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小才子和大师
两年前看了张元在UCCA的同名摄影展,很有感。今天看了这片的超前点映,很失望。影展和电影都建立在对几百个北漂边缘人的访谈之上。电影把许多故事浓缩到几个人身上,让他们的生活过于戏剧化显得不真实,而标签式的结尾更让纪录似的影片有了岩井俊二《梦旅人》似的表象化调子,让片子有些不伦不类。更为诡异的是,贯穿全片的是一个诗歌朗诵似的旁白,内容完全写意。片后的交流,我起来说:片子很怪,底层的人没有那个精力去想那么多诗意,那个太诗化的独白和现实故事配在一起显得很不真实很奇怪。张元却答:你太小看底层劳动人民了,他们是有最强大力量和诗意的,难道只有有地位的人才有诗意?——于是我忽然发现就像爱给剧中人贴上一段他从他们身上感悟的诗歌标签一样,张元爱给所有人贴标签。其实张元已经离现实世界太远——那些时刻想着改变的人们的梦想是诗意的,可没有几个人心中还有空间去诗意。这部期望真实力量的片子试图去平视,可包括诗歌旁白的无数地方都充满了张元有些自以为是的俯视。两个机位混杂在一起就好像画面左半边是达芬奇右半边是后期的毕加索,不伦不类。 而同类型的年轻导演的《阜阳六百里》就要好得多,更不用说欧片了。
其实导演就是一部电影的产品,做产品要有灵气,能细微敏感的抽象化自己的和自己那个人群的需求,作为导演就是能抓住自己那群人的状态,于是张元有了17年前的《北京杂种》。但一个伟大的产品经理要在获得更多资源后超越自己群体的局限,去移情抽象出更大群体的需求和状态。如果只会用自己的视角看世界,产品难免要失败——于是张元有了今天的《有种》——这就是小才子和大师的区别。其实这不是张元一人的局限,是那代人从小没有多元化的局限。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可一个人已经偏执到不能理解世界和不能理解其它人的不同角度的地步,就没法成功了——偏执狂应该是理解了所有人但能坚持并完美化自己想法的人。几百人采访这么优越的资源条件却做出比好几部类似题材差不少的片,这样的趋势在聆听今天的张元时已觉得无法逆转。
无论是电影还是很多垂直领域,年轻一代的功力已经慢慢超越了上一代中的佼佼者,在慢慢获得了舞台和资源后,没有理由不相信明天会有更多厉害的东西会跳出来,不用多久张元们就该退去了,而70后80初能站台的时间恐怕不会有太久。在这样多的领域里看着历史这样飞快的上演,真是让人感慨的事。
2 ) 在最黑暗之处发出的那一声呐喊
作为一部小成本的国产电影,<有种>因为聚集了韩三平、张元、孔二狗,依然享有颇高人气。这是一部接近写实的,诗意的电影,略带文艺片之风。该片开头可能会略显压抑,无处不在的挫折,失望,碰壁,叛离,无处可逃,生活像一个巨大的牢笼,将我们困于其中。
三宝的生存状态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他们生活于社会最底层,失恋,失业,不幸接踵而至。但就是在这愁肠百结的生活中,三宝依然为了柚子大打出手,为王铭女友出轨打抱不平,还差点将一把夺命的匕首插入将自己女友据为己有又残忍抛弃的男人体内。他们很困顿,他们辗转挣扎,而且短时看来,生活也不会有大的起色,但是生命和生活的内涵在他们身上依然鲜活。
小诗,也是令人动容的。虽然很难说,他是为梦想,还是物质生活,而去整容,去男扮女装跳艳舞,但当他说“我是个纯爷们”,当他在三宝寻死时大骂“他妈的”时,他就像我们身边每一个平凡、平常的人一样亲切生动。当他大声朗诵诗的时候,光芒四射。那些他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朗诵出的诗,我喜欢,既有文学的抽离,又不乏烟火气息。虽然某时看起来他拧巴而略显做作,但是谁又能说自己在生活中是彻头彻尾真实主义者?
