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炮兵一师老兵的文章:本片真的有真实原型,不像中港合拍的某某行动号称根据真实行动改编,其实并没有那种行动。
“该片根据1979年对越作战时,广州军区炮一师27团在进攻朔江战斗中,派出的敌后观察所真实事迹改编而成的。很多外景也是在27团驻地拍摄的,群众演员由部队抽调的。炮一师师长宁金源、参谋长邱达雄担任军事顾问。宁金源曾任炮一师第十任师长,现在是著名画家。邱达雄后任广西军区司令,授少将军衔。
在全国影院上映《闪电行动》电影之前,1980年10月,八一电影制片厂曾经在炮兵27团驻地拍过军教片《闪电行动》,在各大军事院校进行内部教学,以此为基础,1986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与银都机构有限公司联合重拍《闪电行动》,然后向社会公映。
敌后观察所深入虎穴,孤军作战,一旦被发现,凶多吉少,我炮兵27团敌后观察所历经穿越国境线,躲避敌公安屯,被敌人发现搜山,紧急从悬崖转移突围,深入敌后道路里程二、三十公里,在敌人心脏里坚持了三天三夜的观察。尔后,又随步兵366团先头营行动,战斗了十六个昼夜,十三次报告情况,八次指挥炮火射击,歼灭越寇三百四十余名,摧毁敌炮阵地两个,火炮五门,火力点、支撑点五个。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作战任务。
炮兵27团开设的敌后观察所,是79年对越作战,整个东西两线,派出唯一的敌后观察所。
战后合成军首长给敌后侦察观察所记集体一等功,中央军委授予吴志平“战斗英雄”荣誉称号,侦察副班长孙传崇等所有敌后观察所人员记二等功一次。”
整体影片印象短评里面已经说过了,这里说一句影片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阮雄喊话的时候应该有一句“我们都是昆明步校毕业的!”当年众多越军军官都是在昆明步校上过学的,没想到我们最后被疯狗反咬一口,实在不值!我看本片的时候在上初中,我们学校里当时宣传活动的时候就有越南驻华大使、越共思想文化部副部长陈文律来访的图片(曾在西安上学),当时还不知道昆明步校这个名字,但看完本片有过了解后不免觉得实在是世事难料!
喜欢中越战争题材的网友应该还记得,1987年时国内曾上映了一部以对越自卫还击战为背景的宽银幕惊险战斗故事片《闪电行动》,其战争场面精彩激烈,双方斗智斗勇悬念迭出,情节紧张,扣人心弦,一时受到了无数观众的喜爱。多年以后,如果议论起80年代的中越战争题材电影,多数人都会脱口说出《高山下的花环》和《闪电行动》来,对二者印象之深刻居于同类题材影片的前列。相比较起来,《高山下的花环》在拍成电影之前早早就已由同名小说、戏剧和电视剧打下了深厚的受众基础,而《闪电行动》则完全是依靠电影本身建立起了知名度。由此可见,《闪电行动》这部影片之所以给那一代人留下了深深的记忆,其艺术魅力该是何等的不同凡响。
影片《闪电行动》是由柳琪辉编剧,朱岩、梁治强联合执导,香港银都机构有限公司和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制作完成。其后在内地和香港同期上映(在香港上映时易名为《闪电战士》),广受好评,因而获得了1986——1987年度广电部优秀影片奖和1988年第十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特别奖。
说到影片《闪电行动》,很多人都有一个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其制片方之一是香港电影公司,即香港银都机构有限公司,因此认为该片是大陆与香港合资拍摄的电影。实际上,香港银都机构有限公司是一家中资国有企业,像《大公报》一样,是潜伏于香港传媒界的“余则成”,为香港左派媒体(中资背景)的主要阵地之一。银都机构有限公司成立于1982年,是由“长城”、“凤凰”、“新联”、“中原”等影业公司合并而成的中资电影机构,其首任董事长至现任董事长均由中央政府方面指派。银都机构的主要宗旨和任务是拍摄进步电影、发行国产影片及团结香港业界,其出品的影片可直接在大陆市场发行,立项拍摄的影片亦不必经大陆广电部审批剧本便可以直接开拍。银都机构有限公司是中国电影在境外唯一的一家大型国有电影企业,下辖20多家分公司,资产总额近30亿元港币。自成立后的30多年中,银都机构为中国电影发展及统战工作做出了特殊而少为人知的重要贡献,功不可没。
具体到《闪电行动》这部影片,由于银都机构具有制作上的资源优势和一定的香港背景,加上当年内地与香港在经济发展及社会成熟度等方面的较大差距,因此该片体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含有香港商业片元素的艺术风格,给了尚处于改革开放启蒙阶段的内地观众以深刻印象,也难怪多年后他们仍对此念念不忘。
