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电影我是慕名而来,因为讲述的是我最爱的游戏之一GTA背后的故事。整个电影中规中矩,给5分完全是因为情怀然后看到平均分太低了,给个高分拉高一下。
2006年我高二,考完期末考试迎来了寒假,兴冲冲的冲到书城买了GTA San Andreas和几张盗版黄碟,打开电脑安装进入游戏,CJ拎着箱子从机场出来回到SA的画面依然历历在目,回到自己街区随后就是骑着自行车去打帮派战,当时觉得这个游戏太TM神奇了,骑自行车都这么有趣!哦,对了!我是先买了大众软件,当时大软攻城略地板块每次都是游戏通关的图文流程。在考试前每天晚上晚自习偷偷的看攻略,光流程我就看了3遍,寒假家里还是管得很严,每天只能玩两个小时GTA,与此同时我同学在抢走我的光盘以后,日夜奋战在春节前一天打通了游戏,羡慕嫉妒到我口水直流。
到后来玩GTA4我正好进入大学,读大二,在同学的XBOX上继续着Niko的传奇人生;后来GTA5我读研究生,继续在XBOX上感受崔佛的原始粗俗野性疯狂和忠诚,麦克的自私精致,以及另外一位宠物饲养员兼美团骑手的憨厚;过了几年出了PC版以后,又在Steam上支持了一把顺便又通了一次关而且这次选择了不同的结局。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正在美国读博,刚来的时候看到街上的每一辆车每一个电线杠每一个路牌都彷佛穿越进了游戏,真的是如梦似幻啊,随时都想冲到别人车旁按下F键有木有!可见游戏中对美国街头场景细节的刻画是多么入木三分,也难怪有些小朋友会因为代入感太强去杀人犯法,可是就像游戏中律师自己说的,人的大脑自己有辨别能力,虚幻和真实,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差异自己需要去辨别。游戏对于我们普通人更多的是故事的载体,是更有代入感的一种体验方式,是一次做梦的机会,是平淡生活中的一颗流星,我和身边的朋友从小玩了这么多游戏也没见有人有暴力倾向啊,就像drug一样,容易依赖上瘾的人本来就存在低社会阶层、低交际能力等等特性,才会对虚幻的化学快感上瘾。这部电影用着明显不中立的态度来讲故事,像我这样的粉丝可能并不会喜欢,但就像刚刚说的,故事(游戏or电影)摆在那里,怎么去处理这些信息见仁见智,Don't judge,表达自己的态度才是推动整个内容进步的方式。
有一说一,我现在是越来越看不懂网上的人了,真的是不管什么电影都有人去踩一脚。烂片是这样,经典也是这样。
而且这种人他会想尽办法去吹毛求疵,我是真的服了。照他们那种思路真的是行不通,因为你会感觉,世界上没有一部值得你看的电影。为什么呢??
因为这部电影不是这里有问题就是那里有问题,而且网上的sb小学生评论则会把你培养成一位 选择犹豫症患者/愤青/低能儿 为一体的一个很缺德的人。
Rockstar Games is a game changing company, but this movie sucks balls.
看完才了解到游戏开发商一直有着这么大压力,也知道了游戏大部分跳票的原因。 每当发生枪击案,人们不愿反思是否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与枪支泛滥导致的罪案发生,而是直接把锅甩给了游戏,GTA的目标消费群体从一开始就是成年人,让小孩子玩到成人级的游戏,难道就没有家长的责任?
无聊的道德争论,把两边拍的都很讨厌也是挺难的。
要不要进屋喝一杯热咖啡?
一款游戏引发的血案。没想到虽然美国是个自由之都,但对于色情暴力的作品采取谨慎的态度,但我总觉得把这件事扣在游戏的头上实在太不应该,游戏不应该背上这个锅。
跟社交网络比差了太多
泥萌好好的谈谈游戏不好吗?
一个什么信息都不会给你的电影。 比国内游戏媒体的文章内容还少。存在的价值大概就是用哈利尴尬万分的身高羞辱一下R星吧。233
看这电影,满脑子杨永信/再见
普普通通,丹妞说话的时候气质太独特了,会限制他的戏路
略无聊
我觉得还是不错的,两条线都很清晰,至于倾向性我觉得有一定的倾向性没有问题,而且在人物刻画部分电影并没有特别主观,只是两方不同诉求和三观的人的互相搏击而已,法律要监督,制作者也要把握好度,但是最关键的点还是取决于自身吧,不怎么玩游戏,但是本来这就是一个很值得争论的问题。
电影一般,但R星yyds!
还要讨论什么剧情啊,看到满满的梗一个死忠狗就哭了!!!!!
BBC拍电影也就是个草台班子的水平
原来国外和国内一个德行,处处都有老顽固,也处处都有甩锅侠。
电影还是不错的,节奏快,结尾和GTA神结合。
现实意义高于一切的作品,丹尼尔演山姆好色确实还挺像,但是为啥拍出来都是山姆的事儿?他的兄弟丹好色在R星可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最爱GTA
作为把GTA看做事心目中游戏神作的游戏迷,表示很满足。伟大的作品都是疯子似得天才搞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