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悲惨的女人们:《Das Fraulein》
最近关于前南地区的电影很多,先后得奖的有《旅行之歌》《加州梦》以及这部《Das Fraulein》(那些女人)。
演员Mirjana Karanovic在《旅行之歌》中的艰辛母亲形象让人泪由心生感叹好人命运不及,随后在本片中摇身一变,化身艰苦奋斗小有成就的实业家,好像给凄惨的生活找了点希望。
三个人三个不同的人生,从战争的伤痛中摆脱出来,但免不了总挂着战争的伤痛:已入中年Ruza对金钱的执着和生活的缺失,年老的Mila一心想着回家乡养老,年轻的Anna一颗病魔下跳跃的心。随后他们交错激起火花,小心翼翼又激动万分的交流着,在这点上演员们都表演的很恰当,欲望的被压抑——不单单是身体的,更多的是关于祖国的过去,对人心的猜测。迷离的眼神,欲言又止的嘴唇和身形紧张的肢体。片长75分钟,日夜交替频繁,繁忙的生活摧残着人性,蕴含其中的巨大力量未曾爆发,很容易体会这种压抑的遣词。
战争的题材在任何时刻都不过时,因为它总能最快的让人产生共鸣,不管是在战争中,战争前还是漫长的战后时光中,带给人伤痛的分离主题总是那么多。
有趣的是台湾此片翻译为《三十而丽》恰恰片中3位主角没有一个处在这个年龄,不是逝去就是不将经过,这尴尬而恰当的名字,世上总有这么多不如意。
2 ) Keep smile. Keep breath
看这部影片时已是凌晨,但看完之后并没有以往被疲困惹恼的烦躁,而是有一扇心房的窗户被擦得透亮的畅快。
这应该算是一件普通人的故事,没有旷世的英雄,出众的美人或是传奇的经历。可转念一想,每个女人不都是自己心中的英雄吗?也应该是爱人眼中的美人,当死水般的平淡生活被激起涟漪时,对她来说也是一个传奇。
我看到Anna想起‘新不了情’里的阿敏。都是在花一般年纪身患绝症的女子,生在不同的城市,长在不同的环境,却同样有着一份美好的愿景。这愿景里不只有自己,更多装的是别人。
被激起波澜的湖水在平静后想起那枚石块,怀疑是不是天使落下的。
而天使消失了,她搭上的士,下一站也许还有湖泊。
3 ) 三。
三种女子
三样生活
怕会变成她们那个样子 可怕的生活
或不婚 不致潦倒 却孤独 自闭却又做作 故作矜持的可怜模样
或年轻 不畏 却没有多余的生命 脸色苍白 苟延残喘 无助无依
或步入婚姻 梦想从有到无 生活无聊至极 日日夜夜 月月年年 却不得解脱
个个不同 个个相似 卑微的乞讨生活
如是 倒宁愿不活
4 ) 又来了,观后感
这是我第一部在电影节上看的电影(新浪潮影展那次不算)。《三十而丽》,名字翻的和电影主题实在对不上号,知道原名是“单身女人”就很好理解了。
昨晚和我老师一起看他拍的照片,突然对这部电影的镜头有些想法。
狭小的镜头里利用景深塞了两个以上的人物,很经济,也可以顺势说这表现出移民在陌生国家里狭窄的生活空间。
几个露沙的观看镜头——整部电影都是客观镜头,比如拉下百叶窗的一格向外窥视——她的情人,用百叶窗隔出的对角取景——被发现后松手,切断镜头,我觉得很妙。窥视的目光透露出保持自我完整的对他人的好奇心。
在电影院里我就很困惑为什么人物特写镜头这么多,全景很少,开阔场景中取景模式有点僵化缺乏个性。总之照相构图的味道(感觉最强烈的那次是安娜坐在厨房里擦杯子不愿离去,那个镜头实在是。。。)很重。上网查了一下,果然导演是学摄影出身的。对整部电影的影响是镜头间的衔接不好,不够顺畅,有几次斧凿的痕迹很深(从密拉家的那盏像闪灵一样莫名旋转的灯到安娜所在的Disco)。
政治的部分就不提了,我一无所知。片中唯一经历过战争的安娜也不提战争,她只是不想忘记死去的亲人。奇怪的是,大部分人很想听战争故事,但一听到对死去的亲人(现实的,可以共感的死亡)的回忆就逃走了。至于这场独自踏上死亡之路的旅程意味什么,还是未知。
电影里的家,一个是两代同堂的大家庭(不可想像),一个是单身公寓(产生了一点共鸣,一点移情),一个没有家,永远的旅途(担心将是我的未来,哈哈)。家到底是什么,我觉得还是relationship,至于这种关系在什么层面上,又是何种,因人而异。对密拉来说不是和丈夫一起盖的大房子,而是与儿子在一起;露丝devoted sexually to that guy to get rid of her aloneness(not loneliness).安娜的家可能在那个装着兄弟乳牙的盒子里。人各活各的,所以正像安娜说的,谁也别来教训谁。露丝试图把和情人的性关系变成一另种,卷入对方的生活:“我想下次去和你一起去钓鱼。”“可是我已经订好了。”而安娜则是相反,一夜情的对象想给她买杯咖啡,要她的联系方式,她头也不回的走了。
有多少人在电影节上会选择看这部电影,多少人看到到最后——本来就空荡荡的衡山电影院放到一半又陆续走了三个,这些人里又有少愿意打破沉默说两句(和大片的泛滥评论相反)。考虑到第一次写中国的电影院里播放的电影的影评,也算值得纪念吧。
