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电影后,不出所料发现电影相对于书做了很多改编。虽然整个框架没变,但结构细节人设都做了精心调整。在我看来最大的不同点是,小说的科幻感挺弱的,更像是游戏或者电竞题材,电影则变成了真正的科幻片。 首先,电影虽然大量减少了原作中的老游戏电影音乐小说,代之以较少和更加流行的元素,但电影用独特的视觉风格,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复古未来感。很多科幻电影游戏中的复古未来风格都是源于五六十年代,火箭起飞铁幕降临的时代,对未来的想象充斥着机器人、太空梦和深空恐惧。头号玩家则像是八十年代的人们幻想的未来,那时虽然没有网络出现,但电子游戏业爆发,在电子虚拟娱乐世界中爽翻天是那年代的科技献给人类的全新梦想,实际上,头戴式显示器也差不多是那时诞生的。把八十年代的 8-bit 电子音导入虫洞,穿越三四十年,接上2018年的声色犬马灯红酒绿,放大失真,在未来的 VR 眼镜中播放,这就是头号玩家的调调。跳着迈克尔杰克逊的颤栗,开着回到未来的跑车,奔腾的全是八十年代的幻想血液。 比风格更重要的是,原作小说中,VR 眼镜这种介质基本上只是作为进入虚拟世界的工具存在,而电影中对于两个世界如何联结和互动,人在其中的角色,VR 眼镜在其中的角色,有十分逼真的展现。尤其是对于现实世界被 VR 所改变后的景象,描绘之精彩令人叫绝。千星之城中 VR 大市场的场景我印象十分深刻,视觉上有极强的未来感和浓烈的浪漫气息,只不过离我们所处的现实相当远。头号玩家里面那种既现实又诡异又复古的 VR 生活,也许才是离我们最近的未来。星际旅行时空穿越、人工智能的觉醒、脑后插管的黑客帝国,似乎都遥不可期,戴着笨重眼镜的 VR 世界却正在实现的过程中,我们正借着不可阻挡的娱乐资本浪潮,开足马力向那个世界奔去。 比未来世界更重要的,是对未来世界的反思,这是科幻的核心,类似于以史为鉴的反面。人的意义是指向未来的,没有愿景就难以建构生存的意义,而未来世界正是意义的实现和终结,这是原教旨科幻的价值所在,至少对很多人来说是这样。原著小说的科幻性弱,因为它主要就是讲宅男如何通过超熟宅文化打倒资本家登上人生巅峰,虽然有生动刺激的游戏细节和打怪通关高潮,也很精彩,但主题简单,流行文化是正方,资本巨鳄是反方,打怪升级到最后,游戏封神,妹子到手,现实中一举暴富。而电影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微妙的改编,不是一边倒地安利游戏电影流行元素,而是在用各种彩蛋刺激观众的流行神经的同时,加入了一些复杂性。 比如反派,原作中的反派行为比较简单,而电影中的诺兰会根据宅男参谋的建议,装模作样地说“我虽然看上去是个企业高管傻逼白领,但我内心热爱流行文化”,流行二字竟成了高大上的标志,其中的反讽意味是不言而喻的。他做的事情也更为聪明和可信,甚至是十分符合商业社会价值观的(除了真人pk的部分)。 原书中,主角的宅性更加可怕,形象更为霸气中二,在小说最后成了游戏中的神。而电影里面,主角对于未来是比较迷茫的,对怎么使用奖金也不太确定,充满了不自信。最强烈的信仰也只是“绝不能把绿洲交给IOI”而已。与原作不同,最后的那条命是绿洲公司的另一个前高管所赐,而他也被主角所招募,这留下一些余味可供咀嚼。原书中有更多的篇幅是交代男女主角从猜忌到恋爱,电影里这个过程很快就搞定了,接下来把大量冲突都放在了玩家和公司的价值观层面上,更多地去观察社会问题。小说的最后,主角受哈利迪的影响,说平生第一次不想登录绿洲了,但看起来也没有太多反省的意味,因为他已经身家几千亿抱得美人归了。相比之下,电影中的主角形象会更现实一些。 宅男大神哈利迪,在原书中像是一个看透一切的智慧老人,永远存在于光环之中,直到最后他恢复真身,跟主角讲了一些跟全书都没有什么关系的大道理之后飘然远去,如同圣贤。而在电影里,我看到的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一个说话磕磕碰碰,眼神既神秘又迷茫的老人。 哈利迪的迷茫不只是来自没有向女孩表白的遗憾,更多的是来自对自身事业的反思,用电影里的话来说:对自己所创造之物的厌恶。这是一种复杂的领悟,交织着懊悔、幻灭和毁灭的情绪。他想简简单单地做好玩的游戏,他想回到过去。这个当世天才经过一生的思索,大概是发现真的回不去了,世界已不受他掌控,最后只好赌上一切,搞了个终极游戏,但这个游戏的奖励却是一个数千亿的大红包,恐怕也是背离了做一个好游戏的初心。更不要提游戏性的问题,社会影响的问题,以及重金引来的彩蛋猎手是否靠谱。不过哈利迪已经不在乎了,他甚至做了一个毁灭一切的按钮。这个荒诞的游戏本身也是很讽刺的一件事。 电影里,诺兰向哈利迪建议,根据玩家充值来决定黄金白银青铜等级,哈利迪痛苦地扭过了脸。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旁边的某直播app产品经理一拍大腿,特么我天天都在做这个!事实就是这样,我们再怎么缅怀过去,也是回不去了。互联网的青春期是精英主义的革命,他们倾其所能把网络推向生活,但生活的网络化却粉碎了精英主义,平民生活把网络同化到了平凡的现实世界中,虚拟世界被吞噬了,消失在市井之中。而网络进一步演化之后,终将回过头来,把现实世界吞噬到虚拟之中。新的革命发生了,新的经典和恶俗、新的理想主义桃源和资本主义利润机器的战争,承载着争夺新人类的新世界观的历史使命,在全新的竞技场里展开,这就是 VR 的世界。 优秀的科幻展示未来的科学技术,伟大的科幻讨论未来的伦理和价值观。当现实像头号玩家里的破败城市一样,一天天变得肮脏狼狈和虚无,娱乐化和资本主义的浪潮合二为一,最后又乘上虚拟现实的大船,一切会开向何方?人会变成什么样?玩家真的会为了什么价值观跟大公司打上一仗吗?你们拒绝把绿洲交给IOI,那你们想要什么样的绿洲?无论电影还是小说都没有给出答案。 斯皮尔伯格只是告诉你们,如果有这样一个虚拟世界,把你们喜欢的这些流行文化都囊括在内,它必将扛起重建意义的大旗,拯救你们这些除了娱乐别无他求的当代人类,从现实的虚无沙漠里撤退,不顾一切地逃向 VR 眼镜里面那个狂飙酷炫的绿洲。
