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之遥

动作片中国大陆 / 美国 / 中国香港2014

主演:姜文葛优周韵舒淇文章王志文洪晃刘利年那英刘索拉牛犇姜洪齐

导演:姜文

播放地址

剧照

一步之遥 剧照 NO.1 一步之遥 剧照 NO.2 一步之遥 剧照 NO.3 一步之遥 剧照 NO.4 一步之遥 剧照 NO.5 一步之遥 剧照 NO.6 一步之遥 剧照 NO.13 一步之遥 剧照 NO.14 一步之遥 剧照 NO.15 一步之遥 剧照 NO.16 一步之遥 剧照 NO.17 一步之遥 剧照 NO.18 一步之遥 剧照 NO.19 一步之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8:23

详细剧情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盘踞上海的军阀武大帅之子武七(文章 饰)为洗刷耻辱,辗转找到了前清遗老马走日(姜文 饰)求助。在此之后,马走日和在法租界当警督的发小项飞田(葛优 饰)联手策划了名为“花域总统选举”的大型选美活动,和马从小就认识的现总统完颜英(舒淇 饰)成功卫冕。谁知就在繁华喧嚣的最顶点,命运之车竟急转直下驶向深渊。在一个平凡的早上,完颜陈尸郊野,张皇失措的马走日找到武七的姐姐武六(周韵 饰)及其母亲齐老师(洪晃 饰),希望通过大帅帮自己洗刷杀人犯的罪名,结果却盲打误撞救下了险些被整死的项飞田。背负杀人犯之名的马绝路逃亡,而武六则以该事件拍摄了名为《枪毙马走日》的电影,马的命运愈加扑朔迷离……

长篇影评

1 ) 100个导演的第101部电影


荒诞却紧凑,美腿如林、胸臀华丽、歌舞恢弘,信息量大:《一步之遥》是一部看之前绝想不到会有一步电影长这样子,但看完以后却也觉得就是个简单故事的试验片。
投机分子马走日在一次钻营倒把中以造星为主题捧红了选美界的“女总统”完颜英,怎料三年时间让完颜英意外爱上了马走日。在感情上不含糊其辞的马走日坚持拒绝了完颜,完颜沉浸悲伤意外死亡,马却成了这起疑似凶杀案的最大嫌疑人。此时,马走日多年的拍档兼跟班项飞田已作了法租界里的警察队长,为了掩盖不光彩的过去,项绞尽脑汁要杀昔日的救命恩人马走日灭口,马乔装改扮隐姓埋名落跑两年。两年时间里,项蓄意引导加舆论揣测,几乎坐实了马走日的杀人罪名,以这起“凶杀案”为故事原型的戏剧大受好评。马无意中看到了这部戏,深感可以枉死却不能受辱,在对演员恐吓无效后大闹剧场被捕。此后,就是仇家如何蓄意杀人,爱人如何施计救人的老套路……
这样的故事框架和情节设计显然不能满足观众积攒多年的期待,更何况片中观点、台词也老套不新鲜;但真正让这部电影在首映两小时后差评如潮的,恐怕是导演在表达方式上的“创新”:关于主题抽象的梗概叙述,和对于铺陈恢弘的荒诞设计。
歌舞剧也好、恶趣味也罢,观众最难明白的是导演为什么要用这么复杂且与内容无关的瓶子装这壶原本简单直白的酒;通俗点儿说,这个疑问就是“您就不能好好说话么?”于是乎,对导演自我、自负、无视观众的差评才是所有不满的真正源头。
也许是最近看多了萧红,我对作者创作的宽容度有了极大的提高。当年,野路子萧红面对鲁迅的批评——后者无疑代表着权威和主流的审美——一句有名的辩驳我深以为然:“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要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科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电影也是一样,纵然无数大师级的人物都信奉“讲好一个故事”的学科内核,但总有那么几个剑走偏锋的家伙想要随心所欲的胡闹一番:
这次的姜文成了这些家伙里的一员,《一步之遥》成了姜文作品里的异类。
神坛上的姜文也应当有创新、胡闹、乃至失败的自由。无论是一场自娱自乐的游戏,还是自我突破的尝试,只要姜先生在决定个性化表达的时候就做好了面对质疑的准备,那《一步之遥》这只“小怪”的产生就顺理成章了。
倘若还想更上一层楼,姜先生此时大可再加一句“不是所有的创作都以受众最广为目的”,恐怕就更牛掰了。要问高处不胜寒的清冷会不会冰封了粉丝的热情?放心,只要做个最简单的调查就会发现,未来火热的脑残小文青必以井喷之式诞生,他们将成为任性最好的买单人。
——这部“鬼片子”值不值得看?
——看看也成吧。毕竟比起《匆匆那年》类的纯脑残,姜文好歹还做了个差异化的试验,喜不喜欢,不一样的总值得瞅一瞅;更何况还有洪晃的精彩,刘索拉这个惊喜,和一众演员的毫无槽点;最后,既然要忍着看了,不妨还是去影院吧,否则,3D效果这个大亮点就要错过了呢…

2 ) 姜文是一个怎样的导演

给一步之遥写了一篇观影后的影评,在这里: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260374/

为观众站队,《一步之遥》失败了,不是因为观众是“王天王”

--------------------------------------------
本文是写在知乎上的一个回答


理解姜文导演和他的电影,需要先引入三个视角。第一个是政治的视角,第二个是姜文价值观的分裂,第三个是姜文艺术手法的特征。

姜文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演员,也是一名政治性很强的导演。姜文至今执导的四部电影,全都是把政治题材隐藏在个人故事中的电影,讨论的政治议题也都是中国社会中争论得最撕裂的那一类。所以,理解姜文这样的导演和他的电影,必须引入政治的视角。没有基本的政治认识,则很难看懂姜文在电影中寄寓的各种隐喻。

姜文是一名价值观分裂的导演。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对姜文个性塑造最为深刻的当然是他的童年时代,这便是毛时代的中国。而姜文在事业上的成长和成功则贯穿了整个改革开放。姜文的感情世界是偏左的,主要又是偏英雄主义的;姜文的理性世界是偏右的,主要又是偏精英主义的。这种价值观的分裂,良好的记录了中国的时代巨变对个人的影响,并通过艺术创作反映在姜文的电影中。

姜文还是一名非常有才华,却过于自恋的导演。爱看电影的姜文是导演电影的姜文最重要的一名观众;由于把才华都用到了满足属于他自己——这个知识和艺术水平都极高的观众——身上,导致姜文电影不接地气,或者说极度自恋。

-----

引入了这三个视角,再来看姜文的电影,一些规律就比较容易摸清楚了。姜文所有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以及《让子弹飞》,都有极强的政治隐喻。然而一些电影人按自己的政治立场轻易对姜作评论,反而陷入他的诡计了。正因为姜文自己价值观是分裂的,所以在他每一部电影中也寄寓了分裂的两种价值观。不愿意直白地站队,使得姜文有意用暗喻的手段隐藏真实想法。而这使得姜文电影总是场面好看,人物丰满,但立意晦涩难懂。也让影评人有了见仁见智的机会,各取所需,尽情地对姜文电影做出符合自己立场和价值观的解读。

我理解的姜文是这样的:

首先,作为主体的姜文,拥有对劳动人民的真诚情感,不但能分享底层百姓的艰辛苦难,还能够欣赏和赞美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朴实真诚。他愿意用普通百姓的评价尺度来看待自己,这是毛时代教育的道统。但姜文也有毛时代青年心中普遍存在的深入骨髓的英雄主义情结。那时候的青年,都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一样,在毫无政治知识的情况下,幻想自己成为革命英雄。迷恋的只是舆论的风向,而非真正的革命事业。英雄主义情结,和姜文对自己出众才华的自恋很融洽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姜文身为导演左的一面。

而作为客体的姜文,是中国电影界三十年来最优秀的人之一,锋芒毕露。改革开放之初,否定毛时代的文艺大爆发,也是通过姜文这些才华横溢的演员来打开局面的。这样的姜文,在整个社会向右转的三十年中,凭着他的才华,像濮存昕、陈道明等人一样,很自然地融入了精英圈子中。在左翼社会(从经济基础,到道德,到文艺)瓦解崩溃的三十年中反而获得了极大的名誉、财富和地位。长期的张弛、妥协,和地位成就混合在一起,使姜文思想自由主义的一面也非常洗练。

姜文明白很多底层劳动者难以感知的事情,比如金钱的力量、权力的力量、名誉的负累、富人的道德、精英的真情等等。在一些受苦的底层群众眼中十恶不赦的富人,姜文也能感受到他们有血有肉的一面。

姜文也明白精英们难以感知的事情,比如劳动人民的美好、善良、勤劳和伟大。他对劳动人民偶尔崭露的粗鄙和缺乏教养有明显的宽容。同时对权贵富豪对底层人的剥削压迫有强烈的同情和义愤,却并非感同身受。

姜文无论是做演员还是导演,对群众的、精英的这两种社会秩序,两种艺术尺度,都能心领神会,游刃有余。这是其他导演演员不具备的优势。

这样的姜文最擅长耍他的花招,在左翼的语境下讲自由主义,在右翼的语境下讲人民英雄,让我们这类有个人立场、价值观,想对姜文电影自取所需、引导舆论的人很是头疼。姜文总是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性和精英们赞叹的美术感,把他的真实想法包装得晦涩难懂,因此造就了许多经典的误读。

举一个非常典型的误读,右翼看《鬼子来了》,看到的是中国人好面子、愚昧、麻木、奴性、窝里斗等等。得出来一大堆西式的、精英式的结论。最后姜文角色被日本人行刑,人头落地、瞑目而死的这幕画龙点睛,也被解释成民族向强权臣服的劣根性。《鬼子来了》满足了部分精英逆向种族主义的自残倾向,而被右翼大为赞叹。

姜文在《鬼子来了》中,的确没用传统左翼对劳动人民无限歌颂的语境,且明显不认可毛时代左翼对大众的觉悟和力量的夸赞。这的确是典型的右翼语境——在愚昧的群氓中开展叙事。然而姜文又在这种语境下赞美最底层劳动人民,赞美中国人无比美丽的善良、真诚和无所畏惧。

为此姜文刻意制造了两个不可能的超现实的对比:

一个是,挂甲屯全村百姓对杀鬼子一事都表现出胆怯,但到结尾遭日本人屠杀时,下至小孩上至残疾老人,没有一人求饶或害怕,全都怀着极大的仇恨手无寸铁与鬼子们拼命。

我们知道,现实中的中国人肯定有敢对俘虏下杀手的,也肯定有在屠杀面前尿裤子的。电影中超现实的极大反差,是导演故意为了让人意识到,不敢杀鬼子,表面上看是“愚昧”和“胆怯”,骨子里却其实是善良,善良而已。

很简单的道理,如果是因畏惧才不杀人,到了日本人屠杀,就该畏惧得跪地求饶了。姜文准确地表达了底层中国人普遍存在的“善良的畏惧”,当你反抗欺负只能杀死对方时,反而只好隐忍了。这在中国武侠片中也是恒久不变的主题之一。而真正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懦弱的时候,应该是他面对死亡的时候。

