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战书

动作片美国1977

主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桑德拉·洛克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剧照

战书 剧照 NO.1 战书 剧照 NO.2 战书 剧照 NO.3 战书 剧照 NO.4 战书 剧照 NO.5 战书 剧照 NO.6 战书 剧照 NO.13 战书 剧照 NO.14 战书 剧照 NO.15 战书 剧照 NO.16 战书 剧照 NO.17 战书 剧照 NO.18 战书 剧照 NO.19 战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5 00:02

详细剧情

沙克利是一名正直的警官,但从不受上级的赏识,直到临近退休才从新上任的局长手里接过一宗大案,要他到另一个城市把一宗毒案的重要证人莫利带到凤凰城出庭作证,当他要返回凤凰城的途中却连连被警方与黑帮分子追杀,种种迹象使他们明白,原来是凤凰城的警界与怨罪团伙相勾结,要杀他们灭口,正直的警官被激怒了,与莫利一起要杀回凤凰城报仇,他们故意将路线通知了敌人,和莫利两人开着一辆档满铁皮的大巴士一路开进了凤凰城,成百上千的警察受命拦截,车子被打得满目疮痍,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二人相拥走出车门,穷凶疾恶的警察局长命令警察向他们开枪,慑于沙克利与莫利的正气,并无人听令,最终正义战胜邪恶,罪恶的警察局长死于莫利的枪下,二人相拥向远处走去。

长篇影评

1 ) 我心中的本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

这部紧跟着《Flags of Our Fathers》拍摄的姐妹篇,同一历史背景下给人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集合日本的精英演员,借助Clint Eastwood的心和眼,我们又一次深刻的反思战争,找寻那比战争更加可怕的东西。

敌人来侵犯我们的领土,作为军人当然要保家卫国,但是战争因何而起呢?你不炸人家珍珠港,美国人犯的上跑这么远过来打你吗?国家的罪过理应由决策者承担,不该让人民受难。虽然战争是国家意愿,不是个人的,但可怕的是国家总是可以把这个意愿通过各种手段悄悄的转化成人民的意愿,就像那位将军,他已经分不清两者的区别,就像双方的母亲写给儿子,“做正确的事,因为它们是正确的”。

基本上,我是含泪看完这部电影的,记不清有多少片段多少回忆多少信件让我感动。前段日子我还在嚷嚷:“干脆把日本,韩国和台湾都灭了完了”,现在想想还真是幼稚,如果真的战争爆发了,我会勇敢的报名参军吗?更进一步说,我会勇敢的面对枪炮吗?我不敢,我恐怕连用枪口对着敌人都不敢。

本片才是Clint Eastwood真正的杀手锏,真正的帝王相,而《Flags of Our Fathers》只是做铺垫,造势的小兵,纵观今年奥斯卡最佳电影的候选名单,《Babel》和《Littel Miss Sunshine》虽然足够优秀,但同本片相比显然不在一个等级之上,不过由于本片为日语对白,再加上老克之前《百万宝贝》已经风光够了,这次再风光难度骤然加大,不管最后结果怎样,我心中的奥斯卡最佳非他莫属了。

2 ) 家书

战争本身就是个悖论,为了保卫祖国的安全和家人的幸福而拿起的武器,可每扣动一次扳机,都有可能使另一个家庭失去幸福。
当两个人手握钢枪的男人相对而立的时候,那任何一家的幸福都是以对方家庭的痛苦作为基础的。
有信仰有忠诚的军官在为国鞠躬尽瘁时尚且对家人心存愧疚,更何况那些被临时抓壮丁没有太远大理想,只想陪着老婆孩子幸福生活的普通一兵了。
最后的胜利永远只属于国家,而参与到战争中的个人无论结果都是失败者,因为他毁掉了家庭的幸福,别人的或是自己的。

