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霧風誌,欢迎关注)
由郑朱莉导演,裴斗娜、金施恩主演的韩影《下一个素熙》获第6节平遥国际电影展罗伯托·罗西里尼荣誉最佳影片,是一部直击现实的社会写实类电影,在近年商业片主导的韩影市场中,《下一个素熙》是具有独特气质的存在。
影片讲述在职业学校就读的高中生素熙,初入一家通信公司做电话客服实习生,在公司的压榨环境下,素熙目睹了直属上司组长的死亡,不久之后,素熙的尸体在水库被发现······
与素熙共用一个舞蹈练习室的刑警吴宥真负责调查素熙的死因,虽然明确是自杀案,但宥真发现素熙的“加害者”其实另有其人,她是被逼而死!
加害者是为了就业率把学生们随便塞去外包公司的学校;是压榨实习生、违反劳动法的公司;是互相推脱责任的警察、教育厅和劳动局;是对孩子一无所知的父母,加害者是创造出这社会的所有大人们。
而每一个初入社会的年轻人,都有可能是“下一个素熙”。
正如海报上,素熙分明是主人公,她的脸却是小而模糊的,类似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的金智英,素熙也是一个缩影,一个符号。
看简介也应该能感受到,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现实到窒息的故事。
电影整体完成度很高,剧本和影像都十分工整。但并非流水线产品,而是看得出用心打磨的工整。
影片结构比较特别,可以简单分为两段,前半段聚焦素熙,后半段则是宥真调查素熙案。两人只在舞蹈室有过一面之缘,没有交流,除此之外没有直接的对手戏。
前半段节奏较慢,加上灰暗色调,难免有些显沉闷,需要一点耐心。虽然有两人死亡却没有一桩是凶杀案,没有刺激视觉的画面,也没有背景音乐,完全的写实主义。
其中有个场面印象很深,素熙从舞蹈室出来,楼梯间看到外面下起了雪,是从那时候开始吗?素熙对生活的绝望感。
雪给人寒冷的印象。当热爱跳舞的素熙不再跳舞,只是静静旁观后从舞蹈室默默离开,就像素熙从过去的生活中离开,而等待着她的并不是崭新美好的生活,而是昏暗又冰冷的现实。
构图也充分起到表达情绪的作用——狭窄的楼梯,被“框”起来的、方形的天空中下着冰冷的雪。前后两幕连接在一起,可以感受到与舞蹈室室内截然不同的明亮程度、温度差,一明一暗,一热一冷,素熙的心情变化也正是如此。
雪的意象在这部电影中反复出现。不仅这一幕,还有前组长死在落满雪的车内;素熙在雪天割腕,雪地被染红了一块;还有素熙走进那冰冷的水库时,阴郁的天空开始下雪······
片中大部分下雪的场面,几乎都和死亡有关,雪的意象有着冰冷、绝望的意涵,这一层是比较明显的,另外,结合后半段剧情对“加害者们”的控诉,我突然想到或许···雪的意象也和伏尔泰那句名言——“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有关。
没有人为素熙的死负责,每一个负责人在为了不负责而“踢皮球”,甚至受害者有罪论,指责是素熙本来就是“不良学生”。
学校班主任对素熙割腕的事不闻不问,只担心素熙闯祸给学校声誉带来负面影响而指责了她,无视公司的问题以及前组长的死对素熙的冲击,还叫她继续去上班。
后来宥真对班主任说,从时间上来看,素熙很可能就是从和班主任谈话之后决定自杀的。
班主任不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只关心学校声誉和就业率······
这所职业学校宛如大型劳务市场,就业率至上的利益集团,教导主任理直气壮声称“这就是现实”。
不管学生专业是否对口,老师也没有现场考察监管,只是把学生们随便送去一些三四层外包公司,甚至有安全隐患的公司。
公司更是说素熙和其他员工们都是自愿加班的,想必大部分职场人都能共鸣。
公司为了KPI,给员工大量难以在规定工作时间完成的任务,做不完只好加班,被说成“自愿加班”,但即使素熙加班,公司也以实习生不稳定为由,不给她应有的提成。
这场戏不仅台词非常尖锐直白,镜头语言也有特别设计。宥真一个个盯着他们,镜头就以她的视角从老板横摇到新组长,特写他们的面部表情,果不其然,每个人都心虚地躲避视线,不敢直视宥真。
公司和学校这边都是无解,公司推责任给学校,学校推责任给教育厅,宥真顺藤摸瓜去了管理各学校的教育厅。
得到的答案也是显而易见的,教育厅踢给劳动局;教育厅专员再次强调就业率,每个人都表现得不痛不痒、一副不关自己事的样子。
到这里其实就不仅仅是素熙个案的范围了,表现的是现实社会结构、制度层面的弊端——以就业率为宗旨的教育系统,教育成为另一种商业,利益勾结自然会从中滋生。
教育厅分权(甩手)给学校,学校没有规范执行和监管,可怜的学生不被当独立的人,只被当成“数据”。
这一切真令人寒心,却无法反驳。感觉根本是没做什么戏剧处理、毫不夸张的现实景象。自杀率高居第一,生育率倒数第一的国家,不是一蹴而就的。
当然,这部电影揭露的弊端几乎是东亚困境的共性,素熙,不分国籍。
有意思的是每次在这类社会写实类、揭露社会弊端的电影评论中,总能看到一派言论,大概是“只拍不改有什么用”之类的。