首先声明!! 和水准和地位这个话题无关和话题无关和话题无关!!!不小心关联了取消不了……冲着这个话题来的友邻请左上角退出!不然会失望!另外本文包含严重剧透,建议观影后再看。
请允许我用武侠小说的套路给大家理一下这个故事。
武林第一大帮派Oasis(绿洲)的哈里迪老帮主离世,遗言宣称要把自己全部财产和武林盟主之位赠予有缘人,条件是找到三把钥匙和一颗彩蛋。武林人士一片哗然,寻宝者趋之若鹜,江湖上顿时掀起一场血雨腥风。
大魔王诺兰利用人财物力直接组建了一支IOI魔王大军寻宝,拉开架势,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决心寻得宝物,夺得武林盟主之位,统治天下。代表自由的游侠和处于绝对掌控地位的魔王大军就寻宝问题矛盾日益尖锐。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张恶战在所难免,可惜游侠虽人数众多,却还处于散沙状态,势单力孤,群龙无首。
此时,韦德,一贫民窟少年英才横空出世。骨骼精奇,自由不羁。仗着一身好武艺和一颗七窍玲珑心闯荡江湖。无家族,无门派,不站队,独行四方。心思细腻柔软,堪称哈老帮主知音人。在揣摩了哈老帮主心思千百遍后终于领悟了其中神通,一场比赛中以出其不意的方式拔得头筹,获得第一把钥匙,一时间如宝剑出鞘,锐不可当。可惜韦德少年名声大噪的同时也吸引了魔王军团的注意。大魔王诺兰软硬兼施,拉拢韦德少年不成,杀意顿生。韦德在好友的帮助下,几次化险为夷,还顺便解锁了新钥匙。纵然魔王军团屡屡阻挠干扰,好在主角团队光环护体,一路过关斩将。
决心替哈老帮主清理门户的韦德少年只身一人闯到魔王军团城门之下,向所有饱受压迫的游侠痛斥大魔王诺兰暴行。振臂一呼,得道多助,故从者众。丧心病狂的魔王军团发起最后的反扑。失去理智的大魔王诺兰甚至不惜毁灭整个Oasis绿洲世界,只为彻底铲除男主。哪知韦德少年有哈老帮主神秘好友扫地僧的强势助攻,比常人多一血,硬是找到了第三把钥匙,获得哈老帮主真传,赢得了彩蛋,登上武林盟主宝座,抱得美人归。
很眼熟的故事对吗?看似是这样的。标准的武侠小说套路,标准的爆米花电影套路,古今中外通用。草根英雄拯救世界,老生常谈了。但是!请不要忘了,这是一部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我曾一度怀疑斯皮尔伯格老爷子是爆米花精变的,不然为什么他能把爆米花电影拍到这么出神入化呢?纵然你已经知道了整个故事脉络,你还是完全没有被剧透。因为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在于期间隐藏的彩蛋。整部电影穿插了各种科幻元素、音乐元素和游戏、动漫、电影梗,数不胜数,让人眼花缭乱。精彩的是因为各个人对游戏、电影的口味偏好不同,在观影期间发现的彩蛋也不尽相同。我们四个小伙伴一起看了这部电影,观影时经常激动地一把抓住对方大腿低呼出不同的名字。走出放映厅讨论时却发现即使同一幕同一场景,每个人发现的彩蛋也不一样。面对这样一部电影,故事本事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已经成为了一部饱含着八零后九零后的共同回忆的彩蛋电影。下周一就是复活节了,对于已经无权在花园里寻找巧克力蛋的长大了的八零后九零后人群,这样一部找彩蛋的电影真是一场及时雨。两小时二十分的全民找彩蛋活动,真是让人心满意足。
但是,借女主之口,斯皮尔伯格告诉我们:“It’s not a game.”(这不是场游戏。)
Oasis绿洲的由来有些令人唏嘘。创始人哈里迪是曾是一个世人眼中的人geek(怪胎)。木讷无趣,不解风情。这位不擅长自我表达的理想主义者甚至无法处理好和爱人与挚友的关系。他只想逃离现实,把自己锁在小屋里,玩自己的游戏。这让他感觉安全。对现实生活无望促使他找寻精神家园。谁知这位现实中的怪胎却是个系统开发天才,终于有一天,他创造出了这个虚拟的理想王国“Oasis”(绿洲,世外桃源)。
这个世外桃源的诞生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找到第一把钥匙的关键。当世人为争夺宝藏抢得头破血流时,主角韦德领会了老爷子的心情,激流勇退,逃离赛场,一路倒退竟到达了终点。也许这也是老爷子的愿望。这世界汲汲于富贵的市井之徒已经够多了,他只想找到一个懂他的有缘人。这一过程有着一定的避世哲学,虽然消极,却也有用。
第二把钥匙的获得最戳心,同时也交代了本部电影的一条爱情隐线——年轻的哈里迪的爱。看完电影后有同行小伙伴吐槽斯皮尔伯格不会讲爱情,少年男女主角爱情火花来得太突然,毫无道理,太单薄。我却觉得老爷子其实是最会讲爱情故事的人。年轻时的怪胎哈里迪爱上了个姑娘,朋友问他下一步打算,他吞吞吐吐地说:“她想要去跳舞……所以……我们去看电影。”短短一句话已经交代出了哈里迪爱情失败的原因。他不懂爱人,也对自己没有自信。
电影对哈里迪爱情线着墨不多,但我们知道,他拉着心上人去看了《闪灵》(emm,good choice),而后来他的心上人嫁给了他的挚友。很明显这是个悲剧收场的爱情故事。而第二把钥匙就藏在他们那晚看的电影《闪灵》里。和僵尸共舞的被困住的姑娘——哈里迪的心上人,依然年轻漂亮,穿着美丽的裙子,仿佛当年约会时的模样。年轻的女主平复心情,轻声问出了当年的哈里迪没能问出的话:“我可以请你跳支舞吗?”对面的心上人笑靥如花,叹息着说:“You don’t know how long I’ve been waiting for.”(你不会知道我等这句话多久了。)这是不是现实世界哈里迪心上人的心声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能知道的是,哈里迪曾经因为不懂她而失去了她。也许他用了余生去思考,终于明白了她,也终究失去了她。