影片《闪电行动》以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为历史背景,但又没有体现出比较确定的历史时期和历史原型,而是杂糅融入了那场战争中的多个历史元素。影片编剧柳琪辉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资深编剧,在1962年上映的民兵教学片《地雷战》,就是他与屈鸿超、陈广生共同编剧创作的,在中国大陆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经典老电影;影片导演朱岩、梁治强都供职于银都机构,即是导演又是编剧,曾参与创作过《白发魔女传》、《少林小子》、《百变神偷》、《她来自台北》等内地观众较为熟悉的影片,都有不错的口碑;影片的军事顾问是邱达雄和宁金源。其中邱达雄曾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宁金源曾任广州军区预备炮兵第1师师长和广州军区司令部编研室主任,均为参加过中越战争的军中宿将。可以说,影片《闪电行动》的主创人员汇集了当时内地与香港的资深精英,影片质量由此得到了重要保障,并呈现出了有别于内地一般影片的精彩独特风格。
从该片的故事内容上看,主要叙述的是越南当局不断在中越边境制造流血事件,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得不奋起还击,收复祖国的神圣领土。越军以鹰嘴峰为天然屏障,利用行踪诡谲的“神秘重炮群”阻击中国军队,使中国军队的收复行动严重受挫。为此,解放军某师组织了精锐的侦察小分队,代号“闪电”,秘密潜入敌人纵深,与越军特工队斗智斗勇,在历经艰险后终于摧毁了越军的“神秘重炮群”,配合主力部队胜利收复了被侵占的中国领土。
从片中的故事背景看,围绕着收复被越军侵占的中国领土而展开战斗,这既有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的一定元素,更像是80年代前期中越边境拔点作战的基本套路;从片中的军队装束上看,解放军身着的还是65式军服,这是个明显标志,说明故事发生的历史时段至少是在1979年至1985年之间;从片中的枪械看,出现了国产81式自动步枪,这也是一个重要标志。该枪是1981年研制定型,其后投入量产并逐步列装,1984年10月1日建国35周年大阅兵中首次公开向世界亮相,1986年由兰州军区部队正式在老山前线投入实战。在此期间,不排除该枪曾小规模提供给部队在南疆战场上试用。综上所述,影片《闪电行动》的历史背景应该是1982年至1985年间最为可能。从另一个角度看,如影片中那样中国军队参战的是师级部队,越军也动用了“王牌第6师”,在1982年至1985年间发生的如此师级规模拔点战斗,就只有1984年的收复老山作战了。当然,以上只是笔者根据影片元素所作的合理推测,并不一定符合影片主创者的思路。按照影片中的叙述,越军“王牌”第6师侵入了中国领土达10多公里,整个战斗都是在中国被占领土上发生的,而这样的事在那场战争中从未出现过,也就根本找不到相应的历史原型了。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1979年的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解放军曾派出执行炮兵侦察任务的“吴志平小组”深入敌后,机智地与越军周旋,引导炮兵及时准确地大量消灭了敌人,从而被部队指战员们誉为是“神奇的眼睛”。影片《闪电行动》的故事情节,理当借鉴了“吴志平小组”的英雄事绩。
在影片中,解放军进攻部队遭到了突然出现的越军“神秘重炮群”阻击,伤亡严重,攻势受阻。指挥部命令前沿观察所实施观测和动用炮位侦测雷达搜索越军重炮阵地,但都没有效果。由此推断,越军重炮阵地是潜藏在其纵深隐蔽之处,必须派出侦察兵进行敌后侦察活动,为己方炮兵指示越军重炮阵地位置。可以说,上述故事情节是有着一定历史原型的。
在真实的历史上,中越两军进行长期炮火对峙的战斗主要发生在80年代中后期的老山战场。鉴于当时双方为控制战争规模,没有动用空军实施对地攻击,而主要进行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模式的长期阵地对峙战斗,因此火力成为了决定胜负的重要指标。在这样的客观条件限制下,炮战就成了老山战场上两军展开较量的主要方式。为了对抗国力军力占优的中国军队,越军在炮兵战术上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通常,越军将重炮阵地多设置在小青山后面的公路附近,火力能很好覆盖中国军队在老山、662.6高地、那拉及八里河东山附近的前沿阵地和纵深地区。越军部署的苏制BM-21火箭炮威力很大,超过了中国军队的同类型火炮。而苏制M46型130加农炮使用了新的火箭增程弹,射击距离超过了中国军队的所有火炮,在远程炮战上占据了优势;越军的直射火炮和高射机枪主要配置在小青山和汉杨高地等处,居高临下瞰制了那拉地区的中国军队诸阵地;各种迫击炮则分散潜藏在与中国军队前沿紧贴的各主要阵地附近,隐蔽迅速,游动袭扰。越军有时还会使用苏制“萨格尔”反坦克导弹实施精确射击。