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雪国列车》:不仅仅是政治寓言 (深度剧透核能预警)
1.
虽然产生在同一个国度,但是我们能看到,韩剧和韩影决不能算作一个物种。相对于韩剧题材的单一,情节的轻松、拖沓,韩国电影则大多呈现出一种百无禁忌而叙事相对紧凑的姿态,期间夹杂着些许暴力美学以及对现实的冷峻态度,从而给人一种“高大上”的印象。《雪国列车》就是如此,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能体会到,这部电影其实是一部打着“科幻”幌子的寓言片,其中关于头车尾车的阶级划分,以及基于这种阶级划分带来的各种待遇的不同,头车人对尾车人的剥削压迫、草菅人命,在中国这样一个民众的政治敏感度较高的地方,这种“隐喻”甚至不能被称为“隐喻”。第一次观影结束后,我曾在脑海中把这部电影同《v字仇杀队》《让子弹飞》小小做了一下对比,觉得这部电影的价值观未免有些悲观,甚至比让子弹飞还要悲观。然而,第二次观影后,我发现,如果把这部电影仅仅解读为政治寓言,未免有些肤浅,或者说,片面。
2.
电影开篇,在放影片基本情况的字幕的同时,出现了用于介绍背景的画外音。这段画外音长达1分6秒,由六段新闻报道拼接而成,介绍了全球气候变暖后,cw7在争论中被79个国家发射升空,并且产生了效果。
降温之后,世界进入了冰河期,生物消失殆尽。这段只是用字幕带过,画面里,被冻住的汽车里,一个吊坠的特写镜头,吊坠上写:“save the plant”。然后是另一段文字的背景介绍——最后的幸存者在列车里。这两段字幕,加上中间的的画面,一共只有32秒。
如果这仅仅是一个背景介绍,那么为什么要耗费将近两分钟的时间呢?而且,似乎这两段背景介绍里,第一段才是比较重要的。而画外音的最后一句,说“cw7的使用是革命性的”,革命二字,同电影的主要内容不谋而合。
可见,这个片头,其实包含着关乎主旨的重要信息。
3.
影片的主要的活动舞台,就是在这个拥有1001节车厢(漫画设定),在环形铁轨上飞驰,号称装有“永动机”,永远不会停歇的列车上。列车在固定的日期通过固定的地点,比如新年时经过叶卡捷琳娜大桥、万圣节经过阿拉斯加、感恩节经过日本海峡等等。列车上的人分三六九等,颇像一个横置的巴别塔——上等人住在头车,软卧、酒吧、桑拿、美发等设施一应俱全,中间的车厢也有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供应头车人的饮食,而尾厢的人,mason说,他们是蹭车来的,头车的人教育他们的孩子说,他们是蠢猪,吃自己的屎。
试想“列车”这个意象,它具有空间上的一维性,从尾车到头车,中间的车厢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这种一维性,也很容易让人想到另一个概念:时间。而Curtis带领尾车人“过关打怪”的过程,恰恰映照了整个人类的发展史。
4.
起先,我们可以看到,尾车的人不断地受到头车人的压迫,反抗而不得,他们一无所有,只能忍受着Wilford的残暴统治。在这期间,Curtis和他的追随者收集起了车厢内所有的桶,第一次在手无寸铁的情况下攻破了看守,就出了南宫民秀和Yona。
上文提到了列车的“巴别塔”,在这里就显得十分值得玩味:在圣经中,巴别塔最终没有建成,就是因为各个民族之间语言不通,沟通不畅。那么能不能设想:如果各民族之间沟通没有障碍,那么人类能否登上天堂?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经过十七年的磨合,尾车的人们已经基本上沟通无碍,在车上出生的韩国人的女儿,可以用英语与他人流利交谈,在只有七分钟的情况下,mason的演讲也省去了翻译。而救出南宫民秀之后,即使互相听不懂,Curtis也能与之用翻译器沟通。
当修建巴别塔的人们跨越了沟通障碍,天堂离他们还远吗?
5.
南宫打开了第一扇门,门后面是警卫宿舍。从这节车厢开始有窗,人们好奇地观察着外部世界。之后是蛋白质生产车间,再后面是供水区,在这里,起义者经历了第一次战斗,武器是斧子,而面对强大技术力量“夜视镜”的军队,他们克敌制胜的法宝,是火。
石斧和火,是人类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使用工具并能制造工具是人与猿区别的重要根据,而在石器时代,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人类开始学会使用并且管理火。恰恰是在这个时间段,火车经历了叶卡捷琳娜大桥,列车上的第十八个年头到来,说明了,从此开始,人类历史进入新纪元。在这里,南宫民秀扮演了一个类似于普罗米修斯的角色,是他把早已消失的火柴和香烟重新带到人们面前。而保存下这个火种的则是一个姓陈的孩子,这个孩子大概是个中国人,因为举世都知道,最早使用以及保存火种的,是北京猿人。
掌握了工具和火后,人类开始征服自然,再此过程中,人类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6.
战争初捷,老人让幸存者清洗干净,然后,经过一夜的休整,人们向下一个车厢进发了。
从这里,电影的色调明显地亮丽了起来。三个车厢分别是种植业、渔业、养殖业加工车间。(在原漫画中是有动物养殖场的,但是限于成本电影并没有展现出来)在这里,“列车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
后面一节车厢是幼儿园,老师像打了鸡血一样,孩子们则明显被洗脑了。初看这里,我觉得“这不就是三胖嘛?难道韩国人拍电影三胖就必须得躺枪吗?”再看第二遍,才发现,这一段影射的与其说是三胖,不如说是中世纪神学教育。“……有远见的Wilford先生发明了什么来保护选中的人不受难呢”、“永动机永在,永不灭”、“神奇的列车”、“(新年祈福的鸡蛋是用)永动机加热的水煮的”、“仁慈的Wilford”、“只会从Wilford那里掠夺,得到食物和庇护所”、“Wilford就是神”。而幼儿园老师带领学生唱的歌,也颇有点教堂颂歌的味道。
然而,幼儿园的和谐稍纵即逝,发送新年鸡蛋的侍者从鸡蛋下面拿出了枪,孕育新生命的老师同时结束他人的生命,革命者——包括老Gilliam遭到了血腥的屠杀和清洗,正如基督教历史上用仁慈的面孔对科学家和“女巫”进行清洗一样。然而无论如何,Wilford在世间的代表mason死了,革命者继续前行。
中世纪神学教育这一段或许有争议,但是人类在驯服自然后开始对下一代进行有规模的教育,这一点是肯定的。中国有“庠序”、古希腊有“学校”、中世纪有“修道院学校”。其教育目的,都有的重要的一项,是维护现有秩序,同时选拔国家运转所需要的人才。
同时,值得注意的一点,在这次战役中,革命者获得了枪。
7.
