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何说起
在舍友的安利下我看啦这部片子,看完之后的感受就是从何说起。。。。
每个人都有青春,青春有认真,胡闹,彷徨,坚定,迷失等等。看到他们的样子让我回想起自己的大学生活。像片中的主角们一样,考试的时候也做过小抄啥的,糊里糊涂进行着测评考试。大学生活说枯燥也枯燥,说有趣也有趣。有吵闹有欢笑,青春就在不经意间悄悄溜走啦一部分。看电影的第一部分还是挺有共鸣的。
然后说说其他部分,说实话看这部片子我没有看出来谁是女一,本来以为是范爷,但范爷出场戏份看着挺少的。。。。接着说剧情,看完整个剧情我能说我压根没看懂电影讲的是什么故事吗!稀里糊涂的女二(暂称女二)就劈腿啦,女一和男主稀里糊涂的就吵起来啦,然后就是时过好多年(一般的电影套路)男主和女主相遇,完美结局。看的我是一头雾水。。。。。
值得夸得是韩庚演的很好,放的开,范冰冰也还可以。最有趣的就是男主的室友啦,一个个很欢脱,哈哈
青春的味道有,但不重,其他的我就没有读出来啦。。。
2 ) 拥有女人的男人们
我和姑娘跑上楼,关上门,抱在一起。校钟敲响七下,我们吻过七秒。一米之内有双袜子多年没洗,百米之内袜子的主人正在做最后的模拟题,千米之内汽车相撞或没有相撞,万米之内晚霞笼罩大地,而我们对这一切都毫不在意。18岁那年总要做点捅破苍穹的事,你说是也不是。
22岁又会发生什么呢?牵着貌合神离的手,迈着心事重重的步。她说家乡有份薪水等她去领,我说哦。她说家乡有对父母等她守护,我说哦。她说家乡有个哥哥等她去相一相,我说哦。偶然走到熟悉的宾馆,20平的房间,我只能买来4小时。但是足够,分手炮还没有事后烟长,就像对青春说了一声哦。
那么26岁如何?合租的姐姐带来一个男人,折腾到意甲比赛结束。可我第二天还是7点半起床,老的连懒觉都无福消受。出门撒尿,和落跑的男人装个满怀。摊好鸡蛋,和浮肿的女人分着吃。她缕缕头发,暗暗眼眸,嘴角向下的笑着说:“真好吃。昨天是我30岁生日。”
初恋、女友、轻熟女。我的青春三部曲。
或者推而广之称其为“男人的”青春三部曲也未尝不可。直子、绿子、玲子。唐晓芙、孙嘉柔、苏文纨。换言之,男孩进化成男人,除了打飞机打群架,还要经历这三种女人。
首先是初恋。
编剧居然弄死了小满,太狠了。原著里初恋的戏份稀稀落落,不过处处经典。比如目光如水,比如大奔屁股。世界上有种傻B叫暗恋,还有种比傻B还傻B叫相互暗恋。秋水和小满肯定对此深有体会。初恋当然是一副纯纯的,甜甜的,傻傻的样子,不谐世事。所以初恋总是诀恋。分手后我们赫然发现,不论是她,还是我,都已经用惊人的速度长大。“我要用尽我的千种风情,让你在将来不和我在一起的时候,内心无法安宁。”这句招牌台词其实是秋水对初恋说的,说完初恋冷冰冰的走了。后来她又冷冰冰的回来,献出一血,彻底离开。他们第一次契合,第一次抉择,第一次别离。
人会长大三次。第一次是在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第二次是在发现即使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有些事令人无能为力的时候。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的时候。
初恋横亘在前两次成长里,刻骨铭心。
其次是女友,或曰前女友。
电影里她叫白露,但我不记得原著有提到过这个名字。这也是我喜欢这部小说的原因之一——尽量少的使用姓名。三个女人只有柳青有名字,其它两个代之以初恋、女友足矣。一切用主角姓名做噱头的小说,增加读者阅读困难度不说,更彰显出作者功力不足。
说远了,回到女友这个生物上来。说来可气,上帝偏偏让恋爱和婚姻服从两套背道而驰的逻辑。恋爱张扬浪漫主义,婚姻遵守绩效主义。前者关注某一瞬间的绚烂,后者只对可量化价值感兴趣。浪漫主义跌倒,顺势欣赏路边野花。绩效主义跌倒,马上起身做出改进方案规避下一次跌倒的风险。一个人若同时具备浪漫主义和绩效主义,只有一种可能性,精神分裂。
所以恋爱时我们设定的关键词有脸、胸、篮球、诗和远方。但是老公老婆的关键词是名、钱、房。用恋爱关键词淘汰的那些人,往往是最适合结婚的。大部分时候,生活只需要弄懂办事流程,一栏一栏地填好申请表即可。在申请表上写诗的人,不是天才就是疯子,反正都一样。
原著里更像是女友抛弃了秋水。布考斯基说,作家就应该多抽烟,多喝酒,多睡女粉丝。两个人之间不知道隔着多少柳青,这样的男人能嫁么?电影为了强化冲突,让女友和柳青正面对决。如此有利有弊,利的是撕逼好看,弊的是拉低女友智商。这个一书包tt的家伙绝对是女中豪杰,巾帼英雄,三八红旗手。她并没有(或者有)感知到具体的柳青的存在,但她知道形而上学的柳青的存在。25岁以下,女生比同龄的男生成熟,我深以为然。她们教会我们什么叫现实,拽着我们往婚姻的坟墓里归位,逼我们老老实实的“过日子”。偶尔有冥顽不化的男生,例如秋水,甩之。
幸好电影的结局还是清华男胜出。悲催的、可怜的、寂寞的理工男们阿,生活是公平的,属于你们的时代早晚会到来,虽然可能是第二胎。顺便提一句,原著里女友变成前女友,又变成炮友。这个姑娘绝对是女权主义的旗手,敢作敢为,肉和灵门清,玩弄男人于孤掌。
最后是柳青。
他们是真爱。男大女小,差距越大越是逢场作戏。但是女大男小,基本属于郎情妾意。姐姐有色有钱,有面有里。小白脸有才有情,有像八、九点钟太阳一样的小jj。而且最关键的,他们不可能在一起。
因为少年只有未来,熟女只有现在。对不能相互依靠的两人而言,在一起双方都难以幸存。
