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一种超越星盘和八字的性格分析法
为什么我们在面对一个人时心里会问:TA到底在想什么?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感觉脑袋里有好几个声音在吵架?
为什么 “长大”似乎是一件很突然的事?
这些问题,就是彼特-道格特和他的制作班底打算在《头脑特工队》里一探究竟的问题。
一切源起于导演道格特的一个真实的困惑:他的女儿Elie小时候一直是个活力四射的快乐孩子,跟《飞屋环游记》里那个后来成了男主角妻子的小女孩一样的张牙舞爪(Elie为她配音)。然而当Elie长到11岁时,她一下子变得安静寡言起来。
——她到底在想什么?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正是这个问题,让道格特决定要做一个与“头脑”有关的故事。一个名叫Riley的小女孩跟着父母跨越大半个国家从明尼苏达搬到了旧金山,面对着新环境的全面挑战,然而这只是故事的背景。真正的故事存在于她的大脑内:在头脑的“司令部”里住着五位情绪小人,他们一同操纵着Riley的行为,管理司令部外神奇的长期记忆、潜意识……一个有科学理论支撑,却又完全虚构的世界。
在让皮粉持续失望好几年之后,这一回皮克斯终于“开着脑洞打开了脑洞”。不是公主不是续集,而是彻底的原创。而且,这回的创意也不是擅长烹饪的老鼠大厨,或者靠一堆气球飞到南美的房子,《头脑特工队》的创意甚至比前两者更有野心,它潜入人体最神秘的器官,带来了一套天马行空却又逻辑自洽的大脑理论。如果你愿意,你可以用这个理论来解释自己脑袋里想过的任何事。
【情绪小人进化史】
快乐(Joy)、悲伤(Sadness)、恐惧(Fear)、厌恶(Disgust)、愤怒(Anger),这是女主角Riley脑内的五位情绪司令官,也是《头脑特工队》定义的五种基本情绪。
Joy是那个总想逗你开心的角色。她自带光圈上蹿下跳,常年呼吁“起来嗨”,遇到困难口头禅是“我能搞定”(I can fix it)。她不遗余力让你快乐。
Fear是提醒你远离危险的角色。人生中危机重重,不只有墙角的蜘蛛或90度过山车才算危险,如果没有Fear逼你在考试前通宵复习,估计你还能再挂几科。
Disgust使你的身心免遭“毒害”。因为Disgust,你拒绝去吃英国菜、爱上比裂帛、穿成杀马特。(当然有的Disgust毕竟能力有限。。
Anger保证你被世界公平对待。隔壁老王打你?喷火分分钟烧死他。街上情侣秀恩爱?喷火烧死异性恋。女神把你甩了?喷火……等等,好像是Sadness来了。
Sadness究竟何许人也?谁也不知道。她总是悄无声息地出现,不由自主地去碰操作台。然后你痛哭失声,或者一瞬间悲从中来。
在刚决定由“情绪”作主角时,道格特跟他的同事一起做了大量研究。人类究竟有多少种基本情感?科学家的答案并不一致,有的说3种,有人则认为有27种之多。本片的顾问之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Paul Ekman在1972年给出的答案是6种:愤怒、厌恶、恐惧、快乐、悲伤、惊讶。道格特一开始考虑过这个组合,但最终觉得“惊讶”(Surprise)跟“恐惧”有些相似而舍弃了。他在最开始的脑暴阶段还考虑过使用“乐观”(Optimistic)、骄傲(Pride)还有“幸灾乐祸”(Schandenfreude),但后来被告知“乐观”不是一种情绪,后两者又略显多余。
设计情绪的形象成了最大挑战之一。人人都有这些情绪,但谁也没见过它们。它们不该完全拟人化,而且得跟我们对这些情绪的感觉相符。
我们最终看到的情绪小人就从这个思路得来。Joy就像是一颗星星,不停跳动浑身发光。我们开心的时候,好像也是“整个世界都亮了”。
Sadness是一颗倒立的蓝色泪滴,衣着臃肿行动迟缓。悲伤时你总想躲起来,裹紧自己静静发会呆。
Anger是一块头顶能喷火的红色砖头,随时都能“气的冒火”。愤怒能战胜恐惧,所以Anger经常殴打Fear。
Fear是一根敏感的神经,脑袋后挂着一根狗尾巴似的头发,它会随着受惊吓程度凹出不同造型,就像我们受到惊吓时“头发都竖起来了”。
Disgust是一颗西兰花——Riley最讨厌的食物。好吧,导演表示,在设计时大家觉得小孩子会被西兰花恶心到……
