他好奇的欲望,就像一场大胆的远征。两者各取所需的平衡是关系持续的养料。
但男人终究只是贪图新鲜的动物,当体验过所有的高潮之后,那种热烈无以为继,日渐转淡。于是,缠绵变成了责任,厮守变成了束缚。他开始对外面的世界蠢蠢欲动,想要摆脱枷锁。影片通过性虐游戏的无趣告终来反映他们的恋情开始步入低潮。
奥斯卡最可贵的品质是诚实。他的诚实让人无法恨他,即使他对咪咪施以最无情的折磨、伤害与离弃,他的原则始终是最坦诚的。甚至,他觉得是在为她着想,因为‘分手后用不了几天咪咪就会感激他的抛弃,重获新生’。但错误的是他误解了女人对爱情的态度,一直到他到死之前才理解咪咪。
以分手那场戏为分水岭,开始了第二段虐恋,与第一段不同,这里的虐待是心理上的,针对自尊心的。奥斯卡之所以乐于其中,是因为这种羞辱可以满足他的男性至上地位的体验,从而带来心理上的快感。一切仍然为他的欲望服务,只是这种欲望从肉体转化到心理,由‘求欢’的快感转化为‘凌虐’的快感,他又陶醉在这种新鲜的体验当中。于是他默认地把咪咪留在身边。
他临时下飞机的阴谋可以称得上狠毒,事后的欢欣鼓舞也证明了他的无情。但与前一段虐恋的曲线一样,这是心理虐待的一个高潮,高潮过后,他连对这种羞辱带来的快感也失去了兴趣。他自己清楚这一点,所以设计彻底抛弃咪咪。奥斯卡的性格是不拖泥带水的,只要高潮已经过去,他就宣告终结。他只摄取快乐的那一部分,拒绝承担任何责任和后果。他对于生养孩子的态度,坦白得令人心酸,他只是说‘你看我像当父亲的料吗’。
对于自己的瘫痪,他当然恨咪咪,但也正是从这种痛苦当中,他开始理解咪咪当初所承受的痛苦。他的承受起先是作为一种‘赎罪’而存在,他把咪咪的所作所为理解为单纯的报复。然后,从咪咪当着他的面与朋友发生性关系,试图挑起他的嫉妒,他忽然意识到咪咪其实是欲罢不能地爱他的,从这时起,一种新的感情产生了,它包含了同情、自责与感激。这就顺其自然地导致了接着‘婚礼’那场戏。然而他们回不到过去,他们的关系如今只能以‘恨’继续,以奥斯卡的聪敏,他又如何不了解咪咪这个小女人的那些小伎俩?但是他带着这种新的感情,纵容她的一切,假装朝着她设计的路线发展,上了船,找了一对夫妻,满足咪咪伪装的放荡,最后帮助她结束了生命。他最终理解了‘贪婪’的本质矛盾,但是如果一切从头来过,还是会按照这个宿命的轨迹,他无力改变人类的本性。他们的‘恨’也到了最高潮,只有死亡才是最终解脱,他无法想象咪咪连‘恨’都失去会怎么样,无法想象他们还能去往何处,所以他拿起了枪。这何尝不是一种伟大的勇气,何尝不是一种深沉而绝望的爱。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演员Peter Coyote在本片中的表现十分亮眼。他成功表现了风度翩翩与绝望暴戾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简直判若两人。
咪咪的故事
咪咪说到底是个传统的女性。她的一切都都是出于爱。正所谓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她的目的只有一个:占有奥斯卡。如果留不住他的心,也要留住他的人。
她全身心投入到荒诞离奇的性爱游戏中去,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她挑衅他,是为了说服自己他还爱她;她可以受尽屈辱地留在他身边,是为了证明自己对他而言还有剩余价值,还可以给他带来快感;她为了他打掉孩子,是为了宠着他继续轻松自如地风流倜傥;她行尸走肉地活下去,是为了有一天可以回到他的身边;她摧毁了他的下半身,是一种厚积薄发的恨与爱,可以把他绑在自己身边,让他再也无法俘获其他女性;她无情地戏弄他蹂躏他的自尊,其实是一种自我摧残,当她的心因为他的痛苦而流血,她感到了自虐的快意,因为她实在不能失去他的爱,一旦失去,就要用同样的仇恨来弥补;她当着他的面与别人做爱,试图挑起他的妒忌,是一种垂死挣扎,证明她需要他的妒忌,渴望他的在乎;她给他一把枪作为生日礼物,是渴求他因为恨而杀了她,这样她的感情就此圆满;是她想出了整个游轮计划,试图挑拨他的嫉妒与仇恨到最高潮,这样可以顺利地死在他手里。而他则带着她留下的烙印——无法动弹的下半身——永远无法将她从他生命中抹去。