于是再看电影另一个超现实的对比:片中所有的日本鬼子,在得意时都威风八面,被俘时、尤其是面对死亡时全都胆小如鼠奴颜婢膝。战俘营里马大三手持刀具,追得所有日本兵抱头鼠窜。

与中国人懦弱的背后是善良相比,日本人荣誉骄傲的背后却是奴性,是盲从日本军国主义对人的控制。

而姜文扮演的农民马大三,在手握鬼子生杀大权时彷徨犹豫、胆怯焦虑;而在昔日的俘虏在法场上对自己行刑时,却能圆睁怒目死盯着持刀切下自己首级的仇人。这才是电影结尾点睛之笔的寓意所在:马大三临死对仇人也没有丝毫恐惧,人头落地也得有气节,于是死也瞑目了。之前黑白片灰暗的色调突然变得刺眼得明亮和鲜红,好像一切都只是落地人头脑海中的闪回,现实却是明艳地刺眼的鲜血淋漓。

死也瞑目这点,作为全剧的点睛,也充分体现了姜文的自恋。他在接受访谈时强调了他想战胜中国人记忆中对日本军刀的恐惧。但结局主角怒目而死,既不能安抚左翼奋发图强的满腔热血,也破坏了右翼把民族彻底批判的自残快感,只满足了姜文幻想自己在现场的英雄气节而已。

这便是姜文在右翼语境中讲的左翼价值观的结果。

与《鬼子来了》相反,《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太阳照常升起》,其实是在左翼的语境下描述右翼的情感。这和大多数影评人的理解也大相径庭。

《阳光灿烂的日子》,右翼影评人普遍觉得对文革批判不够,过度地表达了姜文对童年各种性冲动、暴力冲动背后的青春气味的怀念。这种基于个人的军队大院式的“阳光灿烂”,反而掩盖了右翼想塑造的哀鸿遍野。

所以,《阳光灿烂》中“太阳”的一语双关(“红太阳”毛泽东在世,以及姜文童年的灿烂体会),使这部电影在一个正面评价文革历史的语境中展开。

但电影中的一切故事,其实都是针对左翼历史叙事的解构。在电影中的姜文童年时代,时代的主流语境是进步、文明、道德、奉献,以及为了革命事业的持续与各种敌对势力做坚决而残酷的斗争。

我们从电影中看到的,却是权贵子弟们偷看西方情色电影,天天吹牛打屁无所事事,泡妞抢女人,下馆子斗富,找茬打架,动手极狠且成群结队,一个老大背后一片帮闲小弟,而且背后比得是父母势力。这一幕的青年和旧社会的纨绔子弟唯一的区别,在于腐败堕落的同时,脑子里幻想的却是成为革命英雄那样受人瞩目爱戴。这是联动覆灭后,文革高干子弟在上山下乡前的真实写照,却也让革命的主流宣传变得可笑而且无耻。

所以姜文本质上还是在左的语境里讲右翼的价值观,讲革命话语背后的性、暴力、自私等种种人的原始欲望,这是自由主义反乌托邦题材的经典叙事,和1984也没太多本质区别。之所以满足不了右翼,只是因为文革是右翼集中控诉和谩骂的对象,到了姜文这里仅仅作解构而已,太不通人情罢了。而左派对这部电影的盲目推崇,也仅仅是为了各应右派而已:你看,你们口中那个暗无天日的文革,怎么在姜文这里还是阳光灿烂的呢?


另一部《太阳照常升起》,同样是左翼语境下的右翼电影。

电影通篇都是劳动人民非常熟悉的场景,充满着表面上的质朴和欢快。可故事描述的却是毛主席陨落那一年,平凡人们个人的生活变故,通篇没有引入时代巨变,最多也只是姜文和崔健聊感情问题时背景广播里的声音。

电影却用“照常升起”做标题,本身就是再次讲述自由主义者的情感——对人们而言,再重大的历史进程,即便是毛泽东去世,也大不过房祖名和姜文两个角色普通人生命中的变故,根本不值得在他们生命的舞台中纤毫提及。

故事中黄秋生和周韵两个经典的配角,也表达了右翼精英在左翼社会中难以言喻的痛苦。《太阳》中的疯妈,因为年少时忠实于“爱他人”的心情而成为了军人的妻子,在丈夫的影子中默默无闻地生活,不仅背井离乡,也离开她所喜爱的精英文化—— 一种对生活的一切细节洋溢着审美,渴望被欣赏被怜爱的文化—— 这是左翼语境下才有的,类似于娜拉出走那样的故事。

在丈夫去世后,疯妈爱他人的一面又指向自己百花丛中天使一般的儿子。然而当儿子长大之后,疯妈爱他人的这面便失去了依托,而精英的那一半灵魂通过一个有关鞋子的梦醒过来,重新占据了人格。这个女人也是从小就渴望被爱的,渴望被欣赏的,她小时候正是因为这种渴望才痴迷过一次红鞋子。梦醒了,也是疯妈爱人的自我死了,渴望被爱的自我醒了,但在这个人人勤勉无人在意高级审美的小山村,疯妈的精神世界不可能得到满足。她如此优秀的诗性和美丽,只会换来无穷的孤独感。以至于她想逃离这个世界,自己建一个精致的石头房,作为灵魂的新家

姜文导演深知左翼社会对个人审美的漠视,也懂得欣赏精英女性在知识、智力、外观、气质上的美好。姜文带着强烈的审美深爱着他的妻子也是剧中的演员周韵,这样的角色如果放在毛时代会是如何呢?

于是疯妈买鞋、修房子,在高处用吴语吟诗,终于找回了属于精英的真情、优雅、美丽和自然,却在底层社会的“别人”眼中疯掉了。对这样的人而言,扭曲的是社会的理解力而不是自己。于是,死亡是疯妈唯一通向内心真诚的途径。从获得真诚的角度来说,疯妈被解放了。因为导演无比怜爱这个角色,所以让她死得都很抽象。

这部电影中,黄秋生扮演的老师之死与疯妈相得益彰。为建设祖国的理想而回国的知识精英,却在政治斗争中被埋没。一个既显老又不帅,个性沉闷的教师,却因为其文艺气质而受到了广大年轻女性“湿漉漉”的青睐。这反而承托了左翼社会对知性的客体审美是多么匮乏,本身就是右翼的经典控诉。

黄在“摸屁股”事件中遭到了不公正审查,可这种审查在他心中却是合情合理的,因为他的确有过摸屁股的冲动,他有很强的自我反省和道德自律。虽然事业还不如意,但生命是服从在自己的意志之下的,是自由选择的结果。这是在自己的才能和热情不被祖国认可的前提下,维系黄秋生角色生存的精神支柱。

可他的认罪居然被醉心于派系斗争的新领导给赦免了。表面上,得利于一场政治斗争,赦免了一次诬陷。可事实上,这等于宣布对黄秋生角色重于泰山的自尊和自律,在政治斗争的大环境下也是轻于鸿毛的。一口气吸过来,一口气能吹走,而黄秋生的自由选择,在命运面前其实是自欺欺人。

与疯妈被社会价值观否定的真诚和自然一样,黄秋生角色要在不被理解的社会中兑现内心的尊严,唯有一死来反抗。他在无罪释放后,却手插口袋轻松赴死,这个反差极大的画面,无非是宣示我从过去到现在,就从来没在乎过你们的道德评判或是利益关系,用死的抗拒来证明自己选择的崇高地位。选黄秋生扮演这个角色是非常恰当的。黄秋生作为香港老派毛左派和成功的电影人,精神世界和姜文有许许多多的相似之处。

这两个角色都是用赞美人性的手法来表达对左翼社会价值观缺乏包容和理解力的控诉。对右翼而言,这种控诉存在最大的缺点,只是极端地追求了个人本性的实现,却没有将抗争矛头指向左翼的社会秩序。姜文价值观的分裂导致他着力没有挠到痒处,结果很多右翼也不太能看懂了。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太阳照常升起》这两部电影中,姜文是一个右翼的艺术家,在左翼的语境里表达右翼人的精神世界。

右翼的精英总喜欢哀叹“只有少数人”才能理解的“美好”,在底层社会中遭受的忽视和践踏。他们以精英之腹度劳动人民之心,总觉得别人的一切言行都是对虚名与利益的追逐,只有审美下的冲动才是真诚的,只有自律下的道德才是高尚的。

与疯妈类似的角色也出现在《投名状》中,徐静蕾扮演的苏杭富家小姐,在乱世里唯一的依靠却是连基督教十字架都不认识的大老粗土匪。只有李连杰这样高贵出身的军人才能理解她的美好。徐静蕾角色的死亡,也同样表现出自怜自爱的精英们对社会的恐惧感,自己珍视的一切在强大的社会暴力面前不名一文,仅仅因为误解和冤枉就被轻易的抹杀。

李安在《色戒》中做得更加过分,他描写了一个家境衰落的王佳芝;因经历过富裕生活的熏陶,即便流落底层也拥有旁人不及的优雅和高贵。与疯妈的情况类似。沿着李安的叙事思维,在丧权辱国的历史背景下,两情相悦的王力宏因其底层人灵魂固有的不自由,却服从道德虚名把她的初夜也让给唯一去过妓院的“同志”,恰好只有罪孽深重的日本走狗才具备真实地欣赏和怜爱她这种美好的能力。在内心对这种被爱的渴望驱使下,王佳芝背叛了社会道德虚名,迎来了死亡。这就是李安的本意,在(右翼的)个人真情面前社会伦理也是无足轻重的。

这些精英们因其阶级属性,陷入自我关注的囚笼中,别人的一切言行都是被动的,自己的一切言行都是被审查的,总是无法理解左翼文化中因真心关爱他人、为人奉献而形成的社会伦理。姜文就生活在精英们那个阶级所在的世界层面中,他要表达右翼的情感也相当流畅自然。

姜文之前的电影,其情感是一左一右;那《让子弹飞》到底该算左还是右呢?

窃以为《让子弹飞》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情感,都是左的,是《太阳》之后的回归。刨去《让子弹飞》强烈的英雄主义情结,它在一些至关重要的地方都反映了深刻的“左”的思辨,例如:

1、 辛亥革命的主导者既有革命者,也有大财主(黄四郎)。革命成功后,大财主成了新的剥削阶级,而革命者坚持志向,却成了新社会里的土匪。这简直是旧民主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到继续革命 的必然性的直接论据

2、普通县官都是跪着给财主要钱的,三七开,真正的统治者是财主。这涉及了当今左右翼最深刻的论战之一:人民的苦难是强权政府造成的,还是剥削阶级资本家造成的。姜文选择了后者。姜文像个左翼一般地认识到:官员们好贪腐的道德亏欠根本不是人民苦难的根本原因,官员只是傀儡,收完90年的税后滚下台走人就是。根本原因是阶级斗争;真正的统治者,剥削阶级,靠着他们豢养的假“张麻子”们,把好官都杀死在路上了

3、县官挣财主的钱,发给穷人。这又涉及了左右翼另一个核心争论,强而有力、能与剥削阶级对抗的政府是否有必要?右翼主张强力政府就是坏的,腐败是其必然;而左翼主张要靠“好”的专政来保护人民利益。姜文以县官身份恶斗黄四郎,恰是革命建国后仍要靠专政政权继续与剥削阶级斗争的逻辑。

4、叫张牧之的人不能做土匪,人们认为做土匪的就该叫张麻子,而且一定满脸麻子凶神恶煞。这又是群众观点,和精英观点的一次碰撞。中国的右翼总是认为革命者聚集的都是社会上成功不了的一帮“losers”,为颠覆社会牟取私利才会铤而走险。难道就没有一些有才干有知识的人,因为对人民苦难的感同身受而奉献一生投入革命事业?革命者只有“麻子”、不能有“牧之”?归根结底还是自私自爱与仁义的区别

5、跟“这帮人”“玩不起”的张牧之,要追求内心的自由,只能上山去做土匪张麻子。而当他真正要解放穷人的时候,发现一定得“玩得起”。拯溺者不得不濡!这是中国人从儒家到革命者,一切投身于革命实践的人必须懂得的道理

6、玩阴谋诡计,张牧之被黄四郎三番两次玩残了。好人跟恶狼斗,能靠嘴皮子吗?改良道路,议会民主有出路吗?最后还是要靠暴力革命。

7、四个土匪精英打不下土豪的碉楼,得靠鹅城大众的觉醒和斗争,枪杆子里才出政权!