曾经沧海难为水,哈里迪把读懂他的心上人作为解锁第二把钥匙的关键,不可不谓爱之深切。至于年轻的男女主,爱情仿佛一道闪电,就这样发生了。毫无道理,无迹可寻,看似肤浅至极,但爱情的发生何尝不是如此呢。玄而又玄,找不到依据。也许年轻男主那过快的心跳就足够证明一切了,又何必非去求一个原因呢。
我们再来谈谈第三把钥匙——游戏的体验远比通关更重要,这也是Aventure(冒险)这款小游戏的精神所在。
甚至有人说冒险这部游戏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带彩蛋的游戏。冒险彩蛋的产生是源于Warren Robinett(沃伦·宾耐特)为了反对雅达利拒绝在游戏卡带上注明作者姓名而设计的隐藏关卡。隐藏关卡骄傲地闪烁着的一行大字“沃伦·宾耐特创作”,充分表现了游戏设计师的自我意识。从此游戏不只是游戏,更多了份人性化的沟通和对设计者的尊重。韦德明白了老爷子的心情,放弃了唾手可得的通关而奔着彩蛋跑去。拿到第三把钥匙的韦德甚至意识到了老爷子当年的错误和他的悔恨,拒签合同。终于证明了他就是那个有缘人。
这时,虚拟世界的无所不能的神,终于露出了安心的笑。“我只是想最后确定一下。”哈里迪卸下伪装,回到了朋友面前的那个邋遢颓丧甚至自我表达有障碍的游戏宅男。那一方不大的小空间,那个在玩游戏机的童年的自己就是他最终的秘密。邀请韦德进入他的家,也是终于接受他进入自己的心。韦德,这个懂他又似他的少年和他一样,有一颗善良温暖、敏感细腻的的七窍玲珑心,却比他多了份韧性和通透。韦德不消极避世,而是更勇敢地去面对。仿佛一个更好的哈里迪。
也许这也是斯皮尔伯格老爷子为韦德选择《回到未来》里那部车的原因。《回到未来》这部电影讲的是回到过去,改变自己,拯救未来。逝者往矣,不可追思。哈里迪在现实生活中去世了,但他寄希望于年轻的韦德。Oasis绿洲在年轻的韦德的照顾下应该会更好吧?也算是一个温暖的希望了。
聊完了三把钥匙我们来谈谈人物性格。其实主要人物都有一定的心灵创伤。哈里迪不必赘述。女主游戏化名阿尔忒弥斯,月亮女神,狩猎女神。神话中她因抗拒爱情把爱慕他的少年变成鹿,任由少年的猎犬将他吃掉。电影中的女主也拒绝爱情。因为脸上有胎记而一直拒绝与男主相见,怕其失望。而男主在游戏中的好哥们儿艾奇,全能修理工,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个打扮中性的黑人女孩,开着个小破车,没什么大事业,存在感低。她不愿因性别被忽视能力而在虚拟世界中扮一个大块头男人,甚至独挑大梁做钢铁巨人在最后和Boss对战。男主则更厉害了,天煞孤星,克爹克妈,最后的家人也因自己无意间暴露真实身份被大魔王分分钟炸死,独行侠做久了,无论虚拟世界还是现实生活他都鲜有家人朋友。
值得欣慰的是,在这一场携手战斗中,他们都一定程度上治愈了自己的心灵创伤。女主开始接受爱情的眷顾,黑人女孩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了自我价值一路飙车护卫了自己的朋友,男主则在探索中不仅替哈里迪还愿,也收获了爱情和友谊。其实这个寻宝过程也是一个救赎和被救赎的过程。
最后我们来谈谈大反派最后的从良。他本有机会一枪爆了主角的头,但当他看到主角手里捧着的晶莹的彩蛋,仿佛捧着哈里迪的灵魂,他却不敢开枪了。一瞬间的失神让他成全了主角也成全了哈里迪。
作为哈里迪从前的实习生助理,他野心勃勃地提出了一系列市场化商业化的圈钱计划,得到的评价却是:“嗯,咖啡不错。”他同哈里迪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哈里迪纯粹地追求理想,仿佛个孩子;诺兰想要赚钱想要权利想要社会地位。他不懂哈里迪,他却渴望得到哈里迪的认可。这大概也是诺兰汲汲追逐钥匙的原因之一。
当韦德终于拿到哈里迪的彩蛋,这两个纯粹的灵魂在虚拟世界产生了共鸣,光辉突破虚拟进入现实显得柔软又灿烂。诺兰拉开车门见证到这一幕,他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自己苦心经营的IOI大军纵使可以所向披靡地在虚拟和现实世界肆意妄为,却终究无法进入哈里迪打游戏的小屋。韦德曾对他说:“我不会为你服务。因为他(哈里迪)不想你得到钥匙。”而当诺兰看到韦德拿到最终的彩蛋,哈里迪的认可时,他又在想什么呢?我们无从揣摩了。也许这只不过是斯皮尔伯格老爷子的一种浪漫的表现手法,或者诺兰只是掉线了两秒,但我还是真心希望纯真的的灵魂能具有如此强大的引人向善的能力。
其实这部电影又何尝不是一个Oasis呢。72岁的斯皮尔伯格接受法国记者采访时说:“我不否认自己是个怪胎,我甚至很骄傲成为个怪胎。相对于年轻的英雄们,我觉得自己更像是哈里迪。像他一样,我喜欢赋予不同人物生命,并拉着观众陪我一起玩耍。我从未想象过可以创作一部《玩家一号》这样疯狂的电影。”当银幕上的哈里迪说出:“谢谢你玩了我的游戏。”我甚至感觉到是斯皮尔伯格站在观众面前,说,谢谢你来看我的电影,谢谢你体会了我的心情。这也是这部电影最触动我的一个瞬间。真心希望72岁的老爷子身体健康,能保持孩子一样的心态,继续创作这样的电影。
写在最后:
1.IOI公司是否是在映射IOS苹果公司圈钱?哈里迪和乔布斯,同为才华横溢的创作者,与自己最好的朋友和合作伙伴闹掰,是否有共通借鉴之处?延伸开来要讲的就太多了。
2.哈里迪老爷子死没死的问题。和朋友讨论后我们更倾向认为老爷子的意识被植入游戏变成AI,成为Oasis世界的一部分,却是具有创作Oasis虚拟世界能力的AI,甚至可以创作自己,创作新的世外桃源。在虚拟世界中相当于神,无限的能力,无处不在。到最后,一直逃避现实世界的哈里迪抛弃了自己的躯壳,把自己的思想放进Oasis,在自己喜欢的地方实现了另一种意义上的永生。
3.彩蛋真的太多了。个人最爱的Top 3 当属闪灵体验馆,异形钻出胸膛的瞬间以及在空中漂浮着的迪斯科甘道夫。强烈建议大家趁早去看,还有好多彩蛋没被找完呢!
刚出影院就听到法国小哥哥打电话狂吼:“喂!你知道我刚刚看了什么吗?钢铁巨人和初代高达联手大战哥斯拉!!混蛋别问了快来自己看啊!”和朋友听到笑得肚子疼。总而言之,别问了,二刷走起吧!
