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回避迎合观众。于是就有了两个让主流观众厌恶/远离本片的做法:一个是回避戏剧性。一个是回避人物发展。影片前半部分描写三人筹备炸掉水坝,后半部分描写爆炸误伤人命的后果。主流观众对影片前半部分的期待是戏剧性,结果导演一直让观众在疑惑中逐渐看明白三人行动的最终目的,尽管详尽铺陈,但应该作为高潮的爆炸场面却省略了。对影片后半部分,观众的期待是理解人物的动机,行为逻辑的后果,和通常需要得到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情感满足,但导演也丝毫没有给出,面无表情的男主角杀了女主角,然后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的去应聘一份新工作。两位演员各自封闭着自己的情感甚至言语,让观众无法代入,无法共情,无法理解。
导演凯莉莱卡特的作品始终关注的是具体情境中的人,在她的作品中没有一个概括的,整体的,面对着普世的问题的人物,而永远是一个具体的,独特的,被一堆具体而微的细节包围的个体。而这个个体通常会做出与众不同的耐人寻味的举动来解决她面对的问题。普通人大都想当然的过日子,信奉僵硬的因果关联,依赖所谓的生活经验,其实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出人意料的局面,是我们自己总在合理化一切不合理的遭遇。导演不想重复庸常的生命体验,她可以让故事随时搁浅,用疑问和无解提醒观众:出了什么问题?我能怎么办?事情何以至此?
这部影片很容易让人认为导演似乎意在批评环保主义者,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却采用非法暴力的途径;身披正义的大旗,却满手沾着人血。但环保问题并不是影片的主题。更可能的原因是她选择“极其正确”与“极其错误”这两种情境来处理人物。谁能接受一个爱护动植物,践行着健康绿色有机生活,一心要保护地球与人类的男主角会是一个杀人犯呢?但他确实是杀人犯,还杀了不止一个。影片通过这两个极端情境来展现大善与大恶之间的界限竟可以如此轻易的被跨越。
影片节奏缓慢,取消了所有可能的情节张力,有些人将之视为技术缺陷,也有可能是导演刻意为之,她给观众留出空间,在沉闷压抑的剧情中寻找自己的道德立场。男女主角在故事开始时都过着普通的生活,在观看了一部环保纪录片之后发出了“我们能做些什么?”的疑问,并错误的选择了采取激进的暴力行动。这种得到鼓舞的强烈道德冲动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被热血冲昏了头的人决定用不正义的手段服务于一个正义的目的。就是这达到了峰值的道德情感让善与恶模糊了边界。在导演铺陈的黝黑夜幕与湖水画面中,观众也许会思索下一次发生类似情况的时候人类是否得以避免被道德冲动所操纵,成为一个冷血的执行者。
第一次杀人是无意,是在执行他们的崇高任务时本可避免却不幸发生的一个意外。而第二次杀人几乎是出于本能。是人类出于自我保护,面对超出自己掌控能力的不利情况时一种豁出去的本能反应。很少有人能控制住这种想要避免自己受伤害的动物本能。与其认为导演是借用影片批判偏激的环保主义者,不如说导演旨在揭示道德的暗黑层面。在另一种道德的压迫下,在人类的本能反应面前,道德不堪一击。即便有道德做尺度,人类也会因道德之举而陷入无边的黑夜。
环保是近几十年来长久保持着热度的,不可避免具有国际性,已经演变为高度政治性的大话题。导演本人对待环保的态度有待确定,但只要她是一个文艺工作者,大概率上她应该是个左派,总是投票给民主党。很难相信一个左派会批评环保主义者。从导演一贯的创作态度来看,她未必想要直接处理这种热闹的大议题。她始终是回避的,迂回的,用简单而具体的细节让人知微见著。但不管怎样,影片也确实呈现了激进的环保主义的一个面向。而以现在的美国社会氛围,似乎不大可能再有这样一部胆敢在美国人看来极其“政治不正确”的影片了。
你好,看完感觉和卷单方面meant to be,是怎么能恰好演到一个fit into every aspects i can relate to的角色的呢?开始的Josh失望、孤独、痛苦、务实,面对无知、庸常、匮乏而残忍的人群失去了一切倾诉欲,连闲谈都划作luxury。轻柔按压母鹿肚腹的手掌,托起柔软巢穴发出的噪音,在hopeful时冷笑,在dena挑剔任务细节时骄傲,并让自己的骄傲服从于计划和友谊。世界没什么不好,除了beyond saving。你只能清醒地把自己关在痛苦里。很矛盾的是一个practical到不允许自己闲谈/乱瞟的人,最后制作出的却是“theater”;更糟的是现实不是剧场,拍电影和真实的爆炸是两回事,区别在于:真实不受控制。真实随意延伸细节,从计划中滑脱,像条活灵活现的鱼。当你的崇高义举只是让今年的三文鱼变得好吃了点,还带走了一个人。你从来不想做加减法的,你只是够失望,但你的失望没能给你准备好这些:我们抱着unwanted consequences游移不定,在走到dena的客厅里时还没想好要不要杀人。在走进河里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不想死。但是现在你变成什么人了呢,你一开始并不想这样,现实的线索无序铺张,让你最后被导向一个从未想过的孤独角落。也许你是为了朋友而杀人的,但他就是为了避祸而操纵你杀死了朋友,又怎么可能甘冒风险与你接应?合上手机的那刻你知道这是from solitude to solitude。但是你会从反射镜里看有没有人打报警电话。It's impossible for u to have a normal morning ever again.