3 ) 荒唐的家書

硫磺岛的来信與父輩的旗幟在許多評論裡,前者的評價總是高過於後者,兩部片同時觀賞後,我一直找不到可以稱讚硫磺島的來信的理由,唯一能讓我想到的原因可能就是前者有較多的戰爭場面,比較符合戰爭片的類型,而父輩的旗幟在故事編排上比較類似劇情片,片型上比較不討好一般的觀眾,尤其是因為戰爭題材而觀賞的觀眾可能因此對後者反感。
在我來說,硫磺島的來信很簡單的就是灑狗血的極致加上對戰爭不恥的惺惺作態,一個唯美的攝影和音樂配合上簡單的故事。很吃驚史蒂芬史匹柏也是本片的製片,以他執導過辛德勒的名單、搶救雷恩大兵的歷史看來,令人不敢想像他竟然會製作這樣一部片,這部爛片最大的敗筆就是劇本,我不太懂是否因為兩片合拍較省成本所以趕拍的情況下而在考據上有所偷工減料。
硫磺島是二戰中盟軍首次打上了日本的領土,日本因為瓜達康納爾島戰之後節節敗退,已經失去了強大的海軍優勢,這場戰役從開始就註定了日軍的失敗,失敗只是早晚,所以片中出現的日軍很容易的就成了強勢美軍砲火下的犧牲者,所以想當然爾的就符合受害者保家衛國的犧牲形象。
這部電影的起源據說是栗林忠道中將的圖畫信「Picture Letters from Commander in Chief“玉砕総指挥官”の絵手纸 吉田津由子编」,這本書其實並未收錄任何一封栗林忠道在硫磺島上寫的信,而是由日裔美籍的編劇山下愛莉絲參考並臆想所寫的「赤日黑沙」劇本,我很認同編劇身為日裔的愛國心態,只是當劇本頒上螢幕之後,這部片的立場就值得疑慮了,之前我曾提到製片史蒂芬史匹柏的原因就在於此,試想史蒂芬史匹柏會製作一部奧修維茲集中營的納粹魔頭在柏林保衛戰英勇衛國且犧牲的電影嗎?凡事有因才有果,造成硫磺島上日本人這種下場的原因隻字不提,這就是本片最大的敗筆。
另外電影裡灑狗血的程度已超過片中美日軍死亡所用的血漿,舉一例:片中有位美軍遭槍擊,一名日本軍官不管醫藥所剩無幾還執意為其療傷,在他死後還朗讀死者家書,每位日本兵熱淚盈眶,原來美國人不壞因為他“老娘”寫的家書扭轉了他們對美軍的印象,說真的,你會相信這麼胡扯的事嗎?乾脆大家丟下槍美日兩軍抱在一起想家算了。再說日軍對待戰俘的惡名舉世皆知﹝德軍除了坑猶對他國戰俘至少都還比日軍有些許人性﹞,這位日本軍官對美軍做的事只讓人覺得荒唐,若是如此人道美軍也不會動用火焰槍這種武器對待日軍了。另唸信的舉動尤其好笑,難道中國人及其他亞洲人都沒母親還是都不寫家書,這世上就他老美老日會寫信。片中另外一位主角二宮河野被栗林忠道留下保住一命更顯荒唐,既然如此怎不救其他日軍,自己切腹就好,再說救一人又有何用,因戰爭死傷的人數是千千萬萬,真唾棄戰爭還是溫情主義作祟呢,根本在劇情上就無法自圓其說,所以除了濫情我想不出更好的形容詞來形容了。
電影會造成良好評價的原因就是在於其表面宗旨是以人性角度描述戰爭醜惡進而唾棄戰爭,但全片給人的感覺卻看不到任何人性上的感動,二宮和野因思念妻子而畏戰還是根本上就是一個懦夫呢?當其他士兵在別人國家逞兇鬥狠姦淫辱虐的時侯是否想過今天在硫磺島的下場呢?愚蠢的日軍不聽指挥盲目自殺還是做為滿場亂竄的活體炸彈移動槍靶時,只顯其日軍人性的醜惡低能,根本令我昏昏欲睡;描述指揮官栗林忠道更是以譴責戰爭之名行美化戰犯之實,栗林忠道在廣州跟香港的惡行都因為硫磺島的家書而被神化了,克林伊斯威特拍本片根本就是日本供奉靖國神社的另一翻版,這在於一個資深電影工作者來說可是非常嚴重且不該犯的錯誤,沒有完整的歷史考據,且非常單方面的陳述,只會造成歷史被曲解、誤讀,這個錯誤挾著龐大好萊塢文化之勢影響的後遺症非常之大,如果戰犯可以神話,那二戰中的被侵略國受難者情何以堪。
電影作品裡描述二戰非常的多,因為科技演變,從雷恩大兵之後的戰爭特效越趨完美,但只是單純因為特效而給予佳評而不論是否扭曲事實,這可不是件好事,至少一個電影工作者不應該犯這個錯,現在很多人是不讀書的,如果每部講述歷史的電影皆如此胡搞,難保日本侵華及引發二戰不被扭曲成日本是二戰受害者。
不負責任的臆想只是爲罪惡找理由圓謊,說真的,建議克林伊斯威特下次可以籌拍山下愛利斯臆想下的帝國毀滅,搞不好希特勒在編劇筆下可以成為比耶穌還偉大的聖人,我就不信到時誰還會買他的帳。

