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邻里美好的一天(国语版) 剧照 NO.1 邻里美好的一天(国语版) 剧照 NO.2 邻里美好的一天(国语版) 剧照 NO.3 邻里美好的一天(国语版) 剧照 NO.4 邻里美好的一天(国语版) 剧照 NO.5 邻里美好的一天(国语版) 剧照 NO.6 邻里美好的一天(国语版) 剧照 NO.13 邻里美好的一天(国语版) 剧照 NO.14 邻里美好的一天(国语版) 剧照 NO.15 邻里美好的一天(国语版) 剧照 NO.16 邻里美好的一天(国语版) 剧照 NO.17 邻里美好的一天(国语版) 剧照 NO.18 邻里美好的一天(国语版) 剧照 NO.19 邻里美好的一天(国语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8:17

详细剧情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聚焦美国著名电视主持人罗杰斯先生(汤姆·汉克斯 饰)与记者罗伊德·沃格尔(马修·瑞斯 饰)之间的友情故事。

长篇影评

1 ) 这个罗杰斯先生有点怪

在这部片子中,汉克斯再次扮演真人,罗杰斯先生。这个真人在全美家喻户晓,知名度跨越了几代人。看海报的话,会误以为汉克斯是影片主角,误以为这是一部讲述罗杰斯先生生平的传记片,然而剧情告诉观众,no, no, no,罗杰斯先生在故事里只是配角而已。

好,原来不是罗杰斯先生的传记片,那么看完电影之后,作为一个从未看过他的节目甚至不太清楚他在美国人心目中地位高到什么程度的观众来说,我有体会到一丁点罗杰斯先生的伟大之处吗?没有。我能明白影片中的罗杰斯先生到底怎样帮助了男主修复与父亲的关系吗?不能。从我了解到的各种关于罗杰斯先生信息判断,他一定是个特别善于沟通尤其擅长与孩子沟通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可是电影中的罗杰斯先生像是一个身为电视节目主持人业余时间还兼职用布偶开导别人的公益心理医生,而且这个电视节目主持人/心理医生总是刻意摆出一副善良且愿意倾听别人的模样,就好像在说,“你有什么不开心的,我们可以谈谈。今天不想谈没关系,我会让你开口的。”

也难怪男主一开始那么排斥跟他和他的布偶对话了。

电影的创作者们大约是想用“大人物的光芒照进小人物的生活”的思路来表达“罗杰斯先生不仅仅影响了儿童,还影响了成人”这个观点,然而男主对父亲多年的怨恨会因为一个外人几句心灵鸡汤式的劝说就化解么?父亲当年的冷漠已经让男主对于人性的善良产生了怀疑,他去采访罗杰斯先生之前就已经怀疑对方的善良是假象,那仅仅见了几次面,不但这种怀疑就烟消云散还顺带原谅了父亲?我不是不相信真实世界中的罗杰斯先生没有这种能力,只是,男主的设定就是一个非常愤世嫉俗的人不是么?要取得这种人的信任并且让他放下对血亲的怨念,这一切在剧情中都来得过于容易了。罗杰斯先生的言行对于男主的影响,其真实度和感染力甚至比不上《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中男演员的书信在小男孩成长过程中留下的印记。

汉克斯此前扮演真人的片子都比这部要好看很多,规律大致是这样:当他演真人的时候,要么让他做主角,参考萨利机长或菲利普船长;如果他演真人又不做主角的话,就找实力相当(不仅仅演技方面)的演员做主角,参考大梦想家或华盛顿邮报。这部电影最明显的拧巴之处就在于,既没有让汉克斯做主角,尽可能的讲好他的角色的故事,也没有实实在在的宣传他的“配角”身份,连主角都未出现在官方海报的主要版本中,甚至连蓝光碟封面也只有汉克斯一人。马修·瑞斯和克里斯·库珀这两位在片子里贡献了精湛的演技,尤其库珀,但由于这样不伦不类的方式,影片既没有塑造好罗杰斯先生,也没有让主角和其他配角得到他们应得的褒奖。所以,真的不如让汤姆·汉克斯做主角,老老实实拍一部罗杰斯先生的传记片吧。

2 ) Mentionable Is Manageable.

2020 BJIFF。

当时在美国看到预告片哭的不行,一直对这个片子有点执念。虽然9月要在院线上映,还是没忍住先来偷个鲜。小时候没看过Mr. Rogers,所以不对复刻人物/节目本身做评价。

首先!条纹虎丹尼尔满分好吗!!!害羞又友善的小虎虎简直没谁了好不好!!!这样的小布偶请给我来一打陪睡谢谢!!!

