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旦

动作片印度2011

主演:拉吉特·卡普尔RajeevKhandelwal卡琪·柯切林PawanMalhotra

导演:BejoyNambiar

播放地址

剧照

撒旦 剧照 NO.1 撒旦 剧照 NO.2 撒旦 剧照 NO.3 撒旦 剧照 NO.4 撒旦 剧照 NO.5 撒旦 剧照 NO.6 撒旦 剧照 NO.13 撒旦 剧照 NO.14 撒旦 剧照 NO.15 撒旦 剧照 NO.16 撒旦 剧照 NO.17 撒旦 剧照 NO.18 撒旦 剧照 NO.19 撒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8:31

详细剧情

随着生母的去世和继母的到来,Amrita Jayshankar变得孤僻。父亲被叫到学校,被告知她需要心理咨询,但父亲拒绝相信,而且捐款给学校。Amrita结识了3个男性和一个女性,分别叫做Zuben、Dushant Sahu、Karan Chaudhary和Tanya Sharma,他们在一起酗酒吸毒。后来不小心杀了一对夫妻,事情失去了控制,一个腐败警察索要250万来帮他们开脱,由于弄不到这笔钱,5人决定假装绑架,向Amrita的父亲勒索现金,洗刷自己的干系,于是Amrita“失踪”,其父亲报警,任务被分配给了曾被停职的警察Arvind Mathur,媒体也牵涉其中…

长篇影评

1 ) 无愧于七个半小时的折磨

谎言的闭环

《撒旦探戈》共450分钟,分为十二个部分,与原著的章节一致。

前六章是踏向黑暗的舞步,落后的农村里来了一个不速之客——伊利米阿什,他为这群农民画下关于共产主义的大饼,一个经典的民粹主义谎言,“有关部门”制定了宏大的计划,计划打造集体农场,实现农民人人平等丰衣足食的生活。秋雨绵绵,灰暗不见希望的人生突然有了承诺,源源不断的承诺,源源不断的谎言,世界上从不缺骗子和傻子,后者走进酒馆庆祝着狂欢着,探戈踏出,他们原地打转的舞步正如对乌托邦的幻想,也是这样周而复始永无完结。

后六章是后退的舞步,集体农场的幻想分崩离析,一步步摧毁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想象。小女孩的死赋予了骗子伊利米阿什话语权力,他称这就是集体农场缺位导致的结果,农民们在无意识中被规训了,在无形中服从了。事实上,集体也无法保护赤裸生命,我们可以消灭人,却没办法消灭纵向的人际关系,欺骗在继续,剥削在继续,谎言不是自转,每个具体的人一起构成了谎言的闭环。

《撒旦探戈》是否是某个社会镜像,当处景观王国,拜物教式表象粉饰了人与人、阶级与阶级的关系,但是,只要存在两个人及以上就免不了剥削的承继,伊利米阿什欺骗农民,商尼欺骗伊斯泰克。作为家庭中最小的孩子,伊斯泰克只能将自己所有的不满倾泻在猫上,蹂躏、折磨之后,喂下它有老鼠药的牛奶,然后抱着猫的尸体,伊斯泰克走在普什泰莱吉路上……这是这部电影我最喜欢的一个镜头,电影和文学是两种艺术,拉斯洛的长句是缠绕的语言,贝拉·塔尔就用长镜头来展现她具象的行径。沉闷的天空,泥泞的道路,天地之间彷佛只有她一个人,伊斯泰克的眼神是黯淡的,哥哥戳破了关于摇钱树的谎言,直接抢走了所有钱,她知道自己是弱者,边缘化家庭中的边缘人,这个地方没有值得自己留恋的了。伊斯泰克的步伐是坚定的,她知道自己要去的地方——温克海姆城堡废墟,那里有天使等着她。就着雨水,伊斯泰克吞下剩下的老鼠药,理了理羊毛衫,把猫米库尔的尸体放在身上,当第一缕晨曦照射在残垣断壁时,她能体面地面对天使。

2 ) 撒旦探戈观影笔记

淘宝贝拉塔尔

bgm只有一首...

1.有消息称他们要来了

牛群,偷情,分钱,

因为经费不够只能用这种手法装逼显高端

2.我们会起死回生

伊里米亚斯,佩奇纳,

等候,填表,找活,

人们害怕自由秩序经常吓人

酒吧,泥路,乱搞

3.有头绪

望远,记录,绘画

弗塔基,斯米德,胖医生摔倒了,克伦纳的老婆,

在阁楼上遇见一个短发的妓女

3的结尾正好接上2的结尾

4.蜘蛛工作1

眼镜在酒吧里聊到自己的内脏

克拉蒙,屠夫霍甘,还有小妥斯,斯泰格沃尔德

索德姆?俄摩拉?哈里西斯

5.未装订

埋钱,咕噜,虐猫,牛奶,被挖,投毒

6.蜘蛛工作2 恶魔的乳头,撒旦探戈

不停地说但没人听,藏黑弹药,淋雨,跳舞,

我母亲是大海,我父亲是大地,探戈是我生命

7.伊里米亚斯演讲

代表某主义骗大家的钱

8.前景

全村搬家除了医生雨中赶路

镜头扫过没人的脸但没什么

语言描述大家的梦

9.天堂?恶梦?

