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女主唯一不理解的就是她为什么出卖Eric?Eric这位亚裔领导就很贴切印象中国传统“师父”的角色,脾气差嘴贱但给实实在在的好处和指引,这是女主非常受用的。而像女主这种设定非常聪明机警的人怎么就没意识到白人女领导是在借她搞办公室政治呢?女领导们虽然嘴上说为了更好的企业文化 搞women power,谋的则是一己之私,限制下属的发挥,女主跟她们干图啥啊到底???因为很显然,女主和Eric是一类人啊,是那种讲究竞争,野性,博弈的人,而非在乎各种乱七八糟主义的典型白人,所以她做的这个决策让我觉得这跟她的角色背景很不一致。
还有就是意识到一个做生意的事。Eric这个人脾气超差不可理喻,他从出差回到岗位后看到实习生在接他的电话时,他反应超大质问谁让你接我的电话了?但我觉得这正说明了为什么这种人能在被搞走后又回来。其他人走就走了,而Eric走就会带走公司大部头业务,这是因为相较于其他人只是普通地服务客户,只有Eric是专注于让自己在客户那里建立不可替代性。所以别人接他电话可能是很小很正常的事,但对他来说这份声誉作为他吃饭的家伙是最经不起打破的。
如题,看到最后一集,我算知道这部剧主要是想干嘛了,找了一个长得跟屎一样丑,颜色都跟屎一样的女主,演一个碧池,经典长一副黑皮然后开局所有人直接理所应当欠她一千万,莫名其妙的对她好,剧中最帅的男主想跟她约会,学历造假进投行,被发现后毛事没有,年终奖还给她双倍,所有上司都莫名其妙的喜欢她,护着她,即使她一再犯错,比如前脚在厕所里搞砸了自己上司和性侵过他的女老板的生意,她的上司勃然大怒之后,后脚第二天在裁员大会上居然还帮她说话,给她机会,然后这死黑闺女直接过河拆桥,亲手送走自己上司,6666666,WTF???,是这世界太疯狂还是我不够疯狂?
这么安排剧情除了政治正确,我不懂还能是什么原因,就是想要宣扬那种“啊我们绝对不会歧视黑人,你看我们所有人白人印裔亚裔都护着她,黑人学历造假都无所谓,只要你努力反而奖金双倍,机会应当属于所有人;啊你不也需要样貌焦虑,你看这个尼哥长得好像一坨屎上面撒了一堆烤焦的麻花,还不是有帅哥愿意和她约会......”
不是我对黑人恶语相向,是真的没必要这样硬搞政治正确吧,好好的一部投行风云,看得有点恶心了,就像迪士尼那美人鱼你非找个黑不溜秋的黑人来演,黑人群体自己都看不下去了,你找个亚洲人演美国队长我也看不下去啊。正常一点不好吗?非要搞得好像全世界的人生下来就欠着黑人钱一样,而且你如果非要安排这种角色,你能不能找个稍微能看一点的角色来演,起码我不会因为她的相貌在看剧的时候嗦粉被呛到。
我看剧只要写评价基本都是五星,因为不好看的我压根没兴趣写任何东西。我对这部剧其他的部分完全好评,但就因为那坨黑屎,就因为她一个人,减两星。
【本文同步微信公众号风和日丽(singthelife),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每周一我特别渴望给自己打些现实款鸡血,先苦后甜地过完新的一周,张弛有度,不必过于紧绷。
看看那些努力的人是如何发光的,当给自己一些鼓励或者警醒,清醒地控制自己的平稳和均衡,不用力过猛,更不必透支。
HBO新剧《投行风云》适合前半周给自己打点鸡血,看看这个行业的社畜是如何坚挺的,摘选出适合自己的职场硬货,剔掉那些自我毁灭的雷区。
我们之前推荐过一部德国金融剧叫《坏银行》,画风冷峻,看着有点不寒而栗。
这部《投行风云》依然是一片惨烈,第一集就是新人猝死。
本剧描述了投行新人们的奋斗史,没啥主角光环,每一集都是职场典型案例。
