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女传

剧情片美国1959

主演:奥黛丽·赫本彼得·芬奇伊迪斯·伊万斯

导演:弗雷德·金尼曼

播放地址

剧照

修女传 剧照 NO.1 修女传 剧照 NO.2 修女传 剧照 NO.3 修女传 剧照 NO.4 修女传 剧照 NO.5 修女传 剧照 NO.6 修女传 剧照 NO.13 修女传 剧照 NO.14 修女传 剧照 NO.15 修女传 剧照 NO.16 修女传 剧照 NO.17 修女传 剧照 NO.18 修女传 剧照 NO.19 修女传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8-31 10:38

详细剧情

《修女传》由四度夺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导演弗雷德·金尼曼执导,是奥黛莉·赫本的代表作之一,曾荣膺奥斯卡最佳影片等八项提名。

长篇影评

1 ) 遵循你心或遵从信仰

遵循你心或遵从信仰
  ——《修女传》影评

  悍客罗

  一、 关于赫本

  看完《修女传》之后,久久未曾动笔,因为实在不想随意写些东西敷衍过去,这部影片值得多些思考。

  对奥黛丽•赫本的片子,我还算比较熟悉。大学时候曾经有段时间,迷恋她到痴狂的程度。那时我跑遍了城市各个角落的碟摊,搜集了不少黑白影像的赫本电影。只是这部《修女传》,却一直没有认真看完过。

  了解赫本生平的人都知道,她一生热衷公益,临老也曾多次只身前往非洲,堪称公益表率。据她周围的人回忆,奥黛丽•赫本与非洲结缘,跟拍摄《修女传》有一定关系。

  二、 关于《修女传》

  纯粹从电影本身分析,《修女传》也属于影史中的上乘之作,画面唯美、剪辑得当,剧情紧凑、主旨明朗,再加上当时风头正劲的弗雷德•金尼曼导演(他曾经得过四次奥斯卡大奖),及风华绝代的奥黛丽•赫本主演,无论从商业上或艺术价值上,都有可称道之处。

  仔细研究《修女传》之后,我对导演的选色构图及场景设计尤为赞赏。

  故事一开始,画面落在奥黛丽面部,一个曼妙身姿的少女,倚身在静如明镜的河畔小桥上,字幕缓缓而出,北欧风格的小镇建筑逐次进入画面。整个镜头即使暂停下来,当作平面照片,亦颇多可取之处。

  而当少女嘉比成为修女卢卡之后,投身到刚果比属殖民地服务医疗,导演多次给医疗室附近路边的几只野鸟不同角度的特写。第一次是卢卡刚到非洲,一下火车,立刻被非洲的野性与祥和吸引,路边悠闲踱步的彩色野鸟,正是非洲完美自然的最好象征。

  第二次是她对自己的信仰产生怀疑之后,作为护士的嘉比对自己作为修女卢卡的身份产生了质疑与动摇。她一个人走出医疗室,来到树下,又遇到那群悠然自得的彩鸟,它们只是自顾自地踱步觅食,没有人类那么多思考与挣扎。对比悠闲的它们,嘉比似乎对自由多了些隐隐的认同。

  最后一次则是她要离开非洲时,含泪与那群彩鸟告别,喃喃自语或者像是对它们倾诉似的说:“你们知道吗?我要走了,我要走了……”心里饱含的不舍,其实不仅是对非洲自然淳朴的留恋,也是对自己献身信仰却理想破灭的一种惋惜。

  三、 关于信仰

  从《修女传》的情节可以看出,导演想要表现的其实是信仰与自我的冲突。

  爱情失意的嘉比(失恋或爱人去世),决心为自己的理想献身,不顾父亲及姐妹的反对,投身修道院,经过层层洗礼,成为修女。通过医学考试之后,前往非洲刚果支援当地医疗。在与医生接触及与病人的相处中,她渐感被宗教教条束缚,困惑于信仰与自由的冲突。终于在养病结束回到比利时之后,因为父亲被二战暴徒枪杀,决定退出修道院,投身地下反抗组织,结束了自己的修女生涯。

  影片中嘉比向修道院长提出离开的时候,他们俩的那段对话,基本上清楚表达了嘉比的困惑:“当我听到祷告钟声的时候,我不知道是该放下一切赶去做晚祷,还是该继续跟我的病人作很重要的交流。而如果我在大静默期间说话,就严重触犯了教规;但如果我不跟病人交流,只是沉默着跟他们相处——我想这并不是慈爱及宽容的表现。”

  修道院长意味深长的说:“嘉比,你应该去做个护士,而不是修女。”

