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把它保存一百年 禁忌的游戏
法国人总是能够在孩童身上刻画出我们所不能想象的故事,但是这些却比我们所接触的其他都要真实。无论是关于叛逆的《四百击》还是关于孤独的《红气球》抑或残忍情色的《春之森林》,那些故事里的主人公,在荒凉繁华孤独寂寞残酷的世界里行走,他们偶尔也有微笑,更多的时候,是安静却伤痛的眼神呆呆的望着摄像机,我们咬着嘴唇不再怀念,被割破的岁月里面,只能通过这些国外陈旧的影片里面的破片来拼凑那些没有经历却体验过的伤口。2007年,11月的最后一天,我看着米歇尔在79分50秒,流着眼泪,把波莱特最后留下的项链,放在猫头鹰的身边,然后颤抖的说,把它保存一百年。
而结尾,波莱特则在孤儿院的人群中,哭着重复喊着,米歇尔,米歇尔,米歇尔……
当这些都由两个不会超过十岁的小孩来演绎时,那样纯粹的真实,把所有观看这一切的人都给打垮了,我们牵着手,看着世界在一点点坍塌,却无能为力。
《禁忌的游戏》,二战,德国进攻法国,一条逃亡的道路,小女孩波莱特的父母为了救她都被德国的空军打死了,波莱特抱着死去的小狗,漫无目的的走着,来到一个村庄,小男孩米歇尔把她收留在了自己家。
米歇尔的家里有着奶奶爸爸姐姐两个哥哥,生活很艰苦,但还是收留了波莱特。
波莱特要把自己心爱的小狗埋葬,一个路过的神甫告诉她要做祷告,而米歇尔还告诉她要有一个十字架。于是波莱特就要米歇尔给她做十字架,但是又嫌弃他做的难看。这时,小男孩米歇尔已经对博莱特有好感了,他决定用一切办法来帮波莱特完成她的愿望,波莱特还说小狗太孤单了,于是米歇尔用老鼠、小鸡、蟑螂来为小狗陪葬……
我知道很多影评都说这是在反喻战争对孩子们的影响,阴郁和死亡以及对生命的不负责任,也许这也是导演的想法,只是,为什么不更简单一点,米歇尔只是因为爱波莱特,他可以为她做一切。
米歇尔在自己家做十字架,拆自己哥哥灵车上的十字架,偷教堂里的十字架到最后甚至发展到偷墓地的十字架,尤其是偷墓地里的十字架,尽管他是如此害怕,但是有上帝和对波莱特的爱照耀着他。
他在教堂里向神甫赎罪的时候,神甫问他为什么,他说,为了一个礼物。
这就是这个所谓禁忌的游戏的全部内容,他为了满足自己喜欢的女孩子的一个愿望,就可以不顾一切,哪怕违背自己内心关于上帝的教令。
最后,尽管他准备好了14个十字架,可以为小狗造一个宏大的葬礼,可是早发觉他对波莱特感情的家人找来了民政部门和警察,把波莱特送到孤儿院去了。
他痛苦的把十字架一个个扔进河里,他对于波莱特的离开做了最后的妥协,他对父亲说如果他告诉他这些十字架的下落,可不可以不要送波莱特走,可是,父亲欺骗了他。
在水面漂浮的十字架,他拿着项链,说出了那句话。
而波莱特也在不知在什么地方的孤儿院,一直哭喊着,米歇尔。
影片结束。
我只是想到第一天,米歇尔收留波莱特的晚上,波莱特睡不着,米歇尔说,你只要大声喊我的名字,我就会出现,陪你。
好俗的话,可是现在想起,却浑身透凉。
从哭泣的云端看你仰望的眼睛,请给我一点热量,My sunshine。
和这部片子一同诞生的还有作为主题曲的吉他曲:《爱的罗曼史》。
这首曲名比其他的话都能概述这部孩子的电影,他们的世界,我们发现如此的相似,让手再握紧些,慢慢看它毁灭下去。
2 ) 禁忌的浪漫
2022年的除夕夜,在爆竹声和周身扑克卡片纷飞和大人小孩的喧嚣声中看完了《禁忌的游戏》。在一些安静的间隙会听见上面那段音乐,由于带着看过电影的余晖效应,播放音乐的同时便构想出一幅法式乡村的、末日浪漫的风情画。