这是一位很卖力,也很有表现欲的新同事,他觉得在公司待得越久,加班越狠,越能给自己贴金。
他还把加班当成一种提高身价的资本,对于同事的友善规劝嗤之以鼻。
对对对,我们当年刚做公关的时候就知道如何精算自己的时薪了,如果你从事的也是加班严重的工作,请随时计算自己的时薪。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从他身上依然能看到一些曾经共事过的熟悉身影——把透支身体当成一种炫耀的资本,并且强加给其他人。
投行加班熬夜很常见,就像做公关广告一样,都属于披星戴月熬工龄。
他晚上不回家,一个人在办公室拼,熬不住了就去洗手间隔间打地铺,这时候工牌还会发出报警声,提醒主人:您的工作时长超标了。(他已经连续48小时没离开公司了)
他甚至还会给自己安排各种工作列表外的活儿,原以为会赢得领导的赞扬,结果被斥责:别做无用功。
新人为了突出个人存在感,各种胡乱式给自己塞任务,显得自己能干给力,而这些活儿在领导眼里都属于不必要的。
刚上班,就强行给自己塞难度和压力,好景不长,这位新同事猝死。
领导也有问题,她看新人这么没有原则地拼,就临时给他加了重任,加速了新人的透支和衰竭。
他自以为是的「用力过猛」也会得到垂青,只不过是帮领导做嫁衣而已。
员工猝死也暴露出资本家的嘴脸,公司接受内部调查,还想从死者是否有其他疾病的角度入手,这样公司就可以不必担责任。
我从来就不属于那种愿意用自我透支来置换前程似锦的人,当然,做我们这一行的,总要经历几年全年打包卖给公司的无奈岁月,按照投入产出比计算,我们拿到的时薪真的太卑微了。
年轻时加班猛烈,我们不会忘记在朋友圈刷加班的存在感,那也是做给领导看的。会叫的娃有奶喝,年底加薪的时候,可能领导会看着平日里我们老黄牛式的付出,给予一些恩惠。这大概就是我们年轻时加班的实惠之处了,当自己不够强大的时候,加班可能是一种自我麻木的安慰。
但不要选择无意义加班,活儿做好了,赶紧回家,确保每一分钟的加班都是有效的。
我曾经有一个领导,他不算我直接领导,只是有一次项目合作,他临时lead我们项目。
他属于那种把自我透支当成自身业绩的人,并且他要强塞给所有人,让所有人不顾一切地透支。
他不休息,他不睡觉,我们也别想休息。
他身上的最大标签就是:任劳任怨,百折不挠,在无止境的加班透支中熬出璀璨业绩。有些老板也喜欢这种透支卖命的下属,然后恶性循环,营造出极端的加班文化。
和他对接工作之前,我还没啥顾虑,想着就是常规式的加班熬夜,大家按照既定时间截点完成每一个小目标,无非就是一个月的缺觉之旅。熬夜是吃青春饭的活儿,25岁之前,我可以轻松熬夜,熬出水嫩肌肤,过了25岁,熬夜的恢复期就变得更长了。
我熬夜的仪式感很足,那会儿再缺觉,都会每天用电饭煲在家煮好银耳粥,泡好黄芪水,这些都是我10年前打拼时候的神器,我甚至自我安慰地把「熬夜」当成「拍夜戏」,越苦越要入戏,入戏就是要记住自己的角色,角色就是工作的责任感。
有这些养生以及精神安慰,必熬的夜似乎看起来没有那么苦涩。
这位领导比我想象的恐怖,他给我们制定的时间截点过于苛刻,比如一般发布会前夜,我们再缺觉,回家洗洗睡睡三四个小时的回血时间还是有的。这位大哥可不,他硬是要求我只有一个多小时的回血时间,相当于我从公司回家,洗个澡,马上就要去活动现场。
我和他争取多一个小时,他不同意。
从当时项目的执行周期来看,他多给我一个小时回去休息完全是可行的,东西都已经准备好了,提前那么早去活动现场也是浪费时间。
但这些,和他说没用,这位领导从来都是这么压榨时间的,可能他觉得这种走火入魔式的苛刻是自己的工作勋章。