女人是简单而可怜的,会因为某一个秋日下午的偶遇,就此无悔付出自己的一生。
饰演咪咪的 Emmanuelle Seigner 亦成功表现出了咪咪清纯与堕落两个层面,只是与 Peter Coyote 比起来,还稍嫌生硬。
奈格尔的故事
他是影片中最‘正常’的人物,一个患得患失的中年男,心底怀着不可告人的偷腥欲望,表面却显得既爱妻又正派。无奈他那一点小心眼,任谁都能一眼看出来。他虚伪与可悲是这个社会上所有中年男子的真实写照。最后,他站在大雨滂沱的甲板上,终于决定向世界坦然面对自己的欲望。但是当他回到船舱这个现实世界,瞬间又失去了勇气,披回了那层虚伪的外套。患得患失的他,最后既无法在妻子面前保持自己正人君子的形象,又错过了肉体上的欢娱。
让 Hugn Grant 来演这么一个角色令人叫绝。因为他只要以本色演出,即能达到导演的要求,甚至演得越糟越好。说到‘虚伪的男性魅力’,又有谁比他那张英俊脸庞更符合这个定义呢?波兰斯基在此选角上的‘险恶用心’,与李安选王力宏拍《色戒》如出一辙。
菲奥娜的故事
菲奥娜在影片最后逆转式的变化大概是最令人吃惊的部分了。之前一直是以英国妇女保守、矜持形象出现的她,在最后的舞会上那宛如夜百合妖艳而迷离的绽放,眩目地火花四射。这也是影片最精彩迷人的部分,将奈格尔夫妇在影片中的重要性大大提升。
菲奥娜的转变并不是无迹可寻,而是在影片中一再伏线。影片开始不久奥斯卡就表示菲奥娜‘非常富有内涵’,而后话锋一转问奈格尔是不是已经对妻子失去了兴趣,奈格尔用社交式的回答偷换了概念,注意这时候菲奥娜眼神的变化。在后面的场景中,又有奥斯卡表示奈格尔还没有充分发掘她妻子的潜力。这些片段表现了女性在婚后的一种牺牲,即她把自己的人格魅力都只留给丈夫一人,对外则深藏不露。如果丈夫不懂欣赏,那么这种隐藏其实是一种浪费。但大多数女性或者出于对婚姻关系的委曲求全,或者出于对丈夫男性尊严的服从,虽然觉得失落,也会放弃一点自己的尊严而忍受这种浪费。然而,如果丈夫一旦越过了她们能忍受的边界,她们就会重新拾起自己的女性魅力与尊严。
影片中的菲奥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与咪咪共舞继而云雨出于以下几个原因:1. 对丈夫的彻底失望,无法再忍气吞声,需要挽回自己的尊严;2. 对丈夫的报复,她之前便有过‘双倍奉还’的言论;3. 对丈夫的鄙视与示威,展现自己的能力,他无法获得的,她却能轻易获得,这好象在说‘你当我真的只会逆来顺受吗’,重新向丈夫展示(或者让丈夫重新回忆起)自己的魅力。4. 选择对象为咪咪当然不是随机的,一来是对咪咪的迎战,二来这种迎战当中又包含了一种理解:女性的同病相怜。两个女性的云雨,暗示了他们对男性的彻底失望与唾弃。
饰演菲奥娜的 Kristin Scott Thomas 虽然戏份不多,但一收一放表现惊艳,充满了韵味。
人物关系与结尾
我们可以把奥斯卡与奈格尔认为是同一个人,一个男性的内心世界与外在举止;同样,咪咪与菲奥娜也是同一个人,一个女性的真实心灵与社会形象。这种对比关系时时存在,比如关于孩子,虽然奈格尔内心也同奥斯卡一样不愿承担责任,但他用了冠冕的理由:这个世界人口太多,不需要我们添乱。而咪咪与菲奥娜对于爱人的宠爱与纵容也是相同的。
他们的关系也反映了同一种婚姻状态的两种可能性,即‘自由放任’的可能性与‘在传统观念束缚下’的可能性。
如果用下图来表示:
奈格尔 ---- 菲奥娜
l l
奥斯卡 ---- 咪咪
下面这层关系是感性而诚实的,却是不实际的。上面这层关系是理性而现实的,却是虚伪的,一如现实生活中的绝大多数婚姻关系。讽刺的是,诚实的结果导致了毁灭,而虚伪的却往往苟活下来。但问题在于,这种苟活,是不是比毁灭更有意义?如奈格尔,他永远无法体会到那种疯狂而真挚的爱,但有谁一旦体会到了,便可能拿生命作为代价。
既然现实的我们无法选择轰烈的毁灭,那如何灌溉已经枯萎的婚姻关系?如何令获得新生?当然一次印度之旅于事无补。影片尝试提出的解决办法是‘不如生个孩子’,虽然这个答案可能会让你苦笑,但还有别的办法吗?这不正是大多数夫妻所做的吗?