一般是配置在距中国军队阵地前沿或翼侧600-1000米的独立高地上,按照步兵用高射机枪、重机枪打曳光弹指示的目标,突然发射摧毁中国军队的重点防御阵地指挥所和炮兵观察所。当实施重点进攻时,甚至还会用导弹打击中国军队阵地的普通工事。越军采用如此火力设置充分利用了老山战场的特殊地形,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了有利态势。而中国军队所处的战场地形不利,前沿观察效果有限,采购自英国的“辛柏林”炮位侦测雷达能够侦测的主要是越军的迫击炮阵地,对越军在小青山、汉杨的直瞄火炮阵地和小青山侧后的重炮阵地则难以掌握具体位置,反制办法不多,长期受其火力威胁。有鉴于此,中国军队确曾大量派遣侦察兵和观察人员深入敌后,以获取重要情报及为炮兵指示目标。
影片中奉师长命令,侦察参谋刘凯华组织了一支由老班长姜元、机枪手梁国柱、冲锋枪手高天虎、排雷手林小亮、炮位观测员方永平、报话员李久鸣等人组成的侦察小分队,代号“闪电”,准备潜入越军纵深的655高地附近,查找越军设置的隐蔽重炮阵地。
影片中当进攻受挫后,师长命令部队暂停进攻,调整一下,同时询问参谋长“刘凯华在哪?”参谋长回答:“正在军部参加特种训练。”接着,画面中就出现了刘凯华表演滑绳自救的矫健身姿。应该说,在影片放映的当年,“特种训练”这个词对于信息闭塞的内地普通军迷来说还较为陌生。当然,到了现在,要是还有军迷不知道“特战”的概念,说出来也是要被同好嗤之以鼻的。这就是时代的进步。就影片中的表现来说,实际上解放军当年还没有专门的特种作战部队,特种作战这个概念尚属新奇的舶来品,远谈不上在军界上下有多少深刻的认识。在79年对越作战之后筹备举行的规模宏大的1981年华北大演习中,依然是传统的大兵团机械化作战模式,并没有表现出有关特种作战方面的内容。在部队平时训练和实际作战中,像深入前线和敌后进行侦察、捕俘、搜集情报等任务,主要是由侦察兵来完成。在上世纪7、80年代,解放军在野战军的军、师级编有侦察连,在步兵团编有特务连侦察排,用以执行上述任务。在1979年的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由于解放军多年未战,又受政治运动干扰,部队训练不佳,因而在实战中表现不很理想。具体到侦察兵的使用上,往往将军、师、团里的侦察兵集中起来,分别编成军、师侦察大队,当成警戒、战斗分队使用,没有很好地发挥侦察兵的作用。即使执行了侦察任务,也因平时训练不够而技战术动作生疏,不善于边打边侦察,捕俘效果亦不好,造成了总是感到当面敌情掌握不清,情况不明了,难以及时准确提供情报给上级的困难局面。
鉴于上述的历史原因和影片内容所限定的历史年代,影片中参谋长说刘凯华正在参加“特种训练”,就有些穿越了。从影片中表现出来的训练内容、服装、器械上看,并未脱离解放军当时一般的侦察兵训练模式,执行任务时也都是临时抽调人员进行编组,还没有形成现代特种作战所需要的特殊编组、特殊训练、特殊装备和特殊战术及手段等必备之要素。实际上,有关特种作战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解放军是在90年代之后才逐步走上正轨的。
另外,关于“闪电”侦察小分队的人员组成与任务间的关系,也有些可商议的地方。“闪电”小分队的主要任务是深入敌后,查明越军隐蔽重炮阵地的位置,以配合很快就要发动的总攻。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分队最重要的目的是执行炮兵观测任务,因此要争取时间,隐蔽行动,力避与敌人发生冲突。然而在影片中的小分队人员组成上,却是以战斗人员为主,炮兵观测员只有一名,所携带的观测器材又非常简单,与要执行的任务相比明显有些本末倒置,这在实战中是不会出现的。从炮兵观测的专业上说,在执行任务时,观察人员携带地图、秒表、光学测距机、激光测距机等专业装备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难以及时准确地测出敌方军事目标的坐标位置,这与影片中的描述迥然不同。当然,影片的主旨是要表现解放军侦察兵与越军进行各种斗智斗勇,从而忽略专业的炮兵观测要素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不同。
影片中在越军“王牌”第6师师长的介绍下,曾深入中国境内多次执行任务,屡立战功的特工队队长阮雄出现了。他还拿出了两瓶从中国带回来的名酒,因而一出场就显示出了不同凡响的气势。阮雄曾到中国学习过,与刘凯华同为昆明军区步兵学校的高材生,对中国军队的战法非常熟悉,极为不好对付。在影片后来的发展中,“闪电”侦察小分队就是与阮雄带领的特工队屡屡遭遇,双方进行了多次的殊死较量。
特工部队是越军中一个非常富有特色的兵种,其前身来源于抗法、抗美战争时期的“敌后侦察组”、“城市别动队”、“武装侦察队”、“武装工作队”等执行特别任务的精锐分队。1967年3月,这些力量被合并成为了专门的特工部队,直属于越南人民军总参谋部。其最高建制级别为团,兵力约1200人,基本装备采用步兵团制式装备,有冲锋枪或自动步枪、轻重机枪、美制40毫米榴弹发射器、高射机枪、迫击炮等,另加强较多的火箭筒及反坦克火炮。在执行任务时,通常以班、组(3~6人)为单位独立行动,渗透到敌军纵深,袭击指挥所、炮兵阵地、车站、桥梁、机场、港口、仓库、医院等重要目标,号称“以少胜多,以小胜大,险中取胜”。
