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人晚餐 反正人都有一些选择,从小我们就被灌输一种。想法就是你要好好学习,你要努力去见一些不同的人和事情,等你去了不同的世界,你见到了外面,你就会有很多别的选择,你会过上与众不同的生活。说实话,我一直在期待着大学生活,但也不过如此,反而还没有高中强,更让我怀念高中的同学和生活,也许是因为我考得不行,学校的问题,到底确实这样的!没有更好的老师,更好的资源,所以你就需要如实习,去准备啊!!!就好像电影里的小蓝,她听了麻麻的话,走出去了,住上了别墅,过上了自己期待的那种远离厂子的生活,可是那个真的幸福吗?倒不如找一个普普通通,心态好的对象你俩平平淡淡的度过这一生,无病无灾,一生平平安安的完成就可以了。 总的来说我感觉就是未来很美好,过去也很值得回忆,但是珍惜当下才是最重要的,不对未来抱有太大的期望,找到当下自己最爱的事情。就好像窦骁演的那个丁成功一样,他有自己的爱好,追求走一步看一步,但他喜欢小蓝,一直在等她,他喜欢吹玻璃,就一直在吹,十年如一日,最终还做成了一个玻璃屋!我们都做过太多计划,对未来抱有太多幻想,其实做好当下就好了吧。正如我在上大学,那我就先把专业课搞好,如果爱美就少吃一点,就多运动一点,如果想要出去玩,就去玩,如果想吃东西,就去超市买,如果想要看一个杂志,就去买,想做兼职,就去做,想给一个人表白就去表白,想去考证就去考证,别想太多,整天做一些小惊喜给自己或者自己身边的人。人虽然是独自一人来,独自一人去,但还是要有朋友亲人爱人的,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只有把很多人都集合在一起,才有了成就和与众不同的力量。
其实在不知道它是小说翻拍的情况下,单纯地去看完整部影片,还是会很感动的。就在他说“我的玻璃屋一直都在”。之后在茫然时突然想到了这部电影,有时候我们的梦想就像是那个初恋,我们为了不那么狼狈地和现实对抗,我们选择了按部就班随波逐流地朝九晚五,因为那么多东西牵绊着我们让我们活成他们眼中成功的模样。而当我们不再有激情时我们才想起当初那个信誓旦旦的梦想,而此时,他仍然再原地等我们去拾起,还是早已难觅踪影,无法挽回?
不是所有时候都会有个丁成功在等你的,梦想亦如此。
额,看了书评,再一次体会到电影和书是很不同的两种表达方式,电影得经过多次再创作,而且很难把书的深刻表露出来。
玻璃是最干净的东西,看完整部片子丁成功的这句话我记的最清楚。 先说说丁成功吧,这是一个非常霸气的角色。确实很霸气混混中的扛把子,带头打群架,桀骜不驯,很有一股痞子的感觉。尤其打群架的时候很有气势的。窦骁演的真的挺不错。在他遇到晓兰之后一点点的情感流露和深情都表现的很好。丁成功是一个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的人,有自己的坚持有自己的梦想。他喜欢吹玻璃就去学习和坚持,做一个匠人;他爱晓兰所以他会一直默默地守护和等她。他会护着自己的弟弟妹妹,他会默默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 电影有三处让我印象深刻感动落泪。第一处是丁成功父亲已经记忆衰退模糊,但还是记得儿子爱打架会受伤,亲手给他做了护甲作生日礼物。父亲的爱永远是深沉的。在这时候的丁成功虽然表面平静但是眼里却有泪有愧疚有难过有感动,看的我很心酸很难过,对于这样的镜头我从来都没有抵抗力的;第二处是送晓兰回去的时候,在车站昏暗的灯光下,背后有一对小情侣在拥抱不舍离开,而丁成功和晓兰只是默默站着,中间仿佛隔了无形的墙。当晓兰拿出钱包让他帮自己选人的时候,感觉丁成功整个人是机械的懵的,很受伤,但是他还是说“如果你选错了,就回来,我会一直等你”。一个人有多不正经就有多深情,一直等你是多么深情的话语。第三处是在丁成功父亲的丧礼上,他一个人坐在台阶上,整个人在出神,不知道在想什么,但是周身都散发着孤独和悲伤,让人好像去给他抱抱。在这几处,窦骁处理的很好,完全看不到以前角色的影子,演技真的很棒啊!!!而且这三处真的很感动。 