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玻璃侦探的黄百鸣版
在电脑上断断续续分几次看完,结局还是开放性的,一头雾水。搜了一下网络才知道原版是玻璃侦探,是一部喜剧,主要是对维多利亚和爱德华时代英国社会虚伪的尖锐批判,也展示出普里斯特利的社会主义政治观。这部戏剧是英国会考英国文学科的其中一个可以修读的规定课文,也因此是很多英格兰和威尔士中学的课程。
看看原版和黄百鸣的版本,情节还原的很不错,演员也是比较知名,但是时代背景的设定就比较失策。正是爱德华时代的英国社会这个背景,才很好的说明了这部剧的主题,也才能让人理解为什么一个女性会遭受如此的待遇,并从一个女性的视角看整个社会。
还记得台词里面有一句:如果具有六个身份的死者仅仅是六个不同的人的话,在生命中这样的人太多。而如果六个身份会同于一人身上,那也太过巧合了。好像每个人对别人的一点点“小恶”并不算什么,但是如果一个人遭受了很多的“小恶”,才会让人觉得同情、可怜。不是有句话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吗?这么接地气的理解这部电影,应该也是可以的。
2 ) 讨论一部烂片的意义
这该是我第一篇影评,盖因好电影看了都沉浸在思考中,烂片则无力去吐槽,因此也毫无动力付诸文字。而之所以会写这篇,实因心情不好,找一个吐槽的地方,请勿见怪。
说这部电影烂,也对。看不出有什么演技,感觉只是浮夸的表演、糜烂的布景,以及诸多肤浅的笑点,反正自始至终也没乐出来,而在电影开始到快结束,我心底依然在可惜着票价。
但电影看完,如果说这部戏好,居然也说得通。从古天乐饰演的贾(应为谐音,意“假”)警探出现,引出电影的两个悬念:
1、警探是真的吗?
2、始终不露真实面目的女子是谁?
对于第一个悬念,其实也不算悬念,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在我看来,贾警探应该是类似神、或者天使一类的存在,他的出现在与揭示6个主角各自在一宗自杀案件里犯下的错误。
关键点出现了,裘太上去化妆时说离party开始只剩了4个多钟,可假定贾警探出现在离party开始4个钟时,他出现的原因和party开始后陈慧琳饰演的真警探出现的原因一样,调查一宗自杀案件,自杀时间都是距离party开始前2个小时,如果认定古天乐的警探是虚假的,那么从古天乐出现到神秘女子自杀应该还有2个钟。在这段时间里,古天乐试图让6个主角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希望他们正视这些错误,挽救女子的性命。但6个主角却互相推诿,各自逃避,古天乐无奈只好放弃。而6个主角也失去了挽救女子生命的机会,间接成了凶手。
至此,导演的意图已经明朗,神秘女子既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人,也可以是主角们各自的错误和缺点,导演的意思或许是想说,只有正视错误和不足,方可拯救自己。
这当然只是个人愚见,之所以给3分,是觉得这是一部烂片,也不乏意义。只不过立意良好,表现浮夸至不受欢迎。是否也反映了观众也不是傻瓜,不吃道具、大咖那一套,关键或许还是平凡并且深刻,轻松又不失内涵的电影,更能打动人心。
第一篇影评,只表达个人观点。
3 ) 谁是贾探员?——评《神探驾到》
每次写影评时,我始终逼迫自己使用某种规整正确却无可名状的语言来书写,因为这样写出的文字可以被装订起来,也好被人截断引用。而这次我想按照描写生活中的事件一样来叙述。
这个事件就是,是我的女伴要约我来看这个电影。
本来我并不想来,因为一我没有对这个电影的预期,二是它的名字让我觉得格调不高。而我就是喜欢看高深或故作高深的东西。但是我的女伴说她要看推理剧,所以我半不开心地陪她来了。但是,没想到我非常喜欢,而她却似乎意兴阑珊。
这电影让我有深思,也让我有害怕。