我万念俱灰地回家,那会儿已经是凌晨四点多了,火速洗漱一番,给自己定了四五个闹钟,我实在太累了,前面近一个月都严重缺觉,我就想着洗完澡眯一刻钟。
结果,我就这么睡过去了,比规定时间晚到了一小时。
和我同时睡过头的还有另一个同事,他也是透支得不行。
我真的不是故意睡过头的,从执行结果看,我晚一个小时到现场,根本没有任何影响。我真的不清楚,为何这位领导一定要这么毫不留情地压缩我们的休息时间,本身大家已经累到不行。
后面大家项目都执行得不错,客户满意,皆大欢喜。
若干年后,我从老同事口中听到了当时那位领导对我的评价,他到处和人说我耍大牌,我不配合。
我只能苦笑,但我非常庆幸人生只需和他合作这一次项目。
看完《投行风云》这段剧情,我立马想到当年这段风波,还好我非常清醒,从来不认为透支自己是一种博上位的方式。
我刚上班那会儿,也曾经天真地觉得自己加班拼搏,也许能博取领导的嘉奖,09年我负责一个大项目,上班地点离家很近,走路20分钟。曾经有一个月,我基本上是「朝九晚十二」的日常节奏,有一天晚上11点,领导还带着我去开会,开会的还有老外,领导让我做翻译。
感谢我诚实的身躯,我当下就晕乎乎的,坐在会议室里,感觉在地狱梦游,身体不由自主地晃动。
我属于秒睡型,只要疲倦了,站着坐着也能睡着。我反正当场就死机了,没法思考。
那一刻,我认清了这类领导的真面目:他们是冷血无情的,你死了,他们可能也不会有啥反应。
我二十出头的时候,就有了强烈的保命意识,虽然这个行业有很多身不由己,但我要学会合理拒绝。
而且透支过的健康,日后都要慢慢还的。
这些年,我身边有同行突然离世,岁数和我差不多,对我算是很大的警示。
前几年,我也经历过几次刻骨铭心的健康红灯,像急性肠胃炎,两天脱水瘦10斤的那种,然后没等元气恢复,我又跑出去参加了一场无效社交型聚会,不幸中招得了「面瘫」。
在我做完人生第一次脑部CT,再历经半个月的脸部针灸,我终于满血复活了。病来如山倒,恢复也快,可能我身体底子还不错,我始终没有放弃养生,我十几岁就开始捯饬养生,追求饮食健康平衡,那时候周围的同龄人都非常不解,如今看太值得了。
《投行风云》把社畜最惨烈的一面展示出来,比如猝死,比如职场霸凌……
有时候觉得一份工作如果这么不开心,即便平台好,上升期足,你真的没有退路了么?
当然有很多退路,因为在这个世界,你没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退一步,风景也不错。
本文始发于公众号金融职友(id: financefriend), 对金融及职场发展感兴趣的朋友欢迎关注。
HBO出新剧啦,终于把手伸向了金融社畜,这部投行风云讲述的是几个实习生来到了伦敦的顶级投行,并非费尽心思在充满着阶层斗争,毒品,性,权利,欲望,金钱,自负的公司文化下生存下来的故事。
职友在看了第一集后,还是觉得本剧对投行工作和生活有反应真实的一面。
职友以自己的投行生涯为回顾,来撸一遍剧里的几个人物和槽点,以及它反映的投行方方面面。
电影一开头就交代了5个投行实习生如何在竞争激烈的面试中脱颖而出,以及各自的背景和性格。
黑人女主Harper, 实习组为销售部门,少数族裔,大学一般,家境一般,通过自己的野心以及谈话当中的随机应变给面试官留下了深刻印象。
白人女主Yasmin, 实习组为销售部门,人美嘴甜,家境良好,专门做些给别人买咖啡带午餐的事情,来换取同事的好感。其实在美国投行界,长得漂亮的白人女生确实比较轻松,也比较融入,相比来说,少数族裔的同学们只能拼命拿出自己的实力和努力来留下来了。
白人男生Robert, 实习组为交易部门,家境良好,金发,长相帅气(职友觉得太油腻),投机取巧的选择了地理作为自己的专业.