换个视角

对雾中的楼跪下了

一群马跑过了广场

喝红酒,吃肘子,投资人

10.未来的希望

群殴,推迟,

把钱换给我们,被人卖了数钱

冷雨打卡车上,去不同的地方

弗塔基远走了

11.工作与麻烦

俩人改成书面化的语言

语言叙述梦境,和没呈现的事

12.圈子封闭

土耳其人来了

老头一直敲钟

把窗户给封死

在黑暗中写字

教堂已经倒塌

3 ) 有意义的精彩长镜头

破旧的农场、泥泞肮脏的道路,愚昧的人们偷情、酗酒、盗窃。小女孩虐猫很残忍啊,把猫折磨死了,还拿着猫的尸体到处走,然后吃了老鼠药死了。葬礼上伊里米亚斯建议所有人离开农场,大家把钱都拿出来,他会安排,8人都答应照做了,他骗他们分开去不同的地方工作,但工作是他编的。后来他被捕,警察只是把这些被骗的人当做傻瓜,记录成案宗就放进柜子。现在的一些导演刻意长镜头显示文艺和深刻,却没有本片这种贴切表达出深意。

4 ) 《撒旦探戈》:自循环的丧钟已经敲响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7010.html

现在,是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410页的小说在身后,“八点一刻的整理”时间已经确定,“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的作者已经确定,六步踏前六步退后的“撒旦探戈”已经确定,450分钟的电影又如何从这种种确定的故事里看见窗外的泥泞?又如何从上中下分段的电影中再次听见十月的淫雨?是先看了小说再阅读了电影,时间的先后秩序像是制造了两个不同的文本,文字在沉默,在无声的世界里沉默,影像在流动,在漫长的长镜头里流动;是先知道了电影再阅读小说,知性的世界里可以容纳两个文本,但都是关于记录关于写作,即使“除了雾还是雾”的迷惘只有下跪的仪式,即使微弱光影里画着藤蔓一样的“8”字图案被去除,在文字和影像共同制造的压抑、潮湿和腐败的世界里,哪里还有可以呼吸的出口?

这样写着:“十月底的一个清晨,那是第一滴让人无法忍受的秋雨,降落在人间之前,降落在炎热的裂开的大地上,在农场的西部。那样发臭的沼泽,淹没了道路,无法通行。直到第一次霜冻,把整个镇与世隔绝。弗塔基被一阵钟声吵醒,最近的教堂在西南八千米之外的地方,在古老的霍克米斯地里,一间孤独的小教堂。但是那里并没有钟,在战争时期,这教堂已经倒塌。小镇距离太远,钟声无法传到这里……”在450分钟的结尾处这样写着,在450分钟的开始处也这样写着,秋雨和弗塔基,农场和教堂,小镇和钟声,以及作者和观者,都被放进了同一个句子里,它们被包裹在十月的秋雨中,被关闭在发臭的农场中,被隔绝在无人的世界里,被循环在死寂的时间里——谁还能听到?谁还能醒来?谁还能打破一个梦的界限?

因为“圈子封闭”了。医生在写完或正在写之前,从住了13天的医院里出来,带回了满瓶的酒,然后坐下来,写下的一句话是:“没有任何一个人敢离开。”在他看来这是一个“一切都正常”的农场,没有人敢离开,因为他们也已经走向了腐烂,继续下载本子里的话是:“他们盯着天花板看,没有线索。那就是这么空闲、被动,使他们处于他们最害怕的宽恕当中。”他们害怕,他们不安,他们被动,他们其实没有被宽恕,在众人面前是医生,在医院里成为病人,医生和病人,13天对于医生来说什么也没有改变,就像自己能用望远镜看见的“他们”。但是听到了钟声,隐约地传来,悠远地传来。披上外套,走出家门,十月的秋雨却奇迹般停了,循着钟声而去,是那一座已经被摧毁了的钟塔,但是里面的确传出来了钟声,那么铿锵,那么坚定,甚至再无结束的可能,“土耳其人来了……”敲钟人一遍又一遍地说着。

被战争摧毁的钟塔又有了钟声,钟声警示着另一个可能的战争,这是循环的开始?“我一定是病人,这是丧钟。”回来的医生自言自语,听到的钟声不是救赎的钟声,是一切即将毁灭的丧钟,这当然是循环的开始。终于,他关上了窗户,他钉上了木板,他拒绝了看见的世界,在黑暗中他成为了不被看见的看见者,是逃避?还是自我庇护?那在黑暗中写下的依然是那句话:因为教堂已经倒塌,因为钟声无法传到这里,听到了丧钟是一种幻觉?封闭在黑暗中是一种幻觉?写下这句话的医生是不是在这个“圈子封闭”的世界里就是被自己写到的弗塔基?是不是醒来又继续睡去的弗塔基?是不是瘸着腿病态的弗塔基?——甚至就是他们,“他们盯着天花板看,没有线索。那就是这么空闲、被动,使他们处于他们最害怕的宽恕当中。”

所以离开了农场的他们,是“没有人敢离开”的他们;所以醒来的他们,是永远在黑暗中不醒来的他们,所以听到了救赎的钟声的他们,是永远听到了丧钟的他们——他和他们在同一的世界里,成为空闲、被动、处在最害怕的宽恕中的人。是谁让他们无法离开,是谁让他们制造黑暗,是谁让他们在丧钟中醒来?是另一个“他们”,传说中已经死去的他们,传说中又复活的他们,“有传说他们要回来了”——三天后他们会来到这里,他们已经到了斯泰格沃尔德家里,他们还在招待所里……关于他们,永远是一个传说,但是传说即现实:他们被风吹着经过了那条漫长的街道,他们走进了上尉等待他们的警察局,他们还处在监控期,他们服从法律、秩序和自由,他们需要黑炸药,他们要建立合作的同盟,他们要用钱实施计划,他们要给他们建立信心,“明早六点在阿拉姆斯大厦见”成为他们新的传说。

伊里米亚斯和佩奇纳,以及桑易,三个人的他们死而复生,成为关于农场最可怖的传说。他们是黑暗中永不醒来的他们,他们是听到了丧钟的他们,而三个人的他们是拥有黑炸药的他们,是死而复生的他们,他们和他们,谁是打开那扇门的人,谁是关闭那扇门的人?对于这个幽闭的农场来说,两种他们书写的都是关于那个自循环的丧钟,一种丧钟为自己而敲响,另一种丧钟为他们而敲响。克伦纳夫妇、校长、斯米德夫妇、弗塔基、哈里西斯夫妇,组成的“他们”在农场的内部,当十月那场秋雨的雨滴滴落在炎热干旱的土地上,第一个醒来的人是弗塔基,所有的人也都已经醒来,但是醒来听见的钟声,不是丧钟的钟声,甚至不是钟声,它只是梦的一个延续——醒来的弗塔基对斯米德夫人说:“我明天上午走。”斯米德夫人也醒来了,现实对于她来说也是梦的一个延续:“我做了一个噩梦,我看见了他的背影了……”但是叫不出声来,门被踢破了,即使拿了一把刀,梦魇还是无法被驱赶,“大地开始动了起来。”醒来的弗塔基,醒来的斯米德夫人,所梦见的是淫乱而暴力的生活,所以必须要离开,“明天上午走”成为弗塔基对梦境的逃避,因为斯米德夫人梦中的他就是将要回来的斯米德。

