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苹果的滋味——关于《小亚细亚往事》的一点感想
文明之殇
小亚细亚,一个连接欧亚、蕴育多个民族,历经无数朝代洗礼的这么一个地方,是历史、地理、文明的交集缩影。导演锡兰,选择在这样一个地方,以一个人文的视角拍摄了一个犯罪题材的电影。
电影的前一个多小时都是在昏黄的色调里进行,这个色调延续了锡兰的一贯风格,导演在这个格调下把旷野、黑夜、草地、树木、晚风、河流构成的环境融为一体,而内心枯燥、焦灼、茫然的人物则像是漂浮在这个巨大的环境里浮萍。在前一个半小时里,警察、检察官、医生和嫌犯一起寻找受害人的尸体。整个过程中,看似漫不经心的对话,却渐渐勾勒出了几个角色所遭遇的生活之殇。疾病,死亡,离异,自杀这些话题被一再提起,角色的苦衷、伤痛被贯穿整个电影,在小亚细亚的环境视野下,人物的这些的问题,多了一份历史文明的参照。当医生在黑夜的闪电中被古老的石像惊吓住的那一刹那,仿佛整个小亚细亚历史的伤痛透过了漫长的时间之旅,终于还是慢慢地浸透到现代的土耳其人心理,匆匆而来与现代人打了一个照面,而又闪电般的回去。现代文明并没有消除伤痛,而分明只是转换了伤痛的表现形式而已。杀人犯罪,作为一个社会伤痛的样本在这部电影里被提了出来,并且把面对社会伤痛的人文精神之势微作了一个对比阐述。
罪与祛罪
罪,既已罪,那面对犯罪和伤害,我们能做什么呢?那些麻木、疲于奔命、心不在焉的警察、检察官能起什么作用呢?警察及其司法这套体系从来就没能阻止罪案和罪念,似乎只有发自内生的自觉或被感化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祛除罪念、消除罪行的作用。就像警察刚开始一样,先是对嫌犯好言相劝,最后还是忍不住拳打脚踢,但无论警察怎么折腾还是撬不开他的嘴,更不用说让他内心的救赎。而促使嫌犯转变的,却是嫌犯在村长家,听到了他和他子女的情况,特别是他在看到了村长女儿的一刻,嫌犯感动得哭了。村长的女儿仿佛隐世的圣女,不消动得半点威逼利诱或者武力,就能轻易的把他感化到了悔罪的一边。在见了这一面之后,警察再把嫌犯带到小房间审讯时,嫌犯终于进行一步交代了尸体和对被害者孩子的关系。此时,木屋外火光烧得画面昏黄,一阵晚风,村长的女人收完衣服回屋,一个慢镜飘扬起她的长发,进屋后徒留墙面上的一盏明灯。就这样简短流畅的几个镜头,就把锡兰那冷静的“人文之灯”,烙上了强烈的诗意,令人回味。
这个时候,在面对罪案时,锡兰仿佛提供了司法之外的一种人文态度或者说解决方案。电影到了这个时候,也开始出现了转折,之后的一个小时,电影渐渐始明亮起来,但明亮的同时却又让人感觉更加的严酷。
正义污点?
