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无法触碰的是人心
Driss离开的那幕,我开始掉泪。
Driss重新回到phillipe身边,我就泪流满面了。
我开始想到人跟人之间的各种。说不清也道不明的各种。
每个人或许都在试图寻找,寻找跟自己心灵契合的那一个人。
有时候,这样一个人是你的朋友,那必然应该是一辈子的朋友。有时候,很幸运,他刚好成为你的爱人。
可是我想说,这样跟你心灵契合的人,必然只有一个,而且,也只能是一个。而且,很有可能你一辈子也找不到这个人。
有没有这样的状况,你跟一个人第一次简短的交流,之后你们的生命线开始相互触碰,紧紧缠绕。
又或者,你们是多年的好友,之后因为对方一句混蛋的话,或者一个让你心烦意乱的眼神,一个漠不关心的表情,又或者你搞不清状况的突然冷淡和无回应。因为这些你们从此不再联系。
或许,你也会对火车上睡在你旁边那个铺位的男生一见钟情。
或许,因为一张明信片,你们成为彼此的树洞。
或许,一个人给了你一直想要的礼物,或者陪你去了一直想去的远方,因为这样,你把他记住一辈子。
或许,你们因为能彼此毫无顾忌的畅快交流,成了彼此生活的一部分。
又或许,你压根从来没经历过如此种种。
我只是想要表达,人跟人之间的感情,有些时候触不可及,而有些时候,一触即发。
你觉得你离一个人非常遥远的同时,或许对方是多么想要你的靠近。
你觉得你跟一个人关系亲密的同时,也许明天就变成不再联系的单独个体。
你觉得他是你一辈子的朋友,你觉得他会是你一辈子不变的爱人。你觉得你的友情和爱情会与你一同到老。或许,只是你觉得。
你不在乎一个人的同时,你不知道那个人对你抱有多大的期望。
你拼命在乎一个人的同时,你不知道你们的感情其实是无比脆弱。
因为你觉得触不可及,所以你会理所当然认为对方与你想法一致。可触不可及的东西,一旦你去体味,你就出不来了吧。
电影的后部分,我是不停流泪看完的。我想起了我生命中许多的人,许多的故事。
如果你只是觉得他触不可及,如果你永远不试图让自己内心真正的坦然自在和安宁,那你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的得到与失去。
最后很喜欢影片结尾的曲子,出自 Ludovico Einaudi的Una Mattina。她充满温情,忧伤,像一条安静美丽的小河,缓缓的流啊流,然后你看见了希望和太阳。
纪念那些曾让我坚定的感情。
我想我现在仍然对感情抱有最初的期望。
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你会遇见什么,以及明天到底是什么样子。
2 ) Everything has a price to pay
前几天在豆瓣首页看到一枚“春娇与志明”的评论,大意说此片不适于月薪两万以下的屌丝观看。电影我没看过,无从判断,但从他举的几个例子来看:什么送IPAD啊,住长城公社啦,北京市区两套房子啦,实在是,弱爆了。而且,屌丝喜欢看这个,尤其是,考虑一下上映四周就成为法国有史以来最卖座的电影的Intouchables, 其中的桥段,有几个是天天罢工要求增长退休金的普通法国人民可以买得起的?滑翔伞,私人飞机,艺术品收藏,没事儿就去花四万欧元买张“鼻血洒在画板上”的画。
当然,这不是说Intouchables不好看,它好看极了,笑料不断(后来我对非典型的法国女孩艾丽莎说:这片子这么空洞,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她说:对嘛,法国人就喜欢cheesy film)。对于黑人移民群体的描述也没有那么的stereotypical —— 虽然有些矫情是必然的,特别是考虑到Driss的原型Abdel,是个阿尔及利亚人,不是黑人。但笑完了你觉得,不过是好笑而已。它首先绝对不励志,关于一个残疾的富人遇到了一个失业的问题青年然后两个人突然找到了生活的出路,那是运气。它某些时候有些嘲讽“高雅艺术”,但这些嘲讽无非是一些欲扬先抑,Driss从一个对歌剧绘画诗歌只会用污言秽语来嘲笑的文盲,变得听古典音乐、欣赏达利、跟人讲话时还要分析韵脚。让你觉得之前的笑料都白笑了。最后,我要回到开头的主题,没错,富可敌国的Philippe的遭遇是为了说明,有钱不一定能买到快乐,他后来遇到了对的人,但电影最终展现给我们的这些“快乐”,却大多仍然是各种物质财富的堆砌。
