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与蜜之地

爱情片美国2011

主演:Rade  Serbedzija  Zana  Marjanovic  Branko  Djuric  

导演:安吉丽娜·朱莉

播放地址

 剧照

血与蜜之地 剧照 NO.1血与蜜之地 剧照 NO.2血与蜜之地 剧照 NO.3血与蜜之地 剧照 NO.4血与蜜之地 剧照 NO.5血与蜜之地 剧照 NO.6血与蜜之地 剧照 NO.13血与蜜之地 剧照 NO.14血与蜜之地 剧照 NO.15血与蜜之地 剧照 NO.16血与蜜之地 剧照 NO.17血与蜜之地 剧照 NO.18血与蜜之地 剧照 NO.19血与蜜之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8:31

详细剧情

丹尼尔(戈兰·科斯提 Goran Kostic 饰)和艾拉(扎娜·马加维克 Zana Marjanovic 饰)是一对感情非常要好的情侣,然而,两人所属的种族之间所发生的激烈冲突令这对恋人渐行渐远。和艾拉分开之后,丹尼尔追随这自己的父亲那波撒(拉德·舍博德兹加Rade Serbedzija 饰),成为了隶属于塞尔维亚军队的一名军官。

 长篇影评

 1 )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女性主义电影

每当谈到什么叫“女性经验”,我都会想到朱莉的这部电影,我很想说:这就是女性的视角;我还想说:电影,就这么拍。是的,这是我看过电影中最深得我心的一部,不是之一。

这是一个看似经常被讲述的简单的故事:不同种族的两个男女相爱了,但种族战争破碎了她们的爱情。

的确,这样的故事是电影常见的题材,甚至古代东方的武侠故事里也可见类似的情节:正统教派的男子与邪教的女子相爱了,但教派冲突威胁着他们的爱情,他们或者分开,或者宁愿众叛亲离也要在一起……

朱莉讲这类故事,其独特之处在于她史无先例地选择了女性的视角。女性与战争,这也是男性导演通常热衷的题材,但在男性导演的眼中,战争中女性的角色往往是模糊的,她们要么被作为一个群体,是战争的牺牲品,但更常见的是把她们当作男性英雄施展神通保护和营救的对象。再如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女性无私的美德总要有美貌来衬托,而战争中的生死关头女性何以会有这样的美德,却是不需要认真解释的。

朱莉的故事不是这样。女性的确是战争的受害者,但却不止是无声的受害者,她有自己对战争的真切体验和感知,有自己对战争的认知,她不是被表述被展演的,她是讲述者。将女性放在主体的位置上,这是朱莉此部战争题材电影的关键点之一。

女性对战争的经验和感知如何呈现?这是电影最需要小心处理的地方。也恰恰是在这最重要的地方,朱莉向我们展现了细节的力量。
电影最为震撼的,是对恐惧情绪的无声处理。妇孺老弱们被端着机枪的士兵赶出家门,她们无声无息地走下楼梯,没有抗议,没有尖叫,只有眼睛中流露出的惊恐,以及不时挤撞在一起的僵硬的身体。此刻,时空仿佛静止,空气令人窒息,充满威胁的巨大阴云笼罩了一群最无力的人,观者无法不感同身受而寒冷战栗。

一位妇女未满周岁的儿子被士兵摔下楼,在荒凉的冰天雪地里,这位妇女跪在地上,抱起自己的孩子,她抬头望天,嘴大大地张开,是撕心裂肺的嚎哭,但依旧是无声,镜头渐远,她的身后是落满弹孔的破败的居民楼。

向来,女性总是被视为易于歇斯底里的,女人的尖叫几乎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尤其是惊恐或暴力威胁面前,似乎女人的第一反应若不是尖叫那一定是有问题的,甚至,在男性暴力威胁面前,女人惊恐的尖叫还有刺激性欲的作用——这在我国抗日题材影视剧中最为常见。
如果你也曾有过对惊恐的真切体验,你一定记得,那时连呼吸甚至都要停止,怎么可能有力气尖叫?