4 ) 来自硫磺岛的信

硫磺岛血战是太平洋上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日军在几乎完全孤立的岛屿上进行抗登陆战,以两万之众,依托工事抗击了十万美军整整一个月之久,若非后来日军储备的弹药物资消耗殆尽,恐怕美军的胜利还没有这么迅速。为了这个地处战略要冲的弹丸小岛,美军付出了近7000阵亡,19000人负伤的惨痛代价。 我一直固执的认为,在那个形如臭虫的列岛上生活的都是一群残酷而变态的国民——本应慈祥的老太太可以漠然地将待产妻子的丈夫,腹中胎儿的父亲送上战场;军官可以因部下不听从其残忍的教唆而将其放逐到死地;全国上下除了女人和孩子都被送上战场——然而,也许更多的只是战争中绝望而无奈的个体。 影片从2005年硫磺岛的发掘工地闪回到1944年日军海防断沟挖掘现场,士兵们是绝望的,他们深知挖掘的不过是自己的坟墓。 “身为军人,却无法保卫自己的国家,这是多么的悲哀啊。为了这美丽的祖国,我将献上我卑微的生命”,在赶赴硫磺岛之前,身为此次战役日军灵魂的指挥官粟林忠道就已经预料到了那无可挽回的结局。他在给妻儿的家书中如此写道:“不必期待归来……我已注定死在硫磺岛……即使死后,也要保持清白的名声……” 单从书信的内容而言,在被历史定义的罪恶之外,他应该还有善良而美好的另一面——挚爱他的家庭,爱好旅行,爱好美好的事物。

影片中其实他内心并不赞成与美国开战,因为他对这国家一直抱有好感和钦佩。他深知己方面对的是何种困难,这场抵抗的结果只能是被毁灭。因此他以最坏的打算进行死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放弃海滩,所有工事转为地下;严令禁止日军最爱的自杀性冲锋。他的种种革新自然遭到守旧派军官的反对——“泡过海水的人思想就是奇怪啊”——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地下为主,海防为辅的折中战略。 在整个战役中,几乎所有人都一直拼到最后,岛上最初的两万多名日军士兵,仅有上千人投降或生还,其余全部力战至死。在最后的战斗时,粟林忠道选择了自杀。 当那个因为爱驹被炸死而垂泪的奥运会马术冠军西竹救治重伤的美军士兵;当美军士兵伤重身亡后西竹找到一封他母亲的家书,念给大家听;当那个幻想着回家和妻子团聚,看看自己未出生的女儿的西乡掩埋粟林后挥着铲子扑向抢走粟林心爱手枪的美国大兵……,如此种种情景都会令观者动容。 “硫磺岛的来信是我试图通过他们的心灵、透过他们的双眼,来审视这场战争。”导演伊斯特伍德说:“从小到大我所看过的战争电影都是清晰地标明了善恶与是非。然而,对于战争中的每个个体来说,没有什么是真正清晰的。这两部影片不是关于谁胜谁败,而是关于战争对人类的伤害,人类有权利要求以更好的方式度过他完整的生命。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战士们在战争中献出了唯一的生命,仅这一点就永远值得尊敬。这两部电影是我为这些凋谢的生命进献的贡品。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完整展现这个故事,有些美好的东西,即使是对于敌对的双方也具有普适意义的,应该共同分享。我希望,能以全新的视角看待人类历史上那一段艰难的岁月。”

5 ) 《硫黄島からの手紙》

PS:硫磺岛是日本火山列岛的一部分,属西太平洋小笠原群岛。该岛差不多在台北正东,东京正南,距东京一千多公里。美军占领了硫磺岛,重型轰炸机从这里出发,轰炸日本全境。1945年2月19日至3月26日,这里爆发了二战中太平洋战场上最惨烈的战争。日军在几乎完全孤立的岛屿上进行抗登陆战,以两万之众,依托工事抗击了十万美军整整一个月之久,若非后来日军储备的弹药物资消耗殆尽,恐怕美军的胜利还没有这么迅速。为了这个地处战略要冲的弹丸小岛,美军付出了近7000阵亡,19000人负伤的惨痛代价。