自古如此。所以亚里士多德说哲学只属于有“闲暇”的男性公民——想象一下在古希腊公民是多么特权的阶层,妇女、奴隶以及其他没有财产的人都不配有闲暇,不配有闲暇的人当然不能从事艺术活动。Driss可能真的有艺术天赋,但他不幸生在塞内加尔,然后被阿姨带到法国,做着banlieue的小混混,如果他没有遇到Philippe,这辈子都不会进画廊,更不会拿起画笔。但他遇上了,他被“civilise”了,这是他一个人的运气。问题是,从事艺术活动永远是件特权主义的事情,它跟平等不沾边。所以在19世纪末,那些还对旧世界怀有乡愁的思想家们,面对即将到来的民主世界,无不惊恐地感到民主将会让这个世界远离一切尊贵、高雅、伟大的东西,堕入平庸。
资本主义民主和大工业生产制造出来的商业社会,让每个人都有了一些可以实现的欲望,可以买,可以向上爬,可以远离家乡和家庭的羁绊,从零开始。那天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说:“一个稀巴烂的城市, 人人都攥着个iphone, 男男女女却如野狗般抢出租车, 大街上的广告主要关注如何获得假乳房, 变成韩国美女, 提高性欲, 消灭痔疮, 无痛流产. 随地吐痰者的梦想是买一辆十万以上的车,然后和车一起变成一头横行霸道的畜生, 再把自家的伢送到有外教的幼儿园, 小学和中学。”
资本主义会把这叫做社会进步,想想看在身份社会里,可以做整形、无痛流产、买车、让子女享受教育的阶层占整个社会人口的百分比吧。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做。即使不是每个人可以做,每个人都看到了可以做的可能性。我们看到,总有一天,我们可以买,everything’s buyable.
后来另一个人E说到,“想胸大想變美想消除痔疮想买车不知道错在哪里。不懂得尊重世俗的愿望的人也配不上什么超然的美好。”
我回复道:“每个人都没有错,错的是结构。就好像你批判奴隶制,贵族制,公司制,诸如此类,其实每个主人贵族资本家都善良地很,为人正直诚恳,经常捐钱济贫等等,不代表制度本身没有错。每个乐享消费主义的个体都做了对自己最正确的选择,不代表不能批判消费主义。”
但现在我想再来领会一下第一条微博的意思。如果ta是说:整形、买车、送子女去外教幼儿园是庸俗的愿望,而对照地,比如说,听音乐会、玩滑翔伞、收藏现代艺术品就是高雅的愿望,那我倒宁愿去同意E了。在亚里士多德以及他之后的漫长时间里,有闲阶层和有钱阶层是同一拨人,他们制造艺术,确立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体系并在这个体系中占上风。后来,世道变了,资产阶级嘲讽作为有闲阶层的贵族,闲暇本身不再被夸赞,艺术是市场上的又一种商品。最终,一切商品的价值都在于交换,无论是高雅的,庸俗的。
电影中Philippe的原型,Philippe Pozzo di Borgo是Pozzo di Borgo公爵的儿子,当然,单单贵族身份还不足以让他可以那么富——他还是香槟生产商Pommery的老板,直到因滑翔伞事故而全身瘫痪。在妻子死后,他遇到了把他从绝望中拯救出来的私人护理Abdel,Abdel为他规划了许多出其不意的各种行程,据费加罗报说,比如“把他扔进飞机带他去了加勒比海的,以及加拿大北部。这只是一连串冒险的开始。” 他们最近的一次旅行是到摩洛哥,两人各自遇到了他们现在的妻子,就分开了。
所以,如果套用开头“春娇与志明”的句式,治愈系没那么容易的好吗?没有私人飞机至少也要可以全世界随便飞选择适宜定居地嘛,没有祖上留下来的豪宅至少也可以提供住所给所有的护理嘛。这当然不是这部电影想要讲的,至于他要讲什么,是关爱残疾人心理健康还是腐朽的贵族阶层需要新鲜血液,我也看得模棱两可。不过我看出了“加强对移民失业青年的艺术教育”的主题,以及“打着反civilisation幌子的角色如何被civilised”的主题,于是生出了以上的感慨。