女性在巨大惊恐面前的无声,这是朱莉电影最令人感到震撼的地方,无声的惊恐,唯有惊恐本身。而战争和武器,正是这惊恐的来源。无声不止是惊恐,还有沉默的反抗,纵有拼死的心,却也无法贸然举动。一个老妇人就这样死在枪下,因为她舍了老命想要突围,也许只是求速死,沉闷的枪响过后,她无声躺倒在地上,不要责怪周围人的冷漠或无动于衷,除非她想以与老妇人同样的方式去死。

从豆瓣影评来看,女主角的选择是广受诟病的地方。她为何这样无情?为何她宁愿向自己的同族出卖爱人?为何她甚至期盼着自己爱人被同族人顺利杀死而忍不住去探看究竟?
似乎,女人天生就是为爱而生,为了爱人牺牲”自己人“正是诸如《色戒》一类故事常见的情节。朱莉颠覆了这一”女人的天性“,我想这是引起广大观众不满的主要原因之一吧。甚至在最后,当死里逃生的爱人举起枪要将她射杀的时候,她依旧一脸冷漠,没有声辩,更没有充满浪漫和激情的含泪忏悔,男人迅速地开枪射杀了女人,女人无声倒地——一个没有犹豫,一个也没有躲闪、瑟缩,没有情感的重述,战争中直接面对的,最终是最简洁的生与死。

朱莉讲了一个冷漠的故事,所以她不得人心;然而他们似乎没有看到,这冷漠,正是战争和暴力的果实,是暴力承受者冷凝的血,是绝望的心,是被绞杀的女人的血肉之躯。如果说战争可以激发男人的斗志,那么对于女人来说,它带来的只有绝望,你难道要指望一位绝望的战争中的女人一如既往的热情?仅仅为了一份朝不保夕的爱情?

我看好朱莉,期待下一部安吉丽娜·朱莉导演的电影。

 2 ) 仔细讲爱情故事的朱莉

朱莉那种人是爱国的?她是甘愿顶着小三的名号的人,她可以跟老爹决裂的人,需要向谁谄媚?她需要吗?
朱莉反复强调这部剧只是一个背景为战争的爱情故事。爱情故事。不是指责塞族人过失,只是男主角的身份是塞族人,以此为线。剧中也通过将军之口指出是穆斯林先挑起战争,也说穆斯林是先杀害他的母亲兄长血洗村庄的恶人,说了克林顿说美国对别国的干预只是为了挽回自己在本土的地位,在片尾字幕上谴责了国际组织干预的不果断。还要怎样?
恐怕说有失偏颇的人,和说她谄媚的人,只是想借此炫耀卖弄自己对历史的熟悉。
屠杀婴儿虐奸妇女赤裸裸怎么了,你接受不了,它们真实残忍的发生过,存在历史之中,有人经受了。你却不愿看不愿相信只能接受迂回的表达?

这片子和爱国没丝毫关系。最后历史是谁来维和就是谁。
怎么不想想她花了多少时间来做的,去当地生活了多久,稿子改了多少回,制作了多少版本给幸存的遇难者,问了多少赛尔维亚和波斯尼亚的记者。第一部片能做成这样,算是不错的。不是为了美国,不是为了穆斯林,只是为了人们少受战争伤害。她客观的讲着故事,谴责了所有人,也替所有人都说着自己的苦衷,
既然你们这么敏感,那么很多大片里华裔都扮着奇怪的角色,你们也愤怒吧。但这代表的是当时当地人的普遍心态,很让人难受但是客观。不是刻意的,是自然流露的。
中情局的婊子?她要是做特工,整天满世界贫困乱的地方跑,死的机会太多了。她努力的,是让人们反战而已。战争给双方带来的痛苦和反思。

拍这样的电影的人内心是痛苦的,她得克制着努力表现的客观平淡。但是毫无疑问,朱莉站在女性视角,她着重着性暴力,爱情的艰难,艺术的毁灭。老女人脱光。婴儿被杀,每个人自己也会有孩子,自己的身边也有孩子,为什么可以不加考虑就把孩子从楼上丢下来?我想不到。或许人的阴暗面如果不加约束会越扩越大,不带人性的享受放纵肆意的快感。
每个人都给自己做坏事找个听上去并不坏的理由,那个因为老婆怀孕很快有小孩满脸娇羞幸福的大兵说,我们是为了他们才这样做的,为了将来小孩不用打仗。看看,自己不是坏,无奈自己其实是为了别人。

说朱莉不懂做饭,火候很慢?节奏缓慢,阐释了一个人在战争中的变化。起初的无奈不解,立场为难但坚定,到不相信动摇,到习惯杀人,到最终愤怒的杀死自己最爱的女人。只是一个爱情故事。为了他去杀掉手下,去抵抗父亲,拿回她姐姐的画,在自己随时丧命时打电话给厨师,给女人自己还活着的暗号。他是个真心爱着女人的男人,他是塞族千万不愿战争的男人中一个,他也是屠杀穆斯林的纵容手下的魔鬼,他是一颗棋子。他再多压力也还是爱着她,但最后发现她背叛了他,一切都没有了,他觉得一切毫无意义。他杀了她。只是电影没解释他为什么没自杀。