电影里揭露的问题很大,但无解,即使是作为警察的宥真,最终也无法向任何一人问责,只能那样虚无地送走素熙,看着素熙唯一想留下来的舞蹈视频落泪。
可是,即使“拍出来也没用”,即使不是每部电影都能像《熔炉》《素媛》一样改变现实法律,这世界也仍然需要像宥真一样追根究底的人,需要像这样看起来“没用”的电影,话语权本身就是意义。
意义还在于这部电影的题材立意和表达的完成度。现实批判力度很强,不是隔靴搔痒的类型,而是直白地指出环环相扣的利益结构弊端,分段结构剥丝抽茧地挖矛盾的本质,整体叙事呈现出递增的尖锐感。
素熙跳舞作为开头和结尾,前后呼应部分工整但不落俗套,是久违遇见的扎实剧本。
另外,结构上除了分段,宥真的探访顺序也有特别设计——在加害者的叙事中穿插的幸存者叙事。他们是素熙的同龄朋友,也在这环境下挣扎着、手足无措的“素熙们”,他们也可能成为“下一个素熙”。
没那么绝望但是非常、非常揪心的一点:当所有大人们都在厚脸皮地推卸责任时,这些同样遭受压迫的孩子们却承担着罪责感。
“不是因为你不在身边,素熙才走的。”
总需要宥真这样的大人,来告诉孩子们“不是你的错”,或者告诉他们“一定要说出来”。
这也是电影的意义之一,不算什么解决办法但是很重要的事。
可能因为前不久才看完《黑暗荣耀2》,看素熙在下雪的冬天走入水库时,想到剧中东恩和房东奶奶在汉江相遇,说着“我们等春天到了再死吧”的场景。
如果,素熙走进水库的时候,如果也能遇到什么人······如果宥真早一点认识素熙,如果前组长可以坚定地揭发公司罪行,如果小酒馆老板那天能和素熙说几句话,是不是素熙就会活下来?
没能等到春天再死的素熙······
当不幸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我们又是否有审视的勇气?
最后想说一下全片我最喜欢的一组对照镜头,看看导演除了直接用台词批判,是如何用镜头语言审视和表达的。
素熙和宥真在不同时间、同一地点,看到了缝隙中的一束光。完全是一样顺序的分镜,一束光照在脚上的特写、全景、再到面部特写。两人之间微妙的交集,虽然场景几乎一样,心境和意义却全热不同。
当光照在素熙脚上,她看向门外,表情是茫然、空洞的,那样一束光并没安慰到她,更多是一种恍然隔世的感觉。
注意对比宥真和素熙的面部特写镜头,当宥真察觉到那束光,不同于素熙看向别处,宥真是直视镜头的。
直视镜头通常是有想向观众传达的信息,比如非常经典的韩影《杀人回忆》中宋康昊直视镜头,是对现实中杀人犯的凝视。直视镜头会使人物和观众产生情感连结,有时也会“把压力给到观众”。
宥真向观众传达了什么信息呢?这部电影镜头语言表达很特别,因为没有直接说出来,一个眼神的意义可能有很多种,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也许她也在通过镜头质问“加害者们”——创造出这种世界却说着这就是现实的大人们。
也许,她只是看向了“下一个素熙”。
-END-
现实总比电影更加残忍。
前天,我的一个许久之前的群组聊天,突然有人发了消息。
原来,是几年前,一个癌症女孩下不了床,想要看看雪。所以我策划了几百万流量,找了大几百个人,弄来了全世界的雪景给她看。女孩去世后,这个群也就没什么人了。
那天说完这句话,我正打算解散这个群。
但是凌晨,突然有个群友说了句,【活着太难了,还是死了好。】
我第二天看到,就问他是不是遇到困难。
然后这位群友,就晒了许多图。原来,他得了恶性肿瘤,并且被公司开除,并且借了很多贷款看病。
我连忙安慰几句,也有人开始诉说自己的抑郁症,打工人,还有人陆续退群。
前天,我还写了一篇《四个青年,排队跳崖的事,大家看了吗?》
在评论里,也有不少人分享自己的人生和辛苦,然后读者们互相鼓励安慰。
我不由感慨,在角落里,总有细微的声音,没有被听见。也只有在角落里,才有人发出真实的呻吟。
她,是一个原本活泼开朗,正义勇敢的花季少女。
她,在工地也可以随时尬舞。
然而,一夜之间,她居然意外死亡。
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尸检结果表明,没有他杀嫌疑,没有性侵嫌疑,酒精浓度低,直接死因是溺水。
看似普通的案情之下,到底隐藏了怎么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韩国又一部针砭时弊的力作——《下一个素熙》。
导演郑朱莉,影片荣获第6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罗伯托·罗西里尼荣誉最佳影片及卧虎单元最受欢迎影片(提名)。
下一个素熙
01
它讲述了一个悲剧故事。
素熙(金施恩饰)是一名职业培训教育的高中生,毕业在即,经学校安排,素熙进入分拣呼叫中心进行职业实习。
班主任告诉素熙,那可是直营企业,真是信了他的鬼。
素熙怀着期待的心情迎接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去了才发现,是外包的客服。
工作内容则是拖延时间让用户放弃解约,继续使用该公司的网络设备。
组长直言不讳:我们的工作就是思想控制。
啊这,是可以直接说的吗?