锡兰在对这个罪案的处理上,并没有像通常的人文式犯罪电影一样,尽力的去探究犯罪发生的动机、原因或者其背后的社会体制因素,锡兰甚至连还原这个犯罪的前因后果的欲望都没有,而是留了大量的空白给观众自己去填写,与此同时,电影更关注罪案发生之后人们的伤痛状态及其所需的人文关怀——这相比惩罚罪犯、维持正义来说,也许更容易被忽视而需要我们去关注。
作为生父的一号嫌犯,即是施害者,同时也是一个受害者。愤怒的人群,亲生孩子的不解和投掷石头,使他处于无法回头的绝境,罪犯固然要受到惩罚,但人们在惩罚的同时也面临了态度的选择,而文明驱使我们要在“铭记仇恨”与“宽恕仁爱”之间做更理性的选择。
母亲与孩子的伤痛和需要的关怀则更加明显。电影最后,母亲带着孩子匆匆路过操场,而孩子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快乐地在操场上玩耍。孩子和母亲这个残缺的家庭注定要在这个罪案的阴影下不断挣扎——面对这样的慢性二次伤害,我们如果漠视而纠结于谁之过,以及惩戒谁的问题上似乎都显得轻重失当。到这里,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医生尸检时的场景,连助手从肺部和气管的阴影都可以看出死者是被活埋的,但医生却轻描淡写,若有所思的跳过了这个细节,继续解剖下去。因为,如果是被活埋的话,那就与之前死了好几天的说法有矛盾,而孩子生父的供认就有可能有问题,继续推演下去,谁能确保孩子的母亲不会被牵连进去,孩子不会因此失去了更多?记得一起观看本片的观众甚至觉得,即便母亲没有参与犯罪的话至少也背后的指使(虽然电影里并没有指明或清晰的暗示)——医生的若有所思和忽略“活埋”的情节,被导演巧妙的安排在了母亲与孩子路过操场的那段之前,这两段影像的衔接构成一个埋伏已久的“准对比蒙太奇”,隐晦的指向了一个比正义更需要关照的人文关怀的价值观——即使牺牲正义,沾惹上污点也无所谓的人文关怀——一个也许佯谬的价值观——医生脸上的那个小血污点成了他行为原因的一个图解。
结语
整个电影节奏缓慢,锡兰不急不慢的用两个半小时,以一个不普通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普通的案件。电影给人一种严峻而温暖的诗意,虽然电影里的所有主要角色都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像被困在苦恼的牢笼里一样生活,但锡兰不哀怨,不怜悯,而是冷静的娓娓道来,在漂亮摄影、迷人的光影色调中完成他的讲述,在一些长镜头,画面诗意上与安哲、塔可夫斯基等欧洲电影大师有着气质上的相承。而电影刚开始在草地夜行的那一段,又不禁联让人想起阿巴斯的《樱桃的滋味》,一个他杀,一个自杀(未遂),再看看这部电影的海报——草地上一棵树与《樱桃的滋味》的海报如出一辙。似乎锡兰对阿巴斯的敬意已经呼之欲出。另外,电影人物的展现和整个电影主旨也接近以阿巴斯、Dariush Mehrjui为代表的伊朗电影。正是这种欧亚的交汇融合,铸就了独特的锡兰式的土耳其电影,这种交汇融合,不正好可以用“小亚细亚”这个词来象征吗?
2 ) 这电影是个奇迹——评锡兰的《小亚细亚往事》
《小亚细亚往事》获得了2011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今天有幸看到。看过以后,我不免啧啧赞叹。这种电影是个奇迹,无法归类,它似乎就是生活本身。它对人物精神层面的关注与对人的行为的严格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又使电影带点旧俄时代作家的温情。电影似乎十分冗长,对细节的追求到了繁琐的程度,但却仍有扣人心弦的魅力。
一群警察带着二个杀人嫌疑犯,在小亚细亚高原上寻找被害人尸体。这群警察包括法医,检察官、警长以及其他警察。故事是发生在24小时。一开始两辆警车在夜晚的安托利亚高原上奔弛,二道车灯照射在荒凉的旷野上。二个嫌疑犯一个高瘦,一个短胖,是堂兄弟关系。他们让高瘦的嫌疑犯指认现场,但停下来找了几次都没有找到尸体,最后愤怒的警长揍了高瘦的嫌疑犯。深夜了他们去附近的一个乡村吃饭休息,接待他们的是当地的村长。第二天嫌疑犯指认了尸体。然后警察把尸体带回警局,法医解剖尸体。
虽然是一个破案的故事,但导演好象对案件本身着墨并不多。而且案件本身扑朔迷离,观众可能都不太搞得清楚谁是杀人犯,杀人动机是什么,导演似乎有意留下众多可能性。但在这个破案的24小时中,在这群警察的聊天、互动中,展现出了非常多的信息。甚至一下子捕捉到土耳其真正的现实生活,其中的人们、他们的精神与心灵。法医似乎是个比较超脱的角色,他以冷静的态度观察着整个过程中各人的言行,他有种悲天悯人的温情。他似乎代表着土耳其现代教育的产物,代表着现代文明。检察长是个位高权重的角色,也接受过现代教育,严格执行着现代法律程式,但他与法医有点区别,法医是专业人士,而检察长是个权力人士。他们都代表着土耳其相对开明的精英阶层。检察长告别法医他妻子离奇的死亡,她也受过教育,当她知道老公出轨的事时,预言她将在生下孩子后死去,结果果然如此。法医告诉检察长,人是不可能想死就死的,她可能服用了药物导致心脏病发,是自杀。警长相比之下,是个比较粗鲁的,是一个基层官吏。他对上司有抱怨,但表面上还是尊敬他们,他的上司检察官显然对他的工作能力评价不高,不相信他能找到尸体,而他把找不到尸体的怒气发泄到嫌犯身上。他有一个需要长期服药的孩子,妻子催着他给孩子买药、早回家。司机也有一大堆关于同事怎么巴结上司,加班多拿加班费的抱怨。村长的话则显示着基层社会的治理方式,以及基层与权力精英的关系。
很多评论,都觉得通过这个寻找尸体的过程,展示土耳其社会的面目,这就够了,至于谁是杀人犯,并不是电影所关心的。但我认为,虽然电影没有给出谁是杀人犯的证据,可以凭观众自己解读,但也提供了很多相应的线索,如果离开了对案件真相的追问,整个故事就不再有悬念了,所以对这些真相的分析还是很重要的。
那么谁是杀人凶手呢?又杀人的动机是什么呢?