电影是细致的。真正惊恐时,都是无声处理。说着妈妈是塞族人自己却是穆斯林的大兵,想念食物的画面。那个平时冷血提到母亲被杀的落寞神情的塞族将军。和平年代的甜蜜约会中突然掉落的炮弹。。人道主义的红十字会的车被袭。被抓的年轻女人为了活命主动配合抢答自己会缝纫做饭,居民面无表情的跨着邻居崩裂的脑浆去签字,承诺永久离开自己的房子。问每一个被抓的人,战前你是做什么工作的,画画,面包店的伙计。。


这不是记录片,朱莉在仔细的讲一个爱情故事 ,她的态度是谨慎的尊重历史的。

 3 ) 安吉丽娜•朱丽之《血与蜜之地》:我现在的爱呢 方汉君

1

这几年有关波黑战争的电影,继2010年的《仿佛我不在那儿》(又译《战争与眼泪》)后,安吉丽娜·朱丽亦于2011年拍摄了《血与蜜之地》,片长127分钟。朱丽集编导于一身,这对一个初执导筒的人来说,实属不易。现实是,波黑人民自己都不愿提及这场战争,因为这场战争对于那块土地造成了无法弥合的伤痛。朱丽去触碰这个伤口,不仅着力于表达,显然还有警示的意味。

难能可贵的是,朱丽不畏挑战和重重困难,所有场景全部在波黑,所有演员也全部在波黑,就连影片都要先用母语表演一片再用英语拍一片,以适应不同地区的观影需要,可见其用心之处。抽丝剥茧,更用心之处的是她多次前往萨拉热窝的难民营和访问受难者家属,亲身感受那场战争的种种。不得不说,朱丽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爱心的女人,这两者的融合,才能让她拍出这样一部令人惊叹之作。说出手不凡可能过于平庸。

2

试图找出此片与《仿佛我不在那儿》的相似之处。同一的战争,同一的伤痛,不免有诸多相似的处境。比如穆族男人被无辜的杀害、女人所遭受的种种凌辱和奸污等等,不一而足。那些犯下种族灭绝暴行的战争罪犯实在是罄竹难书。

朱丽说:“这是一部关于爱情的故事,并非政治宣言。”其实,朱丽早在2005年就发起拍摄过一部纪录片《天涯共此时》。显然,这与《血与蜜之地》不能类比。

1992年战前的波黑,原是一块安静的土地,塞族、穆族和克族还算融洽的生活一起。几个民族之间的男女通婚,原本是很正常的事。但因前南的迅即解体,原有和后来滋生的各种矛盾混合一体,渐渐发展为塞族与穆族和其它民族之间的残酷战争。各民族之间的爱情和婚姻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以至发展成水火不相容的境地。

3

片中的女主人公漂亮的艾拉是一穆族女孩子,在大学学习绘画,其中的画作《姐姐》还收藏于萨拉热窝博物馆。而她刚认识不久的男友丹尼尔·沃克维奇是一位塞族警察,二人在酒吧约会,热舞之际,一颗炮弹袭来,战争就这样在他俩猝不及防时开始了。后来,艾卡及其它穆族妇女被抓到塞族军营,光天化日之下,正当艾卡要被名士兵强奸之时,已升任为塞族部队上尉的丹尼尔看到是艾卡,就匆匆上来说:“这个归我了”。但他只是做下样子,就放了她。

丹尼尔为了减少同族士兵对艾卡的滋扰,特地定时招艾卡来他的指挥室,以掩耳目,借此保护她的安全。艾卡当然深知这一切都是丹尼尔的良苦用心。他俩的爱情就这样浓烈又惶恐地展开着,不免有阻遏也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但相爱总是单纯的。后来,他要被派往外地,怕她受到伤害,就让艾卡从后窗逃跑,但她刚跑出来就被抓了回去。非人的遭遇,并未泯灭她和姐妹们要逃出魔窟的决心,她再次逃跑成功,并见到了她的姐姐。而姐姐的小孩之前也遭杀害。她们在穆族抵抗营生活着。

4

有人告诉她们,说在丹尼尔指挥室看到了她创作的《姐姐》那张油画。艾卡心里揪得更紧了。知道丹尼尔回来了。不巧的是,因叛徒出卖,艾卡再次被抓。好在有丹尼尔的呵护,他决定让艾卡就住在他那,有空就给他画画。但纸包不住火,有人向身为将军的丹尼尔父亲告状,这一下惹恼了这位战争狂人,他亲自前往艾卡处,边让她给他画画边讲述一个不共戴天的战争故事,然后竟然指使丹尼尔的下属进来对艾卡实施了强奸。

