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罗岩大人的快车
或者叫战俘列车,1965年出品的这部电影无疑是最出色的二战电影大片.在我的电影名单里他和血染雪山堡并列第一.看了不下十遍.这是属于70后的二战电影,80年代广电从FOX买了一堆或是人家半买半送的经典,让我们从铁道游击队直接进入了21TH.知道了战争也会这么精致这么美.
也许是技术的原因,我的印象里这部电影是黑白的.直到我费尽心思让人从英国给我带回了原版DVD,才发现这是彩色的故事.就象童年的梦,终于成真了.DVD拿在手里,心象被熨斗熨过一般.
2 ) 《大逃亡》:纳粹=笨蛋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46441227.html
这是一部很早就下载了的电影,能有四~五年了。本以为这是一部IMDB250系列的电影,兴高采烈的看完了。谁知道,此《大逃亡》不是彼《大逃亡》。我竟然把两部同为《大逃亡》的电影搞混了。列属于IMDB250的那一部英文名字是《The Great Escape》,我看得却是《Von Ryan's Express》,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中文名字都是《大逃亡》。我现在很郁闷,浪费了时间,看了一部本不属于IMDB250的老电影。只好重新下载1963年的那部,重新再看。这年头,竟然还会出现这样的事情,怪只怪那些把两部电影翻译成一个名字的人,不知道容易搞混吗?
根据影片的名字,可以推测出这部电影大致情节,讲述人们如何逃走的故事。1943年的意大利,在意大利战俘营里关押着很多英国士兵与少数几个美国兵。他们有分歧,英国人要越狱,美国人要好好活下去。没过多久,意大利投降了,德军占领了意大利。这些战俘们被德军抓获,送上了一列战俘火车。美国人的军衔最高,英国人只好听从美国军官指挥,在行驶的过程中,战俘们制服了德军头目,占领了火车,并骗过了很多德军,一路逃往瑞士。快到达瑞士时,他们遭到了德军的追击,战俘们在美国军官的带领下奋起反击。可是英勇的美国军官不幸被德军击毙,他死了却让很多人活着逃了出去,影片就此结束。
本片上映于1965年,虽然距今有一段时间了,但故事不落俗套,给了我很大的惊喜。电影的主线比较单一,就是他们如何逃走的过程。这个过程处处充满着悬念,战俘们如何摆脱德军的控制?如何占领火车?逃走的德军军官会有什么行动?战俘们逃往哪里?能不能越过米兰?最后能不能到达瑞士?情节引入入胜,很好的吸引住了观众。这样猜不到故事情节走向的电影,现在越来越少了,观看的过程很愉悦,是一种享受。总之,这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
可是那个年代的电影,避免不了人物的脸谱化、模式化。在本片中,则是把德国纳粹塑造成了一群群的笨蛋,意大利人是一帮害怕战争的胆小鬼与墙头草,英国人是顽固不化的老古板,美国人则是智勇双全、带领战俘们逃亡成功的就义英雄。丑化敌人,美化自己,而且还把美国人自己塑造成英雄的形象,实在让我无语。具体它们塑造的如何,我就不说了,一句话——不现实。这样模式化的人物形象,看起来我都想笑,就像我们现在电视里放的抗战片一样,日本鬼子总是傻傻的吃败仗,我们八路军则永远是英勇无畏的获得节节胜利。看来美国人也曾经有过这样一个阶段,只不过这种刻画人物的方式在欧美已经被淘汰。反观我们,却依然乐此不疲的使用着。我们还是停留在欧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平。