情绪的颜色是比较容易确定的部分,忧郁的蓝、恼火的红,或是闪亮的黄都很直观。绿色是蔬菜的颜色,小孩子多半都不爱吃,至于恐惧先生的紫色,那是挑剩下的。
配音也是塑造情绪的重要部分。最早加入的是给Anger配音的Lewis Black,他的标志性咆哮腔调让制片人第一时间想到了他;Fear的配音Bill Hader曾是“周六夜现场”(SNL)的模仿达人和资深段子手,也是皮克斯的老缠粉,为故事提供了不少创意;Disgust的配音演员Mindy Kaling经常演绎类似的碧池角色;配Sadness的Phyllis Smith则是第一次给动画片配音(顺便一提,Sadness的原设定是个男孩,但团队觉得这样一来女主角的情绪小队里就太多男性了);最难配音的角色是Joy,导演并不想要一个啦啦队长般的闹腾角色,而更想要个有真实感、假小子型的Joy。这种“打鸡血”和“招人烦”之间的平衡非常难把握,好在最后进组的Amy Poehler是主持了三年金球奖的顶尖段子手,超快语速carry全场。
在Riley的大脑中,Joy是她的情绪总司令,这一方面是因为她的设定是天性快乐的孩子,另一方面则代表着天下父母的普遍心愿——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乐的。
但在故事中我们也会发现,不是每个人都是由Joy支配的。有的人天生悲伤,有的人暴躁易怒,芸芸众生是如此复杂,或许还有人是好几种情绪在撕逼夺权也说不定。(which is me
【大脑世界建筑史】
情绪小人各就各位,接下来就是打造大脑世界的时刻了。跟情绪小人一样,这是个从无到有的苦逼过程。大脑司令部的内部设计灵感来源于下丘脑,同时制作人不想让它看起来太科幻,而希望它是个看上去温暖舒适、能让情绪们安家的地方。
白天产生的记忆球会暂时储存在司令部的架子上(短期记忆),而当夜里睡着时,这些记忆会随着管道滚入层层叠叠宛如迷宫的长期记忆之中,那里有头脑工人(Mind Worker)负责整理(时不时让神曲蹦出来给你洗脑的也是它们),不重要的记忆比如隔壁老王的电话,就是“忘记师”(Forgetter)的工作了。
顺便一提,“记忆”和“长期记忆”在最初是设计成了露珠和蜘蛛网的样子。后来制作者在设计结构时去参观了吉利贝利糖果公司和一家鸡蛋加工厂,尤其是鸡蛋厂里高大上的生产设备让制作者感到了灵魂的震颤,于是有了后来的记忆球输送管道。
个性之岛(Personality Islands)是我们之所以为我们的决定因素,每个核心记忆(Core Memory)点亮一座岛屿,照映我们性格中的某一部分。温暖的家庭生活,一起闯祸的挚友,第一次比赛拿了冠军,第一次挑战蹦极……这些核心记忆组成了我们性格中的每一点——当然,并不都是闪光点。每当失去一个核心记忆,性格中对应的那部分就会轰然消失。还好的是,这些岛屿都能重建。
抽象思维(Abstract Thought)是最为怪异的地方之一,它能把情绪、想法通通压成二维再到一维。因为11岁的Riley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成熟,所以这里是危险的施工重地。
毫无疑问,造梦制片厂(Dream Production)是制作团队玩得最high的地方。为Fear配音的Bill Hader邀请导演到周六夜现场的后台呆了一个星期,于是最终有了这个SNL和好莱坞的山寨混合体。
潜意识(Subconscious)的设计师参照了很多恐怖电影做出了这个阴森森的空间。许多西方人的潜意识里都关着一只小丑(有时候是麦当劳叔叔)。然而我国很多青年的潜意识里关着一只冯远征老师。
记忆废墟(Memory Dump)是深渊的垃圾堆。隔壁老王的电话号码就丢在这里,然而你永远都想不起来了。
哦对了,我们年幼时还可能有过想象出来的朋友,就像BingBong一样,它是我们喜欢的各种东西的混合体,陪我们说话陪我们玩(你对着空气说话把爸妈吓坏的时候),但长大后我们抛弃了它。
【头脑特工启示录】
《头脑特工队》的主题依旧是成长。这听起来似乎是个说烂了的话题,然而这回不同的是,这个故事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我们的情绪,我们如何被情绪挟持,我们为何会遗忘,甚至包括为什么听了一首滑板鞋你就会一直在脑子里摩擦摩擦。
这个成长的过程不再限于Riley克服了种种不适面对新生活,也不限于父母们看过后释怀了孩子终将变成有独立意志的个体离自己而去的现实。
这个成长更是我们在这个故事后对自己的全新认识。
