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不知道中国人会不会有模式化的中年危机
平静且习以为常的生活,突然被扔进旋转的洗衣机,人们应当如何面对呢。
我想起了看过的四川话配音的《死水微澜》,这四个字真是用的太好了(虽然我在这里把平静生活类比为“死水”有点过分),其实远远不止是“微澜”,而应该是“平静的海面下面正波浪滔天”。
看完了的那一刻,对生活突然充满了空虚的感觉,怅然若失而心不知着落——这就是感伤吗。
2 ) 自然之爱vs成熟之爱
伴随着在女友和前妻之间的最终抉择,旅行作家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命运到主动感知世界的心理状态蜕变,整部影片的主题“自然之爱vs成熟之爱”也以成熟之爱的胜出画上圆满句点。
作为情感片来审视这个影片的话,该片的主角应该分别是组成三角恋情的Macon、Sarah、Muriel和新婚夫妻的Rose、Julian;其他角色更多起到背景的作用。
五个主人公构成了三对恋情。在三对恋情的两两关系中,即使爱的份量或多或少,他们也都是相爱着的。然而,感情的走向可谓大相径庭。
造成感情结果迥然不同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正是自然之爱和成熟之爱。
先拿起到横向对比作用的新婚夫妻Rose和Julian做分析。
Julian和Rose的一见钟情,是典型自然之爱的表现。
仅凭外在现象和内在直觉,怀揣着激动心情走进婚姻关系的他们无可避免遇到了相处学问的挫折。
好在Julian婚姻意志坚定,体谅Rose需要存在感的内心需求。Rose实现了自己需要的存在感,Julian拥有了井井有条的办公、生活环境,皆大欢喜。
他们的情感走向圆满,正是因为实现了“自然之爱”到“成熟之爱”的成长蜕变。
在三角恋情中,Macon和Sarah的情感状态都是自然之爱。
他们本能地陷入爱恋,走入婚姻,生育孩子。一切的发生都自然而然,自然到通过这场婚姻,他们只实现了物种的繁衍本能。
然而,作为高级生物,在相处过程中,他们原本可以发挥更多的主动性,可以学习到更多,学会成熟的爱与被爱。
奈何两个人都不成熟且不知道应该如何走向成熟,导致两个人即使在中途经历过反思、想要学习配合对方的过程,直到故事结局也离成熟之爱依然存在漫长的距离。
在有新人可以选择的情况下,Macon直接选择结束这段情感;
然而,Muriel和前两个主人公不同,是实实在在情感成熟的女性。
在贫民窟成长起来的她现实而不失浪漫,明白自己的能力边界,明白自己想要在亲密关系中获得什么。
与此相对应的,她清晰地明白,为了获取自己的所需自己需要付出什么。
这便是成熟之爱的关键哇。
在做出和Macon构建亲密关系的选择后,Muriel便以恒久的接纳、包容态度去对待Macon,主动营造治愈、轻快的相处氛围,有承担情感责任的自觉。不得不说,这一切都难得可贵。
经历过Macon的反复无常,Muriel面对Macon的回心转意,依旧是全然接纳的态度。
Muriel为什么会这般的情感成熟?仅仅是人和人的差别吗?
