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女孩从何而来,我将往何去
女孩从何而来,我将往何去
影像从受伤开始,到受伤结束,女孩犹如某个神迹,像是老头所说,在某个时刻的莫名祈祷,期望有神将他从那个时刻拯救出来,尽管自己是个无神论者。
无神论不意味着无所信仰,创造是他的信仰,尽管这并不能够支付房租,不是某些实在的存在。
女孩希望的自由是什么?如卢梭所言,人并非生来恶毒,而是社会利益导致,女孩放弃遗产是否如同,希望不该生产出想要他死亡的念头,希望自己能够保持自由,保持善良。
无所求的作品?当女孩第一次提到了他的作品,他勃然大怒,似乎这触及了他最私人的部分,那不是制造物,也不是出版的书,那是在那之上所有的原型,不是一本本打印机里出来分销给个人的商品。正如影像,有传播以及在那之前的,导演的拍摄意味着自我的触碰,而最终的作品反而不值一提。
所以,他和我们都是有预感的,将香槟碰倒,去买香槟,穿街取钱,最后让女孩先上楼。
我们预感到会有坏事发生,当然这绝不意味着一定会有坏事发生。但是坏事还是发生了,他如同女孩开头被痛击,但是比那更加糟糕,那是无端由来的伤害。
是否创造本身是对自身的一种伤害?创造并传播(或言与人分享)是戕害了生命的?最终他固执的坚信,导致了他的死亡。但是否他又是幸福的,以另一种方式与女孩道别,挥手一别,也许诚如他所言,他将转世投胎,重新与她相遇,再在人世轮回这一切。
但是当然会有比那更加难受的瞬间,在影片中段,无来由的,突然开门的黑影,使得他昏倒,这是对于我们痛苦的瞬间。那是他们分离的时刻。
妻子是一种心结,但是与女孩,作品无关,他们拯救我们于痛苦中,几进几出,如溺水前的挣扎。
宗教,科学,不可知,组成人生。皆现身于影像中。
重叠了现实。
房中的女人是否是某种欲望,代表危险,所求,却无视存在。桌子画的素描与悬浮,情感的绵延。
当然解读是一种无聊的事,比复制更无聊。
最后,音乐的美好时刻带我们进入不可知。
20.12.18
2 ) 第三次
蒙太奇是一次心跳,如今它停止了。 商业电影告诉我们剪辑用来加速,但往往两个画面倔强的停留在原处,大脑渴望获得原处更多的信息,“原来的地方发生了什么?”催生了剪辑的诞生。
幽灵:一些电影想要更灵巧自由,剪掉了下半身快速抵达终点,但我们着迷那被切掉的不存在,不存在才让存在有意义
死亡:属于电影的情感,你相信影像会哭泣吗?每一对话后迅速的转切,让我们相信只有在这样的剪辑中话语的力量才能保存,不是电影就做不到,一种力量及时被打断但没消除,在相同场景的下一场只要拼贴上情绪就会再出现,但不是如同害怕氧化的记忆封存,是胶片剪切的重现
3 ) 不知从何处来的女孩
让-克劳德·布里索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电影的大导演。他之前的《白色婚礼》、《都会性男女》和《毁灭天使》等片,一直被人津津乐道。2013年由他执导的新片《不知从何处来的女孩》,却一反他以往片中的大胆情色,老实本分地谈谈心说说话。但免不了还是有偶尔的惊鸿一瞥,尽管是魔幻的。
这部电影看后,自然想起由保罗·奥斯特执导的《马丁·弗罗斯特的内心生活》(2007年),男主角是位作家,远赴纽约郊野一处友人的房子度假,原想在茂盛的山林中过着心静止水的生活,没曾想灵感来了,想写一部小说,故事很诡异。而他第二天一早所遇到的更离奇,一个由伊莲娜·雅各布的饰演的漂亮女人就睡在他旁边,且对他关怀倍至。自此后二人深深相爱,但后来她却离奇的消失了,只能在他梦里出现。到底是幻觉还是梦境,恐怕连他也搞不清。该片让我们又看到了因主演《红》和《两生花》这两部片而走红的伊莲娜·雅各布的出色演绎,十多年后的她依然光彩照人。
