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村导演说,他看过最美的烟花,永远都是在高高的家属楼中间,跟妈妈从楼缝里看到的不完整的烟花。
百合子想要看的半个烟花,也是这样的吧,是儿子记忆掩埋的美好回忆。
那个由记忆组成的机器人、不是叫KOE吗?声こえ?
她不会遗忘,所以她永远无法变成人。
在生命的流动中,我们无法掌控自己能够记住什么,也无法理解别人能够记住什么。
日记记录下的,是记忆,是生命,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如果日记被偷走了,那些记忆还会在吗,那些曾经的日子会被抹去吗?
影集和纪念品的消失,或许是好事吗?至少它们的消失让百合子继续生活了?
川村导演说,自己的奶奶也得了阿兹海默症。
奶奶说他们曾经在湖里钓鱼,但他记得是在海里。
但照片证明,得了遗忘症的奶奶是对的。
我们为什么会遗忘呢?
人总是会遗忘的。
我们能记住什么呢?
人总是会记住什么。
这个略显单薄的故事,在充沛的情感和细腻的叙述中变得磅礴。
我在电影院泪流不止。旁边传来细细簌簌的抽泣声。
但我并不知道自己在哭什么。
可能是因为最近精神状态欠佳。
但我十分感谢这个公共又私人的空间,感谢一起流泪的观众。
胜有言。
最后,菅田将暉真是太好看了!!!完全戳中我的心巴巴!!!
一次奇妙的观影体验。由于影院把电影提前放映了几分钟,而使得观众都以为结尾还能有彩蛋或者希望再有更多剧情弥补这种戛然而止的不知所云。当时的我就是。
看到电影名就知道这不会是一部快节奏商业化的轻松影片,观影中途不乏观众离席,即使没走的观众也有大把直接刷起手机,恼于这种低密度的叙事。
我看完的第一感受的确是怅然若失。定档在母亲节这天,而又叫这种名字,本带足纸巾希望得到一次酣畅淋漓的情感体验,但实在是太淡了。出于某种不甘我看起了原著。
原著填满了我对影片留白的想象,甚至峰岸太太与百合子女士去吃下午茶时第一口先吃草莓都在书中找到了细腻描写下的情感对应,在文字的映衬下我想起了影片结尾泉泪眼朦胧下说“妈妈,对不起,我全都忘了。”
当那半个烟花再次浮现在眼前,我追寻的那次酣畅淋漓的情感体验它回来了。
母亲节跟妈妈一起看电影,结果在映影片一水儿6分,简介看上去也很像烂片,挑了一个最不烂片的来看,虽然评分极低,但是看完超出预期。
讲的是儿子因为童年被母亲抛弃而怨恨,但在母亲患阿尔茨海默症后,跟母亲达成和解的故事。因为抛弃儿子的原因是母亲跟有妇之夫同居,所以热评上有“三观不正“,”令人作呕“的评价。我的理解不太一样,我看到的更多是一个并不聪明的女人在亲情和爱情欲望冲突间的摇摆。
从母亲的角度,她是浪漫的人,她爱弹钢琴,以此为职业,每天买花,写日记,养金鱼。在雨天被一位男教授敲开家门,他想弹的曲子正好是自己最爱的那一首,多么能打动母亲的浪漫相识缘由。在日常的弹琴教学中,她渐渐喜欢上了他,希望跟他在一起,尽管他是一个有妇之夫。
从儿子的台词:”我生下来就没有了父亲“,父亲角色从未出场,甚至没有父亲合照,可以推断父亲和丈夫的角色在家庭中一直缺失着,可能他已身亡或者早就离婚,甚至未婚生子。那母亲是不是已经忍受了长时间情感上的孤独?另一个细节是,摆在她床头的鱼缸里,金鱼一直是一对,似乎也隐喻着母亲一直想要有来自另一半的依靠。总的来看,母亲并不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她一直都体贴敏感,甚至晚年和儿子的相处都小心翼翼,偶尔会试探性想靠在成年儿子的肩头,跟儿子拥抱,但都被儿子躲开。不难想象,她作为一个心理并不强大且缺爱的人,当情人出现时,她不顾一切,甚至放下儿子,跟情人同居的动机。她的女性朋友跟她聊天时吐露的心声,也与此互为补充。朋友说:”我喜欢上了一个男人,但是我只能在送孩子上学的路上,远远地看他一眼“。母亲问:”你不离婚,跟他在一起吗?”。朋友说:“不行,我有孩子。”这句话也展示了世俗意义上的母职惩罚,有了喜欢的人,哪怕离婚在一起都不行,只是因为孩子。更何况母亲喜欢上的还是一个有妇之夫,情理都不容。