—————分割线—————
再次抱歉关联错了话题!系统Bug取消不了关联,在这一话题下这篇影评很是答非所问了,还请大家多多包容。另外这篇影评倾向于讨论影片的内在意义,会带出许多相关情节。希望诸位都是看完电影才来看的影评……
—————分割线—————
以及,借用豆友评论,对评论区提一个小意见
转载自S1 作者:windtrack
不谈原著 只谈电影
看完电影之后,相比铺天盖地的彩蛋相比,我最大的疑惑不是这电影到底有多少彩蛋,而是一个2025年出生的,活在2045年的小屁孩子,为何会对一个上世纪80年代都谈不上主流的雅达利游戏这么熟练?别说2045年已经有绿洲这么好玩的根本不用出来的游戏了,就以现在的主流玩家,从后PS2世代开始接触电子游戏的玩家而言。有多少人知道雅达利主机,见过实物,能说出5个以上卖座游戏?反正从FC开始玩游戏的我也就见过一次雅达利2600的实物,游戏也就知道个大崩坏的ET。
其实电影中还有一个严格来说算是BUG的镜头,第三把钥匙解锁时的游戏Adventure是79年Atari2600主机的游戏,而最后一闪而过男主操作游戏的手柄,却是5年后才发售的Atari5200主机的手柄造型,虽然略有不同,但2600摇杆加红点的造型太过经典,绝不可能是带键盘的手柄。当然那些流量营销号蹭热度彩蛋贴并不会告诉你这个错误。这同样也说明,其实大部分观众,可能包括电影制作人员,对将近30年前的游戏,也根本谈不上精通。
那么又回到最初的问题,2045年的青少年,居然对一款80年前的游戏这么熟悉?显然这是不现实的,那么为什么主角能够这么熟。其实影片已经解答了我们的问题,主角研究了哈德利平生所有喜欢的游戏、电影、音乐。而研究的动机,当然不是因为他喜欢这些游戏,他只是想获得这些股权,在现实生活翻身,买上一个大平层公寓天天醉生梦死,实际上他也这么干了,而且每周还要维护两次不让死宅玩游戏。这很宅文化么?宅你妈个头!
再看看女主角,除了一个生生安上的阿基拉摩托和长得很像DOTA2花仙子的脸之外,我几乎找不到这个人物和游戏文化能挂上钩的地方。她寻找钥匙的动机是为了在IOI过劳死的父亲复仇,然而我想问问,你们天天在绿洲里NEET,欠一屁股信用卡,IOI给你们工作让你们还账,诚然这个工作确实是不太人性,但比你这种NEET对社会共享要大的多吧?欠债还钱不是天经地义吗?如果你真的像电影里那么牛逼,twitch直播万人迷,在游戏中挣的虚拟货币早够替自己父亲还账了吧,然而呢?
所以总结来看,男主女主,根本谈不上严格意义的亚文化爱好者,他们都是和现在你随处都能看到的蹭热度流量营销号一样以利益驱动来搅浑传统亚文化领域的那一勺老鼠屎。
而整部游戏里真正的宅是谁?是那个不敢跨出接吻那一步,葬礼上还要用Star Trek的LOGO的程序员死宅哈德利。而这个死宅,整部电影全程都在被嘲讽。和女朋友去看电影什么都没发生,开发的游戏导致社会退步,甚至被暗示是个基佬,沉迷虚拟世界吃不饱饭。仔细想一想,这不就是当今社会嘲讽死宅的常用手段么?单身,电子**,沉迷二次元老婆被家长怀疑**。斯皮尔伯格用那么多视觉特效里毫无意义的彩蛋,其实埋藏的还是嘲讽死宅这个主题。
有人说的好,头号玩家是一场伪宅的盛宴,没错。现充们带着女友到影院,看这是自由高达,那是机械暴龙兽,11岁小孩玩的是盲僧。女友哇,你懂的好多。然后两人看完回家和片中主角一样在大平层公寓转椅上来一发。尽管他们不知道元祖高达,分不清钢铁哥斯拉,可能根本没听说过真人快打,但是不可否认正式这样的人群才是头号玩家真正的票房中坚,才是斯皮尔伯格真正的客户群体。
而死宅呢,自己一个人默默看到结尾字幕放完所有版权列表并回忆对应片中出现的角色后,还是回去现实世界隔壁吃肥宅餐喝快乐水填饱肚子。其实你只是一个没有契约的IOI员工,根本没有快乐。快乐只永远属于现充,属于赢家,不属于享受游戏的人。
这不就是这部电影告诉你的真实吗?
从看完电影的那一刻起,我激动的心情一直无法平复,真的很久没有遇到一部如此让我血脉偾张的电影了。还没有看影片的各位,能看多大屏就看多大屏,能看IMAX 3D就请一定要看IMAX 3D!
这部连预告片都能找出几十个彩蛋的电影,大概花上三天三夜逐帧查找,也不见得能找全所有的彩蛋吧。电影充斥着80-90年代的流行文化,电影、游戏、音乐,你总能在其中找到属于你的回忆。虽然影片内容是怀旧,但核心是科技创新。好莱坞终于在不断炒冷饭中,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大IP。
80-90年代也是斯皮尔伯格的黄金时代,《ET外星人》、《夺宝奇兵》、《侏罗纪公园》等斯皮尔伯格最负盛名的作品都出自这个时期。我们这一代人大概都是看着这些电影长大的,包括《Ready Player One》的原著作者Ernest Cline也说斯皮尔伯格是其最喜爱的导演之一。近几年斯皮尔伯格的作品似乎大部分都聚焦于政治和历史,虽然各种奖项年年都有提名,但总是缺少了那种震撼和轰动。
终于!今年这部《Ready Player One》用狂轰滥炸式的彩蛋攻击,让我再一次从斯皮尔伯格的电影里感受到了振奋人心的冒险情怀。
这是一个全民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年代,在虚拟现实游戏OASIS中,人们可以实现除了吃饭睡觉等生理行为外的一切活动。我们的男主角,父母双亡,生活艰苦,头脑灵光,还有一个超级英雄式的名字Wade Watts(全名为Wade Owen Watts, 缩写W.O.W.,正好对应War of Warcraft),除了长得一般般,就是典型的主角命啊。
2040年,OASIS的创造者Halliday去世后,向所有OASIS玩家公布,他在游戏中留下了一个彩蛋,谁找到这颗彩蛋,谁就能继承他所有的财产,包括OASIS。“找到彩蛋就继承产业”的整体设定就是在致敬《Willy Wonka & the Chocolate Factory》。要找到终极彩蛋,必须要集齐三把钥匙:黄铜钥匙(Copper Key)、翡翠钥匙(Jade Key)、水晶钥匙(Crystal Key)。
斯皮尔伯格选择了赛车游戏作为影片的第一场大戏。赛车游戏起源于70年代,80-90年代也一直是最受欢迎的游戏之一。最早的赛车游戏应该是1974年西角友宏设计的《高速赛车》(Speed Race)。巧合的是,影片中Halliday一直穿着的T恤上的游戏《太空侵略者》(Space Invader)也是西角友宏的作品。
在这场庞大的赛车游戏中,斯皮尔伯格轻而易举地塞入了大量流行文化元素。比如,Wade的车是《回到未来》中的时光车DeLorean,Art3mis的摩托来自《Akira》,摩托上还有Hello Kitty的贴纸,赛道上的怪物有金刚,还有《侏罗纪公园》的T-Rex。