甚至还有来自更上层领导的传销式训话:这周我们才是第四?你们把平均分都拉低了!这样下去会受到惩罚的!
听着就让人窒息。
然而这才只是开始。
素熙接听的第一个电话,就遇到了直接开骂的客户。
“淦,你们到底要干什么,阿西吧&@#%&*……”
这还算轻的,还有同事被骂到从座位上弹起来。
那是一个难缠的客户,不同意解约,换了28个人打电话,失去耐心的客户终于忍无可忍,那个同事只是刚好撞到了枪口上。
为了业绩考核,他们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
强人所难,如此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换来的,只有顾客的辱骂。
连一向脾气好的组长遇到了,也难免口吐芬芳。
顾客向上投诉,领导亲自莅临办公室总(气)结(急)问(败)题(坏)。
“你算什么东西,竟敢威胁客户”。
“没能力就交给高手解决”。
“这件事解决不了,大家都得完蛋”。
太窒息了!
简直是职场霸凌!
还有没有王法啦!(生气)(尖叫)(暴走)
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干的什么违法走私的勾当。
黑心公司,他们不做人,也不把员工当人。
这么多像素熙一样的实习生,她们有的才不过高中毕业。
她们没有社会阅历,不敢对资本主义走狗说不,她们没有勇气,不敢反抗,只有听天由命。
像这样的工作日常,可怕吗?压抑吗?熟悉吗?
没有尽头,明天不会好起来,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好起来。
上级还会经常责骂他们。
压在头顶的KPI,无穷无尽的加班,上级的威胁,客户的辱骂和骚扰。
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再坚强的人,也会有垮掉的一天。
那为什么不辞职呢,因为不敢。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因为老师不让,因为学校要提高就业率。
被开除了回学校,要挨批评,要被惩罚,要穿着红马甲打扫厕所。
因为父母不理解,好好的工作,你要努力做啊。
素熙问母亲,自己可以离职吗。母亲假装没听见。
日复一日的折磨中,终于,有人受不了了。
那个人是组长。
在一个下雪的夜晚,组长在车里吸入有毒气体自杀。
因为公司不合理的绩效制度和超负荷的加班,组长以一己血肉之躯作为代价,留下遗书讨伐公司。
可笑 ,组长平时和蔼可亲,经常教育大家控制情绪。
却是第一个自杀的。
组长以死明志,换来的,却是相关当局的大事化了,是内部的保密承诺书,是公司一手遮天,家属求告无门。
公司甚至严令禁止员工去问丧。
连组长都没有办法反抗,职场小白素熙又有什么办法呢。
组长的死对素熙打击很大。
新上任的组长更是一个无情的监工机器。
迫于无奈签下保密承诺书之后,素熙像行尸走肉般对付着工作。
然而,处于实习期的素熙无疑是任人宰割的韭菜,不仅没有奖金,连应有的基础工资都不能完全拿到手。
新任组长以实习生离职率高为借口,故意拖扣绩效工资。
尽管素熙努力做到业绩第一,却仍然拿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报酬。
明明拿着最低价的钱,却做着心理压力巨大的工作。
心灰意冷的素熙选择在工作上摆烂。
既然客户想解约,那就帮他解约好了,反正我也拿不到奖金了,没有业绩,管我什么事呢。无所谓了,毁灭吧。
素熙一边操作帮客户解约,一边接收组长的信息轰炸。
“不好好做吗”
“你疯了吗”
“马上挂断电话”
接着组长从办公室冲出来,开始变阴阳人。
“因为没有收到绩效才闹这出吗”
“就这么需要那笔钱吗”
“可能你是穷孩子,张口闭口就知道钱钱钱”
我tm真是听得血压爆炸,赤裸裸的人身攻击,求求做个人吧。
同样被激怒的素熙,打了组长一拳(拍手叫好)
素熙被惩戒停职三天。
职场的黑暗面让素熙失去了生存的动力,她试图割腕自杀,但是被救了回来。
清醒过来的素熙,恐怕更绝望吧。
为什么要救我,为什么不让我死。
我和母亲说想离职,母亲假装没听见。
我去见了班主任,班主任只会责怪我。
没有人关心我究竟经历了什么,没有人了解事实真相,没有人可以救我。
三天的期限马上就要到了,一想到明天又要回到那个人间炼狱就好痛苦啊。
我好痛苦,活着好痛苦。
一个寒冷的夜晚,素熙独自走向湖泊,选择死亡。
雪崩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每个人的作为和不作为,都将素熙一步一步逼向绝境。
作为观影者,我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她走向绝路。
可是为什么,加害者没有受到惩罚,受害人反而要承受更多的痛苦。
“做辛苦的工作就应该受到尊敬,现实是做那种工作会更被人瞧不起”。
每个人对压力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承受痛苦的敏感度也不一样。
我们拥有上帝视角,无数次想问,连死都不怕,为什么不辞职呢,辞职就好了啊,解释给父母听就好了啊。
可是站在素熙的角度,绝望恐惧和痛苦是被无限放大了。
是她太脆弱了吗?
