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小花
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桐柏山区一户穷苦人家为生计卖掉了亲生女儿小花,之后又收养了一个转移红军留下的女婴,他们给这个女婴取名也叫小花。十几年后,小花的哥哥赵永平为了躲避抓丁投奔了革命队伍,在一次战斗中负伤掉队,幸被女游击队长何翠姑所救,而何翠姑正是当年被父母卖掉的另一个小花。此时,赵小花在进入桐柏山区的解放军中打听哥哥下落时巧遇亲生母亲周医生,母女相逢却互不相识,后来周医生同情这个可怜的小姑娘,于是收她作干女儿。就这样,十几年前失散的亲人在战火中又一次重逢,他们为实现共同的理想又聚到一起,谱写了一曲壮烈的英雄之歌。
2 ) 不俗的《小花》
昨天补看了《十三邀》许知远采访陈冲,今天晚上突发怀旧之情,认真地看完了《小花》。 当李谷一的《妹妹找阿哥泪花流》和《绒花》响起,我也跟着唱了起来。这两首老歌的出处原来在这里啊。冯小刚导演的《芳华》也用了《绒花》,想必是有致敬的意味。 越往下看越是惊喜,电影里小花的哥哥原来是唐国强饰演的,唇红齿白,浓眉大眼的,而且那么年轻,当年也是俊小生一枚啊。 翠姑的饰演者刘晓庆,那时候的她还很年轻,笑起来真的好好看,掩饰不住的青春靓丽。 记得小时候在外婆房间(那时还是老房子)的墙上,看过一张海报,海报上有一个穿着红色古装的漂亮姐姐,她的大眼睛泪汪汪的,饱满有情,让人看了忍不住又看。直到六年级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海报上的红衣服姐姐就是刘晓庆啊。 “假”小花的另一个名字叫做董红果,18岁的陈冲饰演的。圆圆的脸蛋,不施脂粉,还有一些婴儿肥,可以说是那个年代的标准美少女了,性感的健康,看起来很舒服。 让我惊叹的除了影像留住的青春模样,还有剧情的拍摄手法,现在看来也觉得出彩。 这部电影是转型时期的代表作,拍摄于1979年,正值新中国电影复苏之际,运用了很多创新的方式,如黑白镜头、隐喻蒙太奇,以及大量的跟拍镜头、特写镜头,甚至还有表现兄妹俩亲密有爱的旋转镜头等。在那个年代能有这样的电影表现手法,真是不俗。 洗澡完出来的妹妹说,爸爸以前也看过这部电影。顿时觉得,在精神上,又和爸爸妈妈近了一些。 20200503.深圳
3 ) 小花里的情和音乐
当时的也算很有名气的片子,当然,里面兄妹之情的总让人有种错觉,是“情人”的感觉,不过在众多电影当中还是令人耳目一新的。
通过兄妹、母女、父女生离死别,悲欢离合的故事,在人民战争的广阔背景下,讴歌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情谊。把当时的历史战争场面当作背景,主要表现赵永生三兄妹在战争中的命运,依照人物情感的起伏和性格的发展展开故事,该忽略的大段忽略,该描绘的细致描绘,在原小说传奇性的故事中,影片编导又增加了许多兄妹之间、两个妹妹之间、母女之间相见而不相认的戏剧矛盾,突出了影片的人情色彩。
这是当时战争题材的崭新角度,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电影语言上围绕着人物感情线,大胆地省略与主线无关的情节事件,主要描述兄妹三人的动作行为和思想感情来感染观众,如果按照年限来表述一定会觉得枯燥无味。
全片打破了时空概念,把过去、现在和幻觉交织在一起,产生出明快的节奏、鲜明的情绪变化和剧情上的波澜起伏。影片为了更加准确地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内心活动,多次采用闪回的快速节奏穿插,这种瞬息多变的情感飞跃比起大段的完整的回忆和想象,更加符合人们的感知经验,来传达情感。
比如说周医生对17年前雨夜托孤的记忆,也是打乱原来的素材,用黑白与彩色镜头相互穿插,起到了一种相互对比、相互烘托、相互推动的作用,现实的周医生和当年发生的情景频繁地交流,不仅故事感人、结构新颖和画面优美,而且它的音乐大大发挥了抒情特长,对人物思想情感的揭示起到了丰富作用。紧紧抓住小花寻找哥哥的纯挚深厚的感情这一链条,用细腻而抒情的旋律,揭示了革命战争环境中特定人们的精神世界。