其一,接纳每一种情绪。
我们总是渴望欢乐抵抗悲伤,赞扬乐观嘲弄消极。社会文化鼓励我们做一个活泼外向、积极阳光的正能量人类,然而并不是每个人的人设都是Joy坐镇中央,带着“I can fix it”的自信笑容排除万难。
更多时候,是生命中的那些“负面情绪”给我们力量:悲伤让我们深刻,去学习和体验,去增加生命的分量;恐惧使我们未雨绸缪,小心驶得万年船;愤怒为我们划出底线,警告外敌不可侵犯;厌恶决定品格,阻挡我们跟风从众失去自我。快乐的确让我们过得更好,但很多时候,盲目的乐观却无济于事。它是烧过天际短暂的流星,绚烂耀目,然而亘古不变的却是深邃广博的幽暗天幕。
有趣的是,在最开始的设计中,制作团队是让Joy和Fear一起飞出了总部结伴冒险,然而后来却发现故事顺不下去——他们想让Joy在这段经历中有所顿悟,去做一些从前不会去做的事,但Fear无法完成这个使命。在把故事推翻重来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只有Sadness能够给Joy上这么一课。
也许我们一开始也都像单纯的Joy一样,不能明白Sadness存在的意义而想把她排除在外。然而失去了悲伤的能力,并没有让人生变得完美。人的成长中会有很多的艰难时刻,任你看一千遍滑稽电影也无法度过,而这个时候找个安静的角落大哭一场,却能帮你满血复活重新再战。于是最后我们终将走过Joy的路,明白悲伤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正是Sadness将你引向光明。
每种情绪都塑造着我们。接纳它们,才能真正地接纳自己。
其二,成长伴随着失去。
每个人成长的方式都不一样,有人家道中落,有人一场大病,有人从乡村搬进城市。这是一个无人能逃避的过程。当我们突然看到纷繁芜杂的成年人世界,童年就在那一刻变成阳光下飞升的肥皂泡泡,再不可挽回了。
于是每个被甩在童年和成年夹缝中的孩子都可能像Riley一样,Joy离奇消失,剩余的家伙你争我抢,于是变得沉默、多疑、敏感、易怒、叛逆……而父母也很困惑,曾经的小天使死哪了?这好像是个很突然的过程,我们失去童年,父母失去了无忧无虑的我们。
这并不是一个拍给儿童看的成长故事。对于那些还没长大的孩子们来说,这五个情绪小人加起来恐怕还比不上一个能卖萌的大白。然而对于成年人、尤其是已为父母的观众们,它却是精心制作的一场内心冒险,充满了太多让人会心一笑或是细思恐极的巧思。
《头脑特工队》的制作团队大多数都已为人父母,这部电影有很多他们的切身感受。当自己的孩子有一天突然拥有了秘密,变得有所保留,许多父母都偷偷想过:别长大啊,如果时间能永远停留在我们亲密无间的时刻多好。
本片制片人Jonas Rivera说过:“身为父母,有很多的时刻我都希望时间能永远停下来。但那并不对。那不是我们作为父母的职责,我们的职责是为他们指引前路。”于是有了结尾一家人泪中带笑的相拥。
每个人都经历过失去。失去BingBong,失去纯粹的记忆球,失去曾经引以为傲的个性之岛。然而失去是成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个悲欣交集的过程。
当失去来临,我们需要告别。有时候我们用彻底忘记来告别,有时候我们在废墟上重建新城。童年的消逝宣告着,记忆从此不再毫无杂质,交织的情绪让回忆开始五味杂陈。然而这正是人生。懂得悲伤,方能体验欢乐的可贵;背负过沉重,才能拥有真正的轻松。
从单纯走向复杂,从孩童变成大人,还有结尾隐隐一现的“青春期”,这终究还是个阳光灿烂的故事。
(本片将不会有续集,不过开下脑洞,衰老又是什么样呢?记忆球成批褪色,情绪小人恹恹欲睡,整个世界向遗忘的深渊坍塌……Sadness你不要再往下写了
【如何用《头脑特工队》进行一次性格分析?】
其实这才是我看完电影想到的第一件事。
我觉得《头脑特工队》最棒的一点莫过于,Riley的故事结束了,然而观众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当观众把片中的设定套在自己身上,会发现,自己经历的成长之路或许是一部更加精彩的电影。
你可以利用本片的理论给自己写一份生动的性格分析书,当然,对别人也可以使用。
比如说:
我叫乔治马丁,我每天都在五万多具尸体中醒来,但我从来不做噩梦,因为造梦制片厂根本没那么多演员。而且Fear他早就死掉了。其他还有谁活着我也不清楚,但是每一季GOT的结尾看到观众反应Joy就会蹦出来好好干活。我的长期记忆塞得比别人都满,因为十几年前的伏笔球我也不能扔掉,还得经常让工人拿下来擦擦。不过最近实在有点塞不下了,是时候找Anger出来填填坑了……Oops,我的“有坑必填岛”几年前就已经塌了。
你感受一下。
--------------------------------
【Fun facts】
-背景中的记忆球里很多影像是《飞屋》里的片段
-当Riley和爸妈长途跋涉来到旧金山时,他们遇到的鸟站在电话线上的场景来自皮克斯2000年的短片《鸟!鸟!鸟!》
-Riley教室的那个地球仪也出现在了《玩具总动员》系列的每一部
-Riley的一个同学穿着印有《玩具总动员》角色的衣服
-旧金山街景中的许多车上贴着来自《汽车总动员》的车尾贴纸
-Riley老爸的公司名叫Brang,是个毫无意义的词语,叫这个名字是为了使它听起来更像个初创公司——这与湾区浓厚的科技创业气氛很搭调
-旧金山的一个停车咪表上写的是:“25美分或1美元硬币,或者‘火人节’期间物品交换”( Quarters and Dollar Coins or Barter During Burning Man)
-作为对沃尔特迪斯尼家族博物馆的致敬,Riley去的冰球场地正好是博物馆在旧金山的位置(104 Montgomery St, San Francisco, CA 94129)
(禁转~)
2 ) 悲伤的天使
看这部电影,和第一次听悲伤的天使、看完MV的感觉类似。
悲伤的天使是一首钢琴曲,音乐动人心弦,MV几乎完美:一个略带沧桑和落寞的汉子,在一个寻常的午后将自己屏蔽在一家同样寻常的咖啡厅内,窗外是一幕幕寻常而又异乎寻常的人生戏剧。
倒不是说这部电影和悲伤的天使MV情节像、要表达的感情像,而是感觉和感动差不多。
至于片子本身,创意、想象、剧情、逻辑、情感都很到位,质量很高,适合所有观影群观看
五星强烈推荐!
3 ) 从电影色彩运用角度浅析Inside Out
配图彩色版戳这里:
http://www.douban.com/note/520101241/
作为皮克斯动画的脑残粉,一路关注最新作品动向时已看过早先的彩色概念设计图。5个色彩各异的小怪人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不得不承认当时猛吸了一口冷气:这画风人设...神马玩意儿啊?!抽象之中透着...些许粗糙,与之前的精致细腻3D质感相差甚远,最impressive的也不过是这几个小“怪物”鲜明的色彩,看着略丑啊= =皮克斯这回不是要搞砸吧?
现在一切尘埃落定,各界都高喊着本片必为来年奥斯卡大热之际,本粉终于可以把一颗悬着的心放回肚里,以十分业余的动画脑残粉身份随意浅扒一下本片的色彩运用。
情绪小人部分:
注:本片里对所有人物乃至动物大脑中的情绪小人色彩设定都是一致的。可见这种颜色对应是设计师在充分考究了相关心理学材料之后所做的具有“定义”作用的决定。
黄色的幸福小人——乐乐JOY
黄色是太阳的颜色,如果你仔细观察,我们的快乐小天使JOY每次出场的时候周身还泛着金光呢!阳光、暖阳、活力、朝气蓬勃,这些光想到就让人产生绒绒幸福感的字眼当然再适合我们的小主人翁11岁的小女孩莱莉不过了。故事的开头,从出生到现在,一直快乐可爱的小莱莉的情绪控制台就是被设定为黄色的幸福小人JOY主控的。产生的种种情绪会形成一颗颗小球存档收录形成记忆,JOY捧出的自然是像一颗颗小太阳似的闪闪发亮的金色小球。这些情绪小球中的核心记忆又支撑并驱动了一个个“性情岛”的构建。
童年的小莱莉,脑海中的全部核心记忆和大部分情绪存档都是幸福的JOY黄。
蓝色的忧伤——忧忧 SADNESS
蓝色是被动的颜色,歌里面不是也唱道“蓝色是忧郁”么,于是本片的另一关键人物:悲伤情绪小人SADNESS则被设定为蓝色。故事的开端,就是因为莱莉一家搬家的“意外”使得SADNESS不断触摸到原本黄色的快乐记忆球乃至核心记忆,进而导致JOY行动“挽救”的进程中被一起卷离“情绪总部”而引发的一系列惊险大作战。与快乐、积极、自信的JOY截然相反,SADNESS最难忘的时刻总关乎悲伤,即使是在JOY认为快乐的时刻,她也总能敏感捕捉到令人悲伤的记忆。每当挫折或变故来临,忧伤又自卑的SADNESS更是忧心忡忡地无力到连路都走不动,且别说那惟妙惟肖的表情动作,光看一眼她那通体发着蓝光的皮肤和头发、穿着厚厚的白色毛衣、拖着那似乎永远积极不起来的笨笨身躯,你是联想到了寒冬还是冰山呢?