但是母亲没有放弃,似乎是因为孤单了很久,她坚定地”抛弃“了孩子,随着情人去了另一个城市,对外宣称这是她的丈夫,跟他同居了整整一年。直到,一场大地震。
一开始,她从睡梦中苏醒喊的是情人的名字,急忙给他打电话。但随着她走出门,看到整个城市变成一滩废墟,断壁残垣中,她行走了很久,最后呼喊出的是儿子的名字。在大自然骇人破坏力的考验下,爱情最后让位给了亲情。母亲回来了,带着被唤醒的责任一起,抚养孩子,继续当一个母亲,而不是一个爱人。
我觉得母亲这个角色很可怜,她爱情人,但是情人明显是一个不负责任而并不深爱她的男人,有家室却勾搭另一个有孩子的女人,也很少见他流露出的爱护。他就是爱情的镜中花,水中月,一戳就碎的美丽泡沫(这男人也不好看)。而她也爱孩子,但儿子因为她追爱的私奔对她冷淡,怨恨了后半辈子,让她度过了更加孤独的晚年。理智上看,这是一场注定悲剧的爱情,还让她失去了唯一纯粹的亲情。
但,在她跟儿媳妇对话的时候,她说:”我永远也不可能得到泉(儿子)的原谅了“,下一句她说”但是我不后悔。“
整部电影,带给我的震撼就在于此。这是一个一直礼貌体贴,浪漫但卑躬屈膝,没有存在感的母亲。但是那场不负责任的私奔,似乎是唯一一段让她鼓足抛弃一切的勇气,活出自我的时光。在那一年中,她不再扮演一个母亲,不再承担母职,而是作为一个”女人“而活着。甚至我想,情人是哪个男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感受到来自于爱情,被爱着的感觉。
她坚定地珍惜和肯定这一年,尽管她知道这是儿子的怨恨之源。
我在这里看到了母亲作为女人的欲望,而不是一个被口口称赞的圣人一般的母亲。
在那个废墟中的长镜头,走过了一片断壁残垣,她喊出”泉(儿子名字)“的那一刹那,她那30岁的年轻美丽的花儿般的容颜,一下子凋零成了70岁满脸皱纹的脸。年轻到老年的直观对比让人措手不及。似乎这也隐喻着,母亲的青春从那一瞬间已经结束了。
我厌恶任何形式上的出轨,但电影里,我更愤怒那个”勾引“母亲的毫无责任可言的男人。我惋惜母亲爱错了人,谴责母亲对另一个家庭的伤害,遗憾母亲安置儿子这件事不周全,完全可以把儿子寄养在外婆家或者看护所。但是我理解母亲对爱情的渴求,我并不认为母亲”爱上了别人并与之同居(前提没有家室)“这件事情有错,也还好母亲她不后悔这个选择。
母亲不是成为了母亲之后就没有欲望了,欲望一直存在着,这里的欲望可以是爱情,可以是事业,可以是别的离经叛道之事,只要不伤害别人,就算她的欲望跟母职违背了,她可以追随所爱,作为一个女人,一个人而活着。
有趣的点,老妈挑电影时,对这部电影展现了浓厚的兴趣,”就看这部吧“
“为啥”
“讲老年痴呆症的,会警醒我多多锻炼,以免患病——这部片肯定也会教育孩子好好对待ta们的母亲”
哈哈,还挺可爱的理由。
我更喜欢《百花》这个原著和原片的名字。这里的花,既是多次出现的百合子与泉生活中的一束鲜花,也是最后造成遗憾的“半个烟花”。而味噌汤,则是象征在母亲与出轨对象同居一年后,破裂母子关系的意象——两人默契地不再喝了。 对于亲子关系,特别是丧偶式育儿的关系,要怎样才能越过这道坎,想起因怨恨而被忘记的“半个烟花”? 就像书里写的“当时曾经那么快乐,为什么竟然忘记了?”