游戏规则很简单,通过终点线的玩家就能获得黄铜钥匙,然而整整五年都没有人成功通关。直到Wade在Halliday's Journals中,无意间听到“Why can't we go backwards”,灵感迸发,驾驶着他的DeLorean一路畅通无阻地退行到终点线,获得了第一把黄铜钥匙。
《闪灵》是取得翡翠钥匙的关键。斯皮尔伯格用游戏重新呈现了《闪灵》的经典画面:Overlook Hotel、恐怖双胞胎姐妹、血浆喷射的电梯、237房间的可怕裸女、冰雪迷宫的疯狂追杀。这可能是我在电影中最喜欢的部分了,越想越觉得斯皮尔伯格选择《闪灵》真的是太巧妙了。
翡翠钥匙最重要的线索是“a creator who hates his own creation”。这句话一是指Halliday本人和OASIS。Halliday某种程度上是讨厌自己创造的这款游戏的,甚至是讨厌自己的,这款游戏似乎让他与现实完全脱离,他也失去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和最爱的姑娘。二是指Stephen King和《闪灵》。虽然《闪灵》一直被很多人视为旷世神作,但原作者Stephen King从来都不喜欢库布里克对其的诠释。
《闪灵》本身就是讲述被过去困住无法逃离的故事。 一方面,Halliday和所有OASIS玩家们都沉浸在过去的游戏、电影、音乐中。另一方面,Halliday设计游戏的初衷是为了逃离现实,可是无论在游戏中呆多长时间,都没有办法完全逃离现实。
最重要的一点,我相信这是斯皮尔伯格对库布里克的缅怀。斯皮尔伯格和库布里克是好友,库布里克去世之前没有拍成的《人工智能》,最终就是由斯皮尔伯格指导完成的。库布里克的电影总是对未来有着先知般的敏锐,而在这一部聚焦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电影中,有着库布里克的印记可能就是对未来最好的启示吧。
获取水晶钥匙的过程可算是十分简单粗暴了。这场OASIS世界大战看得我酣畅淋漓,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看见高达大战哥斯拉,《鬼娃回魂》的玩具公仔还可以被用来做武器。
最后一场游戏——Adventure,是终点,也是起点。那个年代,Atari发行的游戏不会给作者署名。于是Adventure的制作者Warren Robinett将自己的名字藏在游戏中。这便是最早的游戏彩蛋,也是Halliday设计OASIS彩蛋的灵感来源。玩家只需要进入隐藏彩蛋的房间,就可以获得水晶钥匙。
而“Adventure”本身大概是对本片,对斯皮尔伯格电影的最好概括。
Halliday最后对Wade说“谢谢你玩我的游戏”,就好像是斯皮尔伯格在对观众说“谢谢你看我的电影”,而我也想对他说“谢谢能让我看你的电影”。
能看着斯皮尔伯格的电影长大,我觉得很幸运。现在,71岁的斯皮尔伯格又给我这样的成年大小孩送上了一份震撼大礼。我知道影片有许多不完美的地方,剧本有漏洞,逻辑有缺陷,人物塑造有瑕疵,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完全沉醉的它所塑造的世界中。
我能想象,10年、20年后,当我带着VR头盔沉迷于浸入式游戏的时候,回忆起这部电影和观看它的感受,依然会觉得热血沸腾吧。
现在头号玩家好像被评论捧成了一个“彩蛋电影”或者“情怀电影”,真的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斯皮尔伯格只是把这个电影拍得很轻松,但这份轻松,可完全不和“简单”划等号的。
关于斯皮尔伯格,最重要的一个评价是:“斯皮尔伯格是一个非常幸运的导演,因为他喜欢的东西,全世界都喜欢。”所以他拍电影常常呈现出一种天真的“顽童感”,看起来就是释放了自己最本真的一面,可是他内心的这个纯真顽童,恰好是全世界观众口味的公约数,讨人喜欢又不用拧巴自己。
但这次真正令人感到惊愕的是,拍游戏主题(却又不是游戏改编IP)这么难的主题,他还是做成了。在主流视野里,讨好亚文化,小圈子,可以说是最最困难的一件事。小圈子里的鄙视链,可以陡峭过珠穆朗玛峰。
圈子内经常撕来撕去的是:我比你核心,我比你正宗,我比你进圈早。
然后圈子里的人再一致对外:你不是我们圈的,你拍这个东西不伦不类,不要扭曲和代表我们。
如果我们把游戏玩家分成:核心玩家(各种大作都玩,游戏主机一堆);轻度玩家(喜欢的游戏会玩一玩,但瘾不重);非玩家(几乎从来不玩游戏)三个细分群体的话,头号玩家这次做到了成功征服核心玩家和轻度玩家,并让非玩家觉得这电影没这么神,但片子还是不错的。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讨好非玩家群体反而是容易的,因为他们不怎么玩游戏,也对游戏不太感兴趣,所以他们的游戏观很容易塑型。对他们而言,进电影院是看了一部合格的好莱坞大片。最差的意见也不过是“我对这个主题不感冒,现在评分这么高是不是过誉啊?”
而搞定现在给电影最多好评的轻度玩家和核心玩家就不那么容易了,尤其轻度玩家数量巨大,是本片最大的目标群体。如果电影讲的宽而浅,核心玩家会觉得无聊;如果电影讲的窄而深,又会变成小圈子的狂欢。
斯皮尔伯格是怎么搞定的呢?
重头戏在游戏的三个关卡上。这三个关卡代表了非常重要的三种游戏类型:赛车竞技,冒险解谜,动作角色扮演(也可以看成无双或者大乱斗)。
斯皮尔伯格用了他擅长的体验式的电影拍法,呈现了一场豪华版的“我在电影院看游戏直播”。他跳过了“玩家的操作水平”这一门槛,直接把游戏最精华的乐趣打包呈献给观众。
第一关,赛车游戏。赛车游戏的精华是分秒必争的紧迫感,路边绚丽景色呼啸而过的畅快,以及躲避路障和吃金币和道具之间的权衡。在这个炫目的开场里,他把这三个要素都顾及到了,所以不管是经常玩游戏的人还是偶尔玩游戏的人,对这个观影体验都无话可说,只有赞叹“这个游戏味做得正!”
第二关,冒险解谜游戏。第二关借由闪灵这个恐怖故事的壳子,但实际上是把恐怖电影改装成了寂静岭,古墓丽影一类的带有恐怖氛围的冒险解谜游戏。这类游戏的核心是惊悚的恐怖氛围,带有些许温情的结局真相,想破头皮也想不出来,却在阴差阳错间破解关键的障碍谜题。
斯皮尔伯格再一次,check√,check√,check√。就问你,拍得这么像游戏的电影,服不服?
第三关,多人在线角色扮演(大乱斗)。第三关的游戏是一个大杂烩。队友间的配合像魔兽世界,两军对垒疯狂斩杀像三国无双,不同时空下的IP角色同时出现像大乱斗。这一段的高潮点当然是高达的出现,高达的出现很像两军对垒的焦灼状态下我方后方队友憋了一个逆转战局的大招。为什么高达的出现让很多人泪目?一方面固然是熟悉的IP使然,另一方面,则是引人入胜的战局早已把观众的神经崩得紧紧的。高达的出现融合了队友的友情,对游戏奇观的赞叹和逆袭的畅快淋漓。这不正是游戏的魅力吗?