而这部《不知从何处来的女孩》,可谓异曲同工又殊途同归。退体在家的数学老师米歇尔,自二十九年前妻子病故后,未有续弦,就一直过着孤独的生活。闲时就靠著书立说打发光阴。这天,他救了自家门外被一小伙暴打的女孩。奇怪的是,这位满身血迹的女孩,却要他保证不许报警不许求医,就这样女孩在他家呆下来了。
她说她叫朵拉。可自她来后,家里就发生了些神奇的事,总好像有什么动静,但又看不到。一周后,朵拉坐着一个小伙的摩托车走了。这让米歇尔好不习惯,原本平静的生活,突然好像缺少了什么。他整天无精打采,跟唯一的老友聊天也大发脾气。
他哀声叹气地回到家,听到储物柜的响声,怔了一下,竟突然晕倒。醒来,发现女孩朵拉笑着扶他起来。她说临走时私自配了一把钥匙。接着她说让我帮你完成写书的事吧。二人又安然的生活在一起,但从此不再平静。女孩特异功能似的能隔空托起桌子,并导致桌子发怒而砸碎了他的柜子和镜子。她说这是她所不知道的力量,而且家中有人。幻影出现了:裸露的她躺在犹如一幅画框里,另一个裸体女人抚摸着她,转而,那个女人化身黑袍的女巫,敞开巨大的黑袍笼罩住她。
未等他反应过来,她已然在他旁边,跟刚才一样。女孩说跟她交往的人都把她当成怪物,尤其是她交往的男友,一个个都远去,因为我给他们带来了不安和恐惧感。而她的父母亲也是因为她出了车祸而亡,她不明白这到底是因为什么。朵拉问他怕不怕。米歇尔摇头说不怕。并很高兴的愿意跟她生活在一起,并主动提出自己死后所有钱财和房产都归女孩所有。但她说你疯了,我不愿这样。米歇尔还特地出外作了遗嘱公证。好像米歇尔中了她的魔咒。
平时,他俩就忙于校对书稿, 相安无事又极其有趣。这部有关塑造生活信念的书终于完成了,米歇尔也写下了她的名字。她不同意。最后,诡异的事发生了,他俩出去买酒,以庆祝书稿的完成。他特地去取钱,他说没有钱就好像裸奔。他让她先拎酒上去,他则在楼下喘下气,这时那个经常若隐若现的小伙,突然跑过来抢他的银行卡和钱,还捅了他几刀。等他回到屋时,她才发现他肚子全是血,他不让去医院,说谢谢你,我可以安心的走了,朵拉……说完,他就真的走了,而朵拉陷入深深的痛苦中。
这部奇幻色彩的电影,一如让-克劳德·布里索之前电影的精致画面。其中二人探讨宗教和人性的对话,彰显了导演一贯善于剖析人们内心的创作思想。女孩从哪儿来并不重要。而解构她所制造的一切,全是为了图谋他的钱财,这种当下中国人的思路,无疑更坑爹。重要的是,她陪他度过了最后的光阴,虽然结局不免惨淡,但米歇尔的心愿已完成。人与人的隔膜状态,借以另一种超时空的神秘力量,去得到毫无功利化的表达,灵魂得以最终安放,这何尝不是一种神性又愉快地交流呢。
2013、7、26
4 ) 宅作家的神话幻术
继08年的《冒险》之后,让•克劳德•布里索整整沉寂了四年,他以法国导演所独有的慢节奏,继续深掘着“新古典主义”的人文情怀。在这四年间,年近七旬的布里索依然义无反顾地思考着存在与虚无,依然着迷于奇妙的悬浮术,也依然热衷于情色表达。于是,在这部2012年新作《不知从何处来的女孩》中,布里索再一次打开神话的闸门,跳进情色与哲学的漩涡中,继续以精神的湿地浇灌现实的伦常。在他的电影里,有弥合,有毁灭,有愤怒,也有安抚。至于那些“社会情色悲剧”的言说,却终究与布里索的古典情怀背道而驰。正如他自己所言:在我的电影里,我总是自己向自己提出道德与法律之间的问题,但其实远远不止这么简单。
布里索奇妙瞬变
在《不知从何处来的女孩》中,布里索带我们进入挂着红色窗帘的书房,而他自己则本色出演了一位老作家,与素昧平生的女孩展开了一场心灵对话。在这场对话中,女孩成为老作家创作的一部分,与作家一起讨论角色变化、场景设置,以及如何从神话中寻找创作的灵感。与此同时,老作家与女孩之间的情感,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当进驻老作家书房的这一刻,我们便随之沉浸到布里索营造的超验时空中。时隔多年,布里索依然极尽可能地在影像中融入奇幻元素,同时又不让这些元素打扰到生活流般的叙事。这是布里索一以贯之的艺术手笔,也是他迷恋于用电影表达艺术观的重要缘由。
