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最爱》:底层想象与苦难消费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1978级的顾长卫,长期以来身处“第五代”导演的创作团队中,曾担任多部“第五代”电影的摄影师,堪称“第五代”阵营的中坚力量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顾长卫又开始亲执导筒,随着《孔雀》、《立春》和《最爱》三部导演作品的相继问世,顾长卫完成了跟他的同学张艺谋一样的华丽转身,成功跻身一线导演的序列。不过从作为导演的资历来看,顾长卫显然不能算作“第五代”,而他与学界通常所称的“第六代”导演在成长路径和创作背景上亦有着大相径庭的差异,因此,或许我们可以用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来指称顾长卫导演在内地导演群落中的代际身份——“新生代”。
当然,“新生代”有时会被用作“第六代”的另一个指称,不过由于“第六代”的组成者“向来都以松散的形态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美学纲领”(1),从这个意义上讲,将在新世纪才迈入导演行列的顾长卫归于“新生代”,亦无甚不可之处。有论者在评述新生代电影的艺术特点时曾指出:“新生代电影着力描写社会底层处于文化边缘的小人物的生存世相”,“以其独树一帜的底层影像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重重一笔”(2),这一特点也贯穿在了顾长卫导演的电影里,尤其是2011年公映的《最爱》,更是把顾长卫电影的“底层”特质推向了某个极端。
所谓“底层”,在当代理论话语脉络中,一般认为是肇始于意大利左翼理论家葛兰西,在《狱中札记》里,葛兰西将“底层”(subaltern)用作前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中的产业无产者代名词,不过进入1980年代以来,葛兰西的这一概念逐渐被一批南亚学者所借用,(3) 随着这批南亚学者(“底层研究小组”)所撰写的《底层研究》系列著述的推出,“底层”的概念内涵业已发生根本置换:除去阶级斗争、民族独立斗争以外,妇女运动、农民起义和少数族裔争取权利的斗争都被“底层研究小组”看作是“底层抗争”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有效扩展了“底层”的人群所指。(4)
值得注意的是,境外学者对于“底层”的关注与本土社会文化语境中近年来的“底层”热潮形成了某种饶有趣味的呼应。不过在当下的本土语境里,“底层”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把对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程度都非常低的阶层统称为“底层”,在职业分类上,这些人群主要由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构成。(5)应当说,“底层”概念的登场与当下本土社会正在经历的剧烈转型息息相关,作为一种文化表征,“底层”正在成为内地文学、文化场域中的醒目话语符号,特别是在文学创作中,有论者甚至直言:“90年代至今,没有哪种写作能像底层叙事这样成为众人参与、众人关注、众说纷纭的重大文学现象。”(6)如今,文学场域里的“底层”热也延烧到了电影中,顾长卫导演的电影就是这一态势的典型代表——考虑到《最爱》与阎连科的“底层小说”《丁庄梦》之间的互文关系,我们完全可以把该片视为当下文学场域中底层叙事的一次影像实践。
《最爱》的故事发生在1990年代中国内地的一个贫瘠山村里,因为村民集体卖血,造成了被称为“热病”的艾滋病在村中肆虐,那些感染上艾滋病的村民不得不在村民、朋友乃至亲人歧视的目光中艰难求生,《最爱》的叙事主干,便聚焦在村中这一群艾滋病人里展开。
显然,无论从哪个层面定义,《最爱》都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底层”电影,不仅其叙事空间集中于贫穷、封闭、落后的内地农村这一典型的底层空间中,而且其主要人物在底层空间中亦处于底层的生活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最爱》已经构成了一部极端的“双重底层”文本。