再来说说整个影片。 影片最开始的镜头,是从玻璃往外透视,然后玻璃碎裂感觉预示着什么。时光倒回,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回忆过去,让观众去一同经历他们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90年代,整个故事娓娓道来。生活在厂区里的两个不完整的家庭,四个年轻人两位家长,互相交织的情感。故事借助了那个时候企业制改的背景充满了年代感。其实对于那个时代的印记一直以来只是在书中或者别人口中得知,没有经历过无法体会,应该只有那个时代的人才能感同身受。而我只是作为一个局外人在看他们发生的一切。那个时候的人真的很纯真,感情朴实而真挚,热烈而长久,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友情都是期许和珍惜的。 影片中对于矛盾的刻画也很真实而感人。面对父母的感情,孩子们有矛盾也有欣喜,但是也逐渐在相处中变成了一家人;面对制改,大人们对于未来的迷茫和忧愁,对于孩子们将来的操心;作为孩子,自己梦想的坚持和父亲期许之间的激烈碰撞,自己爱情和母亲期许之间的背离和矛盾;作为母亲自己的情感和孩子未来之间的矛盾等等,都给予观众一种真实感。但是事情有时候并不是你情我愿这么简单的事情,它有着很多现实的制约,并不是形而上的。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有着鸿沟,才会有矛盾的激烈。对于这些,给予好评。 对于整个影片,在海报上写的是“刺痛青春,向爱而生”。他们的青春没有狗血没有劈腿,只有纯洁以及现实。他们的亲情没有误会和决裂,只有浓烈。“向爱而生”他们每一个人的爱都那么浓烈。丁成功和晓兰之间没有那么的轰轰烈烈却也是默默相守默默等待;丁伯刚和苏阿姨之间,爱是成全和放手,也不非得在一起,但是即使我老了记忆力慢慢消失,你依然住在我心里;苏阿姨对孩子是伟大的可以放弃所有;丁伯刚对孩子是深沉和关心;小胖子默默承受那些外界的不友好,默默记录六个人之间的点点滴滴;珍珍也对大家都给予了最亲密的情感。爱是主题,也是最打动人心的东西。 但是这部片子的整体,我在看的时候觉得剪辑有些快了,而且有些地方的转折有些没有讲清楚。感觉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很多,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但是表达的不是非常好。再接再厉吧!
原著没有看过,但是做为一个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想必思想性应该是不差的。但是这部改编的电影就比较尴尬了,背景是国企改制下的残破厂区,同样两个残破的家庭,时代的动荡,人情的动荡,这么深沉的元素导演却偏偏不愿沉下去,浮在表面大篇幅的讲一段爱情过程。可是你说它轻浮吧,它却又有这个大背景笼罩着。这样的结果就是影片中无论小蓝与丁成功的爱情,还是苏阿姨与老丁的爱情,投入到这个时代洪流背景中后,你说它沧海桑田吧却又少了一份沧海桑田应有的厚重感,你说它沧海一粟吧却又少了一份沧海一粟应有的悲悯感,你说它刻骨铭心吧却又少了一份刻骨铭心应有的毁灭感。导演缺乏更严肃的心态,更宽泛的触角,更温暖的关怀,更深入的积淀与历练,导致全片给人一种基调是“我就这么爱了”,“我就这么恨了”,“我们就这么聚了”,“我们就这么散了”的荷尔蒙式冲动感,戏谑感,形式感。
演员方面,邬君梅有生动的表演,特别是多处无台词的心理波动精彩之至。很意外的是以吴刚的水平,却是没把这个落寞的工人阶级的心境给扎根出来,这种心境几次三番的挣扎却又被表演莫名的克制按捺住,人物闪现的光芒微弱且不够展开,比较遗憾。窦骁和张钧甯都是顶着年龄的差距,特别是张钧甯的高中生形象实在是勉为其难,但这块可以理解,毕竟这是一部有时间跨度的戏。但是配角黑皮,你非得让50岁的赵立新顶上,是不是就说不过去了吧。
另外,私以为这部电影如果以方言为主体,是否会更好?