至于奈格尔与菲奥娜的未来会如何,我们无从知晓,只知道他们会生个小孩,把这次旅行当作人生一课。但是,他们将如何解决存在于人性之中的‘贪婪’命题?婚姻仍然如同那艘起伏不定的夜航船,未来烟波茫茫,四周无处是岸,唯有天空一轮明月,犹如明镜,照亮你我心中苦涩,亘古不变。
关于片名
“Bitter Moon”倒底是什么意思?当然不仅是指月光引起的哀思。
这是一个文字游戏,“Honeymoon”的反义词。游轮是新婚蜜月的热门项目。但当新人们在船上忘情拥吻的时候,是否料想到有一天激情消失殆尽后,相互消耗岁月的痛苦?波兰斯基带领观众走过的这个旅程,目的正是探讨与“蜜月”相反的“苦月”。这对于每一位进入婚姻平淡期的男女观众,都是一场莫大的考验。这是不适合情人或者夫妻一同观看的影片,如果你们是小情人,应该看不懂,就算看懂了,也会挫消你们对未来的期待与激情;如果你们是夫妻,看完之后大概相对无言,夜不能寐,因为它真实得残酷,把你仅存的那点自我安慰都撕了下来。这也许就是本片得分不高的原因:因为人们不敢正视自己肮脏的念头与失败的现实。
结语
我认为这是罗曼波兰斯基最出色的作品,也是以婚姻为主题的最佳电影。主题凝练而深邃,表现手法细腻优雅却不失大气。虽然有原著,但能影像化出独立的思想深度和美学趣味,难能可贵。
最后,套用《安娜卡列尼娜》开卷的第一句话“幸福的家庭无不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
我们也可以说,美满的婚姻无不相似,而衰败的婚姻则各有败相,有的人决然放弃,有的人不择手段挽留,有的人在虚伪中偷生,有的人在顿悟中自救。但源头只有一个。当那个下午,你在公车上注视着她的白球鞋的时候,便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5 ) 永恒的爱欲纠结——我看《苦月亮》
(有剧透)
罗曼·波兰斯基这人,其人生之路正好比月之两面:一面是艺术巨匠,拍了若干广受好评的电影,各种各样的电影奖项拿了一大堆,荣耀而耀眼;另一面是坎坷的人生之路,幼年时从纳粹的集中营里死里逃生,母亲丧于纳粹之手,而在中年事业的上升期,即将临盆的妻子及亲友又遭歹徒杀害,上世纪70年代末,又因在杰克·尼科尔森家中与幼女发生性关系而被美国通缉,逃亡欧洲长达30多年,2009年9月因这陈年旧案被瑞士警方逮捕,在缴纳了一大笔美金获得保释后,这个今年已经是77岁高龄的电影大师至今仍被软禁于家中,根据最新新闻报道,将很有可能被引渡往美国受审,这一面,也就是月之暗面,简直可以说是灾难不绝麻烦不断黑暗之极。
《苦月亮》是罗曼·波兰斯基逃亡欧洲时期的作品,上映时间是1992年,成片于导演艺术人生圆熟的颠峰时期。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波兰斯基拍摄此片时已经是59岁了,正处于从“知天命”之年向“耳顺”之年靠拢的这么一个年龄段,按常理来说,年近花甲,人生中的许多虚伪和矫饰都已经放下,心中自有其对生命中所有一切的一套成熟看法。《苦月亮》这部电影,也可看作是导演对婚姻与爱情的一个总结。正如月有明暗两面,爱情有其甜美醉人的一面,也有黑暗残忍的一面。这爱欲的阴阳两面,在这部电影中得到了真实而体现。
电影改编自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英国情色作家的小说,电影和小说是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但是三流的小说,往往也可变成一流的电影。这部电影喜爱者有之,厌恶者也有之,在我看来,无论你接受与否,这部电影的确是一部深刻描画出人性真实的杰作。男女主人公的相遇与相爱,可谓爱之真实;而后期的厌憎与相互折磨,可谓欲之真实。