在电影中主要的嫌疑犯是瘦高个,但在发现尸体时,矮胖个却喃喃地说,是我杀了他。而瘦高个马上用眼神制止他,让他不要胡说。从外表来说瘦高个眼光凌利,是个聪明有意志力的人物,而矮胖个却是个怯懦的家伙。所以矮胖个讲的可能是真相。瘦高个是代矮胖者顶罪。
当停电的黑暗中,村长女儿拿着油灯出现时,在场的每个人都震惊于她的美。这里有两个细节,矮胖嫌犯似乎与村长女儿挺熟。矮胖嫌犯要可乐,村长女儿就给他可乐,其他人都是咖啡。而瘦高个幻觉到被害人正在那里喝着咖啡,而且然后像被勒住喉咙的痛苦模样。这两个细节表明凶杀案很可能发生在村长家。
尸体埋的地方离村长家不远,而离镇中心很远,而被害人开的汽车修理店是有镇中心的。为什么要埋尸体在这么远的地方?再加上,从村长家出来后嫌犯很快找到了理尸体处,而他们从镇上来时却找来找去找不到。这也似乎表明尸体是从村长家运出来的。
再有一个细节,当他们要去村长家时,司机反对,而据说他的老婆就是那个村上的。他为什么反对?是不是他其实是知道真相的?
在村长家警长审瘦高个时得到了一个犯罪的动机。就是瘦高个与被害者的老婆有染,被害者的儿子其实是瘦高个的儿子。而那一晚他喝醉了酒,说漏了嘴,把真相告诉了被害者,这是他杀人的动机。这个说法有部分应该是可信的。被害者的儿子向他扔石块时他伤心的样子,说明这真是他的儿子。而被害者的老婆在认领尸体时并没有悲伤,好象反而有种解脱感。
我有个猜测,矮胖的嫌犯与被害者都爱上了村长的女儿,由于争风吃醋矮胖者把被害人杀了。瘦高个可能以前没有见过村长女儿,所以他会震惊于她的美。他说喝醉酒说漏了嘴,也许只是使他杀人显得更真实一点。
这样的猜测还是有很多疑点无法解释。主要是对伊斯兰教中很多行为不太了解。但是我坚信应该有一个好的解释的。
2012.2.23
3 ) 很久很久以前……
不止一次听过这样的事:在路上碰见许久不见的友人,寒暄几句,向其借了些钱,或者一同喝了些酒。过后才从他人那听说,该友人早已去世多日,怕是做梦而已。然则钱还在口袋,酒仍未醒,究竟谁在做梦?