斯米德回来了,也像是从梦境中回到现实,弗塔基装作去找他,斯米德说要把钱分了,克伦纳、斯米德和弗塔基三个人将平分阿拉姆斯的财产,然后离开农场,斯米德甚至要比弗塔基更早离开,“等天黑了就走。”克伦纳夫妇要去北方,弗塔基要去南方,不管是北方还是南方,总之要离开这个农场,离开这个雨季,离开被梦魇缠绕的现实。但是离开意味着离不开,因为“有传说他们要回来了”,伊里米亚斯和佩奇纳,从监狱里回来的他们,要拿钱的他们,“伊里米亚斯是一个了不起的巫师,死人复活是在故意破坏我们的计划。”不是仅仅因为要回来,而是他们已经是死人,而是他们会带来死亡,带去更多的钱,带来更多的死亡——于是又回到了“看见了他的背影”的梦中,回到了丧钟在被战争摧毁的钟塔里响起的梦中,回到了“成为空闲、被动、处在最害怕的宽恕中的人”的梦中——梦包围着梦,除了雾就是雾,还有什么可能离开?

为什么无法离开?不仅仅是活在梦中,而是成为了雨中的小树枝,“无法保护自己”,因为他们从来就是奴仆,“他们?他们是奴仆,一辈子都是奴仆。除了吃土豆,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多疑地猜测着对方,在沉默中打嗝,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被骗。奴仆没有了主人,但不能没有自豪,自尊,勇气,他们骨子里根本就没有。他们只喜欢活在自己的阴影中,他们就像羊群一样跟着影子。没有了光环与幻想,他们活不了。不过不要把他们逼疯了,否则他们会有强大的破坏性。他们只需要一个温暖的房间,热气腾腾的红辣椒。如果他们能和隔壁的女主人一起睡觉,他们就会谢天谢地了。”巫师伊里米亚斯洞察了他们的本性,活在自己的阴影中,活在自己的噩梦中,即使有了北方和南方的目标,即使有了平分了钱的计划,他们也只能像泥地里寻找食物的猪,从不抬头——在警察最后的案卷里,拥有像玫瑰一样乳头的斯米德太太只是“毫不犹豫出卖肉体的人”,克伦纳太太是“不慎重地散布谣言”,斯米德“对于权威的顺从态度,让他变得特别合作”,校长“就像一个干瘪的黄瓜, 大脑功能低于斯米德”,克伦纳是“双眼痴呆的愚蠢家伙”,一只脚残疾的弗塔基是唯一危险的人,但是,“危险,但是能够利用……”

他们想要离开,却把自己关闭在招待所里,他们想要醒来,却在永不喝完的酒杯里,他们想要实施自己的计划,却总是跳着六步踏前六步退后的“探戈”,“我的生命是探戈。我的父亲是大海。我的母亲是大地。我的名字是探戈。探戈。没有大海,也没有大地。你把大海和大地怎么了。我的生命是探戈。探戈。”克拉蒙不断重复着那些话,斯米德顶着奶酪卷,拉乔斯和斯米德夫人跳着舞,六步踏前六步退后,六步退后六步踏前,循环的探戈,重复的探戈,没有大地,没有大海,只有被探戈拖着行走的生命。酒喝完了,乐曲停止了,每个人都沉沉睡去,又进入了他们无法离开的梦境。在探戈中循环,被梦境封锁,最后成为“蜘蛛工作”,“招待所的蜘蛛发起了最后一轮进攻。他们在玻璃上织网。杯子上。烟灰缸上。桌子腿。椅子腿。他们用神秘的线把自己绑起来,好像是来自他们躲藏角落的关键。他们的每个动作和摆动都很好,只要这张无形的网没有糟到破坏。他们在睡着的人脸上、脚上、手上编网。然后马上回到自己躲藏的地方。等待着他们的小线条再次颤动起来。”他们在梦中,蜘蛛在织网,腐朽着腐朽的生命,颓败着颓败的生活,还有谁能离开,还有谁能醒来?

他们跳着探戈睡去,他们自己就是六步踏前六步退后、六步退后六步踏前的“撒旦探戈”,而他们之外的他们到来,像比雨更暴烈的雨,像比风更狂放的风,起死回生的伊里米亚斯和佩奇纳,是另外跳起了“撒旦探戈”的他们。“伊里米亚斯的演讲”构筑了向外的目标,他让大家用理性战胜感性,他说这里的每个人都是有罪的人,他让大家从懦弱、无能中醒来,“我们要团结一部分人,建立我们的模范农场,让大家安静地生活……”团结他们,建立农场,建立信心,这就是伊里米亚斯的计划,于是在起死回生的他们面前,弗塔基第一个将已经分发的钱从口袋里拿出,所有人都团结着加入了计划——他们醒来,他们行动,他们告别了那晚的“撒旦探戈”,“明早六点在阿拉姆斯大厦见”成为他们的开始。但是,当砸掉家里的一切,当离开了农场,当在出口时喊出“我们开始新生活了”,他们真的可以醒来,真的可以离开,真的会拥有一个模范农场?