故事之初,想要成为一名作家的美国人奥斯卡来到巴黎,在公车上邂逅美貌女郎咪咪,自此坠入了单恋的情愫之中,四处苦苦寻觅那女郎之芳踪。与此同时,电影也交代了奥斯卡作为一个花花公子的本性,——在找寻的过程中,他的身边从不缺乏女人。而他与咪咪的再次相会,就是在他和一个女人外出就餐的饭店之中,这时候,他是食客,而咪咪是饭店的服务员。顾客就是上帝,奥斯卡对于咪咪的以后的人生来说,也始终是咪咪的上帝,这一角色定位,贯穿影片始终。
奥斯卡是爱过咪咪的,从无意间的相会,到有意识的找寻,再到最初的同居生活,电影描绘了爱情的甜美。这段时间,可以说是两人爱情的“蜜月时期”。所谓蜜月,以月计时,虽甜蜜却又那么短暂。蜜月一过,曾经爱如珍宝的咪咪,逐渐让奥斯卡心生厌恶。咪咪在与奥斯卡同居之前,这个年轻姑娘的志向是跳舞,而她与奥斯卡的第一次冲突,也是一段舞蹈。在夜店里那段咪咪与黑人小伙的舞蹈,既是咪咪对奥斯卡与她室友太过亲昵的报复,也是对奥斯卡上帝角色的挑衅,———她想要与奥斯卡获得平等的地位,奥斯卡是她的惟一,她也想要奥斯卡当她为惟一。她的挑衅失败了,奥斯卡弃她而去,独自回家看他的《美国往事》去了,她最终也只有追随而去,乞求奥斯卡的谅解。从咪咪趴在奥斯卡的脚下痛哭流涕那一刻起,奥斯卡的上帝位置得以牢牢确立。从这一刻起,曾经的甜蜜爱情开始变质。
而咪咪,从奥斯卡给他公车票的那一刻起,直到最后死于奥斯卡的枪下,她始终爱着奥斯卡。从单纯的爱,到夹杂着嫉妒的爱,到死心踏地接受他的嘲弄与侮辱的爱,再到搀杂着仇恨的爱,到牢牢占据主导地位把奥斯卡把玩于股掌之间的爱,直到一心求死等待着奥斯卡的那颗子弹的决绝之爱,都是爱。这种爱,直接,明确,一往无前,既凄惨又悲壮。
奥斯卡对咪咪说,我舍弃你,是为了换取所有的女人。这是奥斯卡最真实的表白,也是两个人的根本矛盾冲突之所在。对于奥斯卡而言,他要的不是惟一的伴侣,也不是稳固的婚姻,在猎艳的道路上,他永不餍足。是的,他曾经爱过咪咪,两个人也曾有过短暂的蜜月,但这一切都已过去,他已经得到了她的肉体,现在,她成为他得到更多的别的女人的肉体的最大障碍。曾经他看着她拿着瓶子喝奶,把牛奶淋在美丽的胸脯之上,他扑上前去贪婪的吸吮,那时候他觉得她是女王,她那么美,那么可爱。现在,他看着她拿着瓶子喝牛奶,觉得她是那么鄙俗,那么惹人厌恶。新欢沦为旧爱,新鲜变成厌烦。已经得到的东西,不再值得珍惜,他已经把她看成眼中钉肉中刺,看做一块用旧了的抹布,只想把她远远驱赶出去。而对于咪咪而言,这个男人就是她的全部世界,她可以容忍他做任何事,可以容忍他与别的女人鬼混,只要这个男人容许她呆在身边,只要这个男人和她在一起。奥斯卡只要一瞬,咪咪要的却是永恒,这两个爱情观人生观价值观完全不一样的人,就这么拧在了一起。
是的,男人要的是多,女人要的是一。这正是所有痛苦的根源。
在现代的爱情和婚姻伦理里,都把彼此忠诚列为第一要素,据说,这是人类文明的产品之一,而文明的功能之一,正是压抑人性。而在弗洛伊德大师看来,人类的所有创造,都是对这种压抑的反抗和升华。人类经历过母系社会和父权社会,但是人的本性都没有多大变化。男人花心,女子痴情,自古皆然。有人从生理学的角度,指出男人之所以花心,是因为每天可以制造出亿万之众的精子,而女人之所以倾向于追求稳定的关系,是因为成熟女性每个月只能生产一颗卵子。精子多而廉价,可以任意抛洒,卵子少而珍贵,必须慎重斟酌之后再行付出。而且,男人一夜迷情之后,可以穿戴整齐挥手洒脱而去,而女人,还要承担十月妊娠数载养育这一可能出现的漫长后果。这是男人与女人之中不可调和的根本矛盾。这个矛盾,也正是奥斯卡与咪咪之矛盾。
