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分享一些资料:《群魔》之中彼得·斯捷潘诺维奇的人物原型
涅恰耶夫,于1847年10月2日出生于莫斯科以北350公里弗拉基米尔省伊万诺夫镇一个工匠家庭。因家境贫穷,14岁时就开始做油漆工。他自学中学课程,1867年,成为彼得堡大学医学院的旁听生并开始参加大学生小组的政治活动。1869年,涅恰耶夫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沙皇政府追捕而逃亡国外。最初他用了各种化名,试图掩饰自己的身份,最后才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涅恰耶夫自称是学生运动发起者,被捕后被关押在涅瓦河畔的彼得保罗要塞监狱里,后得以脱逃辗转来到国外。1869年3月涅恰耶夫来到日内瓦,他假冒根本不存在的“俄国革命委员会”的代表与俄国无政府主义领袖巴枯宁会面。巴枯宁非常喜欢和信任涅恰耶夫,称他为“小老虎”和“特别使者。”涅恰耶夫和巴枯宁一起以根本不存在的“世界革命联盟”名义出版了《革命问题方法》和《革命原则》等文件。
在此期间,涅恰耶夫编写了著名的小册子《革命者教义问答》,该书是涅恰耶夫无政府主义和恐怖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革命者与自身的关系”。“问答”宣布:“革命者是注定要殉身的人。革命吸引着他的全部”。第二部分为“革命者与革命同志的关系”。“问答”宣布:“他对自己是残酷的,对别人也应该如此。他应该准备随时牺牲自己,并且准备亲手毁灭妨碍达到这个目的的一切东西。”第三部分为“革命者与社会的关系”。“问答”认为“ 社会所有的人都是有罪的”。第四部分为“组织与人民的关系”。“问答”宣布:“一个组织严密的革命家组织在关键时刻搞一次成功的密谋,可以夺取国家政权……革命者夺取政权之后必须全力培养一代新人。”
因《革命者教义问答》用词过于激烈和直白,因此无论是当时的革命者,还是统治者,以及后来的苏联政府都是秘而不宣,仅于1869年1月的《政府公报》上发表了小册子的片断。
1869年8月,涅恰耶夫带着巴枯宁签署的“世界革命联盟”和转译成密码的《革命者教义问答》返回俄国,在莫斯科组织了有莫斯科大学和彼得罗夫―拉祖莫夫农业经济学院大学生参加的密谋组织“人民裁判团”。大学生伊万诺夫不愿意接受涅恰耶夫的领导和欺骗,公开反对他的权威,涅恰耶夫伙同其他人将伊万诺夫骗到一个花园,趁其不备,开枪将其射杀。事情败露后,涅恰耶夫立即逃往国外,其余参与暗杀的人均被捕。沙皇政府要求瑞士政府引渡躲在那里的涅恰耶夫。巴枯宁应涅恰耶夫的要求,发表了《伯尔尼熊和彼得堡熊》,为涅恰耶夫辩护,称伊凡诺夫被杀,完全是政治案件而不是刑事案件。按照国际法的惯例,瑞士政府便无权引渡涅恰耶夫。在国外,涅恰耶夫试图在流亡者中树立自己的权威,遭到了巴枯宁和赫尔岑女儿娜达利娅的反对。巴枯宁与涅恰耶夫的关系逐渐紧张。越来越孤立的涅恰耶夫不得不在欧洲游荡,在伦敦他创办了《村社》杂志,宣布他的“兵营共产主义”思想。
1872年,涅恰耶夫在瑞士因奸细的告密被捕,以刑事罪被引渡给沙皇政府。1882年12月1日,涅恰耶夫因水肿病在牢中去世,尸体被当局秘密处理,至今无人知道他的坟墓位于何地。
涅恰耶夫主义反映了俄国下层社会政治发展的现实,反映了民粹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已近穷途的实际情况。涅恰耶夫不是一个真正的民粹派,但他与民粹派的思想家赫尔岑、奥加廖夫、赫尔岑的女儿娜达利娅,与民粹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分支——巴枯宁领导的“暴动派”保持了极其秘密的关系。涅恰耶夫登上俄国政治舞台之时(1869年)恰逢民粹主义运动风起云涌之势,涅恰耶夫失败之际(1872—1882年)正值民粹主义运动由盛转衰之时,涅恰耶夫主义的破产反映了民粹主义运动的失败。
涅恰耶夫和涅恰耶夫主义首开俄国近代革命运动中的政治恐怖主义之先河。