只不过是一个骗局,因为梦包围着梦,因为除了雾就是雾:伊里米亚斯拿走了他们所有的钱,用这些钱他们让斯泰格沃尔德准备了一辆车,让普莱尔准备了黑炸药,即使“明早六点在阿拉姆斯大厦见”中又回到了众人面前,也是告知计划将要被推迟,每个人被安排在不同的地方,散开、不联系成为他们的任务,于是他们变成了每一个他:去屠宰场,去干洗室,去长老区,一千福林是他们分散的资金。这就是他们成为每一个“他”的命运,还有什么团结,还有什么计划?只不过给了他们一个封闭自己的位置,“我们的真实也许能得到回报,也许会被惩罚。而只有那里,所有东西都有一个位置,一个远离真实的位置。有一个属于它的地方,永远都属于它。这地方就是现在。”伊里米亚斯写给警察局上尉的信里这样说,这不是属于他们的位置,这是属于“他们”的现在,因为他们起死回生,因为他们是恶魔,是撒旦。

但是,伊里米亚斯和佩奇纳身后还站着另外的撒旦,即使上尉缺席,警察局也在最后的案卷中写下了每个人的归宿:不仅仅是农场里跳起“撒旦探戈”的他们,还有用团结之名制造了“撒旦探戈”的他们,都成为了被法律和秩序囚禁的人,警察身后的法律秩序代表着一切,伊里米亚斯说:“我们服从法律、秩序和自由。”自由是不存在的,只有法律和秩序,而法律就是秩序,或者秩序就是法律;而招待所的“尖头”满怀希望地说:“这个国家总有一天会有秩序。”在招待所的“撒旦探戈”中,大家唱起了歌:“你很可爱,你很美丽,匈牙利……”他们被围在农场里,农场在国家秩序中,农场永远向外,却被置于无法改变的秩序中,六步踏前六步退后,这就是每一个人无法逃离的规则,像最后发起攻势的蜘蛛,从灯罩透出的微弱光影里画着藤蔓一样的“8”字图案——“∞”的变形,一个旋转的符号指向的是无法改变困局的无限性。

但是,在这个“撒旦探戈”里,有人从外面看见了起舞的他们,有人没有被蜘蛛带入“∞”的无限困局中,有人打破了这个循环和重复的死亡世界——是她,一个被叫做傻子的女孩,伊斯泰克用自死的方式选择了真正的离开。她听到他们的谎言,桑易对她说,只要在埋着钱币的地方浇水就能长出树来,但是没有,只有被挖掉之后剩下的那堆土;她看见了他们的混乱,母亲和拉乔斯走进屋子里,他们拒绝外人进入,他们又在干着怎样的勾当?“我妹妹是傻子,她对每个人都监视。妈妈打她,但是大家都说她辈子都是傻子。”孤立的伊斯泰克,被骗的伊斯泰克,没有尊严的伊斯泰克,也许只有在和那只猫打滚时才能体会自己的存在,“我把你怎么样就怎么样,我比你强。”浇水就能看到长满金币的树,这是一个传说,现在一个传说的覆灭是为了另一个传说的开始,死亡的实践就是关于生命的传说:她用老鼠药毒死了那只猫,她抱着猫吃下了老鼠药躺在了被摧毁的塔楼里,很安静地走向了死亡,“天使看到了,天使知道了,她的内心平静了,树,路,雨,夜晚,一切都安静了。她认为,所有发生过的事都是好事,所以一切最终都变得简单,她意识到了时间之间的关系,她并不孤单,所有的人和事,都因她而定,就像她自己依赖一切一样……”

只有死亡才能摆脱生的循环,才能走出梦的困境,才能永远不听见“撒旦探戈”的舞曲。伊斯泰克走向了生命的终点,成为农场里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走出去的人,当她以回归生命的方式死去,躺在钟塔中的她就是敲响了丧钟:他们在跳“撒旦探戈”,永远被圈在“∞”的无限困局里;他们制造了起死回生的阴谋,却永远被置于秩序的监视之下;他们中的他不是医生是病人,听到丧钟把自己隔绝在黑暗的世界里,只有写下的那句话让自己醒着……一个人的死去不会改变结局,因为这永远是“未装订”的生命之书,秋日的雨无休无止地下着,手风琴永远发出低沉压抑的声音,酒馆里的一切被蜘蛛网缠绕着,探戈舞曲让活着的人迈出了步子,他们准备出发,他们希望复活,他们永远在450分钟的故事里走向漫长的腐烂。

没有旁观者,没有逃离者,甚至没有唯一的作者:听到了丧钟的医生之外,制造了“除了雾还是雾”的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之外,贝拉·塔尔用长镜头目睹了一切,他让“恶魔的乳头”现身,他让“撒旦的探戈”起舞,他定义了噩梦中的天堂,他制造了“前景”的幻觉,重复着重复,至少会让一个人从钟声中醒来,“贝拉·塔尔的绝望正处在他无与伦比的欢快道路之上,间于受害者的对普遍腐败的冷笑和对精神奴仆的呼唤之间。”雅克·朗西埃说。

5 ) 《撒旦探戈》贝拉·塔尔

改编自克拉斯纳霍凯小说,全片分为12部分:“有消息称他们要来了、我们会起死回生、有头绪、蜘蛛工作1、未装订、蜘蛛工作2、伊里米亚斯演讲、前景、天堂?噩梦?、未来的期望、工作与麻烦、圈子封闭。”电影前六段按照探戈舞步的前进步伐,围绕着一个场景通过不同视点进行叙述“破落的农场里人们买了牛分了钱准备离开”。人们在绝望和空虚的生活中徘徊了太久之后,准备打破现有的生活,带着钱走入新的未来。电影后六段则按照探戈舞步的后退步伐,围绕着一个事件进行叙述“两个骗子骗了农民的钱,人们又回到了原有的绝望生活”。愚昧的民众相信了骗子伊里米亚斯关于“新合作农场”的骗局,将钱交给了他,他们不得不又回到原来那种绝望和空虚的生活,从而电影形成一个封闭的圈子。电影“未装订”部分,则游离在整个故事之外,描写了农场里一个小女孩被哥哥骗了钱,虐杀了自己的猫之后自杀的故事,因此这个“未装订”可以看作整个故事的缩写版。影片镜头有浓重的塔科夫斯基的肃穆风格,漫长而缓慢的镜头运动充满了抑郁无望的生活态度。此外,塔尔的横向平移镜头有相似于费里尼的构图方式,远近景物仪式化的陈列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塔尔还钟爱大景深镜头,随着人们纵向深入景深,镜头微微上升,具有一种俯瞰命运之感