其次,我想说从小教给孩子如何认识情绪、体会情绪、了解情绪、控制情绪真的非常非常重要。很多时候我们成年人不论是愤怒还是害怕,导致无意中伤害到自己最爱的人/最爱自己的人,是会影响到之后人生的关系。哪怕不是伤害别人,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是会内化到待人处事的方式、态度、以及个人的三观……现代社会的心理压力问题,比如焦虑、抑郁、偏执等等,都是外部客观环境超过了自己内心的承受能力导致的。孩子们接受的教育,不应该完全是光明和轻松的,他们也需要时而对沉重的生活话题有所了解,比如离婚、战争、医院、死亡……缺乏这方面认知的孩子长大后会在直面这些社会问题无所适从,从何难以handle自己的情绪。

与此同时,虽然不能要求家长成为完美理想的父母,但是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请务必在潜意识里牢记“我以后绝对不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这句小时候我们受委屈时候发的誓。诚然,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我们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是如果可以多多少少fliter一部分,那么下一代的思维体系和心理素质必然就会有所进步。所谓少年强则国强,也是指日可待。

Last but not least,在积极的建设一个人际关系时,沟通真的非常非常重要。这里的沟通不是指”聊天”或“谈话”这种浅层次的沟通,而是说出内心真实的感受和需求。人和人之间的壁垒和误解,并非言语不通,而是对待同一件事物产生的不同情绪和反馈。不要担心是否意见相左或者中伤他人,毕竟不沟通导致的最后负面影响会比这些来的更为严重和深远。正如影片中Mr.Rogers所说,Mentionable is manageable.

3 ) “Anything mentionable is manageable”

前两天跨年在胖子家,和叶哥聊起了他的病情(抑郁症)

他本人不愿意说,小辉呛我为什么要逼人家讲,对你有什么好处?

如果痛苦你能说得出来,那就可以排解,就像剧里汤姆汉克斯说的,“Anything mentionable is manageable。”

可他不想说,或者他们都觉得说了没用徒增烦恼。

于是我问小辉,所以你知道他痛苦的是什么吗?他说知道。

是不是解决不了?我又问。

小辉说是。

我巧妙的结束了这个话题。

没必要说服别人打开自己,当他自己想说的时候,你才能得到最接近真实的答案。


Lloyd 是个非常不讨人喜欢的角色,采访谁就得罪谁,因为他喜欢挖别人的阴暗面,他相信人性本恶,他相信所有人都会在老婆快死的时候抛妻弃子 fuck around。

他总是带着愤怒,感动美国的人物们都不愿意接受他的采访,除了 Fred ,于是他带着愤怒接受了采访美国董浩的任务。

他不相信有真的善良,觉得每个人都虚伪,尤其是 Fred 。他利用 Fred 对他的偏爱肆无忌惮。Fred 对他的喜欢这个设定就有点主角光环,光环还包括 Andrea 这样的天使老婆爱着他,以及打不走骂不跑的爸爸姐姐。

虽然是个采访者,但他本人厌恶沟通,爸爸在姐姐婚礼上找他聊天,他不说话,却因为爸爸说了他不爱听的话而动手打人,怒推来劝架的姐姐姐夫;爸爸去家里找他,不说话,面对在楼下等了两个通宵的爸爸无动于衷,恶语相向气病老汉;每次 Fred 一问他问题,他从来都是拒绝回答,一脸的不耐烦。

全世界都欠他的。

在医院里不近人情到巅峰,甩下病危的父亲,孤单的母子,用 400 字的采访任务作为借口,来逃避眼前的大麻烦。


然后,他变了。

因为 Fred 让他花一分钟的时间,想想这个世界上那些爱他因为他本身的人。

或者其他原因,总之是变了,虽然有点牵强又夸张。

当他变得柔软,整个世界都对他温柔以待。

他和妻子说我最想要的就是你和儿子,妻子泪眼汪汪。

他和爸爸说我也爱你爸爸,爸爸握着他的手颤抖哭泣。

他和姐姐说那天婚礼对不起,姐姐说这是最有趣的一个婚礼别介意。

他写了一篇 1 万字的采访稿,大部分还是关于自己的故事,编辑偏偏很喜欢还用作那期杂志的封面。

他在父亲的葬礼后告诉妻子愿意在家带几个月孩子,让她回去上班。

他们一家和姐姐姐夫爸爸的二婚妻子一起过了个欢乐的圣诞节。

然后,

Fred 在那天拍摄结束之后,同时弹响钢琴上的最低音键。

“Bang ↓”


人有没有这么容易改变,可能不是影片想传递的。

或许导演希望人们像 Fred一样,对所有人都保有善意,拯救每一个你遇到的破碎灵魂。

多点耐心,少点脾气。

若偶尔出现了负面情绪,就让它在钢琴的音乐声里释放。

实在不高兴了,就花一分钟想想,这个世界上,还有谁是纯粹的爱你这个人。

4 ) 邻里美好的一天

君子慎独,圣人有过

很久没有看如此温情脉脉、余味悠长的电影,疫情以来的第一张电影票,是一个惊喜的拥抱。

“每个圣人都有过去,每个罪人都有未来。”王尔德在《一个无足轻重的女人》中写道。罗伊德在影片之初,是一个“糟糕的大人”,敏感焦虑,家庭、工作都在低谷。像阳光一样的著名好人罗杰斯,对罗伊德来说未免过分刺眼。

罗伊德就像现在网络社会上的头号黑粉一样,疯狂深挖罗杰斯,不放过一丝一毫可能可以发酵抹黑的污点。然而每一次每一次都被罗杰斯的真诚、善良以及同理心感动,最终达成与自我的和解,得到救赎。

这碗鸡汤熬到这里堪称香浓,但如果止步于此,未免容易落入俗套。

影片对罗杰斯的呈现,是一种高明的“真实”。他拥抱对自己苛刻的成年人:“我不认为人能够经历成长,除非他真实的自我能够完全地被接纳”,但是他重重按下的琴键,也透露出他一直与内心地苦难困惑不断地搏斗。

君子慎独,罗杰斯高尚真诚,但圣人有过,更需要自我宽恕与告慰。

5 ) 把美国董浩叔叔拍成了个让人怕怕的cult教主,真的好么?