或许我们都会有像乐乐一样嫌弃忧忧的时刻,幸福的人生为什么需要“累赘的”忧伤呢?然而影片会告诉你SADNESS不是反面人物,正如被动的蓝也是理智的色彩。情绪的指挥部里,没有“人”应该被抛弃。要让莱莉健康幸福地成长,大家缺一不可。
红色的愤怒——怒怒ANGER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几乎所有的表情包里都会把生气、发怒设置成一个个气鼓鼓的红色小脸,气急时刻还能从头喷出火红的愤怒之火。没错,这个可爱的怒目圆瞪的、总是容易燥怒的可爱的红色小家伙就是我们的愤怒情绪ANGER啦。红色是刺激之色,尤其是火红的颜色,表达愤怒恰如其分。这只红色小人还有一个显著“外貌特征”就是有着一张时常大张大合的大嘴,片尾的部分,他可是如愿以偿地掌控了一整部部的“脏话字典”呀。嘻嘻,老美的幽默还是那么令人忍俊不禁。
绿色的厌恶——厌厌 DISGUST
与后文涉及的紫一样,绿色是一种矛盾色。绿是生命的颜色,绿叶儿啊青草儿呀...多美。但绿色的毛毛虫和绿色的毒蛇呢?是不是想来令人毛骨悚然?所以往往影片中的毒汁儿都被设定成绿色液体,想来确实让人有种disgusting的作呕感。对于我们可爱的小loli莱莉而言,绿色还是最讨厌的蔬菜西兰花的颜色。让我们仔细看DISGUST的发型和身姿,确实很像一朵“可恶”的西兰花呀。再配上她紫色的唇和小丝巾,还是一朵中了毒的西兰花(~\(^o^)/~不挑食的博主表示小宝宝们的世界,皮克斯大神们果然好懂)
紫色的恐惧——怕怕 FEAR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紫色象征着神秘。那么神秘的自然意味着未知,未知的东西总令人不安和害怕。我们整日蹑手蹑脚提心吊胆的FEAR正是这样的设定,每次镜头转到他的镜头,我都会担心那细小的身板儿上的细胳膊细腿儿或是充满恐惧之色的大眼珠会像看恐怖片一样突然散架。
其他:
粉色的梦幻——冰棒Bing Bong及梦境之城
除了上述5个情绪小人之外,莱莉的内心世界还有一个(群)重要的角色:幻想出来的朋友。这只长了大象的身体、猫的尾巴,有时还能像海豚、哭出来的眼泪全是彩色糖果,有一辆能登月的扫帚车的忠实朋友Bing Bong,周身的大部分颜色是梦幻的粉。这个忠实的好朋友,承包了本片的大部分泪点,在此不加详述。这个梦幻的人物,最终也像我们生活里经历的那样,在小loli成长的过程中被遗忘在美好的时间里。他虽然会消逝,但终究会成为成就我们的一股坚定力量。
4 ) 头脑特工队与抑郁症
趁着工作日人少去看了头脑特工队,被皮克斯满溢的想象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惊艳到。
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在观影的全过程都在感叹,这就是在讲述抑郁症的形成和治愈啊。
在过去的11年里,joy一直压制着其他情绪,主管控制台,尤其受压制的是sadness,joy甚至不让她接近控制台。所以莱莉的所有核心记忆和大部分记忆是快乐的黄色。但这样的情绪控制并不合理,sadness突然就失控了,这和我们平常说的“哭出来会好受些”是一样的嘛。于是新学期第一天,产生了一颗蓝色的核心记忆,为了不让它形成小岛,joy和sadness和五颗核心记忆球被抽离了大脑主控室。这是抑郁症的开始,快乐和悲伤两种情绪首先丧失。抑郁症很难说明原因,可能是压抑自己过久(sadness一直无法发泄),而导火索可能只是一件小事(转学时自我介绍失控)。
核心记忆形成的小岛造就了莱莉的性格,但在抑郁症开始之后,却因为很小的事而崩塌:好友有了新朋友,冰球没打好,偷母亲钱包,挂母亲电话。抑郁症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加重病情,像核心岛坠入深渊那样。
故事的高潮在anger决定让莱莉离家出走时,抑郁症也在这时候爆发出来:主控台因为这个念头的植入而被完全冻结,莱莉感受不到任何情绪了。相仿的,抑郁症不仅仅只是让人不快乐,而是逐渐剥夺所有情绪,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所以其实抑郁症患者并不是不快乐,而且完全失去喜怒哀乐。