正如斯皮瓦克所指出的:“底层人不能说话”。(7)既然被称为“底层”,这显然是一个丧失了话语权的人群,于是,在当下的文化场域中,我们所看到的形形色色的底层叙述抑或是底层人物形象的塑造,莫不是叙述主体基于自身需要的某种文化想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否认叙述者的道德水准,而是因为“底层本身就是一个否定性的阶层”,底层的存在正表明了底层的不合理,我们表述底层乃是为了给底层以话语关照,从而使得其组成者有可能从底层中逃逸出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底层乃是一个“他者化”了的阶层,所有关于底层的表述也只能是底层的“被表述”,而“被表述意味着被使用和利用,即使最善意的他者化表述也是使用底层来证明不属于底层的东西”(8),也就是说,底层叙述中的他者化底层想象不可避免,同样,这一点也适用于作为底层叙述影像文本的《最爱》。
必须强调的是,与关于城镇底层的叙述不同,内地艺术家们在叙述底层的农民生活时,往往愈发的极致化,他们常常将这些人物“置于极端的愚昧、狭隘、贪婪甚或暴烈之中,无法看到底层百姓在传统文化长期注塑中所散发出来的人性之光,更不见他们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所承受的价值分裂和心灵梦想。”(9)应当说,这一批评对于《最爱》也是适用的。从影片中来看,当身染“热病”的病人们在“老柱柱”的带领下,在村里废弃的小学里共同生活时,导演并没有着力表现他们的互助和友爱,而是刻意强调了病人间的种种勾心斗角甚至尔虞我诈。正是在这个“隔离病区”里,老村长视之如命的公章被偷,公共厨房里的大米失窃,甚至连年轻姑娘琴琴的棉袄也不翼而飞。如果说,这些情节的安排尚有先抑后扬的艺术考虑的话(譬如偷棉袄是“老疙瘩”为了在临死前满足妻子的愿望),那么两位病人利用“老柱柱”之子赵得意和琴琴偷情的“丑闻”,篡夺了“老柱柱”在这个“隔离病区”里事实上的领导地位,并将原属学校的公共财产搬运、变卖的这一系列行为所折射出的,则只有自私和堕落,毫无善良的人性可言。而“老柱柱”的大儿子赵齐全更是贪得无厌的卑鄙之徒,作为一个组织村民集体卖血导致艾滋病感染发生的“血头”,赵齐全几乎没有悔恨之心,眼见自己的亲人染病住进学校自我隔离,他除了象征性的拿出点食物周济以外,并无任何关心之举,反而迫不及待的做起了棺材生意,其人性之堕落,可见一斑。
事实上,整部《最爱》中的人物几乎都是这样极端“阴暗”的人物,对普通村民来说,他们对艾滋病人避之唯恐不及,凡艾滋病人出现之处,普通村民大都会落荒而逃。而在配角以外,影片的男女主角赵得意和琴琴身上的人性闪光点也乏善可陈。从影片中的叙述来看,赵得意跟琴琴从偷情到逐渐公开乃至最后结婚,主要的原因应当还是基于纯粹的性吸引:由于沉疴在身,二人都无法跟配偶行正常的房事,于是,在辗转难眠的夜间,二人踱出房门,遂成苟且之事,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可悲的是,作为一个父亲,赵得意自从与琴琴交好之后,便沉醉于二人世界的鱼水之欢中,不再理会妻儿,彻底放弃了作为一个父亲应尽的责任。而身处底层农村之底层的琴琴,即使罹患恶疾也无法逃脱宗族“夫权”的罗网,当其与赵得意偷情被撞破后,便被丈夫当众失暴并挂上破鞋示众,而在此一过程中,赵得意毫无保护琴琴的举动,当他面对诸多围观村民(主要是艾滋病人)时,更是面露尴尬之色,拱手说到:让大家见笑了。由此可见,赵得意完全认同琴琴丈夫的举动,此时在他的心目中,琴琴无非是一个欲望发泄对象而已,并不具有独立的人格。
相对而言,倒是“老柱柱”身上些许体现出了善良的人性光彩,正是因为自己的大儿子组织卖血引来了“热病”,“老柱柱”对村民们始终心存愧疚,才组织众病人来到废弃学校里同舟共济。而赵得意和琴琴终能成秦晋之好,太半也要感谢“老柱柱”的鼎力襄助。当琴琴遭遇来自前夫和婆婆的压迫时,也是“老柱柱”苦口婆心的前往劝说琴琴的前夫。相较而言,赵得意与琴琴似乎并未做出什么自我牺牲,当琴琴的婆婆来兴师问罪时,赵得意只是无赖般的利用自己的艾滋病人身份耍“横”,便轻易吓退了她。而为了跟琴琴结婚,赵得意甚至不惜拿出自己的房产,此时,妻儿的利益早已被他忘至九霄云外。最终大哥赵齐全利用各种手段为赵得意和琴琴办理了结婚证后,二人欣喜若狂,开始沿村逐屋散发喜糖,而在这一再婚事件中,赵的前妻一直是缺席的——显然,当她带着儿子离开赵家后,已被赵家“除名”,从而丧失了在家庭中的任何权利。从这个角度来看,赵得意虽然罹患艾滋重病,但他对前妻的夫权压迫,始终是不言而喻的。