越军特工素质优秀,善于伪装,惯用夜间袭击作战,行动迅速,风格狡诈,无孔不入,非常厉害。在抗美救国战争中,越军常常使用特工部队渗入敌后作战,给美军和南越军造成了很大损失。如1967年11月23日,越军一个水上特工小分队在越南南方奇袭了侵越美国海军第七舰队833号微型航空战斗舰群,炸毁833号修理舰,炸坏、炸伤其他护卫舰和小艇10艘,歼灭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军官和技术人员350名,摧毁105毫米榴弹炮6门、81毫米迫击炮3门、40毫米高炮3门、高射机枪12挺、直升飞机2架及一些弹药物资。参加战斗的越军特工分队无一伤亡,创造了越南人民军战史上著名的“奇袭833”战例。经过多年的实战锻炼,越军特工部队已成为其武装力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范围内担负着机动作战任务,其性质已接近于今日的特种部队。
在1979年的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正面战场的越军节节溃败,但其特工人员却常混入中国军队后方,分散出没,袭击炮兵、机关、后勤、落单人员和民工,当时给解放军造成了不小损失,非常可恨。到了80年代的两山(老山、者阴山)作战时,越军则实施了广泛的特工作战,执行破障开路、协同攻击、潜入袭扰、佯动牵制等任务。越军在发动营以上规模的进攻作战时,常常使用一定兵力的特工分队于步兵分队前面开路,排雷破障,引导步兵前进。当步兵发起攻击后,特工分队则转为伺机捕俘,或是将部分特工与步兵混合编组,配合步兵的攻击行动。有时越军特工还会在次要进攻方向上佯动,吸引牵制中国军队,掩护其主力从主要方向突然发起攻击。另外,越军特工活动范围广,出击频率高,规模小,不分日夜,利用中越边境复杂地形广泛渗入中国军队阵地内及中国境内,实施侦察、袭扰、捕俘、绑架、暗杀、恐吓等行动,往往打了就走,着实防不胜防。在两山战场上,与越军特工斗智斗勇已成为解放军各轮战部队习以为常的事情,稍一不慎,就会吃大亏。长此以往,造成了中方在防御上的一定被动。
影片中塑造了越军特工队长阮雄这样一个人物,正是集合了历史上越军特工人员的优秀素质,从而形成了戏剧化的强烈矛盾对比,突出了敌人的强大与解放军敢于战胜强敌的无畏胆色,大大加强了影片的矛盾冲突与观赏性。不过,越军特工部队属于精华力量,一般要执行深入敌后的独立作战任务。像围剿中方渗透人员这种治安任务,动用普通步兵足矣,不需要专门把精锐的特工部队拉上去。影片中的情节设置,属于艺术化表现的需要,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战场真实。
在80年代的两山作战中,正是由于越军特工部队神出鬼没,对中国军队造成了巨大威胁,才掀起了中国军队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侦察作战。
位于云南中越边境的老山地区是两山作战的主要战场,该地区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山岳丛林地特征,山高坡陡,峰险谷深,丛林茂密,茅草没人,道路稀少,雨多雾大,能见度差,战场环境非常复杂。在这种地区作战,炮兵受到较大限制,射击效果很受影响。然而越军土生土长在亚热带及热带地区,对这种自然环境比较适应。其经受了抗法战争、抗美战争长达20余年的战火考验,部队素质很高,战法纯熟。在炮兵方面,越军非常擅长使用各种迫击炮,分散配置,靠前作战,游动迅速,射击精准,常常打了就走。越军的前沿炮兵观察哨也很精干,善于利用地形潜伏,严密伪装,居高临下,交叉观察,及时为炮兵指示目标。在两山轮战期间,解放军前沿人员在阵地内外运动时常遭到越军炮火狙击,时有损失。甚至哪里的竹林树梢出现异样晃动,越军的观察哨都会打曳光弹指示目标,很快其炮兵火力就会凶猛地砸过来,对解放军威胁很大。虽然解放军的炮兵火力较越军炮兵有一定优势,但在受限环境下作战,射击效果往往大打折扣,特别是很难克制越军神出鬼没的迫击炮。而且越军经常布设假目标和假发射点,诱使解放军炮兵浪费炮弹,也很令人头疼。
为了对付越军的迫击炮,当时国家花了几十万美元从英国进口了两部“辛柏林”炮位侦测雷达。这种雷达采用相控阵型电子扫描技术,通过探测敌方迫击炮的弹道并进行解算,可以精确判断出敌方炮阵地的位置,从而引导己方炮火进行反击。“辛柏林”雷达自1970年代中期起在英国和联邦德国军队中服役,对81毫米迫击炮的探测距离达到10公里,对120毫米迫击炮的探测距离可达14公里,最远扫描距离约20公里。“辛柏林”雷达部署到了老山前线后,能够较准确地捕捉越军迫击炮阵地的位置,在多次压制越军炮兵的战斗中效果良好,打得越军很是狼狈。为了保护“辛柏林”雷达,中方在其开设地附近专门布置了一个连兵力进行警卫,旁边还有一个160迫击炮阵地可提供火力支援。
