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老外第一次来中国旅游,就拍成了这样的电影
你有没有体会过那种独在异国且语言不通的孤独感?
我有。
如果你也有过,那你一定有着自己的故事。
就像电影里的他们,无论因为何种缘由来到中国,故事总在发生。
《消逝的星星》《中国之旅》这两部电影的风格很像,可以连在一起看。
确切的说,这是一部比利时人饰演法国人来到中国见闻的片子。
莉莉安是个法国老太,和丈夫平凡的生活着,买菜、煮饭、看剧、睡觉。
他们唯一的儿子远在中国,是个摄影师。
儿子并不容易管教,和他们的关系也不好。
一天,莉莉安接到儿子意外去世的消息,
伤心之余,决定独自去中国接回儿子的遗体。
从巴黎飞到成都,画风突变,
繁琐的立交桥、布满灰尘的公交、灰暗的小旅馆。
莉莉安坐在床边,无人能懂她的语言,
她开始哭,这是个老年丧子的可怜女人。
但导演对她的悲伤情绪并没有过度渲染,
而是跟着她的脚步,行走在四川这片土地上。
镜头里的四川并没有那么糟糕,
随处可见安逸的人们,
满大街的川普,
奇奇怪怪的食物。
在公交车遇到一个小破孩,
这孩子以为只要把中文讲慢,莉莉安就能听懂他在说什么,这思维也是可爱。
你——来——自——哪——里?小破孩说。
我听不懂。莉莉安说。
n——i——ni,l——a——i——lai,自哪?懂我的意思吗?小破孩说。(真想打他啊)
莉莉安来到儿子生前住过的公寓,翻看儿子的遗物,给儿子写信。
见到了儿子的朋友、女朋友,
得知已经流产的孙子名叫达夫,
因为儿子喜欢郁达夫,也真是个文艺的一逼的法国男青年。
莉莉安去了儿子出事的峡谷,
按照道教的方式给儿子招魂,送魂,埋葬,祈福。
接下来莉莉安开始体验四川的生活,
下苍蝇馆子,做花卷和包子,
和当地人喝茶,用蒸汽烫发机弄头发,
俨然融入了老成都,就差没跳广场舞了。
旅行终有结束的一天,
当她订好回巴黎的机票,准备飞回法国,
当她在坐上大巴车,跟中国告别的时候,
这个女人犹豫了……
附观看地址: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787347/
另一部《消逝的星星La Stella che non c'è》
这是一部意大利人拍的关于中国的公路片,出乎意料的好看。
故事从那不勒斯的雨夜开始,
文森特,一个意大利离异男人,
为了做雷锋(真的木有搞笑),只身来到中国。
由于语言不通,他很孤独,吃碗面都困难,
只好雇了一个中国女孩作为翻译。
<图片3>
<图片4>
这个女孩瘦瘦的,长得并不美,脸型有点像凤姐(毫无贬低之意,凤姐现在多牛逼)
但她很酷,笑的时候也很愤怒,
但看起来就是特别舒服,而且意大利语讲得超溜。
文森特和女孩从上海出发,一路到武汉,辗转重庆、宜昌,直到包头。
当他们行走在荒凉的大西北,搭便车时,一个小伙子好奇地搭讪文森特。
<图片2>
你来自哪里?小伙子说。
意大利。文森特说。
意大利是什么人?是不是伊拉克人?小伙子说。
真想对这哥们说,小伙子啊,少放点羊,多读点书啊。
估计看这部电影的人,都以为文森特会和女孩发生点什么,
反正他俩都是光棍,why not?
