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狼的《月光倾城》在看完《那时花开》后循环了很多遍,顺便循环的还有《一生有你》和《那些花儿》。每次都要感叹一遍,高晓松的朋友圈啊,有我最想要的样子。
其实自己很像活在世纪之末世纪之初的年轻人,喜欢流浪歌手,爱着诗人和摇滚,向往影像里的热烈与狂妄的青春,喜欢在旷野的单人床上幻想孤独,眼里只有自己喜欢的事物和人,其余都像是塑料模特一样,充耳不闻无视不见。
在片尾曲《那些花儿》出来后,演员阵容里赫然有周迅夏雨朴树田震几人,音乐制作里也赫然有张亚东老狼郑钧和朴树,好想回去,回到他们还没有老去的时候,回到那个“一生有你”的校园时代。
总觉得他们与我十分相近:
周迅是我最喜欢的国内女演员之一,别以为之一会贬低怎么样,因为我最喜欢的也只有两个;
她是牡丹,是美美,是明明,是李米,是顾晓梦,是凌雁秋,这里,她是欢子。
夏雨是让我欣赏的男演员,《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一直惊艳着,也喜欢他爱人袁泉;
朴树老狼郑钧高晓松这几个人放在一起,总觉得是一个集体,不应该特定分开,这四个人,现场我是见过三个人的,除了高晓松,其余都有幸听过他们的演出。
在去年的上海,我一个人坐在地上看着音乐节大屏幕,流着泪听完了朴树的《那些花儿》,朴树几乎没唱几句,将话筒交给台下的我们。
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 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 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他身旁 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 他们都老了吧? 他们在哪里呀? 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啦……想她. 啦…她还在开吗? 啦……去呀! 她们已经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
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 那些心情在岁月中已经难辨真假 如今这里荒草丛生没有了鲜花 好在曾经拥有你们的春秋和冬夏 啦……想她 啦…她还在开吗? 啦……去呀!
她们已经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 他们都老了吧? 他们在哪里呀? 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where the flowers gone?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girls gone? where did they all gone?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men gone? where the soldiers gone? where have all the graveyards gone? where have all they gone?
直到很后很后的后来,我看了这部电影,完全是冲周迅看的。
看过了很多说高晓松的处女作装逼炫技的评论,有的时候特别喜欢和别人唱反调。
你喜欢的我偏不喜欢,你不喜欢的我就喜欢了。
其实也不是故意抬杠,只不过,欢子张扬高举的故事这次真的打动我了。
很想把这部片子当做另一个版本的《阿司匹林》,自始至终都不知道最后周迅和夏雨吃了什么药,是毒药吗?也不知道究竟谁死了谁第二天醒来,只看到了夏雨和朴树再次见面两人饶有趣味的一番对话:
“有票了吗?”
“有了。”
“去哪儿?”
“地狱,你呢?”
“天堂。”
“那来世再见吧。”
“我会想你的。”
然后转身交错,离开。
高举和张扬真是两个不同的人,连欢子自己都说高举是眼睛,而张扬是孩子。
高举在三人分道扬镳恪守诺言的时候开始了伪装者的游戏,午夜热线的陪聊者,投资拍摄的农民企业家,出租车司机,三个身份,改名叫高乐。
高乐,你真的是叫高乐吗?
提到高乐的时候我想到了另一部更喜欢的电影,鄢颇的《阿司匹林》里梅婷的前男友就叫高乐,说是和廉价香烟“高乐”同名。
高举和高乐,我还是喜欢高乐。
你要说高乐是孤独的,我就冲这名字,我绝对信。
变身农民企业家的高乐用方言推销着自己的产品,他说他们正在开发,用它可以怎么怎么样,只记得最清楚的一句是可以“骗姑娘”,他说它可以让孤独的人变得不孤独,也可以让不孤独的人变得孤独。
孤独和寂寞比起来好像清高了不少。
高乐三次问欢子,就像最普通的“骗姑娘”的方式一样,“你美吗?”“美”“你寂寞吗?”“我不寂寞。”
很想替欢子补刀一句说:“其实我孤独,我想念我两个朋友,他们一个叫张扬,一个叫高举,他俩是情敌,为了我。”
还是三人行的故事,友谊和爱情的矛盾却在高晓松们的青春里处理的如此文艺让人回想。
“周一到周五欢子属于张扬,周六属于高举,周日属于她自己的旷野。”
我喜欢她和高举在一起的时候,因为短暂而珍贵,他们总是去看电影,一部又一部,出来就嘻嘻哈哈的吐槽是多么难看,接着还是去看电影。
我想,如果现实中身边真有个高乐的话,我倒很开心。
因为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看电影。
高乐假借给异国的女友蓓蓓写信对着欢子说“我爱你,高举”,欢子重复了一遍。
她忽然回过头来直视镜头,这一幕任何人都记忆犹新。
后来看高晓松的采访,他说就是那个镜头当时是那么让他感动,他在那一刻差点爱上周迅了,他说周迅以后一定是一个艺术家。
多次拿着电话的周迅,让我想到了后来《苏州河》里的那个摄影师在电话亭的一幕,“喂,呼两次26089,留言:速来黄河路”。
特别喜欢高乐和欢子在海边的一幕,喜欢生日蛋糕的惊喜,喜欢充满灵气的少女在醒来的清晨向辽阔的大海招手,自信的说,那艘船是一定是来接我的。
“我们就这样在一起了吗?”
