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拍的电视剧,没有在各大卫视播放,却在今天网络见到,只能说来的太晚也来的正好。最精彩的还是剧情,虽然有点个人英雄主义的夸张,但毫无违和感,主演的角色也正好比较体现正面阳刚的气质,剧中揭露的事件放在今天,这SC我很担忧是否可以通过,主演的人设正是我们需要的好的leader 形象!但愿这个角色不仅仅存在于影视作品上,更要在现实中可以触摸!
看到这部电视剧还缘起一个乌龙。乍见书名一搜索豆瓣,居然是9分以上的佳作,这可不多见,兴冲冲带回家看了几章,感觉名不副实,再度查了一下豆瓣才发现,9分是打给电视剧的,书不过7.8分…虽然不能完全迷信分数,但分数总能借鉴一下。
7.8分差强人意。阅读时间有限的人,最好不要把时间浪费在8分以下的作品身上……心里一阵失落,但转念一想,既然如此,不如看电视剧吧。
果然,9分的电视剧名副其实,张丰毅将罗成演绎得青出于蓝,入木三分,堪为经典。
热议《人民的名义》的观众可能没发现,十五年前的反腐败电视剧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为观众清晰刻画出了许多官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内幕,很多反映潜规则桥段可能当时让普通百姓大开眼界,甚至瞠目结舌……
十五年过去了,在习总书记的反腐利剑之下,越来越多的贪官污吏被曝光,官场的真实面目被赤裸裸地暴露在普通百姓面前…真实《龙年档案》的揭秘更让人感叹,这么多年了,官场生态依然没有改观。
罗成之后固然有张成李成,但万汉山之后居然一汉三,二汉三,百汉三,千汉三……层出不穷,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
真实的万汉山汗牛充栋,而罗成这样的好干部却凤毛麟角。电视剧还是保守,被罗成感化的干部能让常委会上出现三比五这种略显劣势的局面……而书中一比七的这种残酷的局面我认为更接近真实。
人人都渴望“罗成”式的好干部,观众为他心系百姓击节叫好,为他公而忘私热血沸腾,为他鞠躬尽瘁感动落泪……这都说明,这种共产党员是多么罕见的生物……如果我们身边真有这样的“官”,我们还会这么渴望吗?
一部十几年前的旧作品,给我们现实反腐斗争有很多“新”的启示,但启示以后又能有怎样的结局呢……
由衷地希望,在习总书记的带领下,在无数次学习活动的教育下,每一位共产党员的品格会与“罗成”走的越来越近……
去年有个朋友带我去了他们在朝阳门SOHO的小讲座活动。
我忘了那天的主讲人叫什么名字,讲的是“罗伯特议事法则”
如果要想形成一个“集体议事”的结论,那么这个集体人数一定是单数,所以你看到现实中不管是省市的常务委员一般总数都是单数。但是这部电视剧里是双数,10人。
现实中这样的市长可是真不多,能主持公道就已经累的不行不行的。毕竟大环境要求人必须那么做,而不是可以选择怎样做。
虽然槽点很多,这部剧还是让我停不下来追完。我不喜欢罗市长的风格,也不喜欢叶记者的性格,我最喜欢的是那位关局长,他看的很明白,也做的很规矩,有方有圆。
在处理黑三角煤矿问题上,罗成召集领导小组另两位副组长,在经开区召开市社会稳定领导小组扩大现场办公会议,决定关停天州煤矿周围大大小小200多处私人煤窑并立即执行。会上,利益相关方提出异议被驳回,便决定写举报信举报罗成,同时打报告给龙福海希望撑腰取消决议。
彼时,罗成因为过度疲劳+感冒,正晕倒住院。龙福海便趁机立即召开常委会议,借口罗成因病缺席(并没有告知本人开会事宜),让其他常委表态。这次会议应该是以往龙福海班子的常态,除去狗腿子的附和,对和稀泥不清楚情况的,视为同意;持反对意见的,你的决定太草率了,再想想哈!无话可说了是吧,那就视为同意;不改变观点的,视为弃权;持保留态度的,视为弃权。最后一言堂拍板“常委会多数人赞同,形成的决议有效”,直接将停产决议取消(23集30分15秒处)。整个会议过程,简单且粗暴。
取消停产决议的消息被罗成知道后,坚决要求常委会重新审议。龙福海在精心布置一番后,信心满满的组织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会上,由狗腿们先“抛砖引玉”试图直接继续重演上次常委会剧情。可当烂泥扶不上墙的猪队友被罗成反问得哑口无言时,又立马搬出罗成“霸权”“不符合民主”的高帽来施压。常委们重新表态这段太值得细看了(详见25集6分30秒),名义上“畅所欲言”,然实际龙福海故技重施:和稀泥扬言不清楚情况的依旧全部视为同意。尽管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组织部长许怀琴突然坦言,之前自己装病是“不想在常委会上,按照龙书记的意思,违心的去举手表决”,龙福海仍面不改色的宣布再次否决罗成关于关闭黑三角开发区煤井煤窑的决定。
罗成无法接受这样的表决结果,和龙福海正式撕破脸,控诉“党不是你龙福海个人的党,你们损害了人民的利益,损害了国家的利益,是政治上的腐败!”