所以斯皮尔伯格拍游戏令人叹服,绝对不是仅仅凭借100多个彩蛋而已。他是一个真正了解游戏魅力的人,并且借助电影手段,把游戏的精华和感官刺激,加倍放大呈现在了大银幕上。
但是,除了游戏在感官上的刺激,他对于游戏也是有自己的哲学思考的。虽然他为了拍出更好玩更轻松的商业片,没有想把这些挖得很深,但是他对于“游戏”这个产品的定位和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游戏”这一人工精神消费品的态度,都埋在了三个关卡解谜线索里。
仅仅把游戏拍得炫目就够了吗?显然不是。家长,孩子,玩家,非玩家,几波人到电影院去,电影对于游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经得起各个角度的检验。
斯皮尔伯格的游戏哲学到底是怎样的?
首先,电影最大的主线,通关赢奖这件事,本质上只是一次夺宝奇兵吗?创造了绿洲的游戏之神哈利迪设计的这些关卡只是在考验挑战者对他的生活八卦的了解程度吗?
当然不是,这三重关卡是在帮他筛选继承人。而这个继承人继承的不仅仅是他的财富,还有绿洲的未来,所以反派诺兰即使投入了再多人力物力,他也还是赢不了。哈利迪安排的游戏关卡注定要把他不认同的游戏观念筛掉。
第一关的线索是:游戏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规则,应该是不同的,甚至可以相反的。游戏世界不应该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和还原。
这一点往小了说,是游戏设计的想象力。游戏的很大一部分乐趣来源于它对我们想象力的刺激,以及我们对于游戏制作者伟大想象力的惊叹和追随。如果连游戏这么本应天马星空的世界都像现实世界一样中规中矩,还要游戏做什么?现在的游戏机机能越来越强,越做越拟真,但我们玩家想要的是一个好玩的游戏,而不是翻版的现实。
往大一点说,游戏世界的想象力和反常的规则,定义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把现实的真,和游戏的假,做了切割。电影中间一幕,主角一行人黑了反派诺兰的设备,模拟了他的现实环境,让他身处游戏中,却以为身在现实。这说明以电影发生的时代的技术,模仿以假乱真的现实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但是绿洲的画面依然是我们看到的炫目的超现实感。这是哈利迪的选择。任何玩家,一眼就能看出来什么是现实,什么是游戏。
第二关的线索是:虽然虚拟的游戏世界很爽,我们要正视现实世界,因为那才是真实。
哈利迪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呼风唤雨,但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巨大的遗憾。他此生挚爱是他唯一约会过的女生,他因为自己的怯弱没有迈出关键一步。
他把这个遗憾埋在了游戏里。只有懂得这个遗憾的人,才能度过这一关,而玩家过了这一关,就一定会受到灵魂触动,重新反思自己看到的游戏世界。这一点与尾声处,童年的哈利迪走出游戏的房间是呼应的。
那不是一个普通的防沉迷系统,哈利迪希望未来“绿洲”的管理者明白,游戏世界是假的,虽然它给玩家带来了高度提纯的快乐,但那只是一颗糖,糖不能当饭吃。游戏世界不能替代现实世界,我们依然要投身真实的喜怒哀乐。因为在生命的最后,游戏世界里的所有成就,都不能弥补现实生活中的遗憾。哪怕生活它并不完美,但它真实。真实,要比游戏里的快乐,更有重量。游戏世界再炫目,它只是现实世界的补充而非替代。
这一点和骇客帝国的价值观非常相似,但是它被讲述的方式是糖果味的,它不像骇客帝国那样黑暗和沉重,而是被包装成青少年式的,易于消化的版本。
第三关的线索是:游戏的核心价值,是“赢”还是“玩”。
第三关讲的是最重要的一点,电影的正反两派到底在争什么?
如果只是简单在争哈利迪的财富,那么两方的立场应该都是中性。可为什么在电影里面,主角们一方是有正义光环的?反派们看起来如此邪恶?
因为他们有一个核心分歧——游戏的价值取向,应该是“赢”还是“玩”。
如果游戏的价值取向是“赢”,游戏世界会变成现实世界的残酷加强版。游戏中的玩家碾压,会加倍释放出参与者的恶念。反派诺兰的IOI都做了些什么呢?“氪金玩家”主宰世界,非氪金玩家沦为IOI里穿着一样,行为一样,彻底丧失个性的牲畜玩家,在现实生活中财富平平的玩家为了氪金深陷债务,为了赢取胜利,不惜出卖队友等等……
也就是说,如果技术被不好的价值观所统领,它非但不能为我们生活带来好的改变,相反的,技术进步反而会加速释放人性的恶,让剥削和压迫更加沉重。
为什么女主角带领的一群人叫“反抗军”?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一旦游戏世界被IOI的价值观统领,更多的玩家参与者将落入深渊。
而哈利迪和斯皮尔伯格心目中的完美游戏世界不应该是这样,所以他们选择了把游戏的核心定义为“玩”的一群人成为最后接班人。因为以“玩”为目的游戏,激发了他们心中的善,让他们往人性更好的一面前进。孤独的孩子有了朋友,孤僻的宅男有了恋人,生活中不如意的loser有了快乐。最后的大乱斗里,每个玩家都拥有自己丰富的游戏形象,千人千面,而没有朝着单一的“强”的方向去进化。每个人都能从游戏的世界里分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因为价值是“玩”,就有了多样性,有了多样性,就有了个性化的幸福体验,这样的世界,才能惠及最多的人。
现实生活已经让人筋疲力尽了,如果游戏的世界里还不能喘口气,还要去争一个“赢”字,那还要游戏的世界做什么?