革命者继续前行,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景象,是软卧,是牙医、裁缝,是餐厅、发廊,这一切都是工业革命、乃至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景象,在这期间,Curtis和胖子的对射打破了车窗,让列车不再封闭。之后,在胖子的反扑下,Curtis的同伴们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愤怒的Curtis和南宫及Yona继续前行,经过了毫无秩序的“夜店车厢”。这似乎暗示了人类进入后现代的图景:在夜店里,人们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秩序的束缚,回归自身,相互平等,不拘形迹,自由来往,从而形成一种人的存在形态,一种“狂欢节的世界感受”。而后现代的最大特点就是“解构”:反对连贯的、权威的、确定的解释(包括对圣经,和其它信仰宣告)。个人的经验、背景、意愿和喜好在知识、生活、文化和性上占优先地位。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评判价值的标准不甚清楚或全然模糊,从而使人们的思想不再拘泥于社会理想、人生意义、国家前途、传统道德等等,从而使人的思想得到彻底的解放,也使人对于自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信息技术极大地推动了多元化价值观以及思想解放(夜店后一个车厢就是计算机房),一百年前的人类能想到如今的我们拥有如此多元化的思想以及便捷的交流方式吗?在这个时代,信息与思想以爆炸的方式增长,人们对现状以及未来都有属于自己的看法,或乐观或悲观,只是很少有人会付诸实践,人们最关心的,依然是自己最当下的现状。
8.
然而还是有人付诸实践,比如南宫民秀和Yona。
在剧情中,南宫民秀的特长在于打开车厢之间的大门,而Yona则擅长观察门后有什么。如上文所说,南宫民秀从某种程度上充当了普罗米修斯的角色,把火带向人间。而他“懂得”技术的特长以及时时观察窗外的行为则让他的象征意义更加明显:他们象征知识分子。相比较来说,南宫民秀偏向自然学科,他所做的主要是解决问题(打开大门)以及观察外部世界(车窗外世界),而Yona更偏向人文学科,她所坐的主要是预测未来(预言门后有什么)以及发现隐藏的问题(发现地板下的Timmy)。
如此说来,kronol究竟象征了什么,呼之欲出——Kronol象征了思想。
电影里是这样描述kronol的——只在头车流行、工业废料、高度易燃、头车的人爱幻想就是因为这个、总有一天会把脑子磕坏了。思想对于尚且处在蒙昧时期的人类是没有用的,不能吃也不能喝,而且,有思想的人在有的历史时期会被普通人当成怪物。然而思想一旦和知识或科技(火)结合起来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冲破铜墙铁壁。每经历一个历史时期,人类都会收获新的思想,到如今,这个思想爆炸的时代,整合千千万万人的思想,做出我们的祖先们不可想象的创举,并不是不可能的事。
就像开头处的故事背景,人们面对气候变暖,发明了cw7,“成功”地将地球的温度降了下来。
9.
Curtis进入了Wilford的头车厢,在交谈中,Wilford一语道破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喧嚣而孤独”,同时,“秩序和平衡”再一次被提及。“列车就是世界,我们就是人类”。在这个封闭的体系中,每个人甚至每个要素都有其位置,就像寿司一年只有两次供应,Wilford和Gilliam周期性地挑拨人类自相残杀,而打破这一秩序,带来的将是致命的混乱。在巨大的永动机前,Curtis已无路可走,而身后的车厢里,则是秩序被打破后的喧嚣和动乱。当Wilford说要把列车交给Curtis时,Curtis动摇了。在车厢里走一遭,见识了全世界,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单纯带领民众谋福利的革命者了。然而,如果屈服屈服于这个秩序,依然会有生活在秩序底层的人为了生存而失去尊严和自由,最终,他选择了仁爱与承诺,救出Timmy,炸开列车。
这里有一个细节,点燃炸药后,南宫试图关上门,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然而却没有成功。他的失误导致最终车毁人亡,只有Yona和Timmy活了下来,走出列车,来到冰天雪地的广袤世界。
关于结尾,大家众说纷纭。乐观的人说,活下来的是小男孩和小女孩,颇似亚当和夏娃的设定,而北极熊则说明地球上有相对完整的食物链,他们存活下来是有希望的。而悲观的人说:如果他们要活下来就要和北极熊竞争食物,他们真的能活到繁衍生息吗?
十八年过去了,车厢里的人对外面的世界,实在是了解得太少太少了,即使窗外的风雪减少了,即使外面出现了北极熊和海鸟,那又能说明什么呢?人类在十八年前就判断“生物灭绝”难道就是准确的吗?气温逐年上升真的意味着人类走出列车就一定能活下来吗?当初79个国家的人不就因为误判了CW7的作用而把世界置于冰雪之下了吗?这个开放性的结尾引人深思。炸开列车,将人类置于冰雪的情节,则恰到好处地呼应了片头的故事背景:人类为了给地球降温,将世界埋进冰雪。
还好,Yona和Timmy活了下来,人类的历史又一次轮回,就像列车的环形轨道一样。
10.
说到最后,Wilford、永动机、列车、都象征了什么?