如果不是赶在常委会尾声处,天州煤矿突发大面积渗水,200多名旷工被困矿底,罗成被迫再上前线,冒着生命危险救下249名旷工,真·拼命扭转乾坤的话,他的下场大概如同上一任的孟市长,被调离天州了。
这部剧播出于2003年,谁能料到,十年后的2013年,纪录片《市长》(上映于2015年)居然呈现了彼时在任大同市长耿彦波和本剧中罗成颇为相似的处境。设想将煤矿城市转型为旅游文化城市的大同市长耿彦波,在2013年春节前三天,没有任何征兆的,突然被调离大同转去太原任市长。而在这前一天,《大同日报》才刚发布了他作为大同市委书记人选考察对象的公示。
没有人知道耿彦波突然被调离的原因,但坊间传闻,他是受时任大同市委书记丰立祥的排挤而致。老百姓们不接受这个调任结果,自发在大街上游行请愿,请求耿彦波继续留在大同。
还有些过于愤慨直言不讳的市民⬇️
更有预言家⬇️
一年后,2014年10月,丰立祥涉嫌严重违纪被查。
无巧不成书,剧中和耿彦波不约而同提到↓
而最终,是否真的为人民,时间会告诉人民一切。
这几年不少老剧因为短视频传播重新翻红,《龙年档案》就是其中之一,尤其县委书记万汉山收钱卖官的那一段,赤裸直白,传播的很广,不少人因为这一段看了整部剧,我就是一分子。
反腐剧大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不能出现真实地名,比如幕后boss一般都是二把手或者副职,不能一窝黑,正邪双方的实力可以差距但不能一边倒等等。
如果按以上“规矩”标准,《龙年档案》特别就像一丛野草,放肆、粗矿,在很多方面都与其他反腐剧不同,比如大boss是一把手,而且整个组织从上到下铁板一块,密不透风,到处都是书记的人。张丰毅饰演的市长一来到天州市就被重重包围,可谓夹缝求生。此外,在处理高层官员之间的交锋时更露骨,一二把手在常委会议上互怼是家常便饭,就差指着鼻子互骂。这与不少反腐剧高层之间含蓄内敛、话里有话的交锋方式明显不同。
《龙年档案》的剧情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通过三阶段一步步揭开天州市的乱局,加深一二把手之间的冲突,强化市长形象和影响,最后达到拨云见日的结果。
第一阶段主要讲罗成市长调查太子县,发现官员贪腐欺上瞒下。从基层环境以点带面暴露全市存在的问题,也为初来乍到的市长立威。
第二阶段是匿名诬告市长信,为市长制造难题,再通过其他一系列小事件强化主角形象,突出罗成市长的刚直和不易,同时也让对方阵营的一些“明白人”逐渐倒戈,这是在为市长积蓄力量,同时也让整个剧情进入到扬-抑-扬的中间段,为结尾爆发酝酿情绪。但我觉得这个举报信设置的略显生硬,有点强行树立困难的感觉。
第三是开发区煤矿停产,这就是最后的决战了,市长因为安全原因要求关停市委书记最看重也是一手带起来开发区煤矿企业,双方彻底摊牌,最后以煤矿出事,市长胜出结束。不过要指出的是,这个段落的高潮部分戏剧性太强,套路太严重,严重影响整部剧的水平。
从大致剧情能看出,这部戏的主要看点是市委书记和市长的相互较量。政治上一二把手之间的掣肘和纠葛,是不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推移而消失的。宋代地方政府一把手是知州,为了钳制知州,中央政府又设置了通判一职,知州和通判互相看不顺眼司空见惯,能处好关系的少之又少。北宋时有个叫钱昆的官员,不喜拘束,爱吃螃蟹,中央呆够了,想申请到地方任职,上面问他有什么想法,他说:“想去有螃蟹,没有通判的地方。”由此可见,卧榻之侧有个酣睡还总打呼噜的男人是多么难忍的一件事。
