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是少数能够凭其独到的烟火气息充斥空旷恬静的街道,而不使人心生杂恶感的海滨小城。
许是那些质朴的笑脸和烂漫山花与遍野的樱桃和苹果树,将这渤海东隅的小镇装扮的富有层次,惹人欢喜怜爱。
在漫长的海岸线的尽头,是融入天空的海平面,从不可察觉的远端,由波澜化生,被风的少女层层堆叠的浪潮,在每个傍晚毫无倦怠的推倒海滩上沙砾的城堡,调皮地驱赶惊慌失措奔逃的螃蟹仔。
沐浴着金色的沙滩上,总有牵手的情侣漫步,许是被晚霞披上头纱的耄耋老人,或是被夕阳揶揄到羞红了面孔的年少男女。
在亘古不变的浪花浅吟的祝福声中,人们会不自觉的深呼吸,默契的停下脚步等待彼此,侧耳倾听之余,眺望无垠的视野尽头那片静谧的天海和星空,在失去焦点的目光背后,寄托着刹那的心神无念:人们总在探寻幸福是什么的答案,带着为什么生活的疑惑。
生而为人,总有挥之不去的茕茕孑立之感。渴望陪伴与理解的愿望,因为与生命为伴而化成了缠绕耳边的杂声,被看似充实的生活和娱乐掩盖而暂时忘却。就像是极致静谧的房间会提醒我们的注意到耳边细弱的微鸣一般,在等待电话接通的忙音中;在暮色深沉的黑暗房间独自一人;在突然发觉潮水退却裸露出大片沙土和页岩的海滩;在急匆匆赶往会议现场奔跑的路上不小心被散开的鞋带绊倒的时候;在突然意识到自己对着闪烁微弱荧光的手机屏幕机械的滑开眼前视频时内心波澜不起,却又不能放下手机的悲哀的时候。一切让人意识到自己是孤身一人的时刻,促生了人对追寻灵魂伴侣的高度渴望,就像是孩子起初第一次照着镜子时发生的瞬间恍惚:破除“原来我不孤独”的否定代价是背后的产生的真实意识 “我的身旁无人”。
那么,当需求陪伴的渴望被明确的认识到,随之而来的就是获取来自他者的拥抱的行动。
在漫长的婚姻形成过程中,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人类作为具备社会性的生物,为了抵御来自自然的种种威胁而结成族群,繁衍生息过程中,是什么将人从动物性社群杂交转变成具备婚姻制度的文明族群。
在相关的资料考据中,人类为了对抗自然中形成了一套经验积累的机制,这种经验的积累与传承,在动物身上也会出现。但是区别在于,人类拥有更快学习能力和更高效的族群保护机制,从对猩猩的观察中,科研人员发觉在哺乳动物中普遍存在的通情机制里,人类是所有动物种类中是最强大的,甚至能够实现跨物种的通情表现,人类对其他动物的种族幼崽会呈现高度兴趣和本能性的保护欲,这是一种镌刻在基因中的强大力量,因为在保护幼崽的显性表现下其实是一种保护族群繁衍生息的生物本能逻辑,这种本能逻辑作为能够催生人类发明工具,不断探索,思索,总结经验,传递给后代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这种本能逻辑所对整个族群变迁的不断观察,总结,生产经验的沉淀之下,我们似乎可以摸索婚姻制度在人类社群中逐步形成的萌芽得以产生的逻辑。
对于族群来说,如何保存自己的扩张性,对抗自然的竞争力,不仅仅是从某个单一层面就能够说完的,人类学家不断的从文化,社会,生物,历史结合客观的自然演变,气候演变,族群演变等因素综合考察,人类得以成为人类的种种可能性。我们在讨论这个话题中,也是将其中的部分合理性拿出来进行一个概要的讨论,以构筑整个理论中的一块砖石,提供部分角度作为总体考察的一部分。
从原始的采集社会中来看,获取食物效率低下,保存食物的机制落后是不足以维持“族群”的产生和发展的,因此人类经过漫长的血泪教训,发现摄取能量生存的方式从植物采集演变成狩猎蛋白质更为丰富的生物体,狩猎手段逐步代替了采集手段而形成原始部落的存续基本准则,但是此时原始人类必须要面对一个严肃的问题,狩猎带来的生命损耗是远远大过爬树采集野果的损耗,所以原始社会走向生殖崇拜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不断地生育,扩张,才能对抗自然界中的猛兽,从其爪牙中夺取供给生存需要的肉和保证族群繁衍生息的栖息地和平。所以人类的性繁衍能力是生物链的顶端,具备随时随地接受性刺激而产生回应的能力:在性学家的研究中,人类区别普遍的生物性繁衍行为就是,性的过程可以从【动物式后背体位】演变为更为复杂的姿势,因为对于人类来说,依靠欣赏生殖器官来开展性行为的方式过于效率低下,所以人类开展出更为复杂的媾合观念,人类从【背式】性交走向了【面对面】开展性行为,由此刺激欲望的焦点也从观察生殖器官转移到【第二性征:胸部】之上,这种发展使人类超越了性繁殖的动物性,达到了维持种群高生育力的生物性的准备要求之一。