电影里有两句话很清楚:“永恒的秩序由神圣的永动机决定,所有的东西都来自于神圣的永动机”而Wilford是“永动机的神圣守护者”。由此我们可以推想,永动机是这个世界的规律和法则,是一种绝对存在,而Wilford则是这个绝对存在的人格化形象。关于这个绝对存在,不同的宗教和文化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比如西方文化中叫做“主”而东方文化叫做“道”。是这个绝对存在的规律冥冥之中掌控着这个世界和人类的一切,它的所作所为,并不以人类的好恶而转移。它优待一部分人,那一部分人就赞美他仁慈;它薄待另一部分人,那一部分人就怒斥它的残暴。然而它无处不在,所有的人都要匍匐在它的脚下,任它摆布。
而且,不得不承认,这种规律和法则,虽然不人道,但是合理。前面用四分之三的时间为“大革命”做的情感铺垫,就是为了在最后Wilford的谈话时土崩瓦解,让Curtis,甚至观影者都感到内心的动摇
Wilford说:“列车就是世界,我们就是人类。”这句话放在电影里未免直白。然而通过前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世界并不仅仅是空间上的世界,而且还具有时间上的意义。从尾车到头车就是人类发展的历史:从蒙昧到文明,从驯养自然到脱离自然,从建构秩序到消解秩序。然而消解了秩序,达到真正的自由后,人类,究竟该何去何从?回顾历史,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信息时代,人类发展的每一步目的都在于更好地生存,而最后的结果却是摧毁整个世界。就像片头中说,人们为了控制大工业带来的全球变暖,“革命性”地使用CW7后,却把世界置于冰雪之下。
因此,这部影片最可贵之处就是揭示了自然规律法则与人类自由发展之间的永恒矛盾。这正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所在。
2 ) 拯救的逻辑
反乌托邦简直是个玩不烂的梗。同样是以战争和个人英雄主义为主体,虽然多半要加上一个酷炫的科幻背景设定,但主线上和种种爆米花大片也没什么不同,不过它就是更能引起观众思考革命、阶级、人性及各种同类关键词。
《雪国列车》就有一个很棒的设定,一节节的车厢不仅相对完整地复制和强调了现代社会的秩序,而且过关打怪式的叙事结构实在很精巧,简直像是回到楚原倪匡搭档的古龙片,明明是很陈词滥调的模式,但就是让人期待。而在这部电影中,车门后隐藏的并不仅是新的怪物,也是更为完整的世界。既是升级又是探索,主线情节的推进过程中又伴随着世界观描述的逐渐完善。
但反乌托邦本身依然让人无法期待。男主角的胜利很正常,男主角胜利之后发现自己也身不由己地走入循环很正常,男主角还没有胜利就已经接受洗脑走入循环也很正常。
无论在哪个社会,都必须面临这种局面,总有人要被牺牲。因为阶级总会存在,在任何一个社会中,牺牲最大的都是处于生物链底层的人,而如果选择革命,暴力取代和平,还会有更多的牺牲。但总有人义无反顾地选择革命,因为他们坚信自己可以建立起更好的秩序,更多地争取到自由和平等。
而威尔福德所做的,只是向男主角证实,并没有更好的秩序存在。要维系列车中的小社会,就必须各司其职,职责没有变,阶级没有变,能变的只是处在这个位置上的人选,调换人选,维系平衡,就是他所能做的唯一事情。根本没有什么拯救可言。当然,如果他愿意的话,维系平衡就是拯救,因为如果失去平衡,就会发生更糟糕的事情,比如人吃人,比如全员死掉。因而秩序就是人道,或者说,秩序至少可以保证基本的人道。
这简直像一场养成游戏。男主角一路走来,一路牺牲,他逐渐开始明白,为了实现那个唯一的目的,他就要义无反顾地往前走;所以无论是间接地杀死朋友,还是目睹他的拯救者死去,甚至是他原本应当拯救和领导的人群都被杀光了,他还是在往前走。
他差一点就被永动机给感动了。因为他意识到他的渺小,不知不觉他已经完全融为秩序中的一员,而永动机却像是神迹降临一般,凌驾于他的身不由己之上。
因此当他发现那个永动机下的孩子时,可怕的不仅仅是他突然再次直面了维系秩序所需要的残忍和不择手段(完全与先前的人道论相悖),也不仅仅是“孩子是明天的太阳不容伤害”,更像是一个神话的破灭。不是维系秩序很丑恶,而是秩序本身的丑恶,它并不伟大,也不神圣,也不是唯一的选择。
于是就迎来了这个既意料之中,又出乎意料的结局。
男主角拯救了一个孩子,也毁灭了丑恶的秩序,但与此同时,所有的人都死掉了。秩序只是手段,其目的是维系平衡,保全人类。之前男主角为了完成革命,已经近乎于杀死了所有让他起誓保护、作为他革命出发点存在的人的生命;而现在他又约等于杀死了所有人,只剩下两个孩子。
破坏秩序,是因为秩序会对目的造成伤害;但破坏秩序的同时,目的遭到了更大的伤害。虽然两个孩子和一个能生存下来的环境,听起来像是人类的新未来;但我还是觉得,男主角失败了。在这场他与秩序的角逐中,他全方位地认识到了秩序的丑恶(包括它不能被破坏这一点),并孤注一掷地选择了破坏。但这场破坏的结果是毁灭,因此这只不过从另一方面证实了秩序的坚不可摧。
在我看过的三部奉俊昊作品中,无一例外地都是类似的故事。以一人之力挑战社会秩序,最终一败涂地。探员们在追捕真凶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身心代价乃至于祭出内心的阴暗面,但凶手还是隐没入茫茫人海中;宋康昊在强大的国家机器中突出重围,杀死了巨大的生化怪物,但他女儿还是死去了;而母亲同样也站在世界的对立面,跳出一支罪恶的舞。这些电影都与“过程”有关。主角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影片的主体是他完成这项目标的过程,同样也是细密地展现出可怕秩序的过程,最后,个人失败了,秩序赢了。
但《雪国列车》并不是一部纪实电影,电影的结局也不是停在俯瞰一节节毁灭的车厢上。
虽然听起来很俗套,但导演终于还是寄希望于一个全新的世界。
他用了整部电影来全然否定列车中的秩序,甚至否定了列车中的每一个人,包括将拯救本身当做维系秩序的手段之一的男主角的拯救者,以及希望拯救别人却身不由己地踏入秩序的男主角。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只是用更高级和含蓄的方式,来继续着末层车厢中“人吃人”的循环。因此,当男主角选择破坏全部秩序时,他才“自食”了一条手臂。
而最终的希望,就在一个崭新的、没有技术支持、没有奇怪的秩序、只有动物本能的原始社会,以及两个还没有学会杀戮的孩子(宋康昊的女儿曾经想杀人,却被他制止了)。
结合导演曾经拍过的几部电影,他终于在这部科幻片中制造了一个诺亚方舟式的大洗牌。
当然,我觉得这很可笑。
如果说原始社会是希望和拯救之源,为什么人类还是在竭尽所能地摆脱原始呢。人类还是会成长,还是会有技术革新。通过毁灭一切来获得重生,也不过是走更远一点的循环路。因为人会长大,人会变聪明,人会发展技术,人会繁衍,最终庞大的人群需要秩序。难道人类的堕落,就来自技术,来自社会秩序,来自进步本身吗。如果是这样说,当然是文明发展得越远就越堕落,最好的方法就是杀死所有人,并且不要再重来。
但是这样就回到了上一个步骤,所有人的死去同样也意味着秩序的胜利。
……好像有点不对。
换一个角度来看,与其怪罪于秩序,不如说,在秩序的完善、技术的进步背后,隐藏的依然是原始的贪婪和自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职业差异、“各司其职”并不是导致不平等的原罪;相反,权力的膨胀和滥用暴力来巩固权力才是。
咦,有什么奇怪的东西混进来了,这不是高中历史学的分权与制衡吗。不好意思,居然暴露智商了。
总之,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不论什么时候,杀死所有人,再寄希望于两个孩子一头熊,都好像有点不太对呢。
3 ) 人类寓言诗
阶级斗争指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一切阶级斗争,都是在物质利益即经济利益互相对立和冲突的基础上发生的,归根到底也都是围绕着物质利益而进行的。
其实看完全片的时候,会被最后的结局引导到这样一个主题上面,即回归自然,追寻自由。但以我个人的观点,从一开始车尾的暴动缘由来看,直到片尾的人类伊甸园似的结局,这中间,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说,并不是完全合乎发展规律的,而结局,也多少带这些宗教寓言的意味。所以本片题材,个人认为它并不是一部科幻现实片,而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
