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无料可挖”的感动
这是一部正能量满满的电影,也是基于一桩正能量满满的真实事件。2009年美国的一架航班在纽约刚起飞不久即撞鸟而引擎全毁,机长临危不乱将飞机迫降在了纽约的哈德逊河上,史称“哈德逊河奇迹”。然而,就这么一句话的故事,如何拍成96分钟的长片?
无愧于好莱坞的工业水准和编剧技巧,这部电影有限度的打乱叙事顺序,增强了戏剧冲突,并挖掘了萨利机长本人的性格,把这件虽不平凡但很简单的故事拍得算是跌宕起伏。然而它再跌宕起伏,也深受来自缺乏戏剧性的真实事件的制约。比如从起飞到迫降就5分钟时间,执行迫降的英雄萨利机长本人,也没有多少光辉传奇的过往可以挖掘,仅仅是在美国空军服役过而已(这一点电影自然也没放过,但可以看出可挖掘的材料很少)。而回到迫降事件本身,其实反映的也是萨利机长本人技术过硬以及运气上佳,并没有多么崇高,多么无私,多么舍生取义之类的关键点。
然而,正是这一种“无料可挖的单调”,带给了我这部电影里的最大感动。因为它讲的不是什么超人英雄,而是一个平凡人的故事。其实这桩事故里的英雄,远不止是萨利机长。无论是副机长、乘务员,还是第一时间闻讯赶来的纽约警察,河道巡逻员,全部都尽忠职守,齐心协力,在冰冷的寒风和河水中救下了所有乘客,才让这“哈德逊河奇迹”得以成真。他们没有带病坚持上阵,也没有舍身搏斗歹徒,他们不是宣传片里的模范标兵,他们只是本分的做了自己的工作,他们都是当时在纽约的普通人。这里没有领导什么事,纽约市长就在电视上露了一秒钟脸。尽忠职守,似乎只是本分,就像机器一样有何大不了的?但正因人不是机器,有善恶的主观选择权,当每一个普通人都选择向善的本分,这就是这部电影和这桩事件的感人所在。
按照某种归类方法,这是一部美国主旋律电影。那么究竟何为“美国主旋律”?众所周知西方政治有左右之分,近年来美国文艺界的政治倾向不断左倾,似乎关注社会问题和弱势群体才是主旋律。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常常称呼的“美国主旋律”,比如赞颂每个人尽忠职守的这部电影,其实是好莱坞几十年前的右翼主旋律,如今已相对稀少。本片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正是坚守右翼阵地的少数美国导演之一。
左翼关注的社会问题和弱势群体总会引发悲天悯人的崇高感,而右翼弘扬的每个个人无差别的责任感和团结,也许更是社会稳固的基石。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2 ) 当汉克斯用毛孔演戏的时候,IMAX就派上用场了
同样的剧本,换个导演不会这样精彩,换个演员更不会这样精彩。
影片改变自2009年全美航空的一次事故,在两个发动机全部失效的情况下,萨利机场成功把飞机迫降到哈德逊河拯救了155位乘客的生命。想必大家当年都从电视里看过这则报道。但这光天化日朗朗乾坤的英雄行为居然引发了一场争议,根据NTSB,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调查,萨利当时本可以迫降到临近的机场,但他却不顾乘客安慰冒险迫降到哈德逊河。
“为什么一架飞机会降落在哈德逊河里?”