你无法责备柳青用“鸡的方式”,生存不是敲敲键盘。本质上讲,她的美貌和秋水的高考分一样,都是比较优势。不加以运用实属资源浪费。这是她的命运。她和秋水除了爱情,还真没有什么好谈的。秋水和她除了当下,还真没有任何确定的东西。有人说爱情这玩意是个金融的骗局,几乎所有的价值都在最开始的日子里提现:稍纵即逝的性感,刹那绽放的美丽。而之后的一辈子,我们将不得不忍耐漫长的无价值,这就是代价。当爱情没有未来的累赘,成色永远足赤足金。
所以原著里秋水被甩后,才发泄式的找柳青打炮。他在寻找一种超越尘世,忽略规则的纯粹爱情。或者说,他不想长大。
但是他必须长大。男生会发现,熟女之所以撩人,完全是拜“熟”所赐。万种风情,洞悉世事,收放自如。男生会潜移默化的向自己喜欢的“熟”靠拢,最后有一天,他们不得不分开,男生赫然发现自己已经进化到相当程度,可以顶天立地了,可以横刀立马了,可以就地野合了。
世界上最悲惨的事,就是把爱好变成工作,把爱人讨做老婆。幸好秋水没有当作家,但愿他没有娶柳青。至少在原著里,他像猫一样撞见柳青和白人男子的迎送,掉头奔向另外一个怀抱。那个怀抱拥有一对巨乳,正如我女朋友那样。
借用我3年前的文章做结。“这个时期里我恋爱,探索女人,慢慢成熟,体味孤独,总有激情升起又退却,梦想到手又破灭,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抛出无数问题等待答复。这段时期,我们姑且称之为,青春。”
是以纪念
3 ) 一个“厌男症”女导演的情欲史
1.李玉拍了一部男人的故事,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某种程度上说,在《万物生长》之前,导演李玉的所有作品中是没有真正意义上或者说正面意义上的男主角的。她只热爱拍摄女孩和女人,以及女性之间的情感与欲望。即使《红颜》中有那个小儿子,《观音山》有陈柏霖饰演的男孩,《苹果》中有佟大为和梁家辉,但那些不过都是衬托和背景,目的还是为了衬出戏中的女人。李玉之前作品中的成年男人,大都是猥琐、丑陋、充满算计感的直男癌患者。但这一次,她做了一次颠覆性的调整。
2.《万物生长》的主角绝对是韩庚。它讲述的是一个男孩向男人蜕变的过程,反倒是女人和情欲变成了催化剂,让男孩变成男人。在李玉的作品谱系中,《万物生长》是色调最亮的一部,到处都是粉红和翠绿的对撞,它完全不像以前那些色调幽暗,氛围潮湿,女主角都郁郁寡欢的早期作品。从一开场,万物生长就透露出一副主动巴结观众的欢快氛围。那些被踢散的福尔马林瓶子,崩落下来的人体标本,一方面显示了李玉仍然不愿修饰生活故意留出某些重口味的艺术片遗迹,一方面也在努力用逗比喜剧的设定讨好观众。没办法,没人愿意到影院被沉重和悲怆包裹,李玉似乎在这一点上认了怂,她妥协到这样的开场,对她来说,或许是一次剧烈的内心错动,或许是自然而然发展到此的转变。
3.青春片是近两年中国电影市场上异军突起的一个类型,借由年轻而精神早衰的中国电影受众斩获不俗票房。而《万物生长》也应该归于此类,属于成长主题。但是1970年代生人的青春与之后80后的完全不同。他们的大学生活更加粗粝,更加缺乏修饰。
4.韩庚饰演的男主角拥有的三个女人,是三重现实的隐喻。身体缺席但精神在场的小满,她承担的初恋女友的身份是去肉欲化的,却又被男主角认为是因向金钱和权势投降才离开了自己,某种程度上说,她隐喻了一个时代的转型,从单纯向“复杂”倒戈;第二个女人是齐溪饰演的大学女友,精神和肉体都依存于男孩,她是某种必须经历但又不可能陪伴一生的过客形象。他们彼此占有了最清亮的年华也经历了最善变的阶段,这个女孩隐喻着那个时代的当下;而范冰冰饰演女人,是引领者的角色,代言着未来,一个主动的、肉欲化的、成熟的、带有神秘感和侵略性的女性角色。这三个女人的在韩庚身边的轮替,几乎折射了中国转型期的滚滚红尘。人们像告别初恋那样告别了一个清贫而单纯的时代,投入了欲望的滚滚洪流。
5.像在之前的所有作品中表现的一样,李玉在《万物生长》中展示了独到的调教演员的本事。她很善于把明星打回普通人的原型,无论是合作多年的范冰冰,还是出演了《观音山》的台湾演员陈柏霖,以及这一部中的韩庚,原本浓墨重彩的偶像,都变得家常,无论面容还是身体语言,都彻底回归了普通。最出色的演员其实是齐溪,她有一种平实的光彩。有时蹦蹦跳跳,有时急不可耐,她闯入范冰冰家,嚼烂一嘴虾,抹嘴的镜头充满神经质的力量,那些由荷尔蒙生发出的嫉妒,她拿捏得精道。之前,她在娄烨的《浮城谜事》中出演的那个小三,就已经足够惊艳。这个女演员非常善于演绎那些具有毁灭感的角色。
6.相比于不那么知名的齐溪,被置于耀眼位置的范冰冰和韩庚表现得并未出乎意料。非要比较的话,韩庚给人的惊喜大一些。众所周知,韩庚靠脸吃饭,他是偶像,不是演员。之前在《智取威虎山》中的客串充分显示了他的逗比气质和演技上的负才能,这一次,李玉的调教让他向演员靠拢了一步。他不再保持那种光滑的面容,还经常需要表现一些极端的感情,在天台上和哥们喝酒、摔瓶子,发泄地大喊,这样的戏很容易失控,韩庚算是及格了。
