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1985

剧情片法国1985

主演:娜塔莎·金斯基本·金斯利米歇尔·罗班

导演:阿瑟·乔菲

播放地址

剧照

后宫1985 剧照 NO.1 后宫1985 剧照 NO.2 后宫1985 剧照 NO.3 后宫1985 剧照 NO.4 后宫1985 剧照 NO.5 后宫1985 剧照 NO.6 后宫1985 剧照 NO.13 后宫1985 剧照 NO.14 后宫1985 剧照 NO.15 后宫1985 剧照 NO.16 后宫1985 剧照 NO.17 后宫1985 剧照 NO.18 后宫1985 剧照 NO.19 后宫1985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4:58

详细剧情

  戴安娜,紐約股票交易所的高級培訓生;瑟林姆,阿拉伯大亨;戴安娜遭到綁架到瑟林姆設置于北非沙漠,景致秀麗的隱蔽堡壘中,有趣的是,他們的角色互換了起來,戴安娜并不介意與這個迷人的男子同床共枕,誰知瑟林姆的后宮純粹只是用以裝點門面,他對性關係并沒有戴安娜那么隨便。事實上瑟林姆并非是壞人,他綁架戴安娜,完全是爲了一個自己也不信仰的歷史傳統的堅持,他是個完美主義者,一心要融入西方世界......

长篇影评

1 ) 阿基米德

在男主角马吉德的脸上写满了迷茫和无助。
影片后半段出现了一次精彩的回忆片段,麦琪回忆胖子同学巴鲁(现在已经成为了“土豪”)以前在教室里是如何把“阿基米德定律”写成 “阿基米德后宫的茶”的。这段回忆镜头独具魅力!首先,导演自始自终采用一种复古的黑白画面,与整部影片的彩色基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次,这段黑白回忆镜头被导演有意地处理成了无人声画面,让人不禁想起喜剧大师卓别林的那些默片来。通过这种独特的电影表现手段,进一步强化了这段回忆的讽刺性和不可思议性。最后,在这段黑白回忆镜头中,我们能听到一种类似老式电影放映机的马达声,这进一步加深了我们戏中有戏的体会。这段独具魅力的回忆镜头,是导演梅迪•夏夫为我们送上的一份“色香味”俱全的电影大餐。
影片中正当吉斯特(一个失业的女人)准备跳楼的时候,隔壁一群年轻人却正在开着Party快乐地享受着生命,而此时此刻吉斯特却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多么强烈的情感描写,让我们更加强烈地体会到了吉斯特的绝望和无助。
麦琪轻轻的一个伸手,看似风轻云淡般地结束了全片,可实际上,这最后一个电影镜头却完成了对麦琪这个人物精神的塑造,完成了对整部影片主题的升华,是这部电影最宝贵的灵魂所在。

2 ) 电影中的地域认同与“客居”形态

20世纪下半叶,苏联与南斯拉夫解体,此后全球经济迅速融合,全球化促使大规模的移民风潮兴起,将各色民族播迁到每个角落.大量的外族人与原住居民以及其他移民混居,所呈现的却是彼此之间各异的民族风俗的冲突与差异,一方面说外族人在异地所呈现的客居(diaspora)身份形态与地域认同的偏差;在另一方面,本土族群的排外主义也在生活中日渐滋长,族群认同的情感渲染力为“我们”贴上特定的族群和语言标签,以对抗外来或者具有威胁性的“他们”。于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移民狂潮意外激化起的社群之间的摩擦和冲突,也增强了各国人民的种族歧视的心理。”这种建立在社会经济体系变迁与跨疆域的人口流动所滋生出的特定民生居住状态,也是上个世纪最后三十年的历史特色。而发生在这一特定时代的民生状态,也随着时间与国际局势的变迁,在暧昧而尖锐态势下不断增长,并衍生出更多富有探讨价值的现状。
而民族主义情节在这个形态下,已经成为一个心理触媒,激发移民风潮下的人民产生各种地域认同与客居身份的认同偏差,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化各民族之间的冲突与摩擦。可以说民族主义这种凭借人群向心认同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潜移默化的使得混居形态下的“文明冲突”完成了向“民族冲突”的跨度。
现今各国的族裔大多相当复杂多元,尤其在一些经历过人口锐减而进行大量移民计划的地区,如中欧,东欧以及法国的部分地区,大量的民族混居以及有关文明与民族认同所呈现出的典型生存形态,迅速引起了艺术工作者的关注。艺术家们通过不同的视角,着力反映移民与客居文化下人民的生活形态。从而间接表达出时局的强势主导性,以及生存在流动时局下的个体所呈现的被动与挣扎。如华人摄影师张乾琦所表现的纽约唐人街的移民生活形态,对于非法移民在异地生活的形态记录,传达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的疏离与联系,从而深化到人与人的纽带关系在特殊的生存形态下所呈现的病态。以及唐人街对于纽约本土人而言迷信而又神秘的存在,中医诊所的出现以及亚洲商品以及各种文明习性的介入,文明与民族的冲突渐渐放大的显而易见的问题。出于独特而典型的视角,张乾琦凭此获得了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基金,并在自己的努力下成为了马格南编内唯一的华人摄影师。
同样通过再现运动影像的电影作为最能反映个体以及群体生活的艺术形式,对于移民”客居形态”与地域认同的描述是更为有力。
电影艺术开始对人们生活现状的记录和探讨始于电影本体论的提出,影像技术的发展也为这种人文关怀提供了物质与技术依据,而对于移民客居身份的关注更是在二战后得到形式与意义上的升华。1980年代法国曾经出现的“波尔电影”(Bear cinema)——该电影得名于电影主要反映法国前殖民地马格里布国家第二代移民后裔生活,或者直接由移民后裔自己创作。如穆迪·沙雷夫导演的自传体式小说改编的电影《阿基米德后宫的茶》。1990年代出现的“郊区电影”(banlieue cinema)——主要以法国大城市边缘的多种族混合的工人阶级的居住环境为背景所拍摄的影片。这些在民族主义为基础上的大量的着力于呈现移民客居身份与民族和地域认同的影片作为一个独特的视点曾广受电影人以及观众的关注,并取得深远的影响。
而电影艺术作为对个体生活景观的视点关注的转向,地域认同的问题也在各国电影里频繁出现,作品中所呈现的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省份或者一个特定地域的所表达出的自豪感,和个体对这一地域人群的归属认同,并且自动的承载起对该地域以及人群的责任,如许鞍华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所表现的姨妈与上海的营养性寄生形态。虽然脱开了民族主义的认同体系的嵌套基准。但是其表现形式以及心理依存方式都是相似的。