影片的主题音乐深沉苍凉,凝聚着焦虑又倾诉着忧伤。主题音乐无论在影片中重复出现,或是在不同场合的变奏发展,始终都围绕着一个“情”字,着重抒发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李谷一那亲切、深沉、充满感情的演唱,把一个平板乏味的叙述,变成了炽热的充满感染力的渲染。
音乐的另一鲜明特色是“新”,它把电子音乐和管弦乐、民乐融洽地糅成一体,在描写战争场面时避免用过去那种大轰大嗡的嘈杂音响,而是从写意出发,通过小提琴的独奏协奏或者中国小堂鼓、大堂鼓奏出的六连音的背景音型完成的。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回忆幻觉梦境想象等特定场景,音乐上采用电子琴的特殊音响,这种特殊的音乐形象不仅从色彩的变化上有力地烘渲染了环境,而且对塑造人物和深化主题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在音乐上的这些探索在中国电影音乐中是比较常见的,作曲家紧紧围绕着“情”字所进行的许多大胆的创新对影片的成功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4 ) 重温“小花” 拍案惊奇
重看“小花”的初衷原本有三:一是看三大演员唐国强、陈冲、刘晓庆当年的青春靓丽形象;二是搞清三个主角之间真实的兄妹关系;三是在电影场景中欣赏那两首好听的歌曲。没想到的是,这部电影拍的居然如此之好,让我在看的过程中不断击节赞叹。
可以说一个好电影的元素它都具备。首先是故事情节好:作为战争片,它并未对战争本身着墨很多,而是描述了战争背景下兄妹三人的离奇身世,是一个“妹妹找哥泪花流”的美好故事。最让我称奇的是电影拍得出奇的美,一反我心目中老电影尤其是战争片拍得很硬的印象:一片烂漫的山花,慢慢传来人物的话语,随着山花不断虚化、人声愈加清晰,人物渐次走入了镜头――这种人声景交融时空交错的场景在片中不断出现,非常有浪漫主义的意境。音乐好听是有口皆碑的,但凡对老歌有感情的人,都不会忘记那两首旋律优美的歌曲“妹妹找哥泪花流”和“绒花”。当然还有好演员:陈冲、刘晓庆那时是那么清纯漂亮,二人后期的发展作为真是糟蹋了当初的形象。有这么两个好妹妹,唐国强估计是全国人民嫉妒的对象。总之,一句话,故事好、情景好、音乐好、人长得好。
让我们记住该片的导演张铮、副导演黄健中。张铮后来销声匿迹,黄健中仍然活跃在影坛,虽然关于此人的负面新闻曾经沸沸扬扬,但让一个导演得以留名的是他所拍过的经典影片。作曲王酩,他完成了那个年代的大多数电影插曲。
这部电影对于我的意义在于,它颠覆了我长久以来形成的观点――那个年代的战争片不懂审美。甚至,我现在看来,历经这么多年的现代美学教育之后,我们当代导演也拍不出这么耐看的类似题材片,“理发师”就是一个失败的例子,而西方诸如“珍珠港”之类的战争爱情片也根本不值一提。“小花”完全有实力获得我心目中的最佳战争片、最佳摄影和最佳音乐奖,也是最佳导演和男女演员的有力竞争者。
5 ) 小花
2017-2-6 20:48
#老电影# 《小花》(1979)。
张铮执导,刘晓庆、唐国强、陈冲主演的爱情片,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
讲述了一个被卖的小姑娘长大后,成为战士的故事。
在中国的现当代电影史上,《小花》的出现无论如何都有点横空出世的味道,从内容到形式的探索与“叛逆”意识使得当时看惯了传统故事片的观众耳目一新。正值青春年华的陈冲、刘晓庆,双星闪耀,自此成为家喻户晓万众瞩目的偶像。
《小花》改编自前涉的小说《桐柏英雄》,主要描写1947年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这个重要历史转折时刻。如果当时按照那样去拍肯定无异于又是一部军事影片。或许谁也没想到《桐柏英雄》后来会成为《小花》。
影片插曲,李谷一演唱的《妹妹找哥泪花流》旋律优美真挚感人,成为传唱金曲。
当年在上海外语学院上学的陈冲,因为“赵小花”这个角色获得“百花奖”最佳女演员时还不到20岁。
影片原定叫《觅》,剧组找到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棐,刚巧钟老家的窗台上摆了一盆小花,钟老说不如片名就叫《小花》吧,希望它是报晓中国电影春天的一朵“小花”。
6 ) 小花