7.说说范爷,在和李玉合作的历程中,这是范爷表现得最不好的一次。她演得过于用力,过于夸张。某种程度上说,风情万种的出场镜头毁了她。之前,之所以李玉片中的范冰冰有意思,就是因为那完全不同于红毯和电视剧中的范爷。但这次出场,她仍然显得妖娆,这突然就变得无趣了。在《观音山》中,范冰冰饰演的酒吧歌手,让人看到了一个家常的、也会被困于琐事的漂亮女孩,她在手机里对母亲发脾气,在破旧的浴室里冲澡,那些口语化的表达瞬间撕下了裹在她身上的明星画皮,而在《苹果》中,她陷落于逼仄的生活,在两个糟糕的男人中抉择,那些细微的心理戏码和大尺度的情欲表达,都让人心生敬意。这世上有两个范冰冰,一个在红毯那端、在武媚娘的低胸衣里,那有关金钱和名声,另一个,存在于李玉的影像中,她可以放肆、恣意,那有关成就和情怀。但这一次,她演得并不好,比如那场临近末尾的哭戏,念叨着“要用我的风情万种,让他在以后的日子里不得安宁。”镜头顶在脸上,她没担心会毁了自己的偶像颜,但效果却过于狗血。李玉作品中的台词有很多都有即兴的成分,让大家松弛着聊天,她像个纪录片导演一样躲在一旁抓一些东西进行拼接。这更考验人,对于功力不够的演员来说,还不如对着剧本一板一眼照本宣科。之前的多部作品中,那些随性的部分,范爷表达得十分精妙,但这一次有些做作。
8.我们来说说情欲。是的,李玉热爱拍性。对她来说,性不是一个需要区别对待的事,它在生活中如风如水如空气,就是身体的潮汐。但《万物生长》中的情欲算是李玉拍得最差的一次,目的先行、做作而浮于故事,如果说韩庚和齐溪在宿舍里的缠绵算是平实表达,那么在实验室和沙漠中,韩庚与范冰冰的激情戏就显得太像20世纪初的MV了。而在此之前,李玉曾在多部作品中,把性拍得无比令人赞叹。《苹果》中,范冰冰和佟大为在低矮的浴室中那场长久的缠绵,她醉酒后与自己老板在按摩床上先是拒绝后又迎接的微妙变化都足以令人称道。你绝不会觉得那是故意做出一段出位的裸戏以吸引眼球,她把情绪铺垫到那个位置,没有什么比一场床戏来得更精准。《今年夏天》中,两个女人的缠绵与亲吻,女逃犯在憋屈的宿舍床上一次压抑的自慰,以及她调皮又绝望地把经血蹭到女伴身上,都透露着一个剧烈错动的时代到来前最后的憋闷,更不用提《红颜》中那个小男孩与女主角精彩而绝望的移情,那说不清道不明的亲昵,看似男女间的感情投射泄露却是被残酷分离的亲情。而在《万物生长》中,这些都没了。情欲变成了味精,人工感十足地向观众宣告“快看,我们有情欲戏,这是个卖点哟~”
9.大多数人知道李玉是从范冰冰开始成为她死忠的女主角开始的,而更多的人知道她,估计就是因为这部《万物生长》中韩庚的加盟。但要真的理解李玉,就得从她早期那些根本没进入市场的作品说起。《今年夏天》《红颜》几乎奠定了她无法改变的价值观底色。《今年夏天》的英文名叫《鱼和大象》,用动物隐喻人类是电影,尤其作者电影中的典型手法,那些困在鱼缸中的热带鱼和囿于动物园中的大象都是我们的镜像。那是一部典型的女性主义的作品,女同性恋温柔地抵抗着男女夫妻制度对于自身的强权,女性自主意识勃发的当口,服装店老板设计的那件低胸衣成为了最直接的象征。影片中的所有人都陷入了一种拼命配对儿,介绍对象的迷狂之中,只有那三个女人,有一种随遇而安的安静。那部电影中的人们都穿着肥大的衣服,男人猥琐,女人丑陋,人们在街上游荡,无所事事,那个年代在中国经济被注入鸡血前人们百无聊赖的状态,被绝妙地描述出来。这个全部由非职业演员出演的作品,充满了人的侧脸和背影,极少有特写,意外地出现了一种模糊却锋利的气质。在那个时代,中国地下电影特别热爱描述边缘人的残酷现实,女同,逃犯,杀人,即使如此,《今年夏天》也是出众的。
10.接下来的《红颜》,李玉显然还未走出自己钟爱的那种阴暗、湿冷、压抑的故事,对于一个热爱作者电影的导演来说,她们入行之初的作品几乎不可避免都是这类题材。相比于具有当代性的《今年夏天》,《红颜》突然间有一种古典范儿的开场。阴雨的封闭小镇,因意外怀孕不知所措的男孩女孩,以及被这一切打破的稳定而压抑的生活,婴儿被贩卖、秘密被掩盖,所有人假装一切都未曾发生,有人长大,有人死去,世事变迁,小镇也变得不那么压抑,但最终却发现了一个更加残忍的真相。李玉用这种看似残酷青春的故事,揭示中国从内部崩坏的人际关系和人性黑洞,那些看似温良恭俭让,看似亲昵而友好的亲人与朋友只是徒具人形,他们的荒蛮和罪恶被包裹在一个个俗常的躯体内,那种深入骨骼的寒凉如同那个阴雨的小镇一样,成为了梦魇般的存在。
11.在《红颜》之后,李玉交出的《苹果》或许是她个人史上最激烈的一部作品,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只要李玉不重返地下,在精神力度和视觉上,她无法再能超越《苹果》。如果说,李玉在此之前的作品都是隐忍、憋闷的,那么《苹果》就是惨烈的。情、性、孩子都可以成为交易,在生活的逼仄之下,一切有关尊严的东西都可能成为通货,去兑换更多的生存资源。在这部电影中,范冰冰和佟大为是值得尊敬的。这两个明星彻底放下了自己的偶像包袱,骂着脏字,裸着身子,当然,这里面或许有裸替的部分,但佟大为把手伸进范冰冰内衣的一幕,他们舌头交缠的一瞬,你不会觉得色情,你只会看到真实,然后,你看着佟大为用自己的孩子算计着是不是能多卖出去两万块钱的时候;明明是自己的儿子却偏要医生把血型改到别人名下的时候;看着别人抱着自己的儿子,而他自己在旁边稀松地站着的时候,残酷感会慢慢淹没你。
12.也正因为《苹果》的激烈和优秀,它如今变成了影史上的失踪者。接下来的《观音山》,李玉显得舒缓了很多。这部戏有个要命的问题,就是陈柏霖的口音。即使,他的偶像颜已经被李玉改造成了一个普通而家常的青年,但他一张口,一切就都显得滑稽。相比于前几部作品,《观音山》的力量是最弱的,这部散文诗一样的电影,影影焯焯地描摹了某种情绪。一个女人失去儿子,一群孩子被父母放逐,他们聚在一起,彼此成为对方的救赎。但这个原本就容易烂俗的设定被拍得十分矫情。不知道是针对《苹果》矫枉过正的回撤,还是在彻底用力之后,李玉自己就想给一幕散散漫漫的影像。