本文试图通过民族主义与地域认同的角度分别分析“波尔电影”《阿基米德后宫的茶》中的客居身份和民族认同与许鞍华的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的个体身份认同和地域归属感的阐释,对电影叙事介入民族与地域归属的情感渲染力进行解读。

①《阿基米德后宫的茶》与民族主义

电影《阿基米德后宫的茶》所呈现的是在法国一个小镇里的阿拉伯移民的生存景观,通过阿拉伯少年马基德与法国少年麦基的友谊,以及由他们的生活形态引带出的阿拉伯移民在法国的居住形态,引出了客居身份与民族认同问题,难能可贵的是电影通过零散的叙事脉络所呈现的各种混居问题,以及被弱化的父亲这一象征符号的介入,探讨了一种民族意识弱化与变更的流程。而该电影本身所呈现的年轻一代对社会形态的绝望和反思,因为不在本文的命题范围,所以不加探讨。
阿拉伯世界与西方的冲突由来已久,穆斯林所代表的清真教徒作为原教义主义的拥护者,在其风俗习性和价值观念与西方社会相去甚远,对西方世界的抵触已经根深蒂固。另一个问题表现在西方世界,从世界电影发展史来讲,历来电影里所呈现的阿拉伯世界都是神秘而荒诞的,阿拉伯人在电影中不断被丑化或者神秘化,直到《无声的召唤》和《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出现,西方电影界才开始对阿拉伯世界做相对客观的描述。这种现象所传达出的是西方世界在意识形态中对阿拉伯世界的长久抵触。而《阿基米德后宫的茶》中作为阿尔及利亚移民的马基德一家以及同在异乡的阿拉伯人,在法国这个国家所表现的是一种具有阶段性的民族宗教信仰的淡化消失的过程,波尔电影极力表现的,也正是这些马格里布移民第二代在民族与认同错位的夹缝中生存的形态,从而对个体进行心理跨度上的再叙事。
民族是一个暧昧不清的词汇,通常我们指“民族是以共同的种群和文化为纽带的共同体。”而民族主义的解释指将自我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而置于至上至尊价值观考虑的思想或运动。特别是在国家危难之际,族人对民族的认同通常会转换成维护正义与反对外来侵略的思想基础,这种认同所体现出的民族向心力大多时候能超越自身的利益,甚至为民族奉献生命,这种心理机制所左右的的强大力量在很多时候可以成为为亡国复国的心理动因。而作为客居在西方的阿拉伯民族移民,可能在本国会渐渐淡忘的传统会因为对客居身份的体会以及对外族文化的认同偏差,而再度被赋予重要的意义(resignification)。迅速转变成为民族认同的一种资源。所以在本电影中电影有意无意的呈现出马基德母亲在卧室跪在代表民族与宗教的文饰上进行祈祷。这种宗教仪式所发生的作用在于对阿拉伯信仰的认同,更是客居身份压制下移民的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依赖。
而被大众所知晓的民族主义认同原型,在民族主义上所提取出的有“语言民族主义(philolgical nationalism)”、“族群民族主义(ethnic nationalism)”、“神圣图像(holy icons)”、以及“历史民族(historical nation)”和“贵族民族主义(nationalism of the nobility)”等民族主义认同原型,这些认同原型在电影中通过对现实的再叙事,或直接或间接地显露其在民族信仰与心理认同中的解构作用。我们大体截取电影中涉及民族主义体现的部分,对其信仰及认同行为做一次浅析。
语言民族主义的民族认同建立在民族语言上,这里所谓的民族语言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或者文学里惯称的“母语(mother language)”——通常会有一个民族的官方语言与地方方言的差别,比如中华民族的语言是汉语,而母语却千奇百怪。民族语言在民族学中通常指的是民族国家内强制推广的官方用语,每个政权必将拥有一种官方语言用于政策的传递,政府开办学堂传授这种语言,并用教育制度或者各种政治调度,强势的提升官方语言的必要性与权威性,在电影中所呈现的阿尔及利亚第二移民也就是马基德这带通常不懂自己的民族语言,所以马基德母亲在与马基争吵的时候曾感慨让马基德回自己的国家学习自己的语言,这里的语言认同体现在母亲对下一代的绝望前提上的话语期望。语言,之所以成为民族的自主选择是最为显性也最为强烈的认同点,其原因正是相同的语言是最表象的民族主义原型,它能激发强烈的民族与身份认同。早期种族地域划分以及对民族认同的识别,大多借助于语言的相似性,同样地域之间的认同也在语言的相似性的前提下巨增个体的亲密性。语言的相似程度,直接呈现在族群的沟通纽带和生产关系的程度,绝对性的促进了民族的认同力。所以中国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第一个步骤便是统一语言。这不仅仅在文化上促进了作为多民族国家的内部沟通与交流,也因为语言的统一,为后人确立了对国界的认同依据,使得后世虽争战不休,却也始终统一在汉语语系的认同中,最终为当今中国的国域奠定地基。
族群民族主义的民族认同所呈现的是种族血缘关系上的,电影中马基德母亲对同为阿拉伯移民的杰斯特和斯蒂芬母女的关怀,很大程度上源自共同族群所具有的共同性,或者说同在异乡的心理依靠。推开本部电影说,客居身份下同族人的互利互助,相互鼓励相互倾述,其主要原因其实是共同体的支撑。在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后,人种学的划分体系日渐成熟,族群的排外意识变得更加强烈,故而后来进化论与人类学的成熟反向的造成了种族屠杀的依据,这便是后话了。当然过激的民族主义与移民形态造成的混居状态下本民族与外来民族的强烈对峙状态,造成的种族驱遣与屠杀也同样拥其心理的成因积累,关于这个问题有待对民族主义有兴趣的读者深入研究。而电影中同个民族族群的人在另一个文化体系中,因为认同感与归属感的错位,一种互助依存形态很直接的显现在他乡生活心灵的空寂与生活的孤立无援。
神圣图像在一种程度上可说成为一种象征仪式或集体习俗的表征。而通常在神圣图像中最能满足民族主义原型需求的往往是那种最能代表国家的图案,电影中所呈现的神圣图景也是本电影最能点题的卧室祈祷的仪式,仪式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种通过表征行为而达到民族信仰的升华过程。仪式与民族图像在整个民族文化体系里所呈现出的认同感是一种具象而形式化的符号,在不同的环境中这些符号所指涉的往往是一种让人惊心动魄的认同情绪。如俄罗斯版的《十二怒汉》中车臣男孩在监狱里跳起的民族舞蹈,所能散发的自由情绪与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怀足以构成昂长电影中的一波小高潮,从而呈现法制与民族向心力的双向维度。
历史民族与贵族民族主义的阐释,这里介入马基德父亲这一弱势形象的符号性象征意义上解读。历史民族通常是指人民对某个既存政体的认同与归属感。而贵族民族主义所表现的是某个国家及人民通过对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国王或沙皇)或像“圣女贞德(joan of Arc)”这类人物的崇拜而寻得信仰群体之间的共同体最后得到归属感的心理行为。而在电影里马基德这一形象对本国民族主义的极端淡化很大程度上的原因是对本民族历史认同的淡薄以及父辈所呈现的萎阉形象所导致。民族主义的思想坚持变成了母亲一厢情愿的坚持,马基德想找到固定的工作,想成为一个法国人,这让对法国没有民族认同感的母亲非常恼火,最终使至母亲发生了让马基德回到阿尔及利亚学习自己民族语言的“绝望”话语。这里我想借用影迷文化中的明星崇拜来嵌套民族主义中的贵族民族主义,相同的信仰除了在本文中所呈现的一种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因为对一个贵族、一个君王或者一个神职人员的崇拜构成了心理凭据,换句话说人民在对一个个体象征符号的崇拜这一行为中,找到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似性,从而得到民族认同的升华,继而凝聚成一种强烈的民族向心力。
而本土民族对外来移民的排斥,同样在电影中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马基德母亲在邻居家劝架时候,被人醉鬼因嗤以多管闲事的阿拉伯人。马基德在地铁上很理所当然的被怀疑是小偷,并且出现了法国人自发“团结”起强制搜索他这个阿尔及利亚人的身。