私以为不是的,更多可能是后天学习和反思才成为。
容易依赖、自私自利是大多人的天性。在后天的社会经历中,女性更容易成为前者的长期宿主;自私自利之根则更容易在男性的生活状态中扎实发芽。
责任感必然不会凭空出现,而源于后天的社会教育。经历一次次心理层面的来回撕扯,真实社会生活中的一次次事件的练习,责任感才能深入骨髓。
更何况,Muriel并不完美,在影片中她曾一度情绪失控,在忍无可忍时指责Macon过于自私。这让Macon感受到了直接的压力。
所以,Macon向前妻坦白他需要Muriel的情感结论,是Muriel主动给予对方所需的结果,是成熟之爱战胜自然之爱的表现。
除此之外,直到影片结尾,Macon仅仅是认识到“所需之爱”和“自然之爱”的差别。"成熟之爱"的实现需要自觉,加之Muriel似乎并未想改变Macon,他还要自己主动去感知更多。
旅行就像人生,原本的计划不可能完全周到。感知旅途中的意外收获,也许才是旅行真正的意义。
话说回来,Macon曾经还给过Julian关键建议,不能说对维系情感的学问一窍不通。要是能抽离出来反思自己的情感的话,相信他对"成熟之爱"的习得很快就会柳暗花明。
3 ) 虚假的安全感
细腻,深刻,幽默。很多隐喻,主线次线完整交映,片子连贯,表演连贯,结尾车和男孩,点明主题,导演不错,剧本丰富合理。不足是男主转变外在影响太大,欠缺内在素材,增加男主痛哭和小改变的事件,增加男主新爱情也失败的事件。探讨缺乏安全感习惯逃避隐藏的一类人面对人生的态度,从寻求安全感到接受人生的不确定性,从被动习惯到主动改变;同时也探讨了爱情和适合的选择问题,认为很多东西比爱情更重要,长期相处的矛盾如何解决。个人认为所有人都需要且构建自己的安全感,哪怕是脆弱的,所以片子并未彻底说服我。
4 ) 回归 or 放下
【规范与意外】
在看片前,曾看到一则影片评论道:本片探讨的是“规范”与“意外”两种生活状态间的关系。
麦肯一家象征着“规范”,无论是像旅行手册那样按部就班地准备旅行,还是按照字母顺序整理厨房用品等细节都可以看出;而妹夫和妙丽则象征着一种“意外”,意外地相遇,自由放飞地生活。
影片以旅行手册内容为旁白开头,这也贯穿了整部影片,调动着不同时刻的气氛,但整部影片又是麦肯,这位旅行手册作家不断背弃自己所写经验、寻求“意外”生活的过程。
【意象与象征】
影片中的“狗”在开始时,对外人狂吠、咬伤主人麦肯等,实则是象征着麦肯自己内心的心结:失去儿子、老婆离开。而妙丽在此时做的,不仅是将狗驯服,更是帮麦肯解决内心的禁锢。
【影片的最后十分钟内涵极深】
1.通过妻子莎拉的口中,给出了妹妹与妹夫婚姻生活的选择:妹夫搬到妹妹家中,方便妹妹照顾两位哥哥。这一方面是“规范”与“意外”的和解与融合,另一方面也来源于妹夫主动对生活的追求与改变。
2.莎拉问道麦肯,是不是因为孩子的原因爱上妙丽。麦肯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因为他此时已经清楚地知道,自己与妻子莎拉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与禁锢,以及自己与莎拉间的联系,都是来源于死去的儿子。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最后导演安排了麦肯扔掉旅行箱,抛弃“规范”,并与“儿子"(出租车旁的法国男孩隐喻)正式say goodbye后,麦肯才算是真正摆脱了对本我的束缚。
3.美好的生活需要主动的追求,主动追求会得到天意的照顾。在麦肯进行主动追求后,生活也给了他以好运:在出租上的麦肯正巧碰上妙丽准备离开酒店。