工厂被罢工的女工、推荐高档衣服的“小蜜蜂”、酒吧的陪酒女、富二代的助理、求助妇联的孕妇和富家子弟的“灰姑娘”,这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角色被浓缩到一个女孩身上。而她的上司们、有钱人们一个个地伤害她,践踏她,但事后却没有人真心觉得愧疚。甚至真相摆在面前他们也要逃避。就是他们之间也寡廉鲜耻,女人发现男人出轨,旁人都帮着掩盖,不一会儿他们自己就都互相原谅,还自我进行合理化。当我觉得似乎只有那个整天睡觉无所事事的富家子弟最有良心时,神探也没有放过对他软弱和无能的嘲笑,这种嘲笑可以放在叶普盖尼•奥涅金身上,可以放在周萍身上。而我当看见他们两对小情侣在那么小的屋子里面浪漫地幻想无边的花海的时候,我的手心也汗涔涔的。
看着荧幕上被一个又一个人伤害、换了一个又一个工作和名字的那个自杀女孩,让我不禁望向我身边的女伴。而同样出身贫寒、做很多兼职养活自己、平时工作又很卖力的她,此刻却无聊地在玩手机。
大概我在电影结束后,非常渴望和人分享所想的感觉被她发现了。唉!我是那么地习惯沉默和忧郁啊!她问我看出点什么来了?我说这个不是推理剧,应该是讽刺剧。她却疑问,讽刺什么了呢?我说,“讽刺有钱人吧!”这实在不好概括。“这电影是有教育意义的。里面很多话可以引用。比如里面说‘这六件事情放在一个人身上是很悲惨,但是如果是分别放在六个人身上,就是件小事了’”是啊!多么讽刺!为了开脱心里的罪恶感,但是这话不同样可以反着说吗?但是我的女伴却并不领情,“我可不受这教育。”我就劝她,“你现在还不是有钱人,但是以后如果像里面的裘太太一样,手上有些权力的时候,是不是就觉得仅仅照章办事就是对的了呢?”我知道她有多么不想承认自己可能就像那个不断被抛弃的女孩一样无助,但我也不希望她会走向另一端。虽然看她沉默不语,但我知道她没有被我说服,而话题继续下去我将成为讨人厌的老师,我心里这种忧郁估计她也不会理解。
走在回去的路上,忧郁带我回想起似有似无、最后失望离开的贾侦探,或许导演把他臆想做了良心的代言人。但是,那些有头有脸的人们却不愿意接受良心的煎熬,竟然在他面前互相推诿责任,甚至在贾侦探失望离开后找蛛丝马迹否定和逃离心中的愧疚和罪恶。在他们眼中,女孩只是没有名字、没有面容的人,甚至侮辱之后也不会发出声音和产生后果,只要自己不高兴随时可以被牺牲,当有人问及的时候却尽可能逃避。
“这六件事情放在一个人身上是很悲惨,但是如果是分别放在六个人身上,就是件小事了。”这话可以正着说也可以反着说,但不到最后现实中“蹩脚”的珍侦探证明它的发生,没有人愿意这么想:是不是我伤害的是一个已经被伤害到绝望的人?
你站在高高的地方,推了别人一把,怎么可能还装作只是无心之失呢?你在别人最柔软的地方刺了一刀,怎么还可以说是粗心大意呢?
4 ) 《神探驾到》:揭开荒诞表象下的真相
早就料到是烂片无疑,黄百鸣的喜剧招牌很多年前就被他自己砸得稀巴烂。带着这种印象与态度观影,恐怕也没有什么能令我失望的东西了吧。
这部电影其实改编自英国同名戏剧《An inspector calls(玻璃侦探)》,是普里斯特利最著名的作品。这是一部三幕话剧,故事设定于1912年的一个晚上,围绕着一个住在英国中北部地区工业城市堡宁幸福的中产阶级家庭。这个家庭被一位自称为督察古尔的人调查,探员询问他们有关一个年轻工人阶级的女性,伊娃•史密斯(也被称为黛丝•伦顿)的自杀。这个家庭被质问,揭露出他们有非法利用和剥削她,从而导致她自杀。这部戏剧一直以来也被视为经典的会客厅(drawing room)戏剧,也被视为一个对维多利亚和爱德华时代英国社会虚伪的尖锐批判,也展示出普里斯特利的社会主义政治观。这部戏剧是英国会考英国文学科的其中一个可以修读的规定课文,也因此是很多英格兰和威尔士中学的课程。将电影的剧情和原作剧情逐一对比,发现电影对原剧剧情还原度极高,几乎是一模一样的,除了一点——背景不同——而这恰又成了本片最失败的地方。
一个不存在的案件,一个虚假的警探,具有六个身份的“死者”,却骗的六个“涉事人”心鬼作祟。六个人分别看到了六张照片,却勾起了他们心底对于“同一个人”快要被抹杀掉的负罪感。最终当真正的警探仅仅是例行询问的时候,六人再也无法压抑自己的愧疚而坦白招认,承认自己同案件的因果关联。其实就如片中所说的那般,如果具有六个身份的死者仅仅是六个不同的人的话,在生命中这样的人太多,根本无法引起他们的重视,而六个身份会同于一人身上,案件就太过离奇,太过巧合,以致于让一切质疑都不合理。