这些民族主义原型以及心理认同的错位,相互累加作用,从而间接的呈现出电影中的客居生活形态,以及第二代阿尔及利亚人因为没有民族记忆而产生的民族断位。
统治者运用媒介,教育机构,对历史的适当删改,对成功或失误举措进行嫁接转移,利用人所具有的群居以及盲从特点,适当的激发国民的民族主义向心力,力求达到公民所呈现的人民给予政治的向心利益远大于国家所给予公民的利益的比差,并用宗教信仰以及民族独特而美好的未来前景,作为这种向心力的维系与保障,可很多时候其所呈现的一种信息封闭或者愚弄世人的状态,往往会适得其反的引起国民的反感,或者对一种政治煽动行为的视而不见,甚至引发为一种愤怒的抵制,这种对于政体与制度环境不满,却能在拥有“共同敌人”的时候被迅速削弱。这种“共同敌人”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人民日常的生活里——国家之间的体育比赛、外族的移民、国家利益在国际社交计划中的得失、自然灾害、或者对拥有世仇国家以及相关物质文化类型的抵制……民族认同所产生的凝聚力会在这些“共同敌人”的出现时显得异常强烈。
而客居身份出对生活环境与政治形态的不认同,对客居的生存模式的盲目抵制,加上本土居民排外意识的日渐滋长,这种客居人群与本土人群之间互为“共同敌人”的状态,使得客居群体的民族主义情节迅速的放大,甚至形成一种夸地域夸时间的认同期待。所以电影中阿尔及利亚人所呈现的对宗教对父祖之国的信仰,以及法国人对客居人群的一种抵触在间接的反应人群的一种现实位差,这很残酷的形成了客居形态的精神心理铺垫。
而脱开马基德一家,电影用大量的镜头,呈现同样生活在混居形态下的各个阶段的人,他们所体现出的病态混居状态以及民族地域认同上的偏差,像一挺利剑一样深入客居者的经验内心。各种肤色的卖淫者,因为生活或心理压力而试图自杀的外来平民,以及电影叙事主线的问题少年等等这些所提供的零散叙事以及形态表征,正是为了对这种发生在多民族心理与现实上的位差进行指涉。《阿基米德后宫的茶》获得艺术上的巨大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客居形态根深蒂固的外在还原与内在反思。
这里提供给我们一个思考模式,在社会环境对个体进行作用时,个体同样会对社会环境进行相应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虽然是细微的并且极具概然性特点的,但当这种反作用成为一种群体反应以后,便可以汇聚成一种与环境进行交流的话语,这种交流单方面的占据一种绝对性的话语权与主动权,并非常强势的改变群体环境,用Guy Debord所说的景观环境这一种方式来说。个体在以一种漫长而极具力量的语言在与“景观环境”进行对话交流,而后景观再以一种如沉默的螺旋式生活洪流给予反映,这种话语的符号能指大范围的呈现在个体身上,这是一种存在却无法具象感知的交流状态,一种不可逆转的话语。所以很多电影艺术家着力于体现个体的生存状态,作为这种话语符号的能指表征,其所指涉的正是这种存在于景观环境与个体之间的这种无法名状的交流。这种建立以个体的生存形态为能指,来对生存环境与个体本身进行双重指涉的电影艺术模式,构成了弗洛伊德的“原初的梦”的可记录可反复观看的视像体验,这种电影被称为最高的表现形式,比如费里尼的《甜蜜的生活》,电影与梦的形式的结合完美呈现这种个体与社会景观和个体本身的双项交流。而本部电影所表现出的客居形态与病态生活行为,以及最后对个体思考的转向也正是这种电影艺术形式的典范。电影拍的是人,具有形而上的主角配角,可是其视点的涵指层所指涉却是社会景观与个体本身。
据以上看来,在电影筹划和制作过程中,将个体摆在这种隐性语言的能指位置,对事件与形态的描述被摆在了个体叙事背后的涵指层上,可能比直白的表现景观境态显得更为有力且更具厚度。这也是大师安东尼奥尼在电影创作中的一直坚持的视角。很多信息的传达将在一张脸部特写上所体现,他的肤色他的眼神他的表情,观看者能通过类似与梦的二次文饰的形式,从自身超验认同从中读取一个地域,一个群体,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时代的景观现状。