3 ) 平行交集
每个人都不排斥被人关心和帮助,对于残疾人士而言,关心和帮助是必须的却又是敏感的,他们渴望得到关心又不想被歧视,人哪,就是这么在矛盾中纠结着。
影片开始一排人坐在一座豪宅中等待应聘,一共八个人,Driss是其中之一,在离他们不远处的摆放着一排彩蛋,也是八个,其中有一个最小最不起眼的黑色底的彩蛋在最旁边,正如Driss在一群穿着考究的应聘者中一样。Driss衣着最随意,也没有像其他应聘者一样带着公文包,也许正是因为如此,Driss显得那么出众。正式应聘时那些应聘者千篇一律的舌灿莲花,等了两个小时的Driss终于忍不住冲进了房间把一张文件拍在桌上,上来就是一句“你给我把文件签了。”这一举动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却引起了Philippe的兴趣。没想到Driss要让Philippe签的是一份聘用不成功的证明书,好让他可以领失业金。但这反而让Philippe雇用了Driss。
接下来的生活可想而知,从没有护理经验的Driss学习如何照顾一个残疾的大叔Philippe,他面对的是几个小时的按摩、穿衣服、洗澡……甚至还有……啊不好说了,Driss开始是拒绝的,但一次又一次他做下来了,还做得非常不错。
喜欢Driss的肆无忌惮,Driss在Philippe的豪宅里第一次享受到个人的独立空间,还有豪华的浴室,对比他在家中那个憋屈的小浴缸,简直天壤之别。更喜欢Driss在Philippe面前的不拘小节,假如换做其他人,八成对Philippe敬畏小心更多,偏偏Philippe就喜欢Driss不把他回事,Driss甚至经常忘记他是个除了脖子以上全身都不能动的高位截瘫,来了电话也只是给他递过去而已,就这样两人相互影响着。Driss带Philippe体验“高级按摩”,让他吸烟,带他飙车,见鬼的Philippe还配合Driss骗警察……做所有一切在别人眼里匪夷所思之事。Philippe对一切Driss带他所做的尝试都挺热衷,包括打耳洞戴耳钉,令人瞠目结舌。Philippe带Driss欣赏歌剧时Driss那些幽默的语言和生日party上Driss搞笑不停的对话显示出两种人生态度。Driss把“坏习惯”带给Philippe时,Philippe欣然接受并乐在其中,而Philippe带Driss所体验的一切时,Driss总能把这些变成一些搞笑的对话。话说Driss在party上跳的那段舞劲到爆!
值得赞赏的是Driss虽出身于贫民窟,但没有因为突然进入到上流社会时出现自卑,仍然保留着他的直率天真,或许这个词用得不对,但对于那些上流社会的各种面具表情,Driss真的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
都说众生平等,但是众生的不平等才是现实,Philippe在认识Driss之前是有些封闭的,自从这个黑人小伙儿成了他的护工之后,Philippe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而且是由衷的,发自内心的,不得不为演员演技点个大大的赞!好几次Philippe听到Driss的冷笑话时笑得直发颤,但是在影片开头Philippe只是戴着面具并无感情程式化的微笑表情。
两人在认识之前可能这辈子都体会不到的生活方式一切都在认识之后发生了,平行交集也许正是如此。
片尾曲温暖却略带伤感,回味无穷。
4 ) Fabergé与爱。
跟朋友讨论圣诞的计划。
我说,喝酒的时候要不看点烂片。
看烂片在聚会时效果出众,
我永远忘不了某一次跟朋友在家吃火锅看《逐梦演艺圈》下饭,吐槽点密集到爆炸每个人都笑得东倒西歪。
朋友说,她每年圣诞会看同一部片子。
我说,我记得你说过。
她说,对的,《时空恋旅人》,看了五六年。
我说,可以啊,要不就看这个?