一个假设,如果车尾士兵的枪是实弹的枪,那么这场革命还会发生吗?当然,历史是无法假设的,单从暴动的初始原因来看,车尾的群众之所以敢于暴动,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男主角看出车尾士兵的枪中没有子弹,只是一个唬人的摆设罢了。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维持政权的手段,往往不是彻头彻尾的血腥与暴力镇压,它往往基于一种威慑,这种威慑使得人们害怕即将发生的暴力镇压,而选择忍气吞声。但这种威慑并不是单纯唯一的统治手段,另一手段就是控制食物与水,尽管这食物可能仅仅是垃圾一般令人作呕的存在,但这种东西足以使得群众处于一种半饥不饱的状态,在勉强能够活下去,并且受到死亡的威慑时,人往往会选择苟且下去。当然,这个列车上的生存环境与政权统治是特殊的,第一,它没有外部干涉;第二,阶级之间的界限非常分明,并且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对上层的人几乎一无所知。
一种讨论,情境的力量。在《乌合之众》中讨论过群体无意识这一概念,而在《路西法效应》一书中,更是以实际案例,详细的阐述了人类自身所带有的邪恶的平庸性这一特质。人,究竟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吃人?一个表面的结论是,人在没有任何其他食物,同时已经饥饿到生命垂危的时候,才会选择吃人。这个表面结论的得出,基于生存压力,也结合了一些历史上的事实,其中都有一个非常一致的原因,那便是:逼不得已。但让我们先跳出这个原因,想一下食人族部落的事情,食人族部落也吃人,但这更多的基于一种原始的宗教信仰,他们可能会认为吃人可以获得更大的活力与力量。不同于生存压力,这是另一种情境压力。人是一种非常奇妙的生物,始终处在本能、感性与理性角立的过程中。任何人类社会群体的形成,都要基于某种满足本能的基础,感情能够认同的道德,以及源于理性的律法这三者的结合。那么,对于人吃人的现象,我们不妨大胆架设,任何以上三方面的崩塌,都可能导致这个现象。当第一个人吃了人之后并没有收到任何惩罚,那么这种现象就会被合理化,接下来便是这种现象的普遍化,而给予这种现象终结的,也是第一个停止吃人的人,正如片中的车尾的老人一样。由此可见,对于人吃人这个现象,其开始与结束,可能仅仅是因为个人行为,即第一个突破限制的人,这个人,无论是第一个开始吃人的人,还是第一个停止吃人的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统治者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历史是属于人民的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全面,历史属于人民,但改变历史的,仍然是政治精英们。
一个符号。在突破几节车厢之后,叛军面对着面具军团,也就是统治者的暴力机器。他们都手持斧头,同时蒙面。这个设定有一定的令人寻味的地方。蒙面的斧头军团,实际上是符号化的暴力机器的象征。正如军队一样,这个地方是一个服从命令的地方,抹杀个性,抹杀差异,只有一个目的,那便是杀戮。暴力机器属于统治阶级,但注意到奇怪的一点是,暴力机器的组成部分,往往大部分来自于被统治阶级,于是奇妙的一点便发生了,在叛乱与镇压的过程中,实际上是被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自相残杀,如果不能够到达最后的权力巅峰的车厢,那么,这仅仅是一场无谓的流血游戏。由此,联想到阶级的定义,以及情境压力,我们不妨这样说,阶级确实基于物质利益,但有些时候,它也可以由阶级认同所确立。一个人处于什么样的阶级,往往并不是因为他生于这里,而是他感觉到在哪里能够获得认同感。这也是人根深蒂固的群体性所决定的。
第一个寓言。这个寓言发生在叛军进入寿司车厢时,之前他们路过了植物车厢与水族馆车厢,而在这里,作为发言人存在的女人第一次提到了生态平衡这个概念。生态平衡是一个自然界的概念,它是一个循环的理念,所有生物与非生物都是自然界的一员,所以在其中,每一种生物与非生物都是资源。而自然界是一个资源有限的世界,于是便有了生态平衡这一动态循环的概念。在这里面,每种资源同时又是消耗资源的成员。反观列车本身,更是资源有限世界的一个极具特点的缩影,结合片尾统治者在统治车厢中提出的维持人口稳定的说法,虽然残忍,但在某种现实意义上来说,其实是带着合理性的。与此同时,人性在某种时候往往要屈从于自然规律。这第一个寓言,便是人不拥有自然,而自然,拥有人类。
第二个寓言。这个寓言发生在教室里。从孩子的发言可以看出,人的意识从童年便开始养成,而教育,往往会成为一种灌输式的统治手段。所谓的从娃娃抓起,是非常有道理的。教师的教育手段,有歌功颂德,歧视,对外部的否定。下一个场景,便是分发鸡蛋的光头和蔼的仿佛教士一般,最后,教士与教师统统拿起枪,开始了扫射。可见文明虽然是更高一层次的发展阶段,但其根基,还是野蛮。而影片的魅力所在在于这种节奏的转变,从野蛮到文明、从文明到野蛮,一闪念,一瞬间,这种突变让人印象深刻。
第三个寓言,在片尾处。当爆炸之后,列车损毁,人类毁灭殆尽,只留下两个孩子,一男一女,踏出列车,在寒风中面对苍白一片的世界,远处山峰上的北极熊告诉观众,这世界上还有别的生命存在。而男孩与女孩,就仿佛是亚当与夏娃一样,迎接他们的,是人类新的世界,一个残酷的,没有上帝的伊甸园。在列车上,反复在宣传列车是人类最后的净土,而片尾的结局恰恰否定了这种宣传,净土出现在白雪覆盖的山上,两个孩子,还有一只北极熊。但这种伊甸园的存在形式恰恰却是反伊甸园的,因为它代表着极端的匮乏,困苦,以及诞生于挣脱列车的束缚,依靠人类自身寻求新世界的形式。
影片中还有一些细节颇有些意思,包括光头男这个角色,象征着一种混沌以及原始的邪恶,他不代表任何阶级,只代表自己,只代表暴力与杀戮。还有小女孩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暴力倾向,都耐人寻味。而统治者与车尾老人的交流真相,也同样值得人思索。一言以蔽之,人类世界,以及人类本身,是一个无比巨大又深奥的高塔,在这里,辛苦构建的一切可能一瞬间就会坍塌,而突破禁锢之后,可能又会踏入新的困境。人的一生,何其脆弱与短暂,我想本片的寓意所在,也许就是,人类与世界的关系,永远不应该是人统治世界,人与人的关系,永远不止于人统治人,而应该形成一种循环,基于理性控制之内,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世界,这种世界,现在只存在于理念中,而未来,则未可知。而这种未可知,或许才真正是这部影片的科幻意义之所在。
全文完
写于2014年4月7日夜
4 ) Never ending story
因为之前没有看过一点点预告,所以一直以为是一部以视觉和想象力取胜的科幻电影。但是看完之后我觉得这部电影完全完全改观,因为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
一是规则和法律究竟是为了谁而存在。第二则是究竟是绝对的平等重要还是相对的公平重要。显然这都不是SF的范畴。
在末节车厢中度过了黑暗和无人权和自由自尊的18年而揭竿而起,一起战斗,一起疗伤,这种剧情看多了倒也没有什么新意,只是这次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在疾走的中维持地球最后的生命的列车,所以看起来似乎是有点意思,我对这部电影整个一个是慢热,当看到纯真的孩子完全被洗脑,还是前一秒是天使的面容的老师后一秒变成了失去灵魂的杀人机器的时候忽然觉得有了一点震撼的感觉,接着是目睹了上层社会车厢乘客依旧奢侈萎靡的生活,一直共同奋斗的朋友一个个牺牲,被认为是精神支柱和灵魂领袖的人死在自己的面前,我才开始一点一点被电影打动。
当南宫和Curtis坐在最后一扇门面前,讲述了婴儿,母亲和老人的故事的时候,我还在唏嘘人心就算再泯灭终究还是存在的,可是当听完Wilford和Curtis的对话,知道了Gilliam这个慈祥无辜善良睿智的老头居然是隐藏在人民内部的敌人的时候,简直就能用三观尽毁万劫不复来形容我的心情。
更让我觉得可怕的是,我竟然没有恨Wilford, 我恨的只是他们自己在享受的同时虐待和奴役最后一节车厢和同类,恨他们的冷酷无情与残忍,恨他将小孩在放在地板下充当零件;但是面对零下60度的严寒,当列车就是唯一的希望时,他要维持Engine永远的运转,维持列车里面的Balance, 一切的辩解,虽然我也认为这是辩解,但是也显得有那么一点点在理。在他给了Curtis最后一个小纸条,写到Train的时候,眼前是这个世界得以存在的自己毕生希望能够拥有的Engine,门外是还在打斗厮杀的同类,Wilford要维持balance的话在旁边隐隐回响;难道一定要我停下这个,还是我来当新的领袖?
