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合伙人
康纳斯是国际大型交通系统制造商GTX的区域销售经理,年薪12万美元,有大房子、豪华车和美丽的妻子、两个孩子。所有的一切看上去全都很完美,然而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影响了他原本平静的生活。某一天,康纳斯被解雇了,支付给他的只是3个月的工资和就业咨询。被解雇后康纳斯无法适应失业的生活,依旧维持着过去生活的“品质”,也正是我们所谓的“倒驴不倒驾”。即便是有些低职位的工作机会他也根本不去。不过在坚持了数个月以后,他终于坚持不住了,卖掉了车和房子,去做了一份之前根本不屑一顾的装修工人的工作。自此以后他的生活有了改变,他慢慢领会到生活原本的样子。不过他的旧时同事却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他的老上司--菲尔也被解雇,在经过数个月的找工作、与年轻人竞争同一个职位后,他对于生活完全失望,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然而,大多数人的生活还要继续,在康纳斯的不断努力下,他又找到了一份他所熟悉的工作,开始全新的生活;原GTX的第一副总裁在失业后,经过了几个月沉沦,重新创业。。。
本片将目光对准了金融危机下的个体,希望跳出公司、组织层面阴谋论的视角,更全面地反映那场金融危机对美国普通人生活的影响。片中主线、副线交织,本·阿弗莱克和汤米·李·琼斯对于片中角色的诠释细致入微,真实的表现了人们在失业后沮丧、失落、缺少安全感的情绪,这样容易引起具有相同经历的人们的共鸣,在时下具有现实意义。本片对于生活的真实表现,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都是看点,值得观众仔细品味。
2 ) 一点共鸣
一篇看来开头就知道结尾的片子,如果放在两年前也许就是时间消磨的甜点而已,算不上什么大餐。2012年初我也经历了一次残酷的裁员,片中Bobby让我想起了去年从震惊,到愤怒,到面对现实,激情逐渐在不断找工作时的碰壁中消磨,从最初气氛地向管理层抛出那句话,“看着吧,你会后悔的”,签下辞退合同,和多年共事的同事们一一道别,然后经历近3个月的找工作过程,一开始的心高气傲非总监不做,逐渐降低身段去迎合各种机会,慢慢的开始有面试,学会接受拒绝,无论是礼貌的那种还是无理的,结果都是一样,心态,精神状态在第二个月底的时候基本上到了谷底。
每个月过万的房贷,嗷嗷待哺的小儿,父母的医疗费用,等等,压力在不断加大,但这些经济上的压力在最初几个月似乎还不是最大的,最大的压力来自于对自我的怀疑,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害怕。几次在面试结束后一身西装站在地铁站里不知往何处去,从站头坐到站尾,等到晚饭的时候堆起笑脸回家。白发在不断冒出,以前我不太相信一夜白头的说法,但经历这次裁员后我信了。
事情在第三个月出现了转机,面试机会增多,最终通过朋友推荐,选择了一个我不擅长的项目经理职位,但公司的平台很大,相信以后能找到属于我自己的那一刻。
有个朋友对我说过,(发生在我丢掉工作之前,我当时没有太多感觉),职场人生经历过一次裁员,人会变得更加成熟和完整。通过这个经历,我才更能感觉到家庭的重要,家人的支持和关爱是非常难得的精神支柱,我感激我获得的每一样东西,无论是挫折还是成功,拥有的还是失去的。
一年后,我原谅了裁我的那个人。
3 ) 失业了 (有剧透,慎入)
失业了,应该要怎么办。每天发简历,假装很忙,付不起账单,这样的日子能够撑多久。如果还年轻,至少还有力气,干干苦力赚点钱,经济或许还有起来的一天,到时候又能打上领带,回到日复一日的办公室生活。要是老了老了还被炒掉,又没有钱养老,那是不是该要开始拾荒。
Bob开始找工作的时候,以为凭自己的经历,拿个offer根本不是问题,只有等到发出几百份简历却没有合适的offer,才会明白自己也不过是人海中的一粒沙。记得那段他接到一个VP的面试机会,特别兴奋的以为这就是自己人生的转机,甚至激动的睡不着觉,又重新穿上西装,满怀期望的进了大楼,却被告知误会啊误会,你的面试是下个星期。那种失落的感觉,如果你找过工作,那么一定能够明白。
很多人都怀着远大的梦想开始自己的职业之路,可惜做金融的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大摩工作,屹立不倒,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partner,数着钞票拿着benefit package。市场起起伏伏,勤恳工作,每周60个小时,也不过是大亨们的棋子,决定舍了也就舍了。于是特别记得片里phill说他被炒了,这个世界的一切都还在继续,但是他的生活已经终止。一个普通职员,不过是办公楼里千人中的一个小小个体,混入在上下班的人潮中,面目都看不清楚。何况这样的悲剧在金融危机的时候天天上演。
明白自己有一天也会加入到金融业的人群中,心惊胆战的拿薪水,日复一日的和成堆的报告打交道。天真的觉得自己的人生一定不断上行,好像这是必然趋势。却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老了,要是没有成为partner,要是又一轮经济危机害得失业,那么会怎么样。顺风顺水的人生可能幸福美好,但是怎样度过那些不幸的日子才是对一个人的真正考验。记得自己最难过的时候,资深的大叔跟我说,你还年轻,千万不要放弃希望。I will win. why? because I have faith, courage and enthusiasm.