13.李玉的作品有时总会让人想起娄烨,那些叙事角度以及摇晃的镜头都是如此,比如《二次曝光》就是特别典型的案例。和它同一年上映的娄烨的《浮城谜事》与这部电影不经意间形成了隐秘而微妙的镜像关系。虽然故事不同,但却渗漏出两位导演某些趣味上的相投。李玉调教演员的功力从这部电影中已经可以得到确认了。范冰冰给出了一次继《苹果》之后,最优异的表演。癫狂、恣意、神经质。如果说范爷有她自己的技术,那么冯绍峰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李玉的能力。你们看看多年之后的《狼图腾》,冯绍峰演成了那个烂样子,整天一副欠欠的表情,这样的一个没救的演员却被李玉收拾得还算妥当,她因材制宜地利用了冯绍峰的形象,让他出演了一个幻想出来的渣男,甚至当冯绍峰扮演年轻时的样子,留起长发翘着嘴角的时候,都没有让人特别讨厌。不知道是不是李玉有意识地向主流转型,《二次曝光》有着悬疑惊悚类型片的尝试,基本构架还是对的,但仍然有些在类型商业片和作者电影之间犹豫的痕迹,不像多年之后的《催眠大师》那样奔着一个坚定的方向而去。相比于《苹果》的高峰,《二次曝光》显得平庸了许多。它没有显露任何深入精神内里的野心,只是流于去讲述一个有关情感伤害的悬疑故事。
14.李玉作品中的男人,基本没一个好东西,每一部都如此,他们或者缺乏担当,懦弱,自私,或者猥琐而丑陋,《今年夏天》中那些相亲的男人、《红颜》中拼命想姑娘便宜的各色老板、《苹果》中的佟大为和梁家辉,《二次曝光》里的冯绍峰,不一而足。这或许是李玉的下意识,男人都是假想敌或者真小人。只有在《万物生长》中,这个有些“厌男症”的女导演,才第一次让男人被正常表达。与此相对,李玉作品中的女人们都有一种隐忍、坚韧、即使成为受害者也保持坚强的状态。
15.女人是李玉作品中的肉身,而性就是她作品的骨骼。在李玉的电影中,性是常态,性可以成为事故的肇始,可以成为故事的起因,也可以变成生活的解决方案。它可以累积杀意也可以释放压抑。李玉的电影史基本是一部情欲史。这在中国女导演的谱系中是十分罕见的。
16.客观地讲,《万物生长》在李玉一直以来的线索中是一次“溢出”,它和之前所有作品的调性太不一样。或许是冯唐作品中隐含的情欲力量打动了她,或许是她看到了某些商业的可能性。一个作者电影的导演碰到了一个喷发式增长的电影市场,不知道未来会是怎样的。或许会彻底吞没她,或许会一举成就她。谁知道呢?
16.最后说一嘴方励。一个与李玉合作了11年的制片人。不但是制片人,他还是编剧,多部电影都与李玉联合担任编剧,不但是编剧,还是演员。可能很少有人会注意到银幕上的他。他家常、随意的演技从未让人失望。他演过有钱任性让人厌恶的乡镇企业家,演过窝囊无奈的父亲,也演过夜总会里喝大酒的土豪。从李玉的电影里找方励,是个乐趣。
(文| 杨时旸)
4 ) 河伯以为, 二十岁时的一切都会是永远
一
大一刚开学一个月,我和一个同班的男生被安排在艾滋病宣传活动里讲解怎么正确使用安全套。找我俩是因为之前参加过学长学姐所组织的类似活动,别想歪了。
搭档的男生主讲,我负责拿一只香蕉作为道具。男生很认真地说着“先检查有没有过期…..有没有破损…..这样套上…..用右手的虎口不容易划破……”。
由于那纯粹是一场科学健康的教育活动,所以大家都听得很认真。这样严肃的场合不允许笑场,而偏偏那香蕉又长的很喜庆,我只好将视线频频转移到观众里。
全班同学自带小板凳,在白板面前围城了一个半圆,里外两层,男女各半。能通过衣服的花哨程度,看出来半圆的两头基本上都是女生,中间挤了一群黑压压的汉子。 有个戴眼的镜男生坐在这个半圆的中央,身子很瘦,但脸圆圆的,背挺的很直,手插在口袋里,从胳膊的形状就知道手里还握着手机。宅男基本上是手机不离手的。
休息时间我去和他打招呼。走到他面前,我一屁股坐下。他在旁边的长刘海男生一起玩着手机,也不知道什么音乐从老版手机的劣质音箱里传出来,加上周围的嘈杂声,传入耳里如同金属板子震动的声音。但这俩人看的还挺投入,哈哈笑个不停。
我先毫不矜持地说嗨我叫孙之遇。他看我一眼,笑着说我叫秋水。眼角挤出很深很深的鱼尾纹。这时,旁边一山东大汉说,这是我们寝室的老二,我们都叫二哥。我长哦了一声。二哥说,我给你听一首歌,可好玩了。
叫什么名字啊,我问。
大学自习曲,二哥说。
我把前几句唱了出来。
二哥和刘海男惊讶到差点从凳子上摔下来。我脑海里浮现当时在蚊子姐家看《大学自习曲》的场景,蚊子点开flash,跟着小曲哼着。
心里默念,你们跟老娘相比,太嫩了。
二哥说那天的初次见面,是他五年流氓时代的开启。我一直觉得在耍流氓这一块,他才是我的、甚至全班人的导师。 这个想法得到了刘海男和老丁的一致赞同。
二
解剖实验课上,大家被关在一栋小平房里。老师交代完,大家就开始自己在实验室里走动,拨弄病床上摆的各类肢体。二哥和他们寝室的人拿着胫骨和腓骨摆拍,被突然进来的老师训斥一顿,说对于尸体我们要尊重。老师说你们看啊,这副完整的骨架是有名字的。
还在对骨骼里蝴蝶状的颈椎意犹未尽,和同学讨论要不要头一块回去穿成项链,课程很快进入到消化系统部分。从此解剖实验课进入了福尔马林时代。福尔马林气味刺鼻,陈年的更是。上了一次消化系统的实验课以后,我们全寝室都买了口罩。我们的实验老师约莫有60多岁了,习惯了多年不带口罩上课,看到我们都带着口罩来上课,用上海话数落我们“这些年轻人真是太娇气了”。无奈实验室的样本太多了,听老师的话只能被福尔马林熏得泪流满面。
有了口罩的保护,终于不用在一次实验课中间跑出来花几分钟透气。但在有时搬起一只大脚掌的时候,还是会被腾起的福尔马林气体辣出眼泪。解剖床上的物件都是零散的,有时会带着奇怪的标志,例如脑后有弹孔的巨大头颅,发黑的肺,缺了阑尾的盲肠……
面前一大团柔软的结构,拿起后竟然是中间对半切开,横切面皮厚,有浅色软骨包裹着一颗半透明的水滴状物。
对面站着一个不认识的男生,戴着口罩,看了看疑惑的我,指了指他自己的膝盖。