该片围绕几位主人公交叉展开,以悲情的困局贯穿始终,情节线很简单,没有复杂的调度,没有玄幻的讲故事的手段,但比起某些悬在半空的大片,接地气成为他最大的优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片大部分台词也是采用诗的语言,这让该片在后现代主义的构架下,充满诗的节奏和深刻反思,一种粗糙的美感。就主题而言,不可否认,该片矛头直指社会上诸多病灶,全片充斥背叛,小三,二奶的影像,并将之扩大、常态化,将当前社会已经极不稳定的情感认同和感情信仰打上一个莫大的问号。不禁让人扪心自问,物质冲击下,利益当前,所谓信仰是否一文不值,所谓梦想是不是也已经算个笑话?每当想到这个命题,我就感到略有挫败。该片的灰色调,让人感觉仿佛没有什么可以保证感情的忠贞纯粹,可以确保你努力工作就可富有所养,你付出所有,最终一贫如洗。记忆尤深的一个镜头是三宝远远站在几条火车铁轨的分岔路口,45度仰角,定格。不远处,是灰蒙蒙,包容一切也吞噬一切的天空。无望的,绝望的,但又暗含那么一点微光。爱极了这个阴郁的镜头。
但是好在,该片最后,片中将颓势奋力扭转过来,每个人终究都各有所得,三宝也以一声“我的孩子”呼应开头,结束了许久以来的沉默。尽管这个理想看来过于突兀,实现路径也未免模糊,而且现实情况是,接下去的处境不见得有所好转,但正如片中所说,在看不到光明的地方,或许黑暗就是一盏灯。愿它照亮我们的心。
3 ) 活着还是生活
反正我是在活着,不是在生活。
电影里的几个角色似乎也在活着。努力挣扎,不断犯错。被歧视被抛弃。好的渐行渐远或者是在平行线上永无希望的渴望交汇。坏的接踵而来,不期而至。
生活的点滴看似小的不能再少的烦心事,万涓成河,终于把生活拉进了活着的黑洞。就像影片中狗跑了,看似不算大事;女友跟别人跑了,也不是天要塌下来的事情......但是,所有这些事情集合在一起,还能活着,那便是有种?
其实我何尝不是在汇集万涓成汪洋呢?老师把你叫去当着别的家长小朋友像训孙子一样对你说孩子成绩太差你们家长看不看她的作业本?憋不住和老师顶几句回来又被家人呵斥那个家长不被老师训你是想叫孩子倒霉?在中国,这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但是就是这样的事情,总是成群结队扑面而来,让你知道什么叫做滴水穿石。
其实,我们何尝不像三宝那样数次想过:死了算了。但是,正如三宝会站错铁轨然后说:”因为我实际上没那个勇气,我胆小。“
我胆小,那就活着吧。
4 ) 我就是杂种,杂乱无章但是有种
南方的冬天黏黏糊糊的来临,像个妄图立牌坊的婊子,欲冷还暖。
八厘米的高跟鞋踩碎了所有的初心,霓虹让夜晚的世界呈现另一副糜烂又迷人的样子。
电影导演是这个世界上最意淫的职业。借别人的嘴说出自己不敢说不能说不愿说的话,借别人的眼看见或假装看不见那些肮脏的卑鄙的下流的真相,借别人的手打一把得分最高的飞机,满足自己,娱乐大众,然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诗歌、公路、呐喊、冲动、酒瓶子,想死死不了,想活活不好。这是所有青春小烂片儿的基调,无关剧本,无关导演,因为它就是真实存在,结结实实的流淌在血液里,沸腾或者凝固,你无需怀念,因为你根本就想不起来,记忆只是重新构建,不是还原。
从片子开头的独白我就知道,接下来的90分钟 一定是“挣扎”二字,就像鲁迅满眼看到的都是“吃人”。
张元导演格调依旧,我不是想说他这么多年没长进,而是他在坚持,拗着一股劲儿,跟所有他看不惯的说MOTHER FUCKER。可他也知道,能做的只有继续挣扎和张不开嘴的呐喊,一盘卡顿的青春盒带,用铅笔卷啊卷啊怎么也卷不回无痕。