小说及同名电影《百花》已于2022年9月9日在日本上映。小说在去年5月、电影在今年5月引进中国大陆,都改名为《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翻了翻电影官博的宣发,也无非是“母亲节催泪必看!”、“她一定是最爱你的人!”、“她忘记了一切,唯独没忘记爱你”这样的字眼。 可以说,无论是改名还是宣发,都过于老掉牙。这种传统道德下的典范母子关系,也许并不是川村元气的原著所想要讨论的内容。电影的一个重要情节是“阿兹海默症”,讨论了亲情在外力影响下怎样维持和历久弥新的问题。但如果真想看这种戏码刻画,为什么不去看《东京物语》呢?
无论如何,原著和影片中设置的第二个重大情节,即百合子和葛西泉中间消失的一年,都必须得到讨论。从原著上看,这段母亲抛下世俗责任和与儿子的生活而与出轨对象同居一年的情节,在第10节(全书共15节)即三分之二的部分展示,回收了诸多伏笔。 百合子独自带大了泉,他们的相处异常礼貌。在诊断前,虽然每年新年一起度过,百合子却总会想起被人们遗忘的自己的生日(即元旦),似乎在苦恼没有一个伴侣能真正为自己庆祝;母亲会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失误而频频道歉,儿子会借工作延后感到尴尬的母子关系。 传统印象中,丧偶式育儿下,母亲应该全心全意照顾孩子,孩子则应该时刻体谅关怀母亲,一起扶持走过。书中也设置了化妆包、送花等若干细节加以佐证。甚至百合子在得知泉订婚时,对“好不容易能像正常母子一样”的生活消失而感到难过,似乎预示着这是一段虽然有着占有欲,但总体母慈子孝的关系。
然而,由于父爱的缺席和不被家人理解,百合子缺乏伴侣,对男女之爱求而不得;泉也有着故意走丢“想被找到”的依赖心理——正如书中的描写:“原来自己和百合子是一对用这种方式测试彼此内心的爱的母子“。
然而,世间总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在单一双向的相处中,个人的空间被压缩到没有。百合子完全没有自己的人生,泉则抱着被需要而生活,且在唯一的依靠缺席一年后迟迟不能走出风波。就像原著中多次设置了百合子走失的情节,在最后的烟火大会上,面对找自己找得大汗淋漓的泉,百合子没理由地说“我找了你很久”,在记忆的寻找中,是谁一直被困在风波中而被寻找? 直到母亲失忆,住进了康养院。在整理日记时才发现,母亲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爱好,自己的乐趣,在卸下母亲这层社会责任之后,她也有着自己的多彩人生。而对孩子的责任,最终压倒了自我的追求。 这种极端的张力,让泉第一次以女性而非母亲的视角体会到百合子的矛盾。此前刻意到对象家留宿,从而在母亲问起时报复地说:你好意思问我,显得那么幼稚。大概也是因此,泉选择了原谅,回忆起了被自己格式化的“半个烟花”的美好记忆。 这样的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亲密关系中亦应有自己的空间。也许是这本书和电影想传达的。 百合子有过这样的理解,否则不会追寻“自己的人生”。然而社会的刻板理解——母亲可以忘记一切乃至自己的生活,唯独不能忘记的是孩子——让她无法面对自己、丧偶式育儿的压力让她选择独自离去,看起来最坏的选择,实则是无能为力,也束缚了她的一生。相比于泉的原谅,她终其一生都没有走出这场风波。 所以,我理解的这部电影,不是告诉我母亲是最爱我的人,不是强化“唯独没有忘记爱我”的印象。我更希望,母亲爱我,但更爱她自己,希望她在与我分享的记忆之外,有她自己的美好和独立的生命。就像王菲回答记者的经典语录:“童童有爸爸,我要找的是自己的伴侣”。
《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
一个男生 看得多次泪流满面
慢节奏的平淡叙事
细节处理和台词很微妙
和《步履不停》很像
看完像是喝了杯很香的淡茶
值得推荐!