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卤猪蹄般的结构,是一个未成年人的膝盖。
而旁边另外一件脏器更为奇怪,颜色深,想必已经当了很久的解剖教具;柔软而细小,想不出人身上哪会长出这么一块肉。
我用手指了指那件不知名的脏器。对面的男生带着口罩,微微笑了笑。摘下口罩说,这是男性生殖器。
也难怪我没意会到。不过,那男生长得挺好看。
课后在解剖楼门口遇见刚下课的二哥和山东大汉。二哥带着邪恶的表情问,你今天看到什么了。
我说,今天不是讲生殖系统嘛。看到了一个小男孩的那啥。
二哥说,你咋知道是小孩的。
很小啊,我说。
二哥和那山东大汉对视一眼,接着倒吸一口凉气。
三
在自习室读解剖的时候容易看到什么就摸什么。骨骼的突起,乳腺的小叶,头颈部的淋巴结……于是如果你在医学院看到一个妹子边翻着一本厚书边换着方式做小动作,那多半是在学解剖的妹子。如果你看见一男一女在医学院的小树林里相互抚摸,也暂且认为他们是在复习解剖考试吧。
同一时间,同学们开始用各种器官来形容生活中所见到的场景。什么“你的被子掉地上了,看着跟腹腔大网膜一样”, “这棍子插地跟胸锁乳突肌似的”。有次,一个温柔师姐带她男朋友来玩,那会儿流行一种男式发型:头发向着前上方梳起,在额头上形成一个尖尖,用发胶固定。师姐看到我们,打招呼称,
“这是我男朋友。”
“哇,师姐你男朋友的发型好像膀胱。”
师姐也是经历过系统解剖学的,自然淡定如常。只是她男朋友显得浑身不自在,恨不得立刻回去洗头。后来这种“膀胱头”真流行了好一阵,二哥和他的同党们倒是无所谓这种称呼,有时候还自己介绍今天用了多少发胶,塑了这个“憋了多少小时”的发型。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解剖课结束。学了生理,大家的注意力又从简单粗暴的人体结构转移到了各种生理活动上。
老丁因为痛经请了一天的假。
第二天,二哥见到老丁,问,你痛经好了吗。
老丁说,还有一点。
二哥关系地说道,那好好休息啊,避免剧烈运动,多喝热水。
老丁嗯。
二哥继续说,我妹子也痛经啊都是我照顾着,以后不懂就问我。
老丁竖起大拇指,说找男朋友就要找你这样的。
无怪医学院的男生,多半最后都变成了男闺蜜。
在我的强烈要求下,二哥给我看了他妹子的照片。
那是一本相册,每一页上,与二哥一起合影的女孩子都不一样。二哥一一介绍:
”这个是高中的…..这个是高中毕业谈的……这个是大一……这个是我表妹……“
妹子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小鸟依人。
我问痛经的是哪一个。
二哥说,你看是哪一个。
我指了一个最瘦的。
他说,就是这个。太瘦了,屁股太小,经血不畅容易痛。
四
一次诊断实验,老师说今天讲的肝区和腹部检查,需要找个男生来协助,最好瘦一点。于是,在全班的期待的目光下,海南籍的一位男生脱下了衣服。老师示怎么诊断腹部炎症之后,说“同学们相互练习一下”。
全班的女生都拥到了来不及合上衣服的海南男生周围,开始尝试用老师所教的“怎么摸肝区疼痛”“怎么判断阑尾炎”。那男生的脾气也出奇地好,任凭女生们在他瘦得深深凹陷的肚子上摸来摸去。剩下的男生两人一组,分散在教室的角落,一个人掀开衣服,供另一个人试验,一边又好笑又微微妒忌地说着“可怜的阿T”。
二哥和我不在一个实验小班。我问,你们班出来献身的是谁。
二哥拍拍胸脯,当然是我。一脸的自豪。
此时的二哥应该想不到,三年后,他自己的婚礼上,还要被大家这么再摸一把。
两年前,二哥大婚。半夜三更,大学班级群里传出好几张闹洞房的照片。看似在昏暗的灯光下,大红色的被褥上,围观群众和二嫂用专业或非专业的手法,给二哥做了个全身检查。
以至于前几天微博上在热议闹洞房。有人说这种耍流氓般的民俗还是废除了好。我突然想起了二哥,还想起在场有同学说,看来我们大学学的东西,在别人看来就和耍流氓一样。
五
大学五年里考过最低分的一门课是妇产科。只记得考试时怎么都背不出来默写性行为的几个时期那道大题。用二哥的话说,还是要经历过的人才有体会。所以他在“女性经期注意事项”那道大题里得了满分。
上到某重要的章节,不知是老师出于羞涩还是认为信息时代这些东西已经没有必要教了,讲得十分简单,形式也是照本宣科,读读课本上的章节,念念幻灯片上的文字。即使如此,在众多同学面前听情色小说般的内容,还是让人面红耳赤。
讲到一半,年轻的老师在讲台上笑着说“看来我把同学们的头都讲得低下去了”。
我环顾四周,大家也都在做同样的动作,红着脸相视一笑。课程的最后只有以更加直接的教学片结尾,有声有色。
二哥找我拷课件。U盘还回来的时候,里面多了个临时文件。文件名为”满清十大酷刑.avi“。我问二哥这是什么电影。
二哥说天啊,我不是删了吗,别随便乱看啊。
这估计是二哥的激将法。我试了试,居然还能打开。
看完后,我只了解到了一件事: 原来徐锦江的戏路挺广。
我故意发短信狂吼二哥说你怎么能看这啊还装到我的U盘里,还来之前不会删干净啊。
他说你们太肤浅了,我们寝室都是拿来复习考试的。
我说,这未必太意味深长了。
六
某次寝室夜聊 ,话题是小时候妈妈讲过的睡前故事。听了她们几个带着各地风俗的童话故事后,感叹每个人的童年真是不一样。曾经我让红姐给我讲一个哄我睡觉的故事,她说好啊。然后开始讲了。
“当年裘法祖(好像有一说是吴孟超)还是学生的时候,主动帮老师干活。干什么活呢。医学院的标本在上课前都要先处理,把皮肤切开,肌肉分离,神经和血管挑明;有时需要在关键的地方切几刀,这样第二天学生们才能很快看清楚人身体的每个结构….