以下内容含剧透

以下内容含剧透

以下内容含剧透

试想同样的叙事,如果这电影不是汤姆汉克斯演Mr Rogers,而是杰克吉伦哈尔演路人甲,怕怕就来得比较明显了吧。以下是路人甲在电影里的一些行为:

蹲守感情缺失/心理障碍的弱势人群,密切关注以及记录对方的私人生活;

宣称想和对方交朋友,给对方拍照片并自己收藏;

评论对方的生活,并强行给其指导意见;

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和对方的伴侣建立密切联系;

在没被邀请的情况下,擅自获取地址并出现在了对方的私人聚会上

在人际交往界限感十足的美帝,这样的一个故事怎么就成立了呢?抬头一看片头字幕大大的“腾讯出品”,似乎明白了什么。再回头一想整个故事:幼时被混蛋爹抛弃的男主,因为不愿接受晚年来跟他讨要原谅和亲情的老父而成为了个跟他爸一般混蛋的人,继而事业家庭诸事不顺。但在活圣人Mr Rogers的感化之下,男主和父亲重归于好并为其养老送终,一大家子人热热闹闹,事业也成就了家庭也和睦了,万事都兴旺了。眼熟不?

Mr Rogers的节目影响过无数美帝小盆友,让他们行走在这世界废墟里依然选择了正直和善意,让他们学会表达喜怒哀乐,成为了真实而有同情心的完全人。电影这么拍Mr Rogers,真的好么?

另,把Esquire这种金字塔尖的杂志记者拍得那么不专业那么肤浅,不知侮辱的是记者还是观众呢。

6 ) 美好的一篇

我看电影几乎不会先去看简介,所以说实话,我并没有觉得这是一部鸡汤电影,由于本身没有预设期待值,所以所谓的鸡汤没有习惯性的抵触,所以情绪感受完全是被演员演技带动进入的。

我觉得,即使是鸡汤电影,我也认为导演处理的形式高级,形式上,看似是罗伊德采访罗杰斯,实际上,是罗杰斯为罗伊德解心症,电影情节和镜头安排的其实真的很简练,表面上是罗伊德不得已去采访罗杰斯,实则也是罗杰斯的有意而为之:罗伊德本身的大众印象造成了他的窘境,而罗杰斯经过对他的了解,而钦定的他。实际上,罗伊德早已被罗杰斯通过其的文章窥见他自己身上存在的些许情感问题。而这些信息仅仅是罗伊德和领导简短的几句对话里传达出。

导演知道自己的重点是什么,自然不会花更多镜头去告诉你这条线以外的更多让你信服或满意的丰满或坐实情感,电影的细节的重要性就在于此,你不注意细节,很容易在无形中被架空情感。比如电影开始参加婚礼前的物资准备和车上放置婴儿座位的镜头片段,就已经很真实展示了两人的夫妻情感状态,八年的婚姻下的自然状态,我不知道为什么有观者会控诉夫妻情感的单薄……

电影并没有呈现一种极力塑造圣人形象的不适感,很多镜头安排其实很客观,甚至摈弃了很多本可以煽情的圣人视角,正是在这样克制客观的镜头下,我才更佩服汤姆·汉克斯自然娴熟的表演,让我觉得,他就是美国好人本人。

除此之外,我感受到导演的意图反而是在强调“世界上并无圣人”,如电影结束时片场的弹奏片段,又如当罗伊德第一次在罗杰斯家采访的时候,罗伊德近乎冒犯的揣测式谈论罗杰斯呈现的圣人感以及他的孩子时,罗杰斯很坦然,也很诚实,他在承认了与孩子的关系后,虽然加了一句这就不是你想得到的答案对吗掩饰,似乎他只是在顺着罗伊德想知道方向作答,无关事实,但是镜头特写到罗杰斯回答时的面部及一些肢体行为时,已经告诉观众了答案,随后他也近乎冒犯式的反问罗伊德的父亲,当然罗伊德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离开。罗杰斯自己曾说到自己控制情绪的方式包括弹奏钢琴低音键,而罗伊德和罗杰斯妻子的交谈知道也透露到罗杰斯控制愤怒和情绪的方式包括游泳、念人们的名字做祷告,而罗杰斯泳池游泳时念到沃克尔一家的名字,我想这也侧面证明他遇到罗伊德情绪上的波动——包括愤怒,也就是采访上谈到他与孩子关系的时候。