所以IOI,诺兰是一定不会在绿洲里胜利的。哈利迪也好,斯皮尔伯格也好,他们心中的游戏哲学就结尾:
“谢谢你玩我的游戏。”而不是“谢谢你赢了我的游戏。”
在电影的结尾,男主角的那一滴泪,也应该奉献给每一个游戏人:谢谢你们带给我快乐,而不是压迫我,榨取我,利用我,鄙夷我。在一个快乐的游戏里,我们的关系理应像这两位赤子,惺惺相惜,山高水长。
————本文原载于我的公众号肖恩恩恩恩肖的瓜子社(Sean_lalala),欢迎关注
这是我在电影院里面哭的最厉害的一次,然后我哭着下了电梯,哭着走进星巴克,现在我写这篇影评,我还在哭。
一切将这部电影当作亚文化狂欢或一种消费符号堆砌的人,都是对这部电影的亵渎,我诅咒一切以彩蛋或考据的方式解读这部电影的人。
这部电影是对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如何重新塑造乌托邦的最美好的祝愿与期待。
1 乌托邦的需要
现实世界确实已经千疮百孔了,对虚拟世界的需要其意义在于我们已经无法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任何的意义。从不知道什么时代开始,也不为我们所知的缘由,宗教的期待结束,新教的期待结束,科学的期待结束,现代社会的期待结束。我们不得不面对仅仅余下消费与快感的一地鸡毛。这就是为什么对这样的一部电影,我们依然只能做消费化的解读。
找到里面的所有彩蛋的表象,却无法读出里面的任何意义。
如果人类还有一次机会,能够建立起我们的乌托邦,那就是在一个统一而博大的虚拟世界之中了。因此这部电影具有极强的时代性。
2 乌托邦的所有精神
这部电影完美的展现了这个乌托邦再造的所有要素和过程。
- 一个天才的想法(霍勒迪的初代绿洲)
- 英雄主义(绿洲五强)
- 无私(主角将权力分享给五强)
- 精英精神(五强每个人的牺牲和里面另一个高级玩家的自私)
- 对资本主义的脱离(对IOI的对抗)
- 共同意志(所有人的参与)
- 不断的克服我们曾经错误的勇气(霍勒迪的彩蛋的意义和另一位创始人的出现)
- 对真实的尊重(保留真实世界)
这部电影完美的还原了这个乌托邦建立的所有要素和细节,这里面的每一个其实在我们的真实世界都已经失去了。
天才早早的被现实的名利或自尊心腐蚀,普通人丝毫也不相信自己可以成为英雄,仅仅能够无力的苟延残喘自己破碎的生活,在我们有机会的时候,用法律的框架彼此限制和干预,还以为这是最伟大的发明,不仅自己否定成为卓越的可能,还以犬儒的方式嘲弄一切成为卓越的尝试,一头扎进资本主义文化,要么拥抱消费,要么拥抱金钱的游戏。然后回到网上互相攻击和谴责,以他人的苦难和不利的境遇为乐,将所有的错误归咎于他人而不是我们自己,接受网上一切将他人描绘的愚蠢或背德的描述,逃离真实的压力和重量,在互联网上寻找一些轻巧的娱乐。
因此当这些伟大的精神被恰如其分的展现在一部电影中的时候,这个展示本身才显得如此动人,这种感动本身蕴含着对逝去的珍惜和感怀。向一切美好都丧失之时,人们于夜里围坐在废墟与营火前,想起往日的荣耀和美好,没有人能忍住哭泣。
3 一部完美的电影,也许不那么完美
这是我看过的又一部完美的电影,在融合商业电影与理想主义上,这部电影已经做到了极致。商业的部分节奏把握非常精确,理想的部分塑造的完整,立意很高,在电影院中丝毫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看完之后又有持续的触动和思索。
但不那么完美的部分,就是这部电影实在是太理想主义,里面的正面角色完美无暇,而其他人也异常的无私,让这部电影丧失了不少的真实的深度。
不过如果理想主义最完美的形态,不考虑其真实性的形态,确实也需要一种表达,历史上很多戏剧和文化作品,也都在做这样的描述,在对理想的全面刻画上,这部电影已经做到了几乎完美。
4 重回现实
现在我坐在这个星巴克,电影中的理念世界在我头脑中一点点消退,现实残酷的真实感再次袭来。我四周是懦弱又短视的人群,目力所及之处全是消费的符号和价格标签,若有人许诺对于这个花花世界的掌控,怕是很少的人能够抵御这样的诱惑。
但是,但是,乌托邦确实就要建造于这样的世界上,包含了对我现在看到所有人的改变,和我看到的所有事物的改变。
我们将要付出比电影中可能多出百倍千倍的努力,并花上更长久的时间,才能哪怕仅仅是拖缓这个世界坠落的速度。而我们可能要再花上再有千倍的时间和力量,才会让乌托邦真的降临。
在这千万里苦路之上,有这样的电影聊以慰籍,并让我们一睹乌托邦的光芒和美好,无数次提醒我们这一切值得期待,并为之无数次重新出发而奉献出自己的一切。这部电影也就够了。
继续征程吧。
能在观影的140分钟时间里,让我跟身边的所有观众一样屏息、惊叫、开心到爆炸,迫不及待的想三刷四刷,想把它推荐给所有人的电影,正是3月30日即将上映的《头号玩家》。
斯皮尔伯格用这部电影,示范了什么才是想象力爆棚、特效酷炫、完成度满分的科幻电影。配合影片中全程嗨点的剧情节奏,观影体验简直是在被老导演拽着一起开心的发疯。
豆瓣目前是9分的高分,而参与了提前观影的好友们,更是罕见的打出了9.5的超高分!
甚至有网友表示:“《头号玩家》并不只是简单的科幻电影,更是斯皮尔伯格对未来世界的一次深度探索,可以预见会成为新的经典。”
电影改编自同名畅销小说,影片剧本则由《复仇者联盟》的编剧扎克·佩恩和小说原著作者厄内斯特·克莱恩共同打造完成。
有趣的是,原著作者厄内斯特·克莱恩一直都把斯皮尔伯格视为偶像,也正是从他的众多电影中找到了灵感,创作了这本小说。但原著仅仅是游戏向而已。
2045年,人口爆炸、资源枯竭,呈现出反乌托邦的未来形态。人们疯狂迷恋虚拟游戏世界“绿洲”,以逃避现实世界的衰败,寻求虚拟的慰藉。
“绿洲”的创始人哈利迪在弥留之际宣布将自己的巨额财产和“绿洲”的所有权留给第一个破解三道谜题并拿到彩蛋的人,由此引发了全球玩家的激烈竞争。
已经72岁的斯皮尔伯格一直都是全球最受观众欢迎的银幕造梦者之一,不管是《辛德勒的名单》《林肯》《间谍之桥》等严肃现实题材,还是想象力爆棚的科幻电影《第三类接触》《夺宝奇兵》,他创造的电影世界让无数影迷为之欣喜。
到现在,作为非专业科幻迷的我,都还记得小时候《外星人ET》《侏罗纪公园》《大白鲨》带给我的震撼,说是启蒙电影也毫不为过。
很多导演在这样的年纪要么已经退休不再拍摄,要么就是选择拍摄难度较低而具有社会话题性的剧情片。可是年龄从来没有限制斯皮尔伯格的想象力和导演能力,这一次,这位科幻老顽童重回自己熟悉的领域,聚焦于未来世界,用他超凡的想象力和导演掌控力,带来了这部年度必看的科幻神作。