南宫和Curtis都是寻找新世界的人,只是一个是修正现有的世界建立一个新的公平的System,另一个则是要寻找另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不过不知道如果Curtis没有看到地板下的孩子,会不会无视Yona的要求和南宫的牺牲,放弃自己的坚持;也不知道如果南宫没有看到融化的飞机,是否还会拼了老命打开门重新走到外面的世界。
还记得我们当初学self-leadership的时候,就曾经开玩笑的说self-leadership和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并没有什么区别,领导强加要求与你的时候你会消极,怠慢,但是当他开始给你发挥的空间的时候你便开始对他感恩戴德,当然我并不是说工作环境下的self-leadership不好,只是认为这在本质上和福特主义并没有区别,无非是为了effectiveness和motivation,好创造更多的利益。
同样,所谓领导者和独裁者,领导和统治也只是在一线之间,本质上似乎也并无差别。如果列车里的Wilford并不是用单纯的暴力去统治末节车厢的人,而是用相对温和的方式去管理,末节车厢的人对Front的仇恨和渴望是否还会如此强烈,他们是否会不顾那扇门打开后面藏着什么危险,以自己的生命做代价,去换取更加”光明的明天“。
说道这里,我忽然想起来,我在坐飞机的时候,从来不会想为什么会有头等舱,商务舱和经济舱,反而会感谢经济舱的存在,你花钱做你的头等舱,我省钱做我的经济舱,互不干扰皆大欢喜;基本上这是因为几个小时,即使是几十个小时的飞行,并没有挑战到我的底线;但是在坐火车,特别是上大学的时候没有买到卧铺不得不挤在吵闹肮脏的车厢里的时候还会想为什么不拆掉几节卧铺,让更多的人坐车的环境能够更好一点,当然,如果能买到卧铺的话,还是会心安理得坐上去,躺在床上庆幸这次买到了卧铺,全然不记得自己想要拆掉卧铺,让所有人享受到平等的乘车环境。
没错,我也是一个承认相对的公平的人,承认社会阶层和地位的差异存在的合理性,但是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觉得不知道哪一天我所相信的这个价值观会因为我自己遇到了不公了之后而全部坍塌,而我不得不承认过去的我也是伪善的虚假的存在。
这也是我对这部电影感到的唯一的遗憾,雪国列车这个世界只有两个两个极端,极度奢侈的上流层和极度受到压迫的底层,而原本应该占据社会最大部分的中间阶层却没有存在,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之人(话说我妈经常用这句话来教育我,主要用于教育我要珍惜现有的也不要去嫉妒别人。)上流层和日益荒唐奢侈,底层人受不了压迫,最后一根稻草压下来时揭竿而起我一点都不奇怪,正所谓物极必反,我最最好奇的是,中间层的普通民众是希望守着自己现有的一亩三分地,还是同样希望建议一个更加平等的社会,当然前提是自己的现有利益受到损害,甚至会牺牲自己的性命。
还有一点让我觉得压抑的是:
虽然最后一幕,满眼的雪白是那么纯洁和平静,北极熊的眼神柔和,孩子的目光坚定,但是新的世界建立了之后,新的Wilford会再造一个新的engine,产生新的head和foot, 新的rule,新的system会造成新的不公,继而会有新的忍隐,新的爆发,新的反抗,新的流血和牺牲,就这样一直重复,人类为了幸福和平等做出的努力既让人感动和尊敬,同时有是那么无力和脆弱。而engine永远在运转,列车永远在前进。。。。
最后说说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演员,首先当然是主演Tilda,对wilfor的尊敬和对末层车厢人的冷酷,以及被抓住之后的嘴脸转变,整个表演淋漓;主演Chris最后一幕跪在运转engine的一幕让我十分震撼,百感交集;作为train baby的高我星,纯真和成熟以及冷静的力度拿捏的也恰到好处。我不是奉俊昊导演的粉,他的作品并没有看过,对于没有之前作品精彩的评价我不置可否,毕竟一个是用自己的母语拍摄,很多情节的设置和细节的掌控都是建议在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基础上。这部电影我觉得非常精彩,导演演员布景音乐特效都非常棒,我愿意花1万块钱(是韩币啊亲)去看!!
同样我也不认为这部电影是在映射某个集团某个国家或者是批判资产阶级和工业革命以后的社会畸形,我觉得这是整个人类的论题,只要社会存在,只要人存在,就会有这样的雪国列车!
最后请让我跑题一下,Jamie好帅好帅好帅阿,而且好像我童年的偶像丁丁啊!!!