原作的背景设定是相当有代表性的时期,可以说是几乎不可替代的。脱离了这个时期,剧中的戏剧冲突便无法合理的展开,尤其是以现代人的眼光和思想来看待的话,剧中的事情不可能发生。而本片对于原作的改编,虽然剧情还原度很高,但是由于背景移植的时候要考虑中国的审查政策,所以,干脆就直接跳离了大的时代背景,将整个剧情限定在了富豪家订婚典礼的早晨。我们虽然无法直接看出是什么时期,但是可以明确这是现代社会,那么现代思维作祟,我们无法冷静和客观看待电影中的人和事。这样的状况会导致,要么你会彻底觉得本片烂没边,要么你去了解并理解了原作的设定,要么你直接从电影中看出了想要表达的内容。
由于改编戏剧,电影剧本扎实,剧情有基本的支撑和架构,戏剧冲突和情节铺展有理有据,顺序渐进。每一个人物亮相,每一个新场景的出现,都和剧情密切相关。但本片却也戏剧风格太重:演员的夸张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念台词时的做作,表演痕迹太重,不够自然;角色服装古典化,道具舞台化,场景剧场化。每个新场景的出现过于独立,就像是戏剧幕与幕的切换。妇女部办公室的场景设计,一个漆黑舞台中央灯光聚焦摆了个简单的道具,真的很像在看小剧场话剧;而工厂的场景设计,则有一种看许氏兄弟喜剧的感觉。说道夸张的表演和复古的设计,除了有刻意向原著戏剧靠拢的意图,也许也有向以许氏兄弟为首的老喜剧致敬的目的。干脆直接当作一舞台剧观看,反倒能够快速入戏,专注于剧情。
在本片设置的背景下,电影故事的批判效果大打折扣,现代眼光根本无法理解百年前行为的动机,反而会埋怨死者自己心理不够强大,而无法承受社会压力。甚至笔者觉得,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历史上的那些革命和反抗,也都是不合理和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因为人一旦足够坚强,谁还会被逼上梁山呢?
5 ) 在电影院看过最烂的片子~~~~
片子是的年前和几位朋友去看的,本来也不准备看剧情,看看笑尿的段子就好了,但是整子都是浮夸、脑残,擦~~~看到最后没有精神百倍,居然是一种解脱了的感觉~~~~
也看到几位貌似很懂电影的大神说什么原著啦,导演转型啦,真他么的鬼扯,就一骗钱的玩意。。。要说这种电影是艺术,你他么自己拍着自己看,演员也请些三线演员就好了,也不用请那么多巨星唬人,草。。。。做婊子还立牌坊!
6 ) 一一部事先张扬的烂片
很早就下了这部片子,一直没有看,心中早早将黄百鸣这三个字与烂片划上了等号,何况又是曾志伟、毛舜筠的标配。
所以只待杀时间用,根本不考虑。
直到昨晚。
也许是事先将希望放的过低,所以观影后,反而对黄百鸣生出了浅浅的内疚。
影片讲了6段故事,每一段都如梦似幻,有着或癫狂或冷峻的内核。
片子改编自舞台剧,原剧虽然荒诞,气氛上却是英国人那种绷着脸的幽默,黄百鸣的改编得失参半,得是形式上掺杂了港人那娱乐至死的癫狂态度,并结合的较为完整融洽;失是欠缺了剧作对人的警醒力量,换句话说,剧情在大工业时代是成立的,照搬却造成了导致了电影的明显水土不服。
曾志伟那段,明显是对大工业时代的戏仿。
吴千语的富家女那段,气氛唯美梦幻,唯一令人不适的,是代人试衣服的全盘搬用。在19世纪和二十世纪初的欧洲,这种模特行业是很兴盛的。然而本片,分明发生在现代的香港。很难不令人感觉时空错乱。
张翰那段,是我最喜欢的一篇。王子灰姑娘翩然舞蹈,本来是烂漫情景,然而堆满礼物盒的鸟笼,却又点明了张翰这个富家子自命骑士,实际上是将少女当做禁脔。浮华内里,溃烂难堪。
柳岩的表现很浮夸——虽然这个片子的特色就是浮夸。但我还是忍不住烦她,她的段落走夜店风,也是本片最写实的一段,虽然中间有拉风哥的葱油美美腿。
毛舜筠的段落,灯光、道具,走的都是赤裸裸的舞台剧范。讲究的就是短平快的直接。
林家栋按摩那场戏,忽然回归了老港片的癫狂戏路,但最后化为花瓣消失的女孩,又多少令人跳戏,但看看林家栋的苏乞儿造型,却实在伤感不起来。
这或许不算一部出众的片子,但实在称不上烂片,尤其在如今的时代。
7 ) 我后面的大叔打呼噜的声音高过了电影的音乐
这部片子从头到尾运用类似美图秀秀的制作出生硬的场景,特别是林家栋站在席梦思上面,席梦思还写着XX家纺,后面一片美图秀秀假的不能再假的百花齐放图,甚至席梦思都没有融入花丛中,还不如天猫上的推销图片,我就要给它差评。