基于性需求而催生的超越性带来了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提升,也是使人打破了专注于生存的精神囚笼,这种观念革新毋庸置疑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那么随着性运动在原始人族群中的兴起,经过物种选择中,在性行为中不遵循生物学的基本法则的原始人类逐渐被淘汰掉,优胜劣汰之余的幸存者形成了一套基本的伦理机制,这种伦理机制在保持种族生物优势的同时维护了种族的内部和谐,对于一些可能产生矛盾的因素通过禁止而达到扼杀在萌芽的目的,作为道德的雏形,基本的伦理逐渐在族群中形成。伴随着生育崇拜,女性带领狩猎族群的繁衍,运用超自然力量约束狩猎队伍的和谐与服从,作为管理工具的宗教的最早期雏形的祭祀——迷信行为也出现了。
宗教和道德是相辅相伴,更多时候。熟练的运用这些工具,女性作为族群中的引导者带领全部人类族群度过了十分漫长的时光。直到经过积累,人类对工具的运用愈加熟谙,狩猎的高风险和低回报率渐渐为更为复杂的种植手段所取代,男性角色从单一的狩猎角色中解放出来,那些在狩猎时代剩余的暴力意识演化为一种族群的保护机制,在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掌握武器的人类终于明白了暴力不仅仅可以保护人类不受野兽的伤害,暴力,同样可以伤害人类。
当母系社会的管理效率低下,不足以带领人类族群前行时,对于组成部落的需求出现了,作为狩猎者主体的手持石斧的男性开始对其他族群掠夺和兼并,我们不知道究竟是谁在永黯的深夜中举起第一束火把,在旷野上绝望的呼喊声中,曾经作为统治阶层的女性在这段历史中逐渐被工具化:为了延续部落的血统而改造作为生育的附属品。
文明的纪元也至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女性的权利从显性隐入幕后,从合作共生进入了伴生共生的阶段。
人类是矛盾的生命体,他们高贵之处在于,能够为了高于生存的目的而放弃生命,为了延续一种抽象而宏大的想象力。他们低劣之处在于,容易堕落而耽于享乐,水平参差不齐却急功近利的贪图蝇头小利。事实上我们可以预想到,女性同样具备这种复杂性,甚至作为曾经的统治阶层在高贵性上犹有过之,所以在面对压迫和强暴时,的确能够宁折不弯。因此在漫长的经验和总结之后,成熟而庞大的部落族群终于意识到,需要由一种方式,温和的容纳和吸收来自于敌对部落的女性对象,而不仅仅是如同捆绑一只野猪一样把一个衣不蔽体的女人投入黑暗潮湿的洞穴,那么,一种必须在保全自身的前提下尽可能小代价的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的需求形式被提出来,这种形式就是基于伦理基础,接受宗教保护的,早期婚姻模式的逻辑雏形。
我们不能用现代的道德标准去总结历史过程中人类文明的种种选择,我们回顾整个历史时候,其实是审视一种历史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背后的连续,是人类的文明的连续,我们正视我们的祖先做过什么,他们为了生存而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是我们今天能够回望这段历史的基本保证,从客观的结果来说,这是历史行进过程的必然,我们接受这种必然,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人类总是以牺牲小部分代价,决绝惨烈的前进,从天地不仁中硬生生开辟一条道路,站在这个星球食物链的顶端,对于过去历史的盲目的否定性批判,大多是一种居心叵测的刻意扭曲,服务于一种隐秘私人的邪恶目的。
不能否定的是,婚姻的初衷是为了维持族群稳定不自解体而出现的手段。是为了维持生产力稳定发展而必然出现的结果,所以,婚姻的目的用一种功利性的解读方式来说,就是维持一种【稳定】。
那么,基于这种目的作为出发点,一切对【婚姻】的解读和塑造,皆是为其服务的手段。我们这样去解读合适吗?