但是并没有,导演很聪明,用这点小小的暧昧,挑逗了观众一个多小时。
然并卵。
由于有“丑化中国”之嫌,影片被禁止在国内公映。
这部电影很现实,现实到或许我们中国人自己都不曾意识到,
看完只能静静地舔着酸奶盖儿,无言以对。
附观看地址:
http://www.mgtv.com/v/3/102013/f/1031435.html
内地也有类似的好电影,贾樟柯的《三峡好人》,
几年前看片时,曾试拨了电影里韩三明的电话号码,显示山西吕梁,
贾樟柯真牛逼,能把电影拍的真实到简直不像电影,
穷山,恶水,长镜头,民工,妓女,三峡库,烟酒茶糖,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上海滩,好人一生平安。
<图片5>
2 ) 打着温情的旗号 却连眼泪也赚不到
看完想说一句 什么玩意儿= =
这就是诚意之作了?起码整部电影看下来 我没看到所谓的诚意 分几个点来说吧
第一 画面阴沉
从这趟旅程的开始到结束 整个画风就是这么个基调 我懂你想体现一位母亲的丧子之痛 所以全程音乐悲伤 画风凄凉 一位母亲 在儿子死后 去到儿子热爱的国家 并在这个国家了解到 儿子为什么会爱这里和这里的人 故事就是这么个简单的故事
但从电影里 应该很多人只看到一个看起来冷兮兮的中国小镇 很多很多老太太 一口四川话的警察 还有无数法语中文各聊各 但彼此看起来都好像很懂的陌生人
第二 人物刻画僵硬
“尴尬” 这一点我只能想到这个词来 真的很尴尬 这种尴尬不只是语言不通就可以解释的完
因为本片中的一个亮点是小男孩教莉莉安说“你”“我” 这个情节较之全片是做的很好的 也告诉我们一个解答 语言不通 如果演员和导演配合的好 就可以缓解这种尴尬感 甚至还可以将其拔升为全片的亮点
但是之后你可以看到 跟莉莉安对戏的这几个中国演员 从老到少 大家都非常尴尬 给人一种和老外一起你永远不知道聊什么的错觉 尤其之后出现的女二号 也就是莉莉安儿子的女朋友 她的哭戏占了电影的大后半部分不说 两人的对戏除了生硬就还是生硬 如果儿子还在 这婆媳关系以后多半也好不到哪儿去
第三 角色插入太突兀
从海报上来看 作为女二 电影演了大半她才出现 然后又出现一堆莫名其妙的朋友 在这样一个偏远地方举办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婚礼(据说是想要取消的 然而也就是说说) 虽然后来算是为儿子的死因做了解释 但这样一个镜头实在无需太长
儿子的葬礼为什么要道士来做 作为摄影师 儿子想完成的遗愿 莉莉安和客栈老板的友情 这些有意义的点都可以填补那些沉闷冗长的哭戏 但这些该放的重点 导演却一笔带过了
作为献礼实在难说其诚意 看起来更像是交作业式的敷衍 找了个风烛残年的老人 没去什么著名景点 而是只身下乡 找找儿子 感受下中国的乡土风情 也没什么深度 没耐心的 就不要看了 说拍的现实的 不如去看看贾樟柯 曹保平导演的片子
从老外眼里看我们自己 总是觉得怪怪的呐
3 ) 最后的回头是如此的色彩斑斓
看到先前一篇影评,我心里说不出的感觉,总之感觉不太好,最后一句说得个人色彩太强烈。
因为一部电影,非常重要的是有始有终,当然有也有开放式的结尾,就比如这个结尾,你可以去设想她回头和没有回头的结尾色彩是什么样的。
我认为,如果她最后跟着班车,到了机场,回到法国,可能将儿子还留着一半的骨灰撒在海里或者埋在土里,然后等伤痛沉积却还是要继续活着,这样的结尾,如法国的天气一样,是灰的。
再来,非常庆幸的是她回头了,因为爱一个人就会爱上他喜欢上的事儿,儿子喜欢中国,当我真正来到中国的时候才发现中国的一些事物是多么美妙的,“每一个汉字都有它独特的意思”,我想有很多人都会感叹这一句吧,这样的结尾却是色彩斑斓的。
每一部电影的初衷总是在告知一个故事并传达感受,当然可以有不同结尾,那我就真心问一句,最后的回头,是不是泪点和全片的高潮,如果她没有回头,你是否会有心灵的触动,也是否会有这是一部好电影的感叹呢。