我不喜欢日本,尽管我是学日语的,尽管我也喜欢看日剧,或者日影。
但是一个中国人,很难做到喜欢日本。
毕竟历史是真的,他时刻提醒我们,何谓战争,何谓敌人。
但是,这部电影给我的冲击就是让我反思国家与人民,更简单的说,每个打仗的人其实都是血肉之躯。
硫磺岛?对地理差不多遗忘的我已经记不起他的具体位置。
只是知道这是一场关于二战,关于太平洋战争。
并且伤亡惨重。
片子一开始就是二宫在向自己的妻子写信说,我们不停的挖掘,挖的其实就是自己的坟墓。
我说过每个打仗的人都有儿,有女,有父母。
没有一个人愿意打仗。
打仗其实是国家的意愿,却强迫在百姓身上。
二宫扮演的西乡只是一名普通的面包师,老婆还有了身孕。
他一心想着如何回家,如何见到自己的女儿。
没有什么英雄的含义的限定,每个人都是英雄。
就像《CRASH》里正与恶的定义从来都不是一定的。
不喜欢中国战争片里所谓的冲锋陷阵的英雄,每个人都是大义凛然的。
那不真实,太不真实。
英雄从来都是普通的,英雄也想过逃跑。
战争从来也都是残酷的。
日本人也好自杀,因为他们的人们不会原谅他们投降。
不知道这算不算一个民族的悲哀?
影片最震撼的人的地方就是:
“当那个因为爱马被炸死而垂泪的奥运会马术冠军西竹救治重伤的美军士兵。
当美军士兵伤重身亡后西竹找到一封他母亲的家书,念给大家听。
当那个幻想着回家和妻子团聚,看看自己未出生的女儿的西乡掩埋粟林后挥着铲子扑向抢走粟林心爱手枪的美国大兵……”
如此种种都铭记在心。
就算再可恶的日本人,他们同我们一样都是人,都是在盼望着回家,盼望着结束战争。
就如清水所说:我以为美国人都是胆小的,但是读到那封信时,我才知道他的妈妈跟我的妈妈没什么不一样。
同样的嘱咐,同样的担心。

6 ) 两个世界的纠缠

凡是提举到《硫磺岛的来信》的几乎没有不提那场残酷战役和中日关系,大约是这样的,一定要先确信下日本是罪恶的,犯下滔天罪行,不能被影片蒙蔽。有趣的说法还来自美国,说《硫磺岛的来信》是重新把二战中的日军当成人来看待,而德国早先就已回归这一行列。这种说法且不谈,然而东木头的用心良苦多少是看得出来,不单是简单的已成定势思维的反战一词,尤其是再把《父辈的旗帜》套在一起看的时候。

同样的,《父辈的旗帜》容易搞得人头晕,那些大量的闪回和插叙追忆往往很恰当的中断每个人的情绪以致无法再重新粘连,而批判结论更是能够早有探知。

不过,即使是《父辈的旗帜》,却也称不上多坏的片子。《硫磺岛的来信》的评价则更为好些,这可以看作来自美国的西方世界重新审视来自东方世界的曾经顽固卑鄙无耻下流的对手日本的一次展示,尽管在二战后,日本对于美国就表现得乖张服贴。种种事实表明日本人只会屈服和尊重战胜他们的对手,很遗憾,中国并不是。


-----
透过《硫磺岛的来信》,每个人,甚至就是中国人可以清晰发觉两个世界的差异和纠缠(东方和西方),而老牛仔很恰当地选择到了两个出自史实的人物,都是喝过洋墨水甚至小有影响力的骑士型男子(还展示得有些惺惺相惜,毕竟也是患难与共)。但这会影响我们对待他们两个的态度么,或许会有一些,因为他们身上的日本军人形象突然变得活生生而富有人情味,深知一去不回还是义无反顾的到了硫磺岛。这可说是军命不可违,却是种最根本的被高度施压的悲哀。