有趣的是,对于赵得意和琴琴的情感刻画,导演顾长卫也表露出了某种浓烈的“第五代”情结。首先,野合成为了二人最初的情感表达方式,从学校里的苟且开始,赵得意和琴琴一直在众人不注意的角落里“恣意妄为”,铁路上狂奔,草丛间放浪,这些无不让人想起“第五代”常用的高粱地、“西北风”等意象,当赵得意和琴琴双双冲破性“枷锁”而享受鱼水之欢时,几乎让观众忘记了这是两个艾滋病人。其次,在强势的男权逻辑下,赵得意和琴琴表现出了某种畸恋的乱伦意味,两人频频以“爹”、“娘”互称,赵得意发病高烧,琴琴更是用“喂奶”等挑逗性乱伦语言来“刺激”赵得意的生命意志,这些情节仿佛都让我们看到了某种似曾相识的“第五代”风格。
当然,在底层叙述中注入爱情叙事的成分在当下的本土文艺作品中并不鲜见,有论者就曾指出,相对于亲情、友情,时下在几乎每一篇底层作品中都包含着爱情叙事,从客观上来说,爱情作为一种叙事策略,委实为充满苦难、贫困和屈辱的故事添加了一抹亮色和柔情。(10)但在《最爱》中,影片的爱情表述却更多的基于市场的逻辑而进行,基本丧失了其对于底层故事叙述的艺术价值。无疑,作为一部云集了大牌明星,在国内院线正式公映的电影,《最爱》不可避免的被卷入到市场的漩涡里,于是,为了向市场献媚,我们看到顾长卫导演更多的把底层爱情表述成一种野合与乱伦的奇观,在影片的后半部分里,故事基本上局限在赵得意和琴琴的二人世界里展开,而在这些段落里,充满性意味的床笫挑逗成为了影片叙事的主体,为了让女演员通过展示“裸体”来满足观众的窥淫癖,顾长卫导演甚至不无牵强的给琴琴加上了一场赤身露体的戏分。坦率的说,这些情色镜头极大的伤害了影片的底层叙事基调,使得《最爱》开始呈现出某种类似于都市爱情片的不伦不类气质——不过这些处理对影片的票房应该是多有裨益的,如果我们注意到《最爱》的宣传海报的话,我们会发现其与前不久上映的另一部电影《将爱(情进行到底)》极为类似,而这种宣传策略无疑也映照出了《最爱》叙事重心的倾斜。
作为当下电影市场上的一部快速消费品,《最爱》在营造底层影像的同时,也着力将苦难叙事凸显了出来,从而明显的体现出影片的“苦难崇拜”倾向。在影片中,顾长卫导演不厌其烦的强调着人物的苦难境遇,而且跟许多当下本土的底层作品一样,《最爱》中的“苦难崇拜”也呈现出畸形的片面状态,人物陷入了无边的“苦海”之中,在影片中,“所有的弱势者始终处于被伤害被侮辱的地位,他们的尊严被不断践踏,他们的反抗充满绝望,他们的不幸永无止境”。(11)显然,这种对于苦难的迷恋式展演已经不再具有道德审思和权力批判的充分力量,感官刺激已成为切中观众心理的主要依托,在这一创作逻辑中,苦难叙事被希冀为能够有效的转化成电影的消费动力,从而使得影片在观众们面前幻化为了一道供“苦难消费”的怪味光影大餐。
为了进一步渲染苦难消费所引发的感官刺激和视觉冲击,导演甚至给影片添加了一层悬疑色彩,全片以赵齐全的儿子被毒杀为叙事开端,使得影片在一个充满惊悚、悬疑的氛围内展开叙述。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惊悚式苦难叠加”其实是当下底层小说中一个常见的叙事模式,“它们给我们带来的往往是惊悚、血腥、堕落和挥之不去的绝望”(12),毫无疑问,《最爱》沿袭了底层小说中的这一叙事模式,但惊悚和悬疑只是障眼法,当导演引发了观众的观影兴趣后,故事根本没有在寻找杀人凶手这一线索上展开,影片所着力营造的,还是充斥着血腥和堕落的冲击性画面。随着剧情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艾滋病人离世而去,利欲熏心的赵齐全依旧只手遮天,无论是道德高尚者还是道德低劣者,“热病”引发的死亡是唯一的结局,在这个贫瘠的小山村里,村民们既没有自救的可能,也看不到外力拯救的希望,“挥之不去的绝望”贯穿影片首尾。而在最后琴琴病发身亡的戏分里,赵得意痛苦的挥刀自残,导演让摄影机冷酷的对准汩汩流出的鲜血,特写镜头使得整个银幕成了一幅饱蘸血腥的画卷,也让影片煞费苦心给观众营造的“苦难消费”体验最终转换成了廉价的视觉感官刺激。
在笔者看来,《最爱》中的底层叙述是扭曲、片面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作为他者的底层不应该被文艺工作者特别是电影工作者们所表述,正如前文所论,绝对“纯真”的底层叙述是不可能存在的,在当下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与其想象某种独立的、纯正的、不折不扣的底层经验,不如在社会各阶层的比较、对话、互动之中测定底层的状态。底层并非事先独立地存在,底层是多重对话之中产生出来的主体。”(13)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我们对《最爱》中的底层叙述做出何种评价,导演顾长卫将底层视角纳入新世纪的中国电影中,并尽力的将其与市场-观众相耦合,这些努力都是值得后来者学习的。只有当充分数量的底层影像登上大银幕,并尽可能的进入观众视野后,关于底层的良性多重对话才有可能在电影场域中展开。