1984年7月6日,越军的一支特工分队从中国军队的阵地接合部秘密渗透进来,突然同时袭击了“辛柏林”雷达站、160迫击炮阵地和附近的警卫部队驻地。越军特工打得干净利索,10分钟结束战斗,迅速按原渗透路线撤回了境外。中方警卫部队措手不及,伤亡50余人,一台发电车被炸毁,一部雷达受到破坏。好在越军这次袭击纯属“瞎猫碰到死耗子”,对“辛柏林”雷达的作用和构造并不清楚,因而没有炸到要害。经过修理后,这部雷达又继续投入了作战。
对于这次雷达遇袭事件,从昆明军区到总参、中央军委的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分别作出了批示,要求前沿部队要克服麻痹思想,做好随时作战的准备,不得松懈。据说这件事当时惊动了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特别召来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询问:“越南的特工这么厉害吗?他们的特工可以进来,我们的侦察兵为什么不能出去?”由此,拉开了一场绵延近5年之久的对越侦察作战序幕。
在两山作战初期,战场的侦察保障工作主要由昆明军区参战部队自己组织实施。“辛柏林”雷达被袭事件后,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和总参命令,抽调武汉军区和成都军区的精锐侦察分队分别组成了第1、2、3、4、5侦察大队,共3500余人,于1984年7月21日秘密进入老山战区参战,归昆明军区前指指挥,执行巡逻、警戒、渗透、侦察、捕俘、伏击、破袭、反特工、引导炮兵、配合步兵作战等任务,保障老山、者阴山主战场的翼侧安全。可以说,这是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次成规模的侦察作战,既是保障主战场翼侧安全的配合行动,又是对越军特工作战的反制措施,以尖刀对尖刀,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此后一直到1989年1月,济南军区、空降兵部队、新疆军区、兰州军区、北京军区、北京卫戍区、天津警备区、沈阳军区也均派出精锐侦察分队,又先后组成了10支侦察大队,轮番进入老山战区实施侦察作战,取得了重大战果,有力配合了主力部队的坚守防御作战,胜利完成了中央军委赋予的作战任务。
影片中接下来叙述了潜入敌阵、勐江惊魂、救援傣女、智闯关卡、雷区血路、识破女特、山洞激战、发现敌重炮阵地、双方殊死对决等一系列精彩情节。“闪电”小分队在付出重大牺牲后,终于歼灭了越军特工队,引导后方炮兵摧毁了越军隐蔽重炮阵地,配合主力部队取得了战役全胜。应该说,在艺术表现上非常成功,充分展现了双方斗智斗勇的惊心较量,给无数观众留下了多年难忘的深刻印象。不过从战场真实的角度来看,其间却又露出了许多破绽。如上演了类似老电影《奇袭》中的公路闯关桥段,与越军直接正面接触,这样做的风险太大,在两山侦察兵的实战中是不可能发生的;经历了“特种训练”的侦察兵李久鸣却没有接受过基本的越语学习,以致在遭到敌人盘问时暴露了身份;路遇身份不明的中国“傣女”,但未让其返回仅距离“二里地”的居住村寨,而是带上一起执行任务,明显违反了战场纪律;阮雄与刘凯华争夺美式M16自动步枪时,刘凯华夺到了步枪,却被阮雄卸掉了弹匣,因而没有打响。实际上,该枪有空仓挂机功能,弹匣如没有子弹会发出提示,阮雄此前还用枪对准刘凯华准备射击,断不会用一支空枪来指着身手敏捷的敌人。这时即使被卸去了弹匣,枪膛内仍有一颗子弹可以击发;刘凯华最后用“瞪眼法”来为后方炮兵指示射击目标,也与战场真实距离较远等。当然,上述情节都属于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的范畴,就影片的艺术表现主旨来说,也不能多加苛求。
从影片中表现出来的武器枪械等道具看,在当年也是很新颖的,颇有趣味。如侦察兵高天虎手持一支国产81式自动步枪,当时应属于还未装备全军的实验型号,只供少数人员试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是,该枪可以发射威力较大的枪榴弹,并且要用空包弹发射,堪称填补了国产步兵武器的一项空白。可惜的是,当后来81式自动步枪装备部队投入实战后,却没有同时配发枪挂榴弹,以致该功能基本成了摆设,遗憾地没有创造出更多的战场传奇;片中阮雄使用了一支美式M16自动步枪,从握把的弯形设计看,该道具应是仿制于美式M16的国产CQ自动步枪,主要用于外贸出口。越军的武器虽然主要承自于苏式武器体系,但自越南战争后却缴获了南越军队使用的大量美式武器,并装备给了部队。因此,阮雄使用一支美式M16自动步枪倒也不能算是突兀。毕竟他是特工队长,十八般武器样样精通是必备要求;侦察兵方永平使用的是国产79式轻型冲锋枪,这在当年也属于实验型号武器。79式轻型冲锋枪是中国研制的第一代多用途轻型冲锋枪,携带方便,出枪快、精度好、射速高,在近距离交战时威力很大。缺点是射击可靠率较低、容弹量较小等,后来主要装备给了公安、武警和民兵预备役人员使用;片中还出现了大量国产56式冲锋枪和苏制AK47自动步枪的身影,这在当年是战场真实。