奇妙的瞬间变奏,这是布里索电影独有的表现招数。如本片中第一场夜戏,布里索就运用了类似的变招,在原本悄然无声的时空中,忽而涌入悬疑式配乐,营造出一种法国电影中向来少有的紧迫感。那一刻,作家听见房门外的走动声,仿佛女孩拄着拐杖踱过走廊。梦至半酣,惺忪睡眼,作家只隐隐看到一个黑袍女消失在走廊尽头。作家推开女孩房间的门,见女孩正在安睡,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这一刻,作家看似遭遇了现实,又似遭遇了梦。
另一场瞬变发生在白天。杂物间内的一阵响声引发了女孩和作家的好奇心。此时此刻,布里索将镜头稳稳对准杂物间的门,并随着主角的脚步一点点推近。空气里隐约有一种奇妙而莫名的惊悚气息,姑且归其为神秘主义。显然,这绝非我们惯以有之的对恐怖片的心理体验,其间涌动的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艺术效果,就像写作过程中的细小波澜,抑或绘画过程中的零星点缀。而熟知布里索的影迷都知道,这正是老导演的刺激性花招。
然而,打开门的一刹那,杂物间里除了杂物,并无异样。按作家的念想,只不过是扎根墙角的老鼠在作祟罢了,但女孩却不这么认为,她说老鼠不可能制造出这么大的响动。于是,这场隔门而发的声响,注定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谜题。对作家而言,以往这只且只是小事,而女孩的出现却骤然间使小事发生了巨大质变。久而久之,作家的内心如同遭遇湍急的漩涡,陷入一种莫名膨胀的困境,正如创作中最难以逾越的灵感的瓶颈。
直到电影后半部分,作家与女孩的言语交流,开始异变为一场关于悬浮的魔术游戏。女孩借助自身的灵力,窥见漂浮于房门中的白衣女人,同时她还教作家如何运用念力使桌凳悬浮于空气中。凳子悬浮那一刻,女孩将一支笔绑在凳腿上,在白纸上开始画画,落笔处隐现一位女孩。这样的奇幻式场景,也曾出现在布里索拍于08年的《冒险》中,人体奇妙悬浮之际,窗户中便有风涌入,如若难得一见的现代神迹。
对于这样的独特体验,有一部分影迷谓之为永恒,也有人觉得太过离奇。但无论如何,这般神秘景象,无疑是昔日的法国导演们极少表现的,除了超现实时期那短短数年,往后便很少有导演敢这么玩了。想来,除了法国电影惯有的文艺传统外,也与法国导演对好莱坞高端影像技术的“鄙夷”有关。当然,布里索虽挚爱这类奇幻游戏,本质上却绝不想拍成一部主打视效的奇幻之作。布里索终究还是立足于法式文艺的,至于这些奇幻变招,则使得布里索的电影更具独创气息,无疑也是他最别具一格的艺术标识。
你是梦境,是幻影
与许多导演一样,布里索同样信奉“看不见不代表不存在”,亦热衷于现实和虚幻共生共存的艺术状态。影片中,布里索以电脑为媒介,呈现了一段医院录像,借助一名精神患者的言行,使我们亲睹了一场现实与虚幻的隐秘对抗。以此为引子,影片中这位贸然入驻作家书房的女孩,也便有了最佳的灵魂性注解。
显而易见,布里索镜头下的这位“不知从何处来的女孩”,着实很像一个幻象。而整部电影的进展,便是一步步印证她是否存在的过程。布里索生性热衷于探讨生活的本质,亦如欧洲人文大师们曾面色凝重地界定“生活的本质是虚无”,布里索的界定则显得达观而俏皮得多,按他的话说,有时候,“虚无亦即存在”。