这不是一部经典或是必看的电影,只是试图展现在危机中遭遇失业挫折的人们的心境。平静的描述,讲讲故事,喜欢就捧个场,不喜欢就看别的。
4 ) 如何面对催悲的人生下半场?
上一波A股行情最喷薄之时,正当红的一位某著名证券公司首席分析师预言,市场将进入牛市下半场。而满怀期待的大家等来的却是4000多点的一路狂跌。
有歌儿唱得好,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可是,股市、人生,都是一样,当一切风光鼎盛之时,谁能平静接受股价或者身家的腰斩?
《合伙人》描述的是08年金融海啸时美国某造船公司被裁失业的高管们的生活变化。人人名车,家家豪宅,但既然是委身于公司,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这部电影就说得就是这催悲的人生下半场的残酷。
韩寒曾做过一个比喻,正在KTV准备唱歌,结果被人把歌切了。所谓催悲的人生下半场,差不多也就是这种感受。不过更惨的是,不但歌被切了,还直接被人从KTV里赶了出来。
三个主人公中最年轻的本.阿弗莱克还在一边玩着高尔夫一边信心百倍得等待升职,两位老高管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或在酒店里偷情,或在活动中露脸,不但展现了成功人士的得意和满足,也尽显主流社会旺盛的勃勃生机。
但失业后,下半场的催悲就是另外一番模样了。
两位老高管的出路,一个是自杀,一个是自己筹资设法让停工的厂子恢复起来并安排被厂方辞退的旧部上班。
如果说这两个人比较极端,本.阿弗莱克演的这个第一主人公反映了多数人的情况——还不起房贷,付不起孩子参加活动的费用,卖掉车子......最大的无奈来自被人拒绝。一个37岁男人卖身无门,这种挫折感、无力感,足以吞噬掉一切。最终,只好寄人篱下在自己看不起的木匠大舅哥那里干体力活维持生计,渡过难关。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卡尼曼教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心理现象:人们对同样数量的损失和赢利感受相当不同。简单地说,就是丢掉10元钱所带来的不愉快感受要比捡到10元钱所带来的愉悦感受强烈得多。比如,在一个人加薪时,他可能不会在乎什么,但如果要他减薪时问题就来了。
所以,比起底层人士,成功人士在催悲的人生下半场会过得更不如意。因为,人对曾经拥有过而失去的会更在乎。FT中文网专栏作家“谁谁谁”曾经写过一篇《后成功时代》,就将许多人成功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描写地淋漓尽致。
人的价值是什么?
是每月打入工资卡的薪水金额?还是有多少人冲你微笑赞美?还是什么长什么总的头衔?
