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好男好女
她更喜欢戏里的世界 那个她有所掌握的世界 现实世界里 她时刻深陷于对已逝男友的怀念 而不能释怀.. 电影杂糅戏中剧情与现实生活 在老旧历史环境与现代都市灯红酒绿的男女纠葛当中搭界桥梁 往深层说是刻画个人生命在历史长河当中的宿命 无力感
无法复制的导演侯孝贤 因为只有他 才能拍出那时代、他时代的台湾 幸之而不幸 “家国不幸诗家兴”
影片不时夹杂着少女伊能静恬静随意的哼唱及念白 少女日记 琐碎忧郁固执 她唱第一首就是用少女幽怨的歌喉哼唱白光的《如果没有你》寄怀着对故人的深深怀念
还有 如果说有哪位导演最爱唱 那是侯孝贤 侯的早期电影原声带 每部电影里都有侯导自己唱的歌 未加修饰的粗犷原始 男子气概的歌声 或许看过法国导演奥利维耶拍摄侯导的纪录片《侯孝贤画像》就会了解 他真的很喜欢唱 而他的歌声就像他的影片一样 时代特质 江湖味道 不加修饰 但富予细腻情感的侯孝贤风
江湖 情怀 侯孝贤仿佛各个时期都在拍摄不同类型时代的“青春片” —— 一种“老去”的“青春” 他影片里的男女 都各有一种风骨 相互之间“侠气”甚至浓于爱恋 隐性讲政治——他不能不讲 那时台湾的处境 他不能不讲 但也不能讲清 轻描淡写地一股云淡风轻 很隐晦
个人与家国 他处理很好 交叉进行 有技巧 但不觉吃力 他是天生的导演 很擅长讲故事 很擅长讲不能直讲的事
姜文电影政治思想偏向于毛左 而侯孝贤有自己的政治观点 却从不偏向于谁
最后一个细节 同维姆文德斯不同 最典型的 “公路三部曲” 《公路之王》他的电影里 总有一通打不通 或是打通了也不讲话的电话 寓意沟通之无效 而侯孝贤《好男好女》有一通总是打来 但不讲话的电话 这里 不是讲沟通无效 而是太孤独了 由于太孤独了 所以 就连一通不讲话的电话那么微小的联结 还是要维系
粗犷细腻 个人家国 他同时都做到了
2 ) 时代与宿命
对于侯氏出品而言,戏剧味真是有些嫌浓了,而且,让我不太适应的是,对于主角的特写和刻画竟然就那么多了起来,看似较以往的平淡抓人,实则抓挠得不够本真。一家之言。
妙处除了嘎然而止的精简外,或许更在于通篇以对比造出的隐喻,哲学得让人初而愕然,进而慨叹。昔日的好男好女自有纯良抗争的激情人生,今日原本亦是好男好女的人们,又在周遭浊流的挟裹下怎样活着、爱着、痛着、欺骗着,只有在夜深无人时才被撕揭出那自己都快遗忘了的内心?看完才知道,原来是和前两部“三部曲”的,前思后想,之前种种疑惑这才豁然。三段小历史,织出一个大时代。
3 ) 好男好女好電影
利申: 不是影評, 只係睇過記錄低.
歡迎採用在其他媒體, 如真嘅俾面用了, 無言感激.
剛說過高捷先生, 就想起不久前看他的一部舊片, 好男好女, 他和伊能靜小姐主演, 侯孝賢導演, 侯老師不知是否受方育平導演的<<美國心>>啟發, 也可能其他影壇前輩的佳作也有試過, 這種戲中戲互為對照和方導那部有所不同.
高先生繼續是他的黑道分子形象演出, 這次卻加演情深說話未曾講, 天若有情.旺角卡門的也有點, 他樣子比華D更象那回事. 初出道的伊能小姐(她不是姓伊), 清純無敵, 演抗日女護士確不用化妝, 雙關語-形象象不化妝也象, 真不化妝才能演出當時那時代女性.