当那些卑贱的被肉欲和贪婪冲昏头脑的人,凭借婚姻奴役他人兼并土地的时候。
另外一些高尚的人们,却意识到最初的灵魂叩问,重新认识到了人的情感需求在婚姻中的重要地位。
无论是华夏古朴的《诗经》中淡淡的情愫,还是尼罗河畔挖掘出来的陶器上美丽的贴画,我们看到善良的劳动人民生动而有机的将婚姻和情感陪伴结合到一起,完成了将婚姻形式从死板僵硬的媾和及财产继承制度到实质性的情感寄托和陪伴的转变。
社会形式的稳定致使扁平化的婚姻制度逐渐丰满立体的发展,然而当数学革命引发人类思维革新,社会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后,人对于空间的拓展认识从土地种植逐渐转变倾向于抽象的财产的积累,婚姻中原本过于陈腐和压迫的旧有认识也随之拓宽,人类对幸福的认识同抽象的金钱结合,金钱反哺对人类的观念更迭引发了对婚姻制度的新一轮价值重估,人们经历了一个对物质享受对婚姻质量的重新锚定,丰沛的食物和工业品拉低了人与人物质享受的距离,又通过证券和艺术品界定出新的人与人精神阶层差异,人的权利的明确在于一种明确承认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这迥异于旧土地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所颂扬的宗教精神和贵族精神,宗教精神的【虔诚】和骑士精神的【牺牲】,被新兴资产阶级连带否定血统论一并击垮了,人的需求变得更为多元和动态,也愈加脆弱和敏感。在这个过程中,婚姻从一开始的保证分配和继承制度的作用弱化了,新兴的明确的法律取代了旧伦理在财产分配上的作用。婚姻形式经历了一次岌岌可危的空白期,人文主义思潮的迅速崛起,人类文明大规模的反思,对于资本异化对人性泯灭的反扑的对抗,婚姻的情感价值被进一步强化,婚姻形式的内核被明确为一种追求【幸福】的模棱两可的高度概括的宽泛概念,服务于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播。然而资本的主观能动性迅速发挥作用,偷窃了这种人文思潮的果实,将【幸福】概念置换为【服务于资产阶级文化发展才是幸福】,也就是说:婚姻被替换成了一种保证获得幸福的条件概念。就像是一个盒子,盒子的名字叫做婚姻,而内里装备了许多满足婚姻必须的物质标准,这种合理有效的对婚姻改造,一方面适用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对旧制度的管理工具的改造结果。
这种隐晦的意图随着电视媒体的发展而快速的扩张全球,比较典型的就是美国各大电视台在二十世纪经济腾飞阶段的各种家庭美剧中塑造的美式生活:独栋美式别墅,琳琅满目的家用电器,锃亮的汽车,家庭主妇,可爱的孩子,丰盛的食物,啤酒,和惬意的家庭聚会。这些抽象而虚假的概念,改造了几代人对婚姻的认识,婚姻的形式前所未有的如此具体,人们要达到一个清晰的目标,就像是对考试卷子上设定一个具体的分数,人们凭借这个分数来确定自己的幸福指数,这引发了大规模的焦虑和挫败感,进而也成为了引发了后现代思潮的原因之一——我们总在嘲笑那些把避孕套扔了一地的嬉皮士们是反对美国攻击越南的结果,却忘记了那些人同样也反对成为工厂中一颗没有感情的螺丝钉,反对被婚姻形式束缚住的人无法应对动态情感造成的痛苦和煎熬。反抗者们的无序和不节制,最终导致他们的失败,但是一种距离我们如此之近的反抗情绪却从未如此清晰而真实的以音乐,以艺术的形式传承下来。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不能拒绝环境的变迁,互联网的兴起,导致了人类思维的二元化和分裂性加重,现实和互联网是两个空间。一个现实中表现的腼腆的女孩可能会在社交软件上对阵一群陌生人恶言相向重拳出击,而一个人畜无害的小胖子很可能用挥舞的键盘力战经济学家口出狂言。人作为元单位,被允许在互联网上放弃个性,任何能够识别个人的客观现实条件都被清除,人可以随意的塑造自己的形象和标签,有选择的让自己看起来成为一种想要成为的人,可以反复的否定自己而不受到现实反噬,这让人可以暴露现实中被隐藏的负面情绪,我们遗憾的认识到,习惯性思维对人的训练作用,就是人过于坚持一种思考形式过程中,会将虚拟世界表现出来的那一部分人格当作自己的真实一部分而接受,那些在虚拟战场上酣战被训练出来的暴戾和激勇也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精神特质被带入现实,人之间重视分歧性对抗则多于合作,隐藏在平静的微笑点头背后,则是明灭不定的心灯。然而,从众效应让人面对互联网呈现的社群性的同时,选择交托于集体的一部分自我的判断权利,公众情绪所代表的群体性思维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在无休止的争吵中,人们会厌倦,在每个人都在自说自话的碰撞过程中,不断彼此攻击所衍生的妥协,致使人们在对方的语言中寻找自己能够接受的观点吸收以停止争执,因此互联网思想日趋走向同质化,而这种现实的反面,则是人失去了同时面对现实和网络时维持自身心灵的统一性和独立性。在这种时代条件的激荡下,新人们对于婚姻制度的讥讽和瓦解,往往是伴随着情绪和认识的异化出现的。
在新时代中全面价值化社会进程中,婚姻价值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深而被捆绑上了狂飙的战车,这使婚姻中情感的因素被极大的弱化了,那些歌颂高尚情感的默契和经历,被娱乐化的内容消解,成为了贴在瓷砖上的廉价壁画,人不相信感情的陪伴能够满足婚姻生活中的和谐稳定:“贫贱夫妻百事哀”成为了绝对真理。这种思想通过互联网的放大和传播,颠倒了婚姻生活中人的个体感受和价值观念辩证的主次地位,借助资产阶级婚姻诠释中【幸福】概念中物质性的部分,婚姻形式从生存合作渐渐变成了经济合作,因为妇女解放劳动力,人类的生活品质进入了新的台阶,从经济合作过度到对【幸福】定义的不断改造中,什么是幸福,成为了当代人苦苦思索的问题,而婚姻制度在这种拷问之下,陷入了一种落后局面的尴尬境地:如果可以直接获得【婚姻内核中导致产生幸福感受的部分】那么婚姻这种形式本身也就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 ,似乎只要掌握了【幸福】似乎就不再需要婚姻了。对于【幸福】的解构,互联网社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即使把重叠程度最高的词汇罗列开来,也有千万种答案,在漫长的辩论中,人们逐渐发现资本主义的脉搏跳动的绝对规律:如果【价值化】适用于一切叙事,那么【幸福】就理所应当的与【价值】画上了等号,人退居于次位,落后的婚姻制度,则更次之。
那么,在“面对【价值】时人【应有】的表现”的拷问下,人以保持自身感受作为基础底限,离婚因为完善的法律剥夺了伦理性和神圣性而得以轻率的作为选择去执行。
写到这里,读者不禁会发生疑问,这是笔者在愤世嫉俗吗?并非如此,我们考察婚姻的历史性,它的形成的原因到逐渐走向解构的现状,来认识人的能动性在婚姻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我们回望历史时,会发现婚姻形式在人类文明前行的几次转折,人都主动而积极的认识改良婚姻的内核以确保婚姻的形式能够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存续。
为何人类群体对婚姻的形式如此重视,以至于不愿意将其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而是通过不断地革新而保障婚姻的合理性?