影片中的场景多以室内剧为主,尤其是作家与女孩的交流,从始至终都在室内。写作、吃饭、打扫、谈话,作家与女孩沉浸在独属于两个人的狭小时空中,他们谈论艺术,也谈论命运。影片中途有一场室外戏,作家外出访友,在公园和马路上与人谈话,言说内心的困惑与不安。然后,作家独自回来,以一种醉醺醺的姿态,然而女孩却不在家。那一刻,杂物间的门被打开,一瓶酒倾翻在地。随后,作家倒在客厅的绒毯上,陷入了梦境,直到女孩再次出现。与前一场夜戏一样,在“梦境”后出现女孩,无疑是对女孩虚构身份的进一步确认。及至一场室内观影戏中,布里索又一次将悲伤动人的歌剧代入影像。那一刻,影碟机的光束照耀着女孩的脸庞,她泪光闪闪,情绪悲悯如受伤的天使。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尽管看不到女孩在看什么电影,但情绪上的濡染却同样洞彻人心。对作家而言,女孩的存在就像天使的降临,正如作家后来所言:“我的书需要你的帮助。”
纵观本片中这位女孩的神秘言行,一度让我想到让-雅克•贝奈克斯拍于1986年的爱情经典《37°2》,又名“巴黎野玫瑰”。回味贝奈克斯镜头下的贝蒂,同样是一位不知从何处来的女孩。她义无反顾、不惜一切地进驻到落迫作家桑格的独居生活中,成为他命运中不可抹去的一记烙印。直至最终,贝蒂又陷入歇斯底里的疯狂境遇,遭遇难产、自虐,及至垂死。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桑格唯有用枕头闷死了贝蒂。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也随之熄灭了。
后有人分析说,贝蒂其实从始至终都是作家桑格幻想出来的女主人公;而桑格与贝蒂的关系,则就像是作家与作品的关系,有忽如其来的幸福的灵感,也有注定难以逾越的创作的鸿沟。与之相似,布里索的《不知从何处来的女孩》则更显得直截了当,不仅片名阐述了女主角的虚构来历,影片中则更让女孩参与到自身的写作过程中,就像是一位创作中的作家与笔下人物的隔空对话。或许,在作家目前的写作中尚未提及女孩,但女孩却早已成为作家心中的一股潜流,摁也摁不回去。
软情色与文艺腔
法国电影向来注重对情色领域的开拓,而法国导演也多以浪漫著称。在一系列擅于表现情色的导演中,让-克劳德•布里索无疑是极具标识性的一位。不同于布里耶对灵肉欲望的游戏性探讨,也不同于皮亚拉的深度爱情哲学,布里索则是在情色基础上,将性与爱置于灵魂层面,并以生活式魔幻深入浅出,简言之,就是在法式软情色中代入哲学文艺腔。
毋庸置疑,布里索的电影是对“新古典主义”的一次全新的继承,其作品中的情色元素也多具象征气味,同哲学纠缠不清。布里索的哲学引入并不像戈达尔、泰西内等导演那般难读,或者说跟贝特朗•布里耶有所共通之处。但布里耶在爱情表达上更现代更新潮一些,而布里索则反其道而行,转入了古典主义的神秘丛林中。在性爱展现上,布里索则显得十分大胆,这种大胆并非指裸露程度,而是在床戏对象的遴选上,布里索尤其迷恋于女性之间的亲密接触,无论在《不知从何处来的女孩》中,还是在其以往的作品中,往往都会出现两个女人的性爱场景。其中,尤以拍于2006年的《毁灭天使》最受争议,影片中的三位女主角彼此形成一场圆圈式三角恋,并以一系列露骨的床戏加以展现,由此曾引发过一场关于情色禁忌的边界性论讨。回想之下,另一次禁忌性论讨则是《母亲,爱情的限度》。