这一幕结束之际,正好被匆忙赶回的丹尼尔看到,他怒不可遏的找机会结果了那位强奸艾卡的士兵。但战争从来就是残酷的。虽然丹尼尔对艾卡说过:“对于这场战争,我只感到恶心,我不想杀害他们。”但当面对反抗者时候,他也会毫不留情的射杀对方。军事是政治的筹码,而战争是肮脏政治游戏的最终有效工具。丹尼尔父亲之流就企图用这种法西斯化的意识,越陷越深的践行着他们的恶行。

5

战争已推行到1994年,联合国已派出维和部队,北约也已介入。当丹尼尔乘着朦胧的夜色,带领艾卡悄悄来到萨拉热窝博物馆,让她看到了那些她倾心已久的名画时,士兵却来报告,让他去紧急集合。丹尼尔告诉她,他们会躲在教堂,以避免盟军的飞机轰炸,并让艾卡回原地等他,如果第二天他没来就说明他死了。

当艾卡回到屋子,静心等待时,丹尼尔正龟缩在教堂,遭到了穆族反抗人员的顽强阻击,且他差点丢了性命,炮弹的气浪掀起了他并狠狠的把他摔下。迷糊之中,他看到了艾卡的姐姐。他似乎明白了,跌跌撞撞的赶回,看到艾卡就说:“是你向他们递送了我们在教堂的情报。”艾卡惊恐的说:“对不起”,还想说什么时,艾卡就被丹尼尔无情地射杀了,血从她的头颅流出来。

看到他如此深爱的女人,就这样结束了生命,他痛苦万状的跑出来向联合国维和部队走去,跪下来,沙哑的说:“我是战争罪犯……”。这样令人哀惋的爱情之花,就这样在那一块伤痛的血与蜜之地彻底的凋落了。原本他们可以一起无忧无虑的安宁又幸福的生活。所以,只有让人类远离战争,才是人类的不二选择,任一借故发动的战争都是不可容忍和原谅的。

2012、11、29

请关注公微影评号:呱呱电影


 4 ) 《血与蜜之地》:单薄而片面的呈现

(芷宁写于2012年4月1日)
    在得知安吉丽娜·朱莉将自己的长片处女作定为战争片时,就感到不妙,战争片是不好把握的影片类型,没有一定的智识积淀和掌控功力是很难将其呈现得让大部分观众“心悦诚服”的,有时候,连最起码的看上去顺眼都很难做到,这次朱莉真的给自己挑了个硬骨头。
    虽然敢于挑战有难度的敏感战争题材影片的精神可嘉,但不可否认的是,朱莉的首部剧情长片《血与蜜之地(In the Land of Blood and Honey)》拍得较为稚嫩,剧情冗长,节奏拖沓,叙事手法单调,情节推进缺乏流畅感,人物塑造单薄扁平,感情表现突兀刻意,缺失了必要的循序渐进和起承转合,最令人感到惋惜的是,朱莉触及上世纪90年代初波黑战争所持的立场有失公允客观,这点从片中塞族高官军二代和穆族平民文艺女这样的人物设定上,就可见一斑。
    虽说,“战争首先牺牲的是真相”(by海勒姆·约翰逊),再者,“随机真相和必要真相构成了生活”(by莱布尼兹),但相对客观理性的解读应该是受欢迎的。当然,波斯尼亚女导演亚斯米拉·兹巴尼克执导的影片《格巴维察》可以从一方的视角入手,因为她所触及的是本民族的伤痛,但倘若作为所谓的“第三方”也单向再现,还有点缺乏平视的嫌疑,则容易招致不必要的麻烦。虽然这个“第三方”不可避免地带着西方的视角和理念。
    据说,朱莉的创作初衷是再现被战争改变了的人性和人生。于是,她花了127分钟呈现了片中人被战争改变了的人生,可对战争中人性的异变却表现得不足,似乎从一开始,她剧本中的塞族就是强势而残酷的。但除却这些问题之外,值得肯定的是,朱莉凭借这段在波黑战争中本不可能发生的“罗密欧朱丽叶式”的爱情故事,表达出了人类情感在战争面前的脆弱和虚无,再浓烈的感情在战争这个庞大的怪兽面前都是柔弱无助到不堪一击的,枪炮和玫瑰,本就是两种氛围下的产物,如果放在一处,要么光彩耀眼,要么灰飞烟灭。
    许是叙事结构不够均衡之故,片中诸多需要表现内心世界的戏都被处理成缺省状态,其中很多场戏又缺乏必要的交代和连贯性,显得用错了方向又使错了力,这直接导致最后的“爱情不敌战争”的悲情戏份显得疲软而无力,达不到应有的观影效果。不过可以看出,朱莉的此次出手准备地很认真,最起码态度是诚恳的,她甚至为影片拍摄了两个语言版本,英语版和波斯尼亚语版。
    似乎对于这部立意片面缺乏章法又火候不够的影片,观众过于苛求的原因是基于一定的观影期望值,而且金球奖的提名又拔高了这个期待值。客观地说,作为导演处女作,朱莉应该算是及格了,至少影片拍得很有耐心,不少场面很有力度,情感方面也有尚可的表达,如姐姐莱拉抱着死去婴儿的尸体仰头悲恸的戏份,竟给人一种“天问”之感。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4316690_d.html