那再说严肃一些,关于救赎,总希望儿子会主动来探望,最后换来的却是儿子在异国他乡的死讯,这又是为什么,也许是因为自己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关心自己的儿子,也有可能是碍于丈夫的强势和儿子的强势必须舍弃其一,因为丈夫是会在身边一辈子的人所以我选择丈夫(这个话题真的是深有体会,大学以前我总以为我爸爱我胜过爱我妈,后来才发现他更爱我妈)。
特别佩服片中法国母亲的坚强,至始至终都没有嚎啕大哭,而这件事在中国妈妈身上一定是歇斯底里,中国父母太爱自己的孩子了。这位母亲所做的事情,我想是很多中国妈妈都不会去做的,也不会想到去走儿子走过的路,去见见儿子身边的朋友,因为她们只盼儿子安好,而唯一的盼望破灭了就连生活的力气都没有了。
梦露真的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演员,我还记得《花落花开》的所有画面,所有的情绪起伏,在这部电影里也能看见,真的是非常感谢。
导演把中国拍得很美,2015/9/3,胜利日大阅兵,抗日胜利70周年。
4 ) 记忆的村庄
国庆去了一趟阆中,过了城门,景区已是人山人海。倒是路上的风景与电影的画面很相似,整部电影的色彩是做旧的,好像《后会无期》。但做旧愈多,愈透露出旧的东西一去不返。印象最深的,是莉莉安儿子的葬礼。这个画面,为人忽略,却道出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礼,而在礼中最重要的又是祭祀典礼,包括葬礼。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古人会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追奉先贤和祭奠祖宗上了。如果追根溯源,随意翻开一篇甲骨、青铜铭文,大约都在讲占卜应验与否,只不过那是礼神的时代,经过后来儒家的塑造,人们将祭奠的对象变成了人(祖先和历代先贤)。莉莉安儿子的葬礼,人们悉数参加,这更像一场舞会,人们从中体悟生命的轮回和各自的伦理担当。道教其实没有电影里说的那么火,你只需要看看村庄的土地庙尚存多少,就能推测出一个地方道教的兴衰。
我出生在西昌,一个偏远的小城,《后悔无期》里一幕幕高山大川的画面即取景于此。在我的记忆里,土地庙几乎到处都有,一年之中,除了春节,大概属葬礼最为热闹。在这一天,一乡之人,相邀而至,用一场盛大的仪式跟死者告别。这更像是一出表演、一场盛会,从农忙中挣脱的人们有难得的闲暇聚在一起,互相问候,行礼如仪。在这种和睦的氛围里,情感的纽带得到了升华。红楼梦讲到秦可卿的葬礼时,各种达官显贵,即使无贤无肖者也悉数参加,他们真的是来寄托哀思吗?不如说在这场party上,任何人都不想错过结交显达的机会。
如今这样的仪式正在离我们远去,现代社会转瞬即逝的品格正在吞噬掉人们对农耕时代慢条细理生活的记忆。我不知道这是好是坏。
中国之旅,光听这个名字,都会觉得它很大很丰富,它也让我回忆了很多很多过去的故事
5 ) 导演下足了工夫
作为tchintchine中法文化协会组织的年度亚洲艺术节Made In Asia 2015年的开场活动,《Voyage en Chine》的提前首映式(avant premier)3月3日晚上在Toulouse的ABC电影院举行。
90人的小场爆满,幸好我们提早订了票,楼下还有些到得比较晚的买不到票入场!果然是Zoltan mayer和Yolande Moreau在法国观众们的心中份量很重。
看过网上的预告片--丧子的母亲亲自到中国去接孩子“回家”,如此沉重的故事怎么讲述,看片前就充满了好奇。影片步步深入,既有巧遇和转机,更多的还是顺乎自然的桥段,而片中多处一闪而过不经意的片段和简短对话,又是非常“中国式”的,并不夸大又很到位,导演真是做足了功课!