注释:
* 本文评论的《最爱》以内地首轮公映的版本为准。
(1)聂伟:《“假领子”、底层奇观与大银幕生产——近年来第六代电影创作的几个侧面》,载《南方文坛》2011年第1期,第141页。
(2)朱洁:《中国新生代的电影观念、审美追求和艺术创造》,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第56页。
(3)[印]查特吉:《关注底层》,载《读书》2001年第8期,第13—14页。
(4)Stephen Morton,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pp.52—53。
(5)参阅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6)李运抟:《中国新世纪底层叙事的意义与问题》,载《广西文学》2010年第1期,第90页。
(7)[美]斯皮瓦克:《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陈永国等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8页。
(8)刘旭:《底层能否摆脱被表述的命运》,载《天涯》2004年第2期,第47、49页。
(9)洪治纲:《底层写作与苦难焦虑症》,载《文艺争鸣》2007年第10期,第43页。
(10)陈棽:《身份认同与爱情叙事——当前“底层小说”的两个关键词》,载《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第139页。
(11)杜琦慧:《浅议“底层写作”中的“苦难崇拜”倾向》,载《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第6期,第239页。
(12)黄鹄:《论“底层写作”的叙事陷阱与主题缺席》,载《语文学刊》2011年第2期,第25页。
(13)南帆:《五种形象》,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4页。
2 ) 乱七八糟的最爱,整齐划一的饥渴
看完了《最爱》姐忍不住想骂街。《战国》出来时侯,姐没被骗,《关云长》出来的的时侯,姐也没被骗,到了《最爱》,网上一片赞叹,神马良心之作,神马传奇绝恋,神马各种感动。。。姐没架住忽悠,被骗了。看完了姐想说,感动你妹啊感动。顾导你知不知道什么叫爱啊,还最爱呢。
通篇没看到谁对谁有爱啊,赵得意有爱啊?尼玛自己都得了热病,你媳妇不跟你同房有错吗,最无耻还不让媳妇改嫁啊,尼玛进了孤岛就开始开下流玩笑各种黄段子啊,章子怡一进门你眼睛就直了啊,房顶上遇见章子怡假装唠了两句家常你就开始耍流氓啊,两狗男女从此就勾搭上啦。尼玛你有爱吗,赤裸裸的性饥渴啊,你要真爱,章子怡被她老公捉奸毒打的时侯你咋不保护她哩,笑嘻嘻躲了啊。尼玛你自己先得热病后搞破鞋,还要跟你媳妇离婚,你媳妇哭得泣不成声,你儿子旁边眼巴巴看着你,你连动都没动啊,丫连点儿对原配老婆的内疚连点儿纠结连点儿装逼都没有啊,你这么绝情就能衬托你那下半身的爱啦?后来你犯病了,章子怡给你各种降温,你还在那边说他妈的快点,mb的还骂街呢,咋不烧死你啊,最后章死了,你突然意识到你最爱死啦,于是你又自己砍死自己了是不是啊,真他妈扯JB蛋啊。
要说要歌颂赞扬啥的,总得寻找点儿男主平凡中滴伟大吧,卑微中滴高尚吧,直到电影完了也没半点那个意思,当两小人要瓜分学校设施的时侯,赵得意出现了,姐心想,丫该出手了吧,结果丫嘟囔了一句不管了,转身回屋了。。。#%¥%%。。。。对他爹也没见他孝顺啊,为了在有限生命里合法的搞,遗嘱了还把房子给小海了,他不想想他老婆他儿子他爹啊,尼玛典型的死后哪管洪水滔天啊。
商琴琴有爱啊?尼玛分明就是一标准的骚货啊,没看出跟老公有毛感情不说,人调戏你还半推半就啊,完了就相当自然滴开始幽会啦,尼玛看来也是早有此意,一拍即合啊,在连洗发水都没有的农村穿个吊带和内裤就在山坡上晃啊,有人围观尼玛连躲都不躲还回头冲人笑啊,尼玛一个赵得意看来是不够你用啊。尼玛自己得病了不说,搞了破鞋不说,最后弄了个证儿就全村发糖奔走相告啊,尼玛现实中真有这种人不得让人骂死啊,看来顾导有意赞颂这种SB的行为,这有鸡毛好赞颂的啊?姐真的不明白啊。
这俩人还缺心眼,一个跑外村去卖血,尼玛你家不是首富吗,你搞毛啊,另一个穿着高档衣服买不起洗发水,尼玛看那红色套装的质地最次也是雅姿哥弟啊。
不光这俩人,此片中所有人都精神不好而且都木有世界观滴啊,或者有,那只能说这世界观真JB奇怪啊。
齐全是血头,害了全村人,害完还卖棺材,全村人没一个吭声的啊,连句埋怨都木有啊,真JB宽宏大量啊,但是齐全儿子又被毒死了,不像村里人的作风啊有木有?尼玛像不像X档案未解之谜啊?