故事一方面是現在演員的靜小姐愛恨纏綿, 甚至醉生夢死(高男友死了), 一方面抗日以致到台灣後一對夫婦的艱苦理想歲月, 對比強烈, 個中復雜人性人際關係思想時代變遷一一呈現, 老蔣在那搞的白色恐怖繼悲情城市外有另一章, 今日別有一番滋味, 是經常吃到的那種滋味. 我素不喜沉重題材, 還黑白攝影, 所幸現代彩色沖淡了, 從藝術來講, 這加分, 還要長鏡頭, 演員有大量空間表演, 候導所長, 出來和類型片感覺差很遠, 所謂沉淀.
影片難得地在廣東拍攝, 那會還能看到很多農村自然風光.
這樣的好片子在家看電視是很難看下去, 我買了悲情城市很久一直沒看也是因為這個, 中遠鏡為主, 只有電影院看才精彩, 幸好有有心人, 才得以在戲院看到這部和悲情城市.
4 ) 关于配乐两三事
但从表现上来说,侯孝贤的电影,打光摄像和音效配乐实在是很加分的两块,放在电影里能够配合进程到恰到好处,单独拿出来也厚重扎实。
阿萨亚斯《侯孝贤画像》里最后几分钟录下侯导k歌的场面,他声音真是好,声线质感竟也跟他电影一样,够真切。艺术还真实实在在都是相通的。
然后在好男好女里独唱那首《山歌》,除了简单回音效果之外,没多加多少修饰,只听那声音,能感知到场面的巨大辽阔。他的声音里还有很多厚重而温情的东西,蔡琴当年提起侯孝贤和杨德昌,说“孝贤比杨德昌温柔”,杨德昌是冷眼旁观,侯孝贤也是旁观,但比杨多了些温度。其实我总想起“恋恋风尘”,是他的片名,多少也是心声吧。
这种温度,从音效到画面到语言,他的电影的成功在于一个庞大的团队,找到了一个最好的契合点。
5 ) 曾经的伊能静到底是不是鸡汤女王
电影里的演出是感悟,电影外的才是赤裸生活。 电影外:伊能静是侯孝贤的第二个女主角,也是本片的完全灵感和绝对的主角。伊人的周遭被侯孝贤用环形交叉结构线串联起来,你看的见伊人颓废本色,你看的见伊人作为演员的感染力。冰火相容,恰如青春年少。 蒋碧玉:戏中戏中蒋碧玉为爱投入战斗,为信念付出做母亲的机会,为战斗失去了挚爱。剧场内的戏总是比剧场外的戏多一份理想主义,虽然万物被践踏,心却有万种呐喊。蒋碧玉代表的是理想主义,在数十年的浑噩历史长河里坚守,这种理想主义扫去了过多的叙事,看起来清澈,用一幕幕场景与你我心灵相同。剧场内神似悲情城市,甚至配乐和配乐点也雷同。这似乎要弥补伊能静为了恋爱逃掉悲情城市日本女孩角色的遗憾。 梁静:女主角梁静独处受到陌生人扰骚,天天淹没在男友离去的痛苦。这痛苦是苦楚,舌根最里面的苦楚,你看不出来这颓废的日子和任何人任何事有什么关系。只是当剧场外回忆和现在也不断交缠时,缠绵和独处血淋淋地对比时,这苦楚才被舌头舔了上来,陌生人或许根本不存在,它可能只是难以忘怀的自己,它逼迫自我惩罚,把胃酸都翻上来一起对着梁静叫嚣,别忘了,你别忘了有个人跟你如此缠绵,有个人和你快有一个小孩。或许现在的颓废和以前的颓废并非是年轻和年长的区别,从来没有懂过事,只是女孩特有的早熟。你在的时候不需要懂,你不在的时候怕去懂。 梁静:第一场摄影棚的时候,镜头如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你我分不清这是拍摄还是人在被逼迫拍摄,至此剧场内的气氛被揭开。最后一场拍摄也是最打动我的。剧场内和剧场外经受了长时间的“憋着”,汇聚在这里顷刻奔泻,情感一气呵成,蒋碧玉为爱人而泣,粱静为自己而哭。现实和戏梦,传统和现实在这一刻交汇,但交汇后各自又各自流走。你也许喜欢传统如风的爱,厌弃现代刻苦的爱,在这一刻都不再重要了,你看你喜欢角色可是由一个你讨厌的角色所饰演,我们所需要的是珍重来时的路,别忘了,别忘了,别忘了。 电影外:侯孝贤说要拍一本电影,留住这样年轻美丽的伊能静。戏里最后一幕伊人演得多好啊,一颤一抖都是戏,都能轻易感染我们每个人。戏外她却越走越偏颇,她就如梁静一般纵然明了各种角色美好,但自己要做的还是继续踏足在生活的恶水。
6 ) 关于钟浩东蒋碧玉——朱天文《走在日月山川里》
摘自朱天文《红气球的旅行》之《走在日月山川里》
《好男好女》开场,大远景,“东区服务队”的队员们从田野远处走来,一直走到近前,唱着歌。
东区服务队?