让我泪崩的几句台词
“泉的妻子叫香织”
“别买太多鸡蛋”
“家里一定要有花”
“我想看半朵烟花”
“原来是我忘记了这一切”
“对不起”
跟妈妈一起看了这部电影。家附近的影院只排了一场,还是巨小的贵宾厅,几乎包场。
与其说是讲母爱的电影,不如说是讲述母子共同记忆的电影。
患上阿兹海默症的母亲逐渐丧失记忆,忘记的事情越来越多,直到将儿子也忘记。对此儿子说:“忘记了也没关系,我都还能记住就行。”
但是在母亲全部忘记之前,对于母子共同的记忆,反而是母亲记住的更多。
儿子只能记住桌上永远只有插着一支鲜花的花瓶,妈妈却记得那是因为儿子幼时总会送她一支鲜花;儿子只能记得与妈妈一起钓上来的虹鳉鱼,妈妈却记得是在某个湖而并非在海边钓的鱼。
妈妈在病症越发严重的时候说着想要跟他一起看半朵烟花,儿子却仿佛从未听过这种说法。
“我竟然完全忘了”——
“这么美丽的烟花,最终还是会忘记啊。”
“不会的妈妈。因为,这是半朵的烟花。”
和儿子一起看过的半朵烟花,成了妈妈记忆扎根最深的景象。
原本我觉得感染力最强的情景,就是每当儿子寻找走失的妈妈时,与记忆里儿时的自己寻找出走妈妈的身影重叠起来,焦急地呼喊“妈妈”的声音此起彼伏。
但细想来,把母子间微妙的关系和儿子的冷漠归结于妈妈曾抛弃他,这个设定并不是那么好。
毕竟就算没有这么戏剧性的经历,儿子也可能变冷漠,关系也会变微妙。这样反而更能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引起共鸣。
真的太惊喜了,首先是在视听上,大量的运动长镜头使用,不仅表现影片的真实感,还最高程度的调动银幕内外的情感共鸣,例如开片10分钟,却单单只有5个镜头,看似漫长,却充满内容且情感十足。还有就是在桥段设计方面,影片对表现阿尔兹海默症的内容很类似《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用大量地时空错位与桥段的故意重复,用画面去表现这种老人们无法言表的“失忆”感,还有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母亲“心理地震”桥段,惊喜又吃惊。其次是主题方面,不仅是母爱与家庭,还有记忆和遗忘。演员方面,因为大量长镜头的使用,对演员的演技要求十分高,但主角们用影帝级别的表演完美演绎了出来,尤其是母子二人,甚至母亲的演技更加炸裂。《百花》这部电影是我目前上来日本几个月中看过的最棒的一部,也是我今年看过的最棒的一部日本电影。
川村元气是真心想当导演
避雷警告!故弄玄虚,节奏拖沓,本来还不错的本子拍成这个德性,苏打和长泽雅美一定非常后悔:)儿子承诺会一直记住的半边的烟花,最后却成了认知障碍症老母亲心中最深刻的记忆,这种错位本来多么动人啊,所以为什么可以呈现得如此差?!温馨提示,不要为了苏打入场,看完你只会心疼苏打:)
又是阿尔兹海默症题材就已经很腻了(全球各地影视剧真的很泛滥很泛滥了),叙事手段还这么老套。那几处蒙太奇真的俗不可耐。圣赛虽然看在导演几个突出的镜头设计上发了导演奖,但整个视听依然非常没有个性,都像是从别的电影里刚学来的。菅田将晖也演得有点划水。
小偷只盗窃相册和纪念品,母亲执着于看半朵烟花,记忆随着时间错位和消逝,家里必须有一株花,当往事渐渐浮出水面,才明白我最爱的人已经忘记了我。【耀莱成龙影城(迎宾路店) /1 person attendance/19.9¥+300积分】(好黑的影厅,几乎啥也看不清)
结尾处的“半分の花火”劲超大!开头一个长镜头就展现了困在时间里的母亲。接着一个长镜头就是儿子回家发现母亲不在家,冲出家门捂紧衣服,交代时间是冬天,女主病了很久。不寻常的母子关系,让人一度很讨厌男主,但预告片已经告诉观众母亲遗弃过孩子。地震那场戏让人好担心电影院真的遭遇地震啊。花和工具人长泽雅美用来表示时间流逝。男主很美人,但是谁演都行啊。而且他们两个的情侣真的很像志村妙和新八姐弟乱伦。
听完映后交流加一星 真的有很多导演的细腻想法是很难单凭看感受到的