怎么会呢,她可是素熙啊。
是那个会为朋友打抱不平怒斥路人的素熙。
是学习最优秀跳舞最厉害的素熙。
是阳光开朗到在路边和朋友尬舞的素熙啊。
可是在她死去的那天,她眼里的光都消失了。
02
影片前半部分以素熙为主线,讲诉了一场职场迫害。
后半段则切换到刑警吴宥真的视角,开始追寻素熙的死因。
虽然对观众来说,素熙的自杀毫无悬念,但是在素熙身边的人眼里,这是一场谋杀,好好的一个人,怎么说没就没了呢。
当然,这无异于一场谋杀。
素熙死后,父母声泪俱下,要做尸检,哪怕会破坏女儿的遗体。
尸检结果出来,排除他杀,确认自杀。
父亲要为女儿讨回公道,向警局提供了一系列短信,工资明细单,控诉公司超额加班,克扣工资。
“为了赚钱,她天天加班,结果只有这些”。
然后忍不住痛哭。
“我竟然一点都不知道,只是叫她努力,如果我早知道,就不会送她去这种公司”。
吴宥真去到素熙公司,组长将过错都推到她身上。
“工作不上心,收到很多投诉,我就说了她两句”
更有来自高层的不当人的发言。
“我们才是受害者,公司的形象受到了多大的损失啊”。
“这个学生有这么多问题,事先什么都没说就让入职了”。
多么荒谬,让人愤怒!
从素熙同事口中得知,公司克扣员工工资,几乎是一种内部方针。
而员工只能忍受,因为学校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不仅对这种剥削视而不见,甚至还要处罚离职的学生。
质问班主任,却得到回答:我们也要看企业的脸色行事,这样我们的学生还有机会去就业。
学校为了教育厅的指标,不得不将学生送到专业不对口的公司。
根本不考虑学生们将面对怎样的苦境。
找到教育厅领导,教育厅借口说也要受教育部考核。
有心者无权,吴宥真面对昭然若揭的案情,也无法凭借一己之力使施暴者受到惩戒。
有关部门层层推脱,无良媒体不实报道,被上司公然指着鼻子骂多管闲事,看似是吴宥真的“行路难”,恐怕是未来千千万万毕业生的“行路难”。
03
《下一个素熙》是典型的现实题材韩剧,批判社会的冷酷,刺入心脏的真实,近乎绝望的爆发,让人如鲠在喉。
这注定是一场悲剧。注定是没有结果的调查,没有结局的电影,也注定是一个难解的社会难题。
好消息是,《下一个素熙》上映后,搁浅已久的韩国《职业教育训练促进法》修正案终于得到推进。
就在大家以为韩国电影又一次改变国家法律的时候。
韩国政府推出了每周最长工作69小时的改革方案。
这是什么死亡反转。
看来以往对韩国的讽刺“永远敢拍,永远不改”还是太轻了。
职场问题不仅仅出在韩国,试问我们身边有几个人是没有遭遇过pua的,说pua都算轻了,那种赤裸裸的霸凌才真的是让人绝望。
又有多少人,在人生和工作里,找不到可以安全栖息的岛屿,只能曝光在阳光普照里。
昨天,分享的《怒呛人生》最新火爆9分网飞剧,其实讲的也是一样的故事。
还有前两天的热搜—科员不满加班狂怼领导,确实让我们精神高潮了一次。
我也写了《狂骂经理,整顿职场,但然后呢?》,并且这篇文章短暂的成为微博热门。
虽然最后调查出,这件事是骗局谣言,但网民没有“反转”,反而觉得这种谣言虽然是谣言,却代表了人们的心声。
所谓的90后、00后整顿职场,也不过是年轻人自娱自乐,更像是苦中作乐的自嘲。
今天,又是《下一个素熙》
在这些文章里,我想说的都说过来。我没有刻意挑选题材,但题材层出不穷。
也许,这就是这个时代,难以被平复的撕裂,需要下一个素熙买单吧。
——关注VX号 世上最孤独的读书俱乐部
每日更新
《下一个素熙》是女导演郑朱莉的第二部长片,精准、细致、冷静程度令人敬佩,老道的掌控力不逊于多数成名的导演。这是早有先兆的,2014年郑朱莉的第一部长片《道熙啊》,取材现实,关注边缘少女生存境况,裴斗娜主演的警官和金赛纶主演的少女,在近乎封闭的偏远海边小镇生活、对峙,一大一小互飙演技,令人难忘。