8、先锋队要做的,把碉楼的铁门打得千疮百孔。子弹打穿的问号在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吗?答案是可以的,剥削阶级的暴行早就已经教育好人民了,只要把武器发给群众,再给人民一个胜利的榜样,人民就能够团结起来踏破千疮百孔的铁门,势如破竹地攻占碉楼。

作为一个左翼青年,叹息一声姜文的英雄主义情结还是太重了,带穷人分了一个五代土豪的家产,就急着与敌人惺惺相惜,与兄弟们各奔前程。这是英雄需要的功成身退式的圆满,却不是革命者需要的死而后已式的圆满。胜利不是永恒的,斗争才是永恒的。打土豪分田地,离真正的胜利还远得很,远得很。

但作为观众,无法丝毫苛责?没有姜文这部爷们到极致,却也血腥、暴力、粗口、自虐、搞基、三P、露点的R级电影,三十年来就根本没有一部符合左翼价值观的受欢迎商业大片了。《让子弹飞》还是把许许多多观众心中深埋已久的斗争情绪,重新以英雄主义的途径给诱导了出来。这是几千篇理论文章也达不到的宣传效果。作为左翼青年,对他还是应该感激的。无论看到右派们在赞美《让子弹飞》还是大骂纳粹,都是一件乐事。

这三部电影的分析,体现了一个擅长拍政治隐喻电影,价值观分裂,才华横溢又过于自恋的姜文导演。那么问题来了:

在《一步之遥》上映的前一天,应该如何预测这部电影的价值取向呢?

——如果按本文中姜文左一次右一次的惯性,那这部商业电影的价值观应该是极右的,叙事语境也是右的。只是故事背景是在文革,预告片又透露了悲剧气质,右的语境下的时代崩坏,总会引发左翼对时代的控诉。从这个角度来说,可以补完姜文存在的左的一面。今天还不知道这个预测是否正确,明天应该能看到了

3 ) 姜文影迷的自我修养

不要纠结看不看得懂。 好不好看众说纷纭,但这电影特别值得一看,《一步之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部从没来没见识过的奇特电影,看过之后新奇感大过于满足感。 缺点不少,但绝对没有优点多,唯有舒淇的配音和3D是硬伤。 《一步之遥》与《子弹飞》没有任何关系,硬要比较的话这电影的风格更加贴近《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纯粹的姜文式的电影。 比较遗憾的是,总觉得姜文玩的还不够尽兴、玩的不够纯粹,某些叙事场面过于啰嗦、拖沓,这可能为了符合大众对于故事性的需求而做出的某种妥协,这些交代故事的部分远远没有那些戏谑和牟起劲来玩票的戏份好看,比如大帅婚礼一场和高潮部分的追车以及最后的诀别。 电影中姜文说自己是个孩子,是不是孩子与年龄无关。用“孩子气”来形容这部电影到是十分贴切的,正是这股任性的孩子气,才能让姜文这么不管不顾的把自己喜欢的东西一股脑的放在一部电影中。 作为姜文的影迷,你要知道这电影里囊括了姜文喜欢的一切,它们是周韵、红磨坊、好莱坞歌舞片、吉恩•凯利、《教父》、《八部半》、瑞芬斯塔尔和《意志的胜利》、卓别林和《大独裁者》、新市民电影、文明戏和话剧(廖一梅的)、韦伯和百老汇音乐剧、雷蒙德•钱德勒和马洛、黑色电影、海派清口、郭德纲、阿尔莫多瓦和他的《缩水的情人》,再加上一点儿《了不起的盖茨比》,这就是姜文的《一步之遥》。 姜文的电影从来不为任何人妥协,包括哪些被好莱坞电影惯坏了的观众们。这次也是,你们越是期待看到一个《子弹飞》那样给劲的电影,我就偏给你弄一个你看不太懂的,你以为电影都是搞笑加暴力,姜文告诉你爷的电影就是不安套路出牌,爷从不取悦观众,懂了就懂了,不懂的也无所谓,反正这电影就放在那儿,爱看不看吧。 电影中姜文有大段大段的独白,特别像是在演话剧,比如《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他要表达的东西都在这些独白中了,对自己说的话、对观众说的话、对这个世界说的话,全都说完了,他表达的很过瘾,但你不一定能听的进去,你听仔细了,听懂了,电影也就看明白了,嫌烦了,不过脑子了,这电影也就是看个热闹了。任志强说没看懂,太正常了,不睡着就不错了。 这电影真的一点儿都不大众,千万别当成个商业片去看。花钱去看人家任性,你也得是真心喜欢人家才行,要不满眼都是傲娇。不符合预期就破口大骂的,要么是土鳖,要么是真心没看过什么电影。 姜文绝对不是被媒体惯坏了,是媒体把他给看扭曲了,这么多年来他变了吗?真心没有啊,你看电影里的痴男怨女,夕阳西下、缓缓开动的列车,悠扬而婉转的离别,这些在《太阳》里不也都有吗。 姜文没变,是人们对他的期望变了,这事儿不能怪他,只能怪你们真的不懂姜文。 麦基老爷子在中国圈钱上瘾,门票死贵且一票难求,这老爷子最近义正言辞的对中国的编剧们喊话说:“你们要写中国人自己的故事。”这话乍一听和放屁没什么两样,现在的国产电影哪一个拍的不是中国的故事,《小时代》不是吗?但这话特别适合来概括《一步之遥》这电影就是中国人的故事,就连让人看不懂的部分也特别符合当下的社会现状,拜金、浮夸、洗钱、圈钱、妓女和嫖客、官僚和骗子、媒体和娱乐圈、演戏和看戏的、真的和假的、美的和丑的、大雅和大俗,电影里全都一锅端, 这么多东西搅拌在一起还需要起承转合吗,乱就混乱到底,不在叙事上过分的纠结反倒成了这部电影的一种独特气场。 试问你见过哪个中国导演敢这么拍电影,当所有中国电影人还在为把故事讲圆了而抓耳挠腮时,唯有姜文还在坚持电影的艺术性,他真的是把电影当成是一个作品在细心雕琢,你可以不认同他呈现电影的方式,但你不能忽略他作品的价值。这就是电影人和艺术家之间的差别。

4 ) 中年姜文心里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巨婴

谁也不曾想到,今年的贺岁档会是如此乱局。某些电影主打长忆往昔悔不当初致我们终将堕胎的青春。而备受期待的《一步之遥》,在奇案、歌舞的华丽糖衣里,却包着一颗爱情电影的心。

四年磨砺、几经删改,吊足胃口的《一步之遥》,最终以一种极度姜文的方式显露峥嵘:自信、自我以至自恋,有中年男人惯例的刚猛,心里却住着一个巨婴。

编剧史航昨天发了一条微博,大体是准确的:“《一步之遥》拍的就是姜文心目中的爱情,所以没那么入口即化一目了然。没办法,他觉得爱情可不就那样,一半狂热一半歉疚,汇成绝望的致命的温柔。马走日能搞定全世界,但灭不掉心里那点对她的歉疚,索性迎着子弹飞了。”

但又不尽然。因为即便参照爱情电影的标准,姜文也跑偏了。

三言两语就能讲清的“阎瑞生王莲英案”,其实只是幌子,在《一步之遥》里,姜文几乎任性地填塞了自己钟情的一切:红磨坊、《教父》、《漫长的婚约》,昆汀和罗德里格斯的B级片。葛优的妆容和持续出现的默片令人联想到《大独裁者》,再细品甚至有瑞芬斯塔尔的影子。

台词戏仿了大量20世纪的名言,连马走日和向飞田在花域总统决选时的介绍语,都借鉴了赵藩为武侯祠题写的对联。至于对文明戏和话剧的偏好,从王天王的角色设定和贯穿全剧的独白中,就能略窥一二。之所以请廖一梅来改本子,多少也有如是考量。

在姜文的价值观里,“我的”就是好的。

为此,他不惜动用大量影响故事推进的复刻与反讽,只为诠释自己对爱情、世相、命运的理解。

譬如,花域总统选举时豪气干云的We make history, we are a part of history,在移交至武大帅府邸,面对公众时又重复了一遍。这种有意安排,除了强调群氓的非理性,多少也有点调侃运命的意思。

又譬如,开头和武七扯谎,说到大雪天和老佛爷的一番畅谈,待到结尾时,又重新提起。如露如电,似幻似真,马走日的精神世界,究竟有多少梦境,又有多少现实,尽在首尾呼应的余韵里。

如果再细心一点,武六执导的《项飞田枪毙马走日》样片放映后,武六和马走日的对峙,背景正是磨坊的油画。电影的终局,武六和马走日相携逃亡,藏身之所,仍旧是磨坊。而磨坊,不过是浮生若梦的隐喻之一。

马走日并非不爱完颜,但这份爱里,有打小熟识的不以为意,有欢场上的虚与委蛇,更有乱世中走马兰台类转蓬的怯懦与回避。完颜身死之后,爱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人心的倾覆,遭际的倒转。

从花域总统的操盘者,沦为人皆唾弃的阶下囚,一切根由,是马走日的不明不白、不忍不忿。要解开这一死局,姜文选择的外力,仍旧是爱情。

武六对马走日的情感,用电影里的原话是,“我是去找他了,可我没睡他,因为我爱他。”因为相信,所以选择,哪怕与千万人为敌。这原本应该是马走日对完颜的情感救赎,却被套用在马走日自己身上。马走日负伤,武六代驾的那场追车戏,究其使命,是为了让马走日对完颜的感情,有一个圆满的交代。

如果真的做在这条线索上,《一步之遥》的结构倒未必逊于《太阳照常升起》。可偏偏,姜文的“纠结”又无处藏身了。

一方面,按他的个性,一早就穿上事先准备好的“站着把钱挣了”、“看不懂是你们的问题”的防弹衣。

另一方面,他又放不下。于是便有了“先马办、后法办”、“没有过四十个男人,你怎么谈喜欢”之类的梗。说到底,姜文还是不够自信,怕观众恶评,怕圈内抨击,被迫做了不愿承认的妥协:电影里葛优和那英上演唯一的激情戏是如此,让洪晃掏出机关枪一通扫射也有源可溯。