此外,电影中除了各种军队以及战斗场面外,还可以偶见一些意大利的风土人情。当他们来到罗马的时候,那些罗马的建筑,确实让人震撼。意大利丰富的文化,让人叹为观止。可惜这些画面不多,大多是一些野外的场景,如果能多一些城市内的景色就好了。本片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片尾时德军飞机攻击战俘列车的画面很真实,在那个年代可以拍摄出那么真实完美的空中画面,很了不起。从这些也可以看出,本片在那个年代应该属于大制作吧。
男主角Frank Sinatra是一位歌手,让我很惊讶。歌手来演电影,属于玩票性质。客观来说,他在本片的表演中规中矩,没有太出彩的表现,也不是很差。他给我留下的印象只有一张面无表情的脸,仅此而已。其余演员,一样没什么特别的印象,而且他们的资料网上也很少,不提也罢。
总之,一部好看的电影,当然好看指的的是情节好看,至于人物塑造什么的,就姑且笑之吧。
序列:0443
Von.Ryans.Express.1965.DUALAUDiO.DVDRiP.XViD.iNTERNAL-KiSS
2011-07-12
3 ) 一群勇敢的人
一群勇敢的人在战场上不幸被俘,但是这群失去武器的战士没有失去改变自己命运的决心,运用智慧,他们成了一群自我救赎的英雄
4 ) 战俘的自我救赎
由马克.罗布森执导的本片讲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美国军官(弗兰克.辛纳屈饰)潜入意大利的一个战俘营,率领六百名英国战俘乘火车逃亡。紧张惊险的战争动作片,外景在意大利实地拍摄。影片前以较缓慢的手法布伏线,但压轴的火车逃亡场面则有高度刺激效果
5 ) 假
要说一下这片。原因有二。一是通用性借口,为省空间视频看过就删,不记录几句很快就忘了。最近记性变差。二是之前在一篇粗略整理的关于火车叙事的影评里提到了本片,揶揄说片中的盟军战俘未能善用铁轨拒敌。当时是凭很早之前的印象说的,细节有所偏差。战俘最后的确用到了铁轨,只是没用来延迟敌车追击,而是拆后补前继续逃亡。问题就在这里。如果脑袋里真有铁轨这根筋,为什么不早早扒下车后的十几根铁轨让后面追击德国军列只有望断兴叹的份儿?
可绝不能如此!因为这不符合导演的创作理念:需要制造各式烈度可控程度递进的阶段性困难。正是在这一理念支配下,才有了顽固站在纳粹一边拜金女、看上去狡诈实则只为了黑货交易的盖世太保,以及威力“刚好”可以破坏前进道路却又不至将战俘列车彻底炸毁的德军飞机……
通常不愿意说一部电影假,但这片确实比较假。导演没能理解战俘逃亡这一特定战争题材的内在的真实与残酷,与类型片戏说手段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历史真实中,战俘当然也存在成功逃亡的可能。但在一个德军完控的地区,它必定是产生于各种荒诞到无趣的运气合力之下(战俘侥幸、德军官僚、渎职),而不可能是双方持续不断的斗智斗勇的结果。《虎口脱险》为什么能成为经典?就在于法国人很清楚这种故事不能当真去拍,当真拍一定会破绽百出。滑翔机都在往回飞了,德军的高射机枪还打不中?军官瞎了,竟然找个对眼做射手?……这样的情节在喜剧电影里属于十足的加分效果,在战俘列车这种类型的电影里却是致命败笔。很多主旋律电影(无论美、中)之所以不招人待见,并不一定是角色陈腐故事老套之故,更多还是导演不善把握针对特定题材的叙事风格所致。
6 ) 风格的混搭导致失味
很欢乐的“公路冒险”+“逃亡”模式。当年上映,应该说给了国内一次非常生动的战争题材电影教育;只不过,我们最终发现,唯一学到了的,就是编造“神剧”的厚脸皮。
现在回看,仍然津津有味;但是,也觉得这部片有一个最失败的地方。
一列满载盟军战俘的列车,从遍地德军的敌占区逃出:这个赤果果的“神剧”故事,决定了这部片子只能走喜剧样式。片中有很多与之吻合的桥段:战俘们脱光光烧掉衣服逼着监狱长发放新装,美军牧师扮成德国军官办签证,盖世太保强行上车居然是为了换取美国手表……神剧嘛,你就得这么神经、神气、神奇地整。