无论是合作共生,还是依存共生,婚姻的本质都是维持既定生活的稳定状态,稳定的生活状态对于人适应社会性的发展和进步是非常重要的,众多拥有稳定生活的元单位才能构成人类文明发展的基床。
诚然,时代进步会催生符合时代主题的观念,它要继承旧有观念的同时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婚姻观念在互联网时代面前,面对新兴的价值观念仍然坚持旧有的标准和观念无异于以卵击石,因此面对这个新时代,婚姻观念的进步改造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我们当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的蓬勃发展造成的客观现实是,知识信息因为人类的分享和交流而飞速膨胀,个体内化时间感是不可能同社会发展速度取得平衡的,个人的力量相较于群体的力量,犹如登山者遭遇飓风,在信息到达阈值之前,每个人都是被裹胁在其中难以自己的微弱浮尘。这种恐怖前进的泯灭性力量抽象而隐晦的腐蚀着人的精神,使人如同站在广袤荒野上独自面对天地寂然,人的心灵需要一种陪伴,人的想象力需要有一个具体的依托以安放,在海洋中漂泊的人往往不是死于焦渴饥饿,而是死于精神发狂的泅水,被庞大所压榨至崩溃的精神,往往会催生人性中的桑那托斯。因此,婚姻仍然具有它符合人类精神文明需求的理由。
我们如何看待婚姻,在传统的婚姻形式中核心部分筛选出来积极的一部分作为继承和发展的部分,这些我们认为有益的部分,是适当坚持婚姻的基石,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被先人们无数次验证的合理性。
婚姻模式代表的是一种人的生存模式,这种生存方式是发散的,利他的,通过一种“彼此付出”的默契来确保自身思维中一部分放松,接受婚姻模式的人首先是认识到个人局限性部分,在没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意志力的前提下,人选择小范围的合作以确保个体生命的延续性是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即使时代发展至今,在城市化改造中,人类困守于钢铁水泥的丛林中,仍然会面对关于生活的种种偶性,这些不期而至的福祸往往会使人陷入纠结和犹豫,即使人的全部精力放在其中也难以穷究,更何况人不能永远保持高度的精神紧张,时刻应付生活中不期而遇的突发时间,那么在决策层面,人是需要有【信任】的人,在关键时刻站在统一立场上的决议帮助的,立场统一是【信任】的基础,年少时我们可以仰仗父母,而随着父母老去,需要有人替代父母的位置,作为彼此支持者来面对生活中纷至沓来的考验情景,在【合作】领域中彼此付出,配合默契程度决定了婚姻形式参与者们对于婚姻形式的维护能力。
同时,从经济建设的角度来分析,婚姻不应该是减法。拜消费主义所赐,当代年轻人产生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婚姻生活的开始意味着生活质量的降低,尤其是有孩子之后,极端的强调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塑造作用会导致孩子教育被消费捆绑。婚姻的目的一直都是【稳定】,当步入婚姻中,作为【规划】的正面意义的【节制】的一面被弱化了,而【规划】的反面则是被价值衡量的商品和服务,许多年轻人在展开婚姻生活后,以建设新的家庭为理由开展了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在购买房产,车辆之外,旅行,家用电器,维持自身性吸引力的服装,化妆品,育儿的超额费用,这一切都超过了实际家庭的承受能力,被消费主义所影响的年轻人,往往会将消费主义中的高消费水平作为平均消费水平,被消费鄙视链捆绑,难以降低消费层次,最终步入因为经济能力导致分崩离析的婚姻结局。我们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反省自身而得出一种实用性观念:人们不应该以超越自身能力水平的眼光来决策自身的行为,一个家庭的总支出应该有一个平衡点,入不敷出不应该作为一种常态的状况出现,来自于父母的贴补终究也会有干涸的时候,如何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来制定需求,取决于人是否用幻想代替现实。婚姻生活锻炼是家庭的规划能力,将一个家庭过成揭不开锅的状态,还是永远有应对突发风险的备用金,考验的是这个家庭中处理生活事务的理性能力。因此婚姻生活健康的坚持合理经营,就可以稳定的发展,这样既可以降低两个独立人的生活成本,又能够锻炼财务规划能力,以及提高生活质量。
难道只有结成婚姻形式才能保障稳定合作的生活状态,才能确保富余的积蓄吗?这种结论是不是太过绝对了?婚姻结成过程中如何界定【合作】还是【奴役】?【消费能力】只要赚的速度大于【消费速度】不是照样可以吗?