也是在这样新年的、被多出几十岁的成年人环绕的时刻,才从几句交谈中发觉出自以为离他们更近的年代记忆也被许多许多新年的爆竹声冲散,良莠不齐的创作如同零食框般推到大众面前,香料十足的辣条和包装精美的巧克力同样吸引人,童年的炒货猪皮则全被抛掷脑后了。
偶尔会想到五年前或者还在念书的什么时候,刚看过几部众所周知的大名鼎鼎的电影,无赖地宣称我从不看黑白影片,喜欢的是两部爱情类剧情片,女同与男同,不喜欢Kurt Cobain,没看过希区柯克,也对大家都知晓的东西无感,用很流行的词语来说是个普信女(现在也没多大改变)。和不看黑白片同时产生的想法,还有讨厌儿童主角的电影,就像被投射了许多参与制作的成年人所承受的童年记忆一般,去追忆光怪陆离的过去时光,实在不让人感到快乐。
回到电影本身,影片的开头是二战背景下的法国乡村,逃难的人群等待时机向相对安全的地区迁徙。
影片的女主角葆利特穿着洋娃娃般的连衣裙出现,一同出现的还有一只黑白相间的小狗。在梭巡的轰炸机的轰鸣下,小狗挣脱了葆利特的怀抱,跑上一条短桥。葆利特奔跑、追逐生命,她的父母和轰炸机也一同奔跑,在短桥的彼岸,狗和父母的三条生命均迎来了死亡的命运。
葆利特第一次揉了揉脸颊,看过一动不动的父母,抱起尚存一息的小狗。第一次“收养”随后发生,逃难人群中的一对农村夫妇将她抱上板车,告诉她小狗已经死亡,像扔块破布似的将小狗抛向河的水流中——对普通人而言,人类以外的生命是无用的,在自己都危在旦夕的时日,其他的东西都能够被取代。
葆利特却悄悄跑走了。她顺流而下,再次奔跑,追逐随波漂远的死亡。与此同时,驮着无主行李的马也跑进了自由的田野,给米歇尔的哥哥来上了致命的一蹄。
第二次收养源于河边和米歇尔的相遇,葆利特捞起“死亡”,又遇见了“希望”。穿着破破烂烂,一看就是农村孩童的米歇尔答应给她一条新的小狗。她便抛下“死”,走向“生”。
米歇尔的家庭像所有那些农村家庭一样,居住在破烂的房屋,一大群儿女,对邻居家总是眼红,而在他们的生活中,战争像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是报纸上的、征兵令淘汰后的东西。战争的遗孤像一个新鲜的物品降临到他们的屋棚里。
桥上死去的人都被挖个洞随便埋了。像狗一样。
在得知这一讯息后,葆利特对狗死后的处所有了迷一般的执着。她将无从发泄的情感通通灌注进这个死亡的无用的生命中,埋去遮风挡雨的屋檐下,并在了解了十字架的作用后,处处留意更美的十字架。
两根木枝、两块木板、死去的哥哥的十字架、墓地、教堂,十字架们被想尽办法收集,用推车托运向所有无用动物的坟冢。
葆利特从不属于米歇尔,分离的日子随着警察一同到来,米歇尔早在分别到来前被父亲的一顿胖揍声明了这场告别。此前所有的欺骗、眼泪都带着儿童的狡黠,他们一边示弱,一边坚持理想的行动,此后的眼泪和黯然则全部归于悲伤。葆利特被送去了孤儿院,她的应许之地,她被挂上名牌,才在影片的最后哭喊着米歇尔的名字流出最最绝望的眼泪。
另一条故事线是米歇尔的姐姐和邻居逃兵儿子的爱情,不被祝福的爱情只能在乡野和谷仓偷偷进行,正是这样米歇尔的姐姐和米歇尔一知半解地偶遇了相互的秘密。
一个细节是故事刚开始不久,骑自行车的神父在河边教葆利特为死去的亲人祷告,并称赞米歇尔对主和教义的掌握,米歇尔却最终在“美”的诱导下做出了有违教义的行为。什么是“正确”?这部电影给予了人们新的思考。