“是浮在哈德逊河上”
“这是史无前例的。”
“所有事在第一次发生的前都是史无前例的。”
萨利和副机长杰弗里调侃的回应着NTSB,电影在对英雄的质疑声中展开了。
故事用了剥洋葱式的手法,通过片段式的危机重现,委员会的报告以及萨利的回忆渐渐拨开真实的情况。86岁的伊斯特伍德显然不乐意拍一部充满戏剧冲突和灾难场面的电影,他选择了一种极为克制和内敛的叙事风格,电影里没有人物间的争吵,没有义正言辞的抗争,萨利唯一的抱怨是和副机长的那句:“在过去40年里我虽然安全搭载了超过50万名乘客,但到最后还是得以这208秒作为评判。”
面对各大媒体铺天盖地的英雄称赞和委员会的质问他萨利陷入了焦虑,他会在睡梦中被惊醒甚至产生机毁人亡的幻觉。他在家的妻子也饱受舆论围堵,在电话里向萨利抱怨起了生活琐碎,本最应该得到安慰的萨利还要反过来安慰妻子。年轻的副机长更是忧心忡忡,他相信萨利是个英雄,却无法帮助萨利和他自己解开困局。
萨利的表面是宠辱不惊的,即便被噩梦缠绕,聚光环绕,也能保持着正常的心跳,这是他职业造就的非凡本能。也因此他显得愈发孤立,因为没有人能够看穿他沉着外表下的惶恐。他只能选择深夜独步,或在酒吧小酌,反复思索到底是该相信40年的经验和直觉还是委员会和电脑分析。
影片中段,酒吧的电视报道把萨利拉回到了飞机迫降河面后的营救现场。当所有人登上救生艇后,萨利冷静的回到即将沉入水中的飞机舱内,确保无人遗漏,当所有乘客被营救上岸后,他一再的催促救援人员核对乘客的名单数字,这是全片中萨利表情最急切的时候,当得知乘客全部获救后,萨利如释重负,眼含热泪,这是萨利在片中唯一动情的时刻。
通过这一幕,观众也明白了,萨利根本就不关心他到底是英雄还是投机者,他的压力是来自于这155位乘客的是否安全,以及当初的迫降选择是否真的危机到了这155位乘客。萨利也恍悟到这155名乘客对于他的意义,在他毕生的航天经验下,208秒的生死定夺和全机人员的安然无恙,未必是NTSB评估的所侥幸和赌博。
大部分时间里,镜头都对准了汤姆·汉克斯的面孔,而且特意用了IMAX胶片来捕捉面孔的微妙,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决定呀。张艺谋当年用4k拍摄《归来》的目的也是为了放大角色的表情,但《归来》的表演是情绪化的,而汉克斯的表演是不动声色的,因为萨利机长可是拥有40年航空经验的老司机。尤其当飞机引擎全部失效生死攸关的刹那,为了体现萨利的的镇静,汉克斯的表情是静态的,只有眼球间的细微转动又让人感觉到人物内心正在进行着十万火急的抉择。这种戏换个演员基本就面瘫了,但谁让汉克斯的毛孔都会演戏,也只有汉克斯的毛孔才配的上IMAX。整部电影,汉克斯以最稀松平常的姿态完成了丰富的独角戏,而饰演副机长的艾伦·艾克哈特以更完美的低调衬托了汉克斯,功不可没。
最后一幕,应萨利的要求,在NTSB的听证会上,播放了按照当时飞机事故数据的模拟飞行,以此判断飞机当时是否可以飞到临近的机场。在所有证据都对萨利不利的时候,这个老机长反而释然了:“你们忽略了人性因素。”
“没人警告过我们,没有人说过我们的两个引擎会在史上最低的飞行高度双双失灵。没有人接受过应对这种意外情况的训练……”
萨利从容不迫的称述了他自己的看法,也正是这一段话,让全片隐忍的气氛拨云见日,其实这部电影不需要影评,萨利的最后的念白就是最好的影评。
电影在最后才将完整的迫降影像呈现给了观众,洋葱也剥完了最后一层,味道一出,人们的鼻子也随之酸楚了。
导演把一个本可以拍成俗套大场面的救援戏拍成了一部的精致的现代寓言,结构巧妙,对白有味,用英雄的代价反证了英雄的不凡。不得不仰慕86岁的伊斯特伍德依然能游刃于各个类型,而且无论在题材还是思想上都能与时俱进,发人深省。老牛仔其实就和敬业的萨利机长一样,深藏若虚,临危不惧。
3 )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像从来没有英雄一样去生活
凛冬的纽约,机长萨利从恶梦中醒来。他出门去慢跑,呼吸保持着均匀的节奏,心里是一遍又一遍的潮水冲刷。他刚刚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飞机迫降水上事故,马上又面临NTSB(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内部调查。前一秒还是拯救了155人的英雄,后一秒就有可能身败名裂。
“我在40年的飞行生涯中运送了数百万乘客,最后我却因为208秒被审判。”片名《Sully》一语双关。既是机长的名字,单词本身又有污点的意思。
这部电影,根据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1549号班机意外改编。没有什么空难特效,也没有什么高光聚焦。86岁的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用他一贯的古典派手法,平实克制与一点点的疏离,讲完了这个意外的故事。全程IMAX的拍摄令触感真实,冷静后的回味,像是老爷子迎面一个轻轻拥抱,带着夕阳一般的余温,驱散哈德逊河的寒流。
2009年1月15日下午3点26分,机长萨利驾驶的飞机空中客车A320-214在纽约拉瓜迪亚机场起飞,飞机突然遭受鸟群撞击,双侧引擎都失去了动力。千钧一发的时刻,到底是要折返起飞机场还是降落邻近机场?空管人员指引他迫降地面,萨利却做出了他自己的选择,紧急迫降哈德逊河。
这是一个非常冒险的决定,因为飞机如果能在陆地降落,会比水上降落安全得多,遭受的损失也更小。萨利迫降水面成功,挽救了全机人,也让所有美国人感到振奋。“纽约好久没有这样的好消息,尤其是跟飞机有关的”。这句赞扬暗指8年前的911事件,诚实又尖锐。人民需要英雄,但人民没想过,如果萨利迫降失败撞上纽约大楼,他就会成为一个罪人。
NTSB启动了调查,对萨利的决策提出了两点质疑,一是数据显示左侧引擎似乎仍有动力,并不像萨利报告的那样双侧失灵。二是模拟机的实验表明在双引擎失效的情况下仍然有可能成功迫降地面。萨利仅凭个人经验就可以决定全机人的命运?