除此之外,布里索的性爱还往往呈现出一种神话之美。正如影片中最魔幻的一刻,在红色窗帘的掩映下,屋内弥漫着淡粉色的神话气息。内室的房门被轻轻开启,镜头缓缓流淌而入,床榻上的裸女以古老画像中的睡姿,静躺于时空的洪流。床榻的背景墙则与片头处布满星星的棕色天幕如出一辙。继而出现黑袍女人,与裸女拥吻一隅。那一刻,布里索的幻想的房舍仿佛被纳入神话的梦境中,久久难以回神。这样永恒的时刻,几乎贯穿在布里索的每一部作品里,如《都会性男女》中同样以两个女人的性爱引入神秘主义,如《毁灭天使》中对于女性手淫的暧昧展示,如《冒险》中的那场思绪绵长的集体性爱。当然,还有最引人遐想的那部《白色婚礼》,一位几乎杳无音讯的17岁的姑娘,终于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在她的房间里却悲伤地写着:弗朗索瓦,这里就是海。
刊载于《看电影·午夜场》
85/100,不得不说法国的电影作者们都太会了!廉价的影像质感不断地营造着记录感,配合超现实元素在日常生活流的室内剧里做着介入,为我们制造出一种真实的奇幻。物件被悬浮,女巫被拉伸,没有任何数字特效,仅仅一个正反打,整个空间都诞生了一种别样的浪漫。
8.3 剧本其实是好莱坞式的古典恐怖片,只是幽灵古堡变成了私人公寓,但是布里索追求的并不只是感官上的惊吓,粗糙的数字影像和镜头的虚无缥缈带来了所谓"真实"的幻觉,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发生了,奇妙极了。情节设计再精简一些即可五星。
主题竟然是奇幻
成本从来都不是拍电影的最大问题。
干净
退休数学老师虚无主义艳遇,和通灵少女一道书写幻象造物的哲学著作。披被单的飘飘拿菜刀身藏杂物房,黑白无常怪妇不祥附身,还有轮回蕾丝边仪式。电影手法粗糙得来让人感觉蛮写实的,看着开心
!!!!!!!!!!!!!!!!!
写实感法式
不知谁是灵异,只能欣赏配音。
最后,他死了,他创作的她,永远“活着”。
毕竟是乔叔选出来的,书房也可以拍成这样。
廉价的数字质感总是为任何虚构的情节加入诡怪的纪录感,布里索又从中渗透进浓重的古典与神秘,面对幻象的正反打,空荡荡的过道中有实实在在的恐惧,境界自由而又直面了真正可见的孤独与焦虑。
想起有天在地铁撞见女主了
奇幻有多容易呢?样貌微微滑走了一点,再来一次,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真的..
探讨的话题太高深了,没文化的人表示完全看不懂…单从故事说的话,就是编导演的imaginary friend吧…
布里索亲自出演
性质还是聊天系电影,初始设定比较俗气,没有边界感的少女(我不喜欢的人设之一)闯入老男人的世界,从看录像开始我进入了整个电影,那个方式我觉得很自然,虽然又是我不喜欢的外来者乱动别人东西的情节。往后的设定就比较有趣了,灵异设定但不戏剧化,而是一种调侃和交流,修女那一节我大笑,希望那番对白能向温子仁叫板,在略微枯燥的聊天(剖析自我)上引入这样的设定也让室内的变化生动起来,不过那个红光实在太不艺术了。
给作家一个时间和空间,作家创造出另一个时间和空间。红色的窗帘,墙上的斑点,参与全部的创作,想像力披着白床单在房间里飘荡。当然,有的男作家认为还需要一位女秘书刺激多巴胺分泌灵感,乔伊斯双手套着诺拉内裤书写守灵夜
Transformer le dénuement matériel (forcement voulu) en une quintessence formelle épurée baignée de conceptions et d’inspirations très personnelles et intimes, voilà comment Brisseau témoigne de ce qui est essentiel du 7e art
人面不知从何来,老夫掏心把她爱——为她痴,为她醉,神志不清倒地睡;为她疯,为她狂,为她送命斗恶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