【回归 or 放下】
最后,回到标题。关注到妻子莎拉这一角色,会发现其经历其实和影片《蓝》中女主比诺什的遭遇及其相似。莎拉最初想通过放下周围的一切来获取真正的生活与自由,但却发现生活的趣味在于“逛五金店”这样的小事之中;也正如当《蓝》中的比诺什能耐心观看方糖被咖啡浸透的细节时,她才算是真正的解脱与觉悟。莎拉用“回归”的方式,可能并不是说她觉得怀念老夫老妻的生活,而是怀念那些生活的细节。
但我们的男主角却相反,他走的是一条“放下”过去、重寻本我的路线,以此来迎接自己新的生活。最终抛弃了妻子、儿子、旅行包,选择了妙丽。
很明显,导演更偏向于后者。
5 ) 真爱总在意料之外
“就算最周到的旅客,也无法面面俱到。”
“就算自律甚严的商务旅客,有时也会无意间发觉一件非带回家不可的东西。”
“生活没法做计划,把它当成商务旅行来对待是个错误。”
命运就是如此有趣,当真爱来临时,古板的商业旅行者也难以拒绝这美好的意外的旅客。
///
“小情节内在冲突:在小情节中,主人公也许与家庭、社会和环境具有强烈的外在冲突,但其重点却集结在他与自己思想情感有意或无意的角斗里。
小情节被动主人公:小情节设计的主人公尽管不是静止的,但相对比较被动。一般而言,这种被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得到补偿:要么赋予主人公一种强烈的内心斗争,如《意外的旅客》,要么用动态事件将他包围,如《征服者佩尔》的多重情节设计。
《意外的旅客》的侧重点在于此人的精神复活。他从一个情感瘫痪者转化为一个可以自由地爱和感觉的人,这便是影片的主要变化弧光。”
6 ) 短评写不下
《故事》里麦基反复提起的,除了女主角的儿子被同学排斥,追在他们后面摔倒后,男主角正好路过,他解开狗绳,狗冲过去围绕着男孩,男主角也跟着走过去拍了拍男孩膝盖上的泥,然后男孩牵起男主角的手一起回家,这段把眼泪看出来了,男孩七岁,是早产儿,对很多东西过敏,经常去医院,而且没有爸爸,他妈妈说他爸爸称呼他为“那玩意儿”,单亲家庭,没有朋友,身体也不太好,可以想见男孩是很孤单的,男主角和他的狗的出现无疑给了他许多力量。而对于男主角的救赎,没有太大感觉,一个悲痛的男人,遇到了一个开朗乐观又有点“奇怪”的女人,就治愈了。这太像一个家教良好,循规蹈矩的乖乖牌遇上一个天马行空放荡不羁的人,就被吸引了。在巴黎吃汉堡时,男主角说里面的菜和酸黄瓜不能吃,而女主角毫不介意甚至还把男主角挑出来的一起吃了,这就倒胃口了。不过这电影是8几年的,那时候可能还很新鲜,我们现在这类型是快看吐了。
7 ) 封闭式结局下的内在冲突
在《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一书中,麦基在“外在冲突和内在冲突”的简洁辨析中引用了《The Accidental Tourist》(中文名字《意外旅客》)一例子,根据书中介绍此片当年收获了两亿五千多万美元的全球票房(麦基《故事》APP P141),并将其归类为不属于“好莱坞范畴”的影片。援引书中原话“在小情节中,主人公也许与家庭、社会和环境具有强烈的外在冲突,但其重点却集结在他与自己思想情感有意或无意的斗争”。想用本影片来了解一下这一句话。<图片1>
(1)麦可恩