从天使艾米丽开始初识Yolande Moreau,之后一部一部看下来,发现这个演员走得真是文艺线路,她演绎的都是你我一样的小人物,不起眼甚至不美丽,却充满了生命的气息。
对于影片情节不想透露,片中没有过度美化,都是如细流般慢慢缓缓的节奏和对话,充满了家乡的温暖和平和,值得你自己坐在影院里慢慢去看。
6 ) 悲伤的旅程
一位55岁的法国乡村女护士独自一人远赴中国,将在中国意外去世的儿子的遗体接回家乡。在这趟异国之旅中,莉莉安了解了儿子真正的生活,也接受了儿子是同性恋人的事实。在儿子生活过的古城中她追寻儿子生前的足迹,从心酸与悲伤到渐渐抚平伤痛。
这部影片观后触动人心,轻松的赚了人一把眼泪。女演员演技精湛,母亲的隐忍与坚强表演的充分到位。古城的美丽风光及小城人的善良朴实令人印象深刻!
法国片还是一如既往的缓慢兼不知要表达个啥
【有些细节拍得很接地气
这种因为亲情隔膜,而去异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题材算不上新鲜,只是这次从法国移师到了中国,西方对我们有偏见,这次算一个正面的展示,特别是四川乡土文化的输出。另外,片中夹渣中普通话四川话川普英语法语的台词更是倍感亲切。
2.5
喜欢电影中对场景的设定,在四川成都属下的山里,一个需要搭长途班车才能到达的地方
没有想象中的好看,四川的场景也算真实可感了。
法国老太太莉莉安只身一人来到中国寻找儿子遗体的故事 粗粝的影像之感 昏暗压抑的色调 都在试图营造沉重的情绪和氛围 川渝之地的氤氲之气也增添了几分阴暗的色彩和气息 原本以为会有中西文化碰撞带来的冲突 但是主线故事和异乡见闻都极力克制 除了客观冷静的叙述 展露底层民众的平静生活 所有
我一直以为他儿子最后是个同性恋 结果等着等着 电影就结束了。。。
两星半,11月还看了这一部,对中国文化比较想当然。
很喜欢这部电影里表现的中国人,没有将之前描写中国人的符号夸张化,完全从法国人的视角拍给世界看,影片内中国人的人情味很让人感动,希望电影里的中国人更多些,不止对外国人,对国人也再多些温暖少些冷漠。不过,结尾法国老太留在中国不能理解——法国老公不要了吗?
平和淡薄,汩汩而流,让浮躁的心平复,去看之前并不知道片子的背景在阆中,任何电影简介上也没提到这点,阆中,两个月前刚刚去了,李淳风和袁天罡合葬的古城。片中有完整的道教超度仪式。虽然仪式中念金刚经的部分略奇怪,但在民间信仰中佛道也许本来就不分你我,而阆中的仪式就是这样也未可知。
非常好看的一部电影 让我想起了第一部中法合拍电影邦交10周年的 风筝,一样是寻找之旅 一样是充满了友好与巧妙。
A Beginning, An Ending; Mr Banker "Life has treated me well."; bitter sweet nostalgic, 许多场景让人似曾相识;最后一幕的回来又戛然而止个人很喜欢;去世的Christophe相貌似是导演年轻时的照片啊哈哈哈。
「我試著追隨你的軌跡, 晚了總好過沒有.」
导演还是拍到一些只有外国人才能看到的中国,YM的演真的好,稍微可惜的是所有中国演员的“演技”都太”好“了。
道教的部分还突兀啊 有些地方还多幽默的
片子的真实感可以让中国那些飘在云端的神导们汗颜。
各种熟悉的场景。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多cliches。据说是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献礼片,还好不像夜莺那么矫情刻意,故意把中国和法国扯上关系。算是有诚意的中法合拍作品。经一比较专业的朋友指出,念经那段道家念了佛家的金刚经。。。算是一个bug。
情感细腻而不渲染,后半部分看得我潸然泪下……太痛。导演的驾驭放大了女主的演技,女主大有前途。这样的女演员才是演员该有的样子。
很平淡却又真实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