在影片中,人的生命完全占了下风。不如自然、不如动物,也完全不如美,儿童瞧不上他们,他们是巨大的、遥远的、与童年生活无关的,他们用谎言创造的是一个彼得潘式的、成年人决计不理解的美丽新世界,因此葆利特、米歇尔,连同“叛逆的”姐姐一起,保守住了100岁猫头鹰目睹的秘密,并且在葆利特离开的同时,随着被米歇尔抛入水中的十字架一起永远沉默了。
作为一部文学改编电影,电影拍摄的年份欧洲大陆二战的战火已渐平息,战后的伤痛经历数年的沉淀翻腾而出,在艺术的各个领域均展现出不同的风貌,作者们用诗歌、图像、建筑嘶吼出无声的哀痛,但与其展现炮坑和残肢,《禁忌的游戏》用一手温柔的棍棒敲得人晕头转向,在弦乐器的柔波下漾出禁忌的愤怒。电影拍摄的空间不过是一座桥、破烂的法国乡村和心碎分离的车站。故事的点滴细节却在死亡的大背景下展现出极致的浪漫,假如在炮火中沿着漂流的河水追逐远去的生命、死于马蹄的一击、偷窃一个比一个更美丽的十字架为小狗小鸡鼹鼠和蟑螂安魂、在秸秆中秘密亲吻、高声呼唤米歇尔的名字却被人群冲散,或许我们能断定,浪漫本来就属于悲伤。
在抱怨春晚一年不如一年的声音中,一年又一年终结再开始,什么也别说了,看完难过的故事、听过悲伤的歌,祝福仍回到愿读者们新年快乐,毕竟我们总要将快乐的希冀假装成一生中最重要的追求。
3 ) 贴近心灵的吉他声
看这个电影是因为古典吉他经典曲目《爱的罗曼斯》就是这部电影的插曲。好像电影本身不是很被人提起了。但是作为战争题材片,还是很特别、很优秀的。5岁的小女孩在逃离巴黎的途中失去了父母,狗狗也被打死了,她抱着狗狗一心要埋葬它,误打误撞的到了10岁小男孩Michelle家中。男孩央求父母收留她。男孩还有一个本事:他会祈祷,他会一大段大段地背祷文。不过,城里的小女孩居然没有听说过上帝,也没有见过十字架。为给狗狗弄个体面的十字架,Michelle可是费尽了心思,可是小女孩很难伺候,她只喜欢漂亮的十字架。Michelle从墓地偷十字架,还找来很多东西给狗狗陪葬。渐渐的,在他们的秘密地方,形成了一个大墓地,有很多漂亮的十字架。人们发现十字架被偷的时候还引发了村子里很多连锁反应。这时,有人要来带走小女孩。男孩说只要不带走她,他就什么都说。可是,小女孩还是被带走了,在拥挤的火车站里,挂上一块牌子,准备运到孤儿院里。她站起来在人群中大叫Michelle Michelle Michelle,寻找着她的保护者,可是她的小小尖叫声很快被淹没了。
电影里《爱的罗曼斯》听起来是那么轻柔,甚至有点无力,可能就是因为在战争这种大背景下,一个小女孩的小小命运就是这么小声的、微不足道的吧?两颗流弹就把她变成孤儿,一个穿着漂亮裙子、干干净净、带着香味的小孤儿,她可能很快就不香了,不再干净了,变粗糙了,像其他孤儿一样,努力的长大。但是她太小了,根本不去考虑她会怎样长大,就是想着她最重要的事情,要十字架,要漂亮的十字架。
在乐器中,吉他的音域是最接近人声的,而吉他弹奏的时候要用双手接触,所以表现上也更加细腻。经常,一些吉他曲能够取得如泣如诉的感觉,但远算不上悲怆。能有些怀旧的色彩,能有些人手制作的古朴质感。所以有些旧录音听起来是更有味道的,带有老磁带走磁的“沙沙”声。整个电影的录音和色彩就给人这样一种感觉。
4 ) 是什么令我们疯狂
伴随着柔和舒畅的乐曲,在影片如流水般缓缓推进的镜头中,我们完全有理由被骗。而且也应当被骗。即便是原本悲惨的画面也被导演诗一般的电影语言一一美化,一切肮脏在故事中都被稀释,变的合情合理。平静,是的,镜头下那些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异常惊人的平静。这种平静让我不由的想起《十分钟年华老去》中的《生命线》,一样是纳粹铁骑摧残下的土地,以及带着战争伤口的人们,同样是安详和静谧,还有一样洁净神圣的孩子。只是,两种平静的感受却是截然不同的。一种骇人的平静,在这部电影中,蔓延开来。