全部都是低廉特效,金灿灿的看的眼睛都画了,那夸张的玩具工厂我还以为我在看小黄人呢。
还有那个哥哥偷爸爸钱,竟然还要站在脚印上,你当你是模拟人生呀,跳一下门就开了。
主角从头到尾衣服都没换,剧组也太省了。
================
再说说编剧。
我是没有看过什么原著什么歌舞剧。
六个小故事,最后古天乐说了一个七宗罪。
然后六个原罪互相推脱,说什么如果罪过放在一起就大了,分开就小了。
这个揭露人性了。深奥的就是这个吧,如果我说错了,大家在告诉我。
我真不觉得这六个故事怎么好了,嘲讽的怎么高档了。
反正我是没有感受到讽刺中带着搞笑,看着夸张的演技分分钟出戏。
那个大小姐嫉妒别人比他穿的好看就开除别人,说明了人性的嫉妒,这也太不深刻了吧。
还有弟弟的偷钱,养女人,女人耻辱走了。表现了懒惰的罪恶。
……
一个个故事,为了串在一起,围绕一个女的死了展开,太不深刻了。
没有让我感受到以小见大的,揭露人性罪恶的感受。
我甚至还有种感觉,就这个就可以表现人性的某种罪恶了,还在想那个故事的女主就没有罪恶了。这一家甚至还有一点无辜。
如果故事不是让一个侦探拿着牌子,快板打两下,说是一尸两命。场景不要这么浮夸,这个低廉。故事再深邃一点,一环套一环,害死女人的原因不要这么简单,你穿衣服比我好看,就害死了。也许我会感同身受一点。
我觉得看电影,首先得看懂了,再然后让观众感同身受嘛。
这么浮夸,要笑不笑。然后还要将大道理,哪有这么美的事,要么好好讲故事要么好好搞笑。
还要,能不能认真拍,这么假的场景,通怕租了一个小别墅,几件衣服,加一个蓝幕做特效。要不要这么省,一步之遥烂起码人家花钱了。这个片子躺着赚钱还不肯花钱。
不建议观看
8 ) 《浮华宴》看过两遍看透人世浮华
看了一遍再看第二遍,第一次看的时候坦白而言就只是觉得搞笑,习惯了港式幽默会觉得很有味道。
但是就对剧情也还是半懂不懂的看下去,直到最后还有不明所以的思考。直到今天二刷才算彻底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浮华宴》果然是很浮躁奢华。从刚开始的场景布置便看得出来了,戏剧化的舞台,夸张的语言动作,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为了即将开始一场盛大又隆重的订婚典礼而隐隐兴奋。可是就在大家都努力准备时,一位不速之客出现了。
一个自称是探长的男人,带了张照片,一本日记,称一个女人在2小时前饮用大量消毒药水自杀身亡,一尸两命。接着逼问男主人,再而是女儿,再而是订婚男,千金女,女主人,最后是他们的儿子。
整部片子从开头起就很有意思,不仔细看还不懂它的意思。
以小见大。
男主人的自私,爱财如命剥削工人,
女儿的娇纵任性让可怜的人又失去工作,
订婚男的贪恋让可怜的女人看到假象,
千金女的刁蛮让人感到气愤,
女主人的冷漠和无情让人无语唏嘘,
儿子的懦弱无能让人感到心寒。
这是一个看得到每个人自身的问题所在的片子。
只要看两遍基本上就明白了事件的来龙去脉。本片不入烂片之流,只能说是港式特产,个人认为较之许多国产片子已经算是佳作有余。对香港电影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这里面看到许多童年回忆,当然也有感慨。
影片是改编版为了上映,故事有些许不同但本质不变,都是为了揭示人性的丑陋和缺失。
其实最后贾探长说的那句话很有深意,也是预示为结尾做了铺垫,一切又再次循环。“根本就没人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然后就消失在画面中。让人醍醐灌顶。
直到最后才会明白原来人性在浮躁的社会和愈加奢侈的物欲生活中是多么扭曲和抽离。一切的一切都太过于不可捉摸,溢于言表。
我想只有真正看完的人才会有自己最深刻的感触吧。而这种感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希望港式电影能继续发扬,一定会一直支持,一直观看。
谢谢大家点开这条影评。
四个甄子丹六个黄百鸣好亮……舞台剧改编所以很舞台剧,不过比一步之遥不那么曲高和寡的喜剧。不过看这种比较西式骨骼的东西,声音和镜头总是让人觉得违合,怎么找更好的结合点?