这回走得更远,《下一个素熙》不仅仅是一部所谓的女性电影,是当下全球经济下行、就业压力紧张的大环境下,年轻人生活境况的一种折射,看完百感交集,就像看了一则社会新闻,很心痛。简单讲,这是一个阳光少女被996“福报”抑郁殒落的故事,受害者的身份很清楚,加害者却模糊、变形,用人单位、学校、劳动监管、教育部门各有说辞。这是电影最耐人寻味的地方。
职高女生素熙,因为个人求职需要,在学校推荐下好不容易来到一家信息公司当客服,每天工作就是接电话,处理投诉意见,拖延那些想要取消服务的客户,甚至诱导他们再加点钱,获取更好的权益。这是一套话术,每个接线的女孩子都要活学活用,直接跟工资、绩效挂钩,必须控制情绪学好、用好,公司的活都是外包来的,他们上面还有实体公司的客户,一层层高压、逼迫,死了人就给家属补偿金封口。蝼蚁般的少女是最底层,没人在意她的感受。
电影前半部分是素熙工作、生活的日常,一个热爱运动、有街舞天赋,对朋友真诚善良的少女,在令人窒息的工作环境里,渐渐从阳光开朗,变得抑郁无助。眼见负责业务的组长因为向外揭发公司非法剥削员工未果,被迫自杀。她拒绝签署保密承诺书,身边同事、朋友不理解。身怀正义感的素熙,内心渐渐崩塌,先是大醉后割脉,救回来,最终走向人生终点。整过过程像纪录片冷静、清晰,没有煽情,却有一种逼视的张力。
后半部分,裴斗娜饰演的吴宥真警官调查死亡事件,发现一些不正常的细节,一步步去叩问和求证少女活着时的情绪轨迹、精神面貌。学校为了完成就业任务,把学生推向社会,不敢对非法用人单位有微词,甚至压迫学生要接受现实;用人单位清楚学生就业难的困境,通过延时、加班、克扣绩效、不转正等方式进行剥削员工,多数人敢怒不敢言。教育、劳动监管部门,为了完成当地KPI,也对这些违法违规事情睁一眼闭一眼。
吴宥真警官就像长大了的素熙,她的少女时代应该也像素熙一样热情开朗,一身正义感吧?不然业余时间也不会去学街舞,除了查案还去关注那些案件背后被欺压的人。在街边小餐馆,吴宥真坐在素熙最后坐过的位置,跟老板娘点了她喝过啤酒,启杯开饮,酸酸涩涩难以言表,真的像素熙重现,如果她能活到这个年纪,也许就是第二个吴宥真。
《下一个素熙》漫溢出一种无力感,生活所困,人人忍气吞声,或麻木不仁,都在妥协、退缩,只有组长、素熙、吴宥真几个人不甘于忍受这种重压。为了查案,吴宥真顶撞要求结案的上司,掌掴视人命如草芥的无良单位的工作人员,一个人风尘仆仆,独来独往,到最后她也渐渐变得无力,更加了解素熙临终前绝望,原来一个人和一群看似隐形的加害者抗争,势必是不可能赢的。
在环环相扣、人人疲倦,学校、教育厅、劳动厅、用人单位、警局、家庭每个地方似乎都有豁免权,都有各自理由,少女素熙之死是无解的。也许很多人的思路和电影里一些人一样,只会说,要怪只能怪她太脆弱?吴宥真警官疲于奔命地调查事情来龙去脉,知道压垮素熙的最后一根稻草。
没有办法,事情最终回到了原点。当吴宥真打开从水库打捞上来的手机,播放素熙一个人潇洒跳舞的视频,不知道她看见的是曾经的自己,还是无能为力的当下?
昨天看片子的时候,其实脑子里最先想起的黄灯老师写的《我的二本学生》。黄灯老师的学生们也和素熙一样,也许因为文化成绩不好而进了不太好的大学,毕业后也不得不做着一些很辛苦却收入不高也不被尊重的工作。对,没错,进入什么大学,就已经决定了你是不是素熙了。其实甚至都不需要进入一流大学,中学、小学、再往前推,有些人一出生,大概率就已经是素熙了。可更可悲的是,那些进入了一流大学、貌似拥有一份体面工作的人,难道没有同样的素熙困境吗?
