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怎样的人生不迷茫?
青春可以迷茫,但价值观成问题就不好了。谁敢说后来所谓“成功人士”的状态不是另一种迷茫?影片里朋友中多数人为温饱奔波,汽车洋房就是最大的追求,除了打打杀杀挥霍“力比多”没有任何精神追求。傅声在其中是个特例,衣食无忧,但孤独空虚。其实这是他个人问题,条件好更应该有余力通过读书和求学了解社会,并且思考人生和未来。他却自怨自艾,茫然无知,只求一时快意。“可爱”真心不能当饭吃。小姜还有些理想,意图在艺术上成功。但不跟专业人士交流,想方设法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绘画和拳脚就都能无师自通,当观众傻逼啊?小姜有些个人魅力,为人重感情义气是好的,但当街丢面包袋和油漆桶就是个人素质问题了,这不是洒脱不羁的好表现。
片子看到一半就想弃坑。时代相隔有些远了,无论是电影本身的时尚审美还是价值追求都无法融入。邵氏的片子看了不少,情怀可以消费但不可能成为意义。
2 ) 观影日记之《朋友》
《朋友》这部戏的情节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群小混混的同捞同煲。
好在这部戏是倒叙,开场就是一群成功人士的聚会,回忆自己年轻时的荒唐事,于是,我们可以放心了,这次John不但不必死,而且还挺风光的,成了艺术家。
一大帮朋友中,我记得名字的只有John演的华恒、傅声演的富家子杜家骥、闯了大祸的林思保,其余几个人实在是面目模糊,无甚特色。
印象比较深的场景:
一、杜家骥在豪宅中练武,他的富豪老爸感慨自己年轻时在码头做苦力如何辛苦,小杜仰头看着老爸说:爸爸,我羡慕你。哎呀,一下子就把他苦闷、孤独的生活表露无遗。那个眼神太自然了。
二、街头偶遇John之后,他开始跟着John,打都打不走,理由是“我一直都不开心,刚才和你在一起,我兴奋得想大叫”,老天,不就是一起和流氓打了一架嘛,John的身手不就是太帅了一点点嘛。他那稚气的面容,可爱极了,就象一只很大个,又很乖的大狗狗。
三、正因为杜家骥太稚气,所以,John显得成熟多了,象个大哥哥,喜欢揉小杜的头发,很宠爱他,自己每天就一块钱吃饭的情况下,还分一半面包给小杜。小杜对John,则是崇拜,有人开玩笑说他不配做华恒的朋友,他立刻胖揍了那人一顿。
四、小杜不知道怎么被教育的,完全是枚白痴型的帅哥,不但不知民间疾苦(饿极了分吃华恒的白面包还直说好吃,看到有人居然为两万元愁云惨雾他直纳闷),还纯洁得要命咧,高心在被逼为娼之前要把第一次给华恒,华恒不肯,小杜在旁边听得津津有味外加迷惑不解:高心,你到底要给他什么?华恒,你为什么不要?他不要可以给我吗?华恒差点没吐血。当然,傅声偏偏演得十分可爱和自然。
五、John戏中的造型也让我狂流鼻血。身为油漆工和艺术家,华恒经常穿一件牛仔工装背带裤,白色T恤,外面有时候是件牛仔背心,有时候是件黑白横条纹的毛外套,OMG,帅呆了。有好几场戏是John走路的长镜头,配的背景音乐都一样,鼓点为主。我发现John走路重心偏向右脚,有点奇怪(穿古装时不太看得出来哦),又非常好看,我反反复复看了五六遍,那样的姿态,那样的音乐,太迷人了。不要紧,导演跟我一样HC:否则为什么会拍那么长的好几段?
虽然都只是走路,还是有很大不同,如他和小杜初相遇,一前一后的走,明显他是放松的;而与马老大打了一架,从酒吧出来一段,你会感觉到John浑身象绷得紧紧的、快要断开的弦一样,郁闷、狂躁得快要杀人了。
六、和高心的感情戏:不知道John是不是紧张,反正看他们接吻,我怀疑他们在互吻下巴,嘴唇根本没有接触,嘿嘿。演高心的女演员不知道名字,在《螳螂》中已经成了John的岳母了。老得真快呵。
七、香港七十年代的效率也不怎么高嘛。华恒他们几个人油漆个精工的广告牌,就两个字,从头到尾也没能完工。看来工头不够狠。
八、香港那时候的物价也不算高。油漆工一个月可以赚600元,而只吃面包的话一天一元就可以饱肚。
3 ) 这批混混不配“朋友”这个词
看完之后就觉得这批所谓的朋友没有本事没有骨气没有智商没有……好像除了肉体什么都没有。
可推敲的地方很多,不过其实这种闭门造车的东西实在不值得推敲。
这个电影我觉得算是同志倾向很重的了,可以说与其说张彻想上姜大卫,不如说更想上付声。
付声一直演一些民国武侠片样子肥肥傻傻的,但这个片子里真是粉雕玉琢。而且,姜大卫虽然在很多片子里演二世祖公子哥(譬如《年轻人》),可是货比货,付声这个正牌阔少真的和他站在一起,姜大卫到底是家里穷过很多年。
付声演这个电影好在一个自然,或者说理所当然,五个手指自然是五百万,白面包的确很好吃,没有矫情的地方,因为他自己如果自己第一次吃白面包也会觉得不错,要他爸爸伤脑筋的也的确要五千万还差不多皱皱眉头。
这个算是青春片的,可是实在捉襟见肘,张彻拍出如此商业烂片令人不由说一句:香港的确没有文化。
倒是里面的酒吧老板我感觉应该是袁和平,当时八爷还该被叫做袁大眼吧,出场狠得不得了,如果在生活中,付声加姜大卫做人肉包子都不够填这位马老板的牙缝的。
难得看张彻的电影如此不屑,电影技巧不论,就冲这批混混配用朋友两个字吗。
七十年代的电影很少看,但随便一部都有强烈的时代色彩,青年人夸张的服饰色彩鲜艳得过分,小人物们都还在为跳出自身的阶级而努力打拼着,整个社会活力十足没有如今21世纪阶级固化后的死气沉沉。傅声的角色就是以前的姜大卫,姜大卫就是以前的狄龙,声仔像小狗一样整天跟在阿尊的后面,可惜已物是人非。
傅声这个时候朝气蓬勃,笑起来像阳光,就是导演我想问问你,你这个剧本确定不是把傅声当女主在拍吗
回头去看那个年代的老港片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最佩服的还是结尾那句:“邵氏出品,必属精品!”