②《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与地域认同
地域认同实际上已经脱开了民族主义的嵌套模式。因为地域之间具有更多的民族的共性,所以在很多方面并没有达到民族主义在向心力上的力度。其所作用的范围也开始发生民族向地域平台上的降位,但是地域认同所呈现和表现出的形式,实际上是和民族认同相似的。
许鞍华导演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选取一个小市民的形象作为主角,进行现时代一个特殊人群的关注与描写。从而反映出各种附属于个体之上的生活形态。地域认同被作为一个叙事点,在电影做了相对详细的描述。许鞍华以《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姨妈这一角色的地域与自身身份认同角度,对普遍存在于中国的外地流动人口与本地人之间的认同错位进行了细读。而选取上海这个国内最大的国际性都市,其作为中国境内地域认同与地域性排外主义的标杆以及其独特的市民认同体系作为叙事点,在这里呈现其典型性。
上海的发展得益于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条约的签订,大量的外国租借地以及外来经济模式的摄入,上海迅速成为亚太地区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一时间被称为“东方巴黎”,而这种状态在新中国成立后闭门造车的政策影响得以消减,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上海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结构,迅速恢复到他原有的繁荣。因为长时间的外国租借以及其独特的历史体系,其所呈现的文化被国人称为“海派文化”,这种建立在中国江南传统文化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欧美外来文化的强势介入,其民生文化所呈现出的民生形态是与中国其他传统城市格格不入的,文化经济交融后所呈现出的民生体系在整个中国来说都独树一帜。因文化形态的差别,上海人作为这种文化体系的直接体现者,所呈现出的民俗习惯以及核心的价值观念,使其与中国其他各地民生形态相比表现出决然的对立性。这种对立性双向性的建立在外人对上海人的看法以及上海人对外的态度上。所以当一个上海人移居外地,或者一个外地人移至上海生活。其文化与生活习惯所呈现出的地域认同比差将会异常强烈而不容忽视。
在《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斯琴高娃所饰演的姨妈这一角色,面对着自己熟悉和认同的上海市民文化混的如鱼得水,虽说很多时候显得疲惫更多时候在极力的想获求一个心理依托,并且周润发饰演的文青的出现,让姨妈着实后现代了一回,但是电影的最后姨妈离开上海,来到东北,对于气候的差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来说,姨妈的地域认同与身份认同的对抗和迷失,才是让姨妈瞬间衰老的原因,身居自己不认同地域,这个地域所呈现的风俗,生活习惯,以及一种个体身份本身的差异,对一个人的磨损力度在电影里非常直接的用姨妈的眼神表现了这种巨型的落差。这种现象的发生首先因为上海这一环境所承载的文化与价值观念,以及作为一个上海人在地域比差的情况下,所产生出的地域自豪感,并且她对上海小市民形态的依赖与相互滋润,让她在自己作为一个上海人的身份这一身份认可上已经根深蒂固,我想当姨妈离开上海后,环境与生存形态的迅速落差,让她不得不重新考虑其身份的,发生在心理的挣扎,或者体现在现实中的落差都迅速将姨妈的地域自豪感瓦解。那种个体与自己所熟悉和认可的文化环境之间相互滋润的状态,已经完全破碎,所以头发,脸色以及自己一生坚持的知识分子的形态马上坍塌,理想与骄傲被瞬间抽空,这时的姨妈已经是一个躯壳。
多年来这种体现在地域的认同的落差与客居形态对个体的印象构成了一种电影形态,这种呈现或直接或间接的在电影中体现,甚至成为一些导演电影中的次代码,成为一种属于一个电影作者的风格。类似的作品如王童导演以及他台湾人三部曲。王童作品着力表现居住在台湾的移民以及其后裔在台湾的生活形态(第一代外省人,第二代外省人,本省人),以及其普遍存在的怀乡情节,同样的侯孝贤,杨德昌等等这些立足于台湾本土民生文化的导演,都不可避免的涉及了怀乡的老一辈与第二代第三代台民的地域认同之间的差异。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混居与交融让国内族群之间所呈现的文化差距日渐减淡,可是地域与省份之间的细微差距呈现在历史构成与地域性格上渐渐显得具象化,当然差异更多的被体现在省份与地域之间的各种落差上,比如贫富落差,历史落差,民族认同落差,民俗落差,还有宗教信仰的落差等等,虽然抵不上民族间的问题那般强烈,却也同样在移民与混居现象中增添了不少问题。我想对这种地域认同与细微的客居形态的描述,完全可以为大陆电影工作者提供一个更具深度与独特性的创作角度,并在让作品再这种认同角度的前提下,引申出政治与文化形态相互交加下的大氛围中,个体所饱受的因心理落差和景观对个体的反作用而显现出的生之辛。
实际上包括民族认同与地域认同,他们所呈现出的同是移民体系中的客居身份问题,对地域的不认同,个体或者群体的心灵突然间异常的空寂,这种孤独单迅速扩散到生活上,呈现在社会的景观环境中,这是我所强调一种个体对群体,群体对景观社会的交流。而反方向说,当本土居民突然发现自己的家园被大批的移民占据分割,他们有着另一种生活形态,体现在价值观,风俗甚至是语言和肤色上,这种现象可以在作为本土原驻居民的“我们”心里迅速构成共同敌人,本来宁静的地域由于移民的驻入迅速成为了一篇鱼龙混杂的土地,极端人甚至认为混居的出现让家园不再纯洁,显得的肮脏,所以一种排外主义思想迅速凝结成一种冷漠而具有反抗意识的对抗行为。这构成客居人群有别于内在的认同差异的外在压力,所以在这种被无限放大的孤独感与无助感的驱使下,这里的人所呈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形态都是困窘而病态的,这种独特的病态被称为“客居形态”。我想对于任何人来说刚踏入一个新的生活环境,那种紧张而兴奋的状态,会在很短暂的一段时间后消逝,余下的便是认同感与归属感的问题,这不仅仅体现在跨国移民身上,也同样呈现在地域移民之间。特别是价值观与世界观对立的异常严重的两个地域,所以在更多的电影中,会呈现出一种“怀乡病”。这种怀乡情节的产生便是建立在对于一个地域的认同上,人群会强烈的认同他所生长的地域的历史,这个地域的风俗习惯,这个地域的价值取向,也同样认同这个地域的病痛与伤怀。讲的矫情点,他们熟悉这片土地的味道,因为这种味道代表着自己的身份与根。所以我们将能体会塔尔科夫斯基作为电影中的一盏明灯,他在客居身份中所拍摄和表达的怀乡与寻根的良知。这是这个导演所能给予我们最为惊心动魄的诗意。