目光拉回当下,如今书记与行政长虽然在工作上没有冲突,书记的主要职责是抓组织、抓思想、主方向,市长抓行政、抓生产、抓经济,分工明确互不监管,且有级别的差距,一二把手关系更像搭档而非制衡,但暗中的较劲、隔阂、不服是普遍存在的。
这其中最容易起冲突的就是人事任免问题,《龙年档案》里有这么一段,太子县领导层因为贪腐被一窝端,更换新的县委书记,这是市长提上来的人,班子里其他人怎么办?大boss龙书记希望能继续保证自己在基层的话语权,多安排一些自己人,所以召开办公室会议,小范围内拟定其他县常委名单,罗成市长这时就提出来:这个名单按照惯例要先听听新任县委书记意见,这样他才好开展后续工作。随后还举了一个能堵住嘴的例子,“就像省委不会不征求龙书记的意见,就安排一个市委常委班子一样。”几句话就把主动权和合理性掌握在自己手里,但与会的其他几位都是龙书记的人,哪怕知道市长说的有道理,也只能默默赞同。市长说的这些话,可以起到彰示想法改善被动局面的作用,却没办法真正改变任命结果。
一场会议有些人明明知道市长是对的,但碍于自己有被书记提拔上来的背景,又害怕后面仕途受影响,不得不选择跟着书记站队。《大明王朝1566》里有句话说得好,“天下事坏就坏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很多事一拿到台面上,那就从来不是单纯的一是一,二是二。一里面搀着三四五六,做事也要考虑七八九十。嘴上是为国为民,干起来就基本都是为自己了。在官场剧中,这样茫茫多普遍性里的独特性,才能突出像海瑞,像罗成这样一心为公,赤胆刚直的主角人格魅力。
从戏剧的角度,这剧很好看,冲突激烈,人物鲜明。不过在夸奖人物鲜明的同时,也要看到不少角色是相对单薄缺少深度的,比如主角罗成市长,太过伟光正,缺少一些真实感。弹幕里不少人在夸《龙年档案》的时候一定要踩一脚《人民的名义》,多多少少有点二极管,《人民的名义》有它自己的问题,但当初能火,甚至能火到现在,靠的就是无比饱满的人物形象和无数可以深挖的细节,这是之前任何一部反腐剧都没有做到的。最让观众诟病的黄毛一角,作用完全游离于主线之外,全部删掉不影响剧情,这种做法还是很良心的,总比搞个狗皮膏药一样人设又不讨喜的记者角色高明多了吧。
此外哪怕是我这种生活中不会来事的人,也能看出《龙年档案》里很多高层的处事和说话有瑕疵,比如贵为秘书长的马立凤,不少重要场合应对的甚至没有前些年新闻里支支吾吾一问三不知的马科长有远见。同样,副市长对市长被任命为社会问题处理小组组长的安排看不明白,市长办公室主任接不上市长的话,类似操作在剧中层出不穷,这些与人物所处的地位不符的表现,会产生降智的效果,与《人民的名义》那种暗藏机锋,心机密布的处事方式比起来,多少缺了点嚼劲。
打个通俗的比方,《龙年档案》我有自信能活五集以上,《人民的名义》大概只能活三集,到了更高一个层次,比如《大明王朝1566》,活到片尾曲感觉都是奢望。这个难度其实也正对应了各自的级别,《龙年档案》是市一级,《人民》是省一级,《大明王朝》那就是最顶级。为啥这里放了一个古装剧?因为《大明王朝》讲的压根就不仅仅是明朝的事儿,也很少有人去纠结它到底还不还原史实。
《龙年档案》的翻红,我觉得更多是在这个敏感严谨的时代,来自过去粗犷风格的吸引,大大咧咧了演绎人们好奇的官场生活,记录了当时以及将永远存在的一部分官场生态,但这些在那个年代并不是多么稀缺的特质,这也是我对这部剧一点印象都没留下的原因。
但如果抛去《龙年档案》里诸多不合理戏剧性的片段,单单从记录时代风貌的角度,我觉得这是部好剧,它记录了那年头奋发图强、万物生长、杂草丛生、新旧对撞的心气和特征,能让人感受到时代的变化。