黑人男主Gus,实习组为投行部门,半路精英学校,聪明,话不多,看着很冷漠,做事有自己的想法。
印度男主Hari ,实习组为投行部门,家境一般,内心敏感,很刻苦,奋斗逼。注意他说的一句话,“为了工作都可以”,也暗示了他后来的命运。
其实电影当中角色非常政治正确,而现实中欧美投行多数是白人男生女生,然后是印度裔,华人女生数量超过华人男生数量,很多复杂的技术性活都由华人以及印度裔承担。就基本没看到几个黑人同事,或者因为diversity hire (多元化要求)而放在不太重要的后台部门。现在趋势欧美影视剧如此注重政治正确,这剧里没有亚裔身影(除了Harper老板Eric)真是说不过去。
目标学校和非目标学校
对于华尔街投行看重血统的招生政策,是否为目标学校很重要。目标学校是指有很多校友毕业后去了华尔街,那么这所学校就会成为投行招生的重点学校。
这个并不是看学校排名决定的,除了美国的藤校外,也有一些私立或者公立学校虽然排名没那么靠前,但是由于众多校友在华尔街而成为目标学校。而不是目标学校的学生想要进入投行就很难了,因为投行并不会去该校招生,非目标学校的学生只能尽力去通过人际网络“Network”而拿到入场券,甚至哪怕进入投行后也会因为自己并非“纯血统”而遭受投行当中的派系歧视。这个稍后在剧中便会显示。
注意片中面试官(一般来说是该组的VP,MD)说的一句话。黑人女主Harper并不是来自重点学校。对于录取来说是很困难的 。
S&T&IBD
我们接下来看下主角们实习的组。主角们都在投行前台实习,统称业务部门。Sales & Trading 主要指交易部门,这里注意黑人女主Harper和白人男主Robert是对面坐的,Harper做的是销售部门,而Robert做的是交易部门,一般来说销售和交易部门紧密坐在一块。
整层楼都是交易部门,统称Trading floor (交易大厅)。交易大厅大多吵闹,由于很多工作的沟通需要站起来喊或者打电话完成。良心的说,如果性格不是很外向,去做S&T部门可能会比较难受,不一定受得了这样的工作形式。另外,承压能力要很好,因为手下的头寸规模很大,市场不好的时候亏损几百万美元也是有的。电影中女主主要交易国债和外汇。
接下来我们看下Hari和Gus所在的部门,IBD组。作为实习生,基本不要想着去做模型,基本功是做Pitch book,即50-100页之间的PPT主要阐述交易公司基本面,市场情况等。投行对Pitch book看得特别重,但老实说很多分析师反馈这是最无聊的一个环节,不可能对对方公司有深入的了解或者对市场有洞察,然而完成的时间又很紧,因此投行老人总是丢给实习生或者初级分析师去做,而自己则是给一些修改意见。
加班还是生活
华尔街由于过度加班文化一直饱受外界诟病。事实上,在职友大学的那几年,几乎每年都有几个不同投行的实习生由于加班猝死。后来华尔街开始了一系列整顿工作保障实习生的休息时间。
电影中的印度男主Hari, 就是一个学校一般,但是特别想留下来的 实习生。同样曾经有过如此历程的职友其实很了解也很同情他的心路历程。在投行同事中被排挤的他,为了显示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每天都没有回过家,累的话就吃点药然后去厕所睡一下。事实上这也不是电影的夸张,很多华尔街的投行实习生们,都经常加班到凌晨2点,然后回家洗个澡,换个衣服,睡个2小时,再回来上班的例子很多。
S&T的工作时间相对固定,股票市场下班后他们也就基本整理下自己手头的活和分析,7, 8点就下班了。而投行则是加班大户,原因是手头有好几个交易要忙的时候,有很多案头工作(例如Pitch book,例如模型)要做。而投行对案头工作的形式和语句又要一遍遍琢磨(卖方总是比买方辛苦),导致需要一遍遍不停地去调字体的颜色,字号大小,行间距等等。剧中印度裔就被要求一定要调成xx特定大小,有些老板就是对字体很有执着(但是买方并不在乎)。
投行内部文化
关于投行内部文化,这个真是每个投行都不一样。投行由于自身的高压工作方式,以及巨大金钱诱惑,因此会隐隐有着非常严苛的阶层观念。职场霸凌文化更是层出不穷。剧中白人男主所在的组就非常典型,自己的老板完全不和他说话,同组的老人又总是嘲笑他的穿着。看得出小哥也是蛮压抑的。对于实习生来说,投行老人会尽量显示自己友好的一面,但是背后又会显示自己的残酷。