当我看见天使般的帕蒂时,我开始怀疑影片的译名。这本应该是关于爱与救赎的故事,怎么会拥有一个如此可怖的名字——《禁忌的游戏》,那个年岁中还能有什么样的禁忌!
我说过,我们完全有理由被骗,也应当被骗,被导演美妙的电影手法和如此柔美的音符欺骗。正如平静的海面下,往往涌动着暗流,暴风雨的前夜常常是宁静,导演将一个战争时期的惊人故事完美的掩藏在镜头之下。疯狂的故事,我只能这么说。(如果你是基督教徒,感触肯定比我深。)
这是1940年的6月,纳粹的侵略脚步日益加快,巴黎城的居民迫于生计,开始向着远方逃去。他们只有一个目的,活下去。帕蒂的一家也在其中。可是战火已经波及整个法国,真正的安静平和已经无法触及。在德军的一次空袭中,父母为了就年幼的帕蒂在硝烟中永远的失去了保护她的能力。看着身旁死去的母亲,如同图画中一般安详,幼小的孩子,开始恐惧。她站起来,抱起压在身下的小狗,看着极端无助的前路,无所是从。父母死了,就连心爱的宠物也离她而去,没有什么比失去和自己一直为伴的朋友更让她伤心的了。她走着,然后看见一个男孩,他对她说如果她帮他追回跑失的牛,他将再送一只狗给她。于是她放下了小狗的尸体,开始融入这个乡村宁静的生活之中。
我们的小天使很快就让每一个人都喜欢上了她。她是那么的干净,那么的美丽,就像没有被尘世污染的婴儿。她用洁净的大眼睛,无辜的看着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并努力来适应它。一天,牧师问她,你有没有为你的父母祷告?她说她不会祷告。然后牧师就教她:“天主,让我们都进入天国。以圣父,圣子,圣灵的名义,阿门。”聪慧的她记住了这些话,虽然也许她根本不理解这些经文的含义,但她努力的学着。她问米歇(遇见的男孩)她要怎么说那些经文,米歇就一遍遍的教她。他还告诉她,人死了要挖一个坑把他们埋葬,创造一个公墓,这样他们就不寂寞了。帕蒂问:那我的狗呢?它有坑吗?它会很寂寞的。于是,他们在磨坊中建立了属于他们的宠物公墓。
帕蒂爱上了十字架,美好而神圣的东西。可是他们的动机却不是善良的。帕蒂对米歇说她要十字架,把他们放在公墓里,就想大人们做的一样。于是,米歇为了帕蒂去偷别人的十字架,甚至还有自己刚刚死去的哥哥的。那些十字架,都是从他人的坟墓上直接取下的。这种罪恶,上帝无法谅解。帕蒂要教堂里的十字架,米歇就许给她了。可是他偷不到,帕蒂就说你答应过的但你做不到。米歇说我试过了,还差点被抓,我还能怎么样!最后,他们的行为被大人发现,大人们威胁说如果他们不还回十字架,就把帕蒂送走,他们不养她了。米歇说不,只要不送走帕蒂他愿意帮他们找回十字架。每个人都在撒谎。大人们说好,他们不送走她。可当警察出现,他们义无返顾的把孩子交给了他们,就像他们从未答应过孩子们。米歇哭了,他说你答应过的,这样,你永远也别想找回那些十字架。在警察带走帕蒂的汽车声中,米歇将那些罪恶的十字架,愤怒的丢入了河中,面对人生,他只觉得无力。帕蒂走了,坐在拥挤的火车站中,被带上标牌的帕蒂无助的坐着,只是坐着。然后她听见有人叫:米歇。她的眼泪流下来,她看见一个女人和别人道别,她冲了上去,嘴里念着:妈妈。战争的伤害在这一瞬间表现的尤为悲惨,他们只是孩子。