剧里面那个世界现在变好了吗?我个人觉得是在变好的。社会治安更好了,环境保护加强了,诸如酒驾安全带这种日常法律意识在提高,最后提到的煤矿开采百万吨死亡率已经下降到发达国家水平,行政服务水平和效率进步明显,基层腐败不再肆无忌惮,中央八项规定确实是在很多层面起到约束作用。以上这些,不能没良心也没脑子,简简单单归功于时间推移下社会演变的必然结果,这是在否定每一步前进背后所花费的心血和精力,也否定了主观能动改造世界的努力。
变化当然不可能都是好的,表面肆无忌惮的腐败被压下去,看不到地方的腐化却从来没停止滋生,社会阶层越来越分化割裂,也正是现在从上到下越来越严格敏感的风气,才会让《龙年档案》翻红被奉为神作。
有人追求物质享受,所以贪财,比如《龙年档案》里的魏副市长。有人追求精神满足,所以贪权,比如市委书记龙福海。人性里的贪婪永远不会被消灭,就像荒原上的野草永远不会一把火烧光,但春风吹又生的,我相信也有像罗成这样有良心,坚持崇高理想的人。很多社会层面的微小进步,都需要那些被人讥笑忽视的理想去推动和引领。
《七宗罪》的结尾台词是这么说的,“海明威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世界是美好的,值得我们去奋斗。’我同意后半句。”
龙年档案:《人民的名义》同类型,但被龙年完爆,斗争水平、策略和人物塑造都高一大截。龙年颜值、演技很硬,人民里面很多颜值、演技的硬伤。 叶眉:很亮眼。塞进去的女主和感情戏吧,对剧情推动不大,但漂亮是真漂亮呀,大家很吃这一套。同样是加感情戏和口水话,《人民》的郑胜利张宝宝等几对CP就不是那么喜闻乐见,而是硬伤。 龙福海:典型官僚。跑关系造政绩,玩权术伐异己,是多数(划掉)一些官员的缩影。龙老爷还是老了,这次他没站对队。 我们讲“站队”,不是低级的迎合上级领导,是坚定的站在人民这一边,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龙做了多年的诸侯,舒适区呆太久了。改革潮流可以阻挡吗?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能退步吗?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问题能不谨慎吗? 龙老爷还是老了。 马立凤:龙的同盟。是不是情人不知道,市常委,肯定不只靠器官上分,而必定有能力和贡献。女人心太狠了,轻描淡写几句话,杀人于无形,让人悚然。然而政治,只靠阴谋是不行的。要学罗成阳谋,堂堂正正,才是正道。 罗成:作为反腐剧的主角,他没有落入脸谱和套路。他可不是愚忠,而是大智若愚。 所有人都觉得不可能,天洲可是铁板一块啊,他硬是撕开了口子。 罗成政治,竟全靠阳谋。他把自己敞开,把事情放在明面上处理。他善于凝聚多方力量,比如人大,媒体,“中间”人物,这背后其实是人心道义的巨大力量。 毕竟艺术人物,罗成的“英雄主义”强了点,什么都要靠自己,似乎靠强大的个人要解决所有问题。剧里借叶眉口也提出这一点,靠个人是不行的,要靠制度改变。 但,这样的充满理想主义的人物,却满足了中国人民族集体潜意识里对青天、清官的幻想与追求。 龙少伟:这位太子“坑爹”的是,挑拨起龙老爷跟罗成的矛盾。而龙少与罗成的矛盾,却是魏市长挑拨的。魏市长则是因为收了贿赂。一百万导致一个地级市官场大洗牌,真是蝴蝶效应。 龙少的诬告信非常有水平,是出自父亲指点? 本剧反派的策略水平和人物塑造上,完爆《人民》。龙少的风度不是赵瑞龙能比的。万汉山等人跟刘新建、丁义珍、孙连城比,不也更爆满真实和可爱吗?