跑题不间断:当我怀着沉重和对自己自责和失望的心情走出电影院然后在大街上吃了一串鸡肉串和一份红豆冰的时候我就释然了,想不清就别想了,明天总是好的。
5 ) 当“革命”变成“安全阀”
适宜人群:奉俊昊粉,动作片粉,暗黑系科幻影迷,中二愤青
不宜人群:文艺爱情片粉,晕血者,中二愤青
注意:一点爱情都没有。
《雪国列车》的剧本改编自曾获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大奖的作品,讲述在今年7月(没错,2014年),全球79个国家为了逆转温室效应,往大气层中散播了制冷剂CW-7。没想到气温骤降,全球被冰雪覆盖。幸存的居民登上了威尔福德公司制造的环球列车。这列由天才设计的列车由永动机牵引,按社会阶层从前到后安排车厢,每年巡回全球一次。故事以好莱坞常用的英雄叙事开场,讲述尾厢人民在造反青年柯蒂斯领导下掀起了一场革命,随着义军节节突破车厢向车头进军,关于这个世界的真相也逐渐浮出水面。
作为一部反乌托邦的商业大制作,早有《银翼杀手》和《黑客帝国》等珠玉在前,《雪国列车》在科幻设定方面可以说并没有太多亮点。且不说永动机的设定本身就违反物理定律,茫茫雪国中的铁路为何不需要检修,以及列车为何非要每年在铁路上巡游,这都是一些形式感大于现实感的设定。观众与其把它看作科幻电影,还不如把它当作一部类型化的寓言电影来欣赏更好。
“破雪者号”本身就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影片一开始就利用各种强烈的对比,把穷人和富人,有权者和无权者阶级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阶级并非社会的全部,随着革命者从末尾向车头挺近,影片表现的阶层逐渐升高,个体自由与整体生存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凸显。起义领袖柯蒂斯从革命一开始就表明了自己“不自由,毋宁死”的决心,在车厢肉搏一段戏里,他为了生擒人质不惜牺牲自己的兄弟,达到了为大我而献身的崇高境界。但在影片末尾,在经历了“平衡论”的洗礼之后,他毅然做出了车毁人亡的“非理性”选择,表明他在自由地死去和蛆虫一般活着之间选择了前者。全人类为此付出了惨烈的代价,但幸存者赢得了生而为人的尊严。
奉俊昊给这个寓言包裹上了十分类型化的外壳。封闭的列车环境将矛盾集中起来形成一个死局,是商业片的常用套路。而节节递进的占领车厢过程犹如电子游戏过关打怪一般,将风格多样的动作奇观串联起来。以韩国动作片标志性的飞踢拉开序幕,影片依次展现了血腥的冷兵器对抗、桑拿蒸汽中的追逃、幼儿园大屠杀和一夫当关等充满趣味的动作场面。双方的战将各出奇招,从汽油桶攻城到单兵对决,营造出一波又一波的对抗高潮。奉俊昊早在《汉江怪物》中就展现出驾驭动作场面的天分,这次对节奏、类型的把握更为精准。单以动作戏而论,可谓量大味足,好看。
影片的每个人物都经过细致的琢磨。“美国队长”克里斯•埃文斯扮演的主角柯蒂斯从“恶人”到“义人”,再到“真人”,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心路,最后的断臂呼应着吉连姆当年拯救孩子的义举,完成了自我救赎。虽然被别的配角抢去了不少风头,但角色性格很丰满。蒂尔达•斯文顿扮演的童花头女干部集天真、古板和邪恶于一身,是影片中最抢眼的角色之一。自然,奉俊昊也没有忘记给自己的好基友宋康昊安排一个最酷的角色——安保设计师南宫明秀,这个“职业带路党”堪称影片最大的伏笔,在三大幕后黑手中,只有他持续关心着窗外的气候,而且在一次又一次失败的革命中积累着力量。高雅星则继《汉江怪物》之后第二次扮演他的女儿。
奉俊昊的影片最好看的一点,就是把技术、叙事和血性巧妙结合在一起,那种独特的味道,在世界影坛也不多见。《汉江怪物》中学生运动领袖用燃烧瓶对抗象征美帝和官僚的大怪物,给动作戏添上了一层热辣辣的“造反有理”的气质。这是越来越迂腐的西方电影难以再现的风采。在少数几个风格相似的异数中,昆汀•塔伦蒂诺的几部近作已经转向拿历史上的纳粹和奴隶主开刀,充满了无趣的政治正确。埃德加•赖特的作品则走向电子游戏化,变成了无厘头喜剧。《雪国列车》虽然是奉俊昊的第一部英语电影,却无疑是他把自己的世界观表达得最完整的的作品之一,丝毫没有面对新市场的怯意。影片中那个整体均衡至上,连革命都变成了社会安全阀的“破雪者号”,未始不是今日世界的缩影。那些敢坚持自己理念的人或许会犯错,但永远值得我们敬佩。
————————————————————————————
以上是给凤凰网写的稿子,没劲,别看(当然你已经看完了哈哈!),下面是二刷的一些感受,供讨论:
数了一下列车的每节车厢,从尾厢开始,1食堂(领蛋白块儿的地方),2,隔离车厢;3,监狱;4,一节空车厢,有床、桌无人,应该是看守休息的地方;5,食品车间;6,sleeping car(标牌上写的),肉搏战的战场;7,供水车厢;8,农作物车厢;9,水族馆;10,冷藏车厢,保存牛羊肉的(但没说牛羊养在哪儿);11,课堂;12和13,两节软卧车厢,里面有牙医、裁缝等各种服务;14,酒吧;15,发廊;16,泳池;17,桑拿;18;黑暗的一节车厢,柯蒂斯死里逃生后从里面穿过,没有细节;19,迪厅;20,铺满毛皮的沙龙;21电子控制室;22,机械设备,桥和通往外面的门都在这里,23,神圣的引擎。
尾厢有多少节?不知道。按人口说,18年前上来了1000多人,那怎么也得有十几节。自相残杀死了一些,后面处刑时的目标是杀掉74%,剩下18个,也就是原先总共还剩七八十人。我猜的。
一开头的画外音里说,发展中国家抗议使用cw7,为什么?
课堂教学内容:列车一年运行438000英里,也就是说,时速大概是50英里。
影片的动作指导是《东方的承诺》的Julian Spencer,所以看到桑拿浴打斗,有点穿越了……
车厢肉搏那场,动作本身拍得一般,那么拥挤的空间,按说应该是兵阵式的步步为营才对,呼应一开始汽油桶攻城,有战争感,结果被拍成了小混混街头群殴,大开大阖啊那叫一个。我只好安慰自己,“好吧至少没有慢镜头”。结果马上就给你来了个《斯巴达300》……我去你NND!还好,小奉拿捏节奏不错,斧头沾鱼血、新年过桥都是很好的调情戏。
一个小bug:斧头党明明都是蒙头遮眼,后面一个摘下夜视镜的镜头里,眼睛部分却是露在外面的。
既然子弹能打穿车厢的玻璃,南宫为什么不在那里引爆炸药呢?可能是因为克罗诺还没有收集够,另外他也没有足够御寒的衣物。而这一切都在毛皮沙龙(第三节车厢)里。
威尔福德说枪毙老纪廉是因为起义突破了预期的控制,这明显是扯谎。真正的原因是纪廉在与柯蒂斯分别的时候告诫他:“一见面就割掉威尔福德的舌头,不要给他说话的机会”,还让养子跟紧他。说明纪廉已经开始相信柯蒂斯是个更好的领袖。处死是为了惩罚他的背叛。
关于柯蒂斯最后的选择。威尔福德最后试图说服他,人性不可改变,要保留残存的人性,屠杀、阶级、机械的工作都是必须的。“我们就是人性,拯救人类是你的命运”。换了站在引擎里的人是我,估计会先把权夺过来,慢慢想办法改良,外面的雪不是开始化了么?总有人类的生路。但是中二病的热血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啊,“救救孩子”的激情一上来,谁还记得平衡不平衡?这就是韩国人和日本人的差别,看看深作欣二的《复活之日》就知道,最热血的日本导演,碰到这种情况也会冷静下来的。
但是,小奉管你那么多……
ps:推荐各位看一下这个相册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27172142/,很多问题在里面都有答案。还有很多好玩的花絮。小奉和蒂尔达·斯文顿真是剧组的两大萌物!