村长是苦命银啊,不但是梦游症而且还瞎啊,回头穿了大红棉袄的章子怡就在眼前就是看不见啊,找个红本找死了,临死还把自己给蒙上啦。
梁房姐偷米被逮到了,发飙了,村里人又沉默了,尼玛意思就是偷的有道理偷得木有错是不是啊,关键是所有人吃睡都在一起,不知道尼玛偷米有毛用啊。
老疙瘩偷章子怡的红棉袄是为了完成给老婆滴许愿,丫不想想都一个村儿的,偷完也不能穿啊,完了尼玛老柱柱又感动啦,去把红棉袄硬给要回来啦,尼玛又是神马逻辑啊,尼玛你想做好事就给买一个呗,你大儿子不是村里首富吗,给人害了,给买个棉袄多大事啊?尼玛感情就想要章子怡那件啊。
学校两个村民就想把学校东西给分了啊,尼玛这又不是黄四郎家,尼玛一个破烂学校有毛好分的啊,尼玛老疙瘩还拿了一块黑板,这玩意能tm卖钱吗。
。。
老柱柱真JB溺爱儿子啊,大儿子奸商伤天害理,尼玛不疼不痒的打两下,回家爷俩和谐得很,这是当着全村人表演呐,二儿子作风不好丢人现眼,当爹的终于说了一句:你不得好死,你对得起郝艳吗?姐一听,这还是句三观正确滴话啊,结果赵得意来了一句,她嫁我之前就有别的男人了,MB的这什么逻辑,MB的老柱柱听了这个又沉默了,尼玛的又被说服了啊?我擦。
赵得意一年多没有性生活,终于搞了一次,乐的不怕火车轧死在前面跑啊跑,跑了足有10分钟啊,这体力没几个健康人能达到啊,一回头看见姜文了,姐还以为跳帧了跳到《太阳照常升起了》啊。顾导以为拍出了这个段子就像艺术家了啊,关键这段跟片子相当不搭调相当突兀啊。。
俩奸夫淫妇过到一起去了,终于吵架了,没说两句俩人双双上吊啊,姐以为戏剧冲突要升华了,要迸发了,要感人了,尼玛郭富城突然破涕为笑了,这也行,观众以为这就给自己和章子怡都解下来了啊,结果丫自己下来了,留着章子怡自己在房梁上挂着啊,真JB怪异啊。郭富城发烧,章子怡不给他吃药,却自己冰自己他降温啊,尼玛这是不是行为艺术啊,尼玛这桥段是有多做作啊。
片子看完也不知道丫想表达个什么意思,表达艾滋病人的痛苦的精神世界吗?鼓励艾滋病人坚强面对人生吗?揭露人性丑恶面吗?丫什么都没挖掘出来啊。。。通篇只看到干柴烈火男欢女爱啊,艾滋病到底有没有虚弱啊,还有这样饥渴滴啊,一天两次啊,这能不死得快啊,尼玛后来郭富城突然病发完全就是纵欲过度啊有木有。。顾导你是要歌颂艾滋病患者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啊。我擦,立意真tm深刻啊。只是此片艾滋病人看到绝对会病情加重。。。
全片就没有一个人物是饱满的,有因果的,尼玛看样子最爱是指的赵得意和商琴琴啊,关键是引发这两人之间感情的起因就是尼玛站不住脚的啊,两个不治之症的性饥渴的别无选择的男女在一起,尼玛怎么也跟最爱扯不上关系啊。。。所以怎么看怎么别扭。
纵观整个片子,怎么看怎么透着一股猥亵味儿。很多镜头就是一流氓的视角啊,叫床声做背景音啊,章子怡的屁股啊,还玩乱伦角色扮演啊,台词动不动就吃奶啊,真JB低俗啊,姐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本着对博大精深的电影艺术的探究,对各种片子都是相当有包容心的,但是这片真的让姐想吐啊。谁家有老人孩子真的别带去看啊。。。
3 ) 《魔术外传》:荒诞的时代 什么时候能看到导演剪辑版?
