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喜欢看纪录片,因为喜欢真像和事实。也所以对科幻片一直没有很高涨的热情。
灵感源于生活这句话对卡梅隆来讲再适合不过了,那些海底几千米的奇妙仙境,那些在另一种非光合效应下存在的物种,为他的作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路,也为我们对于地球、对于宇宙的思考和探索带来了重重的启示。 梅叔也运用了电影的拍摄设备和技术,为我们呈现了一群负有使命感的科学家最真实的一面。他们不是要拯救世界拯救人类,他们也不是要完成任何惊天动地的任务,他们本着大部分科学家最质朴的探索精确,克服重重困难,只为寻找真相,了解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星球。
很难想象在伸手不见五指,没有任何光和热的地方会有这怎么样的场景,多亏了发达的科技和梅叔,也可以透过屏幕,有幸地看到这神奇的一幕。深海和水族馆看到的生物状态完全的不一样,可能因为本来没有光线,很多生物都是透明或是半透明的自行发光体,柔软的像绸带, 无忧无虑的漂泊。安静的好像是随时都会窒息。 海底有火山,大部分的生物都是依靠火山喷发带来的热量维系着整个生态系统。及时没有太阳,但是深海之处依然有着巨大的能量和活力。
这趟旅行的意义不仅仅是探索深海里不为人知的一面,同时,对于生物的生存条件的推理,已经深海地壳的研究,都在帮助我们探索宇宙,探索地球以外生存的未知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线索和遐想的空间。我们多少年在寻找的外星人,或者另一个可以生存的星球也许会因为有着这群执着而又严谨的科学家慢慢退去它的神秘面纱。
在海平线的三千米之下,是我们处于对未知的恐惧,是我们处于对地球的敬畏,亦是我们处于对真像的好奇。深海之处并没有异形,异形也绝非来源于想象,假设有千万种,而真相只有一个,它可能还需要有无数个满怀好奇心,对科学执着的人帮我们慢慢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地球以外的智慧生物真的存在吗?我觉得Ellen DeGeneres 说得很棒“比起外星异形来说唯一让我感到恐惧的事情是,没有任何其他生物在外太空存在。我们完全不可能是造物主创造的最好的物种。我祈祷我们不是这浩瀚宇宙里的唯一,否则我们会有大麻烦。”
本片适合好奇心犹存的人观赏 :)
看片之前我先看了简介,一开始我很好奇NASA的科学家为什么要参加一个深海探索的项目。
随着影片的进程,我发现深海的奇异生物和景观只占影片的一小部分。就像片中一位科学家说的那样,在深海的探索只是作为探索外星的练习场。在发射探测器探索外星之前,要先搞清楚发射的设备能不能在外星环境正常运行,深海的极端环境就提供了很好的“练习模式”。特别是准备探索的星球环境,跟深海环境类似的情况下。片中是以木星的卫星为例。
到了外星,如果要寻找生命的迹象,还要知道怎么找。片中科学家把海底带有微生物的岩石,放进模拟木卫环境的实验设备中,通过研究岩石在该环境中的演化,来推测如果探测器登上了木卫,应该寻找什么样的痕迹。
深海中的生命形态,也对推测外星可能存在的生命形态有所启发。比如深海生物并不依赖于太阳提供能量。他们的主要能量来源于海底火山口。
所以,本片倒是没有标题党,虽然是在进行海洋探险,但是最终目标确实是Alien——寻找外星生命。
看这部纪录片,一直让我想起詹姆斯卡梅隆在1989年上映的电影《深渊》The Abyss。他也在结尾,给出了一个人类与外星文明在海底相遇的科幻场景,恰好跟The Abyss的结尾相呼应。
另外,片中也通过独白的方式,展现了几位科学家的个性,研究课题和生活理念。我印象深刻的是当卡梅隆问:谁愿意花费10年去火星时,全都毫不犹豫的举手。他们做着自己热爱的工作,脸上挂着发自内心的笑容,真是让人羡慕。