人性经不起放大镜下的审视。当NTSB质疑萨利的决策时,媒体也立刻跟进,问出了“萨利机长究竟是英雄还是骗子?”
破灭英雄形象的是人性,挽救全机人的也是人性。
面对庭审,萨利反驳道,“If you are looking for human error then make it human.”(如果你想找出人为失误,那么先像个人一样来看待问题)。模拟机能够成功迫降,是因为不需要萨利那样208秒的决策时间。但我们始终是人,不是希腊式神。
人性有着缺憾,也有着奥妙。在飞机迫降的整个过程中,副机长对机长保持始终如一的信任,空姐保持冷静,反复告诉乘客“Brace,Brace, Heads down, Stay down(抱紧,低头,趴下)”。机上的乘客在紧急疏散的时候,没有哄抢拥乱。一对失散的父子始终牵挂着彼此,儿子打电话报平安的时刻让人欣慰。轮渡船长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救援,纽约警察与消防队员也及时出动,潜水蛙人在空中就跳下直升机分秒必争。
面对飞机事故与庭审始终冷静的机长萨利,在得知机上所有人都生还的时候,也有抑制不住的激动。他把领带往脖子上一挂,身上那套已经湿透冷透的制服久久不愿脱下来。他的皮夹里始终揣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A delay is better than a disaster(延误好过灾难)”
我决不认为这是一部宣扬个人英雄主义的片子。东木平等叙述事件中的每一个人,不用冗词赘句渲染感情,由人本身组成了这部影片,而非特效与情绪。就像萨利机长在片尾所说的,“不只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我们所有人的,乘客,救援人员,空管人员,轮渡船员,还有警局潜水小队。我们都尽力而为,所以我们幸存下来。”这是完美的一天,只因为每个平凡的人都在他们生活的轨道上,尽职尽守。
最后的彩蛋,萨利机长真人现身,简直是个惊喜。他跟导演东木、演员汤姆汉克斯有着如出一辙的气质,一种富有感染力的冷静与平和(这是演员Jesse Bradford对老爷子的形容,我觉得这几个词特别到位,mellow,layback,infectious calm.)萨利当过美国空军飞行员,伊斯特伍德当过美国海军,他乘坐的A-1也曾经坠落大海,游了5公里死里逃生。萨利在29岁退役加入联航,而东木在服完兵役之后跑去念戏剧演意大利式西部片。
早年握着44 Magnum问你“是不是觉得今天运气不错”的东木,是来自浪漫主义的西部英雄。但在他晚年导演的片子里,英雄从来都没有什么好下场。《不可饶恕》里,坚持原则的老牛仔莫尼,因为朋友的死而大开杀戒血洗啤酒馆,《老爷车》里,经历过朝鲜战争的老兵,为了宽恕自己的罪,倒在了亚裔小孩的枪声下;《百万美元宝贝》里,拳击女孩麦琪为了别人无法理解的梦而赌上一切,最后却被实施了安乐死。《美国狙击手》里,海豹突击队的神枪手杀敌过百,回国后却死在同胞的抢下。
同样,《萨利机长》也是一个去英雄化的过程。萨利在面对NTSB质疑妻子哭诉的压力之下,也曾怀疑自己是否做错了。当妻子流着泪说,我差点也忘了,你也是155个人中的一个,萨利终于脱离水面,回到陆地上。
很多时候,生活需要的不是一个英雄,而是一个平静的着陆。波澜壮阔都落地,四散的潮水才真正涌入心里。
4 ) 《萨利机长》和真实的全美航空1549班机的事故有多少出入?