杜琪峰说本片花太多的时间讲太少的事情,个人却认为,就相似类型题材说来,这电影已经说得太多了:雨夜的石像,滚落的苹果,村庄的油灯……正如片中人物所说,以后可以向子孙后代讲讲今夜故事,就像其他古老的传说一般,用“很久很久以前”开头。将无谓的琐碎放大,赋予意义,添加曲折的细节,闪现神秘的象征……这就是回忆,或者说这就是生活。每一次对自我经历的复述都是虚构,语言将越来越远离真相。当相关人员絮叨家常或者案情之时,行凶者更习惯于保持局外人的沉默,有时不小心睡去,恍惚看见死者在烛光中出现。
当然,本片还是应该归类于现实主义。一夜寻尸之旅的背后,是各阶层人物的生存烦恼,家庭压力,市井恩怨,男女私情,农村年轻劳动力外流,等等等等,以致说得太多,让人在导演极致的画面诗意当中摸不着头脑:你到底想跟我们说些啥呢?
简单说来,无非是:很久很久以前,有那么一个晚上,我们走在每条路都彼此相似的荒原之中……
4 ) Once upon a time about Lie
一个人在家,关灯泡茶。
趁热打铁,看完《三只猴子》,因为喜欢这种大气的大远景镜头,直接跳转过来。
好似与谋杀有关,但却又貌似无关。影片前半纠结于各种土耳其人名,一头雾水。
开场,识骨寻踪。几乎无外界灯光的土耳其小亚细亚地区,在ceylan的世界里,有一种狂野而旷野的空间感。突然想到在《樱桃的滋味》里面德黑兰同样豪迈的山路。
在我看来,这不是个悬疑片。没有人拾着绳索去探寻谋杀的真相,自杀活埋先奸后杀酒后时常,没有人在乎。
在大的框架背景下,还是讲,人的故事。
先说男人。医生是全片从头至尾出现的角色,穿针引线。似乎因为职业特点,置身事外般的冷静决绝。很少说,看在心里。洞穿秘密,也保守秘密。悲观主义者,看管生离死别,视生命为沧海一粟。平视,但不尊重。
“时间仍在流转,而我什么痕迹也不会留下,寒冷和黑暗缠住我疲惫的灵魂……”车灯粗犷的扫出去,枯草连天……
检察官。占领社会的上层,却无法掌控自己的下身。看似光鲜的生活却隐藏了不为人知的痛楚。酒后乱性,捉奸在床。原以为风平浪静,其实内藏暗涌。“一个人,会以自杀来惩罚他人吗?”不小心吐露出的“我妻子”其实是埋藏在心里多久的秘密……不愿示人的一面。
警长,被岁月磨平棱角但仍有血气还存有一丝人性的男人。妻管严,儿子多动症,20多年依然还是警长。岁月在他身上砍下了深深浅浅的痕迹。头一次他拒绝让医生给kenan香烟,因为他觉得他们诡计多端禽兽不如,而第二次他点了两支,一只是给触动了他神经的kenan,一支点给戒烟已久的自己。他的内心在颤动,父爱,是不分贵贱而会产生共鸣的。
这似乎是部男人的电影,女人的出现有种画龙点睛的意味。
先说那个纠结的女人的故事。三次出现,贯穿电影,起伏跌宕,最后翻了底牌,分毫不差。谁能讲别人的故事讲得如此意犹未尽?
村长的女儿领人眼前一亮,满场男人的电影终于不那么紧绷。那听可乐,
那风中飞舞的长发,似水柔情。
托普拉克女士的出现似乎更多的是在用表情诠释内心。最后一场,检察官丝毫不在乎她的眼泪,丝毫不感冒她的悲恸,自说自话只在意报告内容有没有完美。托普拉克女士的戏份不多,但是如果如同kenan所说,那么一个男人被杀,一个男人被抓,拉扯着一个幼童的她今后将何去何从?……
孩子不应该承受大人的罪过,但是所有似乎都压在他们的身上。那一颗石头,打中了是一个人的脸,却是三个人的心……
彻头彻尾,谎言贯穿了一切。生活,或许就包裹在谎言中。
5 ) 12个小时里,每人都有一段往事