不知道是不是每一部文学作品被拍成电影都是悲剧?感觉很多东西都没有表达出来。苏琴精神上的忠贞与现实的妥协,晓蓝妄图改变命运的艰难,丁成功坚守着易碎的梦放手成全,晓白对家的温暖的渴望,珍珍的没心没肺俗人一个反而真实的像是你身边的某个邻居随处可见。这些精髓的东西偏偏着墨太浅,以至于没有看过原著的人会有偏差感或干脆觉得莫名其妙。
唯一让我欣慰的,也就是吴刚老师的丁伯刚了。其实说起来,吴刚老师的气质干净身形欣长,形象是最不符合原著中那个秃顶红鼻子酒鬼的了。
可偏偏就有那种感觉,老头背心蓝衬衫,躺床上拽裙带,饭桌上酒不离手,捯饬废铁破烂,恨铁不成钢摔碗摔筷打儿子,清醒着看不开心思简单,还真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下岗工人。
八级钳工丁伯刚,秃噜脏字没文化,在‘失败的大多数’中被时代淘汰的下岗工人。眼睁睁看着工厂被拆,翻出曾经作为一个优秀工人的奖状荣誉证伤感。宝贝似的把‘破烂’都拾回家捯饬度日。将向上爬的希望寄托在聪明却‘不成器’的儿子身上的普通父亲。沉湎于杯中物清醒地糊涂着,同他心目中神圣的工厂一同败落,颓废…
这里重点讲一下,要不是看过原著,真以为丁伯刚颠三倒四地糊涂了呢,可当他从婚礼跑出来挣开苏琴去寻找苏琴的时候,看向苏琴的眼神简直了,(厉害了我的达康书记)很多很多无法表露出的无奈都在那双眼睛里。
也为他后来的卧轨轻生做出了铺垫。
然而在主题六人晚餐中可以说是各有心思,相互猜忌相互拧巴的晚餐里只有丁伯刚一个人表现出了那种害怕空气忽然安静的尴尬。
影片里的六人晚餐一共出现了两次,一次相聚一次分离,丁伯刚每次都小酒盅不离手,讲出来的每句台词都平平淡淡的却叫人深思。
至于分手那次的喝酒,没有原著做基点的话确实是有些突兀了的。
大时代改革进步前提下小人物被迫面对现实的无奈。保留初心和随波逐流永远是两条逆向行驶的平行线。然而,生活还得继续。
这才是影片应该借助原著想要表达的主题,可惜,结局晓蓝与丁成功的重逢明显为了爱情的圆满而小家子气了。
那个拧巴着守着玻璃屋甘心情愿留在肮脏的厂区却一心成全心爱的姑娘离开厂区过人上人的生活的丁成功才是最令人惋惜佩服的。
那个一心想要摆脱贫瘠的厂区想要逃脱过去过人上人的生活的晓蓝,在得到了想要的一切却发现忘不了过去忘不了初心忘不了玻璃屋的丁成功。那么拼命的强迫自己理性却偏偏做不到的晓蓝更是可悲可敬。
鲁敏的《六人晚餐》里,几乎通篇,几乎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这股靠近了却越发孤独,明知孤独还硬要靠近的拧巴劲儿!