“他每天晚上一个人在实验室里待到很晚,和尸体作伴。所以,基本功很好,最后成了系统解剖学的专家。”
讲完,全寝室大笑。
我不知道一个6岁的孩子是怎么理解这个故事的。在懂事之后,这个睡前故事一定会让我睡不着。
在我人生的不同阶段,红姐以不同的身份被我崇拜:妈妈,老师,大学生,医学生,医生……而最后这个身份也是大多数人对于红姐的印象。前几天看锵锵,冯唐老师对于老年人患肿瘤的观点,居然和红姐说的一模一样。从此又加深了对红姐的崇拜。自从进了大学以后,因为专业的类似,和红姐的距离一度有所缩短。有时自习或者写习题遇到不懂的地方,一个短信发过去,红姐给的答案总是像教科书般地完整,有时还加上了案例,深入浅出,能让人霎那间顿悟“原来结肠造瘘是这么一回事”。
红姐总是关心我在学校里有没有谈对象。由此我拿回家几个同学送的生日礼物。红姐说哎呀这么好看的相框,一定是人家男孩子对你有意思呀。
于是我把在学校里大家一起讨论身体细节的片段讲给她听。她哈哈大笑说,和我们当年一样。
红姐常说,“医生眼里没有性别之分,只有身体构造的不同。”。
在心电图科实习之前,我还真没能深刻理解这句话。
那天碰上一个单位体检,来做心电图的人一个接一个。一个姑娘躺好,我让她解开内衣,她说不行啊。
我说,没办法啊,这几个电极必须贴着皮肤啊。
姑娘面色通红。
然后旁边传来一男声:“医生,您得等我先出去了。”
后来我把这个故事也说给红姐听,她叹了一口气,说是啊你就是这么粗心。
我问她男医生给女病人做心电图么?
红姐说,做啊,这个不分男女。
有个学期课程重,班上的同学相互传染着感冒,往往刚好又被别人的病毒传染,必须要最后把全班流行的几种病毒都得一遍才能彻底痊愈。
感冒久了,心里不太舒服。红姐叫我去查查心电图。我想起来有个熟人当时在心电图科呢。于是微信问其是否转科了。
他说没呢,你要来做心电图吗?我这几天都在,来了找我
我回复说,呵呵不是我啊,我同学让我问的。
红姐对此的评论是“你想太多了”。
八
医学的带入感很强。总是今天讲什么病,大家就纷纷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病,包括精神疾患。一次外科课后,班上的男生圈子里突然流行了包皮环切手术。大约是几个人先起了头,其他人也惶惶不安地跟着去做了手术。
手术修正阶段的男生会用一种很娘的姿势走路,据说是因为伤口擦到裤子上会痛,也可能是术后要带的阴茎环会刺激伤口。而同时间内需要禁欲,有可能还要服用些雌激素,不然阳物膨胀会让伤口裂开出血。
二哥寝室里有个男生因为手术旷了次课。再见到他时,他竟然变得比以前还要白净。那天全班要一起做校车去南区做实验,他慢悠悠地走上校车,又缓缓迈着猫步找座位。
我跟二哥说,这哥们儿是去做手术了还是被阉割了。
二哥说,你不懂。
对于这个问题,也和“倒吸一口凉气”一样的后知后觉。一年后在医院实习,亲眼目睹了手术过程,看起来麻醉褪去过后,是会挺疼的。
山东大汉给夹着腿的男生让座,引起周围的人小声嬉笑。坐在旁边的女生问他:“你的病还没好?”
说完,“腿男”的脸色变得通红,如同向心上人表白的大姑娘 。引起了半车人的笑声。
女生意识到自己问了不该问的问题,也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
九
毕业好多年,现在班级QQ群里依然热闹。二哥时而发个段子,引来毫不避讳的男生们点赞,和羞涩的女生们潜水看贴。
二哥说,当年讲段子,只有少数几个人能理解;现在结婚的人多了,理解的人也多了。
得次聚会机会,和二哥坐在一桌吃火锅。来了一个同学,当年和二哥一个寝室的,毕业后搞男男同性恋间艾滋病传播的研究。本科时接触得少,只有刚入学时的几面印象。如今在火锅桌上,当年青涩的小少年,话题一旦打开,比海鲜还生猛。
我说二哥,你这导师当得不错啊。
二哥摆摆手,说过奖了,大家都是自学成才。
十
这几年接触的人多半是工科或者理科。理工科妹子的高冷自然不用多说,女博士又较真,玩笑不能开得太大。传说中WSN盛行的理工科,表面上猥琐的还真没见过多少。可每个理工男一身正气的外表下,又藏着一颗蠢蠢欲动的心脏。相比之下,医学院的男生流氓得很可爱。他们从不隐藏自己,他们能和女生一起聊月事,聊生孩子;他们对女朋友们都疼爱有加;他们在身体还调动激素时,就已经知道怎么应对即将到来的冲动。尽管野狼在哪都凶猛。以后要是养个女儿,还是首先考虑送医学院读书。
转行之初还没意识到专业带来的认识差异。以为我这半吊子的医学生,还待在一个医学氛围浓厚的学校里,和一群流氓男女相伴。一次和一群理工科男女的聚会,玩游戏时不小心把某器官的大名直接说了出来。结果换来极为尴尬的时刻。一桌人先面露难色,继而捧腹大笑,换来我把头深深地迈到桌下,蒙在桌布里。
黑暗中我想起了二哥,山东大汉,海南小伙子,大学室友,和红姐……想起了福尔马林里的器官和妇产科的教学片……想起来医学院里处处张扬的人性……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我是河伯,自以为是。
换句话说,“二十岁的时候,以为一切都会是永远”。
(故事纯属虚构)
5 ) 萬物生長
