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一个意外如何改变一生
故事从借腹生子开始讲起,但稍后就会发现,整件事情发端于一次意外,Charlie的妻子遭遇车祸,变成了植物人。于是庄园不可避免地衰败起来,于是妻妹住进了大宅代行女主人的职责,于是Charlie为了后继有人花钱雇了一个女人为自己生孩子。砰地一下,生活整个改变,在走上另一条轨道之前,经历了十年的等待、彷徨和挣扎,有如漫长冬夜般的十年。到了最后,庄园破产了,Charlie借助冬夜的寒冷送走了早就是活死人的妻子,妻妹想要绕过禁止鳏夫迎娶亡妻姐妹的法律障碍与姐夫相伴到老,而生世如迷的女儿成了势利仆人眼里暴脾气的贱种,这个时候,原本被钱打发走的Elithaba以家庭教师的身份,来到这个家庭,成为大家的炉火,扭转命运的把手。而Charlie的口头禅恰恰是,炉火太大了。一个被义务和责任所累的男人,习惯于对生活悲观,他潜意识里抗拒可以带来温暖和光明的炉火,但又怎能敌得过内心更深更强的向往。
生活永远向前,借腹生子七年后,也就是意外发生的十年后,迟到的葬礼终于举行。我和剧中所有有关联的人一样,松了一口气。这件事情终于结束,该离去的离去,该团聚的团聚。Kannie炉边求婚遭拒后强忍失望和悲痛离去,Charlie和Elithaba相互坦承心意,Louisa看到绘本认母,接连三场情感汹涌的戏,让我们看到这些人的高贵、勇敢和坦诚。有什么是不能表白的呢,表白后又会怎样呢?让我们揭露真相和真心,然后承担结果,这样就好。
人生难免意外。遭遇了大意外,就要花很长时间去适应和改变,把自己的情感和愿望梳理通顺。这个过程不可谓不痛苦,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牢牢抓住那个可以帮助你自我拯救的人和契机,是脱离苦海的唯一方法。时光确实可以治愈一切,但必要的前提是放手让该结束的结束。如果执意紧握过去、让伤害蔓延持续,我们可以看到,时光也常常是无能为力的。Charlie和Louisa这对父女都做过把自己关闭起来这样的蠢事儿,但是他们有幸遇到Elithaba这样一个意志坚定的爱人和母亲,于是他们的痛苦过往就被爱的利刃迅速斩断了。是啊,温暖执着的爱,可以是光明一团的炉火,也可以是治愈伤口的手术刀。反过来说,Elithaba也是幸运的。治愈系若是遇到又冷又硬又臭的自残系,功力再强又能奈何?得亏人家Charlie也是个情种啊,得亏人家Louisa眼里的寒冰其实是思念母亲的泪水凝结而成的啊。
我不得不佩服导演的叙事功力。没有一个无意义的桥段和人物。每个场面都充满了戏剧冲突。精简的台词,动人的眼神交流,妥帖的背景音乐,很好地交代了故事情节和情感的起伏。故事自然而然地层层推进着,场面与场面之间的起承转合不落痕迹。借腹生子啊,家庭教师爱上男主人啊,小姨子对姐夫心存爱恋啊,你可以说这些都是很俗的情节,但因为故事讲述和人物刻画的不俗,令我得以沉下心来看完全剧,两遍。
自打1996年前后从《芳芳》中认识Sophie Marceau以来,我看了很多她主演的影片。惋惜的是,她仍未等到那个可以让她不朽的角色,即便此片中的Elithaba也仍然不够分量。在内心柔软温暖的Charlie、隐忍的Kannie以及乖戾的Louisa这三个人的衬托下,Sophie所扮演的Elithaba宛如一颗珍珠,发出柔和内敛的光彩。那自然很好,但总叫人觉得还差那么点儿意思。或许,人总是被自己的优点带累,Sophie的明艳动人,是她和伟大之间的最大障碍。
赞一下扮演Louisa的小演员。她的眼神冰冷澄澈,直击我心。
2 ) 火光。隐喻
查理:时间停止会发生什么呢?