 5 ) 血与蜜之地

又一个露奶的漂亮女人,露得自然且深刻,正如这电影对战争的描述的。想想身边所发生的,我们与这漂亮女人又能有多大区别呢!还他妈想个毛呀,洗干净下半身,让XX来得更猛烈些吧!

 6 ) 好一出盛大的谄媚

20世纪90年代的波黑战争引发了继二战后最大的种族屠杀,波黑塞族人在这场战争中因为武装力量强大,又得到了塞尔维亚政府的支持,相对于波黑穆斯林和克族有较大优势,很快抢占了大部分地区。随后93年克林顿走马上任,大手一挥干预波黑内战,北约势力随之介入。这场战争中,西方势力扮演了影响力极大的角色,重创了波黑塞族,扭转了战争局势。

《血与蜜之地》的故事就发生在波黑战争期间,讲述的是塞族军人Danijel爱上了波黑穆斯林女子Ajla的故事。跨越种族冲突的爱恋,夹杂着民族认同感,信任危机和纷飞战火,在波黑土地上开出一朵血之花。这是安吉丽娜•朱莉自编自导的第一部作品,作为处女作,观众或许的确不应该太苛刻,可是电影依旧在多个方面让人失望。
  
《血与蜜之地》作为一部电影,试图以小见大,回溯波黑战争,通过爱情彰显战争的无奈,控诉战争时期人性的泯灭。可是电影的故事实在苍白无力,毫无新意,无非是把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设定在了波黑战争里,巧的是男主角Nebojsa的父亲也正好是一位将军,一样声名显赫,电影只不过故事结尾改成了仇恨赢过了爱情而已。叙事手法也没有任何突破,平铺直叙让127分钟的电影显得格外冗长。而除此之外,电影中的人物性格也过于单薄,女主角的大量戏份仅浮于表面,内心独白却少之又少,作为观众,我们很难窥视到她内心中爱恨的发展进程。电影中女主角回到姐妹身边决心做卧底的剧情设置,由于缺少起承转合,显得格格不入,而男主角的爱情也来的过于直白和简洁,可信度令人咋舌,两人之间的感情发展相对突兀。且不说串起剧情的主线----爱情没有拍好,战争场面也是用力过猛,种族屠杀被赤裸裸地搬到银幕上,尤其是塞族士兵屠杀婴儿的一幕,实在是过于简单粗暴。大量的视觉冲击让人心灵疲惫,片尾设置的高潮反而让人没什么触动了。这一点上,《血与蜜之地》真是不如同样是战争题材的《金陵十三钗》,起码《金陵十三钗》中整部电影的感情渲染是循序渐进的,而《血与蜜之地》,则显得太刻意了。
  
如果《血与蜜之地》仅仅作为一部电影,笔者认为它还是中规中矩的,可是考虑到电影所折射的史实,我不得不再扣去一星,原因即是电影的断章取义,立场不公,形如一出盛大的谄媚。
  
战争片不是随便一个导演就敢拍的,因为战争带来的伤痛太大,倘若导演不依据史实,不熟知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战争中人物的命运,拍出来的作品不但会有失公允,更会让铭记历史的人们情怀无处释放,伤疤再度揭开,残忍程度无异于一场心灵的屠杀。
  
在安吉丽娜•朱莉写的这个故事中,塞族人的形象一概为男性武装分子,残忍凶狠,杀人为乐,不但随意屠杀男性穆斯林,奸淫穆斯林妇女虐杀婴儿,还利用无辜的穆斯林女性当人体盾牌,围剿反击的穆斯林。而另一面,波黑穆斯林人则全部是清一色的妇孺老幼,手无寸铁,是明显的弱势一方,就连女主角,都是个拿着画笔的弱女子。一方拿枪一方拿画笔,一方强权一方弱势,故事的开始朱莉便主观地让天平大幅倾斜,孰褒孰贬一目了然。的确,人们都为塞族人屠杀7000穆斯林男性的历史而深感震惊。 ① 然而完整的事实仅仅如此吗?  