在科技感十足的虚拟世界“绿洲”中,既有高能团队的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也有队友间温暖的彼此信赖。同时,惊险刺激的夺宝主题也让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和出人意料的转折。科幻、夺宝、冒险,斯皮尔伯格将自己擅长的元素都运用到了影片之中,完成了这一剂超级致幻药。
连原著作者厄内斯特·克莱恩都说:“我原本觉得这个故事是不可能被改编成电影的,但幸运的是碰到了一个能让这一切成真的人。”
《头号玩家》的故事设定虽然是在27年后,但整部影片却充满了怀旧气息,片中无限深情的致敬和怀念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流行文化。因为那个文化新浪潮,互联网初现曙光,人类独立精神觉醒的时代,正好与2045年的衰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金刚、高达、雅达利,《闪灵》、《阿基拉》、《异形》,街头霸王、守望先锋、忍者蛙。不管你是影迷、游戏迷、动漫迷还是科幻迷,都能在《头号玩家》中找到燃点泪点,被它惊喜得在内心疯狂尖叫!说到年轻人的情怀,老导演可比其他人都懂。
有不少观众看完都说这是一部彩蛋电影,每一分钟都是足以做成知识竞赛的应接不暇的典故,就看你能不能抓得住。
比如片中最有名的《闪灵》梗,它一出现就引发了全场不由自主的惊呼,又能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完全再现《闪灵》的经典场景,传达出它的精髓。很多导演都喜欢在自己的电影中致敬经典电影,但只有这次的致敬,我给满分。
游戏迷们也有高度的评价,甚至称这是一部几乎致敬了整个电子游戏发展史的电影。不剧透的告诉大家,如果你是游戏迷,影片的结尾绝对会是你的大泪点,我甚至想不出有任何其它更好的方式来作为终极彩蛋。
当然,斯皮尔伯格也在片中自信满满的“致敬”了一回自己。比如《回到未来》中那辆马丁与博士用来穿越时空的车(他是《回到未来》系列的制片人)。
如果说到真正的头号玩家,那么一定是斯皮尔伯格本人。
同时,这并不仅仅是一部爽过即忘的娱乐电影,其中的角色建立和现实意义饱含着导演的深思和探讨。
“拥抱现实,因为那是唯一真实的东西。”
斯皮尔伯格说:“我认为书里所描述的离我们并不遥远,而有可能成为真实的未来”。《头号玩家》具有着一定的现实预言性和警戒性。
影片的结尾,导演让大家重新认识到了现实世界的美好。但是我真的想生活在这样的电影,再多一点时间。
9。我爱这部电影,就好像我的梦想是能进入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看罗伯特德尼罗枪杀嫖客和鸡头,营救朱迪·福斯特。所以,我爱这部电影。
堪比“黑客帝国”的虚拟与现实切换,但没有苦大仇深的哲学思考,而是带着娱乐至死的精神,把影视游戏各种流行文化致敬了个遍。和当初的E.T.一样,童心未泯的斯皮尔伯格不经意就开启了电影的未来。宅男宅女们,欢迎来到VR纪元!(最后还不忘勿沉迷的忠告,赞赞赞~)
游戏宅和影迷的春药!还原《闪灵》那场戏看到要爆炸了!值得去电影院刷十遍!
公民凯恩串起了闪灵、鬼娃、高达、哥斯拉、亚基拉、街霸、铁巨人、金刚、龟波气功……,加上迪斯科音乐和各种游戏卡,简直是是一部全球世纪流行文化编年史。感谢撕皮儿剥壳,把我们这些大孩子一把拉回追看《回到未来》和《夺宝奇兵》的神奇年代,跟着逼真的特技和癫狂的想象去重温我们的“玫瑰花蕾“。
这片讲述了“绿洲五人组”寻找终极彩蛋之旅:第一关告诉你,有时退一步,就是海阔天空;第二关告诉你,人生很短暂,关键的一步一定要迈对;第三关告诉你,不以输赢论英雄,找到乐趣、享受人生;最终关告诉你,别沉迷,活在当下。片中各种游戏、动漫、影视彩蛋信息量太大,必须多刷!
走马观花的IP大赏,剧情人物基本不通,鸡汤也撒得不知所云。适合跟塑料姐妹们一起假嗨
全场喊牛逼!没啥是斯皮尔伯格做不到的了,在一个商业片中把所有的特效情怀和爱结合得完整而彻底,让影迷乐迷游戏迷接二连三地高潮,即使都不是也能看得花枝乱颤,这样应该算是完美了吧。而最后也竟然默默抹了把眼泪…Reality is the only thing that is real.
其它都挺好。但是你拍了一部片,讲述了一个在游戏里找到挚友,搞到真爱,还一夜暴富成为人生赢家的故事,最后告诉我只有现实是唯一的真实,不觉得结论太苍白了吗?强行政治正确吧。
斯皮尔伯格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导演,他早就无须用作品证明这点,但一不小心,这部电影又给大家证明了一次!我都不记得上次在电影里目不转睛的看完一部电影,对导演的想象力佩服的五体投地是什么时候了,无论是影迷和游戏迷都能从这部电影里看到满满的爱,无处不在的彩蛋又时刻在唤醒我们心底的这份爱。
希望豆瓣也出VR版吧,然后我们懒洋洋傻乎乎躺在精神病角落,在豆瓣电影top250撕逼,在无人问津的9点自说自话,阿尔法城说不定还有幽灵出没。小豆不能换钱,紫豆用户是传说,该电影无法访问是恶势力的封锁,大蛋和阿北是彩蛋。嗯,谢谢你,这些年玩过的豆瓣。
要哭了,每个友邻都是五星好评,而我羞愧地半路睡着了……就感觉故事蛮老套的,那些让人嗨的点,心里只是“哦”了一下。
大开眼界!对我这个只玩过斗地主的电脑游戏盲来说,《头号玩家》的内容确是匪夷所思。年轻观众欢呼雀跃的无数“彩蛋”我常常无从辨识,一头雾水,但是观影体验仍然痛快、满足。比我小四岁的老导演斯皮尔伯格,如此旺盛的艺术想象力和娴熟才华,让人佩服不已。后半部渐显落套,也无可苛求。
众里寻蛋千百度,玫瑰花蕾却在灯火阑珊处。“谢谢你玩我的游戏。”——谢谢你拍这样的电影。
斯皮尔伯格把他对电影的梦想、热心、爱与情怀,浓缩到这部片子,通过极具年代感的经典电影和角色,又并茂高科技的现代游戏闯关,他拿手的、专注的、想诉说的都在这里给影迷情倾盆呈现,并在最后一句“谢谢你玩我的游戏”推向高潮,就像在银幕前看着他对我们说“谢谢你看我的电影”…泪奔
斯皮尔伯格就是那个头号玩家。
就像第一次玩俄罗斯方块,那个竖条降落的时候的感觉。我没办法给出更高的评价了。
太好看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真的全在里面了,2045年你们要是建不出这样的虚拟世界,新年钟声敲响的一刻我立马举枪自杀
好想在有生之年玩一场全民大战马化腾
恕我直言,比老斯会拍爆米花电影的人还没出生吧?玩梗玩的贼6,金刚、侏罗纪、异形、哥斯拉......闪灵那段更是惊艳到爆炸,惊喜一个接一个的来!还有能不能轻虐我们钢铁巨人啊,心疼死了~
看完之后,完全没感觉到这个电影有140分钟……时间过得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