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自由与枷锁,乡愁与孤独
Radio Dreams是伊朗年轻导演Babak Jalali的第二部电影。剧本写作有一定的纵深思考,但历来移民的社会问题浅显而杂乱,但又尖锐而深刻,很难概括阐明。编剧显然很难取舍,剪辑上很难把握,但还是试图突出了乡愁和文化上的孤独这一主题。
除了第一主题外,我觉得导演也对自由做了大量的讨论,贯穿始终。’Kabul之梦‘从战争和宗教的枷锁来到自由城市旧金山,但在这里,文化依然生存在商业的枷锁中,残酷及至毫无人道。虽然是讲一个虚构的故事,但这给了隐忍的老妇可能是生命中唯一的机会诉说乡愁,却被广告歌曲强迫终止。导演非常成功地用这个黑色幽默将这种强烈的情感泼到观众的脸上,这是影片的高潮。
此外,影片有些细节是让我叫好的。电台经理Hamid作为一个纯粹的文化人,不光坚持自己的艺术原则,更有宽广的人文关怀。他要在墙上挂满世界时钟,以便照顾全球漂流异乡的伊朗听众;他一定要让毫无天赋的电台员工弹唱,要清洁的大妈读他的故事,而且要用乡音,哪怕只有很少人能懂。当伊朗小姐说自己是诗人并要求在电台读一首自己的诗时,被Hamid当即拒绝。我觉得这里可以有两种解释。诗人身份的Hamid觉得一个物质女把诗当成商业工具,显然是对诗和诗人的侮辱。但是谁又知道一个物质女的心底就没有藏着那份乡愁和孤独呢。
2 ) 乡愁与孤独
2016台湾金马奇幻电影展的surprise film。连续看了《银翼杀手》《海星的秘密》,破了我从来不看惊悚恐怖片的记录...这一部真是surprise了。
台湾译作《梦想电台》,乡愁与孤独,没有梦想的梦想。看片的时候让我想起《我在伊朗长大》和《辉夜姬物语》,前者讲了伊朗的政治、自由,在异乡寻找自我,后者讲乡愁。
影片让我感动的有两处,一个是电台的一个男主播唱起伊朗民歌时,男主面无表情的流泪。一处是男主采访电台做清洁的中年阿姨,她用亚述语讲了一个故事,大概是说在陌生的城市待了十多年,一直想等自己出人头地的时候给母亲写信,可是多年过去,当她又一次提到这件事时,她的男朋友问她:“你母亲还在吗?”她才恍然母亲不会一直活着。
百度说,哲学的三个终极问题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从伊朗逃离到美国的男主,在美国演出的阿富汗乐队,执着于角斗的电台老板,在电台做清洁的中年阿姨,他们在异乡讲着母语,讲着孤独的《伊朗轶事》,就像看到一只生活在极圈的企鹅,无论描述的多么仔细,也没有人能够理解和相信。
在一个地方待久了,总会觉得世界的其他地方其他人于我而言不存在,有种活在世界的中心的错觉。难民、战火、上涨的海水关我屁事。可是这样又似乎是不对的。到底哪里不对呢?我也不知道...
单纯对这部电影的美丽感到沉浸。 在别人看来他是一个怪诞作家,实际上他这么做是为了守护作为文学家的那一份没人懂的孤高。
上苍保佑吃了饭的人民
确实混乱的一个故事~
笑完很寂寞
艺术的灵魂与现实的对抗。剪辑手法很好,结尾不喜欢。
伊朗老作家很有个人魅力,让我想到了《方形》里面的主角。不得不说,最后爆发的那场戏的确蛮惊艳的。压抑是人的性格特性,谁又能绝对自由的活着呢
竟然是《边境布鲁斯》导演的第二部作品。理想主义者的坚持。
琐碎的场景和凌乱的剪辑拼凑不出一个完整有深度的故事,导致情绪一直漂浮捉摸不定。从伊朗老妇的manifesto 开始终于有了get to the point 的感觉,却最终在不知所云的渐暗画面下结束。塑造的氛围是昏昏欲睡...
剪辑乱,多线叙事,不过不难看下去,主播头发文艺乱扎起来小正经,翻译小哥好怪该,广告小妞模特感,清洁大姐念故事很感动,从全职高手开始对声音魔力感兴趣
“啊我的祖国母亲,我的牢笼。”
说实话内容有些没太理解……
无线追梦人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ss26651/
鹿特丹金虎奖得主,某种意义上拍出了中亚移民漂在美利坚的群像。电台与乡愁,空虚寂寞冷;打光小清新,剪辑有猫饼...
徹底被驚豔的作品,失根的異鄉人,述說著移民者追尋自我認同的悲歌
#FNC#演员也太好了。镜头够克制
.
深情的 浪漫的 精神洁癖的理想主义
理想与现实,他国与移民,音乐与写作,·美国与伊朗,《摇滚收音机》讲述了一个伊朗作家的“美国梦“。一家开在美国的,针对世界各地伊朗人的电台在举步维艰地维持着运营,女继承人是个讲求实际的人,插播广告是她维持电台的必要手段。伊朗作家,才华横溢,渴望将伊朗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并且希望来自阿富汗和伊朗的两个摇滚乐队在美国获得发展机会。为此,他奔波不止。移民作家一直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群体,他们饱受本国文化的熏陶,却又站在异国的地域上反观自己的文化,这样的写作与生活注定不会平静。这样的作家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来,一位被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故事最后的结局很复杂,一方面是伊朗作家的崩溃与出走,一方面是外籍摇滚乐队的意外成功。生活在他方。
五星给的是题材涉及,911后的美国人和伊朗人的共处,心理活动。
没有刻意把视角触及到更多有关移民,后911,难民的问题和讨论。而是选择通过电台这一小小的载体将异乡人对自身文化的融入,认同和保护娓娓道来,这里面有想家时候的哀愁,也有能在异乡共同分享和传达自己的那份文化的欢乐,这份真挚和惊艳让我可以暂时忽略对于其凌乱的剪辑的嫌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