《万物生长》据说是冯唐写最好的一本书,但《万物生长》肯定不是李玉最好的作品。 相比于电影,它也许更像一个话题。 这就是中国电影的现状,人们比以往更经常在讨论电影,结果不过是在重复一个又一个的无聊话题。 这部电影成功把韩庚从一块西瓜皮变成了半个西瓜,也让范冰冰拥有了本色魅力演出的释放机会,甚至于,齐溪这样的演技派也可以叫板任何一位中国女演员。可是,如果青春爱情只是一堆泡在福尔马林液里的人体标本,敲打几根棒骨当人生重音,这样的出发点和处理方式,还是值得商榷。 暂不提拍摄手法,《万物生长》继续踏进了《致青春》、《同桌的你》到《匆匆那年》的青春河流。看完电影,一个同样的问题又冒了出来:这到底是谁的青春……中国的校园青春片,就一定要爆酒瓶子,煞有介事地干上一架?男的怒,女的哭。一个人渣不够,再拉上几个来凑。爱情失败,青春已死,人生却一定要成功。明明可以有亮丽纯真,非要拍得暮气沉沉。明明可以光明正大,非要小打小闹玩过家家。这些电影往往把初高中该做的事情,放到了大学来拍。至于不该做的事,通通靠避孕怀孕打胎。再到三十好几的演员,还非要去演穿校服的学生,把无耻耍流氓当做脆弱纯情大肆宣扬,这都已经司空见惯了。 《万物生长》说的还是怀旧青春事,但它硬生生地捏出了一条人造尾巴。 由于医学院的超长学龄,韩庚穿上一件格子衬衫,学生气有理。至于范冰冰,她就演一个风骚的社会女青年,也说得过去。人物设定,没问题。问题出在,这两个人怎么就相爱了。即便电影用了一通自白反省,反省自己是人渣,承认伤害女性、相爱不纯良,可是,他们怎么就爱了,还爱得痛彻心扉死去活来,我实在没看明白。 情圣大玩假动作,可以。 劈腿还不爽别人家的大奔屁股,行。 女的滥交还风情万种,OK。说这两个人有真爱,我也相信。 可是,都玩到了这份上,在那个勾人兮兮、光怪迷离的实验室夜晚,他们突然不干了,还掏心挖肺的,说了一通莫名所以的慷慨言语,我就真的不懂了。与其他中国式青春片不同,《万物生长》主动压低了爱情的身价。可到头来,它又要观众相信,这样的爱情其实也有矜持操守,谁信啊。别说还真情实意了,我看到的更多是戾气。连吃个肉串,想到的都是尿别人的车。 《万物生长》有一个机会可以说服我,那就是靠结尾。但很遗憾,电影结尾还是愁眉苦脸,奠基青春的老调重弹,尤其是祭拜一个值班室老大爷还引发深刻的人生感悟这回事,怎么想都不对。还有,本应华彩,掷地金声一般的久别重逢,成功的知名书商路金波老师显然给抢戏了。 当然,电影也有好的地方。它节奏快,并不拖泥带水。受益于摄影等突出环节,《万物生长》遏抑了“戏不够歌来凑”的滥觞之患,同时强化了荷尔蒙过剩的浓烈效果。譬如韩庚被塑造成一个拉肚子也要啪啪啪的土著种马,剪辑就帮上了大忙。电影没有搞成时代元素大杂烩,也屏蔽了愚蠢的广告植入。有一个小细节悄悄泄露了背景时间,电影院在放《大话西游之仙履奇缘》,那是1996年夏天。至于那些花哨的桃花片头,躁动不安的动画,恐怕也有人会受用。 我喜欢韩庚和范冰冰跳蹦极的段落,金光灿灿,满画面的迷乱。他们不断下坠,却以为拥抱的彼此是在飞翔。在那一刻,我相信他们是真爱的,就像《致青春》的水族馆结尾,因为整个世界只有他和她。他们一直在下坠,却不愿从青春的热梦中醒来。但这样的简单快乐,在电影里居然少之又少。 《万物生长》的爱情稍纵即逝,经不起挥霍。无论是肉身的吸引,还是纯粹的好奇心,这样的邂逅开始,并不影响一段完整的爱情。可是,一旦爱情成为了主体,那么,电影应该告诉观众,爱情在哪里,反正肯定不是一万块的资料翻译费。可是,我没看到主人公做出过努力,尽是走极端的对手戏。他假惺惺地追悼过去,自我怀疑。他不爱任何人,他只爱自己。 《万物生长》没有解决的问题有很多,虽然电影里没有了流产打胎,可是一个游走于男人堆的女人居然不知道事后紧急避孕,一个读了六七年书的医学院女大学生用土法避孕,这种不带脑的桥段,怎么看都是为了造戏,不惜作戏。 在许多中国电影人看来,有着围墙屏障的大学校园最适合成为犯错现场。恶言顶撞,撕扯哭鼻。翘课作弊,偷吃出轨。只要怀个旧,一切都可以被原谅。 青春都是无意义的,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它。
6 ) 狗男女彼此相爱,就是为民除害。
你们彼此相爱,就是为民除害。 电影的宣传语一针见血得剧透了整部电影。看完电影只能深深感叹一句:“真是一对狗男女!” 李玉首次执导男性视角的电影,还是一部青春片! 如果说女人的青春片是夏天阳光校服初恋爱渣男然后怀孕堕胎远走他乡,结尾为不爱的男人披上婚纱走过遗憾的一生。 那男人的青春片呢? 就是炎夏蝉鸣兄弟约群架然后性冲动变心痛苦摔酒瓶,最后或心怀旧爱或遇到新欢走向男孩到男人的成长之路。 电影的前半部分我着实是有惊喜的,李玉将小说中碎片式的青春呓语很好得影像化了。北京的夏天炎热暴躁,繁木茂盛的医学院里的无聊男青年们自负又混蛋,荷尔蒙迸发,他们像一群兽,生猛激动,伺机而动。电影中京片儿的插科打诨趣味横生,那些北京青年们特有的气息总是让我想到《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前半部分把青春里的性冲动占有欲自私与放肆玩得流畅娴熟,可惜,这样的好景没能持续到最后。 当我还沉浸在前半段中那种肆意混蛋的青春里时,电影却正在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崩坏了。如果说前半段是冯唐秋水的万物生长,那后半段就应该算是李玉柳青的万物生长了吧,故作文艺 矫情至死的台词根本包不住腐烂的 濒临崩塌的内核。 毕竟小三渣男聊真爱这样的戏码是个正常人都会觉得恶心。 2015年还不到一半,可范冰冰饰演的柳青这个角色,已经入围了我个人年度最讨人厌的女主角前五名,且非常看好她拿第一。 她成熟美丽风情万种,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她深知自己的美,又善于利用自己的美,有意无意地撩拨着秋水的情欲神经,用大度成熟的面孔暗暗讽刺着白露的爱与痛。