写在最后:
用民族主义与地域认同的角度对两部电影的分析,更强调民族主义与地域认同的偏差所呈现出的移民问题后的客居身份的生存形态,其目的是在于给予观众一个分析电影的视角,也同样为工作着提供一个关于民族与地域的切入角度,真诚的憧憬着在不久的将来有一个坚持这种角度叙事的大陆导演,将客居形态作为他所有电影的母题,其所呈现出的群体生存状态将成为叙事的表征,而表征背后的将是另外一种建立在群体认同机制上的图景,大力的摆脱大陆电影普遍纯在的表征危机。想起这些年,时常与人聊起大陆电影,在与西方电影的对比下,让人硬生生的感受到的一种表征的“薄”。这种薄的体现是“文本之外,别无他物”,表征背后空无一物.大陆电影所呈现出的鲜明叙事性与强烈的戏剧囊括性,普遍强调一种建立在表征上的戏剧张力,却在很大程度上缺失了能指与所指传递后的涵指面。用早前聊天的口吻说便是我们不能从大陆电影中感受到一种厚度。我想我们不能用东西文化语境的差异来解释这种“薄”,我所理解的东方文化是一种“厚实的柔”而不是现在我们在国内电影中所看到的“生硬的薄”,所以我很难忘记在看完《画皮》后,在电影院门口感受到的空虚与期望落空后的失落心理,我想现在需要的不是简单用影像讲一个很多导演尚未有能力讲好的故事,而是多一些那种能让我们出了电影院有着满腔的情绪却无从表达的电影,能如梦境一样让我们在各种若即若离的影像进行自我编码后所得到的暂时的失语,那种让人一眼就看出形象语言与文字语言之间无法比较也无法相互替换的影像。