改编自真实故事的电影,可以说是电影界的一个类型片种了。就像动作片,科幻片一样,改编真实故事的电影应该也需要一个短标签。但电影因为有自身的娱乐和戏剧属性,所以电影作为通俗艺术,即使现实中发生的事件再夸张,还是需要添油加醋的加上一些改编,让电影更具有观众缘。 《萨利机长》是根据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1549号班机发生意外改编的电影,在说电影之前,我们可以先了解电影的强大阵容,导演是美国著名的正派硬骨头特林特伊斯特伍德,拍过《廊桥遗梦》等经典著作。主演则有我们熟悉的汤姆汉克斯主演,他的作品就不用多做介绍了,是好莱坞的常青树。不过近几年作品平平。而且巧的是大部分都和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有关,比如《飞利浦船长》和《间谍之桥》。 电影当然是值得推荐一看的,在美国上映到截稿期,被某些刊物评为近期最受好评的电影,票房也一路攀升,在国内外电影平台评分也非常的高。同时也能感觉到影片是奥斯卡种子选手。 影片改编自1549号航班事件,是由一班美国全美航空公司由纽约市拉瓜迪亚机场起飞,飞往华盛顿州西塔克西雅图-塔科马国际机场的每日定期国内客运航班。2009年1月15日,一架空中客车A320-214负责该航线,在起飞爬升过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击,导致两个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驾驶舱机组人员在确认无法到达附近的2个机场后,决定于哈德逊河河面进行迫降。结果是机上共155人全数生还,该事件也被称为“哈德逊奇迹”。 影片气质古典稳重,没有刻意去煽情也没有过多的表现动作特效场面,点到为止,重点放在事后讨论机长是否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也就是重点放在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和机长之间的博弈上。影片的核心也就是在讨论,萨利机长的举动,是英雄,还是骗子。 下面我们根据影片的剧情,分别来看看电影和真实事件中的出入。 在2009年1月15日下午3点26分,飞机在纽约拉瓜迪亚机场起飞。但起飞一分钟左右,机长向机场控制塔报告,指飞机上两具引擎都遭受鸟击而失去动力,要求立即折返机场。机场方面随即指示1549号班机立即折返,但萨利机长发现不能掉头折返机场,于是准备安排客机飞往新泽西的泰特伯勒机场作紧急降落;但其后机长又发现当时飞机的高度及下降速率,无法让客机安全降落于泰特伯勒机场。于是,机长决定避开人烟稠密地区,冒险让客机紧急降落在贯穿纽约市的哈德逊河上。 这些都在电影里比较真实的得到呈现,只是在电影中飞机在与河面撞击的最后一刻,依然能清楚的听到塔台的声音。而真实情况里塔台在机长告知即将迫降在哈德逊河23秒后失去就班机联系。这个和真实有些许出入。 飞机迫降在河面之后,由于撞击过大导致货舱门以及飞机后门被水撞开,接近0度的水瞬间涌进飞机。此时飞机上的人保持秩序让年幼小孩或妇女先下飞机,然后在河面等待救援,在等待救援的时间里。所有人都停留在救生艇没有乱动。 而在影片中,一位男的因为感觉自己离岸边还挺近的,于是直接跳进河里想靠着自己的本事游过去。但too young too simple . 在纽约的大冬天冬游,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另外还有一个女的也自己跳进水里,最后被直升飞机的消防员救下。这些在真实发生的事件里都没有。 萨利机长被认定为在事故几周后一直有创伤心理压力紧张后群症。出现幻觉和失眠。经常感觉自己往下坠。影片通过各种夸张的特效手法真实还原展现。影片的一开始就是萨利机长做的一个噩梦,这个梦是他按照塔台的要求想飞回地面机场迫降结果没有成功撞向了大楼。而真实情况萨利机长当让没有做过这种梦了。