就像是,拼命摆脱困境拼命往上爬沦落现实和拼命‘自甘堕落’明知不可为沉溺虚幻的两股拧巴劲儿。
就像是知识分子家的林家和粗鄙庸俗的丁家,明明不可能,偏要凑在一起取暖。
不知道影片为什么拍出了清明扫墓的情节,却没有提及墓地拆迁的桥段,更没有引出丁伯刚对死后深埋地下的恐惧与忧虑。以及无论如何拆迁糊涂的丁伯刚总能清楚的找到埋葬妻子的地方的深情。我认为那才是原著的精髓所在。
所以,给三星吧。两星半给我的达康书记。剩下半星,给玻璃屋那些漂亮的,易碎的玻璃。
张钧甯这么美,窦骁这么帅,吴刚这么可爱,厂区这么有情怀,为什么评分这么低?
实际上没拍好,情节凌乱,整体散碎,有点刻意贴青春片感觉,反而拖了后腿。但个人对这个故事还是比较有感触的,工厂大院的年代感,下岗改组,窦骁的角色,跟我表哥很像,个人有很强的代入感,这片角色还是塑造的不错的,整体有点可惜,本来可以更好
达康书记真是演什么像什么,不变的是他睁不开的迷离的眼神
小说本来描写的是一种深切的残缺之痛,国企改革大环境下工人们心里的残缺,两个残缺家庭中人物心理不同程度的残缺…挺好的故事但是被导演拍的不伦不类的,人物性格不鲜明、年代感还原的乱七八糟、剪辑莫名其妙、配乐也各种违和、那个特效真不是大学生作业?像把小说拍成了杂文?哦不,流水账!
窦骁简直帅成一道闪电。
原著小说是好的,改编太失败。导演负全责!
感人励志
我是看在李达康书记在里面才看的,还有深夜食堂女老板娘张钧甯,还有楚乔传的燕洵世子,多么强大的卡司。一部传统的故事片,反映八十年代社会企业转型期的故事,也讲述着两个单亲家庭的悲欢离合。很纯净,很真挚的电影,不是太商业,我喜欢这种片。
窦骁怎么能笑这么好看!
比较失望。这样的题材是我喜欢的,我以为会是另一部《孔雀》,会是一个时代背景下一群年轻人阴翳、残缺的青春与成长,但只是一部三流纯爱片,就像片中最后一次六人晚餐时,桌上中间那盘翘着屁股的“火鸡”。
又一部五星电影,情感就像玻璃,我们就是吹玻璃的人。中国就工业年代的衰竭之后新一代对未来的抉择。算是二刷了,窦骁,张钧甯,邬君梅,吴刚的演技简直一流,刻画情感很到位,导演李远爱情观点很明确,主线清晰,背景云南重工。“自甘堕落”和“所谓积极”的选择,跟主角间价值观和幸福尝试挂钩。
只能说看了几眼。
不太喜欢的电影没看进去,就是觉得俗。
影片毕竟是爱情片为主体 主线剧情关注男女主的地位悬殊的爱情 整个过程不能免俗 整部电影充满了许多人生的无奈 是时势使然 人无法改变环境只能被时代所改变 只是结局还比较理想主义 基本上每一个年轻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或许这正是那个时代的机遇与魅力 你都已经无法再失去什么 何不大胆的去追求
看哭了,怀旧而感人
窦骁这是要帅炸天啊
奇形怪状
就像平叙一般无张力无重点。浪费了一个好剧本和众多好演员。
俞灏明见面会。片中故事讲述了一个婊子的情感纠葛,编剧把故事编得很差!什么感觉呢?就好比一个提前放学的小学生在操场和同学玩累了有些饿了跑到半路突然想起可以去亲戚家吃口饭,亲戚把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冷饭炒了炒没炒透且咸淡不均…所以对于一个饿了的孩子,这口饭吃得不香!另有漏洞太多不做赘述。
好导演太少,集体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