在我心里,只有在李玉的影像世界里才能被称作演员的范冰冰,在这部电影中的表现或许是完成任务的。可有了齐溪做对比,她的表演并没有为她拉到一点点的同情分,最后的一段高潮哭戏里,她嘴里说出的深爱仅仅做到了让人生疑,可以说除了美一无是处。 齐溪的出彩程度又是那么显而易见的。 她素颜出镜,脸上的小雀斑小毛孔加上她自然平实的表演,让我感觉她仿佛就是我大学里隔壁宿舍的某一个姑娘,仿佛就是曾经的自己或者未来的自己。 她蹦蹦跳跳,她咬牙甩手,当她冲进柳青家里,坐在餐桌前嚼烂一嘴的虾,满脸油渍的她任性撒泼,那一刻有一种平实的光彩在她身上闪现,她没有落泪但伤痛却显而易见,这个女演员对于这种神经质的具有毁灭感的角色的拿捏简直是太得当了。她的表演让我对白露的无理取闹歇斯底里丝毫不感到反感,反而想为她叫好,男人的变心总是那么破绽百出又理直气壮。 可能在国产青春片里,只有劈腿变心的渣男才能当上男主角吧。这又是一个如此的男主角,韩庚的演绎算是有惊喜的,韩庚很放松得将秋水这个角色的混蛋属性呈现得当,才气与骚气并重,表面无谓内心脆弱,缺乏担当,面对成长失落又惶恐。韩庚好好管理自己的形象状态,他的演员之路应该可以走得更远。 曾剑的摄影,小林武史的配乐,齐溪的表演绝对是电影中要加分的部分。 总体来说小说影像化表现出色,但也正是因为非要从散点式的小说中刨出一条感情线出来,原创的部分流于俗套,最后回归了李玉擅长的痛苦情欲的女性视点表现方式,但却与电影格格不入,结局烂尾又恶俗。李玉电影中的情欲表达一向是最出色的,但在《万物生长》中,情欲戏不再有李玉之前的电影中的那种微妙感恰当感,反而是作为一种噱头在存在着。 优点足够,但缺点也明显。李玉的商业片仅此而已。
韩庚的片子居然都还不错呢,砸酒瓶的那一段帅爆,张楚的歌仿佛就是为这部电影而做的。
要文艺就文艺到底,不伦不类,范冰冰还真是烂片女王。
我表述不出我想象的秋水,反正不是这样的。柳青竟然变成了巴黎圣母院开出的白莲花。
韩庚这句话很适合某些人:“那一刻你才知道你是有多么自以为是:你以为你一眼就能看穿生活,没想到生活却老是给你大耳光;你一直都觉得自己很痴情,可是从头到尾始乱终弃的好像都是你。”
韩庚的声音好受,一种肾虚之感,我感觉的《万物生长》,应该是北京直男还有点直男癌,不应该韩庚这般。冰冰以前是在别的片子里表演“我是美女我是美女”,在李玉的片子里表演“我有演技我有演技”……这次在《万物生长》里变成了表演“我是美女”才顺带了“我有演技”。但是一叫她柳青,又能想到金锁。
快20年之后,金锁终于成了柳青
八月凉风起天末,凄切寒蝉不住鸣。露凝而白秋水至,回看小满柳色青。青春美好靠回忆,万物生长全靠日。
李玉风格化影像的延续,配乐大赞,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群架绝了,有当年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国际歌加板砖的风范。李玉是调教演员的高手,连韩庚这种面瘫都被调教得会演戏了,不用说范爷了,只有在李玉的镜头下她才是一个演员。有几场戏的摄影都极美,特别是湖边和沙漠的逆光,只是焦点让人略捉急啊
恭喜韩庚终于打通了表演上的任督二脉……
不得不说,在这部戏里,韩庚令我刮目相看。齐溪一如既往的赞。
太烂了。。。剧本谁写的,真是一场灾难。还号称近十年最好的青春片,别提《狗十三》了,就是《致青春》也比你强出不少。女性导演请不要意淫男人。
前有狼,后有虎。前有某大片的票房速度,后有更年轻的激情。显然,我是在说电影以外的事情。这个片子,不好长。他们不断下坠,却以为彼此是在飞翔。他们一直在下坠,又不愿从青春的热梦中醒来。《新华字典》第661页“张华泡上了洋妞;李萍没有当成医生;我是一个畅销书作家。我们都有激情的青春。”
是感情分。是没有期待超出预期。坐第一排最右边,角度让我看不清左侧的很多细节,感觉上挺好的,可是未完全感导致我老怀疑。很不一样的李玉。虽然画风跟细节没那么出色,还是赞插入动画,也许甚至是过审之需,配着饱满的音乐致敬迷墙了。绝对是对冯唐作品的提升。韩庚被调教的不错。不是文艺片,放心看
能让我有兴趣买票,李玉就已经赢了。女导演拍这么一个杰克苏的直男癌故事,也是想票房想疯了,关键是片子没有那股子雄性荷尔蒙气息,明明就是肾虚,却硬要装出性高潮,女人倒可以,男人硬不起就暴露了。问题还是故事的空洞无物,对白的拗口更是暴露了这纯属一群无病呻吟的中年老人的意淫。★★
我真的不想再看在宿舍里打炮的青春片儿了。
李玉没有为这部电影贴上“青春片”的标签,但实际上她用最擅长的方式展现了一个少年情感和生活迷茫无助的青春画面。医学院里的慢镜头、实验室里的光影摇动以及沙滩上夕阳下奔跑的剪影都是主角混沌意识的具象化,有些矫情但看着也舒服。P.S:韩庚的演技绝对是突破。
李玉这个导演,看完《苹果》后我觉得她还很有情怀,看完《观音山》后我觉得她很有野心,但火候不够,看完她的新作后我觉得她已经堕落了。
“我爱上一个我不认同的人。”
比想象中好太多了,直男气不多了,但整个故事真的……太国产偶像剧了。不过范冰冰真的太好看了哦,范冰冰要是抢了我老公(我就幻想幻想),我可能要亲自把老公洗了送过去:“不成敬意不成敬意!”
有佳句无佳章,韩庚选角太失败了,怎么能做到同时显得老气淫邪又阳痿的,想伐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