6 ) 贝拉•塔尔:时间的工作-关于《撒旦探戈》 Béla Tarr : le travail du temps

贝拉•塔尔:时间的工作-关于《撒旦探戈》 Béla Tarr : le travail du temps

雅克•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著,眼睛的故事(Hu Di)译

雅克·朗西埃,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著有《阿尔杜塞的教训》、《无知的大师》、《政治的边缘》、《感性的分享》、《影像的命运》和《被解放的观众》等。热衷于包括电影评论在内的艺术评论,经常在《电影手册》和《Trafic》等电影刊物撰文,出版电影评论文集《电影寓言》。


有些人要求我们表示义愤,有些人要求我们进行悔过。还有人甚至要我们分担对乌托邦的牺牲者们的无限哀伤。贝拉•塔尔显然比较节制,他只要求我们给一些时间。
但是一些时间可能就显得太多,如果它刚好扰乱了我们对时间的运用方式的话。《撒旦探戈》首先是以电影史上最长和承载事件最少的影片而闻名:一部七小时半长,里面除了一场骗局之外几乎没发生任何事情的电影。对运动的想象在其自身中消散,将我们带回起点。
然而这不是一部“形式主义”作品。我们也许可以说,与之相反,这是最后一部历史唯物主义电影杰作。这部在两次钟声之间展开的影片中,没有什么是完全物质的和完全是感觉的,它们被轮流替换:执拗的滴答钟声,一个醉鬼不断重复的一句话,酒杯被倒满被喝干的声音,手风琴,探戈的节奏,特别是匈牙利平原上好像永不停歇的雨声。在这里感觉的加强不像在塔可夫斯基或索科洛夫那里是自觉的:在精神世界中动摇我们。幽灵般的教堂里的钟是被一个傻子扣响的。悠长的固定镜头和缓慢的摄影机运动并没有把我们引入任何精神世界。它们把我们牢牢地羁留在物质现实中的为匈牙利电影观众所熟知的故事中:一个农村合作社的解体,一场关于更好生活的骗局,而它本身也是被一个甚至不信他们自身关系功效性的警察所操纵。
《撒旦探戈》是一部关于90年代匈牙利所继承的历史的完全唯物主义的影片。但是显然电影机器的唯物主义是拒绝另一个唯物主义的,即新社会的生产史(l’histoire productrice)的唯物主义。
那么有必要谈论一部关于共产主义幻觉的唯物主义影片吗?这部影片在中间段落也许包含着它自身的寓意:小艾斯泰克的故事中他的混混哥哥说服她把积蓄埋到地里,经常浇水,最后可以在那里看到一棵长着金枝的树长出来。但是现实与幻觉的关系、影片与共产主义的关系会这么简单吗?她认为我们通过浇水就可以让树长出叶子来,为了笑话孩子的天真,必须假设首先有必要浇水,然后假设有一个事物在同一个地方真实地生长,这是一棵疯狂的植物。然而摄影机甚至不让我们去想象。唯一远离泥浆的地方显然就是那个被植物入侵的教堂废墟,在那里艾斯泰克后来为了让天使们来找她而吞下了之间她用在猫身上的灭鼠药,从而显示她至少有能力对一个生命做一些事情。
如果这是一部关于幻觉的影片,它几乎只是以微弱的差异与其它影片相区别,这令人难以置信的差异:这里没有任何与幻觉相反的“现实”。大地非常精准地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片除了空话没有任何其它东西生长的土地。
这是当小女孩的尸体在小酒馆厅堂里的桌板上横陈的时候,伊里米亚什,骗子或假冒先知,所作的精彩演讲的展示。磁性的声音使人神魂颠倒,并且说出了该事件发人深省之处:这个事件怎么会发生的?人们是如此生活的吗?我们是如何把平庸而毫无希望的卑微生活引向这样的戏剧性事件的?我们从列宁的一篇文章中无数次地听到这些空话,它被契诃夫的《第六室》以及整个俄国只是一个巨大的第六室的情感所攻击。但是导演将诱惑者的修辞完全暴露,他是不是在思考其它的东西? 他的摄影机不是已经证明了这些空话吗?伊里米亚什说也许迷失的孩子昨天还来到过小酒吧门前,看到你们喝得酩酊大醉疯狂起舞呢。演说家过时的虚饰。他看到的并不比他们多。但是我们看到了那被雨水冲洗的贴在窗户上的脸庞。伊里米亚什能从不可辩驳的事实中,从我们看到而他们没有看到的事物中得出一个结论:必须走出泥沼地,到其它地方去开启新的生活,在那里将没有小孩会去自杀。然而准备放手开始新生活的人要从放手他的小积蓄开始。
只是一些空话。确切地说,词语是物质性的事物。为了赋予它们现实的沉重感,贝拉•塔尔拒绝了很多其他人会做的:搜索听众脸部对讲话所作反应的镜头。台词所产生的,摄影机所拍摄的,不是情感,而是动作。讲话的末尾,一只手绕过听众,将一叠钱放在桌板上靠近尸体的地方,我们虽然看不到这叠钱,但是可以感觉地到它就在近处,很快其他的手和其他的一叠叠的钱也跟了上来。
骗局或者幻觉出现时以不适宜的方式去指明发生了什么,摄影机生产了什么:一种物质性对抗另一种物质性。对抗永无止息的雨的规律性,对抗无法预期的身体活动。在叙事的中心,时间混乱,话语萌生,静止转化为运动。贝拉•塔尔遵循了Krasznahorkai小说的主题 – 伊里米亚什将农民们遣到废弃的大宅,然后将他们驱散到各处,叙事回到了出发点:村子中静止的时间,在那里醉酒的医生继续用双筒望远镜观察已经空了的邻舍,在一本不会有任何人会读的记事本上记下他对消失了的住户的评语。叙事跟随着手风琴开开合合的运动和前前后后的探戈舞步展开。但是这种叙事创造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物质性。这说明了农民们对此地的夜间来访,他们的新生活从这里开始。展现农民们在进入这毁弃的昏暗的大宅时的挫败感会显得无趣,还是观察他们无声无息地用他们的打火机或灯打量那些斑驳的墙壁和空空的房间来得比较有意思。摄影机重新回到他们脸部所抓住的是比幻灭或愤怒更加震撼的东西:完全抛弃自己财产的人们在感知和调适这些地点和环境时的惊愕。焚毁家具是对词与物关系的破坏。想要试着进行理性化的话语应该停留在场外(hors champ)。唯一听到他们的是独自占据屏幕的猫头鹰,它固定的脸明显更关注远处的动物叫声,而不是消失在它脚下的话语。
在猫头鹰的凝视下,找不到任何历史教训和任何智慧典故。这只是道路的分叉。克拉内、施密特和哈里克斯这三对夫妻在伊里米亚什的“带领”下走上了自己的道路。伊里米亚什除了造成引导一些事物的幻觉和把本来就能自己走得很好的人性引向迷途之外什么也没有带领。摄影机把操控者(manipulateur)和他的受害者们一同留在画面里是为了像小说里那样让医生用木条钉住出口的方式来终结一切 。影片的最后一个章节告诉我们“无路可逃”。我们不能误解这几个词。可以肯定的是,没有可供出逃的外面(dehors),没有可以揭穿幻觉或让人遗忘现实的美梦的现实。但是确实是有一个属于假冒先知的高级诡计,在建构连接与分离逸散和回归的间隔过程中(dans la construction de l’intervalle qui lie et sépare la dispersion et le retour),有一条内部的道路。这里有艺术的工作,它聚集和稀释时间,连接和中断路线,动员身体,从而给出一个完全物质性的“幻觉”。贝拉•塔尔的绝望正处在他无与伦比的欢快道路之上,间于受害者的对普遍腐败的冷笑和对精神奴仆的呼唤之间。没有可以花费七小时用来看贝拉•塔尔影片中下雨的人没有时间来领悟艺术的幸福。