然而,电影似乎不敢放开手脚像《虎口脱险》那样一神到底;一种皱紧眉头审视战争的严肃态度,可以说一直左右着一切。约400名战俘躲在丛林废墟被德军发现,一下子就死了数十人;押上列车时伤员又全部被德军屠杀;德酋情妇虽有通敌之举但毕竟手上并无命案,结果因逃跑被战俘们灭口;最后我们的主角,集沧桑睿智、温柔宽厚于一身的成熟大叔,也命丧胜利大门的门槛外……
没错,这些情节确实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与罪恶;但你揉进一个明显是喜剧风格的故事里面,就带来了很多的压抑与痛惜,极大地破坏了风格的统一性、协调性。
假如有人日后重拍,我希望能够更欢乐一些。另外在结构安排上,监狱戏可以大力缩减,把篇幅多用在铁道上。像“破坏编组控制室”这一场,片中只有一个正在里面乱砸的场景;事实上,从摸掉警卫到进入控制室,大有文章可做,完全可以编出很多搞笑桥段的。
7 ) 铁道上的飞行员
《战俘列车》这部电影,让人想到惠特曼《我的船长!》,因为两者之间,都歌颂了男性的优秀品质,那就是:坚毅,勇敢,果断,刚强,忠诚,豪放,以及男子汉之间的信任。这些男人本应具有的秉性,在这个伪娘当道,人妖横行的性征紊乱世道,却日渐稀少,值得电影公司和教育机构把这部60年代的老片翻找出来,认真观摩,以重塑社会环境。在影片中,传奇歌手Frank Sinatra饰演了一位美军飞行员赖恩,因飞机被防空炮火击毁坠地,而被关入意大利的战俘营,他的到来,即刻改变了原先紧张的氛围:因英国战俘的最高长官被狱方虐致死,导致双方陷入紧张的对峙。而赖恩因他的上校军衔最高,取得了战俘中的领导权。他随即主动与狱方交涉,改善僵硬的关系,使伤员能得到治疗,食品能够保障,浴室重新开放。在此过程中,还要处理与部下关于越狱的意见分歧,英国人认为那怕逃出一个,都是胜利。赖恩却认为不计成本及希望不大的行动,只会造成更多伤害,表示反对,由此误会发生,产生隔阂,以致众人视他为懦夫。不过后来为替战友争取更多人道待遇,不惜开罪意大利人而被关入黑屋受罚,由此才得到大家的尊敬。
但以上战俘营中的风云,只是前序,此片的重头戏,是在离狱后,赖恩上校率领着几百名战俘,控制了一辆火车,准备集体奔卦自由之地——中立国端士。但在后有德兵追击,前有重重关卡的情况下,该如何前往?这就是电影的精彩之处了,赖恩上校与他的同伴,一路涉危履险,出生入死,过关斩将,化险为夷,既有短兵相接的智斗,也有针锋相对的抗衡,还有危旅之中的搞笑之举:与盖世太保的丝袜交易,如此幽默的情节,让人在捏一把汗的同时,不禁又莞然一笑。通片看下来,镜头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而且在故事的周转起合、前承后续之下,不需要华丽特技,也不多需要炫目视听,单凭情节本身的紧凑及演员的本色表演,就可以让气氛高度紧张,心境即刻凝聚,让观众在目不转睛,屏气凝神中,被全身心的带入剧情,与片中角色的命运共沉浮,同患难。所以,何谓久经岁月考验的经典,何谓永不褪色的出众品质,来看看此片,就清楚了,而不是如某国电影自吹自夸式的标榜。最终,赖恩上校带领着他的部下,穿过火线封锁,扛过装甲追击,到达了自由之地,在铁道上完成了一次漂亮的飞行,而他自己,却倒在德军的枪口之下,跌落在徐徐开动的火车之前,让车上的战友们无语凝噎,这是影片的结局,也是他的命运,英雄末路,豪杰迟暮,才会使观众泪满襟。只是每当看到这一幕,我都恨赖恩上校为什么不生在中国,可以享受领导先走的待遇。
这部片都至少看了三次了 刚才在UK电影频道又看一次 可谓纳粹逃亡剧的典范之一 同时也是对死在黎明前的最后一刻的完美诠释
原来冲锋枪打飞机也不是中朝两国的专利,还是要为童年美好回忆加一星。
开头看的时候还觉得有些一般,后面看着就很刺激,特别是一路的火车逃亡
==1==BDRip-NowYS 暑假漏录。。。
整体可看性还不错,结构紧凑。只是很多细节很一般,最后的战斗,很多战术像游击队一般,尤其美国上校的牺牲那段,本来是想留个悲壮感,结果表现得像英国人见死不救的样子,先上车的人不狙击一下后方追兵!?