拿科技大厂举例。几年前的风光,轻松年收入百万的所谓体面的年轻中产,面对经济衰退,谁又能保证自己不是素熙?半夜两三点起床查裁员邮件的素熙还少吗?焦虑抑郁天天担心被pip的素熙还少吗?中产的体面,开豪车住别墅,看上去光鲜靓丽,还不是在公司毫无征兆的裁员令下不堪一击。体制与结构的决定,从来都不需要过问体制里的具体的人。所有的裁员都会变成一个又一个没有意义的数字,今天裁多少,明天裁多少。平日里聊天中吹着自己什么level拿多少股票管多少人,可这些到头来又有什么意义呢?你只要不是董事会的成员,找个人代替你不是分分钟的事吗。这些科技大厂的素熙们,难道还少吗?
OK,你可以说,用大厂举例没有意义,经济下行,哪儿都一样。好,那不说公司说学校。片子里素熙所在的职校就好了吗?学校、教育局追求所谓的就业率、所谓的指标,制定指标的这些人又是经过了怎样的过程得出的结论,今年我们要达到X就业率呢?处于高位、有决策权的又有几个人认真真验证过这个X指标就一定合理呢?大部分不过是对底层一无所知的便便大腹在白板上大笔一挥,今年我们要到这个数,下面一群奉承喽啰迅速点头哈腰层层下达。谁又质疑过这些指标制定得是否合理呢?可又何止片子里的职高是这样呢?初高中升学率、毕业率、一本率、就业率、大学青椒出各类文章篇数、service小时要求、教书时间,各类各项,哪一项又没有指标呢?《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中提到现在中国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经高达15%-20%,这些青少年的病因又在哪里?
所有的这些结构上的暴力,到个人身上,就是焦虑、抑郁、杀人或者自杀。可是你焦虑抑郁杀人或者自杀,结构也不过会说,“出了这样的事,真给我们丢脸啊。真让我们日子难过啊。”明明是结构上的暴力却不从结构上去解决,反而苛责每一个焦虑抑郁自杀的个体,“本来就是他的问题啊!他性格本来就有问题,情绪本来就不稳定。工作能力本来就不好,被裁不是很正常吗?”功绩社会将个体孤立,为追求个人幸福而忽视结构上的暴力。这样的各个击破让大家永远都只会向自己内心深处去寻找原因,可惜,问题根本就不出自于每一个个体啊。大家只会说,“哎,真想不到为什么他一个好好的大学教授要杀人啊?” ,“哎,那么高薪的工作,为什么要自杀啊?” “你都已经有那么好的一份工作,怎么还抑郁啊?”
就像韩炳哲在《妥协社会》里说的那样,“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后叙事时代,是“计数”而非“讲述”规定着我们的生活。” 统计与数字固然有其意义和价值,但如果让统计与数字代替所有的个体叙事,人,将不仁。在后叙事时代,公开的讲述越来越少。剩下来的,为数不多的讲述,分别在心理咨询师的诊疗室里,在孤独无望的人的日记本里,以及在永远被青山守望的坟墓里。心理学是现代社会末端人口的解药。它提供了一种框架,让你去思考自己的困境与问题,让你在现有的结构中与自己去和解。可是,心理学并不能解决结构性的问题。素熙依然是被困在系统里的素熙,只不过读了心理学的素熙,接受了自己被困在结构里的事实。
可是解药到底是什么呢?心理学解决不了,哲学也解决不了。政治学可以吗?法学可以吗?功绩社会现在依然在不断加速,所有结构、场域都只是以更快的速度去追求进步主义、去实现完美主义,去淘汰那些不完美的人,去优化那些本已不再需要优化的数字。优化这些数字的意义何在?实现更多的OKR意义何在?我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我自己也不过是千千万万素熙中的一个。但我绝不想就这样算了,结构的问题也可以从局部瓦解。但要瓦解局部,必须先从个体讲述开始,必须从到局部的顶点拿到决策权开始。无论如何,瓦解需要时间,需要努力,需要魄力,需要勇气。但绝不能坐以待毙,必须要做。从讲述开始,从公开讲述开始。分享自己的故事,去控诉结构,让他们瑟瑟发抖。不要说这些没用,没用也要做,因为做得人多了,就会有用。
就从这一篇开始。
素熙啊,孤独至死。
人是孤独的,毋庸置疑,人人都是。
这世界没有一个人关心素熙,多得是自顾不暇的同伴。
男友和素熙都是充满才华又努力的人,但是在社会里连做梦的成本都没有。
周围热络的人,其实根本不了解素熙的处境,自杀的人们,走了之后,只会被定义为愚蠢,不为他人考虑的自私鬼。
中间素熙和女朋友聊天给出一句对男友的评价:他真他妈窝囊。简直是所有素熙们的处境,黑暗中的我看到了你,走近才发现,只是场地不同,原来大家都在黑暗中,只能在绝望中生出一种愤怒:你为什么不能比我好一点呢?希望一点点在消失。期待别人给予的同时自身又很难给出。我们都是一样虚弱的人啊。
对于朋友在眼前自杀的人,没人有空好奇他的恐惧有多少呢,只有被退学然后藏在像狗窝的家里,用柔弱的身体企图俘虏酒精,在梦里等待天使降临。
但是,朋友,能对他们有什么期待呢?