3 ) 社会底层青年生活的社会写实作品

本片属于波尔电影,也就是反映在法国的阿尔及利亚后裔人的电影作品。导演沙里夫是阿尔及利亚后裔,本片根据他的自传体小说改编,非常直白地将当时法国社会的阴暗现实反映出来。影片最后点出主题,渴望拆除种族的藩篱,超越肤色和种族和平友好地生活下去。整部电影的叙事手法平平,只是倒叙一段类似“戏中戏”处理得较有复古味道,不失讽刺韵味,人物的心理描写也细致准确,属于一部表现社会底层青年生活的社会写实作品。

4 ) 《阿基米德后宫的茶》:沉沦在微光的泥沼

法国不只有浪漫的鲜花红酒,在这部根据导演本人自传体小说拍摄的电影中,极为写实地描绘出了八十年代法国社会边缘少年们堕落而无望的生活。这部影片被划分进一个极为特殊的电影范畴——波尔电影,即反映在法国的阿尔及利亚人及其后裔生活的电影作品。片中的法国少年麦其与阿尔及利亚少年马吉德的生活,就是当时法国阴暗社会现实的写照。 影片中并没有直接与“阿基米德”或“茶”相关的内容,这一名字仅仅来自主角两人学生时代的一段经历。片中以一段戏中戏揭开了片名的意义,在一次课堂上,老师让成绩很差的同学巴鲁到黑板前写下阿基米德定律,而他不会写这几个字,错写成了“阿基米德后宫的茶”。这一场景以黑白胶片的方式呈现出来,运用了降格拍摄,使影像速度变快,具有了默片的质感,同时背景音效是老式放映机转动的声音,当这一回忆场景结束时,放映机声也戛然而止,黑白影像回到了彩色的现实。 阿基米德定律即著名的浮力定律,是流体静力学的一个重要原理,内容为浸入静止流体中的一个物体受到的浮力,其大小等于该物体所排开的流体重量,方向垂直向上并通过排开流体的形心。麦其与马吉德的生活环境就像是一汪静止的死水,而他们困于其中,唯有改变自己的体积质量,才是在一片死寂中对自己的拯救。 片中多次表现出波尔少年受到法国社会的排挤。两人一起修摩托车时,麦其无聊地学狗叫引起附近的宠物狗一片骚动,却是马吉德受到邻居的报复;在地铁上男子怀疑麦其偷了他的钱包,但最后还是把矛头指向了马吉德;他去应聘时被以视力的理由拒绝,但紧接着下一个面试者就是一个戴眼镜的法国青年。母亲多次指责他游手好闲,不去找工作,想把他带回家乡参军,而他自己的愿望却只是能成为一个法国人。他从出生开始,就完全接受法国文化的浸透,但最后却因为出身和血统为法国的社会和文化所不容,他面对的是一个自己无力改变的让人失望的世界。 与他混迹在一起的、土生土长的法国少年并没有更好的境况,他同样对一切成人世界感到失望。自私、不负责任的父亲与悲观绝望、试图自杀的单身母亲,醉酒后殴打妻子的邻居男人,伙伴中把孩子赶出门的家长,马吉德精神失常的父亲,都是“无能”的成年人或者“无能为力”的成年人。在这样的社会中,少年们偷窃、游手好闲、出卖肉体,而成年人们得过且过。向后是回不去的童年,向前是浑浑噩噩的困境,然而在时间面前,不论是否准备好,他们都必须趟进这潭死水之中。 他们的世界观受到的一次巨大冲击来自和同学巴鲁的偶遇。昔日他们认为愚笨的学生此时已腰缠万贯,但这并不是什么奋斗改变命运的励志故事,巴鲁充满一副暴发户的低俗丑恶嘴脸,车里带着美女,车上撒满钞票,甚至用钞票来点烟,然后把钱随意丢给车外的同学们,肆意炫耀着他的财富。这一极具讽刺性的段落集中凸显了他们生活中意想不到的反差,而以巴鲁学生时写错的“阿基米德后宫的茶”为电影题目,也暗示了他们一直以来文化与身份的错位。 而影片中另一次冲击显得更加悲情。“我的妹妹现在工作了,让我看起来像个痞子。”不务正业终日游荡在街头的麦其因为家人而感受到压力,然而在一次挑逗揽客的妓女时,马吉德发现自己偶遇的妓女正是麦其的妹妹。他的世界又一次受到巨大冲击,在酒吧喝得烂醉。他踉跄地走下电梯时,麦其随手推过旁边的购物车,把他塞到车上,推着走向另一架电梯。他蜷缩在购物车里,像是无法长大的少年再次变回婴儿。 影片中的配乐极为动人,出现大量无歌词的哼唱,如同在肆意释放的情绪中却对世界失语。两人带着女子穿过铁轨走向原野的时候,响起了清澈的吉他声,让这一幕宛若少年们出游的悠闲场景,然而结局却是他们为妓女招揽客人,美好瞬间破碎。几人聚集在地下室饮酒作乐的时候,狂欢中忧郁的弦乐和不和谐的音符预示了一种不祥之感,而当斗殴开始的时候,音乐已经变成了低沉的贝司和鼓。 在表现回忆场景的戏中戏结尾,镜头俯拍学生跑向海边的场景,如同对法国新浪潮开山之作《四百击》的致敬。法国有一句谚语,“不听话的孩子要被打四百下才会变好”,在片尾迷茫而无处可去的安东尼跑向海边,两幕场景极为相似,也暗示了成长的残酷与教育的缺失。 “你连三根电线都焊不好。”“我不感兴趣。”“那你对什么感兴趣?”“闭嘴。”片中的少年们的无望不在于无法走好他们自己的路,而是根本没有可以选择的路。影片情节并不像常见的经典剧本那样,主人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以实现这一目标来推动情节发展,他们仿佛没有任何目的,只是浑浑噩噩地游走在街头,遇上什么事情就发生什么事情。目标不存在,也自然不存在阻碍目标达成的反向力量,然而矛盾却是真实存在的,这是一种几乎无法被消除的矛盾,他们的存在与无法脱离的社会本身便是矛盾。 他们不是不想脱离泥沼般的生活,只是可能一直以来,他们被生活所给予的视野不足以让他们看到出口。在影片结尾,几个少年坐在汽车里奔向海边,麦其讲述着他所向往的艳遇,被富裕的有夫之妇青睐,他也许丝毫没有意识到那时他也就成了一个自私而不负责任的成年人。汽车穿过灯光昏暗、漫长的几乎没有尽头的地下通道,也许马吉德正是醒悟了这种绝望,当其他少年在海边奔跑时,他茫然地坐在海边,直到警察来抓捕这些问题少年,他也没有逃跑,任由警察们把自己推进警车。 站在少年的末尾与成人世界对抗无疑是绝望而悲情的,因为那是他们终将步入的世界。然而尽管深陷泥沼,微光还是没有消失,导演寄希望于尚未泯灭的人性,影片自始至终依旧闪现着他们的善良。马吉德把自己的钱给有孩子的妓女,帮助试图轻生的女人,为陪伴被辞退的麦其放弃工作。而在马吉德被捕后,已经逃跑的麦其回到公路上,拦下警车束手就擒。这个结尾超出了友谊与少年的义气,他们代表着自己的民族,意味着法国人后裔与阿尔及利亚人后裔的彼此接纳、扶持、同甘共苦的愿望,也意味着他们开始承担自己的责任与过错。他们即将成年,至少在他们中间,那个属于他们的成年的世界将与此刻不同。 那些勇气与希望,就如同站在泥沼里仰望微光。 公众号/影调radio