所谓禁忌的游戏,就是指帕蒂和米歇为了建立宠物公墓而从别人的墓地中偷出十字架,这对于教会应该是不能原谅的过错。影片中最可怕的一句台词来自天使般的小帕蒂,当她和米歇讨论要用死去的什么陪伴她的小狗时,她说到:还有人。这是一句足一让人疯狂的话,而它却出自一个孩子的口中,导演想表达的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呀。
战争和人性的丑恶在影片流畅的叙述中,让我们绝望。我们只能听见悠扬,略带伤感的音乐在讲述着人类的爱与罪恶。导演并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恐怖,却用异常惊人的平静告诉了我们一个疯狂的故事。战争只是尸体的创造着,除了制造创伤,它一无所用。就像米歇为了满足帕蒂的愿望,努力的创建他们的宠物公墓,甚至不惜杀死身边的小动物,战争也只是为了满足某些人的臆想而进行的杀人游戏。这个世界是肮脏的。大人们会去撒谎,会把拥有苍蝇的牛奶中的苍蝇用同样肮脏的手指挖出,然后,告诉孩子:现在可以喝了。只有帕蒂会说:脏。她会拒绝喝它。但明天呢?为了生活,我们一样要进食这些肮脏的东西。大人们可以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甚至可以为了琐碎的小事大打出手,而我们却不可以,我们只能坐着,然后说:天主,请让我们进入天国,以圣父,圣子,圣灵的名义,阿门。最后双手合十,祈祷上帝的原谅,不仅是宽恕我们,而是整个人类。
那些在战争中死去的人们,甚至不能拥有自己的墓碑,他们被埋葬,用埋葬狗一样的方式。他们死的时候没有牧师对他们说:现在你可以安息了,上帝会允许你进入天国,他宽恕了我们。甚至没有孩子为他们祈祷,让我们进入天国。战时的人命犹如草芥。
导演用纯洁的孩子来反喻我们的世界,这种对我们生存状态的反诘,让我们看见了一个悲哀的时代,是战争造就了伤害,还是人性的残暴造就了这一切,我们无法回答。
我想在不足85分种的故事中,我们得到的思考应该更多。
5 ) 巧合
2021年12月12日凌晨两时多,失眠,想起大学时看过的法国电影《禁忌的游戏》,索性翻出大学时的笔记阅看。真巧,看这电影的日期正好是29年前的今天--1992年12月12日,周六。那天,初中同学覃军民来访,与覃及另一初中同学、当时也在武大的李爱明三人一起看的。当天放映的还有《大红灯笼高高挂》。笔记中对这两部电影评价都不错。大概七八月以后,我又在《当代外国文学》1993年第3期上看到小说--因为杂志6月28日出版。小说当时未细看,直到29年后,昨日才看了大半,并去订购刊载两个不同译本的杂志与书籍
6 ) 小小墓园
我要为心爱的小狗造一座坟墓,竖上小小的十字架,祭奠那些在战争中逝去的生命。
六岁的波莱特还不懂死亡的含义,她只知道怀中的小狗不动了,不叫了,也不暖了。爸爸妈妈呢,为了保护女儿,被子弹射中,死在了桥头上。
波莱特抱着她的小狗,走啊走。幸亏在河边遇到了米歇尔,这个农家男孩像个大哥哥似得安慰波莱特:“我们将小狗埋起来,再给它找个死去的小鸡作伴,那样就不孤单了”。
十字架是一定要有的。虽然他们并不怎么理解其中的含义。夜里,战机在空中盘旋,炮声隆隆,火光射闪。两个孩子推着装满十字架的独轮车,快步前进,克服恐惧。米歇尔甚至试着去偷教堂祭坛上的金质十字架,让他们营造的动物墓园更加美丽。
墓地终于建好了,金光闪闪,大大小小的十字架错落着,虽没有什么秩序,但这该是世间最安宁迷人的墓园。米歇尔想让波莱特看看,让她高兴。这份单纯的爱心是多么珍贵,但却注定要被摧毁。不论米歇尔怎样抗争,父亲还是把波莱特交给了政府官员,他们要送波莱特去孤儿院。