1.川村元气导演首作,但他作为制片人也是大家的老朋友了(嚯竟然看过十部!)全片围绕“记忆”结构,用了大量长镜头来展现记忆混乱之人大脑的思维过程。现实与记忆、想象之间没有色调区分(因为记忆不会褪色),时空混淆,加上日记自带骗人属性,故事里的真真假假很难厘清。很多电影都说,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记性太好。但忘性太大,也会把美好的瞬间忘记了,片名百花,就是那一百个珍贵的记忆。2.苏打和麻酱不像夫妻,更像姐弟。二人逛街,挺个大肚子的麻酱手里拿了一堆东西,两手空空的苏打说要帮拿,结果只拿过一朵花!(我超介意的) (0422百老汇导演交流场)
3 整体太空,氛围是有的,但是剧作整体有些乏力,表现上也不如《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白白浪费了原田美枝子这么卓越的演技。
完全不煽情甚至不温情的家庭片,讲述儿子照顾患了阿兹海默症的母亲的故事,却更多地展现母子之间的距离与疏远以及儿子对母亲的抗拒,过去的伤痛和遗忘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母子之间复杂却深刻的情感。导演如同拍摄悬疑片一般,和剧中角色一起在遗忘之前拼凑着记忆的碎片,探寻着“半朵烟花”的意义。
大概是为了表现阿兹海默症的那种状态,以及母子间微妙的关系,全片大部分的镜头都给得特别朦胧,或者我们说虚化得厉害,一开始肯定没法适应,加之穿插过去记忆的蒙太奇频繁出现,说实话直到放了几十分钟之后我明白过来到底这是谁的视角以及为什么这么拍。效果是有的,可是观影体验说实话一般。剧情方面,母亲过去那一段不好的往事里过多得细节让人觉得没有必要,反而男主儿时的镜头太少。整体来说中规中矩吧。
当看到导演将儿子的冷漠归结于母亲儿时的出轨时,我和菅田将晖的反应是一样的,真的令人作呕。
拍得真诚、细腻,讲得是曾经被“抛弃”、缺失母爱的儿子如何通过目睹“一半”的烟火从而理解母亲的故事。现实的母子虽迷失记忆但“恨”得有感情,屏幕里的机器人虽能存储记忆却冷漠无情,一场记忆中的烟火将她们带回最美的瞬间,那一刻对照此刻,她们终于放下了包袱。导演用单场长镜头调度,让悄悄逼近角色的镜头将观众带入他们的内心,每一次丢失和找寻都是贴近真相的尝试。儿子学会聆听琴声里的奥秘,洞悉了母亲的为爱奔赴,当他也为人父,便明白了母亲的苦衷,面对身边已然呆滞的她,子欲养而亲不“在”,偷偷爬上心头。
烟花,废墟,夜幕里大屏上的人工智能,错杂的时空与记忆碎片。拍得很稳,很有“匠心”,而不是单纯的匠气,几处强烈情感的宣泄点也处理得非常克制,某些时刻好到不像日本电影。不足之处就是还是有点太端着了,缺乏一点生活的质感,长泽雅美和菅田将晖也太不像夫妻了。
在游乐场那一天,她抛弃过他一次;在巴士驶离养老院的那一天,他抛弃过她另一次。这对母子,他们从此扯平了。从今往后,那半朵烟花,记得住了,忘不掉了。
苏打跟原田阿姨在一起时并不像母子(原田阿姨太优雅了) 跟麻酱在一起时也并不像夫妻(麻酱真的太美腻了~)然后我本来以为神野三铃会是在跟原田阿姨share同一个男人但看起来好像又不是 最后一半的烟花还是挺令人感动的QAQ
体会最强的不是儿子年少的创伤也不是妈妈得病 而是作为一个女人的心酸 无论是夫妻关系还是母子关系 她都像一半烟火 永远是不完整的 她也是曾经喜欢一对金鱼的女人 她让儿子看的可能是说不出口的自己
节奏很慢,后劲很大的一部电影,很多秘密埋藏在漫不经心的细节中,也许评分太低正是因为不少人没看明白。当然,可能还涉及到一些“三观不正”。可是只在乎三观的人,真的能看明白一部电影,并且过好自己的一生吗?
上周末就看了,一直没有来评论。感觉这个影评需要一些心理建设,晚点长评。本来以为都忘记了的其实都记得,本来以为都记得的其实都忘了。
是每个国家都领了要拍一部阿尔兹海默症代表作的指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