她说,看看大家怎么说。
最后的决定是:
每人选一部电影,然后roll点让老天决定。
我选的那一部就是《触不可及》。
大概也就看了五六七八次吧,常看常新。
我喜欢电影中面对艺术、阶级、人际,所有所有事情的宽松态度。
就像你可以喜欢古典音乐,也可以喜欢摇滚乐队。
Driss开头随手顺走的Fabergé彩蛋是Philippe亡妻送的,一年一个。
而Fabergé扬名天下据说也是因为沙皇为了搏心爱的皇后一笑,一年一个定制的复活节彩蛋。
而我对Fabergé有关的记忆是
前阵子看到一个叫「Starberries in a Glass」的工艺雕件,怎么说呢,
黄金勾勒的茎干,珐琅绘制的果实,
软玉雕刻的叶片,钻石珍珠的花朵,
如此俗气的拼凑居然形成了可爱的画面:
一枝草莓在水晶打造的杯子摇摇欲坠。
我宛如任性撒娇般地说出“想要这个”然后观察诸位朋友的反应,
友人A:链接呢,识图识别不出来
友人B:怎么给你
友人C:这啥啊
我奸计得逞一样地把估价发过去,下面写着令人无语的数字,
朋友们对我的恶作剧都习以为常,纷纷笑骂。
只有s说,“Fabergé吗?”
我说,“对的。”
这个风格确实很好认,特别是植物摆件,看过一眼便会明白。
我以为他下一秒会说“要不咱还是吃点新鲜草莓吧”,
结果他说,
“你结婚的时候可以考虑送你一个。”
我:“……老板大气。”
然后他补了一句,
“如果是嫁给我的话。”
越说越跟电影无关了,电影是好电影,
只是之后Fabergé这个词在我人生中可能永远都会和某句不会实现的话相关联了。
5 ) 请不要把他们的精神推进轮椅
遭遇事故,Philippe是不幸的;但遇见Driss,Philippe也是幸运的。
全身瘫痪的Philippe总会让人觉得他是一个非常脆弱的人,周围的人想尽一些地去保护他。但其实除去瘫痪,Philippe和常人无异——他给笔友写信,他听巴赫、听柏辽兹,即使不方便翻书他也坚持读书——他渴望最正常、最充实的生活,只不过瘫痪阻挡了他的步伐而已。
可是周围的人不能理解,他们觉得Philippe只要得到了自己最大的关怀,在豪宅里衣食无忧就足够了,没有人想过多做一些什么。
幸运的是,Driss出现在了Philippe的生命里。他们飙车,坐滑翔伞,跳舞,见笔友——Driss的生活重新重新有了色彩。就像是Driss的画一样。
我之前听过一个故事,一个男孩患上了轻度的抑郁症,一直靠着吃药在治疗。后来他男朋友说,治疗期间,他还是会时不时的责备男孩没有整理好屋子,他就是希望男孩不要觉得自己真的是在生病,他向告诉男孩,他和其他的人没有区别。其实患者、残疾人,他们都和常人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的,尽可能平等的看待他们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呵护。
他们可能在生活上需要帮助,但请不要把他们的精神也推进轮椅。
6 ) 知己难求
刚开始看到这部影片的时候并没有想那么多,纯属是想找一点娱乐,但看完以后,觉得内心暖暖的。
生活太孤独了,人生很寂寞,现在很多人经常看到自己网络账号上面有上百个好友,却找不到真正知心的。于是叹乎知己难求……
知心,不是只有他知你,或者只有你知他,而是彼此互相知心,交谈之间不必害怕会说错什么话会伤害对方,而能知道对方真正需要些什么,人生得一如此知己,足矣!
但是,这都是有条件的。条件非常苛刻。既然要知心便没有任何障碍,不涉及触及底线的领域,彼此之间甚至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触不可及,多恰到好处的名字。德瑞克和菲利普在身边都没有自己的知己,反而是两个完全不在同一世界的人成为了好伙伴。
德瑞克所成长的环境非奸即盗,他的生存原则那么消极的,而菲利普所在社会圈矫揉造作,规矩繁多,他需要的是一个不理会这些世俗眼光的朋友。就像他的台词那样:“我不需要他的同情心,德瑞克把电话递给我,因为他时常忘了我不能动,我只要他身体强壮,有手有脚,正常思考,不必在乎他的过去。”但其实德瑞克还有另一个优点,就是责任心,对于自己血缘关系不高的弟弟,他知道他有责任,对于过继自己的“妈妈”他也知道他有责任心,而对于菲利普,他同样有责任心,这就是他们互相信任的条件,复杂而又简单。
现在社会朋友关系之间很少有这样的关系存在,但电影告诉我们都被困在自己的圈子里,身边的朋友与我们联系太多了,无法不涉及到相互利益的地方,而跨圈子的友谊更是难上加难,如果希望自己有一个这样的知己,恐怕概率比中好几次六合彩还要低。
给领导做一万件好事不如陪他做一件坏事
原声实在是棒!两个演员都很精彩 完全是笑声和泪水齐飞的电影!!!