因此,这种适当的拷问是正确的,这也说明关于我们的观点至此仍是不完整的。
我们提出连续性的第三点,只有稳定合作的生活态度,规律性的规划物质基础的意识,还要配合情感依偎基础:稳定的情绪。
在我们考察人类情感的历史中,宽泛的解释来说,人的情感在两级之间摇摆,一面是激情型情感,另外一面则是陪伴型情感。激情型情感往往是具备时效性的,它的爆发容易受到诸如第二性征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英俊的相貌,丰满的胸部,婀娜的身材,宜人的环境,沁人心脾的香水,或者是摇摆的吊桥,热烈大胆的追求带来的情感冲击,激情型情感往往是情绪性的,在短期决策层面起主导作用,使人短期内做出决定,因为情绪性强烈而导致波动差异大,往往会在后期的坚持中产生落差,造成热恋中积极的表现和结婚后消极的回应,激情型情感因为当代互联网的发展而愈加极端,人的情绪由现实感受逐渐变得标签化,扁平化,这是一种互联网情绪对人类情感的感染。因此一部分人因此而剥离了激情性情感中的情绪部分,直接异化为性情感的激情,这种催生了交友软件的蓬勃发展和性犯罪率的飙升。不可否认的是,激情型情感对于人在种族繁衍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之下,人没有太多准备发生情感的准备,所以依靠外貌带来的刻板印象可以快速结合,组成家庭应对生活风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激情型情感应对生活风险的抗性其实是降低了,女孩儿漂亮并不能保障信用咔没有欠款,存款余额九位数的男性也不一定是情感忠贞的人,极有可能也是个性变态。但是激情型情感的存在为大多数人提供一个契机,设立筛选陌生人的标准,并且判断是否继续交往下去,那么如果我们仅仅将其作为一段关系发生的启动阶段,它是有合理性的。当代年轻人的错误,往往将激情型情感作为是否步入婚姻生活的决策阶段,这导致了许多悲剧性婚姻,人们在相处了几年之后,因为了解的更多而引发的反思性恐惧最终选择分道扬镳,愈走愈远。
作为另一种的陪伴型情感,则是情感的积极正向内化作用的积累结果。它比较符合人类的情感发展规律,符合情绪作为一种能量递增的稳定性,并非是激情型情感的衰竭模式。但是由于时间成本高而导致落后于现实性,事实上我们在提出合作模式,以及规律性控制家庭经济的基础的婚姻模式前提,就是为了保护陪伴型情感的稳定发展创造先决条件。陪伴型情感的启动契机有很多可能性,它可以由激情型情感发展而来,也可能因为相亲而发生,可能因为同学与朋友多日相处的水到渠成,也可能是同事间对工作和生活彼此关照而发生,陪伴型情感的特征在于情感发展趋势的向心力,情感持有者双方在认识上达成一致性的趋向:无论是经济建设合作还是情感寄托合作。
区别于此,还有一种陪伴型情感的特殊态在婚姻生活中也存在:隐性的(婚姻)观念情感,这种情感是基于一种价值观念形成的角色式婚姻观念,通常这种角色的持有者通过家庭环境熏陶,对观念的认识和理解,形成了积极自信的婚姻生活觉悟,会时刻准备完成自己的角色定位,并且用尽一生将婚姻生活经营的井井有条。这种婚姻模式的角色观念形成在情感之前,属于自证型情感,通过不断地内化自己的角色定位而完成家庭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道德,譬如一位男性,他对自己的角色有积极的道德层面定位:应该做一位能够对孩子负责的父亲。关于如何对孩子负责会使这名男性不断反思和审视自身的言行,关怀孩子的生活,最终形成稳定而平静的婚姻生活。
对于婚姻生活的合理性考察,不仅仅从情感的角度去考察,也要从健康积极的性关系上考察,始终徘徊在陌生性对象的刺激下,会丧失对维持一段稳定关系的自信。短暂的性关系建立,强烈的性刺激会冲淡情感对人的受性,就像是观看暴力电影会提升孩子的暴力冲动一样,不健康的性关系会消磨人对于自身的审视标准,形成情绪紊乱的伦理关系认知,产生带扩散性的精神污染源。而依靠自身解决生理上性需求,则会降低性兴奋的敏感度,消耗性想象力,降低性生活质量,而自我解决性需求所带来的负罪感对于精神层面的否定和冲击,会因为自身保存的目的而合理异化发生者的性心理,道德谴责诱发的自我否定产生的怨恨积淀在情绪的培养皿中,化为憎恶的子弹伺机宣泄。只有稳定的性伴侣得到道德伦理和法律的保护,才能够有利于性对象双方的身心健康。在这里,婚姻关系双方参与者在婚姻仪式作为誓言双方发起者的神圣初衷,和婚姻事实作为彼此双方情感结合显性的最终形态得到社会尊重和保护的普遍共识。
当我们考察完毕婚姻生活的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婚姻就应该被所有人所接受,拥簇,赞颂吗?那么客观事实是社会中普遍存在一种对于婚姻的抵制声音究竟为什么?