总之,能让我掰出这么多话来,这部电影确实有不少闪光点。
5 ) 那些女人
我一向是把女性看作一种奇特的生物。坚强、柔弱;微笑时可以让人的心在40度的温水中荡漾。其实每个女人都是一个巨大的洞,或深不可测或浅显易懂,就看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进入去探究。做得好了,你甚至可以在她静谧的眸中看到某种历史的厚重;而转眼却又见眉峰微聚,上写往事红尘的酸楚与淡然。
这是一部女性导演拍出的女性影片,描写一批在异乡漂泊的女性,充满了对某种生活状态的独特感悟。并有一些思索。
前南斯拉夫发生战争时,安娜就已经离开了撒拉热窝。安娜一直对生命持有某种自觉的追求,战争和疾病并非可以让她颓废;尽管在刷牙时看到牙龈流出的血,她也会丧气的将其抹去。
安娜来到瑞士独自生活,或许对她来说,漂泊可以帮助忘却,也可以帮助找寻。
安娜的老板露莎是一个严谨的中年妇女,寡居异地多年,她唯一坚持着的是对事业的热情。在不断的接触中,露莎感觉到了安娜的热情美好,也看出了她的心事。也许是安娜的无助唤起了她母性的温情,她开始关注这个女孩,和她一起出走,彼此交流心事。但她并不能够懂得一个生命将尽的人的孤独和忧伤。反而是安娜,帮她寻回了那颗漂泊的心,那些尘封在内心底层的深情。
安娜组织人为露莎举行生日晚会,露莎面露错愕,却将手中的酒一饮而尽。那一刻她望着眼前这群冲她微笑的人,开始觉出了生活的温馨。
露莎是对战争耿耿于怀的人,多年来她的感情一直没有归宿。然而生日晚会的宿醉醒来后,她却发现身边多了一个人。这是生活赐予的,也是她应得的。露莎紧紧拥抱男人的身体,胸口的那颗痣惹眼而动魄,那是一个女人最深处的魂。
于是我想起一首歌这样唱道:“无话可说,也许是因为漂泊,我温了一壶乡愁,将往事喝个够……”乡愁让每个人的心变得更加柔软。那对为新房子的事而整天争吵的夫妇,丈夫为建造自己的房屋谋划良久,整天念叨;妻子却对此不以为然。也许在男人的眼中,有了房子就意味着有了家,有了一切;而女人却注定担忧,永远有着我身安处,我心何依的慌乱与不堪。还有那个在舞会上开心跳舞的老太太,经历了半个世纪的人生,她应该是明白一切的了。
相对于这些人,安娜比他们年轻,却要面对的更多。这个世界上的孤独分为很多种,有家的孤独,也有生命的孤独。安娜一直在孤独的生命中努力寻找着不孤独,她找到了么?至少在与露莎并肩坐在缆车上时,她是不孤独的。所以缆车才会突然减速下来,暂停这份两个人的不孤独。
导演的每一个镜头都很开放,无论是构图还是剪辑,都在有意体现一种生活的凌乱和随意。频繁移动的焦点,随时变换的主体,给人一种匆忙和慌乱感。
人生可不就是这样?一如影片结尾时安娜伫立在匆匆的路口。
生生死死。来来往往。
6 ) 自己選擇的風景最美麗
三個從塞爾維亞移居到瑞士的女人,露莎,安娜,蜜拉。
露莎,餐廳老版,每天過着差不多的生活,一個人獨居,一個人吃晚飯,不茍言笑,不接受追求,不會感謝別人。她認為自己多年的打拼總算有些成績,因為她再也不用依靠別人,她覺得自己是成功的。蜜拉是餐廳的員工,丈伕天天思量在克羅埃西亞蓋一棟自己的房子,然后囬去住,蜜拉不想離開這裏,因為兒子在這裏。安娜,蜜拉的姪女,錶麵看來熱情、樂觀、及時行樂、生活充滿樂趣,其實隱藏著對死亡的恐懼,生命對于她的意義都是此時此刻。
安娜說:“醫院的味道都是一樣的,風景卻不同”。
露莎答道:“自己選擇的風景最美麗”。
露莎從安娜身上得到了啓發,一個人攢了再多的錢算不上什么成功。生活是活出來的。
安娜從醫院跑出來,舉起拇指搭便車的鏡頭頗為感人...
积极、热情、宽容、善良、微笑的去面对自己的生活。
朋友推荐的,但我还是觉得太闷了点。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苦恼,也似乎并不能从这部电影中找到什么额外的收获。三个女子演的都蛮好的,尤其想知道演经营参观的露莎的演员,平时生活中是怎样的。
以前看过一个电影,捷克还是俄罗斯的,有一个女人独自生活在铁轨边,如果她沿着铁轨来到城市,就像这部电影里的安娜。她们都叫安娜,可是安娜多薄命
慢调的铺陈
好喜欢片头那段音乐~
NOT BAD
享受当下
可惜未相爱。也许相爱,更是要离开。
冷静得像艺术品
其實....我沒看完><
OST很不错!谁有挖~???
三个南斯拉夫女人在瑞士
闷闷地。
在罗马的唐人街广场,卢加诺电影节专题,女主角到场。
并不新颖的题材,觉得剧本写得不错,故事性并不强,但截取的片断和细节均精准简洁。德国电影大多很冷静,却从不缺乏那种不动声色的敏感,而这种节制的敏感似乎也更容易成就诗意,比如那一场白雪飘飘的美丽。
意識流電影?
女人之间的爱。
打开窗尝试另一番生活
德式慢节奏好片。
电影的节奏算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