有评论说全剧其他人都是真的,只有市长是假的。
罗成式干部才是中国共产党真正的脊梁。片中官场刻画比较精彩,但收尾比较仓促。面对不合理的管理机制,任何时代都有敢于挑战的英雄人物。这些名垂千古的伟人背后都有凡人无法企及的智慧和胆识。
去掉记者神出鬼没的戏份,这个剧简直完美
这个剧任务刻画的最差的就是这个记者,完全是编辑自己意淫写出来的,没有贴合现实,一个记者感觉比省长都大,想见谁见谁,根本不需要预约,想问什么就问什么,别人还必须回答,连正在进行的案件也必须回答。难道这是编剧写的隐藏信息,这个记者是市长的情妇?不然哪有这样大权力的记者。
点到为止的官场剧,张丰毅发火的时候有点让人出戏。那些吐槽叶眉爱情线的是真的在看官场剧吗?如果没有舆论这杆枪,在天州甚至省委夏书记那里都没有一丁点人脉的空降市长能干嘛?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内部上传下达的信息通路没有一个利于市长,你凭什么办到一把手?这局最大的启示就是一把手一定要控制一切,尤其是舆论!
比人民的名义好看太多了,罗成市长现实可能不存在吧!其他官员都是现实中绝对的原型!
努力成为罗成式干部!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第一部看了一个通宵看完的电视剧 只想说以后不可能再有类似的电视剧了
哪天不再有这种清官拯救一切,靠个别美国队长似的青天大老爷才能解决问题,就真的好了……制度才是根本!
官场生态高度提炼,马主任这个办公室主任演的太到位了,反倒觉得正面人物刻板生硬。
比人民的名义好看多了,这里是市长挑战一把手,而且是单枪匹马,更具挑战性。而且在那个时代就揭露了一个乱像,一把手虽然不贪,但是为了维护政绩允许下面的人和亲戚贪;很有魄力和前卫性,在当时竟然审批通过了也是很意外
昔日天州青年市长,今朝汉东省委书记。
没什么说的,千禧年的片子,现在是不会拍的,拍了也播不了
这个配合最近八项规定的焦点访谈看,很大便通畅的感觉。不够柯云路的小说老是“人治思维”,初看《新星》觉得很过瘾,看多了,有些深深的忧虑
个人认为《龙年档案》才是内地反腐剧的巅峰之作,比《人民的名义》好看得多,逻辑也比《人民的名义》更加严谨。这部剧中市委书记龙福海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有深度,表面上看不贪腐、不违规、不做出格的事,事实上老奸巨猾,任人唯亲、拉帮结伙、以权谋私、背地里打黑枪,这才是当代很多场面上人物的日常。相比较而言,周梅森的作品深度比这部剧差多了,人物形象和这部剧相比也失之于扁平化。
最近在看〈人民的名义〉,也有张丰毅的戏份,虽然不多,而且同样都是政治剧情,不由得想起了这部片子,很多年前看的了,其实大体细节都忘了。但依然好评。那时候的张丰毅好年轻。再往前推,〈霸王别姬〉的时候,更年轻。
开会谈话句句都是阴谋阳谋,细致又精彩。唯一的败笔就是叶大记者,哪哪都出现,谁都要看她脸色,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才是一把手呢。。。
官场之间的争斗还是很精彩的但有一个神奇的女记者有一个神奇的宾馆服务员贾尚文、龙少伟、魏国几人都感觉还有戏份可展开,只有万汉山描述深刻
论政治尺度这部剧简直甩《人民的民义》N条街。结尾处理太仓促,而且市长塑造太圣人了。即使电视剧的手法有所修饰,也是如此真实,唯一不真实的就是——这样的青天市长只能是虚构神话,在现实里这都活不过第一集。党政不分,一把手一言堂,政戏演义,欺上瞒下、政治腐败,跑官买官、明码标价,包二奶、暗收钱,各级数据夸大事实层层虚报,拉拢站队、精于人斗,阴谋阳谋、机关算尽,阳奉阴违、溜须拍马。大环境体制如此,往大了说,整个文化和结构层面延续如此,单凭一个富有热情富有责任心的市长,也仅能是苟延残喘而已。还真是没办法。这尺度现在绝对也拍不出来了。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