火车站,修女把波莱特留下,独自离开,她才不会管小女孩的死活。
“米歇尔,米歇尔……”,推开人群,波莱特痛哭,大喊,一声声地,重击着观众的心,可有谁会听到她的呼唤,给予她一个温暖的拥抱呢?
战争,究竟夺取了多少童年!
米歇尔愤怒地摧毁了墓园,十字架全部被抛到河里。如果真有上帝,你为什么不现身,救助这些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孩子?
无辜而纯洁的生命,总是被白白葬送。
还是不忍心,米歇尔留下了波莱特给他的玩具项链,把它拴在木梁上。旁边的猫头鹰蹲坐在巢里,半睁半闭的眼睛,漫不经心地注视着,它不会悲哀,为战争中无辜受伤的千万个生命。
如果这一切都是场游戏,该多好!
7 ) Jeux interdits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的炮火摧毁了平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无奈之下,他们只得踏上了逃亡的旅程。在一次敌方轰炸中,五岁的女孩保莱(布丽吉特·佛西 Brigitte Fossey 饰)目睹了父母和爱犬被炸死的场面。在恐惧和震惊之中,保莱找到了小狗的尸体,正当她伤心欲绝的时候,名叫麦克(乔吉斯·伯乔利 Georges Poujouly 饰)的男孩出现在了她的眼前。
麦克被保莱悲惨的遭遇所感动了,他说服了自己的父母收养这个可怜的小姑娘,并且为她的小狗制作了一个坟墓。可是,麦克所作的一切都不能减轻保莱的痛苦,看着她悲伤的神情,麦克想到了一个法子。两个孩子收集了战争中死去的动物的尸体,并用偷来的十字架为它们树立了墓碑,然而让两个孩子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一善良的举动造成了他们最终的分离。
8 ) 把它保存一百年吧
第一次看是20年前,2002年,我初三毕业,因中招成绩好,大哥奖励我去他工作的乡政府住了几天,看了有线电视,看了电影频道,有幸有一晚上看了这部电影,当时小女孩在人群中一直叫着“米歇尔”的情景,深深刻在我的脑子里。多年后,我上大学,学习了吉他, 第一首曲子是爱的罗曼史,当时还不知道竟然是多年前自己深爱的一部电影的主题曲。再后来,读研究生期间,机缘巧合中,我终于知道了两者之间的联系,我还能记得当时的兴奋不已。再到今天,我终于鼓足了勇气,再次又看了一遍。过程中还似乎多了沉重,因为知道结局,看到过程中的美好,就裹上一层阴影,中间几度想放弃。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整体依然巨大的感动,最后一幕,几声米歇尔,几乎喊得我落泪。
经典电影的力量就是能穿越时空,可以感动不同年龄的我,带给我同样的感动。相比20年前15岁的我,而今的我,真的变化太大,应该说当时这部电影给了我电影启蒙,一直让我深深热爱电影这门艺术这么多年,尽管无缘从事电影方面工作,但是能有幸观看那么多精彩的电影,实在也是我的幸运了。
这次二刷,多了几个新的震撼点。
1. 原来最后一个镜头喊米歇尔,在他们第一次相遇的晚上就埋下了伏笔,米歇尔告诉小女孩,害怕的时候大声喊他的名字,后面米歇尔被他爸爸狂揍的时候,小女孩也是因为害怕,一直在喊米歇尔
2. 小女孩说要其他小动物的坟墓来陪伴他的小狗,米歇尔就延申了一下,说出了好多动物的名称,然后小女孩说,还有人们......