职友在实习的时候另外组的实习生就被当面同组告知,同事很不喜欢他。如此直接的表达,确实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而有些投行的实习生留下来的机会特别少,则实习生之间更会互相背后插刀子。因此在进投行之前了解不同投行的文化也是很有必要。有些投行的小组文化还是耐撕的。
后面几集内容,职友和大家边看边聊。不过介于欧美剧后期注重排列组合狗血,不知投行风云后面会如何。
更多金融及职场发展好文,请关注公众号金融职友(id: financefriend)哦, 下回聊
《投行风云》(Industry)是一部以银行业为背景的2020年11月开始播出的电视剧,HBO和BBC出品,讲的是一群初入职场的毕业生在伦敦顶级投行Pierpoint & Co(虚构)打拼的故事。作为毕业后一直在伦敦从事投行/金融咨询工作的人,我想就个人及周边从业者的亲身经历来讲讲观后感。
真实性
整体感觉是真实的,尤其是气氛渲染、人物刻画、业务描述。创作者Mickey Down和Konrad Kay不愧是投行出来的。当然因为是电视剧drama,加了很多戏剧性,酒精、毒品、性都很夸张。为了收视率嘛,懂的懂的。
关于整晚工作、累了只在洗手间地上躺一会儿最后猝死的Hari,我觉得有夸张但没有过分偏离真实。IBD就是赶deadline,2015年高盛发过一个通知告诫投行夏季实习生不要在办公室过夜,可见日常情况。同为IBD新人的Gus眼光长远、懂得自我调节,看好。这里讲一件真事:2013年在伦敦美银投行部工作的实习生Moritz Erhardt于连续工作72小时后过劳死。之后银行有颁布措施缓解高压,但如今低级别员工压力依旧巨大。
在Hari死后对于同事冷酷的描写是极端情况下对金融业文化的抨击,公司里只谈工作,要哭,回家去哭(当然现实中投行还是有很多温暖的人的)。
6个月后RIF(Reduction in Force)强制裁减一半试用期毕业生。有些夸张,但投行确实有定期底层裁员机制,来给所有人紧迫感。比如美国投行摩根士丹利在2019年末裁员人数高达1500人。
专业性
入职三周的实习生被单独留下陪大客户,之后还一个电话拿下5亿大单这我看得也是很震惊。关于Harper的策略——以4%的收益率买入美国国债期权,理由是特朗普的骚操作和全面贸易战会有损美国地位,之后中国抛售美国国债导致利率上升。个人认为可能性不大,五年和十年期的美国国债在08金融危机后利率没到过4%,并且从国家利益角度考虑美国可以无限印钱然后对外输出防止通胀,不过这不失为一个好的交易想法。但这个Harper的不经讨论的拍脑袋决策在一个饭局和一个电话之后导致了5亿的下单(我:???)。
DCF (discounted cash flow)和WACC(weighted average cost of capital)模型都有提到。前者是估值的基本概念——以未来现金流倒推当下价值,后者是用于计算发债和发股组合下募集资金的成本。
IBD确实有Gus做的建模和Hari做的pitch这两个重要组成部分,“make sure the font is Helvetica 12 or the MD will freak”这种对字体格式的极致追求很真实——投行和咨询的pitch就是这么做的。
其他细节
交易员确实很忙,而且大多脾气不好,因为你做market making和trading环境就是这样,用业绩说话,不相关的都省了。有交易员十几二十年从没离开办公桌吃午饭以免错过大的市场波动,所以剧中办公桌前吃沙拉也很真实。
作为职场新人Robert穿西装不撕袖标(Ted Baker挺好呀,当年我刚进投行穿的是H&M)和Yasmin天天早上忙着给同事买咖啡都反映了新人的面貌。
一整晚在外面857——不太可能,因为高压工作下第二天工作状态会收到巨大影响。
第二集全组在酒吧聚餐挺有共鸣(没有吸毒啊喂,又来),还有Harper到处找合租也是觉得看到了自己(伦敦租房真的是太贵了)。
总结
总体真实不乏夸张的一部剧,值得一看。想入职投行等金融领域的同学们可以感受一下,但也不要被吓到。诱惑无处不在,投行也不例外,但最终怎么做取决于你自己。
Harper认为投行是“the closest thing to a meritocracy”。我认为,向你信仰的方向努力就好。
终于把第一季给看完了,感觉Daria和Yasmin才是现实金融圈里面有的打工女的形象吧。估计她俩都是家庭条件不错的(Yasmin不用说;Daria是哈佛商学院的,能读得起这个的至少是中产向上了),而且都是名校毕业,可还不是得在投行卷生卷死、面对一堆压着自己的琐事&同事上级依然努力挤出得体的微笑。。。。这才真实好么。