所以,在这世间流传的感人的爱情,总以一方被不可抗拒的力量杀死而告终。《英国病人》、《泰坦尼克号》、《梁祝》、《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莫不如是。因为,当“蜜月”的狂喜退潮,当一切不可避免的滑向世俗生活的泥淖时,多么伟大炽烈的爱情也会随之褪色乃至消失。而我们要的是爱情的超越凡俗之处,我们无法忍受爱情的最终走向世俗。
如何使爱情保持新鲜?据说其第一要义就是相恋的双方尽最大可能的保持精神上的共鸣和交流,也就是说当最初对彼此肉体的迷恋消退之后,尚有一个可以共同退守的堡垒。毕竟,比起容易褪色消逝的容貌,精神是相对永恒的。如果世间男女都能有李银河和王小波、或者如三毛和荷西那样的的精神共鸣,脆弱的爱情就得以牢牢维系。再来看看奥斯卡和咪咪,他们在最初的“蜜月时期”里,最大的乐趣也就是玩玩角色扮演游戏,搞搞SM而已。肉体的交流倒是不少,精神的交流几近于无。两个人生阅历生活情趣决然不同的人,就是想要寻找共同话题,估计也是无从找起。这也印证了那个古老的道理,纯粹以肉体关系缔结起来的爱情,在男人那里,是极不稳固的,因为喜新厌旧是男人的本性。
当“蜜月”变成“苦月”,当仇恨替代爱情,奥斯卡对待咪咪越来越冷酷无情,最终费尽心思将她驱赶出了自己的生活。在奥斯卡这里,他如愿以偿的过上了寻花问柳的逍遥日子,他与咪咪的爱情也已经是彻底死掉了。而咪咪在时隔两年之后,依然回到了奥斯卡的身边。这时候,曾经相亲相爱的两个人,如同两个不共戴天的仇敌。这两个人,也已经不再是昨天的那两个人,一个下肢瘫痪失去了性能力,一个因为为这个男人流产而不再有生育的能力。也就是说,当这对怨偶再重逢时,一个是不举的男人,一个是不孕的妇人。
而这个失去性能力的男人,和这个失去了孕育能力的女人,竟然又结了婚,重新生活在了一起。这时候,咪咪开始找回她往昔的荣耀,她又站到女王的位置上,开始处心积虑的报复这个男人。对于一个好色如命的男人来说,丧失性能力应该是上帝给他的最大的惩罚了,咪咪觉得这还不够,她要更为严厉的惩罚他,羞辱他。当着他的面与人调情,把失去自理能力的他扔在家中,任由他把尿撒在地板上,尿在裤裆里。我跟那个黑人跳舞你不是很不高兴吗,我现在要让他跳舞给你看,向你这个无能的男人展示他健美的身体,还要当着你的面和他大搞特搞。奥斯卡在昨日种下的所有,在今天开始开花结果。
当这种种复仇的把戏玩到厌倦的时候,在奥斯卡的生日,咪咪送给他的生日礼物,是一把装好了子弹的手枪。咪咪应该明白,这把枪,既可以朝着奥斯卡射击,也可以朝着她自己射击。咪咪在送枪的时候虽然什么都没说,但她的意思很明显:奥斯卡你不是特别骄傲吗?你不是我生命中的上帝吗?你要真是个男人,你就自杀,或者杀死我。从送出这把枪开始,咪咪就已经有了求死的心。
奥斯卡没有杀人,也没有自杀。他和咪咪来到一艘豪华游轮之上,开始他们的东方之旅。这个东方指的是印度。长久以来,对西方现代文明感到厌恶的时髦人士,很多都往东方寻找精神支点,比如披头士等摇滚大腕就从印度神秘哲学里寻找精神力量。奥斯卡和咪咪,在彼此制造的地狱里呆得厌烦已极之后,也开始赶往印度。他们或者想要去东方获得新生,或者想要到东方了却残生,总之他们赶上了这趟游轮。在游轮之上,咪咪仍旧在玩她那些危险的性游戏,她在调戏船上的男人的同时,也在不停的激怒着奥斯卡。咪咪很了解她自己的美貌,了解她的肉体对于好色男的诱惑力。她独自在船上的酒吧间里随着音乐起舞,这舞蹈就是一个杀伤力巨大的诱饵,自有那好色之徒上钩。而来自英国去印度度假,在同一条船上的正处于婚姻困境的奈杰尔,正是最优质的一条大鱼。奈杰尔与他老婆菲奥娜,既是奥斯卡与咪咪的故事的倾听者与参与者,也是奥斯卡与咪咪爱欲故事的对照。