昔,有好男钟浩东,好女蒋碧玉。蒋是蒋渭水的甥女,过继为女儿。钟是钟理和最崇拜的二哥,受到这位二哥影响,才有钟理和偕钟台妹私奔到祖国东北的罗曼史《原乡人》。对,就是秦汉跟林凤娇主演的《原乡人》。但如果你是双秦跟双林皆不知的E世代,那么这本好看的书《幌马车之歌》,里面都有。
昔,钟在东京明治大学念政治经济回台省亲,蒋对他谈到卢沟桥事变,钟好吃惊谁告诉她的?许强。钟慨叹说:“他为什么现在就让你知道这些事,我还希望你能多快乐一两年呢。”
谁又是许强?台北帝国大学医学部成立,许强是第一届学生,大家常聚到古亭町“白线寮”而认识。寮内规定不准讲日语,但蒋碧玉许强等人听不懂客家话,就讲日语。“白线”,是指高校生戴的盘帽上有两道环绕蕉叶帽徽的白线,一般叫白线帽。按当时日本学制,中学校修业四年可报高等学校。当时高等学校是进入日本八所帝国大学的唯一途径,日本全国三十八所高等学校,其中一所在台湾,即台北高等学校。钟浩东雄中毕业考入高校,一班三十名,三名台湾人之外皆日本人。钟与几位南部来的客家籍高校生同租一屋,就被戏称为白线寮。
钟遂透露打算暂停学业,招募通知去大陆参加抗日战争。以下蒋碧玉的口述历史如是云:
有一天,浩东终于也来招募我了。但它先是装作无心地问:“你和棠华怎么样?”
“什么怎么样?”我说:“大家都是好朋友。”
“我是不打算结婚的。”浩东突兀说。
“笑话!”听他这样说,我不高兴地回答:“我又没有说要嫁你,也不是因为这样我才拒绝他们的。”
浩东静静看着我,然后严肃对我说:“跟我一起到大陆奋斗吧。”
当下,我竟毫不考虑答应了。回家即禀报生父。
“你知道人家要走的是什么露吗?”父亲以一种过来人的语气问我,然后才说:“一个女孩子,没有订婚,没有做饼,怎可就跟着他过大陆?”