那么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电影里joy拼命想回到主控室,并且意识到了sadness并不是一无是处,要带着sadness和核心记忆一起回去。真实世界里在大脑内部的表现就是,努力找回喜怒哀乐的情绪和曾经的记忆。外界可以给予的帮助是陪伴、倾听和认同。所以电影里莱莉倾诉了自己的感情,并在家人怀里笑着哭的时候,所有情绪都回来了,抑郁症也就治好了。这和我曾经看过的一篇治愈抑郁症的文章有点像,那篇文章里的方法叫“招魂”,抑郁症就像是把魂带走了一样,治愈最好的办法是家人的陪伴。这颗核心记忆球形成的岛,电影里没有给出名字,但我的第一反应是,守护。
电影里有很多用心的细节,真的超棒,比如在控制台冻结时,fear带着记忆球想要逃到长期记忆里去,但却失败了,事实上科学研究也发现,抑郁症患者在长期记忆的功能上会出现问题;比如长期记忆总是在睡觉时输送,事实上长期记忆的加工需要在睡眠时完成;比如在造梦剧场里,编剧以当天的记忆为基础写剧本,这和实际情况也完全相符,以及造梦剧场里有驻演临演真的是想象力爆表!比如在bingbong的帮助下joy逃出了深渊才让莱莉没有永远失去快乐的情绪,这一幕让我在电影院没忍住眼泪呜呜呜。这或许正是成长的代价,让一些童真的幻想彻底留在深渊里。让我想起我小时候也有几个像bingbong一样的玩伴,但现在它们的模样也模糊了。说到成长,当joy不再独占控制台时,当黄色的核心记忆球慢慢变蓝时,莱莉成长了,她可以流着眼泪说出那些快乐的回忆,记忆球开始五彩缤纷起来,小岛和控制台扩建,这就是成长啊。顺便期待按下青春期这枚按钮w
那么成人的脑内会是怎样的呢?我注意到,妈妈的脑内是由sadness主控,爸爸的脑内则是由anger主控,难道成人的世界充满了悲伤和愤怒?我想并不是的,虽然主控位坐着的不是joy,但五种情绪分工有条不紊,情绪管理和调节机制逐渐成熟,感受到的情绪也逐渐多样化。PS.喵星人和汪星人的脑内,剧组实在是太有心了!
所以我真心觉得,头脑特工队不仅仅成功唤起了我们的回忆和成长历程,更是一部非常优秀的脑科学科普片呢!
5 ) Pixar Island
我们这代人,是看着皮克斯长大的。但皮克斯的故事却没有遭遇《玩具总动员》里的玩具们一样的结局:长大成人的我们依然深深地喜欢着这些电影。因为简单的孩子式冒险故事里面,总还有一只手,悄悄伸到成年人的心里,轻抚那个住在里面的没长大的孩子的头。
皮克斯电影给人最美妙的体验,就是上一秒陷入哀愁,下一秒卻又能捧腹大笑。电影看完,嘴角还保持上扬状态,却尝到了淡淡的苦涩。
但上一次从皮克斯的电影里体会到这种感觉,还是“Up”,而且开头的惊艳之后却陷入了完全低龄的俗套。真的害怕这过程会成为皮克斯的一个缩影,因为在那之后的皮克斯作品如《勇敢传说》、《怪物学园》都算可以一看,但却没了那双伸到你心里的温柔的手。
直到这次的”Inside Out”,之前看到戛纳电影节好评如潮,尤其诸如这样的评语:“有趣,而又有深刻的忧伤,有关于世界和自身的深沉思考”。这正是我想从皮克斯的电影里得到的。
结果,这部电影给了我更多。
故事有一个脑洞大开童话色彩浓郁的设定,仔细一想却合情合理甚至有科学基础。那些Riley生活中与大脑里的种种情状,孩子们看来津津有味,但经历了些许沧桑的大人看起来,稍稍一细想,就有了无穷的酸涩与甜蜜并存的回味。
从Riley面对新环境的情绪变化,到长期记忆短期记忆的运作,再到成长伴随着一些记忆的永远失去这种精妙的剧情自不用提;而“我们需要悲伤,悲伤甚至可以是快乐的底色”,这样的表述就让人击节了。
故事的结尾,随着Riley的成长,所有的记忆都不再是非黑即白,不再是不是快乐就是悲伤,而是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的混合颜色。这是我见过最棒的动画片结尾,把成长、生活那种复杂的、说不清道不明的、迷人却又让人怅惘的复杂变化成功地外化了。电影本身就像一个七彩的记忆球,没有乐呵呵的大团圆,也没有惨兮兮的悲剧,就像生活本身,就像成长本身。