由于历史的原因,中越两军武器源出同门,在战场上互换互用非常方便,因而体现出了一种别样的战争残酷感。老班长姜元和侦察兵梁国柱各自使用了膛口经过改进的56式冲锋枪,同样能加挂枪榴弹,看上去很是别致。另外,越军女特工月梅和少数越军还使用了中国产54式冲锋枪(或是苏制PPS43冲锋枪),这也有历史的原因。由于中国和苏联的长期援助,在越南战争期间,北越人民军和越南南方解放阵线武装力量曾广泛使用过54式冲锋枪或PPS43冲锋枪与美军及南越军作战。因该枪较为适合在热带丛林地区作战,甚至还得到了美军的青睐。到了1979年中越开战时,这种古董枪已从越军正规部队中退役,但在边境地方军、公安和武装民兵手里还有;片中越军使用了苏制RPK班用轻机枪,是以苏制AKM突击步枪为基础发展出来的轻机枪,在性能质量上还要好于解放军仿制于苏式RPD轻机枪的国产56式班用轻机枪;梁国柱在最后阻击敌人时使用的应该是56式班用轻机枪,但从膛口与准星的位置形状看,却又有国产74式轻机枪的特征,具体是什么武器还有待考证;刘凯华后来用于克敌制胜的应是一支国产54式手枪(不过片中有一个特写,刘凯华从枪套中抽出半截的却是一支勃朗宁1935式手枪),该枪威力大,可靠性良好,在解放军中服役数十年,产量巨大,堪称国产手枪中的“常青树”。
影片中除了上述的武器枪械道具外,其他道具也比较有特色。如表现出越军的服装、军衔、罐头、证件等,都考证得较为具体真实。甚至一些越军脖子上还系着一条带有斑纹迷彩的围巾,“闪电”小分队在乔装成越军时也如此打扮,这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是很常见的现象,一巾多用,能够用于擦汗、防蚊,受伤后还能紧急用来止血。由此可见,影片的主创人员在不起眼的道具上也下了很大一番功夫,其精益求精的态度殊为可嘉。值得一提的是,在影片开头还出现了中国军队用于测量炮位目标的军用雷达。在真实的历史上,这指的就是中国购自英国的“辛柏林”炮位侦测雷达,在两山战场上立下了很多功勋。不过,影片公映时中越战争尚未结束,该雷达还属于高度军事机密,能否像片中这样将其原型直接呈现于银幕上,仍属一个疑问。
影片中有一段情节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记忆:在经过最后的殊死对决击毙了越酋阮雄后,已经负伤的刘凯华身背报话机,头戴耳机,右手持话筒,左手伸出大拇指和小拇指测量着前方距离,口中同时报出坐标:“霹雳霹雳,我是闪电。敌人流动重炮位置,距离1(腰)1(腰)7(拐)2(两),纵坐标1(腰)37(拐)2(两)8,横坐标9(勾)7(拐)0(洞)3,高程332(两),八发急促射,预备,放!”霎时间,中国军队千炮齐发,地动山摇,越军阵地到处开花,真是大快人心,令人热泪盈眶!应该说,观测敌方目标距离并报出位置坐标,正是侦察兵执行引导炮兵任务的主要内容。不过电影中还是表现得比较夸张。刘凯华用的这种观测方法俗称“瞪眼法”,是炮兵最基本的训练科目之一,根据已知参照物来测定目标方位角。在其他技术手段都用不上的时候,用“瞪眼法”和“跳眼法”来简单测定目标角度和距离,虽然精度很差,但也没有别的办法。目标高程一般来说需要通过仪器测量后再计算出来,如果事先已将侦察区域内的目标高程都熟练记住,直接报出来也有可能。然而像刘凯华那样,手势一比划就能同时报出目标坐标来,便没有可能了。通常来说,炮兵侦察在测定距离和方位时,会使用交会法、秒表法、图上作业、光学测距机、激光测距机、平面直角坐标法、井字坐标法等技术手段,需要地图和进行计算。要是都像电影中那样简单,还要那么多专业仪器和方法干什么呢?战争也未免太浪漫了。
影片结尾中国军队在总攻时发射了极为猛烈的炮火,将越军阵地打得一片灰飞烟灭,场面非常壮观惊人,这在当年的银幕上是不多见的。说起来,这段画面还是取自于1981年华北大演习时的纪录片。该次演习是解放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实兵实弹演习,动用军队11万人和大量武器装备,花费了约10亿元人民币,几占当年军费的十六分之一,也难怪炮弹打得如此不吝啬,场面如此震撼人心了。
影片《闪电行动》的主要演员中有一些观众颇为熟悉的面孔,事隔多年,仍然令人记忆犹新。
饰演沉谋英断的侦察参谋刘凯华的是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员杜振清,其形象英武,正气凛然,很好地诠释了一名智勇双全的解放军军官形象。因为该片,他荣获了八一厂小百花奖优秀男主角奖。不过,杜振清在影片中留的长发后来引起了很多人的吐槽,还有人斥之为“恶心”,认为其不符合解放军的真实形象。然而,两山作战是一场特殊类型的边境战争,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经验主义一概论之。在历史上,越军的军容形象可谓相当散漫,很多人都是长发齐眉,蓬头垢面,一副瘪三样子。对于中国士兵在作战时要剃光头的习惯,越南人是非常清楚的。刘凯华是侦察参谋,不是普通步兵,需要经常化装深入敌境侦察,要是也随了俗,还当得了侦察参谋吗?