因为对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感到无能为力而愤怒,因为愤怒让绝望疯长,开出悲观主义的花朵,然后透出一丝卑微的希望,已让容易满足的孩子们内心雀跃,足以靠着这微弱的热量继续咬紧牙关歌唱,抬头张望。
是不是真的如你所说,在没有光明的地方,黑暗也是一盏明灯。
5 ) 物欲时代下的心灵诗歌
北京,一座日新月异的高度发达城市,繁华的背后却有着一群迷茫的年轻人,他们很有种的选择北漂来追寻自己的理想,他们也很有种的接受着这座对他们并不是那么友善的城市带来的遍体鳞伤。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迷茫着,渺小得就如尘埃却依然与残酷的现实博弈,他们真的很有梦,他们真的很种。
本片是北漂一代的群像,他们在这座光怪陆离的城市中的狂欢与疼痛就是一个立体的北京。他们在这座从来不属于他们的城市里挣扎,导演张元把自己心中的咆哮隐忍在沉默的“失声”里,展现着他游离于主流的价值观的同时也为观众带来了一个光明的未来畅想。本片以流畅的叙事生动的展现了浮华时代年轻人青春时期迷茫的内心状态,这是一代年轻人的奋斗史,关乎他们的理想和生活状态。喝酒高歌、劈腿爆头、摇滚自杀,这些爆裂的行为正如青春躁动的荷尔蒙一般冲动,他们在金钱至上的时代过着物质匮乏的现实生活,或屈服于无情的现实、或咬牙坚持,在北京这座熟悉又陌生的城市里漂泊,可虽然生活糟糕透顶,在没有光明的地方,黑暗也是一盏灯,即使生活没种,但拥有有种的精神,幸福也终将回归。
“我们身上没有钱,内心也没有诗。”在三宝的内心独白里,我仿佛看见了以三宝为首的一整个北漂群体。他在迷茫的年纪里彷徨着,在这座庞大得可怕的霓虹森林里不知何去何从,他的幸福丢了。在一无所有的生活现状下,他被老板炒了,祸不单行的是连他的女友也劈腿了优越的物质,大着肚子来终结他俩的爱情。三宝绝望地咬碎杯子,以近乎极端的方式来堵住自己的嘴,来逃避与世界的交流,面对世界上的肮脏和背叛他选择了沉默。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就连自杀都站在了错误的轨道,眼前无尽的铁轨就如他生活里无尽的烦恼,偌大的城市里却没有他的容身之处。三宝更像是张元的眼睛,虽然被社会主流价值观所禁言,但他切身经历着关于北京的疼痛,也观察着与他同病相怜的北漂这一社会边缘人群真实的生活状态。
骨子里的文艺青年小诗是一个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他企图建立一层光鲜亮丽的堡垒来隐藏自己那颗敏感自卑的心灵,于是乎他通过整容来追求美丽,并选择了以谎言来粉饰自己极度空虚的心灵,并渴望在芸芸众生中寻找着那个懂自己的人。所以他欺骗家人和同事,也欺骗自己其实没有那么可悲。他为了生存选择在冷艳嘲笑中搔首弄姿,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朗诵着他内心的诗歌,即便就像卡在喉咙里的一根肉刺一样与世界格格不入,他还是为了触碰到自己可能实现的理想而坚持着。而柚子也是如此,怀着摇滚梦在这座造梦之城里跌跌撞撞,被最信任的伙伴背叛,历经迷茫又无助的挣扎后她重新上路,当音乐再次响起,她的歌声已经更加坚强,她的舞台已经更加宽广。司机王铭和三宝一样寄居在这座冰冷城市的底层里,遭到女友的背叛,开着不属于自己的豪车,在假象中麻痹自己,他没有足够的物质来支持自己对朋友的仗义,当行窃的事实真相大白时,在侏儒的俯视下他的自尊被金钱狠狠的击碎,他带着生活的伤口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善良和职责,在最后也走向了逐渐好转的生活。这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北漂人群组成了一个立体的北京,尤为真实。