7 ) 电影笔记04: 镜头非常美妙,审美震动让我粘稠。

这部片我还远远没有看完,只是跟随杨超导演涉猎了几个场景一些个镜头。主要想记一下我的感受和当前认知。

什么是电影?是我最近脑海里经常会冒出来的问题。

最早带我进入电影大门是《罗拉快跑》《天使爱美丽》《闪灵》等一众影片,大概是03年,电影最初对我的冲击是在结构、视听上面,那个时候我对故事不是很在意,常常看完影片就忘记了故事,但叙事结构依然会引发我强烈的兴趣——它和影片时间结构非常相关(这和我在文学浏览的时候如出一辙,我对句词情调很敏感但对故事的把握和兴趣都不大,节奏一拖拉我就无法记忆照顾周全,尤其讨厌俄国文学那必须瞻前顾后的人名,然而同时我又特别爱好短篇小说的精巧结构和叙事能量)。

我喜欢过视听风格强烈的朴赞郁、杜琪峰,也喜欢叙事和视听相得益彰、风格缜密的大卫芬奇和科恩兄弟,叙事不走寻常路的诺兰和昆汀给我天才式的致命吸引,在自然里捕捉叙述美感有达内兄弟的冷冽和是枝裕和的温存让我觉得别具一功……电影作者们从不同的出发点到不同的落脚点都在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电影?

电影是光、色彩、构图、运动、时间、空间、声音、情节?由此衍生出的人物、故事、戏剧性、表演、蒙太奇、长镜头、时空调度、演员调度、镜头调度……?又各种细致到影调氛围、审美趣味、情节类型……?什么是电影的本质?24格的真实,长方画框内的影像?显然这些物质层面的限制都不足以概括电影的本质,60帧和圆形画框前人都已做出破格的尝试,三维体验和多屏观看也不乏探索,各个向度上的衍生今后只会更多。如果时长也不是,介质也不是,甚至叙事都不是,那电影的本质是什么?是光影声音的幻觉?是与观众的合谋体验?

想想什么是电影必须具备的。从头到尾创作一部电影,首当其冲要创作剧本。是细致是粗泛是扎实是即兴,这不一定,但对电影内容创作者肯定是会有所想定的。不过剧本,其实并不等同于故事。电影从戏剧、文学里借来了故事的结构力,这是能抓住观众的时间部分,但在其空间表现力上面,其独特的开拓可能性,并不下于绘画、雕塑或建筑,在活动画布上我们可以写诗,也可以作画。——这是贝拉塔尔影像给予我最大的感受。

看塔尔科夫斯基和安哲罗普洛斯的时候,我还非常年轻,是抱着膜拜大师的心情观看的,我对《雾中风景》颇有几分好感,但是隐隐又感觉这种形式美感已经抛弃了低阶的观众,影迷我都非常吃力,需要自我克制的耐心,这种趣味是不是正确,我一直是质疑的。你看,我潜意识还是在用正确与否,好不好的价值在做判断。我似乎一直试图在寻找可以最多观众产生共鸣并且不放弃审美品格的一个平衡的区域,也一直不想丢弃作为普通观众的那种“除非你真的用电影打动我否则我才不买账”的状态。但是我越来越发现,这由不得你,审美也许没有高下,但是探索确实是有边界的,在边际上的努力值得尊重,对电影本体的追问甚至是非常枯燥的,直逼艺术本身。和对观众的取悦或抛弃无关,也非对受众的主观选择,是艺术家的困境和求索,他们不得不如此。而作为影迷,身不由己地喜欢、讨厌、欣赏和嫌弃,在每一步我都没法背离自己,积极影迷也无法真的能站在消极影迷视角。

画的美感需要情节支撑么?那电影呢?我们经常用形式和内容来形容电影的视听语言和故事情节。抽身质疑一下这个“常识”,到底谁是主率?如果电影每一帧都如同画一般美,我们获得了特别的美感,但对其要表达的故事(欠奉)、情绪(不明)、思想(谁想)不清楚的时候,这算不算一部好电影?以前的我会评断:形式大于内容。其实,故事一层好那是极好地(不过什么是故事好呢?往往是遵循了对戏剧和故事的秩序感,超出我们的已知,出乎意料但是能被充分理解。可是,真实的世界并不是每一件事亮在眼前我们就都能理解和把握的呀!)电影还原和创造的真实世界,因为抽象和聚焦,是不是保留下了太多的假象,充满了人为的“艺术性加工”?