“是啊。“
“不分开了吗?”
“那样会更快乐吗?”
在这里,高乐还是高举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我们要结婚了。
你看我总是分不清电影和真实的人。
后来两人在最后一次看电影的时候旁白说:“看电影的人被自己看了,像一个悠长等待的结果是时间未曾流逝,而成长是忘记了提问的回答,然后是回忆比幻想还不真实,电影比爱情更忠于我们,生活是无法被记录的,但可以被歌唱,我们要歌唱了。”
听见了吗?电影比爱情更忠于我们,所以我只在电影里相信爱情。
有些感觉总是很奇怪,明白张扬,或者朴树,是欢子,也是周迅爱情轨迹里重要的存在,但潜意识里并没有笔墨写他。
他还是个歌者吧,拿起吉他看着欢子和高举在假面舞会后消失在铁轨的旁观者。
消失,遗忘总在消失之前。欢子和张扬消失在爬长城后,整整三天,却是过了一个年份。
消失后高举利用他的毕业课题,证明两个人认识的几率是十层关系的猜想,四处打听有人是否认识欢子。后来也没给出什么答案。但是事实是,梦里出现的人真的会醒来重逢。
张扬和高举的不同,就是一个被动和主动,一个等待与找寻的区别。
不能说欢子到底更爱谁,讨论这个问题就像他们三人的承诺一样毫无意义。
朴树对着电脑敲着很多很多文字,记忆涌上心头,他甚至幻想枪杀他们的照片,像对岁月叹息发怒不甘的预备嫌疑人。
电影开头和结尾都充斥了大量音乐MV式的黑白画面,沉默,快速剪辑,看不大懂的剧情。
事实是,这片子开头我承认我看的一头雾水,后来看录像带的DV开始,慢慢渐入佳境。
忽然有一个设想,如果这个故事给娄烨或王家卫去拍,又是一副什么样子?
如果给《那时花开》换个封面海报,不让它那么非主流一些,像《苏州河》那样,是不是会好一点?
很难想象,这片子也曾被当做是禁片。
感叹岁月的流逝,像“起初不经意的你,和年少不经意的我“”。
“谁不知不觉叹息,叹那不知不觉年纪,谁还倾听一叶知秋的美丽。”
很想成立一个看电影的秘密组织,
宗旨是什么呢?
我们的宗旨啊,就是在一起,让不孤独的人孤独起来。
观影盘点期,看过留脚印~
看得要懂不懂 和青春一样迷茫。
小Z那年你戴着墨镜在深夜里对我说的话,在近巨鹿的那条小弄堂里,被她们揉皱了,揉皱了,随风掉进影像无底的盒子里。
那些花儿。。。是注定烙印这青春的痕迹
平凡之路
做作的片子
很真的电影,没装
青春真令人讨厌
啦啦啦,開呢
呃...
加油
朴树
无法超越的经典之一。
周迅空有一身灵气却为了各种人情债演的多是烂片,高晓松玩了一把形式主义但本质还是空洞乏力。OST还行,朴树那首片尾曲《那些花儿》不用说了比电影经典太多。浪费夏雨朴树周迅的青春怒放~~
不知所云
2012.8.18刚上大学时候看了好多遍那时花开,总看不懂还总喜欢看,刚才顺手点进去又看了一遍,被触动了神经,才感觉到过去很多年再回头看以前时光的那种。。。。。。
我的下铺已经很久没有人睡了。
曾经能背下剧本
对着照片开枪,却杀不死回忆。带着面具跳舞,却找不到舞伴。遵守诺言的最好办法,是让自己换个身份入局。欣赏爱情的唯一方式,是将过往录成影像留存。那些岁月已经随风而去,执着等待的只有一个天真的孩子。那些花儿已经远如隔世,留在这里的只有一双炽热的眼睛。五天用来相爱,一天用来背叛,一天等待死亡。三人行必有我失。真想不到高晓松曾经是如此先锋,如此大胆。以默片开场,无处不在的塑料模特将生活的坚硬,化为一种梦幻的柔软,于是双秀园1号便以应许之地的姿态降临,中间穿插着出租车舞台剧,以及深海与鱼缸贯穿的狂想。车站的假面舞会是全篇最棒的一段,玩具火车突然变大,恍然间同学老师跟随列车轰然远走,只留下迷茫的少年独舞,还来不及弄清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各自奔天涯。青春是一根火柴,点燃就是结束。八零后再也回不去的绝版青春。
朴树真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