麦可恩的妻子抱怨12岁的儿子被枪杀了,丈夫也不去安慰她。当妻子提出分开时,他也没有特别的阻拦而是自顾自地认为已经适应了一个人的生活。但事实是儿子的音容笑貌会出现在梦里和被转嫁在宠物狗的身上。整个丧子事件在叙事顺序中被安排在了麦可恩独自打包上飞机遇到自己的读者的后面,开头时的潇洒和脱离人世的封闭感被家庭化镜头的产生给减弱了。妻子的抱怨也矛盾地例证了麦可恩是安于个人世界的人,甚至给人物形象上带来了一丝绝情感,对于丧子也是轻描淡写,可不清楚是否是出于独自压抑的状态。顺着故事弧光(Story Arc)的发展,场景被切换到麦可恩的家庭中,值得注意的是麦可恩的家人奉劝梅肯把宠物狗的牙齿给拔掉。在结构安排上,用一段闪回画面交代了狗(爱德华)与儿子的密切关系,而之前画面仍旧是麦可恩被狗咬伤的手和忙着在给他找药的家人。这样的结构安排,又凸显了另一个“外在冲突”与“内在冲突”:家人为了麦可恩着想建议拔去狗牙齿,麦可恩本人想要为了儿子爱惜好爱德华,构成了主人公与家人之间的外在冲突,以及他其实是关注和在意儿子的,与故事展开初期那个冷漠的父亲形象起了人物自身的内在冲突。
麦可恩对于莫瑞尔的拒绝发生在影片开始播放后约一小时(影片全长两小时左右)的时间,这份拒绝却是主人公在与妻子分居后的第一次主动新社交,值得回味。欲拒还迎的心理戏 将主人公带到了莫瑞尔的家门口,决定将个人遭遇娓娓道来,而莫纳尔早将家人和婚恋状况当作见面的谈资与其坦白过了。在这次的拒绝事件之前,二人之间的互动不再是围绕着爱德华展开。拒绝,也是他第一次的反客为主。回想故事框架的前半段里的经历,莫瑞尔预料到爱德华(狗)的反常,要他打电话给她并且主动要求训练狗,他皆不予理睬。拒绝事件的内心冲突具体表现为在:1)主人公已答应与莫纳尔和她儿子用餐,却提笔写了一封信。2)写完信就可以用信的方式去解释了,不同的是麦可恩驱车前往莫纳尔家。3)说话的语气也是较为缓慢甚至有点口吃。4)欲言又止。在独白进行了大半段后,说“You have to stop asking me”。5)与莫瑞尔深情相拥,热泪盈眶。通过麦克恩的自述,向观众揭示了平日里感情节制不善于感情表达和情感外溢的男人是在隐忍着丧失儿子人生痛创。这段较长的独白,也与男主之前的对话差异巨大,感性、煽情、坦白、不掩饰,带着震动的哭腔,与影片前半段树立起来的冷面无私和循规蹈矩反差很大。即便是自己的脚摔坏了,男主也没有特别夸张的情绪波动。精神上的崩溃瓦解可以比身体上的疼痛更为地动山摇。“Now I'm far from anyone, I don't have any friends any more, and everyone looks all trivial and foolish, not...related to me.”
这一巨大的冲突后,导致了外在冲突的发生,男主人公在没有与妻子离婚的前提下,和莫瑞尔在卧室里暧昧而又泯灭的灯光下进行了一场翻云覆雨的风花雪月。两人同居、看电影,甜蜜的小情侣生活拉开了序幕。男主人公把爱德华带入了女主人家,他也接受了她的儿子。在二人步入同居生活后,朱利安与萝丝也传来了婚讯。一对的主角的关系在冲突后被升华,另一对配角的关系也在不知不觉中升温。在家人询问麦可恩为何与莫瑞尔好时,麦可恩表示不能接受哥哥把她换作“THIS Muriel”,态度转变十分大。也可以从哥哥的谈吐中感受到说他患了“Muriel sympton”。波特在分析莫瑞尔遇到麦可恩是她的幸运,也提到了她的出生于贫民区和那位患病的儿子,对她来说是找到了一位可以给她生活买单的人。主角关系的缓和也引发了新的外在冲突-家庭内部的矛盾。麦可恩和莫瑞尔社会认可度的差异也造成了又一冲突。二者关系在渐入佳境时,却因为麦可恩想要让孩子接受到私立学校的教育产生了摩擦,一向积极主动阳光的莫瑞尔出于担心麦可恩的犹豫不决而对反对任何形式的承诺,引出了下一个矛盾-迈克尔不愿意在和妻子分居一年后再次结婚。裂痕出现了,绝配者才配结婚,怎么会有绝配者呢?男主角如此发问。他一方面想承担起类似父亲一样的角色给孩子改善教育环境,另一方面无时无刻不在对严肃的关系说不。敢爱敢恨性格激烈的莫瑞尔也用严厉的语气斥骂他是个自私鬼,如同当年妻子莎拉对他的指责。