大计划失败了,我们走向后结构主义的小计划;然后小计划也失败了。一颗颗石子掷入湖中,激起不想要的波纹,我们应该统一管理宏观计算避免这些波纹,但那不就是大计划吗?我们知道大计划已经失败了。所以我们困在这里,无法动弹。look outside the window,it's slow but it makes sense. That's all we have now.
两个环保主义者(一男一女)以革命的心态密谋去炸毁一座水坝,试图以此事作为宣言引发全国性关注。水坝的炸毁,导致某个露营者被水流卷走并丢掉了性命。这个意外让他们从“正义者”变成了谋杀犯。(欣赏这样简洁有力的变奏)男女关系之间的平衡随之决堤。至此,男性的表象被撕毁,一个高贵的理想主义者暴露了,事后他表现得如此软弱自私,只想逃脱责任。如此赤裸的事实摆在眼前:伪装正义是最容易的事情之一。一直依附于他的少女为此更加崩溃,曾经有过的“爱”荡然无存。故事的最后,由于担心她忍受不住自责的压力会去自首告密,于是他选择把少女掐死。所以说到底,环保只是外壳,如同导演其它作品一样,它仍是一部视野独特的作者电影,气质迷人且内力惊人。导演凯莉·雷查德平静诉说着这汹涌的浪涛,而观众在岸上,只要稍不留神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Eisenberg果然演什么都是一样的,连给只鸟配音给人感觉也是一样的。。
将剧力隐入黑暗
沉稳的叙事。
事件的冲突设置方法其实很廉价,这个犯罪故事本质上其实还是一出流水账,好在导演用沉稳舒缓的文艺范儿做了有力的修饰,让人不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叙事上,而是三个角色的心态变化,但也只有杰西·艾森伯格一个人有发挥演技的空间,可惜他那张面无表情的扑克脸总让人想起近来走怨妇路线的桂纶镁。★★★
杰西的娃娃脸往那一摆,就基本暗示了这片子里的炸坝行动绝对成熟老练不了
叙事有条不紊真的是因为沉稳?未必,故事真的很单薄。如果男主角不是Jesse且不论表现出来的深度会打多少折扣,连很多现在也似是而非的动机都会无处找寻。
乡下村庄里早不是世代农家人了,常常是独自出来woofing打工帮忙的,环保就像贴标签,只为找到各自的同好,炸完大坝之后才算是把各自真实性格给炸出来了
剧情很像《东方》。女主的表演的确可以获奖,男主的表演也不错。但剧情发展显得拖沓。3星推荐。
如果故事本身就没有什么吸引力的话,那么导演随便用什么样的口吻来讲故事都是徒劳,更让人无语的是几个主角之间连最基本的化学反应都没有,大家各自演各自的戏,互动起来都相当生硬,可想而知这片子有多闷人了,这一对比同样是环保题材,同样是讲述极端环保主义者的《东方》看上去就要有趣得多了。
卷毛这次明明演技爆了......感觉他演什么都一样的朋友们那是因为他就长那样啊_(:з」∠)__(:з」∠)__(:з」∠)_ 【其实这个题材安插的并不好...故事走向模糊了焦点,导致概念严重含混不清。
凯莉·雷查德虽然力图表现环保主义者们容易进入的误区,但它最令人遗憾之处是既没有引起人们对于环境保护这个母题的思考,也没有让人们意识到人性的困局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伤害。就像电影的最后那个镜头一样,我们除了不知所措,恐怕更是一无所获。
依旧是状态型电影 只是一众演员把它演成了悬疑而已 导致和风格间出现了断层;临近结尾雷卡特拍冲动的恶念还是欠了一些 但在这个故事框架内用第一视角低压收尾(同前作*cutoff)效果不是一般的好
好像就讲了一件炸大坝的事情,但是过程太无聊了,快进完的
可是范宁真的不像在new age spa店打工的环保人士。jesse也不像有机农场的农民,sarsgaard更不像前海军!
有些镜头还挺有趣的,刻意制造的白天黑夜转场的反差,湖上行舟,克制的对话等,叙事的问题不在拖沓,是人物动机吧,还是杰西演技有问题?
3.5,我挺喜欢这个导演的,虽然她个人的风格不是那么被豆瓣看好。而看看这片的评论感觉大多理解有偏差
即使把环保主义当作一个占位的符号、一个不需要有太多绞合的细节的黑盒,也能感受到莱卡特试图呈现的道德难题高悬下的人的状态,但这次的手法未免有失高明,太多坚硬的直给,尤其是在没有夜色笼罩的时间里,人物几乎失去了行动。
革命后动物伤感
镜头并没有离开对自然的关注,做得更加直白和锋利,要真正接触自然并工作生活的人才会明白人类的破坏与影响,所以我们都知道极端环保主义者会成功,但如果重点在于成功之后的影响与恐惧的话则未免有些失衡,到结尾会发现事情远没有就此结束,世界依旧会变得更坏,这次希望没有到来。不明白为什么给予范宁角色刻画的空间会不够,在莱卡特之前之后的作品中都不会有这种状况,总体而言是一次不算成功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