这只是影片开头为了吸引人而做的一个特效炫技。 而在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的内部调查里,远比影片要来的繁琐和细致。恨不得把你所有的档案都拿出来调查。但影片为了增加戏剧性,稍微把NTSB设为了和萨利机长的对立面,没有了感性,所有问题都咄咄逼人,并且一开始就有认定萨利机长把飞机迫降在河面反而让乘客更危险。而在真实情况里,NTSB对萨利机长和副机长提出的问题都是有理有据的,并没有故意抓萨利机长的小辫子或者不承认萨利机长的英勇冷静行为。 在这里科普一下,飞机如果发生事故,能迫降在地面绝对不会选择迫降在水里。迫降水里一定是下下策。大家可以试想一下,一个有轮子的飞机降落在专门铺好的跑道好还是落在软软的水面好。而且飞机迫降在水面以后,飞机会在数分钟内迅速沉没。更重要的是,迫降在地面是为了更方便后期的救援。而救援的时间,就是决定生还者的黄金时间。 在影片最后的公开听证会上,大家开始online在线去看电脑模拟和人为模拟1549航班双引擎实效的状态下,是否可以成功迫降在两个靠近的地面机场。都得到成功验证可以迫降在地面机场。而此时萨利机长开始发飙说飞机被鸟撞击后你们马上飞回地面,这样做根本没有加上人为紧张时间和考虑反应时间,当然可以成功飞回地面。于是NTSB才加上35秒的反应时间,从而验证得出,唯一的迫降选择,只能是哈德逊河。 这是影片和真实情况出入最大的地方,因为影片把NTSB设定成是对萨利机长有敌意的一方,所以各种不谨慎不考虑不作为都放在了NTSB以烘托萨利机长的伟大,但真实情况是NTSB早就把反应时间和人为因素考虑进去,整个听证会其实都是非常严肃和理性的。当然真实情况NTSB还质疑为何当时选择河面迫降的时候萨利机长没有开启飞机水面迫降装置。 当然了,这些都不排除萨利机长因为这一飞机事故成为了美国英雄。 总体来说,影片的对真实事件的还原度已经非常高了。汤姆汉克斯为了表现出现实生活中真实机长的害羞和冷静,在整部影片的表演上表情和动作都没有太大的起伏,以不变应万变,把影片的重点放在对事件的陈述和思考上,而不是让个人表演去先声夺人。这沉稳的表演手法更让影片有纪实的味道。 很多人也会在看完影片后说,人都全部生还了为何还要这么刁难机长,其实正是因为有这些严谨的机构和严肃没有情感的条款和规章制度,才能为将来减少更多的灾难做防御,以及增加经验,取长补短。 质疑本身,往往就是进步和发掘真相的动力。对于一起事故而言,更是如此。 (文字为原创,资料搜索网络和维基百科,如和大家看过的一些纪录片或者寻找的资料有出入谢谢指正,当然,如要喷请轻喷:)真相只有一个,但我也不是当事人,所以只能尽量搜集资料还原给大家)
支持我的话还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大聪看电影
5 ) 这样的英雄主义电影真是喜闻乐见
发现汉克斯大叔最近的戏路都是演看似平凡却顶天立地的英雄呀——菲利普船长、间谍之桥、Sully.
每一个都不让人失望。
这部电影好看的两个重点,一是这是以真实发生的事件为题材的,观众看的时候非常能够代入角色,二是导演的叙事手法把一件208秒的空难事件前后穿插得恰到好处,没有一秒钟废镜头,人物刻画几乎完全基于事实,情绪表达很克制,反而有非常震撼的效果。
这样的英雄主义电影真是喜闻乐见。
看完跑去把US Airways 1549空难报告找来看了一下。影片在叙事的细节上反映得很准确。只是最后模拟飞行安全回到机场的实测数据是8/15,也就是说15次人类模拟飞行只有8次成功,这还是没有35秒反应时间的情境下。而最后加入35秒的反应时间后,只模拟了一次,失败。
我相信写书的Sully的确充满了文中的压力和委屈,调查结果的确也证明了这是一个充满经验和安全意识的好机长,用自己40年的飞行经验救了155条生命。这是个美满大结局。更震撼我的是,一场无人罹难的空难,事故调查却不自动assume机长的英雄行为,而是仔细通过工程师机器模拟和人工模拟判定是否有人为错误,是对每个乘客和以后的乘客负责的行为。这对比起我们死伤动辄上百的各种天灾人祸到如今仍然无从知晓真实原因和咎责,还真是蛮鲜明的……