伊丽莎:在熊熊火光中,你做什么、说什么都可以,不必墨守成规。
灯再亮起来,时间又再开始,但你所讲所说的都已记不起来了。
不只记不起来,简直从未发生。
3 ) 母亲的电影
苏菲·玛索是个名人,大大的美丽名女人,可是她的片子,我仅看过这一部。
还记得那是个阴雨绵绵的傍晚,我捧着刚从店里买来的VCD《心火》缠着老妈跟我一起看。我最喜欢和老妈一起看碟,虽然她总有许多自己的见解,很容易影响看电影的我的心情,可是我仍然喜欢,好像只要她在身边,电影也变得有趣很多。
《心火》说的也是一个有关母亲的故事,任性的小女孩遇见美丽的家庭女教师,没想到就是自己的生身母亲。小女孩被宠坏了,母亲用心灵抚慰她,教导她,虽然我不太明白那个“停顿时间”的意义,但是每当那个时间来临的时候,整个房间弥漫着荧光屏上悠悠的昏黄烛光,竟给人如坠梦境的感觉。
母亲和女儿之间的联系,点点滴滴的呵护和关爱,并不显眼,也不张扬,她抱着她,就像抱着最珍贵的宝物;她救她,也义无反顾,就算会死去也固执的朝她的方向奔去。电影看了太久,其实场景早已模糊,唯一记得的就是苏菲·玛索脸上淡淡的光,淡淡的忧伤,笼罩着身旁的小女孩,静谧并且如此和谐。
结局是大团圆的,幸福也弥补了曾经的残缺。马车离开被白雪覆盖的冰冷城堡,下一站会是温暖的家园。打出“The end”的字眼时,我回头看老妈,见到她的脸在忽明忽暗里有一种坚定的美,我突然很想和她拥抱,才记起看这部片子时,她从头到尾都没说一句评语。
4 ) 心火
电影《心火》是一部由威廉姆·尼克尔森导演的爱情影片,苏菲·玛索、 斯蒂芬·迪兰主演。 该片讲述瑞士籍家庭教师伊莉莎白为替父还债,卖身三晚予素未谋面的英国贵族查理,更为他诞下女儿,答应从此再不与女儿见面,但多年后又以家庭教师的身份走进了这个家。
在《心火》里,观众能感受到性爱的美丽,情爱的魅力,母性的魅力。伊丽莎白对自由的执著,如孩子一般可爱。可爱已经成为一种可以以柔克刚的力量。影片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一个古老的故事框架里,它挖掘了女人更深的使命感。
5 ) 坚持爱的感觉
坚持爱的感觉,只要你认为这是对的!
原本的不可能都会变成可能...现实和想象有时就是一场持久战,坚持下来,你可能就是胜利者...
人的心中都有一种冲动,就像壁炉中的火...给他足够的空间,它会燃烧的更旺...
6 ) 黑暗中的火光
一个人有两个我,一个在黑暗里醒着,一个在光明中睡着。
——《沙与沫》纪伯伦
在灰暗的大衣之中,在黑沉的礼帽之下,在冗长的裙摆之上,在紧束的胸衣之内,一切被禁忌与束缚。他们关了灯,从沉睡中醒了过来,在黑暗里,他们借助些许微小的火光,燃点了心中的欲望之火。之后,当光明来临,他们再次睡去。
这样一部传统欧洲风格的艺术片,画面优雅,节奏舒缓,流水一样的音乐,偶尔钢琴声起,完全的英格兰风情。正是这内敛与平和之下,深藏的暗涌爆发出来也是低的,沉的,没有轰鸣,但力量却是无穷。
“路易莎她假装她的母亲在那里。”
“我知道,我们全都在假装。你进屋的时候,我得假装没有留意你,然后我会凝望,其实整个世界都只有你。有时我会这样想,我们干嘛不远走高飞呢,你、我、路易莎,你愿意跟我远走吗?”
“干嘛问呢?你这种想法何尝不是假装?你是走不得的。你对……都有责任。”
“你怎么可以这么冷静?”
“我并不是冷静。”
他有时候想抛开一切,奔向只有三个人的世界。然而她知道,这是不可能,因为他与生俱来的责任感。这是冲破禁忌的关键所在。她的一针见血,让他坚定的下了决心,冻死了前妻。这个决定,是男人内心潜在的愿望,也是女人催化的作用。女人在整个故事中的表现是一步步渐进的,犹如她在床上的表现。起初是任务,其后是开始享受,尔后是压抑,最后喊了出来,是为高潮处的爆发。
当然,还有外界因素成为这心火的借口,比如房子被迫要卖掉抵债,比如植物人他前妻常年在床拖累了众人。这些堂而皇之的成了推动力量,推动了那寒冷之夜开窗关火炉的举动。
与此同时,孩子也成了共同的目的,然而,也许这孩子一开始就是个幌子。女人在饱受七年思念的煎熬后,不仅想得到孩子,也想得到男人。如果第一次听到男人声音的时候,是个苍老或淫秽的男声,她会坚持那个交易么?而男人,不仅深爱着孩子,更多的是迷恋那个给与孩子生命的女人。如《乱世佳人》里,巴特勒把对郝思嘉的爱转移到孩子身上,他是借着对孩子的宠溺,以怀念自己那三天露水良缘的女人。
“我觉得那是她心中所想的。但我永远也不会知道。我只好这样子活下去。”
“我也一样要。”
“你什么也没做过。”
“没做过?我一直要你,要路易莎。全心全意,尽情尽义。一直等待了漫长的七年。我这种信念无坚不摧,无所披靡。包括你的妻子,你的家园,你内心的世界。我想不到信念会有这么大的力量。”
“如果你的信念是真的呢?你会感到遗憾吗?”