此时,朱利安与萝丝的婚期已至,二人结伴前往婚礼现场,一场新的矛盾又被酝酿。妻子莎拉也名正言顺地出席在婚礼上。在妻子点明她知道他与人同居一事,麦可恩承认的时候清了清嗓子,莎拉凝视着麦可恩说道,我并没有和别人同居。妹妹萝丝不但没有事先告知哥哥邀请了莎拉,更没有提起她将会是自己的伴娘一事。家庭间的冲突再度涌现,不禁使人想起之前哥哥当众说萝丝的厨艺有问题,并且劝她不要与朱利安交往。乐声响起,莫瑞尔独自在婚礼现场凄清地迈着步子,顾盼左右。牧师平缓地布道着,“好的婚姻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只要我们去过那个港湾,享受过那种平静,我们就永远无法忘怀。”这里的婚姻,指代的是哪一桩婚姻,在众目睽睽下和人物关系中变得明朗却又显得晦涩。影片中并没有在此处交代更多的人物内心冲突,但各自的心事被这句如同旁白一样的话衬得显而易见。不知过了多少时日后,莎拉致电给麦可恩表明自己租期到期并且收到了白纸黑字的离婚协议,声调和语气显得不自然。麦可恩语气僵硬而不带情绪地祝她好运。莎拉却频繁致电给心如磐石的她,提出复合之请。磐石,松动了。回到二人原来的住所,外在的矛盾又产生了变化。莫瑞尔愤怒地谴责男主角,牧师的话看似在此刻应验了。但旧病复发,妻子不喜欢麦可恩的封闭。情绪糟糕的他在出差去法国的飞机上遇到了莫瑞尔。 与莎拉截然相反,莫瑞尔主动、不过问太多、不咄咄逼人,与他同食。除了被纠缠的无语和甩不掉的感觉,麦可恩躺在法国宾馆的床上笑着念叨着她的名字,入睡。这种与妻子的性格反差又增添新一层的冲突,对于男主角来说,谁才会是适合的避风港呢?也增加了他在两个女人之间的游移不定和优柔寡断。
就像人们阴晴不定的脾气那样,麦可恩的旧疾复发。在麦可恩的建议下,萝丝进入了朱利安的公司。这一切使得莎拉来法国找丈夫变得顺其自然。妻子与外遇在宾馆里四目相对。妻子热情奔赴法国来照料丈夫,麦可恩说他认为莫瑞尔在跟踪自己并且已直言让她停止这么做。莎拉咄咄逼人的本性又展现在银幕上,“是那个孩子吗?......是因为她的孩子吗?......你为什么不让她跟来,你可以这么做的......”气急败坏地对着卧病在床的丈夫说着,也让其强烈的占有欲和对婚姻的捍卫心理暴露无遗。这些让麦克恩不再犹豫了,决定自行离开这段紧张的关系回到莫瑞尔身边。
(2)朱利安与萝丝
朱利安在去麦可恩老家的第一天就借机与萝丝讲话,“我可以看出你们家族成员长得相像的地方呀!”这一句是面对着萝丝讲的。故事弧光的推动下,他主动要求再次去麦克恩老家吃饭。麦可恩并没有盛情邀请也许没放在心上,等到朱利安出现的时候,他对于公司老板也不是特别买账,头一歪,说着“我们吃完晚饭了”。而萝丝却微笑地表示了欢迎,并要他留下来喝咖啡。后又对着萝丝介绍着自己住在单身公寓......邀请喝咖啡时二人的互动表现也为之后火鸡事件埋下了伏笔。萝丝在倒咖啡场景的时候说明一家人是最循规蹈矩的了,可是之后的烤火鸡时候,邻居老人对她的厨艺不乏抱怨。而这一幕竟发生在萝丝心仪的朱利安面前,外在冲突造成了内在的愤怒。在两兄弟看到妹妹萝丝在用140度烤火鸡的时候,认定了此次感恩节用餐质量无可期待,矛盾的是并没有直接将火鸡倒掉或是将失败的火鸡倒入垃圾桶,却把等待着妹妹捧出了一盆装盘完毕的火鸡。正在朱利安夸赞萝丝的厨艺后,话音刚落,麦可恩就道出了火鸡的问题,建议大家只吃蔬菜。萝丝执意认为火鸡完美无缺。一个家庭的矛盾冲突在此酝酿发酵。朱利安更有可以大快朵颐的念头。老人们道出萝丝下厨的黑历史时,萝丝惶恐地把嘴巴凹成“O”型,进而话锋一转,认为家人希望将她死守在家这样有人照顾所有人的衣食起居。