从导演角度而言,带有叙事功能的镜头多少是在叙事任务的枷锁和框范里舞蹈,而不带有叙事功能——或更精确地表达应该是:叙事内容内在复杂度很高,内容和形式需要高度统一,甚至形式即内容——这时候镜语几乎都不是一种风格表现的选择题了,而是人剑合一的创造,这代表了导演最终确立的风格,风格即审美,即价值观。无怪乎连黑泽明导演到了一定阶段也会舍弃故事专注于影像创作,随着导演影像风格的确立,我相信这时候故事已经从拐棍爬藤木变成了桎梏脚手架,对影像的绝对探索已经开始排斥对故事的极致表现了。

杨超导演用了一个比喻,把电影用记叙文、议论文、散文、说明文来作比。贝拉塔尔拍的是说明文,用工业化制作的艺术电影(我发现这个比喻在衡量电影的叙事性方面有很强的归纳性,又对风格会有某种比拟,遂在脑海里把喜欢的导演迅速归类了一下,不精确但觉得很有趣)用这种解读方式来看,类型片是议论文,一般剧情片是记叙文,散文是一种风格化的标签,诗电影?也可以是艺术电影。往往就是剧情片往风格化的路线走,要传递的风格、情绪、情感、能量、感性元素大过事件和人物。《天使爱美丽》是多彩绚烂的散文,《登堂入室》是结构精巧的记叙文,《无耻混蛋》华辞重彩并且夹叙夹议的议论文。

我觉得追求真相审美上的两极,都极度追求真实的美感和冲击力,都极度控制摄影机介入的痕迹(保持“眼睛”的客观性消除刻意性的封闭解读),但故事性有极重和极轻之分(要的是真实里面暗含的天然戏剧性,还是导演极度控制自我主张的摆拍心象),影像呈现的感觉也许天差地别,但在审美的深层追求上又仿佛比邻而居。

举个片例:the measure of a man,这是一部现实主义趣味,导演控制力非常强的强叙事电影。仿佛在真实当中毫不刻意地生成故事。这也是非常震动我的一种电影审美。

贝拉塔尔希图完整地还原客观世界。在电影中,我看到了导演试图用造物主赋予的眼睛细细抚摸物事,目光所及之处,万物有灵。美感被充分挖掘出来,借由物事传递,感知被放大被赋予新的意义,也没有失去真实的品格。

朝圣者的凝视会让影像活过来。看这部电影的我们的目光会再次赋予影像以生命。

镜头非常美妙,审美震动让我的表达非常粘稠。———笔记分割线————

1,影像大于故事。影像就是故事。影像变得单纯、至纯。不为表达什么,而是如其所是。

2,景框大于演员。都重要,两者之间,执导摄影机对风格形成更重要。因为演员偏戏剧性创造。

3,摄影机运动逻辑。调度中间景别的大切换。对现有视觉语言僵化的打破,正反打的变体。人物和空间的关系,复杂的调度和抹去摄影机运动。画框空间的绝对性。拍什么,为什么这样拍。

8 ) 不只是部长镜百科全书

终于等到放映机会看这部了,否则我不知道拖到哪辈子才会看掉。跟预期很不一样,没想到是循环叙事这样强结构的构架,但确实很好很好,本以为多被片长的噱头影响评价,没想到真的能这么好。其实议题跟鲸鱼马戏团同源,但145分钟的鲸鱼马戏团太“大”,大至形散,450分钟的撒旦探戈反而很“小”,“小”得透彻,“小”得极度完美而圆融,跟都灵之马的“小”反倒是一种“小”。看完只感慨,没有比循环结构更合适的结构,没有比长镜更适合的语言,450分钟也几无冗余,甚至觉得别的循环结构和长镜的片子都突然显得很没意义()。

塔尔也很有意思,永远用最精纯的视听拍底层,但从不与伪现实主义为伍,只拍寓言(没上成哲学系的执念笑死)。议题除了政治哲学,还是尼采比重最大,前后作里出现的永恒轮回、权力意志、超人理念等,这部也均有涉及。

技术上也做绝了,笑死我一秒没睡全程一直在数镜头,不过肯定有疏漏加上中间有很多黑镜不知道是真长镜还是伪长镜,12幕镜头数分别11+30+15+8+23+10+2+22+10+11+3+7=152。说是长镜百科全书也不为过了,行云流水神出鬼没至如入无人之境的运镜、景深调度和场景调度,简约却极度精准,奇招百出的跟随长镜、固定长镜、群像长镜,360环摇算什么人这都摇成贪吃蛇了,好几条我都没想明白咋拍成的,当真如同撒旦之眼…………就拍长镜而言当世真的无出其右了。

全片唯一的正反打出现在宣讲自由与秩序的军官处,唯一的手持晃动出现在小女孩挖钱坑处,后者不知有意无意,但前者的处理非常有意思,是长镜代表的多义、自由与弱秩序,和蒙太奇的“独裁”性、强秩序性,产生的形而上直接碰撞。

构图也是一以贯之的风格化,常以近景虚焦遮挡开始长镜运动的调度,标志性的跟随长镜下的大比重背影。塔尔也绝对是最会拍人脸的导演没有之一,占屏幕三分之二的局部仰拍黑白特写镜头下,每一条肌肤纹理和毛发都有穿透性的震撼之美,是贾科梅蒂式的存在主义真实之美。