Harper的故事真的只能看看,路子太野了。就算是Eric这种同样野路子上来的领导,通常见到一个年轻版的自己也是不太敢用的。
我真的一边看一边能和Yasmin和Daria共情,这种被压制的新人、中层的状态,太能懂了。在金融行业就是这样的,想要上去,要么就真的牛逼的硬实力,要么能抱紧大佬的大腿站队(比如Daria站队Sara)。只是确实一边共情,一边嫌弃Daria,不喜欢男性特权政治,却自己搞少数群体办公室政治(但是咋办呢,政治正确的核心其实是不同立场的人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压根不是什么价值观);上了位就过河拆桥,把Harper的奖金收回了+在裁员前告诉Harper自己不会保她。Harper是什么人啊,大姐!你也太低估她了吧,就算你真的不想要她在你的团队里,好歹哄着她哄到裁员后,行不行!这一看就是管理方面很青涩啊。。。。
说实话,Daria和Yasmin这种中产、富家女出身,名校毕业根正苗红的投行人,和Eric、Harper这类底层起步以小搏大的人才肯定是处不到一块儿去的。Daria和Yasmin往往就是在事业上能稳健混到中等偏上,但是天花板就在那儿了,真的很难再冲上去;而Eric、Harper组的离散特别大,有人真的能大富大贵,有人却会因机缘巧合云端跌落。投行需要D&Y这种家境不错、有责任心、稳定的人来作为中坚力量,但是也需要Eric、Harper这样真的有才华,敢于博弈的人来帮投行做灰度比较高的高收益业务。
文章首发于深焦DeepFocus,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行风云 | 性、酒精和毒品之下
作者:特洛伊
微博/豆瓣:@dasisttroy
莉娜·邓纳姆在一次采访中提到:“我可能是最懂这个时代年轻人思想的创作者之一”。或许真是如此。早在2012年,邓纳姆自导自编并自演了《都市女孩》。通过描绘四个不同女生的都市生活,《都市女孩》横向展示了20岁年轻人在大都市中的愤怒、无助、迷茫和希望。邓纳姆作为一名女性创造者,非常善于从女性或少数群体视角单方向地展示社会群像,体现着非同寻常的人文色彩。人们常说《欲望都市》是女性的恋爱圣经、时尚宝典,时隔十年,邓纳姆代表80后群体发声,构建新一代年轻人的抽象社会,传递着当代青年的悲与喜。在《投行风云》里,作为制片兼导演的邓纳姆将故事群体转移至另一个更多元、更具有代表性,也更贴近现实的团体,讲述一个情感与职业交叉影响,充满性、酒精和毒品的都市故事。
2008年金融危机后,好莱坞电视编剧们纷纷将这个人间惨案看为另一个娱乐题材,在凸显现实无情的基础下,逐渐揭露着人间惨案背后的逻辑和阴谋。金融题材的故事常常围绕精英阶层的无形斗争展开,在一个个不见刀光剑影的竞争下,展露着精英阶层唯有的血性和暴力。《投行风云》的主角群体虽不是传统定义上的精英阶层,但在相对定义上他们都为精英阶层的候选人。在这类设置下,部分主角群体,比如哈珀,的人物走向是动态的,如一块橡皮泥,在多方作用下最终成型。同时,固态人物也在群体的磨合中逐渐融合,逐渐体现出人物的真实形象。不仅仅是人物性质,在人物背景构造上,《投行风云》也尝试触及多个不同社会背景,抛开金融剧集固定的精英阶层叙事,搭建一个阶级流动的新型叙事模型。
四位主角中戏份较多的哈珀便是《投行风云》的新型叙事者。她出身平凡,相貌平平,带着自卑心理和远大目标进入码点银行,凭借三倍努力一步步得到部门主管的欣赏。另外三位主角都出身高贵,背景雄厚,却分别拥有着各自致命的弱点——罗伯特工作能力较弱,古斯过于心高气傲,亚思敏则心薄性弱,这让他们在码点银行的比拼中频频遇难。哈珀和其他三位人物成功构造了在阶级上的比较,为剧集本身拥有的激烈竞争增加更戏剧性的元素,这一对三,偶尔二对二的暗中较劲让我们体会到更具象的阶层斗争和职场较量。阶级之间的差别将四位主角放在一个更混乱的大熔炉里,让他们碰撞、摩擦、融合并理解,本不应该出现在金融剧集里的人物发展扩大了以往剧集专一刻画的矛盾。
抛开特殊的人物设置,《投行风云》同样顾及了当今剧集应有的政治性。四位主角中,三位主角都为少数群体——黑人女性、男同性恋和二代移民,这同样为剧集中的阶级竞争提供了第二种叙事。在如今被白人男性主导的社会体系中,这类少数群体在一波又一波的筛选淘汰中,最终在金融丛林中获得一席之地,宣扬着少数群体在主流社会中的胜利。