家人们的言辞,造成了萝丝内心的冲突,哥哥们不过是希望自己的光棍阵营有人作陪罢了,可她不放弃爱情价更高的理念。这一冲突也让萝丝在情急之下,表达出了对于朱利安压抑着的好感。而后,前面铺垫的“中规中矩(most convention)”开始作祟了,萝丝从衣着和言行上来看都算是相对保守的姑娘,表达完内心的冲突后,愤然离席跑上楼去。听完这一切的朱利安,也上演着内心戏,脱口而出“你认为我应该去追她吗?”后又不顾“Pure poison”的忠告,伴随着“丝丝丝”切鸡肉的响声,他津津有味地品尝起了烤火鸡,吃了两大碟子。
以上在萝丝家里发生的一幕可以说是为了二者的婚姻奠定了基础,使配角的婚姻变得可能,导致了情节的重大转变。在步入婚姻后,萝丝因为长久以来累积的对家人的依赖和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致使她离开了朱利安的住所。这里情节上却是缺乏一定的推动,只交代她看不下去哥哥们糟糕的生活方式,并没有说明二者婚后生活产生了什么剧烈摩擦。
总结:
对于影片故事叙事中结构的概念,类似于伏笔和起承转合,或事前后照应,一系列的因果变化,使得主角和配角作出了辞旧迎新而又变化不定的选择,激发出了人物的特定情感,也就是结尾的对于莫瑞尔的感情,抛弃了原配妻子。“故事事件创造出任务生活情境中富有意味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用一种价值来表达和精力的,并通过冲突来完成的。”(麦基,《故事》手机APP豆瓣阅读版本P83)男主角在兜兜转转的小情节中,反复犹豫、迟疑、尝试、修复、克制、思考,一系列的内心想法并没有通过内心独白简单地展开,而是借着在两个女人之间徘徊、举棋不定、切换来切换去表现。而随着与莎拉与莫瑞尔共同的房子、麦克恩的老家、莫瑞尔的家、法国街头、法国旅馆、汉堡王、公司等等场景的变化,人物的命运和冲突也不断反转、转折、走入死胡同。在最后一幕中,场景的序列变化将故事推向喜剧的高潮,和莎拉作别、小男孩替男主人叫出租车、男主人公瞥了法国小男孩一眼、莫瑞纳出现在街头、麦克恩的微笑,也为本影片揭示了封闭的结局。
(第一稿 2016年5月5日)
参考书目:
维基百科信息
麦基的《故事》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原著《The Accidental Tourist》。注解:小说杀入1986年普利策奖决赛,并且于1985年获得了虚构类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于1986年获得了大使图书奖 (Ambassador Book Award)
以上为第一稿的参考。
还行,把戴维斯的个性特征好好发挥了一下。评分:7 out of 10
全片隐约讲述了男性丧失权力又重新找回控制力,女性角色吃弱,还不如那只狗戏份戳到要害。吉娜戴维斯也算置之死地而后生,把角色演绎得俏皮主动又予人温暖而非压力,她放得开,即使如此照本宣科每一步都被编剧写得毫无空间的角色,被她反而赋予了更加具象的灵魂。真实的活着的,就必能获得认同。
Hurt的表演还是出色的,但是整个片子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Kasdan在最擅长的‘过去的阴影’上做得很差,到最后都没明白Macon为什么要放弃Sarah选择Muriel:是丧子之痛/真爱还是畸形的控制欲?Macon这个仿佛Addams Family的家庭存在的意义也存疑
刚才看了看,断断续续看的,还好吧,HURT挺有味道的!