面对完颜的逼婚,马走日说,“我还是个孩子。”

细想来,50岁的姜文拍摄《一步之遥》,多少也有些孩子气。他把中国当下的现实用自己最喜欢的元素拼贴在一起,妓女和嫖客、官僚和骗子、媒体和大众、做戏的和看戏的,全都搅和在同一部电影里,往观众面前一推:就这么着了,特别棒,你爱吃不吃。交代完了,他躲在角落里,偷偷看你有没有开动,是不是享受。

可嘴再硬,电影骗不了人。

拍《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在导演界还只算得上横空出世。抛开其中的政治倾向不谈,能够真实地呈现那个时代的社会关系和生活质感,以一种血脉贲张的方式诠释青春,足以击节赞叹。

《鬼子来了》虽然不叫座,甚至遭遇风波,但姜文对民族性的针砭和绷紧的叙事,也绝对含着一股劲头。《太阳照常升起》纵令票房不佳,可里边有色彩、有调调,也有略显突兀的故弄玄虚。在《太阳照常升起》里可以看到鲜明的炫耀:炫耀他的技法、才华,也炫耀他经历过的那个时代。直到《让子弹飞》超过6亿的票房,让历来自信的姜文终于找到了一个自我引爆的点。

姜文在变,我们对他的期望也在变。但那些好玩的、有力的乃至真诚的东西,终究在太多难言的隐衷里悄然消逝了。

说张艺谋有《三枪》,冯小刚有《私人订制》,陈凯歌有《无极》,姜文有《一步之遥》,固然有点夸张,但给《一步之遥》评60分,已经足够。再多的才华洋溢、动物伤感也是徒说无益,一个自恋的导演,注定只能拍出失真的世界。

我们迷恋的那个“异数”姜文或许已成历史。

现在的姜文是矛盾的综合体。他空有一腔还原老上海的雄心,却只生了一双大院里成长的眼睛。他对票房信心爆棚,却反复炫耀“三位奥斯卡导演亲临片场探班”的消息。他通过各色的方式反复宣示自己,却早已忘了来时的路。

太平洋的季风再怎么撩动黄浦江的热浪,一直叫嚷着“我有多牛逼”的人,终究只是个长不大的孩子。

5 ) 写在《一步之遥》观影后:失败的是姜文,观众不是“王天王”


1、 序言

《一步之遥》并不是烂片,但它是一部坏电影,而且是一部千锤百炼之后的坏电影。这部电影能够愉悦一部分观众,比如我自己;但对大部分观众而言是一场花钱去遭受的折磨。

对于喜爱姜文电影的影迷如我,总感到有一种义务,要通过文章把《一步之遥》的理解门槛降低些,让更多观众get到电影的本来面貌,少一些焦躁和厌恶。


然而姜文在《一步之遥》受到普遍差评后,接受访谈时发表了一个感慨——“大家都在演王天王,确实让我有点觉得……我不知道该庆幸,还是应该叹息”。

姜文的这个感慨,让事情起了变化。我感觉到了另一种义务,不是作为姜文的影迷为他文过饰非,而是作为观众的一员直面姜文的挑战。


先简单说明一下,姜文说“大家都在演王天王”,是什么意思。

姜文在《一步之遥》里安排了一个王志文出演的“王天王”,这是一个靠演丑戏挣大钱,观众前卑琐,舞台后跋扈的戏子。这是整部电影中的核心人物(让王志文演并非贬低而是尊重),因为他促进了主角马走日最重要的转变。

“王天王”不理解完颜英之死的真相,就按自己的意愿演绎成了卑琐的奸杀案,把马走日塑造成“阿乌卵”,以迎合观众的恶趣味。而当真正马走日在场时,反而却没人愿意了解完颜英之死真相。王天王也不顾多么不合逻辑,只想让马走日穿上奇装异服,兑现他在丑戏中臆想中“阿乌卵”式的奸杀犯。


这是一出镜子戏,戏里的观众,就是戏外的观众。姜文想让观众们看电影如照镜子,顺着马走日的情感去敌视那些猥琐的观众,从而也能反躬自省——“不做王天王做的事”。

于是,当《一步之遥》恶评如潮的时候,很明显,大部分观众是“没看懂”的。然后一些影评人就像“王天王”一般跳出来,按自己的想象来评价这部电影,给《一步之遥》塑造了一个穿着黑皮SM服饰一般的“阿乌卵”形象。而那些不能理解“马走日”的观众们,从这些“阿乌卵”式的吐槽影评中,感受到了快乐与满足,不再理会《一步之遥》的真相。电影外的观众,成为了电影里的观众;电影里的马走日,变成了电影外的姜文。

这就是姜文的感慨——“大家都在演王天王”。他不知道该庆幸自己的先见之明,还是应该叹息对观众们“不幸言中”。

这是非常典型的,精英们“民粹主义”式的批判,蕴含着“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下里巴人,和者千人”式的孤芳自赏。姜文的这种心情,的确太像《无极》之后的陈凯歌,《三枪》之后的张艺谋,《私人定制》之后的冯小刚。


然而这一次姜文大错特错了。他在自恋中耗资三亿拍了一部精心雕琢的坏电影,折磨了无数掏钱进影院的观众和影迷,在漫天恶评之中,却拒绝反省自己犯了什么错。我们观众不做“王天王”,就必须好好地和姜文讲讲道理,为什么《一步之遥》是部坏电影



2、 思维奔逸的《一步之遥》,是姜文心目中最好电影,却是一场对普通观众的酷刑

必须得承认,《一步之遥》在影院里给我的感受是愉悦的;但同时周围观众的反应也传递给我各种坐立不安。上午场上座大概三十人左右,前后走掉了七八人,甚至还有观众睡着了呼噜噜打起鼾来。而电影也时时引发周围观众的焦躁感,传出各种皱眉呲牙时的“啧啧”声。

别的时候可能会怪周围观众缺乏观影素质,但这部电影怪不得他们。《一步之遥》最大的叙事特点就是思维奔逸,这是一种典型的“轻躁狂”式精神障碍的表现。

何谓思维奔逸,读者可以百科一下。简单来说,是病人在交流时,脑子转得太快,嘴跟不上脑子,手跟不上嘴,最终表达出来的东西支离破碎,或细节过度丰富而脱离主线,或主题凌乱变迁。

而轻躁狂是一种常见现象,当事人表现得情绪亢奋、高度自信,以及思维奔逸,令与病人交流的对象感到不适。它经常是种害处低的病态现象,但几乎所有成功的人都有轻躁狂的一面,毋宁说轻躁狂激发了他们的灵感和活力。

2.1 奔逸的对白

《一步之遥》的思维奔逸,首先表现在高度紧凑的剧情上。由于剧情非常丰富,以至于不给观众预留额外的酝酿和思考时间。姜文和昆汀都是废土流,角色的对白极多,但昆汀的对白是高度写实的,用非常平缓啰唆的对话制造暴风雨前的平静,为剧情爆点铺垫好反差。而姜文追求的是针锋相对的刺激,一条条对白如同武学招式,见招拆招,间不容发,就如同武侠电影为追求节奏抽帧一般。

这不是坏事,是姜文一贯的风格和烙印,让姜文影迷看得过瘾。

2.2 奔逸的镜头

思维奔逸更体现在魔幻式的艺术手法上。

好的电影,必须在剧情的爆点上用视听艺术手法让观众体瞬间带入角色第一人称感受。例如,昆汀最擅长的,是在平平无奇的对话陡然进入高峰的瞬间(例如犹太猎人问到法国农夫“你是不是保护了帝国的敌人”时),插入耳鸣一般嗡嗡作响的背景噪声。

又如《心花路放》中黄渤灵魂觉悟的瞬间,镜头俯拍了一个影子像人人像影子的奇异画面,象征着黄渤压抑的真我如影子般“站”了起来,伴随着音乐的咏叹,人物的内心在无声呐喊的孤愤感立刻爆发出来。

而《一步之遥》中的魔幻式表达也很多,全都是剧情推动的关键。除了那个亮瞎眼的奔向月球外,最具代表性的三个魔幻场景是:

1、马走日在武六书房重逢武六
2、武六在剧场的风车背景下,质问马走日有无杀人
3、马走日在旷野的风车上,迎着莫名其妙出现的礼服众人,大喊内心独白

马走日在武六书房见武六前,由于他心底暗藏已久的强烈情愫,使他鲜血上涌,有些头昏眼花。镜头也随之注意分散,想到的和看到的不同步,看到的和听到的不同步。走到墙边,思想立刻回到了记忆深处沐浴在美术光泽(象征着被情愫修饰得更美好的记忆)里的轮船。

而在武六叫唤一声,把马走日拉回现实的那个瞬间,荧幕上回头的马走日两旁是书架,脑后却是游船行过的大海。记忆和现实用不可能存在的画面融合到了一起,反映了马走日瞬间的迷惑。这个表达是非常非常精彩的,姜文应该也是自豪且自鸣得意。

而在剧场那一幕,武六质问马走日时,居然给她打了个聚光灯。这镜头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这个不可能的镜头,反映了百感交集的马走日,在面对武六质问时产生的“管状视觉”。人类在强烈应激的时候,眼中就是一个焦点而周围一切都是模糊的。

在电影的结尾,马走日打晕武六,一个人冲上风车外的天梯,对四方咆哮着独白时,出现了各种幻觉。如不知何方不知何人打来的砰砰枪响,没有鲜血飞溅的中弹动作,漫山遍野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西装男和婚纱女……

这同样是用魔幻式的手法让观众带入马走日的主观感受。他胸中的块垒冰释坍塌了,他一方面做出了“to be”的抉择要孤身赴死,另一方面心灵的解脱也使得他强烈地想吐尽胸中的一切。而现实是马走日很可能刚出来没说几句就被一枪打中了要害,接下来观众看到的是他的主观世界,越来越多的幻觉,迎合他所言说的场景。漫山遍野臆造出来的观众,和之前开着红车冲向月球遥相呼应,是马走日生命中仅有的两场悲剧式的婚礼逃亡。


光就这些场景而言,姜文对魔幻手法的运用的确在《一步之遥》中有了更大的突破。他说这是自己最好的电影并不为过。如果仅仅因为对这些手法不理解,观众就骂它烂片,这的确是观众的不足——艺术手法不烂,而且还相当出色,只是观众没看懂而已。

2.3 奔逸的折磨

然而问题来了,姜文的思维奔逸远不止于他惯用的艺术手法上,《一步之遥》在剧情上也是奔逸的,在角色塑造上也是奔逸的,在电影主题上还是奔逸的。

总的来说,《一步之遥》并没有把故事讲好,没有把角色塑造好;故事讲不好,角色没塑造好,观众就无法真正把自己带入故事和角色心中;观众无法带入角色,那么营造剧情冲突的高强度对白也好,营造角色主观体验的魔幻手法也好,给观众带去的只是刺耳的声音和刺眼的镜头。