都是,也都不是。
说是,是因为那些东西确实给你带来了荣耀和高品质的生活;说不是,是因为即使那些东西失去了,并不意味着说你没有价值。
在大时代的萧条面前,老无所依的悲哀可以杀死一个人,其实是因为对自身价值失去的恐惧。
听过一个广播节目,梁冬和吴伯凡的《冬吴相对论》中有期主题是“尴尬的70后”。说的是70后其实机会很不错,相对竞争没那么激烈,又赶上网络兴起,多数有体面的工作和收入,但由于过早的放弃了学习和进取,在后来的竞争中逐渐被淘汰。其实,这才是对自身价值的漠视和损害。
在应对“中年危机”中,芒格的《穷查理宝典》及其作者推荐的西塞罗的《论老年》和富兰克林自传,让我获益匪浅。如果再来一次大牛市,我们应能比在股市6000时更为清醒,人可以通过读书获得知识,可以思考获得智慧,可以交友磨砺品格,但人的体验却是其他任何事物都替代不了的。
当然,包括痛苦,包括这催悲的人生下半场。无论如何,人其实都是在应对前所未有的危机。
其实,与成功相比,苦难似乎更是人生的真谛。
最后,这个电影的海报很有意思,两个人在走钢丝中对视,底下一群西装革履的人在张望。那是他们的更高层吗?那是更成功的人士吗?如果是的话,他们其实更加催悲。
5 ) the company men
挺好看的电影,很写实。
金融危机下,公司处境艰难,加上高层领导利欲熏心,下面的人自然而然成了危机下牺牲品。前一天还是光鲜无比的金领,豪车,豪宅,高尔夫;可今天一转眼,一切化为浮云,甚至都来不及反应。
身处企业中,一定要提高危机意识。置身社会,更是如此。
片中的菲尔,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年近60的年龄,本以为和高层关系密切,又是公司元老,自身安全应该是有所保证。结果还是成了GTX的牺牲品。60岁失业,所面临的是:病重的老妻,儿女的学费,繁重的家庭开支,以及那一份不甘心。最终选择了死,他挣扎过,四处求职,却四处碰壁,他的老上司Gene在后面跟Bob提起菲尔年轻的时候,也是个干劲十足的人,可60岁的年龄,已经让他力不从心。他也是千千万万个牺牲品中的一个代表。
难免会让人想起,要是我到了60岁的年龄,会面临什么样的境况。
很欣赏Gene这个角色,无论现实多么残酷,物质条件多么诱人,都能始终保持人性中光辉的一面。
至于男主角Bob,哎,我觉得他一点都不惨,因为他有个好妻子。
我要是有个那么好的妻子就好了,再惨点也值啊,哈哈。
然后记下两句台词:
1、If my life ended, and nobody noticed. 这是菲尔在最绝望的时候说的。
2、i will win, because i have faith, courage, and enthusiasm.
6 ) Highly employable
一直在中国市场上享受着中国经济快速成长发展所带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机会,因而对于经济衰退、失业对个人及家庭带来的影响并无切身的体会。这部电影让我开始思考很多问题。
7 ) 回顾金融危机
回顾金融危机
一场关于美国梦和个人价值的反思
商业题材电影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已经成为这两年来各大电影公司关注的热点,其中,不乏聚焦于商战与阴谋的影片,或者从侧面表现蓝领失业人群生活现实的作品。与这些作品相比,《合伙人》显得更具个性,它一方面离商业焦点很近,片中的失业者都是具有一定身份和事业的昔日的成功人士;另一方面,它又与商业纷争本身保持距离,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在金融危机动荡下,每一个个体的抉择和命运。正如韦尔斯本人表示,本·阿弗莱克扮演的角色正是一个传统定义的美国梦的样本,他来自劳动阶层,却通过教育和辛勤工作,成为一个前途远大的公司骨干,但是这一切却可能突然之间急转直下。这带去了本片对美国梦,和它背后的公司体制的反思,也带来了危机中个体对于自身利益和他人处境的抉择,而这份个体命运的无常和道德的无奈对于观众可能也是一次个人反思的触发。
在金融危机中,商业中的你争我斗更加严重,而在其中,鲍比曾经所在公司的合伙人吉利试图恪守自己的商业原则。在这个动荡的经济萧条年代里,他们的坚守与转型对个人都是巨大的考验,而他们也同时因此开始了对自己曾有价值观的重新审视。