“不会。”
“那我们真的是天造地设。”
“但愿主会怜悯我和你。”
虽然他们冲破了禁锢,冲破了自己的道德底线,他们依然没有得到自由。他们要继续假装平静,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然而这个时候,他们也在光亮中睡去,如同他的父亲,享受着他们认为的短暂人生中该享受的东西。
于此。我们无权说他们是有罪的。因为他们已经为自己的行为,为自己内心的欲望导致的行为得到了内心的惩罚。尽管他们在竭力为自己找借口,借口那被冻死的女子得了超脱。但事实是怎样的呢?有谁可听见那女子内心的声音?恐怕这都不重要了吧。
重要的是活着。他们可以继续在黑暗中醒着,在光亮中睡着。而那曾经闪烁跳跃的火光,也许只是母亲讲给女儿的一个故事。讲给他的,也是讲给她的。讲给所有人。
“你懂得火光的事吗?仿如魔术,火光令时间停止。你把灯熄灭之后,坐进火光的范围里,那就可以不必守规矩了。做什么都可以,讲什么都可以,不必墨守成规。但灯再亮起来时,时间又再继续开始了。做过什么,讲过什么都忘怀了,不仅是抛诸脑后,简直像从没发生过。”
故事好细节好结局也很好。女主让男主发生了很大改变,从不跳舞的男主竟主动邀舞了,笑容也多了,人都开朗了,男主也终于看开了,摆脱桎梏,没让植物人妻子这么毫无意义地活着。虽然没落的贵族终是被他爹败光了家产,卖了房子,但是收获了与女主的爱情和逐渐懂事的女儿。可以说是很完美的结局了。
好看,有《呼啸山庄》的味道。类似调调的片子还推荐《阿黛尔雨果的故事》、《原罪》、《爱情重伤》。
或许是过于圆满,我倒是对男女主角那份跨越七年的爱情没有太多的感觉,反而是Connie更能引起我的怜惜。在你身边默默的陪伴十年竟然敌不过她与你热情如火的三天。寒气逼人的大宅(世俗偏见)与躁动不安的内心(情感欲望),传统模式的戏剧冲突因为象征手法的引入而变得有了那么一点新意。
一个由性入爱的简爱故事,他们心头的火未曾熄灭,哪怕是彼此渴求的欲望也是得偿所愿的美好,或许这个大团圆结局多少有些不太公平吧。Sophie Marceau真美。会画画的人都好棒啊。
我非常喜欢没道德感的片··中国人太压抑太装了·······那段对话太好笑了 女儿:你为什么把我卖了···妈妈:没有。我只是把你卖了……感情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卖····
什么都挡不住的爱!
隽永细腻 我心目中90年代的电影就是这个样子 表演造作但不张扬 故事曲折但不卖弄 人物细腻饱满 整体自然工整 同样是没有母亲陪伴 路易莎和苏菲都是一脸的倔强和骄傲 给迪兰叔的表演加一星
苏菲玛索的脸,就是一出好戏
看着仿佛从光中走出来的路易莎。不知什么时候,眼泪就流进了嘴里。
《简爱》的情节模式,我喜欢的,是该片贯串始终的冷色调。阴霾的天空、灰暗的大宅、凄凄的白雪。这种冷的痛彻心扉的感觉,在影片的前半段,着实比较符合整部电影的基调,然而到了后半部分,我就觉得有点显得格格不入了。电影的结局,可谓典型的皆大欢喜的满堂彩,却是我最不喜欢的地方。
在熊熊火光中,你做什么都可以,讲什么都可以,不必墨守成规.但灯再亮起来时,时间又再开始继续。你所做所讲的都记不起,不只记不起,简直没有发生过。
爱是世界上最动人的字眼
SophieMarceau:为什么不要我?我没有,我把你卖了。卖了多少钱?500英镑。很多吗?是一大笔钱。我很高兴是一大笔钱!
无论怎样抑制,是那心头的火花一直在跳动,但能再遇见你,就让熊熊的大火燃烧吧!古典大气范,几个画面很让人惊艳,苏菲玛索的背影永远无人能敌啊…萝莉被御姐神调教,小女孩和她真有几分神似……
先性后爱的典型。剧情其实挺小言的,三观也有些歪,奈何拍的实在颇具古典美,画面、场景、音乐不能再文艺,色彩、光影、构图也是上佳,优美的像散文诗,如涓涓细流渗入心底,小女孩和苏菲玛索还真有点神似。
只要有苏菲在,电影就不可能难看
湖心的小屋中永远有人在守候某人自内心解放之后将自己的孩子牵了与你一生相守,我亲爱的家庭女教师呐..借腹生子也并非没有爱,女子最重要还是得有文化。苏菲玛索你真美,长得恰是一位爱人
个人认为是Sophie Marceau最成功的影片
"當蘇菲瑪索第一次在海邊想喊出來時, 不同身份的兩個人彼此的心情, 令人唏噓.." 哪個人也曾這樣感歎過. Firelight, 燈光熄滅的臺詞, 細膩誘人的心理刻畫, 不知不覺中觸動深藏於心的許多慾望. 冰火兩重天的反差下, 冷峻與激情, 同藏於心火明滅之間. 默默祝福是團圓的結局, 但終究圓滿而悵然....
好久没有看那么纯正古典主义气质的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