如同夜里喝醉酒的两个兄弟搂着肩膀举着酒瓶,在大道上边踉跄着边唱儿时的歌曲,他们俩是high爆了,可周围的路人就遭了醉了。更可怕的是,路人们是被骗着掏钱过来当一把路人的。这不是观影水平的高低,是姜文自己的过错。


3、 《一步之遥》的剧情如冲天的火箭,但不是步步高升,而是分崩离析


为何前文说《一步之遥》剧情是思维奔逸的呢?这么说吧,姜文把每一段剧情都展开得非常丰满,但随即又突兀地转到下一个剧情。观众上一个剧情关注的人和事蓦然消失,新的剧情又同样丰满的扑面而来。就像观众还在惊愕之中,想回过头看一眼身后飞驰而去的东西,却被姜文双手伸到脸旁,握住,又掰了回来。

3.1 九个剧情段

《一步之遥》里有这么九个主剧情段:武七求人,选花国总统,完颜求婚而死,帅府救人,走日逃亡被捕,补拍枪毙马走日,是救是杀博弈,武六抢人私奔,马走日风车独白。

姜文恐怕是为了夯实剧情厚度,每一个剧情段都铺设了大量的细节,不仅围绕主角,也丰满了旁支。这是作为导演的姜文犯了大忌讳——没有突出主题,淡化次要矛盾。

武七求马走日出山这一段,浓墨重彩地模仿了教父的场景,也夹杂着隐喻勾画了马走日的形象。就像刚刚描绘出了一个较有吸引力的眼睛,让观众想看到接下来的全脸。别的电影,例如《教父》,就该花一段来勾勒主角的轮廓了。这个马走日是谁,现在身份如何,为何人人都要找他,手段和身份如何,和项飞天什么关系?但《一步之遥》呢,立刻转场到了花国选举。

不难发现选总统这段歌舞,是百老汇般的一流水平。丰富的试听轰炸,让观众暂时忘了马项二人身份之谜,还没来得及流连忘返,而是新的谜题又轰炸过来了——舒淇用京腔说了段火影水平的嘴遁,就压过白狐青卢了?以为这是一部漫长选美比赛电影的观众,恐怕毫无准备地懵了。

更多问题接踵而来,花国总统是什么性质的选美(其实是选妓女)?那个赛二爷是什么奇人如此高捧(其实是名妓赛金花)?“女也”的她银幕这么骂脏话好吗?拍到了所谓的初嫁权要怎么个用法(本来是初夜权)?马走日原来不是教父其实只是个龟公……?牛犇老师怎么就用完初嫁权了?硬硬朗朗的是几个意思?

这些迷惑若明若暗地盘旋在观众脑子里,还没回过神,剧情又跳了。完颜英假作真时真亦假,忘了自己妓女的身份,幻想自己也可以追求真正的爱情,向马走日逼婚了。这一段拍得很有趣,各种包袱甩个不停,观众也看得很开心——原来是个浪漫的爱情电影啊!

一个观众这么想,若有所得地微笑着,然后3D荧幕上的车就凭空从他的脸前面碾了过去,飞往月球找姐夫吴刚去了。观众震惊的双眼还没来得及眨,完颜英突然死了,舒淇微笑着一尘不染地躺在那里等领便当了;观众震惊的嘴刚张开,不知要不要问真死假死时,屏幕上穿进来一个走入芦苇的女子,还没来得及想这是谁,马走日已经突然变了装出逃了……

3.2 分崩离析的火箭

我不用把整部电影都这么地描述一遍。看过的观众细细回忆就明白了,每一段剧情,姜文都把许多细节刻画地特别丰满(赛二爷横空出现)或扎眼(例如牛犇老师出场),正是因为表现力强却语焉不详,勾起了观众的注意力——然后啪得一声导演把面前的这道门砸上,然后拖着我们指旁边那扇,那才是主线。

这种做法就像一支拔地而起的火箭,喷射着热流刺向天际。它是靠丢失自身的质量来获取更高的速度的。在轰鸣和震颤中,火箭扔掉助推器,扔掉主引擎,扔掉整流罩,最后是不到万分之一质量的精华走上了太空轨道,向人类传来天际的声音。

这万分之一的质量,本应该是《GATTACA》里伴随着飞船升天时点燃的焚化炉,是《勇敢的心》中行刑场上呐喊的“freedom”,《七磅》里盲人重新明亮的眼眸,是《阳光小美女》里庇佑着家人重新上路的落日余晖。

而在《一步之遥》里是什么呢?“to be”了一会?然而这个“to be”并没有足够的精神高度,与之前如此奔逸的剧情衰落的质量碎片相匹配。到电影完结的时刻,也是剧情结构彻底崩塌的时刻。

看完了结局,恐怕更多的人一边穿起衣服收拾杂物,一边还在回想马走日是啥地位,花国总统是不是妓女,完颜死时好像有啥线索,那个莫名出现又不见的法国人是什么东西,那个会唱歌剧的大帅长得那么像腾格尔,项飞天究竟后来怎么了……再看一眼银幕上飘过的字幕,喃喃一句我衣服都脱了,你就给我看这么个东西……



4、 《一步之遥》的主题和“真打”一样经过千锤百炼,然后成了把“要你命3000”

4.1 什么是真打

“真打”指的是日本最优秀的武士刀,锻炼之前要准备上百把刀身,然后两两融化打成一把的厚度,周而往复,锤炼成精华中的精华。极厚重,极致密,无比致命。最关键的是,它只是一把成刀。


4.2 要你命三千

而“要你命3000”呢,则是由达闻西所发明,集十种兵器于一身,每一种都可以独当一面。传说是威力超过任何武器十倍的杀人利器。它包括西瓜刀,车链,毒药,手榴弹…………

姜文编剧们在接受访谈时,就谈到了类似的话。《一步之遥》有王朔和姜文做创作,还有廖一梅写戏剧冲突,许多才华横溢的编剧参与写剧情和对白。每个人都拿出厚厚一本剧情,汇在一起可以拍十部电影。所以姜文感慨,观众看这部电影票买值了,相当于看了好几部。

你们看,这可不是一把“要你命三千”么?

4.3 一步之遥的六个主题

产品经理明白,削减设计和优化,专注于实现需求;公司经理明白,收缩产品线,打造重点品牌;企业CEO明白,拆分产业链,保留高利润环节;毛主席明白,伤敌十指,不如断敌一指,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连鄙人我都明白,写篇文章面面俱到,反而离题千里,好文章是要能删改得精简,而不是比谁写得长,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然而姜文这次居然把一部电影拍出了十部的体验当成骄傲?难怪我们看了一部“要你命三千”。上一个敢这么做的,毫无疑问是《富春山居图》。

把《一步之遥》光怪陆离的叙事都剥开,它的主题并不复杂。荒诞,成长,救赎,新生,爱情,善恶,这六个是电影的核心主题。

4.4 荒诞的主题

先说荒诞主题。电影一讲荒诞,老影迷就明白,人的荒诞是为了表达时代的荒诞,荒诞的时代压抑了每个人真诚的内心世界,让人的言语和行为变得不可理喻,而主要角色在不可理喻中挣扎地释放自己的内心。姜文自己拍得最好的荒诞剧是《太阳照常升起》,故事和人物的荒诞成为右翼精神对文革这种左翼社会的控诉。

《一步之遥》的荒诞来自于一边纸醉金迷一边水深火热的民国。有哪些经典场景呢?

武七想洗钱,于是把选妓女花魁变成了全球直播选美。理由荒诞得要死——要把new money洗成old money,拾起丢下去的脸。话说民国哪里有意大利女人坐着有厨房的私人飞机?“我们这个时代就有私人飞机了”?

由于马走日醉了一夜酒,大清国的辫子没有来得及自己剪,被民国剪了。别人剪的和自己剪是一回事吗?于是大清亡了。大清亡了,都怪马走日醉酒。若没有这一场醉酒,哪有那些军阀去做大帅呢?大清国和武大帅,谁是谁的爹,谁是谁的妈,真搞不太清楚。

选花魁妓女,搞成了环球选美。环球选美,选的是花国总统。看上去是选总统,其实是背后军阀要洗自己。军阀洗白自己,成就了一场选总统的革命。观众们你别看这个舞台酷似春晚般荒诞,这就是历史,我们见证了这样的历史,我们本身就是这样荒诞历史的一部分!

大帅要马办项飞天,法办儿子。儿子被带去嫖了?没事。问题在于,嫖的是老爸去的地,老爸嫖的人!军阀派系儿子们和爸爸们打成一团,抢的不就是自己的地盘和女人吗?怎么解决矛盾?德先生和赛先生啊。赛先生不是都造了大炮了吗?光那样还不行啊,赛先生还要用来改造人,要让人能弯腰手够着地,能开怀大笑。开怀大笑了,父军阀和儿军阀不就和好,一个桌上吃饭啦?

《枪毙马走日》让故事角色自己去做电影的演员,让角色成为奸杀戏的演员,让演员成为被枪毙的角色。让戏里的马走日成为戏外被众人误解的姜文,让戏外的观众称为戏里吃人血馒头的王天王。这是电影的两条支柱,也是现实的两条支柱

武帅从法租界引渡马走日,这是一国的耻辱,却做成了一国的荣耀。一大堆学生模样的演员,整齐划一地喊着“中国的事中国办”,荒诞得就像中国人跑到巴黎和会去要自己的山东胶州湾一样。威武的仪仗队里还不时闪过万字旗的影子——这是在创造历史,我们见证了这样的历史,我们就是这历史的一部分!

武帅取小老婆是政治联姻,原来取小老婆还可以找这个借口啊!高明!当看到那个俄国小老婆时,你又不得不为武帅掉下同情的泪水,辛苦了!大老婆为娶小老婆做翻译,也辛苦了!东正教要嫁小老婆,都辛苦了!苏联都已经建国了,还要娶一个这么肥胖的卡捷琳娜,那一嘴亲上去真是勇敢。别看武帅一个土老帽样,人家能唱意大利语的饮酒歌啊!惊讶吧!唱完了结果还是土老帽,惊讶吧!连姜文老婆周韵都能唱咏叹调,惊讶吧,大家都不知道吧!!