我把这个意见告知浩东。
“要做饼就做,”浩东笑说,“看要做多少,拿钱去做就是了。”
昔,钟浩东蒋碧玉,一行五人,赴大陆参加抗日战争。他们仅有的两条线索,一是前台湾民众党的彰化二林人谢南光在重庆,一是国民党的蒋介石在领导抗战,这样,他们就上路了。这样,就是他们前行的坐标,好像北半球冬季天空里明亮的猎户星,天狼星,小犬星,三星构成的冬天正三角形。在路上。
我想起唯有多年多年以前“三三”时候的句子可以拿来比拟,走在风中,走在月亮中。是啊那个“气象报告”的年代,走在日月山川里。
微缩版《悲情城市》,献给五十年代的政治受难者。没有想到侯孝贤会用这样一种方式勾连两个世代,黑白、彩色、舞台、演员的身份,暧昧的人物关系和时间线条,在一个完整的空间里慢慢地释放,再回过神来就已时过境迁。我们无望的人生,到底可以怎么歌唱。形式感非常强而有力,如刀的情感就藏在结构里。
侯孝贤“台湾三部曲”终章。1.三个时空断片轮替叙事:黑白褪色的戏中戏映射出台湾从抗日年代到战后戒严时期阴惨而黑暗的历史;当代回忆场景在前20分钟出现两次,却略有不同,轮回中总有差异,日记体旁白回溯则贯通了影片;与黑道大哥的恋情穿插其间,任性而放纵得可爱。2.风格上的确开始转型,大半时间仍是熟悉的固定机位深焦长镜,但老侯后期游移靠近的长镜头也时而可见,梁静在霓虹闪烁的夜店醉舞一段也全然是当代都市蜃景。3.不少应景老歌强化了时代感,室内陈设与光色也引人重返当年。4.伊能静一人分饰二角,演绎出了判然两分的气质,必须称赞。5.电视机里的[晚春]片段,又见原节子。6.梁静对着话筒与已逝三年的情人悲泣告白,恍若弥合了古往今来的裂隙。7.首尾冷绿色的群歌场景构成回环,并自我点破戏外主旨——纪念蒋碧玉。(8.5/10)
结构上的尝试很大胆,近似环形叙事。政治意味浓烈到几乎说教了,却是那个时候台湾社会尖锐现实的投射。《晚春》乱入,片尾伊能静那场电话哭诉又直追《孤独人类之声》。
3年前的今天,阿威死了。今天和L做的时候没带套。L被我的疯狂吓坏了,我觉得是在和死去的阿威做。如果怀孕的话,一定是阿威来投胎。
百变伊能,素艳转换。侯孝贤是看重过她的吧——在遇到舒淇之前。
侯孝贤对两代人的爱情观做的反思之作,慌乱也好,纸醉金迷也罢,总有一些东西是扎入一代代人内心的,在光影和现实的交织下,恰如电影中的那句台词:一切欢乐和不如意瞬间逝去,现在只是孤单的我和遥远的你。最后,侯老的电影风格真不敢恭维。
8/10。有两个时期侯孝贤的影像风格,旧时部分按前期独具特色的长镜头、静态取景和沧桑冷绿的感光胶片唤起人们对台湾历史的关注,现代部分则是后期斑驳的灯光、符号化的零碎运镜、摇滚乐描绘都市年轻人的情感受挫。依如台湾三部曲将过去与现在难以预料交织在一起的代际关系叙述,节奏似催眠般轻飘暖味。
捷哥!几年不见你怎么就从忧郁小生变金链汉子了!三部曲的小总结,梁静和蒋碧玉,个人命运和社会命运,全然不同又殊途同归。“演绎”其实类似于“回顾”,这样比较,会有更深的对政治的探讨或是个体的关怀。审讯很有意思,更难得整部片都不闷。侯孝贤拍每一段爱情都让人心驰神往。
伊能静美!从字幕卡起就喜欢上了;三段叙述穿插并且互相指涉,带有元叙述自反意识!喜欢摄影!和李屏宾很不一样,大量特写与中景及变焦运用通过摄影机模拟一个偷窥者,以一种好奇的眼光去进入故事,但同时与主角视角互涉-以后著文-整一部调调都很赞!监狱-悲,同样政治题材完全不同的观影感受!大爱!