就和每一个北漂一样,被最信任的人背叛的苏沫,或是离家出走的陶慧,还是对爱情不忠的橙橙和桃子,为了火为了利益而抛弃朋友的乐队,那个可恨可悲背叛家庭的公司老板,他们在这座从来不属于自己的纸醉金迷的城市里迷失,他们满是伤痕却无可奈何,他们就是真实的北京。片中由张元扮演的有钱人喝得大醉,可他回到别墅的身影却那么落寞孤独,物质富足却填补不了他们内心的空虚,也许这座城市永远也不会是他们心中的家。镜头下折射出的是北京五光十色的群像,最终有人选择离开,有人依然留下,挺过低迷的生活,终会有阳光驱散心中的阴影,幸福终会踩着一片废墟回归。它就是最真实的北京,就是每一个普通人最真实的人生。
本片作为导演张元观察当下年轻人群的真实的生活状态的成果,在视听方面可圈可点之处也有很多。在色彩方面,本片采用了偏灰色调,加以低调摄影的光线风格,画面就如同真实的北京一样苦涩暗淡,这也是属于北漂人群内心的底色,充满着迷茫和灰暗。而古典吉他的多次出现也使影片充满了忧伤的青春气息,展现了属于当代年轻人真实的内心状态。大量的远景镜头也展现了北漂青年之于这座巨大城市的渺小和孤独,更显北漂人群真实的悲欢喜乐。
张元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在这部作者电影中以独白来表意,展现着自己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和独特视角。而本片作为北京杂种的续篇,现实主义的导演风格展现了张元眼中新时代的一群北京青年的真实生活,虽然那年的崔健窦唯已经老去,但新一代北京的青年身上依旧流淌着于十几年前一样充满能量的血液,所以导演在影片最终也传达出哪怕现实生活总是残酷,但年轻人的明天终将是充满光芒的美好立意。
每一个平凡人的悲欢聚散都在这座偌大而冰冷的都市上演,可年轻的灵魂总是心怀对生活的希望,即使遍体鳞伤,可年轻就是有种,在现实的摧残下依然引吭高歌,哪怕身上没钱,我们心中依然有诗,哪怕生活有痛,我们心中依然有梦。
6 ) 我只看我自己想看的 说我自己想说的
是在听过李昕芸的《斯德哥尔摩病人》之后才看的电影。一开始吸引我的除了有时诗的参演外,别的真的一无所知。
看电影前很少有的先看了影评,大家的想法都很不一样。可是这部片子对我来说,却起到了不小的鼓舞作用,即便是在低迷了2天之后。
三宝的隐忍是让我在整部片子里最难过的,他除了用不说话来逃避和这个世界交流之外,更是选择了自我逃避。遇到橙橙和她的男朋友,他选择掉头就走,希望别人看不到他,那种从内心发出的自卑感让我看的想要流泪。段博文笑起来有着和我弟弟一样的灿烂阳光,但每每看到他低迷和隐忍的样子,我都会不自觉地担心起我弟弟来。
他上高四,一直都不错的成绩在这个夏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名落孙山。一直阳光的他,在家里度过了一个痛苦的夏天,在决定复读之后,却因为不适应环境而变得更加的自卑和消极。尤其是在我发现了他留给家里人的“绝笔”之后,我的担心更是无线上升,还好后来找到了原因,目前还算安稳的上课。但是看到三宝的经历以及我后来工作的经历之后,我的担心又回来了。如果以后他适应不了社会,或者遇到了这么糟糕的事情之后,他又会怎么样呢?
还好,我从影片中的每个人身上都看到了我想要的。即便是在你选择了逃避世界与自我逃避之后,只要走出了低迷,生活到处都充满了希望。苏莫说自己是罪有应得,其实在我看来,她不过是在追求的道路上遇到了坎坷回到了原本属于自己的生活当中,她没有什么罪,只是在这个浮躁不堪的社会当中,遇到了这个社会常会发生的意外一样。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规定一定要活成什么样儿才是真正的好,所有的事情都不是那么单方面的。所有人都涌向一座城市的时候,这些人是否也想过这座城市是否真的负载的了呢?