我们粗略的了解婚姻的历史,认识到婚姻的合理性,只是片面的认识到婚姻关系中的理想主义一面, 作为理想婚姻仅仅只能规定婚姻生活的上限高度,更多时候人们都在婚姻生活的下限标准中苦苦挣扎,无法自救。而婚姻生活的所谓下限,其实就是接下来我们看到婚姻关系中的现实性部分。
人类通过艰辛的奋斗使婚姻摆脱了传统门第血脉观念的束缚:在四百年前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因为相爱情感的抗争而让两位年轻高贵的灵魂饮鸩自尽。
婚姻应该作为个体的感受的结合从未如此真实的触动人们内心中殷切的希望,人们为戏剧的悲伤落泪,呼吁重视婚姻形式中的情感价值。在不断的强调和描述中,人们对于个体感受越来越重视,情绪是需要反馈的,对婚姻对象的发送和回馈往往难成正比。
客观的说,人与人的悲欢喜怒并非共享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对于感受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十一世纪的农妇来说,一块面包的分享就意味着丈夫的爱,而对于十九世纪的法国贵妇来说拜伦的诗才值得热泪盈眶。而对于今日的情侣来说,消费行为背后畅快的付出才代表一种对待情感的态度:超越物质价值的消费主义新兴价值观念。
任何一位在社交软件上卖化妆品的中学生都可以熟练的运用资本的语言方式刺激顾客:爱你就是为你花钱。
新的神构筑了一栋晶莹剔透的巴比伦塔,人们摸索着那没有附着物的光滑墙壁,小心翼翼的沿着阶梯攀登,看似并肩携手的人们在初夜的激情退却后,因为镜面反射扭曲的面孔而发生的埋怨和争吵声,轻而易举的摧毁了这座脆弱的建筑物。
筵席开始的太过简单,散场之时自然无人留念。
科技的进步,使最熟谙信息传播与扩散的规则的人,成为新贵。成功只是一夜间的,人们对于能够抓到手的东西太过轻易,而舍弃之时自然潇洒慷慨。
这是时代进步所必然牺牲的:那些敢于轻易放手的人,总有一天会面对物是人非的一片狼藉痛悔当年的不珍惜。就像是伴随着婚姻形式出现时男性推翻了母系社会的社群制度,互联网新兴文化的兴起,纷乱繁杂的各种畸形发言背后,势必会改造一部分人原本纯粹的心灵。从历史的规律中我们总结出的认识:这都是必然会出现的牺牲。
更多的人被选择,被对象以各种理由而放弃,都是人们努力追赶时代前进脚布所必然发生的取舍,我们不应该以一种固定的道德标准来评判特殊时代中的人们的决定,就像是被掀下祭坛的女性祭祀,她也许乐善好施,却仍然被野蛮的新生力量所否定。在城市化改造过程中,家中有拆迁房补偿款的人在婚恋市场上永远大于兢兢业业在工厂劳动的年轻人,这种横向的对比不符合时代的不均衡发展主题,这个世界在演变,日新月异,社会文化在变动,人心翻腾,有人将过去的思想翻出啦,有人从制度上批判现状,有人在缭绕的烟雾中微眯着双眼,有人盯着跳动的数字敲动计算器,客观现实的差异,让所有人都同样的茫然失措。
人的性格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的因素影响之多,难以穷尽。个体的成长历史产生的差异,对于事物的观念和看法决定人的逻辑和思辨能力。
所以在我们在聊到婚姻生活的现实性的时候,往往爆发的冲突点就是:人不应该以统一的婚姻观念去要求婚姻的现实性。
一个家庭经济水平高,收入资优渥的年轻女性,拥有选择自己婚姻生活标准的权利,这符合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以一种传统的婚恋视角去评判婚恋双方,用落后陈腐的道德绑架去看待新的婚姻观念,是当下年轻人婚姻观念中绕不开思想囚笼。
无论是陷入消费主义陷阱的人,轻易放弃珍重事物的人,没有积极更新婚姻观念的人,他们会遭遇相同的婚姻生活危机,不能够妥善处置而使婚姻事实分崩离析。大量客观事实的存在助长了对于婚姻生活不合理的猜疑观念的兴盛。每个人都将失败归因到它处,最终才能汇集成为一种对于婚姻生活的抵制态度。
对于上面的主观认识滞后性造成的婚姻批判态度来说,因为婚姻关系参与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引发的对婚姻制度的否定属于一种在结构层的对婚姻制度现实性的瓦解。尤其是当婚姻对象结成家庭之后,婚姻对象行为失职造成的关系性破坏的影响往往会产生遗传性,由于婚姻双方对象性格造成的原生性家庭关系中的裂痕,会将负面的情绪传递到孩子身上,导致孩子被伤害而形成扭曲或者怯懦的性格,这种原生家庭之罪,容易成为挫败感的归因对象,汇集成一种讨伐父母的声音,以及否定婚姻制度的充分证据。
譬如,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对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最大影响在于,夫妻双方过度参与工作会消耗彼此关注对方的精力,甚至影响孩子的生长过程中,父母角色的陪伴感——孩子往往是由老人带孩子或者寄于托育中心。人们面对生活的压力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因而导致孩子幼小的心灵感受中,无法得到一种稳定而连续的状态。信息时代的兴起,婚姻双方对象工作之余的时间要分割出来一部分供给自己的精神娱乐需求,对于孩子的观察程度和理解程度对比过去都要有所降低,就像朋友的七岁的女儿对我发牢骚:“我的爸爸总是坐在那里玩手机“一样,我们对此无能为力,对于成年人来说,孩子是婚姻的结果之一,是家庭的一部分。而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妈妈却是生命的全部。