俄国近代政治恐怖主义建立在5大理论基础之上:第一是被称为民粹主义运动中的“宣传派”领袖拉甫罗夫的唯心主义和英雄主义历史观,他认为创造历史的不是人民群众,而是“具有批判思维能力的人”。第二是民粹主义运动中的“暴动派”领袖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第三是民粹主义运动中“布朗基派”领袖特卡乔夫关于进行恐怖斗争的策略思想。他认为只有少数革命家组成的密谋小组才能担负起社会变革的任务。第四是东正教的禁欲主义和17世纪兴起的分裂教派运动的影响。第五是西欧政治运动、哲学思想和恐怖理论的影响。在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庇尔认为:“恐怖就是正义,它手段迅速、目的坚定,因此它是人之美德的最大体现”。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现代政治恐怖主义起源于俄国,并且视俄国激进民粹派活动家涅恰耶夫为现代政治恐怖主义之“鼻祖”,视民意党和社会革命党的恐怖活动和组织形式为现代国际恐怖主义的一个源头。《革命者教义问答》被国际学界称为“恐怖主义圣经”。
源引自人民网
你能想象从群魔里走出来的人是个什么形象。
安杰伊瓦伊达的群魔,捕捉到陀氏著作中的虚无、梦呓、吊诡,人声配乐的惊悚极具恐怖浪漫,而将对于革命的预言部分更加以放大,而继续丹东中反关于革命煽动人心的狂热诞罔阴影中所不为人知的绝对净化的反思,转而弱化了加缪在西西弗斯神话中所攫取探讨基里耶夫哲学自杀的部分。
瓦爷的合拍片都很精彩呢。配乐很棒,选角也值得称赞,虽然由于片长的关系不得不删剪部分内容,但仍不失为一部非常不错的陀爷作品改编影片!陀迷和瓦粉都不容错过哦!
涅恰耶夫式政治恐怖主義(當權者當然視其為威脅)。瓦伊達跟法國合作的兩部政治題材電影《丹東》和《群魔》都非常不俗。接下來有時間再讀陀翁的原著,再看俄羅斯版。
为什么居然没有英字啊
《群魔》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虽没看过原著,不过根据本片就可以判断这种名著改编成电影的难度之大。看一下原著的简介有助于观看本片
法国投资俄罗斯历史片请了波兰导演,有意思。
不懂
88年拍成,第二年团结工会就上台了。这片子糅合了陀式原作、瓦伊达的民族主义以及剧变前夕欧洲政治氛围,我觉得某种程度上是对俄国恐怖主义(虚无主义)的清算。没看过原作,不知道这种所有人带着过去直接上场的安排是否基于片长所限的删减,但客观上确导致剧情略凌乱,不过这种所有人物处于落幕中的安排倒也符合主题。全片配乐绵密,个别的地方存在感快要跳出画面了,配合80年代波兰电影焦虑深色调营造了恐怖感。一些单场的氛围控制出色,比如纵火的那场。除了那位接纳归来孕妻的成员,开篇字幕提到的整个组织都不正常,群魔乱舞正切题,这片子可没有让观众带入立场去恨谁的意思,它是一部带有哥特风和特定历史背景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黑色剧
弃。
《群魔》可能是陀氏作品里故事性最弱,人物最为繁杂的一部,所以改编难度真的很大。如果没有看过原作,可能分不太清电影里的人物关系。总体而言是一种尝试,但个人不太喜欢。
聽杜斯妥也夫斯基講人性,如沐春風。
年轻人在把革命理想燃烧殆尽之后就只剩下失望失望失望。不少场景和台词都像先锋性戏剧。
瓦伊达的小说改编+戏剧式表演的结合(比如《婚礼》)遇到陀就水土不服了……看得异常艰苦
四星作品
“不,不回家,我想看被杀掉的人,我想看看!”
the devils went out of this Russian man and entered into a herd of swine 分娩 纵火 投入冰湖 基本上最后的 1/3 异常好看 前面有些混乱 表达陀思妥耶夫斯基原本主旨在瓦伊达手里明明应该更长篇幅去铺垫和渲染的 可惜有些不满足 当然调度摄影也是很能看出设计和表意的
7.2/10影片充满了憎恨,愤怒,嫉妒,绝望,不安等情绪,几乎每个角色的双眼都如兽类般血红。唯一卑微但光明的正能量也被无情的扼杀。一部优秀但不想重看的作品
自由从不曾存在,撰写地下室手记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俄罗斯病人;比体制更让人恐惧的是黑暗的心;庞杂结构略删减,悲怆意味不减。
演员形象气质都匹配,但是不够疯狂,很多重要的情节被删减,瓦尔瓦拉·彼得罗芙娜直接没了,男主角改成沙托夫,也属于不读原著难知始末原由系列。还是推荐一看,为了这个彼得·斯捷潘诺维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