我不知道为什么电影中罗杰斯如此帮助罗伊德解除心结,我猜测他是读了罗伊德的文章并通过其他方式了解他的家庭关系后,发现他和父亲的关系与自己年轻时候与自己孩子关系上有相似的地方,就是事业停摆三年处理父子关系的三年。

而他作为过来人,学会了运用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方式控制情绪,所以想引导罗伊德成长。

其实罗伊德写的文章内容虽然不得而知,但是我知道,他已不再是一个只会判断对错为标准纪实的记录者,与父亲感情的和解也是与自己的和解,他开始注入情感,而那篇文章的万字自然也饱含情感,不再用冰冷的文字纪实,而是用温暖的句子描绘感动。

总之,这是一部我心目中的好电影。

7 ) 《邻里美好的一天》

一直很喜欢汤姆·汉克斯的影片,特别是《阿甘正传》。在我所有的观感中,这部影片是我评分最高的。剧本好,导演好,汉克斯演的更好。他那句“阿—拉—巴—马”实在是让我印象深刻。前两天,听说汤姆·汉克斯也感染了新冠肺炎,很是不安。无奈之下,找了这部汉克斯最近出演的影片看看。或许他能够感觉到,一个他的老粉丝在惦记着他。

在这部影片中,汉克斯饰演一位电视儿童娱乐节目主持人罗杰斯。一个刊物的专栏作家劳埃德采访他。劳埃德自幼经历了父亲抛妻别子的不幸,早年的遭遇使得他的性格略有扭曲,脾气暴躁,不关心妻子和孩子。在对罗杰斯采访的过程中,他被罗杰斯待人宽厚关心他人的秉性所打动,逐渐抚平了伤痕,改善了自己的情绪,家庭和睦,其乐融融。

看看罗杰斯这个人物。五六十岁,笑容可掬,他努力去搜寻这个世界上的美好事物,并将这种美好传递给观众。他主持的节目得到了许多儿童和母亲的喜爱。他用儿童般的纯真去看待这个世界,他接人待物时的谈吐,乍一听似乎有点客气的近乎虚伪,实际上,他自己从心里就是那么想那么说的。他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改变这个破碎的世界”。

谈到“名气”,他说:“名气只是两个汉字的词语,重要的是我们拿它干什么?”有的人稍有了些名气,就成了目空一切的大牌,语不惊人死不休,见人就不遗余力的展示他们的鸿浩之志;或者是成了摆阔炫富的土豪,随意的驾着限量版的悍马,给世界增添着更多的破碎。也有那些昨天还是土里刨食的乡亲,一夜成名,今天就操着一口旖旎的港腔:“让我想一想,这句话的中文意思怎么说?”而如罗杰斯这样的人,不求闻达,不去装逼,只是默默的将自己的所有奉献给孩子们。和观众们一同唱起《做我的邻居》。看了他的节目,不由得想起儿时经常在电台上听到的孙敬修老师。孙老师用一颗童心,用儿童熟悉的语言,不慌不忙地向收音机旁边守候着的我们讲了无数个童话,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知识,这些都将化作我们成长的力量,鼓励着我们去抵御社会上的各种纷扰和诱惑,令我们受益终身。我想,这些才是一个名人所应该做的事情。

影片中,观众问罗杰斯:“你认为父母在抚养孩子时犯的最大错误是什么?”他答道:“忘记他们自己的童年。”仔细想想,这句话和咱们常说的那句“不忘初心”是非常契合的。他说:“如果我们通过电视节目,让人们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珍贵的。我们的一切都始于家庭。”为了缓解劳埃德和他父亲的紧张关系,罗杰斯这样劝说劳埃德:“为人父母并不意味着要做一个完美的父母。我知道你是一个有信念的人,一个分得清对与错的人,你和你父亲的关系,也塑造了你的人格,是你的一部分,过往的经历,让你成为现在的你。原谅我们所爱的人是最难的,你总可以找到办法去驾驭你的愤怒。”这些劝告打动了劳埃德,使他去思考,去“重新处理我的感情”。就好像我在上一篇观感中说到的,去回到我们启程的地方。

影片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却是和影片主题不相干的场景。当劳埃德的父亲躺在病床上,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快要终结了,他打起精神,用微弱的声音对劳埃德说:“我觉得我现在才刚刚开始懂得如何生活。”他的这番话,说的是他自己,更是许多老人们的感慨。我们这些年过半百的人,不都是懵懵懂懂的生活了半辈子吗?我们常说,四十不惑。其实,四十岁还远远不够。尽管我们都在努力的去经历、去接受生活的种种快乐和苦难,有过豪迈,也有过荒唐;有过风光,也有过失意。无数的悲欢离合,有了人生阅历和经验,有了人情练达的本事,却并不意味着你懂得了如何生活。有时,我们会迷失,会陷入无所适从的彷徨中,把握不住自己生活的方向。只有到了卸下了生活的重担,脱离了人世间的纷扰,再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路,这条曲折晦暗的路才逐渐明晰了起来。也从中渐渐的参透了人生的真谛。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尽管晚了一些,可毕竟还能用此生余下的时光,享受“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和欢愉,

我对于这种类型的电影其实并不是很有兴味。当然啦,有汤姆·汉克斯的加盟,加上豆瓣中的评分还不低,我也不能说它是个烂片。毕竟片中还是有一些令人思考的情节。就叫做“鸡汤片”吧。只是这碗汤里的水多了一些,喝起来有些寡淡。

本人评分:5.5。

8 ) 为什么我们今天没有精神崇拜?