注意! 我写的是《魔术外传》的影评而不是《最爱》的,没错,这根本就是两部电影。
半年前看过顾长卫2个小时的粗剪版,沉重和黑暗压得人喘不过气。
后来,由于大家众所周知的原因,以及商业上的考虑。一部原本可以伟大,或者说接近伟大的作品不得不在现实面前低头。
章子怡和郭富城两位主角的戏份不到30%,爱情不是主线,更多的是群戏,每个人物的刻画都十分到位。(可惜删了好多)
类似于地狱的村庄,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明显的象征意义和隐喻,世间百态淋漓尽致。
目前公映版本情节上支离破碎,可以看出是妥协导致的,最终有些四不像了。
原来的两个结尾。第一个是濮存昕掉到井里,两只蝴蝶从井里飞了出来。
第二个是在所有人都死了以后,画面中闪现出两个看上去颇似章子怡和郭富城的小孩。
另外原版中还有不少尺度很大的镜头,就不一一列举了……
对顾长卫表示敬意!希望将来能看到导演剪辑版。
4 ) 一场欲望的热病
作为一部艾滋病患者题材的电影,《最爱》并没有回避人的劣根性,那些对贪婪,对蒙昧,以及对欲望的淋漓刻画,让整部电影呈现出一股子生猛与放浪,因为这股生猛与放浪,这部电影才没有像其他电影那样落入道德的架空世界。基于这种设置所造就的人性的真实,使得一场爱情悲剧,更让人感觉周身寒冷,悲从中来。
对于艾滋病患者,舆论的主观视角通常会自然地投以同情,这种将其弱势群体的定位,容易让创作者为其虚构一个完美的道德世界。《最爱》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它突破惯性思维,将地点设置在一个愚昧封闭贫穷的山村里,将故事建设在一个充满蝇营狗苟,存在自私自利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的现实基础之上。
艾滋病患者处于“多活一天是一天”的生存困境。在他们身边,是经济洪流中贫困的村民同样以自己的方式来巩固自己的生存权,盗伐山林、倒卖棺木、遗嘱离婚,现实的残酷更凸显出人性。与此相比,这些险恶现实挤压着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空间,对热病的恐惧和歧视,反而落在其次了。
娘娘庙小学是艾滋病患者的“和平饭店”,但和影片里表现的所有快乐都非常短暂一样,这里只是外部欲望世界的一个缩影,因为欲望无处不在,无论它的宿主是疾病还是健康。
偷窃代表着一种贫穷境况下对物质的战友,这和艾滋病患者“多活一天是一天”一样,都是生存的欲望。在这种语境下,这两种占有都无法否定。偷米是因为要照顾家人,偷棉袄是为了兑现承诺。影片甚至为赵齐全安排了一段独白,来说明在这个基本上反面的角色身上,导演也并非简单的善恶标准。
商琴琴和赵得意的结合也是一种欲望的演绎,爱其实是种性欲的驱使。一个是一年多没有摸过老婆的手,一个是饱受丈夫虐待打骂,当两人在午夜房顶初次相会,那时还没有爱,仅仅是对压抑性欲的发泄和满足。当两人因为偷情再次遭遇家庭的压力,他们才因为同病相怜而更加靠近,逐渐演变成更进一步的情感。
这种无法简单定义的情感,包含着较大比例的爱情,当然也包含着同病相怜同仇敌忾,以及为生存权的某种赌气。当他们身处其中,那是种无法辨识的复杂情感,只有在经历死亡之后,你才发现冷暖依偎着走过的那个阶段,才是一辈子深入骨髓的“最爱”。
5 ) 注定悄无声息的离开
得了热病的人,注定悄无声息的离开,这部电影也是。
我写影评的这天,电影第三天上映,就撞上了《速度与激情5》这部大片。没几天功夫,功夫熊猫2,加勒比海盗4该上了。很难想象那时还会有谁会关注这部国产电影。一部电影,先被强剪1/3,又被安排在这种档期上映,换成别的导演,怕都会在媒体前小媳妇似得控诉这种不公平待遇。
但顾长卫没有。或许,和片中那些因贫穷而卖血,却感染艾滋的病人相比,我们每个人都会忘记自己的那点不公平。毕竟这种不幸,绝不仅仅发生在电影中。
不幸,从老柱柱说起。老柱柱是娘娘屯这座陕北山村里唯一的教师。从两个儿子名字可以看出,这兄弟俩的出世曾给他带来怎样的欢乐。齐全,齐全!这日子不缺吃和穿,白天有一群娃娃等我教书,晚上有个婆娘等着我吃饭。本来就受全村人敬重,现在又有个大胖小子能传宗接代。这日子齐全了,就起名齐全吧。得意,得意! 咱婆娘的肚子真争气,没几年又给添了个儿子!老子真他妈的得意啊,这老二就叫得意吧。那时的老柱柱一定想不到,这是他好日子的尽头。婆娘几年后就走了,而这两个儿子长大后,先后摧毁了一切他所珍视的美好。
老大当了血头,老二搞了叔伯兄弟的媳妇;老大变成传播艾滋病的灾星,老二自己得了艾滋;老柱柱失去了老大生的长孙,又将失去自己生的老二;因为老大,娘娘屯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艾滋村,小学里的孩子们都被吓走了。老柱柱固执的守着学校的财物房舍,期待有一天孩子们会回来,却又因为老二的丑事,不得不眼睁睁的看着学校被洗劫一空。但在片中,他却还算得上一个幸运的人。