你不能奢望当时能有多少秉持“中国式正义感”的日本军人会反战,下场每个人都很清楚;但又不能以为真有几多弱智皇军形象的小鬼子捱子弹,那是另一种洗脑。

看到渡边谦带头高喊三声“天皇万岁!”时,自己居然笑了,突然发觉这和我们影视作品中曾经用以表示忠贞、表现大无畏气概的振臂高呼“打倒XXX,XXX万岁”在山谷飘荡的回声是多么类似。若放置于西方,大概就是“Freedom!”般有所指的口号台词了。在我看来,他们都是一样可笑而且不切实际。

《硫磺岛的来信》处理得比较好的是一点是不算煽情,固然有老美的粉饰,毕竟不粉饰还寻算去东京上映,那不是找死?但比起那种手执大刀冲向敌军身中百弹而不倒的个人主义英雄煽情,《硫磺岛的来信》的最大意义在于从一帮毫无可退的日军中挖掘了数种性格反差的鲜明个性(在这里且不称之为“人性”)。

美国人所能选用的日本演员看来也就这么些了,应该说在片中表现得都不错,可惜都没有特别可恶的一个,比如中村狮童,本以为能壮烈一下居然落得近乎不可能的下场。然而他们五个对于展示那个处境下的日军已经足够,再亡命再死守依然扛不过老美。

从电影角度上,只有单一主旋律的音乐引人沉静深思,小号吹醒了一个远去的梦。为什么两个世界的人会各自忠于背后的国家,进而在硫磺岛上拼死一战。这大概就是《硫磺岛的来信》最重要的一点,不是什么翻案,不是刻意美化,而是两个世界——来自东方和西方,来自保守落后和自由先进的纠缠与传达,尽管这也容易被人批评为对美国自身褒扬与安抚日本情绪。

然而往两个世界去想,我们的心是会平静那么一些。

7 ) 由战争反观责任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我最推崇的美国电影人,这个帅气的老男人,眉宇间的坚忍笃定跟我的老师有几分神似。没看过《廊桥遗梦》,真正迷上他的是04年那部与希拉里·斯旺克、摩根·弗里曼联袂的《百万宝贝》,那年他74岁,奥斯卡给他颁发了最佳导演奖。“作为一个导演,他喜欢以一个角色的死亡来开始或结束影片。”好莱坞的商业味太重,电影界是浮躁嘈杂的,鲜有欧洲独立电影人对边缘群体进行关注并引发对社会问题、人性脆弱面的深层次思考,克林特是一个例外。他尊重和看重的是电影作品,而不是电影业。

上个周末,终于完整看了他最近的两部片子《硫磺岛的来信》和《父辈的旗帜》。这两部片子均以二战后期太平洋战场的硫磺岛战役为背景,分别从日本和美国两个角度来叙述,相互独立又有部分场景相呼应。克林特本着忠于历史的态度去拍这样两部战争题材的影片,他并没有突出战争的胜负,转而重点刻画战争中的人物心理,将镜头伸向战争中失去生命的人以及战争带给人们的影响,战争的结果于是显得微不足道。

对比来看,参与战争的双方,不仅仅是政治和军事上的对抗,其中更隐含了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冲撞。日方的阵营中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它是一个受武士道精神主导的紧密集体。影片中日本兵用手雷集体暴毙的场景是触目惊心的。而美军阵营内部,存在一种兄弟般的氛围;在宣扬为国而战的同时,个人对生命和战友情谊更为看重。单独地看,两部影片中又包含了对于本文化异于一般的思考。《硫磺岛的来信》其实反映出日本军营中不同阶层不同个性的几个人物的内心与战争下的残酷现实多方面的矛盾冲突;《父辈的旗帜》更是颠覆了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观,对英雄光鲜背后的无奈和内心的挣扎做了真实的透析。