散场后站在影院门口,那种复杂却愉悦的感受久久不能散去,我想,我的内心中一定正在流淌着一条七彩的记忆球的瀑布吧。
影片里有个概念,核心记忆球支撑着一座座回忆之岛。这样一想,在我们的内心里一定也有一个皮克斯岛,里边放着我们颜色渐渐暗淡的记忆。以及像goofy island这样,所有曾经存在却最终消失的岛的复制品。如inside out这样好的电影,就能让这座载满我们最美妙,最不可言,以及最复杂情绪和记忆的岛运行起来。
pixar island会有一天也掉入填埋区吗?我的答案是,即使未来皮克斯这家公司消失了,我也会努力保留心里的这座岛的。
我们是孤岛,但pixar island不是。
6 ) 几个催泪点
我一直觉得我泪点还蛮高的,小时候看了这么多电视剧也就败在了悟空三打白骨精后被师傅赶走那一幕上。
但不知这部动画怎么这么催泪,随便总结了几条。
1、主角离家出走回来后
回家后父母第一反应不是愤怒和责骂,而是关心你好不好。
于是一下子变得特别委屈。
就像有时候气急了还使劲憋泪,有人突然在耳边说“不要哭”,就会忍不住落泪。
2、Joy感悟出来的那句,当你悲伤时,所有人都会聚集过来帮助你。
无论是强颜欢笑还是愤怒恐惧,最终不过是想有人来安慰你。
竖了无数刺戴上无数面具,其实只想获得他人的理解。
这才是悲伤存在的意义吧,是一种示弱,一种发泄,更重要的是撕掉伪装,卸下防备,能被人安慰,拉近距离,告诉你,我需要你。
3、Bing Bong的衰弱和消失
直到冰棒自我介绍,我才猛然想起,似乎童年我也曾想象过有个虚拟的玩伴。但是我怎么也想不起来玩伴的设定。
他真的被我丢进深渊了。
或许他也曾经和我在家里玩闹嬉戏,或许也曾想要带我飞到另一个星球。
但是我再也见不到他了。
4、搞怪岛的崩塌
虽然电影里是像闹剧一样的把核心球弄散了导致搞怪岛的崩塌。但是看到小女孩在面对楼梯滑竿时开始犹豫是正常走下去还是滑下去时,我们就猜到这座岛迟早是要崩塌的。
就像小时候总是不肯好好走路,东晃一脚,西踩一步。会注意水泥地分割线,会观察地面的花纹,会数楼梯是单数层还是双数层。但是长大后只是匆匆踏过路面,甚至连地上铺的砖是什么样子都不再记得。
结局不能说是HE,更像是一场蜕变。该遗忘的就遗忘,塌掉的岛屿会被更多取代。
然而却不会再重生。
其实除了这几个情节,好多地方都很让人难过。
新环境的格格不入,做恶梦都担心在新同学面前出丑,以前最好的朋友交上了比自己更优秀的朋友……
还有Sadness,自卑又充满负能量,虽然在面子上被同事接受安慰,却从来没有得到过认可。
电影里小女孩的情绪受脑袋里的总部管控,虽然看起来乱糟糟,但是却一点也不觉得突兀。面对生活不如意,有人会委屈得哭,有人会暴
躁得发火,有人会胆小退缩,有人会冷漠厌恶,有人也会强颜欢笑。
也没什么不好嘛。
想到如果有一堆人在我的脑子里,为我每天的喜怒哀乐而绞尽脑汁,我就觉得全世界都是我的,苏得不得了。
更何况还有成打的男朋友呢。
身为专业人士,我只能说本片是一部很好的心理学科普作品。但问题恰恰在于,由于它太过拘泥于科学上的正确,其实已经没有给想象力留出太多余地。至于非专业人士普遍给出想象力天马行空这样的赞美,恰恰说明了科学发现之旅本身就是人世间最瑰丽的创造,而艺术需要做的,是比科学走得更远。
昨晚去刷午夜场,只有国配,没想到同样很棒,不同的情绪对应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大脑区域有着的建筑,每个建筑又对着不同的色彩,这个故事在色彩、潜意识和心理学的层面上非常出彩,这些看似玄乎的东西最终都成了叙事的手段,化繁为简讲了一个全家欢的动人故事,色彩是一种人类共通的本能。★★★★
好看,想不到一个动画片竟然看得我老泪纵横,从头到尾多处泪点。并不是说有多悲,而是从心底的感动。它会唤起你诸多的回忆,那些亲情与爱,难忘(或已经忘记的)回忆瞬间,一切都是这么真实又细腻,又是在这么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故事基础上呈现。最终仍是成长与告别。真是服气。
皮克斯第一部没有反派的动画也是其最大胆的作品。整部影片在给孩子看的低龄冒险故事之下,满是只有成年人才能体会到的源自生活的非凡想像力和创造力,核心记忆,个性小岛,抽象空间,造梦制片厂,潜意识监狱,遗忘深渊... 而一如既往的欢笑与感动更使之成功挤进皮克斯TOP之列。