今天因为看了许知远的十三邀采访陈冲,突发怀旧之情,认真看完,也终于在四十年后弄懂了故事情节。本片时代的烙印很深,有很多现在看起来很夸张的表现手法,但我认为整体的故事架构很有吸引力穿插闪回十几年前的片段画面用黑白,很直观的区分时间线。葛存壮一人分饰父子二人同框出境,剪辑看起来也毫无破绽。淡化主线突出情感。可问题这个“妹妹找哥泪花流”的故事本身的起承转合情节脉络感还是较为明显很难改变。力求形式出新固然值得推崇,仍需讲究因材施法追求风格统一。没错,小花留下了金曲塑造了明星,可这些却都是局部上的闪光亮点。
1.曾经看过一遍,对“小花”这个名字印象蛮深,也一度因此与那部《晚春》弄混过片名;2.导演是有多爱变焦镜头,画面各种伸缩,还有很多镜头的摇移不够顺畅自然,……;3.那时候的表演风格还是有些作;4.如今就会怀疑里面人物行为的合理性,比如救陌生人要跪出血的举动;5.葛存壮爷爷一人饰演两角;……
观影盘点期,看过留脚印~
唐国强真嫩咩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舞台化表演…
就一个哥哥,看你俩怎么个分法?【当时我就邪恶了!】
新时期第一次创新浪潮,以“情”为中心,以心理活动为线索,内容形式均标新立异。大量运用闪回时空交错,摄影灵活多变,有强烈主观色彩,亦可见隐喻与意识流;学习国外经验使色彩成为叙事手段,彩色与黑白交叉形成对比。刘晓庆陈冲两生花
有必要重温一遍了,老妈说当年她们最爱看的就是小花了,老爹最爱看的是少林寺。
我小时候的感受:“陈冲姐姐真美,唐国强大哥哥真帅!”
7.8 陈冲18+刘晓庆24+唐国强27。这就是当年的偶像剧啊。这三个人后来一个成了皇妃,一个成了女皇,一个成了皇帝……原来男女主角在一起转啊转的拍摄手法那个年代就有了。
吸收了西方电影的表现手法,有意识地通过色彩的强烈对比和时空交错式的结构,将过去、现在和幻觉相互交织,而成为新中国第一部意识流战争片。同时突破了文革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的爱情禁区而成为最早一部较为明显地涉及性意识的影片,以一种隐蔽的甚至无意识的方式,叙述着男女主人公欲说还休的性爱意识
唐国强不是奶油小生,是巧克力小生吧。白巧克力==太标致了==几乎要晕厥!
电影语言很新颖,和人物场景搭配相得益彰,今天很多国产片都达不到这个标准。
转型时期的片子 中国人终于开始低头看自己了
刘晓庆抬担架上山那段配着李谷一的绒花,太难忘了
年轻时候的陈冲真漂亮
小时候农村的露天电影看过无数遍,记得很多场景,印象最深的就是刘晓庆跪在地上抬担架。因为太小,再则露天电影声音效果很差,里面好多情节也根本没看懂。今天因为看了许知远的十三邀采访陈冲,突发怀旧之情,认真看完,也终于在四十年后弄懂了故事情节。本片时代的烙印很深,有很多现在看起来很夸张的表现手法,但我认为整体的故事架构很有吸引力,如果现在以此架构重拍一次的话,我会很期待的。
看完24城记才想起自己儿时看过这部电影。妹妹找哥泪花流,一步步在阶梯上攀登的小花。
陈冲和刘晓庆还带着萌萌的婴儿肥,纯真的美,唐国强帅的秒杀韩国欧巴。片子整体还是浓浓的主旋律。
电影语言很丰富,艺术性比较高。情节现在看起来的确比较老套了。但是现在国产片没有多少有那么静心地拍摄了。
她就是她女儿,她就是他妹妹,他就是他弟弟,他就是她仇人!还从来没有见过如此高密度同质性的肥皂剧式角塑思路。虽然黄健中解释说在小说桐柏英雄的改编过程中有意做出大幅取舍,淡化主线突出情感。可问题这个“妹妹找哥泪花流”的故事本身的起承转合情节脉络感还是较为明显很难改变。力求形式出新固然值得推崇,仍需讲究因材施法追求风格统一。没错,小花留下了金曲塑造了明星,可这些却都是局部上的闪光亮点。整体而言,本片还是更像一部技法初探的生涩习作。黄健中抒情写意个人风格上真正成熟作品还要再等上几年去看他的如意、良家妇女……三星半。
如今回看,陈冲+刘晓庆+唐国强这样的演员阵容就是王炸。摄影画面的处理上,也很有一套。解放战争的现代时主线用彩色,穿插闪回十几年前的片段画面用黑白,很直观的区分时间线。葛存壮一人分饰父子二人同框出境,剪辑看起来也毫无破绽。高潮的激战与负伤段落用鲜红色滤镜渲染,刘晓庆的小花弥留之际的波光、树林、飞鸽、想象画面之间剪辑,很有些像苏联式诗意手法。李谷一老师的两首插曲听上去特别清澈,尤其《绒花》很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