他还能好好活,他们却只能死。有些人甚至是急着死。若是能像癌症病人一样,亲友在床前围绕着,那他们也会留恋生吧。可这被当作瘟神的日子,唱小曲的老头二骚一天也过不下去了。在死前他曾高兴过,老柱柱带来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有新药了,热病能治了。这药能不能吃上倒是小事,重要的是有药可医,那他们就是一群普通的病人,就像是得了感冒或者梅毒一般无害,还能活在正常人中间。那天他不再是瘟神,又变回了受人欢迎的艺人。一个唱曲儿的老瞎子,那种没有人敢围过来听的日子,还是一天都不要过得好。当谎言被戳破时,他倒头就死,干脆利落。
所以这当然不是一部爱情电影。它是一副群像,面对最悲哀的死亡,有的人拼命去挣一副棺材板,有的人耳后边枝花对你回眸一笑。
当大多数人都在默默等死时。有两个人却想好好活着。堂堂正正的在一起,活半年,半个月,都行。得意一天是一天。当这种愿望也只能是奢望时, 就让人难以释怀。
最后说句跑题的话。艾滋病在上世纪80年代在西方横空出世,无药可医。那时人们不知它为何而起,只见其从何而来,便将之归结为上帝对人类性乱的惩罚。将绝症与罪孽联系在一起,其实颇让人心理上过得去。死出游因,总好过飞来横祸让人死不瞑目。
可在中国,艾滋病随着非法采血在最贫困的农村传播时,却没有相应的罪能给予人这种虚妄的安慰。这些人有什么罪呢?卖血换点钱,买一瓶城里人用的洗发水算得上贪婪之罪么,吃两袋城里人才吃得上的白面算得上骄奢之罪么,买些生活必需的药物算得上贪生怕死之罪么。
如果真得要为这种灾难找一个相应的罪的话,那也许应该是,有人很穷,有人很富,他们近在眼前,远在天边。却没有一种正常的渠道,让穷人变成富人。
这或许称得上该遭天谴的罪孽,也值得有些人来承担。可就像大变活人的魔术,一阵眼花缭乱的烟雾之后,才发现被关起来受刑的,已经换了一拨人。
PS 小孩儿的旁白好像陕北版麦兜。左小诅咒的配乐很赞,不过完全被脱胎于陕北民歌的《吹牛》抢戏了。这小曲儿是这么唱的:
孔老二,给我管过账。
张天师,给我看菜园。
…
老婆子,我有八万六啊。
好儿孙,我有十万三。
我本是,老天爷他干爹。
你看我体面不体面。
当时听着挺开心,回去才想明白,这说的是身后事。唉,吹牛只能在阴间. 活着难得体面的时代,只好希望死后真有一个过得上体面的生活的世界。 要是还有来生,再投胎时记得别选very hard模式。
6 ) 绝对的好电影
当时我是因为这片子题材去看的(艾滋病),但是被演员演技震撼了。郭富城居然是原声台词,还不违和。章子怡的女主表演的很精彩,个人觉得不比一代宗师差,真的算演技巅峰。每次看的时候都哭的稀里哗啦。
每个配角都很出色的完成了人物塑造。故事在可以公映的范围内表达了导演想表达的一些东西。讲的很完整,就是故事偏压抑。反正当时看完电影就觉得郭富城章子怡这种演员好好拍戏,我就一定会去贡献电影票。
一直觉得这两人在一起只是因为相互依靠,结尾的降温桥段却让这段感情超越了爱情的高度。人性的贪婪、欲望、无知、劣根性直戳人心,绝对的好电影。
姜文一出现,有种太阳乱入的错觉;同意一些同学的说法,配角很亮,尤其濮老,皮夹克、西服、毛衣、红领带和白衬衣,“他大舅”的形象霎时就立起来了;对结尾,无感,不予置评;还有那头花脸猪,知道你有本钱,用不着三番五次出来现啊!你比子弹飞里的马还表脸;片子可以更加魔幻;一定看到最后
为什么我不喜欢《最爱》的结尾?它一方面过度煽情,一方面又在贩卖软色情,与此同时,它似乎还在赞颂着女主角的自我牺牲,这样几种情绪杂糅在一起,一切瞬间就变得浅薄了,感觉就像吃了一只苍蝇。我始终觉得,即使是主动的自我牺牲,也要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
又破碎又好笑又辛酸又苦逼
作为第一部正面描写艾滋病题材的内地大片,还是多给一颗星。
影片结束,眼泪下来。为我那些死去或者仍在挣扎的朋友,为逻辑单纯的爱情。谢谢《最爱》。期待未删减版。
也许是题材太沉重了,顾长卫有意弱化了悲情戏分。透过村人的朴实带出不少笑点。因而几个角色陆续死去的时候也未给人震撼感。琴琴和得意的爱情开始得仓促,最后却相当伟大美好。跟观音山比起来,这是一部更贴人心的作品。主角出彩,配角更出彩。
导演说本是《魔术外传》,为了配合上映剪成《最爱》版。于是诸多突兀和遗憾就有了解释,如黄鼠狼这角色和戏份很多的猪,都被迫不了了之。男女主角从欲望到认同到对孤独死去的恐惧最后上升到爱的整个关系变化总算清晰。章子怡最后那场戏表演让人印象深刻。给四颗星用来期待顾长卫的【导演剪辑版】!