生活是很公平的。不管是柚子还是三宝,小诗或是阿慧,王铭或是苏莫,甚至是张元自己饰演的“大哥”,他们都是在努力的生活的,不管是否迷茫和低迷过,是否走失过自己,他们依旧在黑暗中寻找着光明。
最后想说说时诗演的小诗。第一次看时诗演的电影是《青春荷尔蒙》,然后开始关注他的微博和动态,也是吸引我看这部影片的第一原因。他在影片中一直在朗诵的诗歌,最后他们三个到达海边的时候,他的呐喊给了我震撼,那其实是在诉说他自己心里的想法,只是用了别人的语言,就像是对生活的一种忏悔,对这个世界的道歉。他的呐喊在海浪和风声中变得不那么有力,却又再另一方面震耳欲聋,作为一个社会中普通的一份子,我们每个人的声音都是这样,会被这个社会的嘈杂所消散一部分。可是话说回来,我们都该好好的审视我们的生活,我们是不是真的对得起它,对得起自己。
王铭第一次接大哥的时候,大哥说“送我回家吧”,声音因为酒精作用却多了份孩子气,当他回到他的大宅,他的第一反应是这是哪儿,可见他所说的“家”并不在这座他打拼了大半辈子的城市,仅我个人意见,他所说的家应该是他的根。
这就是我从这部影片中看到的,也是我想说的,仅此而已
张元导演您好,您拍了一部这么烂的电影,还敢拿在中传的1500报上放映,你难道就不怕我们中传的学生上来打你吗?
为什么励志题材的探讨生活意义的中国电影越搞越低俗呢?
沉迷于个人世界的自我娱乐
爽子的《无能为力》与这片特配。
反应了残酷环境里边缘小人物的挣扎状态。。。。独立又文艺啊。。。整体还不错。
以黑暗为灯
段博文有型。余心樵老师诗还可以。电视剧水准。
北京杂种的孩子长大了,他们依旧不高兴。写诗,矫情,文艺腔,他们闭上了嘴,失去控诉的能力,导演也带头不知所云。只是没有人在乎他们的情绪啊,新的婴儿已经开始哭泣了!
挺好的呀
虽然对于长年在外的人想要体会北漂的辛酸并不难,但人物,剧情都太过于拧巴!虽然也有逗的地方,但却没有更深的含义。
张元号称拍的最后一部文艺片。也好,中年人了再用文艺手法诠释北漂青春残酷物语有点吃力了。倒是对诗歌的反思和表现让人心里突然清新了一下。如:“生锈的星星与泉水”而俞心焦的名作《墓志铭》贯穿始终,作为画外音流出十分出彩。
典型的已经远离人民的人民艺术家意淫人民苦难的电影。
张元一直在坚持着自己的意淫,可惜矫情不是这么写的。故事实在太艰涩,人物也太过极端。
所有角色都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愚蠢和幼稚。所以说有些loser是永远不会成功的,最可怕的是他们还当自己是英雄。
身上没有钱,心里没有诗。这是本片最最精华的一句话。庆幸的是即使我身上真的没钱,但好在我心中一直有诗。但是情绪表达实在是太做作太矫情。每句台词演员的每个动作都做作的令人忍不住翻白眼。而且片中所表达出的那种陈旧证明,人们都在成长,而张元却还在原地。
张元,有种!主题其实还是那个老主题:生存!为了生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和法则,所谓活着就是希望。既然活着就要充满希望继续前进,不要被生活给生活了,如剧中张元所说,遇到困难,“混混”就过去了。我觉得混混其实就是再坚持坚持,确实,大家都是这么走过来的。
就没人吐槽这海报神似Carnage的意大利版海报嘛!也太特么想了。看到海报瞬间就有种翻一万个白眼的感觉。。弃。。
有造作也有真实,有自嗨也让旁观者冷静,被过分低估。究竟是逃离北上广还是我的青春我来闯,是我用青春赌明天还是睁眼看看真实世界的雾霾天,热血文艺和理智现实的比例到底如何调和,狗血的人生我们到底该不该该如何来坚持和守卫呢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张元好久没像这样讲个明白故事了。
5分,选角都不错,不过演了一个小时才开始戏剧事件。。。晚点了【分数范围4-5分】
可以看的下去。虽然剧情和人物都有点牵强不过还算有特色。嗯。相对于中国小成本电影来说,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