抛开黄百鸣..古仔我来给你刷分了T〜T
乐仔,你怎么能拍这么烂的烂片
烂到没边,但意外的是我推(罕见的)爱情+船戏演了“女同”(笑死,胡子故意留的吧,不然姐味就溢出来太明显了
影片零分 香港的国语配音团队满分 综合三分 黎泓和赵恩余苏柏丽太赞 可惜了这么好的配音 片尾还把张艺的名字写错了 差评!
有点怀旧,看到里面这些梗,就想到那些老港片,道尽小市民的悲欢离合。
一年一度的黄百鸣时间到~
没想到这次往特效方面做真是拼了,连巧克力工厂都模仿了,另外拍的就像看话剧一样,表演都好生硬去。
去影院千万千万别选它。
先看的罪恶之家……这部什么鬼!
“手机+滥用电脑软件拍的电影”。我竟去电影院看这种片...但也还能看完,并不无聊。1.本片没有走国产青春爱情、烂俗恐怖路线;2.稍微还带些低端人性揭露或结构改造的取巧。所以不是一无是处,但以上这些少许进步是拜英国原作所赐,不是导演原创。拍出这样的快餐,场景弄得如此临时,导演非常失败。
人生第一场三十分离场的电影。影片无剧情,表演浮夸。恭喜分手大师棋逢敌手。为什么没有负分!
主创也都是喜剧老手了,怎么会以为他们拍的电影有喜剧性,就因为角色怪声怪气、行为僵硬古怪、道具美术夸张恶俗怪诞?
现在的豆瓣太乱了,好多人为黑而黑看个演员表就开始骂直接评一星,让人不知道那电影是真的烂还是被低估的了。不少水军越来越专业,账号标记了不少电影,软文写得难辨真假,现在看到一些为低分的片平反的电影也不知道到底是真心的还是又一个软文,豆瓣er们认真点评分好不,心痛,豆瓣怎么变成这样一个地
请大家不要怪古仔,都是黄百鸣骗他签的片约
我的妈呀。。。好可怕的一部片子,要笑点没笑点,要深度没深度。。。“开始了嘛?已经结束啦!”。。。一个商业贺岁片你玩什么戏剧深度啊。。。演技如此浮夸也好意思玩,柳岩的胸小了,张翰的牙龈亮了。。。结尾处理之仓促让人想游行。。。卡司虽强,布景华丽,但黄百鸣+古天乐就预示了烂。。我爱罗兰
能把J.B. Priestley的原剧本拍成这副德行也算是能耐。
话剧改编来的,场景上很有舞台的特色,美术什么的,设计的挺好,色彩堆砌但不俗艳。看这片的时候意识到自己还挺喜欢周秀娜的,她背后的筋错综复杂,脸上的筋也是,十足的南方黑瘦体格,但是看着很淫,有点像那个重口味的AV女柚木,但显然是经过了修正的柚木,非常性感,让你想虐她地久天长
周秀娜这样也算是“坚不可摧”了,加上她本人正好就是七宗罪,能把有趣的剧情拍得这么无趣低俗胡闹也算香港特色了,古天乐-陈慧琳这个真假套套无聊透顶,雅兰的那个gay老总意图怪异。
一尸两命七宗罪,真假警察把案探。要将一个现实主义批判色彩的超现实剧本改编成贺岁三俗片,挑战实在太大了,最成功元素恐怕只有那颇为惊悚的甄子丹boy b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