5 ) 作为一个在大城市生活了好几年的人,我能深深的感觉到这帮年轻人的绝望,失望,无助,愤怒。只有两条路,要么被同化,要被被警察抓住。


作为一个在大城市生活了好几年的人,我能深深的感觉到这帮年轻人的绝望,失望,无助,愤怒。只有两条路,要么被同化,要被被警察抓住。

当两位男主角安安心心的想找份工作,却是个电焊工的活,无聊透顶,可是这就是城市!所谓的“现代化生”!所谓的缤纷多彩的新时代!

每天做着地铁上下班,地铁上的男男女女一个个的看似风光满面,其实就是个“高级电焊工”而已。

可是他们心里可不这样想!我是白领!多么纯洁的词啊!每当乘坐的地铁被挤的满满的,我就感觉这列地铁运着满满的一车猪,就像在高速公路看见的猪贩子运猪的大卡车,恨不得让能让一头猪站在另一头猪背上,这样就可以运两层了。

可是这些大城市的猪还洋洋得意的恨,其实他们先前也和这两个少年一样,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不能困住他们,可是慢慢的他们就被困在这所城市里了。最后就连嫖妓,酗酒,找乐子也忘记了,不会了,仅仅就是活着。

最后有意思的是男主角傻傻的坐在沙滩上被抓,整个表现很有诗意,就像遭遇打击的人突然变得沉默寡言,这是因为男主角似乎看清了所有的人生。所有的人生都呈现在他眼前,而他就静静的坐在那里观赏。

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生活丰富多姿,不过也许这只是些冷冰冰的概念而已,我把他们太当真了,以至于幼稚的以为这就是真的。

这部影片最大的价值就是坦白了这些完美的概念试图在隐藏些什么?
这部影片最大的价值就是坦白了这些诱人的概念试图在隐藏些什么?
这部影片最大的价值就是坦白了这些甜蜜的概念试图在隐藏些什么?

之所以没有给五星,是因为导演对把有些问题稍微多叙述了点,给人以误导,让人以为这是一部种族电影。其实导演应该关注的是所有的人的问题,我看了有的人把这部电影评述为底层人的悲惨生活,这也是误导,导演应该更多的是关注人生的路在何方。

我有时候也会在静静在站在阳台上俯瞰车来车往,就像男主角坐在沙滩上一样,我不禁会问自己,我看到的都是真的么?难道这就是生活的全部?