3. 米歇尔最后扔光所有的十字架,最后看着手里的小女孩的项链,我以为他会自己留着做纪念,最后米歇尔给了前面提到的活了一百岁的猫头鹰,说了句:把它保存一百年,说完挂在旁边,顺手摸了下猫头鹰的头,猫头鹰温顺地享受抚摸的同时,扭头去看了下项链,甚是自然,像是听懂了话一样,神了,台词和镜头
最后:就让我脑海中保存这个电影一百年吧
克莱芒是模拟大师范儿里的高手!
我觉得内个小姑娘简直有病..
两小演员比那些大人们演的出彩,看过最好的儿童片之一!
不要乱跑了,好吗
7。女人从小是魔鬼,男人傻傻助魔鬼
和蜂巢幽灵连看,所以各种特点都得到充分的放大。用儿童的故事拍战争片确实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共情,最后结局尤其催泪,但同时也不小心就会落入用孩子展示成人视角的圈套。不过这个电影的两个主角实在是太有魅力了,尤其Fossey,不看演员表都不知道是她!真是从小到大都是实力派
鲍世利·克罗佘认为,“此片兼具了《大幻影》的讽刺和《鸳梦重温》的真实,堪称法国电影鼎盛时期代表作,一部展示悲剧性人类缺陷的优美而动人的情节剧,对生活的观察如此之率真,从未被滥情或教条所侵染。”
【B-】没见过比女主角更傻逼的小孩,为了追小狗把爹妈害死不说,小狗死了大哭,老鼠死了大哭,就连看到蟑螂死了都哭,偏偏自己爹妈死了没有一点反应,这是人类?
导演是否也有一个小女儿呢?对孩子的动作、神态、心理捕捉得如此传神。孩子是很难理解的谜,以一种既直接又难解的方式,反映出成人的世界镜像。很多评说偏于沉重,说是意在讽刺,我倒觉得片子相当轻盈,无需过度解读。刚读过《第三共和国的崩溃》,此片堪为注脚。唯一意见是稍有自怜感伤之态,五星减。
我那一把老泪啊!
爱,才是地上的天堂。
为你去偷十字架
死是一瞬间 伤害却是持久的 Michel Michel Michel
看到最后小女孩被送走,就像当年读到大观园被抄检,心都碎了。所有美好注定要被撕碎,大人们永远心如铁石。
黑白片
孩子们把十字架来送给动物,“蟑螂死了才能给它下葬,送它十字架啊”,讽刺了战争。孩子们在十字架的世界里游戏,不畏惧死亡、不在乎道德,因为他们是纯真的无意识的;而成人世界信奉十字架有道德意识却互相掐架,真是鲜明的不得了,现在终于能看懂这种对比很含蓄的片子了。
“把它保存一百年”,那是爱情的期限吗?战火下,喜欢上十字架的小孩们,你们是悲伤的,却也是纯真无暇,你们为小动物建造起的小小陵园,那是你们为自己建立的美好天堂。波莱特最后还是没有看见完成后的“十字架陵园”,多么的令人遗憾。米歇尔的小英雄梦,终于无法得到实现。
诗
至今觉得把小孩把控最到位的一部电影
在叙事的细节上,这片子太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