对亲生父亲投石的孩子,以死惩罚乱性检察官的妻子,不愿回家面对生病儿子的暴烈警长,瞒住真相的罪犯和瞒住死因的医生……在对生活妥协后仍然留下众多苦果。像被摇下树的那颗苹果,不停地翻滚,被外力裹挟着到处走,最终滑进水沟。油灯里,村长四女儿端着红茶递给每一个人,美得像是从油画里走来,近似宗教的美,不可触碰、胆战心惊、浑身震颤最终又使你内外柔软。嫌疑犯第一次放下紧绷的脸,满面泪流。最后医生脸上没擦去的血渍,桌前照片里的女人又是谁?曲终孩子们踢球的声音混合尸体解剖的声音,“下雨就下吧,年月消逝依旧,我们什么都改变不了。”一切僵硬的程序化,一切只言片语细枝末节,让我们觉得它时时在我们身边发生。这无奈又残忍的生活里,唯一的安慰不过是片中的“漂亮女人”:一个是黑夜里送茶的圣母,一个是知道所有真相的死者妻子,一个是检察官诉说里的伤疤,一个是医生照片里的秘密。一小点故事可以细致地讲述150分钟,延展各式问题和无限遐思,这个大国走得再快拥有再多也追赶不上它。锡兰最好最好的一部。
6 ) 小亚细亚的夜与日
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几名疲惫不堪的警察与公务员押着两名嫌犯,在漆黑的小亚细亚高原到处寻找抛尸地点。车灯如磷火般在黑暗中由远及近,忽而照亮一片草地,风吹过,草地飘荡起来……
小亚细亚地形复杂,白天酷热,夜晚极寒,处在亚欧文明的交汇处,从公元前一千二百年开始,这里就被无数枭雄的铁蹄踏破,神话时代阿喀琉斯和阿伽门农的争吵声,伟大的亚历山大大帝击溃大流士的万人不死军,迦太基人汉尼拔,罗马帝国,拜占庭文化和十字军东征,突厥人默罕穆德二世终于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建立起奥斯曼帝国。伟大的成吉思汗的铁骑未曾踏破奥斯曼,但是自称是他继承者的帖木儿却在这里和巴耶塞特进行了一场一百万人的血战并最终取得胜利。各种哈里发各种苏丹,混乱一直到1923年凯末尔成立了土耳其共和国,这片土地才开始了它现代文明的征程。
俱往矣,英雄铁骑留给这片土地的除了疲惫和哀伤,还有隐隐的愤怒。一个闪雷劈开历史的风尘,露出巨大骇人的石像,一张愤怒绝望又空洞的脸。这片土地上只剩下老人、死人和孩子。年轻人都去国外谋发展,剩下的大多数人都像“老鼠一样出生,老鼠一样死去”背叛、偷情、孩子用石块投自己的亲生父亲,影片从始至终弥漫着一种无奈和无力感,随行人员冷漠麻木,只在意自己的活儿完成的如何。警官宁愿不停地工作也不愿面对生病的儿子,检察官一次酒后乱性被妻子以自杀死亡相报复。结尾时在一个逼仄的房间里,所有人都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检察官不顾及死者妻子的情绪,只在意自己的报告是否精确,打字员全无所谓,解剖员更关心自己的器械不够先进。谁也不是坏人,也谈不上冷漠,只是大家都习惯了这样生活和做事。和我们这里的情况很像。
唯一的亮点无疑是在夜晚和白昼的交叉点上,村长女儿救赎女神一般的亮相。一夜徒劳无功的搜索,一行人不得不在附近一个村子休息一下,吃点东西。村长向检察官抱怨着无人修葺的墓地围墙,突然停电了。村长叫女儿拿灯和茶水来。小女儿端着茶盘和油灯进来的刹那,所有黑暗中的人都被扇了一记耳光。仿佛是从拉图尔的油画里走出来的一样,那温暖的光芒让罪犯涕泪横流。雨终于下起来了,打在车玻璃上汇成小流。罪犯找到抛尸地点,天亮了。
我一直很喜欢锡兰的片子,你能真切的感受到土耳其空气里的风,《小镇》郊外的晚上,《适合分手的季节》、《乌扎克》里的暴风雪,《三只猴子》里炙热的海风。与残酷的自然条件相对的,是精致的人物内心。《小亚细亚往事》也是一样,医生最后故意忽略了罪犯“活埋”的细节。“隐晦的指向了一个比正义更需要关照的人文关怀的价值观——即使牺牲正义,沾惹上污点也无所谓的人文关怀”(网友合纥语)我们的电影一直挂在嘴边的人文关怀,在土耳其的胶片上,无声的显现着。