据波黑塞族方面战后统计,死于波斯尼亚战争的塞族人之中,只有19%是军人,其余全部为平民;1996年,一名波黑穆斯林指挥员当着联合国维和部队官员的面承认,他亲手杀死了大约200名塞族居民,而一个穆斯林突击队则抓获了7000名塞尔维亚平民,并将他们全部杀死。② 即便是被作为塞族人最大暴行发生地的斯雷布雷尼察,不仅是穆斯林的坟墓,同时也是塞族人的坟场:自1992年波黑内战爆发至1995年7月斯雷布雷尼察被塞族攻陷期间,整个斯雷布雷尼察地区至少死亡3227名塞族居民,仅在该市市中心就有446名塞族人被虐杀,参与犯罪的穆族暴徒多达469人。而所有这些暴行,“都具备文字与影像等各种证据材料” 。③ 即使是在塞族攻陷斯雷布雷尼察前夕,斯雷布雷尼察的穆斯林守军仍旧在发动对附近塞族居民的偷袭,用“割头”方式处死多名塞族平民。
  
追根溯源,1992年3月1日对波黑塞尔维亚平民婚礼大开杀戒,开了波黑种族清洗第一枪的,正是波黑的穆斯林极端分子;不顾占人口三分之一的塞尔维亚人的激烈反对,强行于1992年3月3日宣布波黑独立的,正是狂热的穆斯林好战分子伊泽特贝戈维奇。这场战争始于民族分裂,而哪里有民族分裂,哪里就会有美国人的身影。当波黑议会不顾塞族的反对于1992年3月3日正式宣布独立后,美国和欧洲便迫不及待地于4月便给予承认,由此引发了这场长3年半的战争。战争中受害的不仅仅是穆斯林,塞族人受到的打击是一样沉痛的,曾经以塞族人口为优势的波黑,如今塞族人数已远远低于穆斯林。塞族人奸淫妇女,屠杀婴儿,那穆斯林人对塞族人就手下留情吗?北约派出的碾压式的军队,举的是维和的旗帜,为何只给穆斯林和克罗地亚人建安全区,塞族平民难道就不需要保护吗?毫不休止的轰炸,让整个萨拉热窝陷于战火之中,毁灭式的袭击,莫不是都只落在了塞族人的头上?如果说塞族人对穆斯林的屠杀是非正义的,那北约所谓的“维和”也丝毫不高明到哪里去。 而事实上,即便是骇人听闻的塞族屠杀7000穆斯林男性的历史,也在02年被一位维和的英国老兵爆出内情,在这位英国部队中的“精英分子”眼中,西方国家对波斯尼亚地区的政策最终“彻底地失败了”,“军事力量原本完全可以避免大屠杀的发生,但是却一直没派上用场。” ④也就是说,正是维和部队的入驻以及对塞族人民的不公平态度,激怒了塞族武装力量,导致大量穆斯林平民的死亡,酿成了历史上的惨剧。
  
以上种种事实,在安吉丽娜•朱莉的电影中显然我们是不会看到了。关于种族冲突,孰是孰非很难一锤定音,就连现今居住在原波黑地区的各族居民们,也不知道该如何回溯那一段历史,因为他们对彼此的仇恨来得太快,太无缘无故,以至于很难说错仅仅存在于某一方。一段历史的回顾,需要的是理性的分析,客观的评价以及公正的判断。而显然朱莉是不打算和平地讲这个故事,她只是看到了她眼中的历史,便挥毫泼墨出这样的一片血与蜜。可惜的是,电影不但没能融化20年来波黑种族之间的如冰山般的隔阂,反而再一次激起了民族情绪,在Youtube和IMDB上被责难无数。显然安吉丽娜•朱莉作为联合国亲善大使,非但没有客观地了解战争的史实,而是态度完全一边倒,将立场完完全全地倾向了她的美国政府,这种将真实雪藏,片面还原历史的手法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一部电影如果被掺入了过多的政治目的,人们便不免怀疑电影的客观程度,无怪乎IMDB观众评分仅仅4.2,就连美国本土的电影评论网站烂番茄该片好评率也仅仅百分之57,Metascore算出的美国评论对该片的平均评分也不过56分,而不少经历过波黑战争的网友也留言说:朱莉永远也不会明白战争带给他们的感受。相反地,获得200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项的电影《无主之地》,对比之下则好评如潮,导演用他忧伤的喜剧之眼注视着这场战争,拍出了一部经典之作,这口碑的高下立判究其原因仍是导演的执导功力的差异,以及对史实诠释立场的不同。
 
