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这电影告诉我们《别惹小孩》
警察夺走了小萝莉的兔子引发的血案,小萝莉希丽亚很喜欢兔子,但是当时规定不能养兔子。然后警察就像个小偷一样偷偷把兔子带走了。另一方面警察的女儿斯蒂芬跟希丽亚不合,两帮人经常打架,有一次斯蒂芬还把希丽亚的兔子给烧伤了。最后允许养兔子了,希丽亚想着兔子的烧伤部位去找自己的兔子,结果却发现已经被淹死了。这彻底让希丽亚爆发了,后面直接把这个警察一枪崩了。这个希丽亚不正常,跟身边朋友玩耍总喜欢扎手指来个血约。我觉得警察的那个女儿在电影快完时近距离看还是挺可爱的
2 ) 疯狂——四层维度的原型分析
初看《Celia》,会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感觉,因为电影给出的信息很多,包括兔灾、反共主义、少年心理、小镇生活的气氛;同时在叙事风格上有明显类型化的痕迹,包括奇幻片、黑色电影、政治片的元素。按理说这些名词对一个资深影迷是再熟悉不过的东西,可是偏偏在如此多的线索下,很难组织出一个合理的整体印象。或许就是这个原因,使得这部出色的电影长期被人们忽略,它就像进化树上某个消失的分支,有趣却又费解。毕竟对于我们不理解的东西,我们一般保持沉默。
如果是严格的影评,以上的话已经足够了。而我想做的是换一种方式,用结构主义的方法来分析它,给自己一个总的交待,不枉看它一场。
整部电影共有四个维度
第一、 国家维度——威权神话原型。电影中这层维度是隐蔽的,国家主体并不直接出场,而是通过传声筒发挥自己的权力,这些传声筒也隐藏在日常生活周围——电影新闻、牧师布道、社区警察和报纸上的内容就是它的代表。这个维度主要是两件事,屠杀兔子和驱逐共产主义。这里兔子和共产主义共同扮演了牺牲者的角色,通过对他们无情的绞杀,国家威权的形象得到了建立和巩固。
第二、 成人世界维度——替罪羊神话原型。电影中那个看似与世无争、和谐快乐的澳大利亚社区,其实暗藏着一股潜流。仿佛古希腊中被诅咒而遭遇荒年的村庄,澳洲大陆似乎也被诅咒了,所以才遇上可怕的兔灾,那么原因何在呢?显然共产主义引致的恐慌让它成为了一个合适的替罪羊。
第三、 少年世界维度——战争神话原型。这个联系看似比较牵强,但是不妨先看看电影中的少年们都在干什么呢?没错,就是战争。他们因为自己父母或者朋友的立场,壁垒分明的分成了两个阵营。如果我们检视最早的希腊神话,包括《神谱》的记载,可以发现最早的战争,具有鲜明的弑父色彩,新的神祗联盟总是通过推翻父亲一代的统治来获得自己的地位。电影中的少年集团是父辈意志的延伸,通过模仿战争确立自己的地位,而主角Celia的弑父倾向则是最好的脚注。
第四、 西莉亚维度——小红帽变型。影片开场就是西莉亚祖母的死亡。令人略感惊讶的是,在面对死亡时,西莉亚采取的是一种坦率的态度,在她看来,祖母的死亡不过是换一种方式继续存在。而西莉亚世界的敌人就是名为“霍比斯”的蓝色怪物。影片暗示了祖母的死亡与霍比斯的关系。西莉亚最后杀死了身边的“霍比斯”——镇警,并在自己的维度中复活了祖母。
整体而言,第一维度和第四维度对应,两者都是心理性的,无论是国家意志还是西莉亚的神秘思想,都不是实体的;两者处在一种对抗关系中,国家迫害的对象分别是西莉亚的祖母、朋友和她最爱的宠物,相对的西莉亚的抵抗也是残忍的,她对捕猎共产人士的警察和捕猎兔子的狗进行了最严厉的制裁,虽然这种制裁是幻觉的,仿佛不真实的,但是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第二维度和第三维度对应,两者都是现实的,两者是镜像关系,因为这个对应很显然,就不再赘述了。
换个角度,第一维度影响第二维度,第四维度影响第三维度,心理性的活动影响现实世界的关系,也很容易理解。四个维度既有对抗的一面也有协调的一面,其中西莉亚维度是情节发展的核心,其他三个维度则是动机。
最后的一个问题就是,这部影片到底想表达什么,如果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是正确的,那么我敢说,影片的主旨就是想揭开人类世界——无论现实还是心理——的疯狂本质,罪魁祸首是政治神话,而最可怕的是童话黑色的一面。(就像霍布斯的《利维坦》和原版的《格林童话》?)