奈杰尔也是男人,也是另一个奥斯卡。痴心女子负心汉,天下男人皆花心。奈杰尔也被咪咪的肉体深深吸引,他满脑子想的是如何得到这个女人,他虽然在听奥斯卡讲述他那罪与罚的故事,但他时刻都在盘算着如何跟咪咪上床。在这个倾听的过程中,奈杰尔也在创造着自己的故事。他欺骗他的老婆菲奥娜,他被这个故事深深喜引。最终,在新年之夜的舞会上,他与咪咪翩翩起舞,并向咪咪倾诉了自己的渴慕之情。
从对白看来,咪咪已经钓过一些“鱼”让奥斯卡向他们讲述自己的真实生活,而只有奈杰尔坚持着把这个黑暗的故事听完全。这个故事他也同样复述给了他的老婆菲奥娜,并且欺骗他的老婆说他只是对这对不幸的夫妇充满同情,他有责任把这个故事听完。而菲奥娜对奈杰尔的鬼把戏了如指掌,她明白她的老公就是一门心思想睡别人的老婆。而在故事的最初,奥斯卡就已经把奈杰尔看得一清二楚,奥斯卡质问奈杰尔是不是想睡他老婆,奈杰尔含糊其辞不敢直接回答。在故事接近尾声的时候,奥斯卡明言奈杰尔可以与咪咪上床,只是到故事的最终,奈杰尔也没有能得到这个机会。在新年夜的舞会上,正当奈杰尔已经离成功很近的时候,他的老婆菲奥娜突然杀了出来。菲奥娜代替了尴尬退下的她的老公,与咪咪完成了最后的舞蹈。
咪咪的好几场戏,都与舞蹈有关。电影中的舞蹈,自有其意味。前文述及的咪咪与黑人青年的第一个舞蹈,是复仇和分裂之舞,它象征着咪咪与奥斯卡爱情开始有爱情之外的力量进入。咪咪在烛火中为奥斯卡所跳之舞,是欲望与臣服之舞,它象征着奥斯卡与咪咪的关系是欲望大过爱情,象征着咪咪对于奥斯卡的的关系是臣服关系。咪咪在游轮之上的第一个独舞,是诱惑之舞,它象征着男人对女性身体的欲望。而咪咪与奈杰尔的舞,是混乱和失败之舞,在跳舞的过程中,奈杰尔举棋不定游移不一,身边挤满了各种各样的人,它象征着奈杰尔的虚伪和怯懦,总是被外物所干扰。而咪咪和菲奥娜的舞蹈,是完美之舞,两个女性惺惺相惜心意相通,所有的闲杂人等都为她们腾出地来,为她们鼓掌。舞蹈过后,两个女人回到房间搞到了一起。而这一场景,象征着她们对男人的失望与决绝,——看吧,没有这些该死的男人,我们也能让自己爽。
咪咪和奥斯卡的故事,在新年第一天的凌晨里终于来到了它的结局。奥斯卡射杀了咪咪,然后吞枪自尽,这对怨偶,就连死,也死在了一起。而奈杰尔和菲奥娜,导演在最后给出的药方是:养个孩子吧,只有孩子,才能让枯燥无味的婚姻继续。是的,爱情的最高目标,不就是婚姻么,而婚姻的最终目的,不就是下一代么。有了孩子,爱情和婚姻就都有了圆满的答案。只是,养个孩子,就能包治百病吗?我对这种休克疗法还是存着深深的疑惑。
再来看故事中的四个人,奥斯卡是最冷酷绝情自私自利的,但是又足够诚实。他毫不掩饰他对不同的女人的喜爱,并且把这心声向咪咪坦呈。是的,他是最真诚的男人。这种赤裸裸的无视世间伦理,只顺着自身最原始的召唤而奔跑的男人,无论什么也救不了他,如果他不瘫痪,估计也会当一辈子的花花公子。这个男人,有其恶劣的一面,也自有其充满魅力的一面。但是,无论对于爱情还是婚姻,这种毫无责任感的男人,只会是追求恋情长久的女人的灾难。咪咪,正是这种男人所造成的灾难的最好写照。咪咪是电影中最无辜最值得怜悯的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爱情至上者,她的整个人生悲剧,就从奥斯卡在车上用公车票划过她的大腿那一瞬间开始,她的被轻视被践踏被抛弃,以及她的终身不孕,都是奥斯卡造成的。但是,她又那么迷恋着奥斯卡,她爱奥斯卡超过一切,其实她自己可能都没能意识到,她折磨瘫痪的奥斯卡越深,她就爱奥斯卡越深,所以,她最终都没有弃奥斯卡而去,直到奥斯卡将她杀死为止。