电影的最后一幕,男主角,塞族士兵Danijel走向了北约维和部队,跪倒在他们面前,痛苦地说出自己是杀人凶手,战争罪犯。而这一幕,到底是Danijel真正认识到了民族仇恨的凶残,者是朱莉自己的意淫,抑或是美国人想看到的塞族人的自我否定,我们也说不清,只是记得朱莉在金球奖上,收获了这么一个极富争议的外语片提名,以纪念她排演的那么一出,对她心爱祖国、伟大民族的盛大谄媚。

 ① 1995年塞尔维亚部队对波斯尼亚穆斯林发起大规模进攻,然而联合国和北约却把5万名穆斯林留在了联合国指定的“安全地带”————波斯尼亚东部城镇斯雷布雷尼察 (Srebrenica)。孰料,1995年7月,“安全地带”被塞尔维亚部队攻陷,最后大约7000名穆斯林穆斯林战俘和兵役年龄男子惨遭屠杀(包括战斗死亡),酿成了自二战结束之后欧洲历史上最残酷的战争罪行。
②美联社波黑特雷贝维京山1996年3月28日电。
③《“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事件”的前前后后》,光明日报网站,2005年6月24日,http://www.gmw.cn/01gmrb/2005-06/24/content_256955.htm
④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2002年7月28日。

 7 ) no sub

我应该还没有见过波斯尼亚或者阿尔巴尼亚女人,但我的军中好友R是塞尔维亚人,他长得也很像男主角。看完后去wiki查了一下,果然男女主角就分别来自塞族和波族。而在剧本之外,幸运的是,他们都并没有真的经历战争。

整个故事除了叹气,也只有叹气。悲剧是把美好的事情砸碎给人看,可美好的事物本不应被破坏,就像萨拉热窝的罗密欧和朱丽叶本该仍在人世,而有良知的人都应该反对战争。

那场内战的影响也是深远的,2017年时已经距内战1/4世纪,那年当一个阿尔巴尼亚人送给我他的国旗章时,三年多来关系始终紧密友好的R依然立刻就与我短暂地翻脸。这使我回想起R在军中几乎从不和克罗地亚人S交谈,而我和日本人M却是好友。可是,一场内战又哪里真的说得清是非对错呢?西方人的印象里只有无辜的阿尔巴尼亚人和凶狠的塞尔维亚人,但作为中国人,我们也习惯于另一个版本的故事,而R也告诉过我另一个版本,或许稍微公正点说,每一方都对另一方进行了力所能及的破坏,区别可能只是力量强的一方做的坏事更多而已。随着穆斯林在这几年的坏名声,另一个版本也越发........

这个世界上没有好的战争,也没有坏的和平。而带着对人性怜悯的个体的人,如果无法为和平作出贡献,至少应该力所能及地避免卷入战争,不为任何势力添加燃料。

PS,结尾的蓝盔士兵穿着法军F2防弹衣,也带着法国国旗章,但.....KFOR时期的法军应该是用另外型号的枪支和装甲车的。

 8 ) 《血与蜜之地》影评

电影同许多战争类型片一样,选取战争加爱情的文艺范式,具有史诗剧情片的吸引力。但不同的是作为一个女性导演,她故事的独特之处在于巧妙选择了女性的视角。女性与战争,这也是男性导演通常热衷的题材,但在男性导演的眼中,战争中女性角色往往起陪衬作用,用女性群体成为战争的牺牲品来批判战争的残酷性;也有把女性群体当作男性救赎女性以施展英雄本色,从而塑造男性形象的人格魅力;还有把女性角色当做胡椒面调和单调的血腥场面来取悦于观众的眼球。朱莉的故事中女性的确是战争的受害者,但却有自己对战争的真切体验和感知,有自己对战争的认知与判断,女性角色扮演的是故事的亲历者和讲述者,将女性放在主体的位置上去诠释故事。影片中原本可以成为爱人的两个人,被两个阵营用炸弹分开,一个是拿枪的军官,一个是手无寸铁被颐指气使毫无自由可言的囚犯。原来男欢女爱的平等地位注定成为不平等的交易,他爱她,允诺的只是她的身体,而她对他,更多的是想要获得自由。最后,他终于发现她出卖了他,一怒之下打爆了她的头,这个他最爱的女人,他亲手消灭了自己最爱的东西。战争让两个可以白头偕老的有情人反目为仇,不是来自于他们之间的矛盾,而是民族利益导致的分化;战争又让两个人重逢在敌我对决的特殊语境下,物是人非,爱恨情仇;还是战争让女主角死在自己所爱人的枪口下,这个凄美浪漫的爱情故事以莎士比亚戏剧式的毁灭方式而告终,经典地演绎了战争的反人类性,同时也深刻诠释出影片的主题意义。