各种荒诞场景不停轰炸着观众的大脑,到故事的后面,父亲教女儿娶小老婆,老妈教女儿搞四十个男人,至于拔枪相射,开着高音喇叭用“告台湾同胞书”的语气撕逼,都不算什么了。


电影里用到荒诞的场景,一定影射时代,一定影射时代下被压抑的人心。光看这个主题,《一步之遥》表达得很好。

4.5 成长、救赎、新生的主题

马走日是有原罪的,这个原罪并不是害死了完颜英,而是他没有成长。马走日的青春期,随着大清国的戛然而止,缩进了角色的体内。如他所说,他成了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这个长不大的孩子让同样沉浸在青春期的性、冲动、暴力中的巨婴姜文来演,再适合不过。

正是因为长不大,马走日把儿童的顽劣带到了成年的生活中。他在待人上顽劣,把江山覆灭说成一人之醉;他在做事上顽劣,把妓女选举办成了全球选美;他在爱情上也如此顽劣,伤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妓女追求唯一依靠的那种绝望的心。

并不是因为马走日害死了完颜英才有罪,而是因为马走日有罪他才害死了完颜英。马走日想摆脱罪,来到了武帅府求援。然而武帅的权力或许能让他拜托身上的罪,但他心底对武六的情愫却激发起了他心灵上背负的罪。马走日没办法向感情世界的法官来请求赦免。于是他流亡了。

世俗的杀人罪行,可以躲藏在民国的老照片中苟且一时。但心灵中辜负人的罪,却永远没办法解脱。所以王天王演的戏,并不只是在侮辱马走日,更是在侮辱身为妓女但内心不泯的完颜英。是马走日的罪让完颜英安详优美的死状被世人侮辱。

马走日内心震撼了,有承担责任的冲动了,但他的自私和幼稚还拖着后腿,因而他先去行贿。行贿失败后,终于挺身而出。这是马走日第一次成长了,他终于敢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了。

第二次成长则是全戏的结尾。自私的马走日被陷入爱情中的武六救走了,这是他身体得救的唯一机会。武六也向他求婚。但是正是马走日心灵的原罪,伤害了上一个向他求婚的女人,他还要再伤害这一个人吗?真是因为他身体的原罪,连累完颜英覆车而死,难道他还要因为身体的罪没消,继续让武六和家人兵戎相向吗?

马走日再次成长了,他用自己身体的死,来实现对武六的保护。而他为了别人挺身而出的牺牲,救赎了他心灵的原罪。他在“not to be”和死亡面前,选择了死亡,终于完成了马走日的“to be”。

马走日获得了成长,获得了救赎,获得了新生。死亡就是他的新生,新生的马走日摆脱了虚荣,拜托了原罪,所以才能从容淡定地做旁白,给我们观众讲这个故事。旁白的马走日,就是新生的马走日,看到最后才能恍然大悟。

这三个主题串在一起,是不是好题材呢?是好题材。


4.6 爱情的主题

马走日的爱情不是《一步之遥》的爱情,《一步之遥》的爱情是完颜英和武六的爱情。这是两个娜拉出走的故事。

一个娜拉是完颜英,她表面上贵为妓女中的花魁,花国的总统,本质上是嫖客们的玩偶。她敢于抛弃浮华,想和马走日从花国般的玩偶之家出走,寻求一个真诚而平淡的爱情生活。

另一个娜拉是武六,她表面上贵为大军阀的千金,不仅有随便冤枉人的能力,还有随便不冤枉人的能力。但这是一个只有利益的世界,父亲教她讨小老婆,母亲教她搞男人,都为了各自的利益去欺骗内心,一辈子顶不上真实的一分钟。她只是物质利益博弈中的一个玩偶,恰如她在百般屈辱之中还要浓妆艳抹,和父亲一起为荒诞的取小妈婚礼唱上一曲饮酒歌。她的学识只是取悦这些人的玩偶。

于是武六也要和马走日从帅府般的玩偶之家出走,追寻一个真诚而冒险的激情生活。

这不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和《让子弹飞》里那种冲动或隐忍的大男子主义的爱情,而是女人视角的爱情。追求的不仅是爱情,更是女性对自己生命的选择,对社会规则压迫的唾弃。

姜文觉得自己写不好这些剧情,还特地请了廖一梅。廖一梅也的确把细节写得相当好。然后找到了舒淇和周韵这样能用眉宇演女性内心戏的好演员。

这样一看,电影里的爱情故事是不是挺棒?

4.7 善恶的主题

两大影帝再次聚首。马走日,项飞田。一个最终为了死者的荣耀挺身而出直面死亡,一个却为了自己的利益诬陷昔日的恩人。一步之遥,天渊之别。特别是项飞田的险恶,用极其微妙的字句刺激武七,成为他手中的一个棋子,把马走日的命运推向绝路。笑里藏刀,口蜜腹剑,人之险恶何至于此!

4.8 六个名贵的主题,一堆魔幻的调料,熬干了观众,成了一锅烫嘴的药渣

姜文把六个优秀的主题一锅炖,还用重口味的艺术手法,是《一步之遥》最大的败笔。这不是观众审美出了任何问题,不是编剧的心血撒的不多,根本是姜文自己犯的过错。

首先第一个问题是,角色刻画肤浅而杂乱。姜文和葛优,两大影帝需要有《让子弹飞》一般的对手戏,一次次共同面对的场景,一次次截然不同的选择,才能把善恶间一步之遥的主题雕琢清晰。然而葛优的戏分大多让给了舒淇和周韵,甚至最后连结局都来不及交待,成了第最为失败的主题。

舒淇和周韵的故事非常丰满,但娜拉出不出走的一步之遥,需要观众带入他们的角色才能体会得到。然而叙事的主线总是从迫切需要成长和救赎的马走日那里拉到了姜文身上。两个娜拉成为了观众眼里的墙画。

若要能体会马走日的成长和救赎的一步之遥,则需要观众能认可马走日的内心。这样一个角色需要拉低身段,让观众俯视他,同情他,然后体会他。而姜文的高傲把这个角色内心包裹在插科打诨和欲言又止中,要读懂姜文才能读懂马走日。观众首先体会到的,却是我是不是艺术水平不够,我敢不敢指出皇帝没有穿新衣的焦虑感。

单独来看,即便是姜文的才华,也不可能在140分钟里把《一步之遥》的每一个主题做的比别的电影人专门探讨得更好。

荒诞的主题,《一步之遥》远不及姜文自己的《太阳照常升起》。《钢的琴》也很荒诞,就荒诞得很感人。

爱情的主题,能比得上许鞍华《男人四十》中面对责任和爱情的两难纠结?

救赎的主题,姜文自己的《寻枪》也是能做到震撼人心的。前面提到的《七磅》更是值得体验

成长和新生的主题,今年之内已经佳作频频,最优秀的当然是《地心引力》。即便是成长、新生、救赎的一锅炖,《一步之遥》还不如宁浩的《无人区》、《新花路放》。想一想《GATTACA》或《阳光小美女》,更是相差万里。因为《一步之遥》没有铺垫好矛盾和挣扎,无法给人带来内心深处的激励。

4.9 有没有能够炖好六个主题的电影?有

这个电影就是口口相传的《大话西游》。姜文无意之中弄了一部和《大话西游》架构非常相似的电影。大话西游恰是同样蕴含了六个主题的。

在极端自私自利的残酷社会背景下,每个聪明的人无论是妖怪还是强盗都把自己伪装得极度愚蠢。而那些看起来很牛的人总是如纸老虎一般一戳就破。如此荒诞无稽的时代,主角其实是个长不大的巨婴,玩世不恭,善于忽悠,不敢承担任何责任。而这一原罪使主角在关键的抉择中伤害了女人的真爱。因为内疚使得主角逐渐加深了对爱情的理解,最终让主角甘愿牺牲自己挺身而出,获得了救赎,立地成佛。

而《大话西游》和《一步之遥》有三个至关重要的区别。

大话西游拆分成了两部,第一部核心的主题是荒诞,第二部核心的主题是爱情和救赎,没有一锅炖。

大话西游只有至尊宝一个主线角色,其它所有辅助角色都没有独立的叙事空间

大话西游用低三下四的无厘头来安抚多元主题对观众的冲击,引人入胜;没有用曲高和寡的魔幻手法,轰炸普通观众的眼睛和耳洞,让观众疲惫不堪。

姜文和周星驰是我心目中完全不同世界里的人,居然在这部电影的分析过程中以不太好的姿势碰撞到了一起,真是令人伤感。


5、 《一步之遥》不是艺术电影曲高和寡,而是商业电影欺诈观众

姜文接受访谈时说过一番话:

“法国有很多是艺术家的导演,为什么可以产生?因为他们有足够的观众愿意去理解。中国的有些观众,就理直气壮地没有羞耻地说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我看不懂。”“看不懂电影就这么说话,是可耻的。看不懂这个电影也是可耻的。因为看不懂造成电影票房不好,只有我们这儿才敢这样说话。”

要我说,首先,人们艺术水平层次不齐,看电影的目的五花八门,看不懂艺术电影的总是大有人在,他们坦诚自己看不懂,没有什么可羞耻的。

如果《一步之遥》像《太阳照常升起》那样真是一部艺术电影,导演或许可以说“爱看看,不看X”,先做好声明,然后静等知音。

然而《一步之遥》是号称投资高达三亿的大制作。如此大的资本投入,一大块给了制作,一大块给了演员,还有一大块给了发行,目标肯定是赚大钱。制片方明确预期了票房破二十亿大关。

二十亿票房,就意味着《一步之遥》肯定是希望吸引大多数观众,懂艺术电影的观众,不懂艺术电影的观众,都为了这次观影体验给制片方掏钱的。结果观众果然冲着铺天盖地的商业宣传,冲着姜文的名号满心期待花钱去了,却被痛苦地折磨了一番,当然有权力不满。因为他们被骗了。

这个时候导演再跳出来说“爱看看,不看X”,这就好比什么呢?说得低俗一点,好比打着日本AV女星画像的“包小姐”广告,招来一看却是李健仁版的如花弹着棉花说“我只卖艺不卖身”。这是消费欺诈


6. 何时观众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呢?

看影评看到了“情怀癌”这个词,作者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导演们有导演们的情怀癌,这种情怀癌表现为他们孤芳自赏的伟大电影,这是我们平民观众不容置喙的事情。

然而导演的情怀癌总是要号召观众的钞票去支撑,这对观众而言已经不那么公平。这实际意味着资本用金钱收买了导演,以实现他们情怀癌为诱饵,让他们再去做欺骗观众的诱饵。最终结果不是市场经济里优秀商品的交换,而是情怀癌包装出来的一场商业欺诈。

一贯主张站着把钱挣了的姜文,本来是在另一个层次上和观众站成了平行线,都和资本的利益不那么的一致。可是一旦两条平行线在资本的引力作用下相交碰撞到了一起,连之前说要和观众谈恋爱的姜文,也把矛头指向了那些掏钱却倍感折磨的观众们。
\
姜文没有反省到,他正是太缺和普通观众的对话了,才只能够把艺术修养和审美都如此之高的自己当成唯一的观众。

姜文和观众、影评人撕得一地鸡毛,无非是另一种比烂的广告,资本还是要赚得朋满钵满。姜文觉得自己的艺术自尊,像《太阳照常升起》那样,再次一次被“王天王”式的“民粹浪潮”伤害,只会把他和普通观众推得越来越远。


又一个被人信赖的好导演把观众当成了“民粹”仇敌,何时观众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呢?

6 ) 不怪你们看不懂,姜文的确太超前

套用一句电影里的台词:这是姜文的一小步,却是中国电影的一大步。

不怪你们看不懂,因为影史上总有一些电影太超前,比如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比如刘镇伟的《大话西游》。也许多年以后,我们会像现在各种怀念“那些年,错过的好电影”之类的活动一样,重新评估《一步之遥》的价值。再好好审视一下我们的文化为何对总是先锋性的艺术探索存有如此深厚的敌意。

观影前如潮的差评几乎让我止步,之前老谋子的《归来》就实在让我失望透顶,我也害怕姜文陷入这种江郎才尽的窘境。但真的在影院看完以后,我恨不得在片尾字幕的时候起身鼓掌!但是周围人的冷淡让我不敢作这么一个异类。更何况中途离场的人就占了一小半。

事实证明,姜文并没有像陈凯歌、张艺谋那样进入了艺术创作的衰退期,他仍处在创造力的高峰,而且是中国导演中的先锋。他没有妥协于商业化的市场逻辑,而是有自己锐利而独到的坚持和探索。这一票,玩得漂亮!