这是个不断分裂的世界,看看2020的上半年,阶级、性别、族群、地域,每个层面都看不到一点包容和向善。

苟晶质问体制黑幕的正义之举为何换来一堆抵制?谭松韵和她的妈妈为什么得不到一个道歉?papi为啥非要产后出面用原声怒怼键盘侠……

想获得一份善意,先得攒够戾气,这不是悖论么。

所以在这个年头,你可别提“圣人”俩字,提就是“你起开”。

但就是有这样一部电影,想在这样一个时刻,说点不同的观点。 它想用上世纪的圣光试着照耀这世纪的精神贫瘠、思想困顿的人。

这就是《邻里美好的一天》

在这“一天”,那位叫弗雷德·罗杰斯的美国20世纪顶级圣人,在节目里出了洋相,在记者面前袒露他的苦恼,甚至在一位将死之人的耳朵边低声“索要”祈福。

同时,他还显了一次灵。

01向善,慢慢来比较快

《邻里美好的一天》有这样匪夷所思的一幕,主人公弗雷德·罗杰斯在中餐馆,对前来戳破他“圣人光环”的人物记者罗伊德·沃格尔说,“请你跟我做一件事,花一点时间,想想还一直爱着我们的人”。

顷刻之间,食客停下了刀叉,服务生停下了脚步,餐厅像一片静止的湖面,镜头盯着罗杰斯的脸,整整持续了30秒。

在罗杰斯“谢谢你陪我做这件事”的结束语中,餐厅再次恢复了刚才的嘈杂。

观众仿佛在电影院里做了一场祷告。这时你会发现,记者罗伊德·沃格尔左边脸颊上不知什么时候多了一道泪痕。

只听这番描述,你会说,这老家伙是催眠大师吧?

弗雷德·罗杰斯确实是大师。

他是美国上世纪殿堂级电视节目主持人,从1968年开始成名,一直活跃到世纪交替之际。

弗雷德·罗杰斯

他主持的是儿童节目,地位相当于两代“董浩叔叔”的合体,在美国,你和你的孩子都可以说“我看你节目长大的”。

弗雷德·罗杰斯的语速悠缓,说话时嘴里像含着一朵云,和他交流,能有种时间基础单位被拉长的幻觉。

他用人偶配合演出,工作三十多年,未曾更换过角色,哪怕它们真的很破旧。

他叫停过节目,一停就是三年,那时,他与儿子的关系十分不妙,他也有束手无策的时候。

在故事的开始,记者罗伊德·沃格尔想不通,弗雷德·罗杰斯向善的动机、决心以及能量从哪来

就好像在问,上帝,你为啥长成这样?你为啥干这事?

电影里,罗杰斯能和一个随身需要带着氧气罐出门的男孩玩半个小时,一期节目也就半个多小时。

紧接着,他要表演如何撑帐篷,灾难了,他折腾半天累得直喘,可帐篷还是打不开。

然后罗杰斯竟然当着镜头说放弃,“这个帐篷必须由两个人来搭”……

这些场面把工作人员以及记者罗伊德看懵了。

电影的巧妙在于,为了能让你进入到正常的观影语序,它让一名记者,带着破坏的视角,闯入罗杰斯纯善的世界

因为善意,大多数会碰壁。

就像中餐厅的冥想,你会觉得,罗杰斯的节目太拖沓太沉闷,还有他这个人有时也会惹出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故。

而在真正的教育理念中,失败,才是人时刻面对的常态,一个人打不开帐篷,这件事是不能被隐瞒的。

同理,悲伤也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悲伤,就像《头脑特工队》里最关键的角色不是乐乐,是忧忧,忧愁让主角知道快乐的意义。

没有人不渴望得到善良,大家怕的是,善良的修炼时间太长,牺牲太多。

所以善良通常是缓慢的。比如扶老人过马路,比如收养一只流浪猫。比如《邻里美好的一天》。

只有带着对向善渴望的理解力,你才能进入这部电影的节奏

汤姆·汉克斯自己也谈到,这次演出最困难的部分,就是学罗杰斯放慢说话速度,每次拍摄前,汉克斯都需要放松+冥想,不然,他很难从这个世纪的活法转换到上世纪,即便他真正经历过上世纪,在拍摄休息时,他也需要持续性的高速拍打+怒喝咖啡来让自己清醒。

汤姆·汉克斯与“罗杰斯先生”