 短评

好演员未必是好导演,比如付兰兰,比如朱莉。

8分钟前
  • 你的芝士
  • 还行

安神企图醒脑

11分钟前
  • 老晃
  • 还行

20120611:血与蜜之地-高清-悠悠鸟中英双字幕.rmvb20120830:再看居然没什么心情看下去……

16分钟前
  • L
  • 还行

以南斯拉夫波斯尼亚战争为背景。展现塞族对穆斯林的屠杀。站在同情穆斯林角度的战争爱情片。塞族男子和穆斯林女子是一对恋人,却也是敌人。性感女神安吉丽娜朱莉自编自导,力图冷酷地展现战争和杀戮的恐怖残酷。但心有余力不足。费力不讨好,被很多人指责投机与帝国主义。但我认为勇气值得鼓励。三星半

20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安吉丽娜朱莉第一次做导演就选了个这么野心磅礴的题材,拍出来真是吃力不讨好。这电影名字跟她人一样cool,但是立场好混乱,故事好虐,像言情小说好嘛!

23分钟前
  • 安小洁
  • 还行

导演处女作就涉水战争题材,勇气可嘉。把战争中有些东西的分量想的太重,另一些又太轻。

28分钟前
  • 井戒
  • 还行

朱莉想要展现战争残酷维护塞黑和平的精神值得尊敬,但不得不说这个故事太烂了,尤其还和《战马》连着看。战争戏不是说杀孩子强奸妇女就能拍好的,加油吧

33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这世界从来没有好的战争,也从来没有坏的和平。

37分钟前
  • 萬和生
  • 推荐

的确,你听过很多事,看过很多事,有过很多想法,电影看得出来也做过很多努力,但是你的叙事仍旧只是停留在表面,并不能让我们投入到你拍的故事。3星鼓励分,听说还有一部关于阿富汗战争的,小期待一下~

38分钟前
  • 劳永逸
  • 还行

老美赶快一统天下吧

4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较差

我觉得不错、不知道某些业内人士怎么看的

46分钟前
  • 是和有
  • 推荐

真心不如《十三钗》,Angelina Jolie自编自导,感觉用力过猛,而且全片都是英语啊,怎么能选送外语片?以小见大想描述波黑战争,通过爱情衬托战争的无奈和人性的泯灭,可是故事苍白无力,人物性格单薄,感情的铺垫也太弱,尤其是女主和几人商量的间谍戏,总觉得是过家家。两星吧。

48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较差

不错的片子,看的时候不知道导演是谁呢...

52分钟前
  • 我是一只漂流瓶
  • 力荐

安妈首执导筒就选择了战争这样宏大的题材,野心也难度都不小。战争中的爱情是个聪明的选择,但是在人物塑造方面还是薄弱,爱情的叙事也是混沌不清,战争与爱情二者的惨痛和爆发力都很不足,全片下来的震撼力也就大大减弱了。通篇来看废话还是不少而结尾唐突有些没守住。勉强及格。

56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弱弱的说不太了解历史。纯当一部爱情电影来看,题材是喜欢的,但拍得不怎么样~

58分钟前
  • 杯麵
  • 还行

我个人觉得其实拍摄的是相当不错的,不要因为朱莉当导演就这么喷嘛。虽然剧情来说有点寡淡,但是细节处理方面还是挺动人。第一立场直接选择了女性比较不客观,但总体对战争的残酷、人性的追捕上还是挺到位的。

1小时前
  • 波澄酒
  • 推荐

血糖失调,辜负了一个好名字

1小时前
  • Nemooo
  • 还行

战争与爱情的题材竟然能被朱莉拍出文艺的调调。

1小时前
  • 潇洒小姐Molly
  • 推荐

喜欢战争加爱情的电影。紧张流畅。女演员很耐看。

1小时前
  • 李翎竹
  • 推荐

在慢节奏和三言两语式表达上,朱莉算是Eastwood高徒;擅自高尚而且简化立场是朱莉自己的风格~但是把虐恋情结拍进战局,这是晋江特色有木有?(虽然这摸说对不起科索沃…)肯定地看来,朱莉倒是没有回避政治,但是肤浅地代入民族背景是这片子碎掉的一环。只能说,作为起点,力道不弱,更需要方向。

1小时前
  • 蛇弹吉他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