这种认识的不对等,原本可以通过自然以及社会性关系建立,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予以一定程度的补偿,然而城市化将孩子从街道关进了水泥房子,从野外奔跑关系了补习班学习,幼儿承担了与成年人类似的精神压力,却没有被成年人那种强健的体魄和复杂的经历培养出来的预先准备。
在美国电视剧《随心所欲》中有一句比较明显的台词,反映原生家庭父母责任教育缺失对孩子心灵造成的不可逆性伤害,随着孩子的成长,这种伤害也会随之成长,最终由小溃烂变成不可调和型对抗性家庭关系的台词:
我们用一辈子等待父母的道歉,他们却希望我们说谢谢。
最终我们都得不到我们想要的。
关于婚姻关系现实性的认识中,不得不注重的地方还有,婚姻关系双方性交流行为的逐渐弱化,身体吸引力同婚姻对象双方的心理状态是同步发展的,健康的身体往往使人有高度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对于抵御生活中的偶性能够产生非同一般的防御作用,然而随之身体机能的老化,人的信心也会降低,多疑,敏感,懊恼等负面情绪会逐渐腐蚀人的精神世界,而稳定而健康的婚姻关系,和谐的性交流能够积极加强对于彼此身体的肯定,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对抗岁月对于人类生命体逐渐走向衰老的诅咒。因为性交流在婚姻双方的所有交流方式中,能够实现最高效的精神肉体的统一褒奖(有开始,有过程,有结果,有正向反馈)。
我们观察许多分手的恋人,最初的关系否定就是对性关系的拒绝。对于人类来说,情感过于抽象而复杂,需要仰仗最简单有效的沟通方式让彼此对当下的关系有所凭依与肯定。而性关系的停滞就是对于对象的最严肃的拒绝,这种拒绝中蕴含着一种权威否定,如果婚姻关系对象无法对于性交流的拒绝提供具体的解释,往往会对婚姻关系双方造成连锁性的情感破坏——暗示性,撕裂性,根源性的否定。
要注意区分的一点,【性关系的拒绝】和【性独占】是两个问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性认识也被更多人所意识,人们热衷于分享性知识和经验,探索性交流在单纯兽性交流之上更高维度的追求,无论是仰仗外物,还是多对象,或者是跨性别,性抛开了繁衍的枷锁,被改造为一种交流方式,性背后的心理层面欲求:对于自身的补偿暗示机制,当然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反过来说,滥用这种机制,其实也是一种支配欲望失去节制的心理异化表现(多种理由)。
性伦理一直被婚姻伦理所捆绑,是一种稳定婚姻关系的手段,事实上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应该逐渐认识到,婚姻关系不应该作为捆绑什么工具,一段抽象的关系说法或者一张薄薄的婚书并不能约束人的行为,性手段更多是一种对于维护婚姻关系的和谐稳定所应该具备的自觉性补偿,它的前提在于肯定婚姻双方关系的身体,维护婚姻双方关系的情感,以一种沟通方式培育婚姻双方关系的默契,共同迎接和对抗岁月对于人的老化和考验。因此,性伦理应该遵循一种生物学伦理,而非一种形式伦理,它的初衷应该是健康而积极的,而非禁锢或者放纵的。
就像是《双城记》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当下的婚姻对于过去来说是进步的,但是也由非常脆弱的一面。
组成婚姻的双方可以跨越人种,文化,甚至于性别,可以在权利的彼此尊重上,劳动任务的分配性上达成共识。但是却在陪伴,亲密,忍耐,抚养孩子上,往往出现对于实际情况而言过高的期盼上,这让人们因为很难达到双方都满足的状态而产生不满,独特的个性因为无法忍耐而激荡着情绪,婚姻的自我保存前提在矛盾面前往往让位于被动的感受激发反应,人们弱化了对婚姻破裂的事实不仅仅在于形式的撕裂,更在于夫妇二人婚姻生活中弥漫在房间内没有硝烟的冷暴力,性空窗期的意识将同床的夫妇推向情感寻找新寄托的突破需求,人们通过手机追星,观看刺激性的隐喻性节目来舒缓积攒的性需求,婚姻中情感的实质被消解了,徒留由习惯和角色责任构筑的空壳依靠惯性前行——直至有一天因为一个小颠簸而瓦解。
在面对婚姻现实性中的问题诸如:情感依偎失调,经济压力过大,孤独感控制,抗风险反应,评判取舍等等。
如何将婚姻生活的合理性和现实性有机的统一起来,我们的心理如何对抗婚姻关系中人的精神异化,克制自己的行为努力维护家庭关系的稳定性?
这取决于我们是如何认识婚姻关系,如何在婚姻形式中提取从自我保存的目的,如何权衡经济标准对于情感和谐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重新定义新时代下的幸福标准度量衡。
年轻的人们总是在发泄一种焦虑的情绪:
结婚真的有意义吗?