哈珀和她主管艾瑞克的职场关系为这第二种叙事增添了另一番厚度。首先,美剧历史上亦敌亦友的异性关系少之又少,对这类关系刻画比较成功的有《广告狂人》中的唐和佩吉,以及《风骚律师》中的索尔和金。这类异性关系横架于两种性别认知之上,在无尽的道德、情感、价值博弈中取得一个平衡点,届时,双方已将对方待为精神上的陪伴,展示着男女两性关系中纯粹的美和信任。哈珀与艾瑞克则有往该方向发展的趋势,两人既为师徒,同为同事,利益关系在其间穿插,共同在日常的贸易斗争中追求平衡。他们的关系有力展现了剧集政治正确的立场,也展示了当今精英象牙塔的可攻克性。在参杂众多政治因素后,《投行风云》并没有将政治正确发挥到极致,而是将政治正确与背景现实融合,为人物铺陈一个更现实且更真实的职场道路,而非将政治中的正确复制粘贴至职场,描绘一帆风顺又平平无奇的职场经历,丰富了剧集的可观性。
金融类剧集往往搭建于一个特定群体。《亿万》瞄准的是中年职场精英,《继承》体现了家族在金钱、权力与个人之间的斗争,《投行风云》则定位于当代年轻人(一个片段显示哈珀出生年份为1998年,也就是目前刚入职场的95后)。因为邓纳姆擅长捕捉年轻一代的思想和行为,在这次实验中,她则将价值体现群体定位在社会职场的新生代。年轻一代时常会被前辈挂以“经验不足、浮躁、自傲”等负面标签,以表示对年轻一代的不信任,代代皆如此。而在剧集里,四位主角网状的发展路线全方位地体现了当代年轻人面对职场压力的韧劲和勤奋——哈珀努力调研,罗伯特捍卫导师地位,亚思敏容忍职场暴力,古斯守卫尊严。互不相同的四位主角以小见大地描写了当代年轻人进入职场后的矛盾状态,他们时而进取时而退缩,在心理建设上不断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一步一个脚印,打下属于自己的职场江山。《投行风云》是一个混合品,它冗杂了年轻一代所有烦恼和困惑,在性、酒精和毒品的副作用下,催化着职场矛盾、情感纠纷和生活琐碎共同的化学反应。
《投行风云》的表现形式则沿袭了传统该类题材剧集的手法。在亚当·麦凯执导的电影《大空头》和剧集《继承》里,麦凯惯用“突发聚焦”氏手法,不断将画面拉近,分秒之间扩大人物在剧情中的微变化,给出接二连三的特写,呈现一副赋有现实主义色彩的画面。迅速变化的镜头同样侧面反映了镜头下人物的情绪变化,仿佛人物情绪与镜头一样起伏不定,镜头语言转变为人物的第三语言,传递着人物形象在动荡中逐渐多面的主观意象。该镜头语言常被运用于纪录片中,目的是为了真实记录影像的细节,当被运用至金融题材剧集时,该镜头语言则显得更加地道,因为它不仅加强了剧集的现实性和客观性,同样拉近了剧集与观众的距离,为观众营造出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与镜头语言同作为表现形式的物质媒介——性、酒精和毒品,作为人物压力和情感宣泄的出口,反映着以伦敦为例子的现代都市生活。描绘都市生活最具体的方式则是展示闲暇生活的日常,这类表现手法在许多剧集和电影中都有体现。性、酒精和毒品在常人看来非常极端且及其不健康,但随着时间推进,进入当下社会,过大的压力迫使年轻人麻痹自己,在不存在的幻想里释放压力。直白的裸露镜头、吸毒场面和通宵狂欢的画面都是主角追寻第二自己的过程,特别是在性爱镜头里,更能体现角色之间权力的转变。剧集中罗伯特和亚思敏之间一直存在暧昧关系,逐渐升温的爱恋让他们有了更多的亲密接触;古斯和西奥,这对隐秘的同性恋情人,在职场上玩着紧张而又令人兴奋的猫鼠游戏。通过这些“不平衡”的性爱画面,我们则发现亚思敏始终处于权力上方,罗伯特处于下方,而处于游戏中的古斯则是猫,西奥则是鼠,展现了角色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剧集里大尺度画面有许多,但每个画面分别有它存在的意义,这些充满肾上腺素的画面串联在一起后,仿佛一块破碎的镜子,万花筒般得体现每个角色的一切,没有丝毫遗漏。诚然,过度放纵的镜头也许会对部分观众引起心理不适,但他们才是角色,或者是观众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不过在生活中,真实写照常常只被展示一半,另一半则藏在心里,而在剧集里,每个角色的白天黑夜都一览无遗。配上鼓点分明的蓝调音乐,聚焦于伦敦的《投行风云》实则是每个都市男孩女孩的生活复制品。
女主太劝退,且于行业剧而言抓马浓度过高… HBO!你就不能拿出拍硅谷的attitude来拍投行吗?