塔尔的声音处理也一直都极度精细,以及我想明白为什么我看塔尔比看老塔更身心舒畅了,老塔的静默处是真的一点声音都没有,如同真空中的死寂留白。但塔尔基本永远铺着低频声效和环境音(隐入尘烟有学但没学到精髓嘎嘎)。这部里几不可闻但贯穿始终的钟声,从开头交代钟楼起,到最后探访钟楼止,与从第二镜窗口由暗至明的创世纪隐喻的光线调度,到最后医生将窗户钉死的由明至暗,构成最后一幕所谓的“闭合圆形”。

确实值得每年看一遍……也很值得拉片但真的有人拉完过吗()

短评

12年后重看,仍然五星。说说大银幕观影感受:开头片名一出就有人憋不住鼓掌了;七个半小时外加两次10分钟休息安排的恰到好处,完全照顾了我等肾和腰不好的观众,第一次休息吃了饭团,第二次休息下楼买了咖啡;左边一名女观众第一次休息时消失了,以为当了逃兵,散场时又出现了,竟然产生了一丝欣慰;有友邻说像坐了七个多小时经济舱,对于几十个小时绿皮硬座都扛下来的人毫无鸭梨;最后的两次鼓掌,一次给塔尔,一次给自己吧,我唾弃12年前那个分三次看完的自己。

5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力荐

我从1月12号开始看...看到今天终于看完了...

10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力荐

“但愿在我有生之年,年年都重看一遍。”如果生命只剩下七个半小时,我愿用来专注欣赏一场撒旦的探戈。主义破灭,上帝俯探,阴雨无止息。

1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那天早上,我睡足觉,吃饱饭,开始看这部七个小时的电影,为这部电影花这些时间是值得的,在塔尔的电影中,倒是这部我感觉最不闷,耐看,耐想。

15分钟前
  • 思考的猫
  • 力荐

我觉得吧,任何一个想拍电影的孩子看完,都无语凝噎

16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力荐

并非日常的日常,而是经观念重构的日常。每次呼吸和钟摆都不是天经地义。撒旦探戈不仅是酒神狂欢,也是一种疲乏的永动。多少有点炫技,部分段落过于概念化。但作者声嘶的警告令人动容。

20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力荐

尼玛如果不是因为我今天啥事儿都不想干。。。。。。。。。。。

25分钟前
  • Memento Mori
  • 推荐

每一个看完的人应该都会长舒一口气,感叹道,终于看完了。漫长的时间和漫长的镜头把人逼到了绝境,作为观众和那些村民一样,落入一种连呼吸都显得过于喧闹的窒息体验中。这种极端的影像只可供瞻仰,却无法品味。

27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优酷有

32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推荐

虽然我只看了2/3,我就当我看过吧。因为看过没看过,都没什么区别。

35分钟前
  • 赵大宝
  • 还行

撒旦探戈,恶魔的舞步,前六步,后六步,循环往复;七个半小时,十二个章节,前六章,后六章,首尾衔接。前六章,缓慢细致迷人,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进程,讲述了一个农场一天一夜间的事,像是拼图般互相衔接,又像是蜘蛛网般纵横交错;后六章,叙事展开,突飞猛进,左派骗局,共产主义的破灭,人人成为自己家园上的异乡人。宛如奇迹的结构,堪称完美的长镜头,诗一般的旁白和配乐。大雨滂沱,雷霆万钧。

37分钟前
  • 余小岛
  • 力荐

剃了胡子看,出电影院的时候已经有了胡渣。里面的动物都演得很好,牛、猪、狗、猫、猫头鹰,它们一定受了很多导演的折磨,向动物们致敬。至于人,人本来就是要相互折磨的,让他们死在这部电影里吧。

40分钟前
  • 江声走
  • 推荐

长达450分钟的一部电影。无数长镜头。我真想知道当年公映时,电影院是包午饭么?

42分钟前
  • mario
  • 力荐

但愿在我有生之年,年年清明节都重看一遍? 12.4.4 / 13.4.3.5pm-0:30am / 14.4.5.7am-3pm / 15.4.4-4.6 / 16.4.6.7am-3pm / 17.4.3.7am-3pm / 18.4.5-4.6 . 今年不想看了,好累。20.4.5.7am-4pm / 21.4.3-4.4 / 22.4.5 荒谬的一年,过完才发现忘了。23.4.5 10am-23pm

47分钟前
  • vivi
  • 力荐

撒旦踏着探戈的舞步,一日长于百年的孤独;七个小时的长镜头,没完没了的雨,潮湿的绝望令人喘不过气;还是那句话:真正的大师靠镜头说话,不靠故事。

49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虚无中传来钟声,两个“死人”不顾警官“反自由主义”教训,回老家坑蒙拐骗弄公社,绿帽老公和老婆奸夫密谋潜逃终究放弃,酒鬼医生用日记素描记录一切,虐猫少女想用硬币种摇钱树,致众人于罪与罚之境地,餐厅老板与蜘蛛做形而上的斗争,黑夜明灯中手风琴群魔乱舞,梦境独白,警察将文学人物翻译做公文

53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并非无瑕神作,且喜欢不来。与想象不同,长镜头并非首要看点,与影像同样需要被注意的是这个文本结构内容。虽人物行为中政治隐喻安插又令人时常不知所云,依然觉得文学性才是此作幽暗井眼。中后段意图逐渐一遍遍强化,不同视角间的通道逐渐明晰,已然干瘪的群像人生恰如提炼时间的静止标本。

57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no.

1小时前
  • 喂饭
  • 很差

静止或缓慢推拉横移的超长镜头、大半时间缺席的单调配乐、与真实时间几近重叠的慢节奏、诗化的独白...尽管我十分钟爱洋溢着诗性和形式主义视听语言的电影,但这部片子真的欣赏不来(虐猫、狂欢舞会还不错)。好在终于在一天内没有快进地完整看完了这部长达7小时的自虐神作,逼格自动提高一级。(7.5/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电影院看这片的体验就像是被迫闻老太太的裹脚布七个小时…

1小时前
  • spaceman
  • 很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