杜振清后来参演的电影不多,主要有《神猫与铁蜘蛛》、《中国勇士》、《枪访要塞》、《旭日惊雷》、《远东特遣队》(电视电影)等几部。电视剧作品多一些,如《洛神》、《传奇皇帝朱元璋》、《特殊使命》、《当代检查官》、《铁鹰行动》、《公安部长罗瑞卿的故事》等。值得一提的是,在2001年因故未能播出的30集大型史诗电视连续剧《朝鲜战争》中,他还饰演了志愿军第38军军军长梁兴初。杜振清的主要专业方向是话剧,曾出演过《威尼斯商人》、《原野》、《火神与秋女》、《风暴》、《保尔柯察金》、《我有一个梦想》等作品。2008年时,笔者还与当时的女友专程去北京东方先锋剧场观看了全新改编的瑞士著名剧作家迪仑马特的话剧名作《物理学家》。杜振清在剧中饰演了托身“牛顿”的物理学家老马丁,仍然功力深厚,意气风发。
饰演强悍狡诈的越军特工队队长阮雄的是青岛演员赵小锐,凭借该片获得了中国百花电影节百花特别奖和八一厂小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1983年时,他在华山执导的香港影片《少林俗家弟子》中饰演了武功高强的师父恒德,由此正式出道。同年,他又在电影《一个和八个》中主演了大秃子的形象,因而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赵小锐塑造的最有名的角色,就是1997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水浒》中的黑旋风李逵,可以说家喻户晓,因此获得了第十六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男配角奖。
多年以来,赵小锐勤奋耕耘,先后出演了电影《草莽英雄》、《天音》、《神秘的女人》、《独行客》、《烈火金刚》、《决战之后》、《刑警荣誉》、《炮打双灯》、《冲出死亡营》、《飞虎队》等;电视剧《铁血风尘》、《天桥梦》、《光武大帝》、《大宅门》、《平原枪声》、《使命》、《反黑使命》、《萍踪侠影》、《小鱼儿与花无缺》、《吕梁英雄传》、《大汉天子2》、《鹿鼎记》、《乔省长和他的女儿们》等,至今仍活跃在荧屏上。
饰演足智多谋的老班长姜元的是著名演员孙海英,对于他观众们都非常熟悉。从1991年在电影《大决战——辽沈战役》中饰演一名国民党军官而第一次触电后,孙海英又出演了《双旗镇刀客》、《金戈铁马》、《西域响马》等几部影片,但都不温不火。在2001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孙海英饰演了一位军人父亲石光荣,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创下了很高的收视率,从此一炮而红。后来孙海英又出演了数十部影视剧,但都未能复制《激情燃烧的岁月》所创造的辉煌。近年来孙海英频频发表了一些有争议的言论,惹起了很多人的反感,遭到了炮轰。不过,就具体而言,他说的一些话也不都是错的。从意识形态角度出发来炮轰一位演员,很难说是适当的。
饰演逢山开路、一夫当关的机枪手梁国柱的是河北省话剧院演员储智博,曾先后在《雷场相思树》、《神龙车队》、《啊!中国战俘》、《大决战——淮海战役》、《大进军——大战宁沪杭》、《兵临绝境》、《北纬三八线》、《导弹旅长》、《波涛汹涌》等影视剧中出演过各种军人角色。因为影片《雷场相思树》和《神龙车队》,他分别荣获了八一厂小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与最佳男主角奖。在八一厂拍摄的影片《北纬三八线》中,他饰演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联合司令部(中朝联司)副政治委员朴一禹。遗憾的是,这部影片和电视连续剧《朝鲜战争》一样,由于政治原因而至今未能与广大观众见面。在1989年被调入海政电视艺术中心后,储智博还被称为“不是军人的军人成为了真正的军人”,这也算是一段佳话。
饰演舍身滚雷的破雷尖兵林小亮的是著名童星祝新运。1974年时,他在文革影片《闪闪的红星》中饰演了潘冬子一角,引起巨大轰动,一时在中国内地无人不知。祝新运后来又相继出演了《萨里玛珂》、《赣水苍茫》、《十天》、《颤动的金翅膀》、《黑脸女婿》、《惊涛骇浪》等影片,但影响都远远比不上处女作《闪闪的红星》。中年后祝新运涉足导演工作,曾以副导演身份参与制作了影片《弹道无痕》,在电影界引起过强烈反响。现在,祝新运已担任了八一厂演员剧团团长。
饰演机敏调皮的报话员李久鸣的是青年演员陈晓雷。在1981上映的影片《苏小三》中,他饰演了聪明勇敢的流浪孩子苏小三。笔者还记得,小学时第一次过“六一”儿童节学校免费发的电影票,就是这部《苏小三》。在影片《闪电行动》中,陈晓雷的表演相当有戏,特别是最后关头飞身一跃以生命护卫报话机的英雄壮举,令银幕前的观众无不动容。在1986年播出的对越作战题材8集电视剧《凯旋在子夜》中,陈晓雷饰演了跟着连长童川(石兆琪饰演)身后转的通信员小黄,这个角色就少有人记得了。陈晓雷还曾先后出演过电影《请把信留下》、《党小组长》、《猎豹出击》、《刺杀玫瑰》,电视剧《像风一样离去》、《重返上海滩》、《曹老板的十八个秘书》、《心理杀机》、《别阻挡我的幸福》、《隔世之恋》、《朱家花园》等,也是一位勤勉的演员。
饰演沉着老练的炮位观测员方永平的是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青年演员赵军凯。他出演过的影视剧很多,如《索伦河谷的枪声》、《家庭琐事录》、《密令截击》、《中国刑警》、《泪雨花红》、《抉择》、《危险的旅行》、《红日》、《棉花儿盛开》、《隋唐英雄传》、《飞虎神鹰》等。有趣的是,中年后的赵军凯面相渐呈歹毒凶恶,因而塑造了不少类似的角色。如在近年著名的断案类电视连续剧《神探狄仁杰》(1~4)中,他每部都饰演了相关的坏人角色,让人看得心神很是不爽。
饰演单纯善良、勇猛顽强的冲锋枪手高天虎的是青年演员孙成宾。可惜,他的资料实在太少,未能搜索到其后续发展。
饰演解放军师长的是老演员春歌,其银幕作品很多,如《与魔鬼打交道的人》、《他们在相爱》、《回头一笑》、《喜鹊岭茶歌》、《乡音》、《廖仲恺》、《舞狮人传奇》、《特区打工妹》、《快乐岛奇遇》等,也是一个熟面孔。笔者还记得,在李宇春出道后最红的时候,有位“玉米”没事搜来《闪电行动》看。当他发现演员中有一人叫春歌时,不禁怪叫一声,令得满座莞尔。无聊。此春歌并非彼“春哥”,叫什么叫!