历史无疑是犯了杀人罪的亲生父亲。不明真相的我们向他投掷石块。小亚细亚往事还会在孩子身上重演,也许作为知识分子的医生脸上还应该有更多的污秽。
7 ) 关于一个寻找的记录
这样的一个片子,我想并不是符合每个人的胃口。它压抑,它慢节奏,它描写,它不重于开端,也不重于结局,它不是一个高潮迭起的扣人心弦的故事,但它却深入人心,抽丝剥茧。
整个影片都处于一个冷色调的气氛中,如同迟来的风雨,阴沉厚重的云压着沉闷的地,却没有狂风。
开头长达1个半小时的黑夜行驶,将整个故事笼罩在一片扑朔迷离之中,藏匿的尸体,走错的路,犯人,医生,警官,检察官。但这不是惊秫片也不是警察抓坏人侦探破案片。于是,大片的黑,微弱的聚光灯下的人,沧桑的脸中细微的表情,咄咄逼人的谈话,焦躁,疲惫,沉默,以及周围空气里的声音。每个人有着鲜明的社会个性,每个人都有着对现状的不满,每个人也述说着自己的隐秘。锡兰用这样大片面积的镜头来讲诉一个其实很短的故事,他将每个人都用镜头的观察度层层拨开,赤胆相照,在灯光下,那些细小微妙的
而就这样的一个凶杀案中,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的恶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
现实就如影片从头至尾的重色调,深沉,无法逃离,生活带给每个人的困苦以及精神上的重创。
黑暗中行驶在高原中的三辆车,不同职位的人,以同样的身份参与进来协助调查。直接进入的开头就和中途插入的观看者,没有缘由就已开始,让人不知所措。车中对生活的抱怨,对鸡毛蒜皮的争执
,似乎从这里就将这几个人的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至,前排的警官无耐心的咄咄逼人,后面的警官在争辩之中的进而不前胆怯的感觉,这样的写照,让人措手不及。他们争论不休,长夜漫漫,于是镜头转而拍向后排中间的那个人,他被两个人夹在中间,没有气势,看不清的脸,却能察觉到他紧缩的眉头,微弱的反光,将眼白的移动突出明显。镜头停住,争论却在继续,呼吸声,车轮在不平坦的地面上奔跑的声音,有人开始哼起了小调,是为这静谧的夜增添一丝色彩呢,还是为这似乎不是开头的开场鼓劲呢。
锡兰似乎不会在此让它一直沉闷下去,渐渐的,那些细小的往事,随着剧情的发展被崭露出来,没有锋芒的犀利,有得只是低声细语,那些微妙的感情,没有过于表达,也不会急于总结,总是留在那,那人细细回味,繁复猜测。
就这样,最终走了故事的结尾,没有一个确切的结果,也不必知道人物的去向,由小孩的奔跑,医生的视线来结束,是最好的结局,一切的果都降在了孩子身上,而他们就是这片高原的最好的未来。
7/10。锡兰是一如既往的匠气,却是死气沉沉,少了点早期的灵性。150分钟的沉闷纪实,错综复杂的人物,旁观倾听的态度,在未高潮时嘎然而止,这是对生活的高度还原,也是需要观众在电影外寻找‘’真相‘’。‘’谋杀‘’并非重点,人物间大量对白缓缓铺设出土耳其现况全景图,这才是本片社会意义所在。
锡兰是在把古代神话(感性概念)与现代神话(冰冷医学),进行彼此渗透。他将一个无形的神秘世界可视化,使这个通过摄影机调度产生的艺术世界与一般现实意义上的人类的潜意识世界,进行勾连。并,节奏分明地借由那澄黄的车头灯,将影片带入一个宇宙空间片的质地,好像一叶漂泊在历史河流之上的舱舟。大赞!