虽然汉克斯是罗杰斯遗孀认为最能演绎丈夫的人选,但相比罗杰斯,汉克斯显然还是个凡人。

当然,《邻里》也不是我们常规的传记片拍法,它选取的是记者报道前辈的真实发生的故事,但在故事里,圣人是年迈的状态。

因为老,就是一种缓慢。

后来很多人传言,弗雷德·罗杰斯打过越战,是战争让他看到了善的遗落。但其实,罗杰斯最早是一名牧师,这和有神无神没有关系,这和心态相关,他要善于并且热衷于聆听

弗雷德·罗杰斯

最有趣的是,相比记者罗伊德·沃格尔想挖掘罗杰斯内心黑暗的一面,其实罗杰斯身边的人早就烦透他了,你看看那些栏目组的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些的,经常嫌弃他的磨叽。

基于“善”与“慢”的理论,导演玛丽埃尔·海勒拍摄了中餐厅那场戏。

那场有如上帝再临的戏,在剧本里,它只是一句话而已,上面写的是,“此刻罗杰斯盯着记者看”。但导演却要求汉克斯把“盯”的表演时间拉长,越慢越好,越长越好,长到观众有一种错觉,就感觉,罗杰斯看的不是记者,他看的是观众。

罗杰斯在看着所有看着他的人。

而在中餐厅里的那些老年顾客,都是罗杰斯的遗孀、当年的栏目制作人、公司CEO等真实人物客串扮演的。

这是对故人的一个致敬,它很善意。

这份善意,就在那一刻,被苦于寻找伪善的记者领悟了

02 童真,像个孩子那样做大人

因为弗雷德·罗杰斯有国民级的地位,所以一般他很难被安排出来一个采访。

但根本原因在于,每一次给罗杰斯安排一个采访,最后被采访的,都不是罗杰斯本人,而是那位记者

因为罗杰斯对来采访他的人更好奇,所以他的采访工作会非常庞大,因为他本能会去了解这位访客。

最终,罗杰斯认识了很多记者朋友,罗伊德·沃格尔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

电影里有一个很有趣的对位关系,罗伊德和父亲关系极差,同时他自己又正在成为一个父亲,但他并不知道怎么当父亲,他更不想去问自己的父亲,父亲是什么?

在经历了三次采访之后,罗杰斯反而承担了一个父亲的职能。 罗杰斯问罗伊德,小时候有没有什么不舍的玩具,罗伊德厌烦地回答说有那么一只兔子吧。

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登台串场中,罗伊德昏倒了,“醒来时”他发现自己变成了兔子,在《邻里美好的一天》这档儿童节目里,他回到了他厌恶的童年。

童年有什么好?

一、有人照顾你。二、不用负什么责。

罗伊德是既没有在过去得到完整的照顾,还要在现在担起一个父亲的责。

他内心的恐慌多过怨愤,他慌张到连一个后座宝宝椅都安装不好。

要想成为一名大人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就像罗杰斯先生那样,和孩子一起长大,不断地,一次又一次,和不同的孩子一起长大。总有一刻,满车厢的大人和孩子都为你唱《邻里美好的一天》的主题歌。

这就是这部电影在“悠缓”后的第二道风景线——孩童视角

导演玛丽埃尔·海勒也是一个“老小孩”,她用如同电视栏目场景里的玩具车、公路和城市模型,来做电影现实故事中的空镜头,从孩子习惯性的视野里,去观看这个世界。

这一点,对于玛丽埃尔太熟悉了,因为她小时候就是“混”阿拉米达儿童音乐剧院的,她曾说,“那个男孩只是我后来的男朋友,我的初恋是表演”。

在儿童音乐剧院里她演过啥呢,有《小熊维尼》里的兔子瑞比,《夏洛特的网》中的老鼠坦普尔顿,还有《魔法师的外甥》里邻家女孩波利,这部剧的原著也就是后来我们熟悉的《纳尼亚传奇》系列第一部小说。

玛丽埃尔从小学开始,就要一年演四部剧,她非常了解,一个孩子,在扮演时的心思,而罗杰斯,就是那个长不大的孩子,他在电视节目全是他自己吗?不,还有他回到童年时代的表演。

导演玛丽埃尔·海勒与汤姆·汉克斯

“穿越”回过去,汉克斯也是如此。

在电影《地狱来的芳邻》(1989)中的一个场景中,汉克斯扮演的角色雷·彼得森正在看《罗杰斯先生的邻居》(《邻里美好的一天》原译名)的一集电视剧。更有趣的是,三十年后,汉克斯的儿子科林·汉克斯在《醉酒史》中也模仿过罗杰斯。

《地狱来的芳邻》中汤姆·汉克斯观看《罗杰斯先生的邻居》

更加真实到离奇的是,汤姆·汉克斯本身就是弗雷德·罗杰斯的第六代堂弟。

汤姆·汉克斯为《玩具总动员》牛仔伍迪配音,动捕出演《极地特快》,和他这位堂兄的做法都是一样。

像个孩子一样做大人。

03 媒介,信息大爆炸与始终不理解

现实情况是什么呢,记者罗伊德·沃格尔的原型人物没有在妹妹婚礼上和父亲打架,因为他的妹妹就没有结过婚。

2003年,弗雷德·罗杰斯死于胃癌,他的晚年一直在忍受病痛。留意汤姆·汉克斯在片末最后的表演,他一直扶着或搓着后背,其实那是一个对他晚年疾苦的象征

事实上,汤姆·汉克斯在十年前就知道《邻里美好的一天》这个电影项目,甚至在8年前,他就读到过一版剧本。

如果电影在十年前上映,那会是什么样?