逃家公主和平民王子+灰姑娘和王子的综合感。既有现实背景又有童话奇遇。
不是因为傅声不会看 穿个红衬衣也未免太好看了一点吧
「要不是那次闖禍,我們這班人,還未必能改邪歸正。說不定還在街上鬼混;就算少爺,也未必能好好的讀書,弄了碩士回來。」華恆對少爺提議為他舉辦畫展一事嗤之以鼻後走出杜家杜門;這麼說來,闖禍和改邪歸正間的關聯究竟是……?黑社會老大與他的手下們……居然連一個畫畫兒的都打不過啊……
张彻的这种现代电影就一般了
少爷隐瞒富家身份,混入街头青年,比之闷在家里,外头自在快活,为朋友债管父要钱,引出绑架一事,故事上还算合理,动作上没有门派高低,仅凭人多力量大,仗着人多欺负人少,各路英杰一到,形势完全扭转,借着一股子义气,展现出街娃的友谊。
李麗麗當時是有多清純動人啊。。。 傅聲和阿尊之間,這種關係也太古龍式了吧。。。 這種就叫做朋友?畢竟不能讓人信服
而且,我们也。。。
丽丽姐真是各种美。各种美啊。。~~>_<~~
「我是個無業的青年,我時常窮到精光,但我有一支畫筆,能給我愛人畫像。小屋裡沒有燈光,我只要床前月光,但願月光照映愛人,我就能給她畫像;我畫她,永遠的夢想。」今天雖則長高了牆上繼續掛的還是我六歲的畫,真想給你見到祂呀。太喜歡了,這一部在我心裏已經跟《死角》平起平坐了,赤果少年跟無業青年,絕配絕配ps.聲仔對阿尊說「我一直不開心,可是剛才和你在一起,我興奮得想大叫,我們不是一起打過架嗎?」笑到撲街,張百萬拍男人戲就是如此簡單直白,鐵虎拉著孟剛「來得正好,來打架」,汶烈笑著望向范克,「怎麼,想幫我打架啊?」喜歡的話都不會說了(//ω//)pps.解鎖了背帶褲阿尊,奶兇奶兇,萌死個人,以及,好想生個聲仔這麼可愛的兒子天天rua
姜大卫与傅声之间这种朋友关系也太古龙了吧,在一起开心就好,就是好朋友。傅声在姜大卫和李丽丽吵架时那句“你给他什么他不要?他不要给我好不好?”太搞笑了哈哈。七十年代的小人物为了出人头地在努力打拼着,然而要说能做到开头那样人人大有所还是有点难以让人置信。
★★☆
简直就是一篇狗血DM文
一群渣子,丽丽很好
不可救药的张老师啊,为什么连一位画家都必须会武功呢?
傅声好漂亮。
漏网之鱼,19岁的傅声真靓啊!
五年后二刷,一点印象也没有当新片看了。时装片在张彻作品序列中的占比非常低,但73/74这两年间他一口气拍了《警察》(与蔡扬名合导),《叛逆》,《愤怒青年》(与桂治洪合导)以及本作四部时装片,主角则是傅声,姜大卫,王钟这三个人轮流担纲。而比时装片占比更低的则是大团圆结局,但本作开场就让一帮老友笑谈当年的窘迫,那后文的惊险都变成了插曲与谈资,不必看得心惊胆战了。以姜大卫为首的小伙子们自然都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少年心性,对未来有着近乎盲目的乐观(发完工资挥霍一晚剩下29块钱后还有心情自嘲)。而大眼声仔则更是孩童般的纯真,看见阿尊的画就眼巴巴地要他也给自己画一张,全程像可爱小狗般跟在他身后,为了不暴露自己想出让同伴拿着戒指找亲爹拿钱的迷惑操作(利榕杰能这么配合也有点弱智了)。李丽丽开场用了裸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