两部片子各有一个触动我的人物。

《父辈的旗帜》中,印第安人Ira Hayes在被推到美国英雄的位置上之后,内心一直是痛苦挣扎的,硫磺岛作战的场面无时无刻都浮现在他的脑海中。他在战场上是坚忍高大的形象,在市政厅的广场上带给美国人民的也是光辉的英雄形象,但在政客商人的急功近利、人民对英雄的期待面前,他又是脆弱而不堪一击的。在他借酒精麻痹自己逃避现实,引来一系列麻烦之后,不得不被遣回战场的前一晚,这个满脸泪水的男人说出了几乎所有战争英雄们的心声——“我受不了别人叫我英雄,我只是竭尽全力不让自己中枪而已。我看过的、做过的那些事,一点都不值得骄傲。”那些见证战争并为之浴血的幸存者,战后往往被他们的国家和人民奉为英雄,而这一切的荣耀只不过是顺应了时代的需要。人们看重他们为国家作出的贡献,却极少关注战争带给他们持久的创伤。当他们习惯了苛刻的军事体制,习惯了军队中残酷的死亡游戏,一旦带着对现实的憧憬重回现实,又是和现实处处相抵,最终要被现实遗忘被舆论边缘化的一群人。正如影片结尾所说:“英雄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是人们需要的。”英雄也有沦为“昨日英雄”的那么一天,这是一个太过沉重的字眼。

《硫磺岛的来信》中,西乡是一个纯良软弱的小兵,他本来是一个小镇上的面包师,有一个贤良的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当他所在的小分队遭遇惨败,轮番拉开手雷集体自杀的时候,看似懦弱的西乡最终背叛了武士道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存”,而另一个名叫清水的士兵,从他身上也折射出日本人在个体生命和天皇二者之间的徘徊挣扎,生死只在一念之间。逃兵的行为是不为日本军国主义下的社会伦理所容的,而求生的欲望又是强烈得让人窒息的。背叛武士道的西乡和清水成了患难之交,他们与大部队汇合,尔后又俘虏了一个美国兵。美国兵临死前留下的母亲写给他的信又给这两个小角色很大触动:原来美国人并非野蛮人,他们也有儿女温情的一面,甚至两国母亲写给儿子的信都是相似的。他们都在扪心自问求死的意义,个体的生命在天皇的面前就真的那么渺小没有价值么?那么对于那些牵绊他们的亲人呢?他们最终选择了做逃兵,可这样的选择偏偏又是苍白无力的。清水找到了美军,举了白旗,他真的以为美国人会优待俘虏。而在美国人看来,日本人又是何其野蛮残忍。那么清水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西乡在美军的驻地看到清水的那一刻,他的眼神充满了冰冷的绝望,是对未来、自由、亲人、生命一切一切的绝望。战争把人逼到了无路可退的境地。

小人物的离经叛道往往折射出社会伦理的苛刻,而这种离经叛道的结局往往又不敌世俗苍白无力。

曾一度对和平时代的男人表示不屑,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自私自利缺乏对所爱之人及社会的担当。今天,我质问自己,一个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女人,如何清楚所谓的“洗礼”?人们对军人的自律自强坚韧不拔充满敬仰,又何尝没有加入幻想的成分?现在的人,对战争究竟了解多少?军人们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真的视死如归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吗?他们的信念,宁毋说是一种既有的责任感。责任,好可怕的责任!这样一个伦理性的概念,强调的是我们应该做什么,却无视我们想要做什么。道德伦理企图把人约束在一个有序的框架内;在一个专制的体制下,人们大谈责任而不闻个人自由意志。个人对于家庭的责任让一对没有感情的男女继续维持不幸的婚姻关系;个人对于单位的责任让一个不喜欢既有工作的人放弃选择更好的可能;个人对于国家的责任让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放弃他的血肉甚至变得无情无义。个体的爱情、自由与生命在责任的强势下显得如此卑微。责任何以成为可能?人生之为社会性的人,同时又无法剔除欲望性的一面,这就决定了责任对于个体约束的必要性。爱情区别于滥情,自由更非为所欲为。责任的理念是让人人自觉担当,而不是强制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况且任何一种应该和不应该都不是政府说了算,它至少要代表民主的声音。

责任的履行需建立在双方的对等上。爱国之前提,是国也爱我。这样看不免显得飘渺,而国非政府,乃是一种族群的认同感。历史上,越往前追溯,国家的地域概念越是淡化。譬如唐代,并不是很强调疆域的概念。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更多是一种基于文化和族群的认同感。地域上的国与国,人们是可以任意走动的。对自由的设限越多,人们冲破禁忌的方式反而越极端,手段的杀伤力有时甚于终极目的。一个轻视个体生命的民族或者国家,人人言其爱国,实为惧政府。这样的国爱得太空泛,一旦涉及个人的切身利益,就显得不堪一击。也就不难理解,活着的英雄不过是战争的幸存者,叛变的逃兵不过是受求生欲念左右可怜人,而难以计数的死者则是政治的牺牲品。试问:一个空有责任感的人,若没有内心真爱的支撑,何来的担当?