导致差评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两个:

首先,姜文对各种类型电影风格的拼贴和戏仿导致了电影在风格上缺少前后的统一连贯性。比如前面模仿《教父》的开头(这段我憋笑几乎憋出内伤,姜文一开嗓简直白兰度附体,各种文白混杂的台词太有错位感,教父手里居然还抱个兔子!),姜文在其中冷酷睿智高贵冷艳的黑帮老大的形象就和之后的形象产生了断裂感。给人一种为了模仿《教父》而模仿的感觉。而且模仿百老汇歌舞剧的花域大总统那段拉得太长,在影片开头的建置部分没能很快把故事线搭建起来,导致了观众兴趣和注意力的流失。对于电影发烧友来说,这种对各种类型的模仿和拼贴能带来巨大的快感和游离错置的愉悦(各种《红高粱》《本命年》《阳光灿烂》啊哈哈哈!),但对于广大普通电影消费者来说,这种对类型的解构和拼贴是毫无意义的,只能让人产生不知所云之感。

其次,编剧在人物动作的设置和情节处理上过于舞台化(谁叫编剧是廖一梅呢)。我看到马走日救项飞田那块就突然领悟到,不应该把它当电影看,把它当孟京辉的戏剧看就毫无违和感了(可见廖一梅威力之大)!那种闹闹腾腾唠唠叨叨的台词,几乎每一句都是演员声嘶力竭字正腔圆地念出来的,再加上人物极度夸张的动作,比如马走日教武大帅一家摸到了地板就救出了项飞田,这种脱离日常生活常理的情节设置都让电影观众的心理无法接受。因为相对于舞台艺术来说,观众对于电影艺术的假定性的预设是更低的。比如在京剧舞台上,一根马鞭就能代表骑马,但在电影银幕上这么做就要挨骂了,你明明能拍骑马为什么不拍呢?如此种种高度假定性的情节在《一步之遥》中屡屡出现,除了上述摸地板之外,舒淇的“初嫁”也让人摸不着头脑,还有最后风车演讲草地上出现的婚礼男女更让人云里雾里。这些情节如果出现在小剧场的话剧舞台上,观众看完会扯着嗓子高呼:牛逼!Bravo!但出现在大众电影的银幕上,就只能挨骂了。

分析完差评原因,该来看看影片本身了。

先看故事,虽然很多人说姜文不好好讲故事,其实是形式太花哨有点冲淡了故事。但真正看进去以后,我发现我很喜欢这个故事,人物关系简单明确,不仅具有后现代的哲学意味,同时又含有政治社会意义,不是简单的死去活来的爱来爱去(对当下国产片就不过多评论了)。主要人物就是海报上的四个,故事结构也很简单,完颜英在马走日手中死了,项飞田反目追杀好友马走日,武六相信马走日舍命搭救。从叙事学角度来讲,这个结构也很有张力。根据格雷马斯矩阵,姜文是X(主角),葛优是反X,因为两人一个追一个跑,形成了故事的根本冲突。舒淇是非X,与X是矛盾但不对立,因为一个想结婚一个不想结婚,但又没有本质上的对立。周韵是非反X,与反X葛优对立,一个想杀马一个想救马,从而非反X周韵和X姜文形成了一种联合。这种工整饱满的结构在电影作品中实在难得(居然在海报上的排列也跟矩阵暗合,真要给编剧大人点个大大的赞)。

其次,这是一个奥赛罗式的悲剧,有一点罗生门的意味,是对“真实”的一种质问,这是进入后现代以来意义的确定性丧失而普遍产生的文化症候。奥赛罗因为听信别人谣言而掐死了自己的妻子苔丝狄梦娜,罗生门下讲的故事谁真谁假,都因为见证人的缺失和人性固然的罪性被重重掩盖,真相成为永远无法企及的地平线。马走日带着完颜英出去的那天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就连马走日自己都说不清楚,因为他也吸了大烟,以为自己把车开上了月亮。而这件事又没有第三个人在场,从法律上讲就成了一个死结。这样的事情到了现代社会仍在不断重演,呼格吉勒图就是明证。人就是人,不是上帝,没有人知道百分百的真相,没有人知道事情的全貌。

再者,马走日的死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法律问题,而是成为了上层权势者手中为自己争权图利的的一枚棋子(就像他自己的名字隐喻的那样),随着事态的发展,已经没有人真正关心他是否真的杀了完颜英,因为他已经到了不得不死的地步。民意(所谓的正义感和道德的大多数)让他不得不死,大帅的面子(权贵的政治利益)让他不得不死,为了维护中国人的法律(其实是所谓主权)尊严也让他不得不死(“引渡有理”那段隐喻文革太搞笑)。就像《唐人街》的主题一样,一个普通的个人可能因为抢劫、强奸、谋杀而锒铛入狱,押上刑场,但对整个社会犯下罪行的人却不用受到任何惩罚,反而会得到大众的褒奖。马走日糊里糊涂地让完颜死了,他因为这个过错必须付出代价,但是比他犯下更大罪行的武大帅、武七却反而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这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与整个环境对抗的悲剧,就算在真理事实层面他有100%的不该死的理由,但可悲的是,没有人能看到100%的真理。

最后,廖一梅的编剧也让这出戏带上了《恋犀》那样的“爱情圣经”的色彩。我们在里面看到了各式各样的爱情观,以及在爱情中做出各样选择的男男女女。有马走日那样懵懵懂懂在爱情面前尚未开窍不懂得珍惜的,有完颜英那样把自己的初嫁权播撒人间,却在误会中以为找到了自己的真爱从而奋不顾身飞蛾扑火的,有武六那样相信爱情坚持不懈甚至愿意为爱付上生命代价的,有武大帅那样以婚姻爱情作为政治砝码的,有覃老师那样精于世故用婚姻爱情为自己谋求优渥生活条件的。(我这种笑点极低泪点极高,看《星际穿越》《亲爱的》丝毫没有动容反而差点笑出来的不受欢迎型观众,居然在姜文打晕周韵时说:“姑娘,找个男人不是让你跟他一起死,是让你跟他一块好好活着”时鼻头一酸。)男人和女人这两种不同的物种,对爱情的期待和需求是不一样的,女人要的是轰轰烈烈海誓山盟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浪漫,男人要的却是茶米油盐举案齐眉明眸皓齿佳人常伴的实际。其实世上没有哪两个男女是真的合得来,每个人都有缺陷,每个人都不完美,婚姻的确是“天作”之合,因为光靠人的努力,没有人能得到完美的婚姻。

昨天看完电影,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晚上翻来覆去几乎失眠。就像有位网友说的,它不求捧场,但求知音。中国终于出了这样一部电影,中国电影人终于有勇气在形式方面有如此大的突破,探索,和创新。(虽然《黄金时代》也有,但不如《一步之遥》做的漂亮和彻底)西方电影早就已经进入了这种形式探索的阶段,比如《天生杀人狂》中早就已经充满了各种风格和类型的拼贴,而中国电影人却一直在原地踏步。中国主流商业电影中终于有了这样一部光怪陆离的怪诞风格的后现代电影(无法上映的独立电影就不说了),借用三句电影中的台词,Today is history, Today we make history, Today we are part of history!

有人拿《一步之遥》和《私人订制》对比,说两片和《三枪》《无极》一样烂。其实我倒觉得冯导的《私人订制》中同样有很多不被人理解的地方。我觉得《一》《私》两片有一点相通之处,即对当下大众电影文化的嘲讽,真是赤裸裸的泄愤。《一步之遥》中王志文导演给姜文穿上布满钉子的马甲和面罩,以表现他的“丧心病狂”,谁care马走日那天晚上到底穿的什么,“世界的才是世界的”,穿成那样才能让观众看得懂。就像《私人订制》中李成儒扮演的大导一样,其实是冯小刚的一种愤怒、无奈和迷茫,到底什么是“俗”什么“雅”,是你说了算还是观众说了算?观众说你俗,为了脱俗不惜换了一身“雅”血,但弄出来了798式的“云里雾里”,却让私订四人组不禁感叹:“这个人算是废了吧?”

再罗列一下我能看到的戏仿和挪用的痕迹:《教父》式的开头,《芝加哥》《红磨坊》式的歌舞,春节晚会抑或电影颁奖典礼式的主持,《邦妮和克莱德》式的姜文舒淇飙车,《月球旅行记》式的登月,《红高粱》版一身红的女子从芦苇中骑着《阳光灿烂的日子》式单车无厘头登场,姜文在小巷子中《本命年》式标志性背影跟拍镜头,《蝙蝠侠》式的监狱天井,以及最后颇具费里尼色彩的结尾,风车布道和草地上表情漠然的新婚男女。

最后说一下对片名《一步之遥》的理解。马走日和项飞田,日和田貌似只有一步之遥,但其实“田相当于四个日”,两人做人却差了十万八千里,一个忘我搭救,一个大义灭亲。马走日和完颜英的爱情也只有一步之遥,在唾手可得的幸福面前却乐极生悲,一个见了阎王一个成了杀人犯。马走日前脚刚从风车上摔下,武六后脚从磨坊中追出,也差了一步之遥。一步之遥,一念之差,失之毫厘,却是差之千里,却是天壤之别。

或许命运的无常就是在此。

7 ) 梦圆了姜文,梦碎了观众。

在看一步之遥之前,就听到了网络上的各种呼声,最显眼的一个词就是“难懂”,我以为这是又一部太阳照常升起,可看完后却觉得,这故事,至少面儿上的故事分明很是简单,甚至太简单了。

马走日和项飞田举办了选美大赛,完颜英夺魁,之后完在与马在一次说走就走的约炮中挂了,马寻求武六帮助却意外救了被困的项,自己却只得逃亡,因一次殴打导致被抓,又因机缘巧合,武与项等人决定施计让其脱身,却几次计划都要以失败告终,武最终决定与马逃跑,马却因不愿拖累武决定自首,以被杀结束。

应该没说漏吧?是不是看完我这么一大段,好像这个故事也并不算简单?可是事实上,在完颜英死后的剧情全部都在电影的后半部分。而前半部分实际就三段戏:被N多人说过的开端仿教父戏,春晚一般的选美戏,舒淇和姜文的调情戏,三段戏按时长1<3<2,选美部分可以说没有任何故事情节,纯为秀技术,耍嘴皮,好玩儿,一场纯粹的秀。歌舞场面高速运动的摄影,快速凌厉的剪辑,主持时德云社一般的捧哏逗哏,就这么演了三四十分钟。好看吗?好看!有意义吗?没有!