在2010年,提起反映美国公司政治,商业内幕的电影,大多数人期待的恐怕是《华尔街:金钱永不眠》。而同时,美国金牌电视制片约翰·韦尔斯却召集了凯文·科斯特纳丶汤米·李·琼斯两员实力派老将,外加近来状态逾勇的本·阿弗莱克,准备以一部表现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公司人失业处境的《合伙人》,作为自己电影界的长片处女作。
若论,更接近现实社会的你我,此片胜过那些金融危机“大片”
8 ) 如果是在某国。。
万善的new society,取消了大锅饭的,取消了包办婚姻的,还取消铁饭碗。
我们这一批,小时候没经历过大跃进,没吃过大锅饭;读书时,又没有了大学生报送制度,可以稳稳当当得个工作干一辈子不用愁;天朝的大学年年扩招,导致本科生跟麻豆一样多,硕士也就顶多是个必须,不是博士,都不好意思开口,因为人家海归博士后还米发言呐。
在企业里干,谁也不曾真的想过,突然有一天,和往常一样去上班,就遭遇了解雇了吧?哪怕你是企业最红的能人(例如影片的男主角本阿弗莱克饰演),你曾经的销售业绩是最佳,你的人际关系还不错。。没用的,遭遇过金融危机都知道,要砍就得从工资最高的开始砍,节约成本呗。企业不是慈善机构。要得到同情可怜,还不如去教堂求神父。
保时捷卖了,房子卖了,连儿子的玩具都付不起了;原是家庭主妇的太太得去找份兼职的工,再不情愿也唯有搬回去和父母住,儿子和女子也只得同居一屋。。。。。。轰然倒塌,如果你是唯一经济支柱,这可能就是没有工作的直接下场。
仔细想想,也并无不可能。
人家美国是这个样子,那么天朝呢。我知道,有很多人结婚的婚房是父母付首付的,若是没有工作了,是不是房子也会因为付不起贷款而被收回呢?天朝笑而不语,其实暗暗在说:别做梦了,你就是还得起,70年后,还是归我滴。
gene说得一句话,很残忍也很经典:最惨的是,世界不会就此停下来。
话说,投身建筑业,确实是个不错滴选择。女孩选老公,还真得看看这人的体力体魄体形,现在有份体面的工作不打紧,万一要有个三长两短滴,至少还能做个建筑工人啊。就看你能不能陪伴着撑过缓冲期啦。
结局蛮亮的。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是做不了好的木匠的。
“I will win. why? bcz I have faith, courage and enthusiasm。”
毕竟不是每天都是金融危机的,日子该怎么过还得怎么过,因为我们有信念,勇气和热情。
不会热血沸腾的励志片
确实,比《华尔街2》好多了。虽然讲得肤浅,但是也描绘了大势所趋下人的无奈
人生无常,必须坚强。一部男人戏,不少熟悉的老面孔。直线叙事,没有高潮,片中体现时间环境的季节景色我很喜欢。“我会赢,因为我有信念,勇气,和热情。” 虽然警言名句不能支撑起任何一个人生,但偶尔还是拿来自我激励一下吧。
rosmary这回演了个贤惠老婆。伉俪情深的戏码我没有抵抗力啊。
阵容感觉很不错,总体也可以
有些音乐还不错
美国的下岗再就业
浅薄、刻意、俗套、生硬、平庸
美国成为NO.1是有道理的。
It's a Major down beat, at least for me. It's impossible to find a decent job in States
金融危机失业
老中青实力派男演员加盟,故事说得还可以,职场就是这个样子的。
人情和道德化解金融危机+制造业危机的庸俗片
看似平淡的片子却看的人背脊发冷 海报上的他们高处不胜寒却不知低处更是严寒 是贪婪让我们的世界变了样么
三位小金人得主的入驻、众多实力派的加盟,本应该让这部影片擦出不一样的火花,可期待过高以至于最终事与愿违。故事节奏完全没控制好,很多东西也没讲出个所以然,让人看得一愣一愣的。不过,作为商业题材来横向比较的话,还是会比《华尔街2》好一些。★★☆
生活质量的落差,让人无所适从。慢慢变好,慢慢变老,是最好的人生轨迹。
故事是好的,演员也是好的,可惜的是剪辑没有一气呵成,有些东倒西歪。美帝背景下的失业人生,虽然国度不一样,但有些东西和理念的共通之处全世界都适用,特别是在当前这个环境下,值得一看。任何低谷都是一道坎,坚持过去了也就过去了
世事艰辛,面对失业数字的挑战,如何面对改变的生活和自我?波士顿没有东京奏鸣曲,美国式的中产励志。只给四星,不推荐
只有工作是那颗唯一有弹性的球
希望天下没有被炒得人,挺温暖的,希望自己以后能干的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