8 ) 不置可否

《硫磺岛家书》在外界评价高到爆,得了当年美国三大奖,票房成绩也远高于同一题材同一导演甚至同一制作班底的《父辈的旗帜》。所有观众看完了都反映要比《父辈的旗帜》好很多,可这好,又好在哪里呢?

凭借着影片独特的视角,也许现在看来《南京!南京!》以一斑窥全豹的思路是有鼻祖的,或许说来这部06年的片子也算不上什么经典老片,我不知道是它不够老呢,还是不够经典。

美国人的大片思路和个人英雄主义在这里居然玩儿了一下小捉迷藏,让很多人也包括笔者觉得实在不像《父辈的旗帜》的风格了,说来也是,你说他们在《父》里面褒扬完美国人是多么的顽强,多么的强大,多么的团结勇猛,怎么可能又在《硫磺岛家书》里自己砸自己的脚嘛。于是就成为了本片的一个郁结之处了,日本人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呢?到底是顽强不认输,还是柔弱恋家呢?这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至少我在电影中没有看到导演和编剧给我多少明确的答复。

Clint Eastwood是个非常出色的导演这个毋庸质疑,不说经典作品《廊桥遗梦》了,就是去年的那部家庭伦理悬疑片《换子疑云》就引来了掌声不断。可是对于这两部作品的处理我却觉得不然了。突然想起王家卫曾经拍《东邪西毒》遭遇了瓶颈,便交出了另外一部完全反方向的作品——《东成西就》。《东邪西毒》生涩难懂,《东成西就》恶搞商业。虽然对于Clint来说,他的两部作品自然跟王家卫那两部没有任何可比性,但电影起初存在就是供人们消遣,虽然后来人们堂而皇之的加了一些内涵发现效果还不错。没有票房和掌声的电影是失败的,《父辈的旗帜》和当初的《东邪西毒》约莫如此,没几个人看得懂,何来意义?

至于《硫磺岛家书》,故事情节本身是可以比较动人的,就算没有信作为表达的一个主要元素,光是反映底层士兵内心汹涌的亲情和对战争由衷地厌恶之情就值得大家称道了。日本人就算对中国人犯下了滔天罪行,日本兵纵然对他人对自己残忍苛刻,但他们毕竟也有柔软的一面。对深爱着的人轻声诉说战场上硝烟弥漫,在身边弟兄一个一个战死之后感到紧迫的压抑。我曾经在《南京!南京!》的影评里有写过,战争最大的杀戮不在于鲜血和肉身,而在于用一把双向的刺刀戳刺着战斗双方的人性。战争中如若能留下些许对家人的眷恋对爱人的思念那已然是最动人的情节了。

可是被翻译成《硫磺岛家书》的这部电影,我却认为家书的主题略轻了点,没有表现出家书那种厚重的情谊。Clint想要表达一种在战争中的人性光辉,我个人觉得没有表现好。影片中带有思乡情节的几个士兵都感觉表现在外的是懦弱而非珍惜生命。说来美国人也很是搞笑,电影中最具亮点的两个十分人性化的指挥官栗林将军和山田一中佐都是常年在美国居住。他们是否想要说日本人各个疯子冷血狂热,要不就胆小懦弱怕死,只有在我们美国受过我们美国文化熏陶的人才是有血性人性的英雄?这个想必不用回答了。

以美国式的视角看待二战本就是一种不公平的态度,美国人无论什么世界大战都是采取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来谋取暴利。如若不是日本心比天高,想要把美国一并吞下,美国还不愿意丧失这么一个赚钱的良机呢。这部电影就算是曾经拍文艺片拍得是让人鼻涕眼泪流一把的Eastwood导演,还是说拍出了《辛德勒名单》这样二战精品电影的斯皮尔伯格监制也怎么也不可能对于这种题材把握得客观公正。
就像你说让中国人,就算是以小见大的贾樟柯导演或者说是数钱数到抽筋的张艺谋来导演,效果说不定会更差,因为面对民族性的问题,让我们为战争的过错方歌功颂德,虽然显得我们是多么有素质有文化宽容不计较,可是却总是没办法消除掉民族偏见。