大家不过是长得不同,但手里拿着同样的名为“素熙”号码牌,排列成为多米诺队形,等着叫号
“下一个素熙”。
·《下一个素熙》
·讲述职高女学生在进入社会后面对残酷的精神压迫而自杀身亡,负责的女警察在惋惜生命,执着查案的过程中揭露出教育、职场、家庭等等无法解决的问题。
·表现了人性在社会化的过程重被工具化,被扭曲又无可奈何的现实情况。
·这部影片着实看得深刻,登场时女主不断跌倒爬起的舞蹈,是在结尾内心世界破碎后唯一留下的,对自己最后的幻想载体。
·家庭-在女主因为被停职而借口请假在家时,父母却称赞大公司的请假制度而忽视女儿感受。母亲登场时的台词:“你刚刚在说什么?”表现了对于女儿的忽视,在女儿第一次自杀失败后向父母询问自己能否辞职,母亲的重复台词,父亲的沉默,荒诞而又冷酷。
·当人们看向素熙时,看到的都是心中欲望的投射,而不是眼前这个真正的人。不论是学校老师,周围同事,领导,或是父母,都在将女主工具化,没有人能站在她的角度为她考虑,而是有着一份有利于自己的期许。唯一设身处地安慰她的前任领导也先一步死去,而临死前揭露公司的遗书也被心爱的妻子漠视,好似在这冰冷世界只能变成利己的加害者,善良的为他人考虑便会被淘汰死去,生命的被忽视令人唏嘘。
·女主穿着运动鞋舞蹈,代表真实的她;穿着高跟鞋见心上人和初次上班,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穿着拖鞋直面死亡,代表她即将达到真正的松弛状态。
·最近也蛮丧的,失业,迷茫,如果死后能去往一个场景,希望那是一个篮球场和电影院的结合体。天天在篮球场和人竞赛较量,一个人的话也可以(这个一直以来的想法想法和女主与舞蹈房的关系特别能共情),打完球洗完澡,能进入电影院看几场电影,一直重复这样的生活就好。
删除通话
删除短信
删除照片
卸载App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除了隐藏在背后的企业、社会、制度、权利、利益问题…
上司压榨她、利用她!
家人漠不关心,只有她割腕了才出现,对她的诉求也充耳不闻!
男朋友自私又窝囊,第一次出现时斗舞,素熙摔倒居然自顾自一直跳,在手机里也不关心素熙,只在意自己,对素熙一味指责和埋怨!
身边最好的朋友闺蜜,也嘲讽她的工作!
之前关心过的同事现在居然在排挤诋毁她!
班主任毫不关心她具体做什么,一味指责她,埋怨她!
熟悉的朋友在她需要安慰支持的时候,也各个不太在意,匆匆离去!
素熙就一段自己跳的很满意的一段视频,连一开始有失误的一段也没有,也许世上就剩下喜欢的跳舞能给予自己积极反馈了…
全州猎身,意外的结构。同样在讲手机对人的异化,现实对年轻人的撕扯,但它第一场餐馆戏,就暴击华语片。观众可能会意外于“下一个”,是姗姗来迟的,错身、背对的裴斗娜,但下一个其实是那帮青年人,群像异常动人。看起来懦弱、笨拙、可笑、胆怯、孤独的罅隙,居然全部都有合理的性格晖照。
#Fantasia 一层层溯源,结构性不公像是无解题般将人吞噬,导演与影片气质浑然,门缝里透出的光回想起来灿烂又绝望
学校教授的不是课程,而是现实。企业招聘的不是员工,而是蝼蚁。机构监管的不是秩序,而是政绩。耳机不是我的武器,是杀死我的凶器。合同不是我的庇护,是推倒我的手臂。我曾在练舞房挥汗如雨,此刻却在水库边瑟缩。从地下通道里看过飘雪,也在餐馆门缝里见过夕阳,在这美好的人世却变成了下一个悲剧。
真实程度是每一个应届毕业实习生都能感同身受。止不住边看边想骂人
制度、业绩、比别人强。我们困在这所谓的牢笼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也是素熙,也曾对未来充满希望,我能考上好的大学,能成为明日之星,能周游世界,可现实却告诉我,对于这么普通的一个我来说,要么死,要么疯,要么再也不是自我。
当女刑警坐在小酒馆同样的位置望着漏进来的一缕阳光时,她就已经成了下一个素熙。现在东亚普遍发生的故事只能由一群有良心的日韩导演拍出来啦,一想到这一点,画里画外,都让人压抑得透不过气。