6 ) 《雪国列车》的66个秘密
这部科幻动作大片从筹备初期就备受瞩目,去年在韩国、法国上映之后票房口碑双收,而如今终于也在中国观众面前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你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也许一头雾水,也许莫名其妙,但看过之后却会迫不及待地拉着别人想要分享,想要讨论,想要证实自己所想的是不是对的。
LZ去年8月在首尔看了第一遍感觉有点晕,10月又在釜山看了一遍线索更清晰,还参加了《雪国列车》的发布会,群访了老奉和老宋。那时候就一直想,什么时候能在国内看到。等了大半年终于定档,简直百感交集。
虽然也许在国内的宣传、排片和票房还是不太理想,但是和以往进到中国的韩片来说已经有太多优势,科幻题材吸引眼球,明星阵容给力,重点是网络上还没有盗版,所以也期待能有好的结果,给片方点信心,让更多好的韩国电影能见到中国。
以下是所作策划:《雪国列车》的66个秘密,请猛戳高清图集链接~
http://www.m1905.com/newgallery/hdpic/741564.shtml#p1
或者直接戳豆瓣相册链接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27172142/
7 ) 魔兽世界6.0之巫妖王又怒
#谨以此文,献给看完电影和我一样压抑的观众们,博君一笑,忘舒缓心情。#
#严重剧透,不喜慎入#
公元2014年,暴雪发布了新一代魔兽版本,名字叫《雪国列车之巫妖王又怒》,以下是小编第一时间带来的攻略。
故事发生在艾泽拉斯大陆冰雪皑皑的Northrend,在一次大灾变之后,各种族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不得不苟且在一列火车上受到巫妖王的奴役,巫妖王的名字叫工程匠师威尔福德。传说他骄奢淫欲,还特别喜欢吃小孩,他已经统治了这个世界18年。在他的统治下,生活在末尾车厢的底层人民一直饱受压迫,为了争取自由和权力,他们在过去发起过多次暴动,但无疑例外均以失败告终。
故事的主角是我们的美国队长,在一名曾经的人类老先知Gilliam的指引下,他组起了自己的团队,开始开荒新副本。
第一关的守关boss是暴雪前任GM,他是一名拥有禅师级开锁技能的盗贼。和他对话后,他竟然变成了绿名(不能直视,简直坑爹啊),并加入了玩家队伍,协助玩家开始副本之旅。此外,他还有一个女儿,拥有心灵视界的技能。
第二关的守关boss是一名伙夫,他负责制作末尾车厢的食物——一种类似龟苓膏的蛋白质块。和他对话后(再次不能直视,简直坑爹啊),他告诉了美国队长一个惊天秘密:原来他们的食物其实是用蟑螂做的。(我是来黑龟苓膏的我会乱说?)
第三关的守关boss是斧头帮,他们装备精良,并且酷爱切鱼,在战斗之前,他们会当着对手的面用斧头切开一条鱼的肚子,大概是取我为刀俎,你为鱼肉的意思。战斗场景是一条完全黑暗的隧道,起初玩家团队完全不是对手,因为黑暗附带致盲效果,所有攻击全部miss,而斧头帮都装备了夜视仪,战斗无视天气、地形。玩家团队节节败退,在这关键时刻,美国队长想到了大光明术,大光明术驱散一切黑暗魔法,并且造成极大杀伤,美国队长咸鱼翻身,取得最后胜利。这场战斗是副本开打以来第一场硬仗,玩家团队损失了一名犀利的DPS,但幸运的是,同时也俘获了对方的副部长,一名战斗民族的女萨满,在美国队长的威胁下,女萨满转而帮助玩家。
由于有女萨满的帮助,玩家团队顺利的通过了第四关和第五关,这两关风景优美,有新鲜水果,有海底世界,甚至还有寿司,玩家团队在此补充了体力,取得了食物buff,来到下一关。
第六关的开始是一段剧情,大致讲诉了Northrend的历史,以及巫妖王——工程匠师威尔福德的生平和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人类小孩在这里被洗脑,被灌输巫妖王神圣不可侵犯的概念,剧情结束之后,出现一名NPC,他给每名玩家发放了一个【原始恐龙蛋】,蓝色品质,极为稀有。正当大家欢呼雀跃时,不料这是个陷阱,NPC掏出一把本以为早已绝版的橙色武器:真.AK47,开始了对玩家团队的屠杀,并且玩家团队的大本营——末节车厢也被偷袭,老弱病残遭到屠杀。经过浴血奋战,美国队长终于再次取得胜利(主角不死光环,欧耶)。需要注意的是,在这场战斗中,美国队长的精神导师——老先知Gilliam壮烈牺牲。为了泄愤,美国队长干掉了之前投诚了女萨满。
随后队伍继续前进,前进的路上他们见到了传说中的上流居民,一个个醉生梦死,靠迷幻药度日。在一系列车厢之后,一名先前干掉老先知的兽人狂暴战追了上来,双方在桑拿室(好邪恶的场景呐)展开了惨烈的战斗,本场战斗极为激烈,是在见到大boss巫妖王之前最惨烈的战斗,最后玩家团队取得了惨胜(兽人狂暴战真凶猛,主角光环真伟大,欧耶)。除了美国队长和前任GM盗贼以及其女儿,队伍其余人员全部阵亡。
至此,玩家团队离大boss巫妖王——工程匠师威尔福德之间只剩下一扇门。玩家团队在门口停下休整,美国队长和前任GM盗贼开始了一段心灵对话。原来,前任GM盗贼的真实目的是逃出车厢,离开副本,到外面广阔的Northrend大陆去,因为按照他的观察,雪正在融化,气候正在回暖,Northrend大陆不久就要春暖花开。为此,他不惜假装沉迷毒品,因为毒品原本是工业废料,是极好的易燃物,他收集了大量毒品,制造了一个炸弹(原来GM第二个生活技能是工程),准备炸开车厢门。这时,巫妖王boss前面的门突然打开了,出来了巫妖王的女助手,强力的兽人女酋长,女酋长一枪爆掉GM盗贼,然后对美国队长说,巫妖王喊你吃饭,喊你吃饭,你吃饭,吃饭,饭。
美国队长终于见到了巫妖王——工程匠师威尔福德,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巫妖王告诉美国队长一个惊天大秘密。原来,这一切的一切都不过是为了——生!态!平!衡!。因为在雪国列车这个副本中,一切资源都是有限的,整个副本就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为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所有的物种都必须被严格限制数量,并且限定在他们应该在的位置上。不过这还不够,因为不断有小孩出生(大概是因为无所事事只能滥【和谐】交又没有避孕套的缘故),而等待人们自然老死太慢了。于是巫妖王和美国队长的导师——人类老先知Gilliam合谋设计了这个计划,即定期怂恿底层人民暴动,这样趁机杀死一批人,平衡人口数量,而美国队长则是他和人类老先知选定的接班人。因为,为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总得要有一个巫妖王,而这一任巫妖王——工程匠师威尔福德太老了,准备退休了。
这真相来的如此突然,让美国队长一时不能把握,此时,广大观众在美国队长脸上见到了长达二十分钟的面瘫表演。正当美国队长还处于震惊之中时,先前被打倒的兽人狂暴战复活了,这一次他变得更为强大,而前任GM盗贼也醒了过来,原来他刚才发动了装死技能,而前面所有关卡的小喽啰也一窝蜂涌了上来,局面直转而下,十分紧张。这时,前任GM盗贼的女儿——拥有心灵视界的女牧师EVA(抱歉我不记得名字了)在GM的指导下,瞬间将工程技能从0叮到600,制造出了禅师级炸弹,炸开了车厢。整个雪国列车副本在剧烈的爆炸中崩溃了,所有人全部牺牲,仅剩下女牧师EVA和一名黑人小男孩(姑且叫他亚当吧)两人苟且成功,离开副本,来到了广阔的Northrend大陆。
在这片劫后余生的大陆上,只剩下一男、一女,和一头北极熊。北极熊回眸一笑。电影完。
至此,新资料片结束,以上就是魔兽世界6.0之巫妖王又怒之雪国列车副本的全部攻略。
我们下期再见。
————节操的分割线——
什么?你竟然以为结局是Happy Ending?