我们只是知道,从前辈去世那年算起,17年过去了,再没有罗杰斯这样的人物出现。

因为每个人都在倾尽全力表达自己,而表达自己的前提,往往伴随着颠覆权威认知

言论爆炸,个体意识爆炸,为了让自我的观点变成其它人的共识,这个过程是暴力的,但我们浑然不知——请显过灵的“圣人”快速离开舞台。

他们可以在对历史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去定义一场战争,他们也可以在不精读科学的前提下总结万物规律,获得自信的来源竟然不是自省与自律,而是优先破坏那个知道最多但还不够完美的人。

《邻里美好的一天》诞生在TV媒体时代,来了一名拿过新闻奖的狠记者,想去撬开主持人的精神阴暗之地,他能做的也只是一己之力的较量。

当然,也不会有更多人了解罗杰斯的脆弱,他每次拍照,都是在努力记住这个人,“我认识他”这四个字,在别人眼中是像透支生命一样的许诺,但之于罗杰斯,他为此快乐,因为拍完照的一瞬间,他总是笑,像得到了宝。

如果你还想寻找一些通俗易懂却遗忘了很久的道理,《邻里美好的一天》这部电影最合适,9月18日,全国上映

留意电影最后三分钟,摄影棚下了班,缓步走向钢琴的罗杰斯用拳头凿了三下钢琴,像搞家庭装修一样声响告诉我们,他不是一个共识中的圣人。

然而正当“满足你意”的时候,他又悠扬地弹了起来,现场观众,只有他自己。

不对,也有你。


撰文/法兰西胶片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本号。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第一导演(ID:diyidy),欢迎关注。

短评

在超真实中诞生的“神圣”,当影片的开场,玩具沙盘取代实际拍摄形成establishing shot,《邻里美好的一天》是一部“反元电影”,它着眼于一种拟玩具化,Rogers的出现似乎为美国传统—精英精神分裂提供了一个和解的平台,但当我们拆开这部影片之后,却发现这种和解实际上要求,劝导一方,屈从于另外一方,它不再鼓励暴露出电影(电视)制作的媒介机器,但也没有否定它的存在,而是通过某种修辞学鼓励对于幻象的承认,承认作为世俗宗教的大众媒介,而汤姆·汉克斯本身就是一种偶像崇拜,但丝毫不会比起25年前的泽米基斯更加高明,企图令电影成为综艺节目是灾难性的,而后者本身即是与精英自说自话,避免了回应从后者直面而来的指涉。

3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还行

家喻户晓的传奇从未直视英雄的光环,满怀真诚的圣人不曾走出童年的奇观。不被接受的破碎看似遥不可及,不被承认的完整依旧近在眼前。原谅至爱亲朋的过失和原谅死亡一样充满艰难,化解内心深处的积怨和融化冰山一样需要时间。冰水稀释痛苦,琴键布满愤怒,罗杰斯的正能量,来自于黑暗。少见的反类型鸡汤片。虽然讲述的是罗杰斯这个美国儿童综艺界的传奇人物,但这个人好像只存在于微缩景观当中,距离感从头到尾一直都存在。他的善良,他的真诚,他的贴心,最后都化作那四下无人之时,闷雷一样的钢琴声响。他不是不会痛,他只是把痛苦藏了起来。从这一点上说,还是值得赞赏的,毕竟摒弃了以往老好人的温情脉脉,而给出一个陌生的黑暗视角,承认了不完美。但整体还是太诡异了,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吓人的汤姆汉克斯,皮笑肉不笑,吓得我重看了两次影片简介。

7分钟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还行

恭喜恭喜,恭喜汤姆汉克斯终于饰演到美国品格最善美高尚的人了!满足了吧!

9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年度恐怖佳片。“有时,人是善良的,但有时就是这些好人,也去做了坏人”,欢快语调却话锋一转,数次对准汤姆汉克斯那张皮笑肉不笑眼神却抽离骇人的面孔,末尾打断柔和钢琴声愤怒奏出的不和谐音,仿佛一尊表面完美无缺却满是裂缝的尊象,折射出现实版“蜡烛湾”一样诡异。每一个转场的卡通戏又仿佛重温了一次遗传厄运的微缩模型,男主那场缩身戏更是把不安感推向了高点。太可怕了,我不敢看第二遍。

14分钟前
  • 路人甲先生
  • 还行

汉克斯一开口说话 我整个人都平静了

16分钟前
  • 天边
  • 推荐

我也已经不恨他了,我只是永远无法原谅他。希望我能活到最终原谅他的那一天。

17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整条星光大道让我印象最深的星星就有“罗杰斯先生”。电影以互动访谈切入讲述美国孙进修爷爷的故事,结果人物拍得太表面而近伪,去年那部纪录片“与我为邻”反而更丰富些。汤姆·汉克斯真的成了好莱坞最后一个好人啊!