一些细节(均来源于WIKI):
* 当年的《深渊》还是冷战背景,本片里,美俄两国科学家倒是合作得挺开心。 * 片中提到的木星探测器JIMO(Jupiter Icy Moons Orbiter)计划已经在2005年取消,后续NASA与ESA合作的计划也于2011年取消。太空探索还是受制于预算不足啊。 * 片中一位科学家笔记本上有SETI标志,这是指搜索地外文明计划(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 还提到了SETI的创始人之一Frank Donald Drake,我看的字幕翻译成弗兰克崔克,这样是搜不到的,WIKI上翻译是法兰克 德雷克。这位提出的方程如下:
N = R* x fp x ne x fl x fi x fc x L • N代表银河系内可能与我们通讯的文明数量 • R代表银河内恒星形成的速率 • fp代表恒星有行星的可能性 • ne代表位于合适生态范围内的行星的平均数 • fl代表以上行星发展出生命的可能性 • fi代表演化出高智生物的可能性 • fc代表该高智生命能够进行通讯的可能性 • L代表该高智文明的预期寿命 *德雷克公式(Drake equation)又称萨根公式(Sagan equation)或格林班克公式(Green Bank equation)
醉翁之意不在酒,海洋其实不是本片的重点,以后在木卫二的液态环境中探索新的生命形式才是。所以这部纪录片有很多内容都像是工作日志,海洋世界和海底生物只是点缀。
我明明看了怎么又取消了
with 黄黄, 曹璨
卡梅隆的大作…这应该是与科学家们一起进行的科研探索活动 而不单纯是一个导演来拍摄一部纪录片 探险的装备 奇形怪状的海底动物 海底火山营造的生态环境 联想到太空探索的自然环境 穿插着与火星探索 还有木星还是土星的卫星的探险设想 因为那颗卫星的核心是液体的 影片最后一点科幻的地方就是在那颗卫星地表底下的液体海洋中 发现了外星生命 总之是觉得人家既敢想又敢干 面向未知 勇于探索…
羡慕嫉妒恨,叹为观止爽
画面震撼 印象颇深
忍受了100分钟的NC台词以后看到结尾,才发现原来看过。。。可见此片多么不impressive。四星是给那些CG的,还有海底美景和他们的冒险精神。扣一星因为一些脑残台词和。。。太短了。。。
7.4/10像是出了趟远门
纪录片里的那些深海景象以及动物们让我联想起《蓝色星球》第二集《幽暗深海》里的内容,而对潜海如此感兴趣的詹姆斯·卡梅隆则让我想起喜欢潜水的吕克·贝松。
很遗憾没能在IMAX上看这个,效果应该会很棒。
片头看见迪士尼得标志就已经有心理准备了,说实话作为纪录片,这个片太烦人了,而且很假,感觉里面所有的人都在念台词,我只是跳着看了深海生物
哎呀我“哔”,真他“哔”牛“哔”!
卡梅隆大侠居然亲自坐小潜艇下到深海勘探。。。看这片子最大收获不是看到另一个世界,而是见识了卡大侠真实的工作状态
好想坐进那个泡泡里到3000英尺的深海探险。那里就是内太空,深海与宇宙一样吸引人,因为我们知之甚少。
很赞的电影、一开始还以为是科幻片呢、嘿嘿
确实没有想象中那么惊艳~但不知缘何,每逢在银屏上看到这些极限物种时,又会对生命多几分敬畏
1.16
本片向观众展示了一次精彩的在太平洋及大西洋深海的漫游,由于处在海底火山区域的特殊环境,这里可以看到许多希奇古怪的物种和地貌奇观。虽然是纪录片,但最后给了一个科幻的结尾,又没有机会看到IMAX 3D版了。老卡拍的纪录片主要是技术的先进,希望这次拍摄能给拍潘多拉的海洋带去好的经验
为什么还有惊悚的标签??
卡梅隆的纪录片也照样是美式纪录片:大量专家现身唧歪打哈哈+大量电脑动画。不过出自同样"民族个性"的美式科学实践的风格还是令人艳羡 —— 科技理论-工程的严谨同乐观进取轻松幽默充满想象力并非矛盾。景德镇人在月球上也会玩儿得像个孩子,还是"坚决完成任务!"家国荣誉民族尊严苦大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