奈杰尔,是现代婚姻的一个代表。在激情趋于平淡,琐屑代替浪漫之后,他也按捺不住心中之痒,在寻找沉闷婚姻的一个出口。他平平无奇,性格平庸,若不是那稍显出众的容貌,丢到人堆里估计就很难再找得着。是的,他也是渴望获得无数不同女性肉体的男人,只是他性格怯懦软弱,虚伪矫饰,估计永远不会像奥斯卡那么有女人缘。相比奥斯卡,他对他的老婆,更多了一份责任感,看起来也比奥斯卡多那么一点同情心或者说怜悯之心。他虽然无数次心头有出轨的小兽在撕咬,估计也不会去认真实施,除非是碰上咪咪那种真正打动他的女人。至于奈杰尔的老婆菲奥娜,那就是一个黄脸婆的角色,一个被婚姻中的老公所伤害的那一类角色,但这也不是一个软角色,她也有自己的主见,当自己的领地被侵犯的时候,她也要跳出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一类人,往往正是现代婚姻的忠心守护者。只是不知道怎么搞的,维护来维护去,倒跟那个有可能夺她之爱的女人搞到一起去了。
电影就是这样子,很真实,既符合艺术需要也符合现实逻辑,所以是个好电影。至少,这样的电影会让人审视爱情和婚姻,会让人反思自己,特别是男人。故事结束了,这样的矛盾和冲突永远不会停止,除非在很遥远的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人性的变异,现代这种基于基督教文明的婚姻、爱情以及家庭伦理解体,这种故事才不会重演。
有一种说法,波兰斯基当年与那个未满13岁的姑娘是你情我愿的通奸,只是后来那姑娘不知道怎么的反悔了,估计是想敲波兰斯基竹竿而未遂,终于将其起诉逮捕,后来整个案子又被复杂化,成为一班人打击报复波兰斯基的有力武器,老波这才逃亡欧洲。话说回来,就算是两相情愿,波兰斯基这事确实做得太不厚道,那么多娇嫩欲滴的大姑娘等着上你的床,何必对一个小孩子下手呢?大师和魔鬼,有时正是硬币的两面,就像好丈夫和老色鬼,也可能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一样。
6 ) 爱情可怕的一面
《苦月亮》是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休·格兰特、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艾玛纽尔·塞尼耶等人主演的一部爱情片,于1992年9月23日在法国上映。影片讲述了一个男人与女人从相识、热恋、厌恶并互相报复的故事,剖析了爱情中的性心理及感情变化,罗曼·波兰斯基着魔似的将扭曲的情欲和暴力倾泻在影片中。
影片中,一对陷入七年之痒的夫妇在前往印度的游轮上遇到了另一对夫妇——瘫痪的作家奥斯卡和他美艳的妻子咪咪。奥斯卡向这对夫妇事无巨细地讲述他和咪咪的一切,包括性爱。一开始,奥斯卡是被咪咪完美的肉体所吸引,两人狂热地相爱。咪咪略显粗鲁的喝牛奶的习惯,在奥斯卡看来也是诱惑。然而激情终有用尽的一天。奥斯卡很快厌倦了咪咪。她为奥斯卡打掉了孩子,奥斯卡却为了摆脱她的纠缠,把她骗上了一趟不知飞往何处的航班。在抛弃咪咪后,奥斯卡遭遇车祸,变成了半身不遂的瘫痪。咪咪光彩照人地出现在病床前。两人的关系发生逆转。两人的心理也变得畸形,他们甚至合力诱惑游轮上偶遇的另一对夫妇试图以此寻找刺激。咪咪诱惑了那对夫妇中有些许同性恋倾向的妻子,接着一切都失控了。直到最后,近乎崩溃的奥斯卡开枪杀死出轨的咪咪,自杀身亡。
波兰斯基的这部电影刻画的爱情无望、阴暗而如暴风骤雨,看的时候就像注视着狂欢和狂欢之后的垃圾场。芝加哥太阳报这样评价《苦月亮》:如果没有这些大胆的创新,波兰斯基的《苦月亮》就什么都不是。这是我看过最恐怖、也是最真实的爱情片。在情色和重口的外衣下,波兰斯基用他冷酷而深邃的洞察力,道出了爱情的本质。一切皆会过期,包括爱情。而爱情到最后无路可去的面目,原来是如此狰狞。