虽然是Body Heat情感续作,看的时候忍不住会和Redford在80年拍的Ordinary People比较,差距是很明显的,就算去掉明显平庸的典型结尾,也无法掩盖表达上核心冲突的缺失带来的叙事乏力,唯一的亮点是成功塑造了一个中年男性视角下的出轨女性形象,用家庭片丧子桥段来解脱角色的道德束缚,没有且不关心展示人物内心的矛盾,丧子犹如平静湖面投下的石子,沉湎于彷徨中“美好”与“忧伤”的波纹,不把伤痕显露出来,最后留下鸡汤结尾了事,这样做的好处是,不深究会感觉云里雾里的彷徨足够有趣,但要再进一步就会一团糟;相比之下Ordinary People的压抑是丧子犹如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可以听到裂纹分崩离析那一刻间人物的呐喊,矛盾升级与激化无比自然 ,是释放的, 是透彻的。
捕捉到了很有意思的状态,但处理上的多处出错导致落回了较为平庸的层面。仍不失可爱。
期待太高,俗套老套无理由上赶着难以理解,情节狗血。《故事》推荐,那年代老美的胃口,就像我们某个时期的情深深雨蒙蒙。
致每一颗孤独易碎的心。连John Williams都难得的平静内敛起来。
终于又看到部有打5星冲动的家庭生活片儿了 虽然故事是老瓶 可每个人的可爱毛病却成就了新酒 不接电话也好没方向感也好 只要有爱就无关责任或计划
戴维斯是怎么拿到奥斯卡女配奖的呀?这部居然是中年人的感情片,一直以为是爱情喜剧,
爱谁、爱多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你和谁在一起时的那个你;节奏沉闷徐缓,不过和主人公们的气质相合;结尾倾诉很是温柔地心碎,“你已经复原,不再需要我,而我仍然需要她的帮助”,生命中有多少这样无可奈何的错过呀,爱真薄弱,无法抵御心念一转,爱或不爱都不由自主无法言明,都被命运推着走。
本子和电影主题一样,起承转合井井有序,但那些间或跳出来的小智慧和小惊喜才是最重要的。显然片子要探讨的的是“规范”和“意外”两种生活状态间的关系,这种探讨由精妙的人物关系安排而引出。导演营造出的悠然的叙事氛围极精准,特别是选角,正是演员的charisma让本片看上去快乐得如此伤感。
第5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
节奏慢还挺好看。二个性质非常不同的人在一起很好玩。Kathleen Turner 在加州糜情里面可是骚得不得了,这部里面感觉不同。
对于在繁琐生活中迷失自我的人们来说,旅途是一个找寻自我的很好的选择。本片细腻温情,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一名旅游书作家在丧子及妻子离开他的低潮期,碰到了改变他的女人吉娜·戴维斯,她主动随和的生活方式,冲击着作家原来封闭和保护自己的独立小世界,终于让他开始放松自己,尝试体会周遭的平凡人生。本片拍得十分细腻动人,而且有不少令人会心微笑的小幽默,假如你能接受比较缓慢的叙事节奏,将可以发觉
有些电影一看开头你就会觉得无法不看完,这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好强悍的人物设定,一个很宅很孤僻的中年旅游书作家(是四十多,而非三十来,这点很重要),经受了丧子之痛,生活在一个满是怪胎的家庭……失去任何一点,这个故事会变得异常苍白,甚至不成立。
并不喜欢男主慵懒缓慢的声音,感觉那似乎是种压抑内在暴力的表现,但事实上他在片尾时活出了真实的自我,对待他的妹妹婚姻时,首先他喜欢安排妹妹的结婚对象,再次当妹妹的婚姻出现问题时竟是他找到了解决办法搬出妹夫处理婚姻困局。从这几点上来看,他原本是个控制欲很强的人。只是淹没在他老婆之下。
人生的旅途,你要怎样上路。一部低调、内敛、睿智的片子。
以为不过是部通俗的家庭剧而已,没想到还不赖。很多平易近人的生活小细节都让人莞尔。喵小姐好可爱,妻子极不讨好。男人终于明白对某人的爱有多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和某人在一起你是什么样的人。早已破碎的何必弥补,知道自己需要的到底是谁,他最后勇敢了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