我们真的还有机会吗?如何解决这种问题?怎样面对我们这糟糕透顶的人生?
人的情感拥有至高的力量,它能治愈那些在生活中我们所遭受的创痕和挫败。去发觉一种亲密关系,用信任和直率的态度传达自己的感受,我们观察那些恩爱的夫妻,在漫长的婚姻生涯中,他们总是更习惯将自己交出去,而非把对面控制起来。许多时候,婚姻生活中的决策从“我要买一台洗碗机“而悄然变化为”我希望多做一些家务“。坦率的传达自己的渴望和细心观察对方的变化,将注意力从抽象的娱乐,刺激,放纵中提出来,静静的交托于婚姻对象,明确自己的职责,承认自己的不足,强调道德感和节制的生活态度,比起接受对方的批评,更在意能否消化对方的感受。
婚姻的本质是社会的缩略模型,是越过个人的生活模式,对她人有过高而明确的要求,往往催生双方差异的形成,矛盾和冲突的种子就埋藏在那些社会价值的影响之中,在生活的情境里,人的想法,感受,行为所造成的影响多变,复杂,深远。任何人也不能穷尽言辞去精准的概括每一种因人而异的个性组成的随机的婚姻生活的全貌。
在更多时候,我们就像是夜晚航行在海洋中的一叶扁舟,
在船头的微光中,幻想着海平面之下蛰伏巨大而恐惧的阴影,那些幽然的黑暗涌浪反射着粼粼波光,犹如隐秘窥视着我们的巨鲸诡谲的双眼。
与其屈服未知而看不见的压力,不如以身化星。
更多的坚强,更多的真实,更多的沟通,更多的诚实,更多的亲密。
划过寂静长夜,不回头,义无反顾的前行。
星空保佑那些相爱的人。
没看来到底想表现点啥
十几年前看美剧的想法是,哇随便遇到什么男人都可以上个床。现在进化到,哇随便遇到什么人都可以上个床。bravo~
开场差点弃了,但是从一句I fucked my dad in my dream开始突然变得好看起来。一部以对话撑起来,主打"尴尬"的生活剧,再现了人际关系的琐碎和麻烦,当然还有温馨和爱。一整季做到首尾呼应梗很棒。
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等父母给我们道歉,他们花一辈子时间等我们说谢谢,我们都得不到我们想要的
一家人都有病 我喜
看到后面发现,说到底是童年时父母对姐弟两人的影响导致现在失败(也许不)的人生。就是想说姐姐你上床对象们也太抓马了(不剧透),姐姐你还是个精神科医生来的啊。弟弟还是挺可爱的,但我还是选Leon吧起码正常一点。
今年30分钟剧集绝对的资优生,好听的BGM搭配可爱的人设再加清新的风景和优秀的演员,最终变成Hulu又一部好剧。有点狗血但又很自然,有点话唠但还很意味深长。最难忘的是虽然师生恋那里很羞耻play,但看得我不断燥热,算近年看剧难得有的情绪和时候。期待下一季。
就是这种随时打开随时可以看的轻松生活剧。不用担心跟不上节奏,不用担心记不住人名。停不下来。出乎意料很好看。
出乎意料地,很好看。。。
满满的孤独和依赖,像那些睡不着的夜晚一样丧,又生出几分暖。愿你的心被温柔相待。台词:我觉得自己不被需要。所以我专注于寻开心,这让你陷入痛苦。/我并不痛苦,只是没时间开心,我得一直工作。/也许你不需要牺牲这么多。/女儿需要。/我爱过你,我希望我们能坚持走下去,可是……/我们没有。
高级!生活的荒诞、不堪和可爱全都在各种琐碎故事里。有点像人设不那么怪异的《透明家庭》。
Men don't want nice.They want bitchy and self-obsessed, and they want a challenge. 完整的看完了第一季 说实话中国家庭可能共鸣并不是很多因为家庭问题不同吧 表达的东西挺好的
We spend our whole lives waiting for our parents to apologize. They spend theirs waiting for a thank you. Neither of us ever gets what we want.
虎头稍蛇尾
前五集是贾森雷特曼标志性议题与洞察——孤僻又不成熟的成年人寻找融入世俗的路径和感情上的满足,甚至连尴尬的幽默、在呈现雷人情节时故作镇定和清新的矫情也很接近。但后半季陷入无止境的混乱关系、不真实的父母子女隔阂,季终甚至在关系暧昧的姐弟间上演姐姐睡了弟弟女友的戏码,低俗到令人瞠目结舌 @2015-12-16 15:03:59
@2016-08-25 21:27:20
最近最佳意外 简直对胃口
相当不错,话痨片,抓马片,有趣却又意味深长。
很抓马,却并不严肃,很随意,主题却也不轻松,骨子里还是美式中产家庭功能失调的那套loser设定,一股子小清新轻喜剧的感觉,倒是虐的喜感更多一点。童年毁一生的故事,兄妹俩一直在和童年的负面情绪作斗争,但人生就是你越怕什么越来什么,生命中每个重要的人都在身边,你却孤独的要死。★★★
好喜欢呀 “尴尬症喜剧” 人物真实 探讨的母题很严肃 但是故事轻松 期待第二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