最后十分钟的升华,才是让人动容的末路狂欢一同赴死的悲怆爱情。但我无法接受它是顾长卫时代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孔雀》《立春》是小县城文艺青年的挽歌(颂歌),而《最爱》没有了李樯剧本的支撑,只能像是一场山村里卑微小儿女的闹剧。PS:片名还不如叫原先的《世外桃源》更好。
“我们,结婚吧,趁还活着。”题材很深刻也很值得推崇,但这样沉重的题材其实理所应当拍得更加好。各个配角都表现的十分出色,郭富城与章子怡的表演也让人称道。遗憾的是因为众所周知的缘故,导致影片被剪得有些破碎,我想……如若看到导演剪辑版,必然还能加分。★★★☆
顾长卫的《最爱》(《魔术时代》),讲了两个艾滋病人的奇异爱情和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乡村幻景,不由让人想起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但马尔克斯主讲爱情,而顾长卫似乎在“霍乱”和“爱情”之间没有最后拿定主意。2011年的中国电影,也就只能看看文艺片了。
今天首映,感觉有些支离破碎,见面会上,导演承认这是删节版。本来《魔术时代》的名字符合导演想要表达的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魔幻中国的荒诞;现在被改成文艺气息浓些、矫情些的《最爱》,倒和这版本挺贴合。电影最后一段两位主演演得很感人,特别是郭富城。发现片里农村人的性爱观念不比城里人保守。
其实影片除了爱情还讨论了很多更深层面的东西,比如人性、金钱、盲流与道德。郭章的表演都很好,自然不做作,其他出场明星也都各得其所。看完之后意犹未尽,非常想看看那个两个半小时的版本。另,章姑娘果真真性情,值得爱。
最爱是一部靠打酱油的配菜撑场面儿的标配红色电影。你妹。
首映看到章子怡 蒋雯丽 顾长卫 还有濮存忻啦,真人啊。 别的不说了 好电影 。影志还被提问了 不过问的问题特别二!我说影志二,他是不是应该排在第二呢?
很多人爱《最爱》,也相信大家是真喜欢,我就说说自己的看法吧。我觉得《最爱》是顾三部作品中最差的一部,它失去了顾一贯以来的冷静和专注,兼顾太多,导致爱情主线最终因过于猛烈显得廉价。对顾来说,一部旨在眼泪和感动的电影,是后退。
遇到最爱的时候能有勇气不为蜚言所阻碍耐人寻味的电影
好的地方在于:1、能有人去关注艾滋病村,这就应该支持。2、影片的造型很棒,很好的还原。3、大量明星的颠覆演出。可惜的是,煽情过度,导演明显没有控制好情绪,这种电影应该是喜中悲,平时越荒诞、越黑色、越有趣,结局才越感人,不煽情都感人,还是没放开,应该玩得更欢一点。可惜了。
“爱有多难,就有多灿烂” 章子怡、郭富城的片尾戏,龅牙濮存昕,骑猪的蒋雯丽,我呸的蔡国庆,大嘴王宝强,找日记本的孙海英…每一位演员都颠覆了他们自己,送给那头被骑的花脸猪。
顾长卫的电影一般都比较耐看还博得眼泪,《最爱》里也有不少演技派,杜可风摄影美,左小诅咒配乐好听。每个人都期待遇到最爱,遇到了就结婚吧,趁活着。其实“赵得意”也不是很爱“商琴琴”,他是在都得了艾滋病的同胞中矬子里拔将军,看上了她的身材和脸蛋,她病时不与她同上吊,但他病时,她为他死了
不是主角气场弱,而是配角大亮:濮存昕的赵齐全、蒋雯丽的粮房嫂、勉强再算上一句话的“大嘴”王宝强。难得的群星拱月。PS:章子怡实在八面玲珑,见着台下俩领导,立马话锋一转让其上台;又再顺带捧了观众席的唐季礼一把。感慨娱乐圈不是随便人都能混的,能混上高位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