结合最近张家界四人自杀事件来看这部电影,职场的剥削、社会的规训、家庭的冷漠,生活压力从各方面向我袭来,窒息感与难过把我全部吞没。
过于真实的职场与学校描绘,所有领导都只在乎自己的个人绩效,而下面的人不过是消耗品和流水线上的罐头,韩国及东亚的社会结构压力是外人很难真正体会到的,这一种病态的社会模式延伸到了方方面面,电影讲得很真实很生动,可惜不是每个世界都有一个裴斗娜一样的警官,叙事结构能改一下就好了,目前素熙和警官之间的连接还是太直接了,多些穿插倒叙或许会较平铺直续更引人入胜。#Fantasia
PYIFF07【卧虎】剧作范本,文学性很强,社会批判的广度与力度都很到位。中途变换主角,不仅是剧作技巧,同时直指作品主题。下一个素熙是谁?是女刑警,是未来千千万万的高中毕业生。这个世界最令人绝望的真相是,麻木之人,早已被社会机器碾得棱角全无。那些热血未冷之人,始终悲哀。
没有人比我们东亚人更能拍这种网一样的系统性绝望,个体的崩溃最后就像重新恢复平静的水库一样,毫无痕迹。
#6th PYIFF# 卧虎单元入围。前入围2022戛纳影评人周展映。“韩国的社会正义都在电影里”,对韩国社会的推卸责任、PUA文化和数字报表考核决定一切(尤其第三点)等问题都有抽丝剥茧式的观察与再现,两段视点人物分别是自杀女孩和查案女警察(裴斗娜一个戛纳两部都演面瘫冰山女警察……),后一段虽然基本没有提供什么案情新信息(也算是个希区柯克式的悬念布局),但一来勾勒了社会的系统性疾病,二来女警察也遭受到了相似的职场PUA和破案率考核,这个换视点再讲一遍还是由点到面式的深入,相当之有必要。虽然也是个“看到了问题,开不出药方”的无解困局,但前面“90后/00后整顿职场”的几场撕逼戏,后面裴斗娜的几场问责还是挺让人解气的。#年度佳作候选#
我们都是素熙,素熙比我们勇敢,勇敢的结束了这一切,我们只是苟且偷生。
把前半部分扩充成90分钟长片就好
“现在的小孩过得很幸福,不像我们小时候要吃很多的苦。”面对采访者如是说,杨澜说:每一代人都有他们要吃的苦。或许这一代人在物质上不似前辈那般匮乏,但他们仍要面临许多精神上的挫折与欺辱。片名叫“下一个素熙”,很精准,素熙只是一个代表,是一个群体的指代,除了她的故事,还有成千上万个与她一样的人受困于社会的折辱中。《蜂鸟》导演金宝拉有一部短片叫《竖笛考试》,短片结尾是一个又一个孩子登上讲台面对考核,“下一个,再下一个……”,平凡的生命终究还是被吞没在时代的洪流中。能像《辩护人》一般改变社会的电影只是少数,但正因存在改变的可能性,电影仍有其值得努力的意义。
一部具备肯·洛奇式创作精神的电影,一部值得中国新导演学习的现实主义电影,一部纯粹的女性电影。
冰冷的数字系统,每一个活生生的人都溺死在名为指标的阿拉伯数字里。这个结构真好,前半段是由内向外的试探,后半段是由外向内的拆解,结尾也收得漂亮。
张家界跳崖的四个年轻人就是下一个素熙
目前平遥最佳 可以完全投入共情的片子 太好了
【平遥电影展展映】中国首映。韩国电影人对社会揭弊题材的创作仍是一骑绝尘的优秀。剧作、摄影、表演无懈可击。作为郑朱莉的第二部作品,其成熟优秀的完成度各方面碾压国内新导演。抽丝剥茧一层层一步步展示了压垮少女的一根根稻草。揭露了被忽视的社会问题的冰山一角,甚至直击举国教育体制的弊端,向学校、社会、教育、资本公司、加害者和残酷无情的量化制度喊出发自内心、振聋发聩的愤怒叩问。同时也以女性视角对女性在直播、客服等职业所受的苦难加以关怀。太平间和葬礼戏份的真实感也令我动容。看到片尾,我已眼含热泪。青年演员金时恩演技极佳,表演层次丰富,丝毫不输裴斗娜。对于影片视角和叙事线索,我很疑惑为何导演没有选择以裴斗娜为视角来倒序剪辑叙事?以少女死亡的悬疑带出背后的社会问题,或许会有更好的质感。四星半
她很努力了,冰冷的水还是沒过了头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