孩子,你太天真了。Happy Ending的是北极熊才对吧。
对于【生命】这种繁殖力强又贪得无厌的存在来说,生生死死都逃不过命运的循环。
列车是一个资源有限的封闭生态系统,地球何尝不是?宇宙何尝不是?
深思吧,宇宙已经存在了137亿年,为何到现在还只有人类在这么小的星球上苟且偷生,难道你不曾想过,这只不过是另一场大灾变的余烬?又或者,只是另一场大循环的开端?
不能再说更多了,我剧透了这么多,已经注定下半辈子吃热干面都不会有芝麻酱了,有道是: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而山不再高。
呜呼哀哉!如今重读愚公的故事,竟是一出如此残忍的寓言,且沽两斤酒,莫再问人生。
以上
THE END
Bearkiii
2014.3.19凌晨@武汉
《发条橙》混搭《饥饿游戏》,《2001太空漫游》穿越《2012》,《人类之子》勇闯《楚门的世界》。一次新鲜而刺激、夸张而极致,五味杂陈、绝妙又荒诞的银幕体验,值得去深挖又担心过度解读的电影。勇敢的少年们,大胆的走出列车去创造奇迹吧,因为雪国世界自会有冰雪女王拯救你们!
到最后食尽熊归山,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那头白熊最后要是把小孩们都吃掉就神作了~汉江怪物泥滚开!!!
妈啊想想摄影是怎么架机位的都觉得头疼,列车设定意味着从头到尾全巷战,导演也是蛮舍得想
演得最好的是头牌车厢举手说车尾人吃自己屎的那个小女孩,一副碧池脸是怎么训练出来的,太传神
最后,韩国人终于成了全世界人的祖先。
黄种人夏娃和黑种人亚当步出长长的产道,来到一个没白种人什么事的白色世界。The End。
吃孩子,吃自己,残肢刑,杀孕妇。但目的并非卖弄这些细节,而是为了表达严肃的主题,完爆昆汀和Edgar Wright。幕后黑手挡不住自由意志,绝对权力腐蚀不了革命青年的心,小奉数一数二的作品。
3.5 结尾功亏一篑,埃文斯绝对应该被成功洗脑的,否则整个苦心建立的政治寓言是失效的。
这种中国不会上映的片中国人也拍不出来。抛开棒子的种种,韩国导演近几年在国际上的表现不得不让人佩服,强烈的风格,让人一看就知道是韩国电影,哪怕演员换成清一色的好莱坞。本片虽然bug较多,但是依然很好看,另外Chris Evans总算有一部让人满意的作品了。
【Spoiler Alert】北極熊的快樂結局
北极熊内心OS:老子找了这么久终于找到食物了(。
如果我是导演就让男主被洗脑成功。轮回神马的才有意思呢。
我也曾手里攥着一张硬座票,痴痴地望着卧铺车厢里的人们。
相当精彩,看似过关战将的模式,内容极为丰富与深刻。一辆列车封闭的小社会、完整的生态系统,人类善恶美丑,贫富贵贱包罗万象。后工业时代质感,蒸汽朋克、反乌托邦精神内核,到头来却发现是上帝与魔鬼的契约。整体震撼,结尾稍显弱,是奉俊昊的妥协,假如让队长最终登顶进入死循环是极佳的政治寓言
装个温度计就解决的事搞得这么血腥
前半小时错位的黑色幽默就已经有种浓浓的B级山寨感,各种层面的硬伤更是遍布全片,主题过分追求高大上可随后半段莫名的情节发展在逻辑上又充满自我矛盾,结局更是无力得令人发指。。只能看在中段还是有不少亮点的份上勉强给出三星了。。。现在对奉神的心情大概形容就是看完宁浩大劫案受的伤再乘十倍。
又一次赤裸裸的展现人类弱点的好电影,一列列车充分展现了人类的善恶美丑。当大自然都被冻结的时候,人类依靠的却只是一个引擎,一个让生命维持,却创造着让底层人民为吃一顿饱饭而互相厮杀,上层人民糜烂享受又绰绰有余的不公社会,但这一切都是由拥有权利的引擎控制者所操控,有善有恶才是平衡吗?
兼顾商业片的节奏和文艺片的野心,奇观式的暴力和场景创意绝佳,故事的背景和世界观的构建却算不得漂亮,最后全靠演员大段的对白来丰富,而之后紧接着就是真相的反转,大爆炸式的信息量一股脑的堆在一起了。你姑且称这种剧本大尾巴狼式的叙事败笔叫反高潮吧,玩不好就会功亏一篑。★★★☆
片子不很血腥,却建立在黑色压抑、灭绝人性至绝望的背景下,寒意来自想象空间。这是人类的寓言,关于革命与阶级,甚至搞出些圣经启示录之类的感觉。影片野心太大,电影多少有些承担不了,只能草草收场,靠几段独白讲出核心。动作场面很赞,节奏感,恶趣味。鱼,幼儿园这种。蒂尔达·斯文顿很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