这件事故的最终真相很简单——排除人为因素,有超过一半可能可以毫发无损地回到机场跑道。但是在花费了一些时间重启无效、呼叫塔台MayDay和找跑到过后,机长Sully做了迅速的分析,靠经验确定不可返回,水上降落。客观上这是第二好结果(因为水上降落也许也不超过50%的幸存率),但由于机长的判断和技术,成为了可能的最好结果。
人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同看电影的朋友说,他遇到紧急事件会思考ABCD几种方案,从而选出最合适的方案执行,思考的过程当然占用时间。我通常却根本都不会仔细想B方案,大约比较A\B两个念头后,马上迅速抛弃B,全心执行A方案。有可能最后回过头看A方案不是最好的,但是结果通常还算满意。
大致人的思维方式也和性格相关。深思熟虑派和立马行动派,都会在一些领域体现出优势来。恰巧我和朋友工作性质分别正好也是如此。很有可能是性格->选择工作->性格优化工作->工作巩固性格。
片尾机长和乘客的花絮很让人动容,能共同经历灾难的幸存者都会有special bonding,相信经历此事当事人的人生都因此发生了积极大于消极的扭转。
每次乘机前我都会再梳理一遍自己的遗嘱,发给律师。其实准备好死的人,都会懂得如何积极生活。
6 ) 《萨利机长》与真实的萨伦伯格和他的1549
《萨利机长》这部片子看了好几遍,本想着赶在昨天国内首映的时候趁热新鲜发表出来。但几次电脑打开却不知道怎么下笔。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影片根据2009年真实事件改变,涉及一个真实世界的英雄和155个鲜活的生命,所以即使整部影片只有短短96分钟,但情节紧张,看下来一点都不轻松。还记得当年看到该事件的报道是相当震撼的。要知道相对于其它交通工具而言飞机算是安全系数最高的,只是一旦遇上事故,都是惨痛的大事故,几乎没有什么逃生机会。
清晰地记得自己有次坐飞机准备在昆明机场着陆,下降过程中突遇强对流颠簸,整个飞机直接往下骤降一段距离,整个飞机一片惊叫。大气不敢出地想国内航空业很久没出大事故,不会该是我运气这么好的摊上了吧,人是无助的。
影片一开始萨利机长(汤姆·汉克斯饰)从噩梦中惊醒,梦见他驾驶的飞机在穿过高楼林立地楼宇后,撞向其中一幢,火光四起。随后与NTSB调查人员面谈,轻松开始,沉重收尾,一开始就将NTSB调查人员与萨利放到了对立面。
全美航空1549航班2009年1月15日从纽约拉瓜迪亚机场飞往北卡罗莱纳州夏洛特,起飞2分钟后遭遇飞鸟袭击,双发动机损毁。与塔台通话后,机长发现高度和速度不够安全返回后,决定紧急迫降在哈德逊河上。水面降落的危险性比路面降落更危险,没有跑到可以缓冲飞机都撞击力,瞬间冲击力或者任何入水角度有误都有可能造成机毁人亡。但机长做到了,虽然飞机严重损坏,但只有个别乘客受伤,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没有一个死亡。
如果就此打住,机长完全就是一个临危不乱的英雄形象,但编剧仅以这个大事件为一个点的切入。
整部电影主要是围绕NTSB调查展开,NTSB人员向机长以及副机长询问时用的词是crash,而机长立即纠正是water landing,气氛开始慢慢紧张起来。NTSB调查员询问了一些列私人问题,比如飞行前睡眠状况,是否有饮酒,以及家庭状况。暗示是否有可能是机长健康状况有问题,有数据显示全球有30%的航空事故与飞行员有关。
随后NTSB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后举行听证会,听证会上说有足够的数据证实航班当时是能够顺利返回拉瓜迪亚机场,并安排飞行员按照当时数据进行模拟操作,结果都显示都可以让飞机完好无损的安全返回机场。
那么萨利机长到底是临危不乱的真英雄还是欺世盗名拿机上155条人命冒险的骗子(150名乘客,3名服务人员,1名机长和1名副机长)?