这部片子应该让日本人来拍,Eastwood与其下工夫以美国人的眼光看是以特殊的视角拍一部拿奖又卖座的电影,还不如干脆把你们传统歌功颂德的《父辈的旗帜》拍好,一年两部这样的戏谑对这样的剧本和故事以及那段历史一点也不公平。他们要一个杀你们10个才能死你们还歌颂他们?我并不觉得像美国这样仅仅是中国没有受经济危机的打击就发狂的国家,还能这么宽容。也许你们说文化无国界,请保留我不信的权利。

这种电影也只有在美国能得到票房,顺便再带着伪善的作品去日本转一圈收刮一下日本的爱国财。让美国观众感叹一下:“哇,原来日本人也还是有那么一两个好的嘛,毕竟还是在我们美国呆过。”再让日本观众感叹一下:“哟西,哟西,美国人贼贼的有素质有涵养,对我们大和民族十分优秀!”拿到中国来,鬼大爷才去电影院看这种电影!

短评

电影在描绘了战争中的残酷,很纪实

8分钟前
  • 倩婧箐菁靓
  • 推荐

一部片面的电影,一部只有本土没被侵略的胜利者才拍出来的电影

11分钟前
  • 小辰
  • 很差

虽然他和日军的二万名官兵都上下齐心,但面对占尽空中优势的四万名美军士兵,栗林知道这将是一场没有归路的战争

15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别拿军国主义说事,战争这玩意就是立场不同+思想偏激的产物而已。这部电影很棒!渡边谦显的悲壮,二狗果然是我看上的那只二狗

16分钟前
  • 海棠一生
  • 力荐

难得真实的抗战片,战争真的是令人无比厌恶的,对普通人真是致命的

21分钟前
  • 年大吉
  • 力荐

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战争片,影片中战争的画面也在硫磺实地拍摄足够惨烈,而一般的战争片总会给正义与否下一个定论,可导演却意不在此,他认为战争就如人生,没有绝对的正义一方也没有绝对邪恶的一方。对于参加战争的双方来说,死去的英魂都是值得敬佩的。

23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很少看战争片,只是因为看了之后心中很压抑,久久走不出来,我们总是试图找到人的闪光点,但看到的都是人性的丑陋。

25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感动,好看

28分钟前
  • 恰逢烟雨天
  • 推荐

严肃的伊斯特伍德拍了有点泛滥的战争人性题材,能让人一气呵成看完近150分钟,功力不俗。爷爷太man了~

31分钟前
  • 阿朽
  • 推荐

每次看战争片都很有触动

33分钟前
  • 诗诗小兔
  • 推荐

尽管电影在试图描绘人在战争中的闪光点,但实际上,战争更多还是在于人性沦陷上。

36分钟前
  • 暖鱼
  • 还行

很写实的一部电影,让人回味反思

40分钟前
  • 桃子爱吃鱼
  • 推荐

战争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噩梦,影片很真实,音乐也直击人心

45分钟前
  • 趣多多配红茶
  • 力荐

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

46分钟前
  • 推荐

本片是值得愤青们认真看一看的。不过,深思之外,吸引我的是音乐,说不出的深沉和痛苦。

51分钟前
  • 寄意寒星
  • 力荐

真实,触动人心

53分钟前
  • 桦23
  • 推荐

虽然日本人的武士精神和剖腹自杀的狂热,被日本人珍为瑰宝,但在西方人的眼里不过是“怯懦”以及对怯懦的掩饰。“怯懦者”只看到眼前的荣辱,只能把荣辱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他们自己虚拟出一个“崇高”的准则,并把这个准则看得至高无上,生命反而成了这些准则的牺牲品。他们是不安定的集团,单个人什么事也做不成,因为他们集体发了疯。人如果想“超越人类而走近神”,结果则只能在自我神化的过程中自我毁灭。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用西方人的眼光不算太煽情的从日本人角度来拍了这部片子,我觉得不是“反战”两个字就能概括一切的。很棒!

55分钟前
  • 绝色天平
  • 力荐

把触角落在了战争中那些怕死的小人物的心理活动上,不一味的追求战争的场面和英雄人物的讴歌,伊斯特伍德无论在镜头的调度还是节奏的掌控上都已炉火纯青,优美的配乐更是把电影提高了一个档次。

58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很认真的战争片 值得一看

59分钟前
  • 甜腻的砒霜
  • 推荐

跨文化拍外语片实在不是个好现象,影片勉强及格而已。

60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