既然故事不复杂,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说看不懂?个人认为,是姜文把故事讲的太“花样”了,各种或诡异或跳跃的蒙太奇,各种超现实的意向插入其中,例如那个巨大的月亮,那个模仿默片的“片中片”,那个姜文死去时的独白。在我看来,这些不过只是电影用来表现的手法,但普通观众第一反应会是用现实的理性逻辑分析它,为啥会有个这么大的月亮?人怎么死了还能说话?不科学啊!于是就迷糊了。其实整个故事,就是死去的姜文给你把他的故事从头讲一次,这个方式并不新鲜,日落大道,美国丽人,都是这么做的。(当然,如果有高人能够分析出这个表层故事之下还有另一层故事,我也乐意接受)理解来了死人讲故事这一点,对于电影中那些荒诞不合理的剧情或意向就很容易明白了,这并不是一个从客观角度描述的故事,而是一个人以主观角度来回溯的,它必然不是全真的,它会有夸张,会有超现实,甚至可能有捏造。这个真假到底占多少,就留给观众自己把握了,作为一名明白的的导演,姜文也不会把真假说的那么实,一个优秀的导演,会留下空间给观众,姜文还不至于蠢到在电影里堵死这层空间。

虽然我对一步之遥的故事是抱着“没那么复杂”的观点,有几个细节还是很值得思考的。覃先生曾经说“我记得当初坐在那里的不是你,而是独眼龙” 随后在王天王讲故事的场景里姜文便是以独眼造型亮相。前段马走日说“我都不知道我是谁了。”后半段武六便要给他一个假身份,让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重复两次打乱时空的细节呼应,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吗?我不确定,或许也只是姜文用来模糊别人的小花招而已,就和全片那样“模糊”的讲故事一样。

可惜,这种模糊人的讲故事方法,对电影并无本质提升,甚至可以说,成了一步之遥的最大败笔。有很多人将一步与太阳作比较,我不赞成,太阳照常升起故事也讲的很模糊,但它是有一个很实在的内核所在的,这个非常难说清,就是无论讲的什么,你都能感到导演实在围绕着一个东西在说,它具有着强大的戏剧张力,或许就是所谓的“主题”,总之你不懂,但你也可以看得很享受,想要继续看下去,这样的模糊故事,是用花哨的外层包裹坚实的里层,外面乱,里面更复杂。穆赫兰道,太阳,都属于这样的电影。一步之遥外面花,里面却是啥也没有,除了让人迷糊之外,没有任何作用,反而让它丧失了电影故事最基础的,应当具有的故事悬疑,冲突,和对观众的吸引力,也是让观众继续看下去的动力。因此,一步在故事都没有讲好的情况下,就算其它小心思再精巧,也只能是挠痒痒。

姜文电影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什么?正是他的讽刺与隐喻,或许还有让子弹飞里那精心琢磨出的逗趣巧语,姜文这次并没有忘记这一点,可是在一步之遥故事已经翻船的情况下,这些本来应该是优点的东西,反倒成了缺点,因为它让这部电影变得更加不信服,无论是讽刺,隐喻,还是耍小聪明的逗趣台词,它们都是刻意插入的“段子”,要让观众不察觉你讨巧的目的,就要在他们对电影的注意力达到高点时抛出来,这样观众才会为你的巧思拍案叫绝,用一句很俗的网络语言来形容,便是“一旦接受了这个设定,那也还蛮带感嘛”。可一步之遥的观众还没投入进故事,段子台词就已经跑了出来,没有了前者做为让观众移情的基础,“目的”被观众发觉,电影瞬间就会充斥满满的“设计”感,而上次让我产生这样感觉的电影,是韩寒的《后会无期》

回到最开始的标题,为什么我说这电影是姜文的梦,因为整部电影,就像是姜文玩儿出来的。或许真是应了那句“有钱就会任性”,让子弹飞的异常成功让姜文不再有任何担心,心知无论自己怎么拍,观众总会买账(事实也的确如此)于是便撒开了丫子拍出了一步之遥,无视主流商业片的需求,只把自己想要的想让人看见的东西放到电影里,然后一锅炖端给观众,这样的电影,一步之遥不是第一部也肯定不是最后一部。太空漫游2001其实不也是库布里克的一次“任性”之作吗?但库布里克虽然大胆,却对自己和观众有着清楚地认识。而姜文却高估了观众,以为观众能够明白并理解他的胡闹表达,更高估了自己,以为彻底由着自己性子拍出来的电影依然能够收获好评,最后,姜文的电影梦是圆了,观众对姜文的梦却被姜文自己摔了个粉碎。

短评

我等凡人终究不是姜文等对电影如此入魔之人。大量碎片化、散落式叙事,姜文在魔幻现实主义路上越走越远。这部电影是随意自私的,很难产生共鸣。

8分钟前
  • 火龙果不耐受者
  • 还行

可以说是处于《太阳照常升起》和《让子弹飞》之间的一部作品,所以具备一定排斥性。用一个简单的故事线构建起多种影像指涉与文本隐喻,浪漫而富有魔性。壳子是个民国浮世游,里子还是姜式苦恼。如果能走进去,分分钟都是高潮。不用期待笑点,这是部伤感的电影。

10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C+】没那么难看,虽然是烂,但也是烂的五彩斑斓,算是一团华丽的垃圾。故事并不难懂,甚至有些过于简单,只是讲的太入魔。既没有可信度也没有吸引力,越荒诞反而越糟糕,那些小聪明的台词也就只剩下了个看相。本末倒置,沉沦于风格,姜文高估了观众,更高估了自己。

11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记住了一句台词“电影就是全世界的人都看得懂的艺术”,可导演自己背道而驰,炮制成了一出荒诞作戏,故事前后脱节,剧情云里雾里,自《让子弹飞》以来的浮夸、聒噪、絮絮叨叨、用力过猛,在这一部放大升级……两个多小时在影院如坐针毡。1星给结尾的姜文与周韵,1星给电影里的小电影。

16分钟前
  • 影志
  • 较差

谁跟我说这电影拍得就像一坨屎,我就跟谁急,分明他妈的是两坨。姜文以为他妈的搞个绚丽多姿的舞蹈就是《甜蜜的生活》里面的奢华狂欢还带着批判;看到《鹳鸟踟躇》里面隔岸的婚礼、《地下》里断开的大陆上穿着婚纱狂欢,然后让大家在大草原也穿着黑礼服白婚纱聆听自己演讲也就大师哲学了?

2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很差

一部忍不住打五星的神奇烂片——姜文从来不缺才华,缺的是对自己才华的节制。

22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糟糕的3D,好难猜的圣上旨意。通篇密集台词,难不成还能听出DO SO FA LA C,没良心,无意义。大腿舞和枪毙马走日有点意思,但是在整部电影里有毛意义,给自己开人生追悼会么。一堆满清遗老北京老炮完颜阿骨打你爹成吉思汗,政治隐喻是得了满分,金光灿灿假兮兮的玩意,非要解读出此中有深意?!

26分钟前
  • 木卫二
  • 很差

《教父》的开场,黑白前导类似《飞屋环游记》,再来《芝加哥》《雨中曲》《红磨坊》式的歌舞,偶尔戏谑下名人名言,再扯下《一代宗师》的“里子面子”,……,《一步之遥》看似《让子弹飞》的风格,却是《太阳照常升起》的个性,……,镜头太碎,应接不暇、眼花缭乱,……,没达到期待值,但至少不烂!

30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太阳照常升起时的自由,浑然天成再次涌现。片中致敬数部影史经典,是电影痴人的狂欢,迷影人的福音。一开篇的《教父》,马走日如马龙·白兰度附体,瞬间被点燃,各种高潮。黑白影像,伪记录剪辑,这是属于姜文的《雨果》。 此片不求赏脸,但求知音!!!

32分钟前
  • 王小叶儿
  • 力荐

很姜文,有着鲜明的作者化色彩,我不想用美式类型片的条条框框来约束这样的电影,我喜欢的正是它鲜明的个性,打破俗套的小聪明和不拘一格,对细节的用心和把控。娱乐你,也时刻保持着一点距离和内心的优越感,冷嘲热讽也暗藏在佯装癫狂的外表之下,只可惜这个时代精英主义是被用来嘲笑的。★★★★

3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一步之遥》是姜文最任性的一部作品。不像是在讲一个直接干脆利落的故事,而是在做一个多元素杂糅的实验,以及从开场后对教父,月球旅行记等的致敬。如果说《让子弹飞》是二锅头,浓烈刺激强嗨,那么《一步之遥》就是杯红酒,高贵典雅慢品。或许,就如电影中姜文说的那样,“我还是个孩子”。三星半

39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嗑药奔月,车厢沙滩,肥妈机枪突突突,红色风车转啊转。联欢会,伪纪录,cosplay,借古讽今述长情,话痨一场北洋凶杀幻梦。爱者至爱,恨者至恨,如此世道姜文还敢糊弄出这种玩意儿,不得不佩服

41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教父、芝加哥、月球旅行记、2001太空漫游、对她说、甜蜜的生活、地下、凯撒必须死……观影时最兴奋的点就是看这些迷影的段落,但这些在姜老师自恋又天马行空的操盘下都变成了语焉不详又质感粗糙的大杂烩。晚会段落实在太可怕了,各种隐喻也没有丝毫解析的热情,想再看几遍《太阳》洗洗眼睛!

43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较差

从神作的期待到首映以来满屏差评,造就了该片分裂的状态。其实就看你心态如何,以子弹飞的角度,电影没想象中的那么好;以看烂片的角度,电影没想象中的那么差。论艺术美感,前半高于后半;论电影质感,后半远胜前半。总之是一部标准的姜文电影,神坛只能捧杀,但平常心会有收获

48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还行

逼格太高,曲高和寡。开头教父那段场景服装连发型都一样,2001太空漫游音乐出现两次一次片头一次完颜英加冕。王志文小剧场那是样板戏的做法。此片挑战了很多迷影狗的阅片量和记忆力,令他们十分不爽,看不懂都说难看就像小时候考试不会都说老师出题出得烂。

52分钟前
  • 了不起的花轮君
  • 推荐

工作关系,一天之内看了两遍…第一遍觉得很糟糕,第二遍之后反而觉得还挺精彩的。自恋的姜文在电影里写满了自己标志性的元素,浮夸的表演、耍贫的台词、绚丽的色彩和影迷式的致敬。成于自我,败于自大。

55分钟前
  • 放开那个浪味仙
  • 还行

不喜欢这片。给三星是因为里面那些迷影的指涉、影像的拼贴与想象力,在华语电影仍是难得的。这是一部玩的很疯狂的电影,像一场梦,随心所欲、汪洋恣肆。不过,这种想象力却以很舞台剧的方式表现,大量的台词与对白,让狂想很难尽兴。而演员的表现也没有预想的好。大体是姜文作品观感最差的一部。

5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3D还台词场景密不透风马不停蹄的,中间犯困和看完脑仁疼。过于自high自乐了,您要是良心点,一去了3D;二学学吴宇森的没良心分个上下集多有张弛感。大帅一家三口都有彩儿,葛优舒淇周韵中规中矩吧,周妈以后还是客串好,惊鸿一瞥嘛。王志文说上海话有点意思 ..

1小时前
  • boks
  • 还行

没法打分,从1到10都有理由。散场时至少听到三个女生说:我没看懂,这片什么意思?我要回去看看影评 —— 您就别为难影评人了,他们也烦着呢。

1小时前
  • 云中
  • 还行

提前看了春晚。

1小时前
  • 塔拉胡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