剧里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转角、每个工作内容熟悉到爆炸,啊,以前的自己好棒啊
这部剧真的很真实。坐标nyc,好多在投行的朋友都是凌晨两点下班,在citi做intern的朋友有时候昼夜不归。唉,都是金融民工,都是螺丝钉,何必选ibd呢。
一种难以名状的无聊和乏味,甚至都不像一部电视剧,像拍砸了的导演系毕业作品
挺无聊的,女主真的很烦,颜值低不说性格还很诡异,要死不活的感觉。Banking那么多drama活生生得拍成了真人秀和纪录片取各自缺点
就这?就这?就这?要不是eric太吸睛了要不是daria人设太丰满了要不是R&Y调情副线太有意思了冲这傻逼女主分分钟一星
《商科毕业生如何卷进金融行业》,投行券商就是这个样子,总有人想进去,总有人想出来。性、酒、钱,阶层跃迁不容易。看出来其实欧美大学生就业也挺卷的,卷法不同罢了。女主真欣赏不了。
入行十年的投行女,其中伦敦七年上海三年,剧情有些夸张,不准备追下去。上海的投行跟伦敦也是完全不同,毕竟金融方面...有待发展
看到每天上班走过无数遍的街出现在电视剧里 还是挺怀念伦敦的 看完这部剧就三点感想:1)感谢当年劝我别进投行的墨大教授 买方的公司文化确实舒服很多 2)站在场外指责别人真的很容易 自己站在局中里外不是人 就像Yasmin口口声声说Harper是个伪君子却不敢在RIF上说出自己的真心话 就像Harper看不起Yasmin的委曲求全却跟着Eric排挤走了Daria 3)女孩子在职场尤其是金融行业真的很难 很难融入职场文化 在男性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业极其难以切入核心圈 更神奇的是 男性习惯抱团相互包庇 女性反而更容易为了保护自己互相捅刀
我靠投行这么乱的吗(ノ=Д=)ノ┻━┻和长辈一起看的,场面相当尴尬
大约五分钟后你就会忘了英音因为这实在是太纽约了。野心升级,群像数量激增,豪华版升级套餐味道,骨子里依旧是她,无论那些小智慧还是恶熏熏白左气味。季终“死掉谁”是经典小悬念,人物组合的不同可能是留后路。专业部分不懂但感觉幼稚充满局外人的想象,我国的两次被出现说明无论喜不喜爱我们已经是版图里必然被触及而且有不小影响(至少市场)的一个小中心点了。后半段的一个情节说明调子不同了,不再是爱情喜剧。总之观望且期待,毕竟你知道看到那些有意识的“作者性”,我们就知道,Lena Dunham回来了。
Yasmin演员和Robert演员在ig发#YOBERTforever,好的这也是我想说的!!!
这片子我是推荐想挤进伦敦投行的孩子看的,投行血汗故事,第一集就来了个一心留在投行的社畜加班压力搞出过劳死。主角是没背景的奋斗逼,通过学历成绩造假挤进投行,没有任何合作共赢意识只有竞争意识,自私自利,拼命想留下,吃相极度难看,就是这种人在办公室政治里为了自己的利益坑害了栽培过她的上司。讽刺在同样奋斗逼,一心干活的第一集就累死了,给客户交易错了币种还耍一堆心眼的女主最后转正了。
第一季写得很乱,除了女主和富家妹还有老一辈的宫斗其他人物都没有生动的刻画。印象最佳的线是2个女中层打着女权主义虚伪幌子实际搞办公室政治搞minority,编剧真敢写
做完作业想着放松一下看个剧…没想到更焦虑了…
所以,黑人女主是怎么拿到女主角色的?完全不出彩,相貌身高平平,连妆都没有,其他角色目前还行。
好坏都是对比出来的,对待污点证人HARPER,ERIC发过脾气之后还能涨5万英镑年终奖,靠诱导HARPER做伪证、玩办公室政治搞掉强势的ERIC才新上位的原VP大姐,居然让HARPER退还多拿的2.5万英镑。投行这种业务能力代表一切的地方,ERIC显然不会那么简单被排挤掉,否则按照他那么跋扈的作风,MD这个位置根本做不了那么久。
这才是令人心“冻”的offer啊,四星观望
一个黑女主,学历造假,见风使舵,见谁都骗,但是能力出众,深得喜爱!政治正确?
那个留在办公室加班的,一定是中国人,如果不是,他一定是印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