因为是真实事件改编,我查了真实的萨利机长和NTSB这个简称翻了翻甚至那份长达213页的相关调查报告。
萨利机长全名:Chesley Burnett Sullenberger III,细心的你也许能在编剧一栏找到他的名字,没错此影片他是有参与编写的,退伍后老爷子转战文化界。关于飞机起飞到迫降水面以及被救援的确实都是真实事件。事件发生后小布什致电给他感谢他救了乘客性命,刚当选的奥巴马邀请萨利和同机组人员参加他于2009年1月20日举行对就职典礼。1月22日机长以及机组成员被授予大师勋章。1月26日美国参议院通过决议,承认并藏赞了萨利机长,同机组成员,乘客以及所有参与救援的群众。这也表达了美国主流媒体或群体对此事件对态度,这点从电影中也能看得出来。广大群众对他是毫不掩饰对称赞,崇拜和喜爱,加上美国本来就是一个热情对国家,随时随地萨利都能收到来自于陌生人对称赞和亲吻。
他自己也坦诚在事故后几周内,他一直遭受睡眠和幻觉问题的影响。这点在电影中也是能找到对应地方的。他被《时代》周刊评为2009年“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中“Heroes and Icons”仅次于Michelle Obama第二位英雄人物。
NTSB美国国家运输全球委员会(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afety Board)的英文缩写。成立于1967年,总部位于华盛顿,美国联邦政府独立机构。负责航空,公路,铁路,水路以及管线等事故调查。他们的使命是调查事故,确定事故发生时的条件和环境,事故的可能原因,并提出预案以防止同类事故的建议,为美国各州的事故调查提供帮助。
针对哈德逊河迫降事故,NTSB花了15个月的时间进行调查取证和实验室反复模拟。事发当天开始调查,2009年1月23日打捞起在着陆过程中损失的左侧发动机,随后在实验室确认发现鸟的羽毛,6月9日召开3天的听证会,次年5月4日才发布了调查结果,仅调查报告就长达213页。宣布此次事故为意外事件,最终裁定萨利当时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在NTSB的时候报告里还讨论了航空事件中相关生存问题,如乘客准备承担撞击姿势,救生筏,救生衣存放,取出和穿上,起飞前的安全教育,发动机入口面积大小建议,要求飞机涡轮制造商开发检查清单以应对低高度上发生的双发动机故障的方法,要求美国联邦制定相关法规经营者需为飞行员提供相关培训水上。这些安全建议都分别上交给了美国联邦航空局、美国农业部和欧洲航空安全局。这些研究调查和建议至今还影响着现在的航空业。
正是NTSB严苛的调查程序,随着调查一点点的深入,萨利机长和副驾驶从起飞前72小时开始所有的一举一动都被放大来看。而萨利扛住了所有调查,成为名副其实的英雄。包括他返回飞行舱取飞机航空日志离开前,确实如电影所描述是最后一个离开飞机,并进入机舱反复确认所有人已撤离。
影片虽然与真实事件有些微差别,但大部分还是尊重历史的。该事件被称为"哈德逊河奇迹",至今还是空难史上五大生还奇迹之一。
真实的NTSB与Sully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可能我们无从知晓,但在NTSB官网上我们现在还能看得到以下报告。
“机组人员的迅速行动和安全设备起了一定作用,迫降于哈德逊河挽救了全美航空1549航班上所有乘客性命。”
一个国家能同时拥有NTSB和萨利是值得骄傲的。国家的伟大程度并不是靠单方面自上而下宣传的,反思某些国家在涉及百姓真正权益甚至身家性命的态度。比如同样是交通运输部应当负责的2011年7.23温州高铁事故,40人死亡,172人受伤。相关部门在2011年12月29日,事发后5个月发布了调查报告。
“列控中心设备仍按照熔断前无车占用状态进行控制输出,致使温州南站列控中心设备控制的区间信号机错误升级保持绿灯状态。”
虽然挖出一堆的贪官污吏,草菅人命者,但更多的呢?几天之后一切风平浪静,似乎不曾发生过。
虽然好像事故调查给机长带来的压力山大,但是这样一个无人死亡的空难事故如此尽职尽责的调查听证,简直是把那些数百人死伤却连事发原因都还不清楚的天灾人祸比到无地自容了吧。
有人来表扬你这辈子最惨的一天?!机长和副机长却拍肩膀跟对方说,我们很棒。按设想,电影似乎会把迫降当做高潮场面处理,但片子却把听证会处理成了高潮,借助闪回,力度惊人。很多人不满的地方,不像灾难片啊不够高大全啊不惊险啊,正好是这部电影最特殊的。真实就是那么淡定从容,人家就是上班而已