2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深度记者与语言类节目主持人互相套话攻心PKhhh 采访时被反套话反提问看笑了,很有职业代入感。电影整体很缓慢平淡,尤其我们不太了解Rogers节目的背景,所以很容易昏昏欲睡。疫情后第一部在放映厅看的片。把Rogers塑造得太像神父了,自带慈爱光环那种,结尾是最耐人寻味的,神父也有暗自愤怒发泄的时刻。

25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汤姆·汉克斯圣光太重,男主看到他就像被观音点化一样,瞬间醍醐灌顶…哈哈哈

26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讲真这故事能讲成这样,真的很高级,讲这样一个神一般的人物都有人评这是鸡汤?这个世界能不能好了

31分钟前
  • Dream_Mira
  • 推荐

我真的看美国人童年父爱缺失痛苦一生终于和解的故事看得恶心了。

35分钟前
  • Ivyhyun
  • 较差

本来以为是俗套melodrama打算pass,但是排《利刃出鞘》时听一个美国人说拍出了creativity,然后决定舍弃《两个教皇》看这个,事实证明听人劝还是对的。很普通的心灵救赎故事,但导演用她的真诚挖出了两位主角内心最本质和共通的性格:虽然表面上一个受爱戴另一个被厌恶,但实际上他们都是痛苦的人,而他们对痛苦的应对方式导致生活轨迹的不同。节奏很好。电视画面和电影画面穿插也很有趣。

36分钟前
  • 小A
  • 推荐

节奏很诡异,逻辑也很诡异,人物塑造也很失败,你根本感觉不到记者和他老婆的感情,不明白罗杰斯先生的动机,能够理解的就是父子关系的惯常俗套,虽然逻辑上也无法理解,这就是导演的能力太差了。老好人汉克斯彻底被拍成了做作的鸡汤,一手好牌打成这样,这个女导演的职业生涯可以到头了。

3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片子最奇怪的地方在于,汤姆汉克斯饰演的“圣人”,著名电视主持人罗杰斯先生,明明是整个故事里的配角,却又是这个故事(这个片子)之所以存在的前提及叙事的最终目的。电影海报上完全找不到故事主人公,也就是男主角(调查记者)的影子,但这个男主角以及与他有关的一切,围绕他而铺开的前情后果、所有的笔墨,又占据了影片至少70%的时间。以致于一直到影片结束,罗杰斯这个人物依然是扁平的、模糊的、戴着张名叫“美好”的面纱,一股缥缈的圣人气息,俗称“假仙气儿”,像个努力讨好全世界,尽职尽责、周到无比的老好人。

43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Tom Hanks的单眼皮眼睛好恐怖,Matthew Rhys的眼睛是「囧」形的。反正两个人的眼睛都好诡异。

45分钟前
  • ハヴィエ
  • 还行

男主这情感转变真的是看的我莫名其妙,完全没有共鸣,也就最喜欢Rogers最后bangbangbang弹钢琴的那小段。看预告的时候我还以为汤姆汉克斯的角色是卖壁纸的,按照我的理解,应该相当于我们国内的董浩叔叔吧。A Beautiful Day in the Neighborhood这个歌的曲调最开始知道是在TBBT,Howard的婚前单身聚会上他们用这个曲调改编的歌,啊还是TBBT亲切,也不知道记错没。(200114,字幕版复习剧情也get不到的故事。)

49分钟前
  • Hi Friday
  • 还行

一部拍给大人看的儿童节目,形式很新颖,虽然后半部感觉温情的有些俗套,但我还是很喜欢前半部,我也像Lloyd一样,觉得纯粹的真善美是只存在于儿童节目里的表演和伪装,却忍不住在地铁上大家一起唱would you be my neighbor的时候开始流泪。Thank you for just being you.

54分钟前
  • AROGUE-
  • 推荐

之前一直以为是标准的冲奥传记片,没想到采用了如此另辟蹊径的视角,并以“电视美学风格”进行了一场赤裸的媒介反观。剧情张力很强,充满悬念地侧写出罗杰斯先生的形象,同时也探讨了生命与死亡、家庭关系的痛苦与治愈这些一体两面的议题。罗杰斯先生被塑造得颇为复杂,表层之下掩盖的伤痕是他对自我发出的“不和谐音”,而再进一步,我们则能切身感受到他对所有观众建立在“理解”上的唤醒——“这个世界并不总是友善的,但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并接受。”虚假的善意是易碎的,只有理解生活中的矛盾、挫败、无力,才能让我们学着继续往前走。这其实也是我们面对当下支离破碎的世界,可以迈出的一步。

55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弘扬真善美,藿香正气。

6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依旧不变的圣人人设,虽有尝试撕碎面具的意向,但还是异常怯懦的收手了。如果把整部电影看做牢笼,那结尾那两声低沉又坚毅的琴键声,仿若“无声”的呐喊与呼救。最应该摘下面具得到救赎的人,是汤姆汉克斯自己。

1小时前
  • 丑橘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