饰演梁国柱妻子凤英的是山东省话剧团演员迟蓬。在1983年播出的电视剧《红叶,在山那边》中,迟篷因塑造了待业青年吴月一角,一举夺得了第四届电视剧飞天奖最佳女配角奖,出道不久便已成名。在从艺多年中,她曾先后出演过大量影视剧角色,善于塑造朴实自然、感情细腻的各类女性形象,在观众中口碑很好。笔者了解到,迟蓬还曾是不少光棍汉心中的梦中情人,只可惜她早早便成为著名影视演员智一桐的儿媳妇,光棍们也只好偃旗息鼓了。
《闪电行动》中还有一位演员给观众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就是饰演越军女特工月梅的珠江电影制片厂青年演员张玲。她是哈尔滨人,生就了东北姑娘特有的修长挺拔身材,曾当过舞蹈演员,是1983年左右进入的珠影厂。张玲容貌俏丽,性格爽朗,是当年中国影坛的著名美女之一,多次上过《大众电影》杂志。不过张玲出演的影片并不太多,除了《闪电行动》外,还有《爱情的旅程》、《彭大将军》、《靓女阿萍》、《神秘的旅游团》等。90年代中期后,她就在中国影坛消失了,这是颇为令人遗憾的事。
电影《闪电行动》就是这样一部制作精良、令人难忘的影片。它应时代的召唤而生,给无数观众留下了深深记忆,成为了80年代类型片中的经典之作。事过多年之后,重看这部影片,其魅力仍然不减,并且具有了一种穿越历史时空的沧桑感。或许,惟有缅怀,惟有感动,惟有希翼,才能更好地表达我们对这部影片的喜爱之情。
最后,用影片中的一句台词来结束本文吧:刘凯华面向战场,手握话筒:“收复我领土,向敌人纵深开炮,放!!”
俺是在当初全国公映的时候看的《闪电行动》。在那个年代,还没什么好莱坞大片,所以说这种香港导演拍摄的战争片可以说完全不同与以往国内的传统样式,还是很受欢迎的,当年火遍全国,反响很好。当时俺的评价就一个字:酷!好像这个字刚开始在国内流行……哈哈
全片节奏明快,毫无拖泥带水,可以说没有一个多余镜头,这在当时尤其难得。直到今天,这也是很多内地导演貌似改不掉的毛病。另外,很多国内电影常见的窠臼,它难免似的也有一些……
关键是全片充满了80年代的气息,尤其是在21世纪的今天,又重温了一遍更加感慨良多。作为火爆的战争片,它并不缺少生活气息,不多的镜头却可以反映出80年代的氛围,它是中国自己的战争电影,而不是像今天,很多战争片总有一股子美帝的味道,虽然说并不难看,但是好莱坞的气息太重,也许这是我们还没有出师的缘故。
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看见它的高清版本,不指望4K,哪怕1080P也好啊。
最后,向保卫中印边界的所有烈士致敬,向卫国戍边的所有的卫士致敬,向古往今来保家卫国的英烈们致敬,愿中国军人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精神永存!
非现在的神剧可以比拟,里面的越南人不好对付,我军战士也是会伤亡的,但情节处理的很好,如果能够处理的更易致些,估计就是我活的兰博
烈士不朽
相当精彩的野战,集群炮战,可能是最具参考意义的现代战争
现在已经全都忘了,就记着是好人打坏人,打啊打,坏人全死了。
满满的回忆啊,老爸买的一摞VCD碟片,最喜欢的就是这部
小学最爱
霹雳霹雳我是闪电。竟然还记得
越方boss是昆明步校毕业的
中国唯一一部越战电影,小时候80年代看的,眼泪哗哗的,目前网络资源都找不到!导演朱岩连个照片都找不到,我试了百度图片都没有!可怜
难得纪念那些战士们。
小学时集体观看的爱国电影,再看仍然津津有味
中越自卫反击战是中国军队相距最近的一次大规模战争,战争中用到的坦克大炮还是比较靠谱的,相对比较先进的。
小时候,从《高山下的花环》《血染的风采》《战争让女人走开》《凯旋在子夜》到《闪电行动》到达了一个最高潮,虽然是时代的产物,每一个影视作品却是有血有肉。本片中的背景是虚构的,但是侦察兵(特种兵)参与战斗是真的,当年一个雷达基地几分钟被越南特种兵捣毁,于是全国的特务营和特务连,全部召集到越南战场,双方进行了几年的特种兵战斗。……电影很好看,很真实,很悲壮,而且,当时国内任何反映这场战争的影视剧都可以看出反战,和反讽时代。……改革开放后,“最可爱的人”,“傻大兵”竟然同时存在,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以至于1993年的《海马歌舞厅》还特地有一集“我是一个兵”(于谦,刘佩琦,赵君),来探讨正确的价值观。
Memory
确实有了拯救大兵瑞恩和第一滴血的感觉,要是做的再精细点,就可以传世了。我军超级士兵孤胆英雄的鼻祖级别,战狼冷锋的前辈。最帅的是孙海英,国产兰博。
又是一个少儿节目,大概四五岁时候看过。
"向我开炮!向我开炮!"
小时候看过很多遍。太可惜了,现在不能拍这样的题材了!孙海英当年还是牛的,果然有点英雄情节。
还有一部什么敢死队,也是讲越战的,不错
红海行动的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