3 ) 一种表述合法性的取得
澳洲的兔子太多了,多到泛滥成灾,所以要驱逐屠杀那些过剩的兔子。
可这里有一堆兔子,哪几只是“过剩”的呢?
这是《西莉亚》这部电影提供给我们的关于政治指涉部分的疑问。
在这一部分的电影化表达过程里,“电影”抑或是“大众传媒”成了显眼的符号,影片不厌其烦地用加映的新闻短片和报纸帮我们拼贴故事所处的时空背景,而剧情中两个家庭、两种意识形态的冲突加重了电影的封闭感,西莉亚在这种垂直的、单一的话语空间中生活,幻想似乎是突围的唯一手段。
影片若是基于这样的框架进行丰满应该是能谱写一出冷漠可悲的人之异化图景,儿童这个符号则能加重这样的悲剧力量;但《西莉亚》的危险和高明之处在于它走向了另一个面向,它无意用创作者的主观指责去平衡某种情感失衡,而是用另一种话语的合法性建立揭露前一种话语体系的荒谬虚无,即西莉亚对于垂直统治的话语空间运行机制的炮制:对西莉亚自我世界(单纯、美好的能指)产生危险、僭越的都是恶魔,随之便有了消除之的合法性。情节剧的魅惑在于一种极其隐蔽的视角和随之产生的认同,西莉亚的“抗争”看起来是对于虚伪、邪恶的拒绝,实际上是遵循了同这些“邪恶”本源的法则,是一次意识形态腹语术的盛装演出。
所以,对于《西莉亚》的解读要回到我开头的那个疑问:
“哪些兔子是过剩的呢?”
小萝莉不好惹
结尾那个模拟绞刑的游戏不明白
最后一幕是经典。Celi 的诅咒来自仇恨,从狭隘世界里是不仅培养不出宽容,同时也扼杀了向善的天性。最后很意外的报复到了成人的世界。没看懂她父亲的结局。她的死敌固然可恶,只算残忍的恶作剧。警察刚开始时不公正,到后来居然沦落到要去偷兔子,还买了小狗来让Celia改变心意,不堪的让人同情。
BSC频道HD103分钟。小女孩长得好像法国笑匠布尔维尔,哈哈太像了......
以大衬小的思路,主角与社会环境的联系随着故事发展越来越紧密。情节密度过大显得凌乱。肥兔子很抢镜。
大白兔 白又白
大人的秘密,疯狂的兔子,即粗野又可爱的孩子,澳大利亚的儿童片总是这么出色!
型格动人,真铁血萝莉
恐怖伤心童年
非常土澳
103.13
男孩与鹰,这片是女孩与兔。渗透着澳大利亚神秘、奇幻和诡异,a ture thriller
复杂微妙的儿童视角故事。被动承受的孩子可怜也可气,大人们自私偏执却也没少表达关爱,时政局势中的臆想让人想到西班牙的Cría Cuervos,表达荒野人性的群斗神似Lord of the Flies,动物隐喻又有Kes的味道,但加到一起却又很独特,被低估/忽略的女导演Ann Turner处女长片。(也顺便学习了澳洲五十年代的兔灾和冷战溢出效应)
小孩子的残忍不亚于成人
重点太多又太过冗长,描述主角跟不同圈子的社交关系让人对电影节奏感到困惑。
兔子没了 女娃要报仇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0092513/
好大,好乖的兔子,好懵懂,好残忍的童年
不算恐怖片,但也不算儿童片,政治的隐喻很重。整体来说故事类型不是我的菜,政治隐喻让我看的有点累,倒是小女主的扮相很是真实。
1957年,冷战格局的缩影,故事的大背景为西方所谓的民主阵营对红色Party的打压。影片也串联起土澳历史,用政府对泛滥野兔甚至宠物兔的一刀切,来达到政治影射的目的。孩童视角以小见大,从相对单纯的思维出发,去触碰成人世界的伦理和复杂。绝对算得上另一种心理类型上的冒险片。饰演Celia的小姑娘Rebecca Smart演得很不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