和悲情城市、戏梦人生合称“台湾”三部曲。影片本身是个三段式故事的变种,或者说一种剧中剧的形式。侯的电影就像是一系列的历史进程,有时会呈现出一种演化的趋势,比如说风儿踢踏踩中前半的拍广告部分与风柜假期往事的前奏之感,这部电影里则是舞女部分和后来的南国千禧。
没理解为什么要在大历史进程与痴男怨女的颓废昏沉间建立关联。是要用曲折历史来解释台湾人破碎多元的身份认同,进而说明台湾年轻人的颓废是有道理的?或者说套在外层表达出来的当代的虚无是沉重历史的一种反照,一种别样的抒情手法?但这样未免太暧昧矫作了。这种与《暗恋桃花源》相似的形式好像是当时的流行,但还是更适合在表现力更强的戏剧舞台。历史抒情的话还是《悲情城市》更纯粹和抓人。但它同样是后亚细亚的孤儿时代的文化征状。它切实帮我们理解了台湾人身份中抹不去的“原罪”——那种想当然的“中国性”是不存在的,在过去一个世纪它被拆成了日本、本土、外省……若干块,而日本的部分,反而是形成台湾民族性最早的那一环,深入肌理了。操着日台混杂的口头语,要抗日,却听不懂粤语。台湾与中华大陆间的分隔,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暗和深得多。
伊能静有两处好,一是《金包银》,她唱的自信,比作为歌手的歌声还要动人,那是这个角色的高光,她的肢体也好,所以整场戏可以同时去拍别的东西,不会刻意停留在她的脸上,就是靠声音的表演。其次就是最后烧纸钱的戏,她有一个双手捏纸钱的小动作,将之前挂在远处的盆沿上去后,有一个伏低的动作,同样得益于她好看的肢体,整个画面也变得好看,上半部分的远景是躺着死人的棺材,下半部分是近景的哭泣的曲线,好男好女,到头来的悲怆。
侯孝贤首次为了演员量身定做。朱天文说“盯住伊能静,环绕她而想剧本”,因为“像是一份责任,再不拍她,她就老了。”侯孝贤几乎是对演员妥协最多的导演,梁朝伟国语台语都不行《悲情城市》就写成哑巴;舒淇怕高,聂隐娘就没有轻功。换言之侯孝贤电影的主角从来不是某个演员,而是某种氛围。
剧中人与现实人生活的重叠。侯孝贤的片子是脱离不了政治隐喻的,我们以为的进步社会,仍然不能阻止我们所爱的人的死亡。里面一个特务是侯德健演的,片中音乐《上帝保佑》是窦唯的。
三重叙事交叉,这片怪好玩的,更喜欢历史的部分,尤其是审讯的多重翻译,太精彩了。现代部分有几场有点找不着点。
既是毫不违和戏中戏 亦是跨越半个世纪的了不起的女性对望 碧玉也好 梁静也好 阮这亲命 真如这岛屿一般 不左不右 失爱失怙 令人感怀 侯孝贤 朱天文 伊能静 林强 甚至还有侯德健… 看罢听六男四女一席谈 获益匪浅 ^_^ ps 电影里最后外景拍摄日期也是1.11哦 好巧
能把《上帝保佑》用成这样也是服气。但个别段落的音乐显然有点溢出,比如最后烧纸钱镜头。对比伊能静来说,高捷显得太礼貌了。伊能静-舒淇构造的侯氏"troubled woman"形象最终在《聂隐娘》中归隐。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胶片版。三条时间故事线索同步推进:舞台上、戏中戏电影中,生活在40-50年代的蒋碧玉,经历大陆抗战与台湾白色恐怖;回忆中,三年或更久前女主梁静和男友阿威在一起的时光;当代,阿威死后陷入自甘堕落的梁静,被陌生人电话传真骚扰,准备饰演蒋碧玉角色。三条线索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穿插的完美闭环。既是一个国家的人民苦难史,也是两个失去爱人的女人的痛苦悲剧。一个默默隐忍承受,一个放纵痛哭发泄得以释怀。在长镜头里自然静谧地传递着动人的情感。流利掌握多种语言的伊能静气质演技真好,惊现侯德健客串
歷史和都市兩部份非常不搭,而且剪接的節奏也並不順暢,都市的部份,如果是王家衛來拍大概會好看十倍吧.........
献给50年代政治受难人!喜欢影中影历史的部分,但伊能静没有蒋碧玉的味道;不敢恭维现代戏部分,但伊却演得很本我。“当悲伤的昨日将要死去/欢笑的明天已向我们走来/而人们说/你们不应该哭泣/我们为什么不歌唱” 窦唯《上帝保佑》蔡振南《金包银》颜志文《我们为什么不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