结尾莱恩没赶上火车
小时候在电视上看的,字幕还是黄色繁体。结尾令人扼腕。那么多年了才知道男主角就是大名鼎鼎的弗兰克·辛纳特拉。
片子末尾感谢了意大利铁路部门,另外一部同时代的片子《战斗列车》则在片头感谢了法国铁路部门,有可能还真想搜集下这些鸣谢过铁路部门的老片子。
小时候看了一遍又一遍的战争电影,最后没有赶上火车那哥们儿让我一直很伤感。
很小的时候看的,导致我长期以来一直对扒火车充满幻想。。。
很好玩的“列车脱逃”,最后当然是胜利大逃亡。不足之处是:严肃悲壮的战争死亡,与轻松愉悦的细节段子结合得有些勉强。
我更愿意听辛拉特纳的歌
2020年2月19日周三。推荐观赏。叛舰喋血的布莱船长改行到陆军啦,他和美军上校一起率领一群战俘绝地求生。故事精彩,人物刻画到位。
小时候在cctv3看的好像,最后那个哥们没能追得上火车,给我幼小心灵留下了创伤
野鹅敢死队最后的2号主角牺牲的情节与本片类似,只是更加煽情。
令人震撼的恢弘巨著:战俘营里的战俘居然是半自治的?还这么人道主义?战俘和看押居然还可以这样互动?让一整列从铁路网上凭空消失?最后的遭遇战也打的太礼了,把铁轨拆了直接抗走了,而不是放在原地让军列脱轨
勉强及格。看原声版看睡着了,毕竟60年代的商业拍法过于老套僵化,演员语调也没个起伏,男主还老得像块榨菜,靠普通话配音版看完。故事本身挺新鲜,英国官兵正跟意大利战俘营的长官僵着呢,被俘的美国上校凭军衔缓和了局势,意大利投降后,这批人又被德军接收,他们要从开往德国的火车上逃亡……它捕捉到战争后方人们生活化的举止,并借此营造笑点,比如那个制造紧张气氛可实际是搞推销的盖世太保。勉为其难扮演纳粹军官的牧师很快入戏,一返回火车就晕厥。随处可见的,仇恨德国人的意大利民众。片尾飞机阻击火车的戏亦下了不少成本。辛纳特拉演了个比较纯粹的人道主义者,基于此,他调和战俘营矛盾、团结了意大利上尉,并最终在乱战中献祭了自己,有些宗教性了。意大利女郎和英国军官那段戏不知所谓,也许是想表现骨鲠军人人性的一面,可戏的立足点不对
经典的战俘大逃亡片,更是一场另类的铁道旅行大片!那列被劫持的火车,从意大利南部的某战俘营出发,一路穿过罗马、佛罗伦萨、维罗纳和米兰,最后一头扎进阿尔卑斯山,逃到了安全的瑞士!剧情时而紧张刺激,时而令人捧腹。美丽的画面背后,亦有黯然神伤之处。各方面都完成的极好,除了德军稍稍弱智了一点。
西瓜 二战4/独眼好的,火车上逃走的二人被打死,火车到达瑞士边境,美国军官被打死
多年前的CCTV6啊。结尾和The great escape颇有异曲同工之感,但刻意化的戏剧冲突反不及改编自真实事件的后者造成的震撼强烈。为这些在现实中牺牲的战士和在电影中死去的角色默默唱首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