那时你第一次明白人生不只由欢乐主导,第一次了解万物皆有反面,第一次忘却曾经觉得重要的记忆,第一次在无知无觉中送走曾经无比重要的成长点滴。第一次接受残缺,第一次懂得如何抱着怎么都会有的不完美继续小心翼翼走下去。令人赞叹的主题,毫不拖沓的情节推进,永不让人失望的皮克斯。
十分动人,各种情绪的互动和小女孩的行为关联都解释地异常清晰,这其中勇气、关爱、自我牺牲这些Pixar一贯的主题风格再次得到了统一发挥,温馨感人。唯一的批评在于在情绪拟人化的过程中每种情绪又再有情绪,像分子原子的关系似的,没有被特别解说清晰。
简直不得不佩服这把各种情绪拟人化的想象力,超乎想象的完美诠释!各种情节人物关系的转变,到成长后懂得的复合情感,简直连最后猫狗的头脑都描绘得太形象,那个曾经第一的Pixar终于回来了。
为嘛我觉得不怎么好看,有点无聊
不止是卖萌的画面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看完电影后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情绪,记忆,甚至梦境。BingBong消失的时候我哭得和Toy story3结尾时一样……
一个类似《玩具总动员》的故事,哭着和过去挥手告别。
当有天我们会为快乐的回忆流下眼泪,那种笑中有泪的感觉就是长大啊。本质上只是一个儿童故事,但皮克斯的想象力让人叹为观止,尤其是构造出一个妙趣横生而又严谨有序的脑洞世界,看完后好想扒看每个人的脑内呀!!!
转校故事多。本质上还是跟玩具总动员3讲的成长与失去一个道理,不同的玩具变成了颜色不同、Home Video性质的记忆球。人生当然不是单纯的Joy Story,混合球才是成长的标志物。要讲的事情其实很琐细,正如一滴泪你也可以当它微不足道。但是,如果你记得那滴泪,它就会变得很重很重。
果然想象力爆棚!最惊喜的倒不是五种情绪的互相作用,而是对影响性格与情感的个性之岛、核心记忆、抽象思维、造梦工厂影像化的呈现。记忆废墟的设定太催泪了,那些被遗忘的曾经和所有崩坏的岛屿,就是我们成长的代价。
3.5,使得影片这个脑洞成立的科学基础是某种意义的“心理主义”;但正如心理主义广受诟病把人的复杂情绪概念化、简单化一样。抛开这个设置,影片两条线索都很弱。一边是芝麻大且断裂成长小事;另一边则是模式化诸“性格”俗套历险记。胜在俏皮的台词和略鸡汤growth pain.
不怕货比货,就怕片比片。皮克斯再一次证明了动画片是可以给所有年龄段看的。以为皮克斯被迪斯尼收购后,它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再也回不去了,看来这次我被狠狠的打了一记耳光。脑洞无限大,有创意有逻辑,有欢笑有温情,所有都拿捏的恰到好处,被这样的动画片感动到流泪,一点都不丢脸。
愿我们都不用长大 每一座城堡都能永远存在
这几年看的最悲伤的一个动画,皮克斯回归神作,#戛纳电影节#放映时掌声雷动,一开始最讨厌sadness,看到最后却最明白她,原声Bundle of Joy太好听了,bingbang那一幕让我和隔壁的美国妹子哭成狗,悲伤是觉得如果我脑里也有数个小岛,有些岛应该早已毁掉也不会再修复。结尾小彩蛋太棒。
皮克斯疲软数年后的爆发,很成功的作品。剧作的精妙之处在于天马行空的同时又有心理学的现实基础,奇妙并严谨地影像化了情感,个性,记忆以及认知。金句无数,越想越有意思。这才是皮克斯应有的水准。
全片我大概50多次情不自禁的 “哇”, 甚至看到热泪盈眶。皮克斯的人都是从另一个世界里走出来的,太有创意了。结尾彩蛋,终于知道喵星人为什么都是蛇精病了,哈哈
以具象实体表现意识流动和脑海风暴,创意十足,泪点萌点;我们要热爱每一个平凡的自己,身体里大脑内记忆中有成千上万帮助我们渡过一个个难关的小人人;我们都以为欢乐是追求目标,其实悲伤才是获得成长的契机;我们都以为有些人有些事永远记得,其实很多时候都没有机会说声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