6 ) 《问题少年》――有问题的并非少年

《问题少年》将镜头对准了一群游荡在社会底层的边缘少年。常规意义上,他们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偷窃、抢劫、拉皮条,违法乱纪作奸犯科,是典型的不良少年。然而,从影片来看,导演并没有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批判和指责,而是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隐隐的赞赏,这或许是因为,在他们身上,折射出的更多是这个社会的问题和不良。
作为一个阿拉伯移民,从影片主角之一马吉德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法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和对外来移民的不公。当他和老友帕特在地铁合伙行窃时,失主和路人马上怀疑是他偷的(尽管的确是他干的),却放过了帕特,因为帕特是法国白人;他在电梯口碰到遛狗的法国人,法国人有意无意地半玩笑半认真地放狗咬他。集中体现这种歧视的是在法国劳动部门,工作人员居然荒谬地以马吉德视力不好拒绝了他参加驾驶训练的申请,紧接着导演便极具讽刺地安排了一个深度近视的法国人同样来应征,马上得到了批准。
边缘少年除了马吉德这种外来移民,还有法国本土白人。从他们身上反映出的不再是种族问题,而是对整个成人社会的厌恶和反抗。其中一个少年自称是被父亲从家里赶出来的,而其他人显然也是跟父母感情不好才会流落街头。影片中还有这群少年跟成年人正面对抗的场景,并以成年人落荒而逃、少年暂时获胜告终。之后的段落更是加强了这种少年和成年的对立:马吉德一伙人在电影院碰到另外一帮“问题少年”,在双方即将发生冲突的时候,来了警察和几个成年人。双方马上尽弃前嫌,一致对外――成年人是他们共同的敌人。
他们为什么如此厌恶成年人的社会呢?因为这个社会让他们失望。经济不景气,工人失业。男人自私(斯蒂芬的爸爸只顾自己玩乐,根本不管老婆孩子死活)、无能(马吉德的爸爸是个需要人照顾的精神病人、马吉德的邻居醉酒后回家打老婆)、冷漠(斯蒂芬的妈妈绝望跳楼,房东还说欠他房租,邻居们也不管不问),女人悲观绝望,要么极其顽强地挣扎着生存(马吉德的妈妈),要么卖淫(帕特的妹妹,还有那个带着孩子的酗酒母亲),或者干脆自杀(斯蒂芬的妈妈准备跳楼)。生长在这样的社会中,你能指望孩子长成阳光少年?
尽管如此,当我们走近这群“问题少年”,还是可以发现他们身上保持的善良品质和人格魅力。马吉德就是典型。他也希望能有一份正当工作,但这个社会无法给予他,所以他才偷鸡摸狗。他会保护弱小(保护弱智女、赶走引诱少年的吸毒者)、救济贫困(将自己分得的钱给了带孩子的酗酒妓女)、忠诚义气(帕特被辞退他也辞工),还机智地和母亲一起阻止了斯蒂芬的妈妈跳楼自杀。当他叼着烟站在硬汉亨弗莱•鲍嘉照片前跟他的心上人、帕特的妹妹讲话时,真是酷毙了!同样酷的还有帕特,那个机灵调皮的大男孩。当他对着老友们诉说自己的美好幻想时,是那么单纯可爱,当他在片尾不愿老友被抓自己脱逃而伸手拦下警车时,他就是一个英雄!
因此,当他们潜入体育场更衣室狠狠地偷了一票时,我也由衷地跟他们一起暗爽。我想,我前段时间连续丢失的那三辆自行车如果是他们这样的人干的,我原谅他们。

7 ) 既是在向他们的纯真年代告别,也是在向成年的他用成年人的方式打招呼。

或许看似下流痞的他早就长大了呢,只是为了继续这种纯真的生活不只追求钱而跟男二号继续混,当男二被现实一步步的打击,终于觉得应该努力,自愿被警察带走而不跟他们一起逃跑,是不是就代表男二号不再选择这种纯真的下流痞生活了,那样他们就都长大了,已经通往俗世但还装作没有的的男一号在结尾向坐在警车里开始通往俗世的男二号一反常态的特别绅士冷静的的挥手告别,既是在向他们的纯真年代告别,也是在向成年的他用成年人的方式打招呼。

短评

阿基米德后宫的茶

9分钟前
  • movingdust
  • 推荐

我真没想到我能看哭 ~~~

13分钟前
  • 海带岛
  • 推荐

音乐抒写情感,悲伤注入心海!

18分钟前
  • 小小农
  • 推荐

阿基米德后宫的茶

19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推荐

马修·卡萨维茨《怒火青春》和贾樟柯《任逍遥》的源头

21分钟前
  • 大灰狼
  • 推荐

最后的一幕不得不提、我眼泪几近落出、少年那无助漠然的眼神、看着朋友们四散离去、、、但唯独你留下了,这种友情弥足珍贵。在这样一个社会里、这些问题孩子们的未来如此渺茫、社会体系就像林子里发臭的蟋蟀、看尽了人们的失意落魄与伪善、何来希望何来自由何来公正。彷徨的少年们、你们的青春熄灭了吗?

25分钟前
  • 伊麗莎白
  • 推荐

果然要那样才会改变,导演你安排得也太俗套了。很好看的片子,背景音乐尤其应景

30分钟前
  • 送往繁星
  • 推荐

嗨世界,好给你看,可有糖果。。

31分钟前
  • 吗啡
  • 推荐

觉悟

33分钟前
  • 大壯
  • 推荐

非常无聊,与其说是问题少年还不如说是绝望少年!女人只有出卖肉体才能挣到钱,而男人就只能去偷,招聘岗位都只要有经验的人...

36分钟前
  • 梦游者
  • 较差

剧本复制

39分钟前
  • 刘文二
  • 力荐

小流氓遇到流氓,无所事事者围观游手好闲者。

42分钟前
  • 子虚乌有亡是
  • 还行

结尾,他站在那里等着警车,姿态很酷

45分钟前
  • 思考的猫
  • 推荐

好看。

47分钟前
  • 甲马不是马
  • 推荐

2011.4.15 1:48

49分钟前
  • 心之旋影
  • 还行

波尔电影

53分钟前
  • Touma
  • 还行

两个皮衣少年

57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这片实在难得,看了三遍了。松散而又精致,音乐超好听。感谢正义B胜拷贝此片给我。

58分钟前
  • cream.cx
  • 力荐

叙述和电影的整体结构上,就象一幅新疆的地毯,主题隐藏在那丰富织密的图案后面

60分钟前
  • mongolialong
  • 力荐

现实永远比你想象的要残酷

1小时前
  • D.Alexozzy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