不怜悯是种更高级的尊重
开怀大笑一整场,最后却蓦然飙泪。身份、地位、财富、性格、教养、爱好、年龄,各方面皆如此悬殊的两人,磁场却契合完美。无论爱情友情,所谓好的、有爱的关系,是两个人都在关系里感到开心融合、自由释放、并因而成长。什么是灵魂伴侣?这,就是传说中的,灵魂伴侣。
今年看的第二部佳片。茫茫人海,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相遇,你改变了我,我改变了你,相逢的人会再相逢。关于社会的贫富差距、青少年犯罪、种族歧视这些虽没有明说却在暗中映射,以此来烘托角色。富豪有钱却残疾不快乐,黑人贫穷却有一颗善良乐观的心。ps:Ludovico Einaudi的配乐很加分!
但你们真的好容易被感动哦。
音乐真棒,看到最后有些意犹未尽。很舒服的电影,故事有趣又会带些感动。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人,因为教育、知识、习惯等各种不同造成情节冲突及笑料;而彼此的影响和同化则是感动的部分。对于菲利普来说,有时需要的未必是小心翼翼的服侍,而是像对待普通人一样的无歧视对待。
就像Ludovico Einaudi的钢琴配乐,古典,氛围,轻易就可以打动人心,我对于此人的印象,还停留在【这就是英格兰】电影原声阶段。欢乐和温情并存的法式温情喜剧,台词很精准,刻画人物的同时还让人捧腹,力道精准,火候尚佳,这应该就是点到即止的魅力!高雅和喜剧细胞还真不是随便就能学来的。★★★★
对残障人士最大的尊重,就是不要把他们当做残障人士。尊重比爱和同情心更高等级
又被神话了的电影。
去年的法国票房冠军,来自于一个真实故事的改编。少有的不刻意煽情,原声很棒,一个老套的故事竟能讲的如此有趣,还总能时不时惹人发笑,让人感动。最后字幕拉起时,仍在回味并享受那种喋喋不休与法式优雅情怀。有时,也许你给我的,是所有人都无法触及到的。★★★★
高雅喜剧,黑与白分别代表两种被法国社会所孤立的特殊群体,他们相互嘲讽,是用法国社会的嘲讽来引领观众对使角色的认同;他们相互扶持,融为一体并重新融入社会。通过片尾我们了解到原型是白人,片中改为黑人一是能够起到对角色的随性化处理;二是对于第三第四代非裔法国人渴望融入社会的渴望。
某个人在不经意间走进你的生活,他和你不同阶层,不完美,甚至有不少讨人厌的毛病,但是长期的相互信任和理解成就了一段真挚友情,也给两个人的生活都带来了阳光。把德瑞斯的原型改成黑人使对比更强烈情节更戏剧化,也让这段超越种族的友情更感人。影片里乘着滑翔伞在山谷中翱翔那幕太美了……
“真正的残疾并不是坐在轮椅上,而是失去她。” 当你真正适应一个人后,任何人都是取代不了的。艾迪·墨菲与罗伯特·德尼罗不得不说的故事。
我想每个人都至少有这么一个挚友,你和他/她在人生的拐点遇到,惊叹于彼此的不同或者相似,有过不少平淡无奇却值得纪念的时光,ta会将心比心,为你的哀伤扼腕,为你的快慰击节,更会在ta的心里,为你留下那么一块永恒的位置,任白云苍狗,风云变幻。
黑&白,老&少,超越种族和阶级的友情,感人至深的温情,细腻动人的剧情,以及极赞的电影配乐,不禁让人想再次回味...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碰到达到这种境界的生活喜剧是件幸事。
轻松诙谐,很有趣的搭档故事。但叙事浮于表面,人物塑造脸谱化,故事缺乏真实感(尽管是据真事改编)。弗朗索瓦·克鲁塞和奥玛·赛的表演动人,但受剧本限制人物缺乏层次。过分中正的温情。3.5星。
毫不基情的友情片!
其实是一份无甚惊喜的叙事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