抓不到导演的点。
前半段黑暗中的灯光显得如此具有力量感,却同时又照不透事件真相。片中所有人物都在阐述都在表达,不管是通过大量的对白或只是一个眼神,但却又很少深入他们的内心,所有这些可不知的碎片构建起了这个描绘安纳托利亚的故事,就像片尾被解剖的尸体,存在于画面之外却又似乎历历在目。
好漫长的电影,一夜一日,案件只是麦格芬,警长、检察官、法医、凶手,以及村长、司机都各有各的问题,言谈之中带出的才是真正的故事,主角其实是这些人背后的女人们。法医放过了凶手(修改了验尸结果)。这种叙事方法太NB了。大全景,NB摄影。而锡兰的”听点“设置依然很独特。
寻尸之意不在尸,随着故事的推进,支离破碎的对话中对于生存与信仰、死亡与愧疚、法律与科学的双重对应一一展开,然而所有这些又都处理得不动声色。黑夜戏尤为迷人,听一群老男人唠嗑之后,那个端着油灯的女子突然叫人眼前一亮。
片子就像人生本身,大量堆积的、貌似无意义的时刻里,少量如光灌顶的瞬间(如少女持灯出现的一幕)。谁说这是用太多时间讲太少的事?这明明是部非常【满溢】的作品。只不过那些伤痕、宽恕、惩罚…所有的故事,所有导演意图你明了的,都在讲述的留白之中,需要你跟随事件耐心走一遭,自己去揣度出来。
留白的力量很强大,似乎对白和动作都无法拼凑出所谓的真相,电影也没有明确的告诉你什么,残酷的事实在于画面和电影之外,需要观众去思考,去探寻。通过不同角色的对白和社会体制现状来探寻真相,让人无所适从也是很正常的,完全留白给观众,看来努里·比格·锡兰太信任自己的影迷了。★★★★
醉翁之意不在酒,锡兰并不是想让观众为了寻找谋杀案的真相而去看这部电影,他只是用寻找真相这条线作为线索,串联起影片的一干人等,展现他们的言行举止,借此折射安纳托利亚高原上这群人人生的生命现实。摄影很美,剧情留白很多很辛苦观众,但大师风范出来了。
黑夜寻尸的部分节奏感过于单一,在缺乏视觉激励的情况下很难吊人胃口;进入小村之后众人个性与隐秘的内心细节逐渐展开,越拍越有力道,越品越具回味。慢热好戏。
就像老人给你娓娓道来,从前,有这样一个故事,这样一群人。直到后半程才浮现出愈发鲜明的人物形象。需要安静欣赏的电影。米粒&熊仔侠原创字幕:http://www.shooter.cn/xml/sub/192/192580.xml
说实话,我只看到了这导演的野心、努力和计算,就是没看到他的才华
默认为开启三部曲模式……
缩壳懦夫《母与子》的光效之夜,一车人寻驶在阿巴厮的伊朗高原小亚细亚,一只苹果从《随风而逝》里穿越而来,跌落在塔可夫斯基的脏水沟里滚啊滚
塔可夫斯基粉丝的又一闷作。杜琪峰说它“用太长的时间讲太少的东西”,这倒不算是问题,每个导演的节奏感不一样而已。那么多的黑夜镜头是受了曼多萨的刺激?视听方面一如继往的精耕细作。只不过,这回的对白实在是多到有点刻意(过多讲述背景和各种故事),削弱了力量。
寻尸之意不在尸,在乎言语之间。
一个好电影的镜头是不存在情绪的,它无关乎道德,也不存在情理,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记录这个故事,情绪由观众本身来决定。
寻尸之一人一段往事,以一个案件作为主线,但目的却不在于此,而是由之辐射到每个人,通过他们不间断的对话引出每个人的一小段故事。留白就像叙事的填空题,需要观众脑补。按片长基本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黑夜一白天,更喜欢黑夜部分,因为光线更神奇,而白天则专注情节和情绪的力量,大把锡兰的长镜头
太長,完全超出我可以忍受的極限
2021-9-20重看;暗夜灯光里飞舞的落叶,群鸟振翅的天空,细风掠过屋檐的婆娑,光线制造了某种近乎奇迹的象征——少女举灯出现在众人面前时,如神祇般激起这些拥有各自秘密的男人们的敬畏或怜惜,虽然这般超俗的美最终大抵也仍是消亡于荒凉乡村;声效依然迷人,溯风飞扬间枯叶旋舞,安纳托利亚高原如一块散佚于世外的审判之地——是谓寄情于景,醉翁之意在乎山水间。草蛇灰线一鳞半爪尽显东方美学神韵,大量留白处的隐秘细节书写着一个个难以言说的伤痛,视点扫视过群像,最后定格于医生,结尾大有余味;我们用眼睛看到的、用心灵感受到的主观感受不尽然真实,影片用摄像之眼叙述了另一种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