看到结尾想鼓掌那种,你们需要英雄,我就打造一个英雄。东木头的叙事很出色,有悬念有挣扎,然后还很热血。主旋律拍成这样也是厉害,一个成功的美国英雄,看完真是肃然起敬。主角分明是东木头自己,一个人老不服输的孤独牛仔。
汤姆汉克斯总能逮到机会跑两步
我仿佛触摸到了东木头的灵魂!英雄主义是一种极致的浪漫,再冷静理智也甩不掉的那种浪漫。然而推脱谦虚自我反思则是纯粹的矫情。换我肯定大把大把往里垫交响乐,东木老头真的很自持了。瞧不起这种浪漫的人真叫人鄙视。
格局虽小,但意外地一点都不闷,因为节奏和结构确实都很好。全片情感都很克制,甚至于说因为收尾这么好,都让我觉得这个英雄主义的故事还有拔更高的可能……不过片尾字幕还是主旋律得太刻意了,真可惜。纽约的夜晚真的很美,但这城市让人疲倦,Sully大概只属于冬天的河。
比想象中好,尤其结尾干脆不拖泥带水,掷地有声,没有陷入英雄主义和美国好大全的俗套。通篇都保持了紧张感,叙事赞。东木收敛了,没有拍成孤胆英雄一人对抗全世界,这样就很好。
“所有事情都与时机有关,你可能做出任何选择” 机长下机前,最后瞅几眼自己的驾驶舱,他不知道这对于他以后意味着什么,但可能就是永别的最后一眼。克林特用最冷静克制的拍摄手法,清晰简单的还原事故和争议,那种真实的力量和人性直击人心。任何选择都值得尊敬。86岁的老东木,看一部少一部。
片尾机长本人的气质风度让Tom Hanks都黯然失色。
萨利拯救了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成为了大英雄。然而NTSB(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却表示: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飞机可以成功返回拉瓜迪亚机场,所以萨拉迫降哈德逊河是错误的。萨利不是救了大家,而是做了一个危及所有人性命的决定。NTSB对萨利的质疑,以及萨利证实自己的清白都是原型事件中没有的,是电影原创的剧情。但是观众并没有因为导演加入了原本并不存在的剧情而打差评,反而觉得影片将制度和人性的冲突探讨得入木三分。导演并不是刻意加入一个反派来和萨利唱反调,NTSB只是在做分内工作。规矩不能坏,哪怕是救了人也不能坏了规矩,一个特例不能代表制度不对,不可能因为一个特立而改变整个制度。如果不遵循规章制度,这一次救了人,下一次就可能害人。思想有正反,观点无对错。萨利有他的道理,NTSB也有他的道理,拍得很有深度。
一天内看完<但丁密码><萨利机长>,想说Tom Hanks跟翡冷翠威尼斯一样,特么也是人类瑰宝啊!这样一张刻着“演什么像什么,演什么是什么”的熟人脸,想再看个至少30年。还有东木老爷子,也看一部少一部,咱们就且看且珍惜吧。能把一个“空中浩劫”的题材不往煽情商业大片方向拍,始终压着讲,也是难得。
名词解释。Captain:队长,船长,机长。简而言之,汤姆汉克斯。
剧情扎实有力 没有刻意营造机长的英雄形象 只是不停地用事实说话 他在最危急的时刻做出了最艰难的决定 由此带来非难和名誉却是很难招架得住的 片尾花絮中机长本人出现 讲真 真的好帅
汉克斯下一部要开高铁了吗
坐在昨天影院相同的位置,昨晚梅尔·吉布森救了75人,今夜东木救了155人。我选的位置不错。
男主老婆就那么寥寥几个电话的情节居然都能显得那么讨厌!
能冲进最好的“后911电影”TOP5,叹为观止。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的高效精准。欢乐合唱团KURT的爸爸和基友都在里面也是缘分。
上了班之后越来越觉得,这个时代最难得也是最迷人的是professionalism, discipline, order, focus 和solution-driven这些在学生时代被认为是最不酷的乖学生才有的特质。
他做出了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行为,人们却想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大概明白为什么东木要拍这片了,完全就是人对抗命运的古希腊史诗题材啊。灵活多变的剪辑,沉稳大气的叙事,东木的状态一直在线。嫌太学院?自己回家吞炭。
86岁的Eastwood老师又一次教导大家,拍热门事件真实人物,首先拒绝流水账,拒绝人格美图秀秀,去尽可能的挖掘人物矛盾和剧力冲突,再顺便再加点幽默俏皮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