爱只因未得到。
男人的贪婪和女人的贪婪有什么区别?奥斯卡不是不爱咪咪。他的贪婪在于,他不愿意为了一个女人失去得到所有女人的机会。咪咪也不是不爱奥斯卡。她的贪婪在于,她愿意舍弃一切来得到这个男人的全部,甚至包括自己的人生。
波兰斯基真是令人大开眼界,看似极端的情色奇观呈现,实则洞穿了男女性心理的本来面目。过于炽热的爱欲终归会翻转到硬币的另一面——恨,辗转于相互折磨的火网,在虐待与受虐的轮转中泥足深陷。休·格兰特饰演的伪君子作为听故事又未能得到情欲满足的第三者,与观众地位一致。ps:面包片。(9.5/10)
在这样一场爱与欲,虐与被虐中,快感和耐心都消磨殆尽,也只有死亡才得以解脱。
没有想象中那么情色,却是最悲惨的爱情。"Nobody hates you as much as I do." 到底何谓真爱,我不明白了。最后一段剧情有点太过离奇⋯⋯
波涛暗涌的海面,阴蓝的夜空里挂着一轮轻佻的月亮。Kristin绝望到了极点,成熟和孩子气的混合体,无知中透着邪恶的美。爱恨交织,彼此厌弃彼此折磨。不止一次要远离对方的生活,又不止一次的重头来过。当咪咪送给奥斯卡手枪做礼物时,就已深刻的知悉彼此的宿命,是那个遥远的,遥远的多的地方。
男人贪婪地想占有所有女性,女人贪婪地想占据一个男人的全部。
对,我喜欢苦恋。我想说高潮之后是无尽的厌倦,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永不登顶?可是如何知道那个期限呢?
一部已婚人士看了想离婚,情侣看了不敢结婚,单身看了不想再恋爱的神片
这片太长了就和那对变态夫妇的情欲生活一样 还没到高潮就已经结束
“我想我爱上你了” “这只是幻想,爱只是性游戏的副产品” “这只是游戏?” “难道不是吗?” “我真的爱上你了” “这是你永远得不到我的原因”
她们遍尝了所有相爱的方式,唯独少了平凡的生活和一个孩子。片中印度人说“孩子是维系婚姻最好的纽带”,不过可惜也不是维系爱。
她那么愿意活在地狱里。
如果不爱的话,就不会从折磨对方中得到快感,折磨一个陌生人没太大意义。
艺术家都应该坐在被告席上
这个结尾我确实没有想到。玫瑰的舞姿真是惊艳。记住Kristin Scott Thomas。
残疾作家通过向陌生人兜售性感娇妻获得快感,咪咪则通过引诱迷恋自己的男人抵达高潮。两个病态的人劫持性爱以延续,最终以一场射杀饮弹的悲剧收场。那么试图通过一段旅途挽救婚姻危机的夫妇呢?由野蛮的性爱搭建起来的爱行不通,那么中产阶级夫妻的爱呢?导演没说。施虐方与受虐方的逆转很有意思。
“完整地看完之后,我明白了。这就是王朔过把瘾就死的升级版啊。” +1
爱到极致,就是两个人的相互折磨
渣男奥斯卡在飞机上给咪咪放了鸽子,看起来是极其无耻自私的行为,从另一面说,如果那就是结局,或许2人都获得了拯救。奥斯卡虽然有性瘾变态,但基本还是个文艺渣男的日常操作,他对咪咪的爱情有狂热也有厌倦,属于还算正常的情感取向。而咪咪,则是个爱情脑的完全依赖型毁灭人格。俗称尤物,一碰误终生。一个情感尤物遇到了个文艺渣男,到底是谁的错?深陷情网的俩人像两只野兽互相撕咬,爱抚,依恋和折磨,咫尺天涯。俩个人格都有欠缺,但都对爱情抱有执念的人就这样双双赴死。对人性深邃与暗黑的洞悉,对性挑逗与SM奇观的错愕惶恐,对情爱泥淖中男女的卑微绝望,即使是人过中年,也禁不住掩卷叹息。这大概是对爱情最冷酷的寓言和诅咒。爱情如一碗色泽绚丽口感粘稠的毒药,上瘾且致命。明明可有可无,但却重于泰山,或许毫无意义,然却穷尽一生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