  对,也许,这就是这部影片的一句话判词:她本是投身大众,敢作敢为的好护士;怎奈得一身白袍,不言不语作修女。

  我们再来看看这信仰本身对嘉比做了什么。

  一开始嘉比满怀兴奋地投身教会,对一切充满渴望及好奇,满心欢喜地以为从此可以为远在非洲的穷苦大众服务,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了。从换去俗衣,改穿道袍的那刻起,“少女嘉比”就已经留在了河畔别墅的小阁楼里;而“卢卡修女”,一个崭新的修女,像别的那些面无表情的人一样,出现在了修道院的人群里。

  接下来是三规六戒的“培训”,有形体上的训练——诸如轻声走路,尽量不说话,以手势代替言语,不得慌张奔跑,不得大声呼喊,不得神色夸张;还有心灵上的洗礼——诸如不准回忆,不要骄傲,不能欣喜……说到底,其实最合格的修女,应该像统一定制的机器,她们是上帝的新娘,她们不笑不怒、不说不动,她们虔诚宽容,她们平淡如水,她们是上帝锁在修道院里的神之供品。

  可惜嘉比天性不是如此,她热心公益,一心想着为大众做些什么;即使是在偏远简陋的非洲支援医疗,依然会因为她的创新和人格魅力,成为当地议论的焦点——而甚至这种“为神增光”的事,也会让“静默至上”的修道院高层觉得不妥,甚至会像片中的措辞那样“你这样会让我们修道院都很难堪”。这信仰实在像紧箍咒一样,动弹不得嬉笑不得。

  《修女传》中还有一个情节,再次反讽了修道院的道德与教规。嘉比因为是著名医生的女儿,从小就经常接触各种医疗器械,于是在医学院培训期间,表现明显优于普通人。但表现不佳的一个老修女,因为是服务刚果的熟手,生怕因为医学测试不合格而刷下新名单。教会上层权衡之后,则以磨练卢卡修女意志的名义,让她故意考差——且她们的说辞是:“你应该常备谦卑之心,去除骄傲之气;还有什么比失败更能羞辱人吗?如果你能忍受这样的羞辱,那么对自己的磨练也将更有效果。”

  于是,在信仰的外衣下,修道院的高层们教唆卢卡修女,摒弃诚实的品质,变成一个充满谦卑心怀的静默修女。

  四、 关于自由

  《修女传》中关于自由的思考,更多是由配角引发的。

  比如唯一与女主角嘉比对戏的男人,“医生福图奈”这个角色。他还未出场,就先被另一个修女介绍是“嘴不饶人的无神论者”。果不其然,他语速奇快,得理不饶人,理性且看起来不讲情面——依赖卢卡修女的辅助,却又时时刻刻讽刺她的墨守教规。但在关键时刻,卢卡发现自己染上了结核病时,他却体贴入微地照料她,直到她渐渐康复。

  就是这样一个外冷内热的医生,让嘉比对修女的信仰产生了最开始的动摇。“是救治伤患重要,还是宗教仪式重要?是静默沉稳重要,还是热心真诚重要?是获得感动及帮助别人重要,还是摒除回忆重要?——简而言之,是作为一个人重要,还是做一个‘信仰机器’重要?” 卢卡不能回答,上帝也没有答案。

  而另一些足以引发对自由思考的,是关于传教士与土著图腾信仰冲突的段落。

  比利时人进入非洲刚果,不是以侵略者的姿态,而且以布道者的形象。他们带去了医疗,带去了教育,带去了宗教信仰——可是当地人即使制度落后,也依然有自己信仰的自由,正如片中镜头透露的细节一般,医院里收养的小狗,在脖子上也挂了一串当地土人的图腾标志。

  某个发愿要让当地人统统皈依基督教的修女,却最终惨死在迷信巫师的当地人手中。虽然后来在修女宽容的感化下,当地人中有不少选择在圣诞节皈依基督教——但关于信仰自由的讨论,恐怕不会像镜头中黑人小孩和白人小孩一起步入教堂这样和谐。这情形,正如比利时人并不只是跑去非洲传教,也把刚果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一样。

  纵观全片,赫本无疑是剧情的中心,她也确实不负众望,即使放在五十年后的今天来看,她的表演亦不过时。而影片带给我们的关于信仰与自由的思考,对于早早魂归天国的奥黛丽•赫本,或许也是一种宽慰吧。


《看电影》杂志未刊稿初稿。

2 ) 服从,守贞,神贫是否是通往与主结合的唯一路径?

服从,守贞,神贫是否是通往与主结合的唯一路径? 看完电影,路加修女放弃了修道身份,重回世俗生活。此时的她,对于服务工作应当已有了自由意志,个人认为自由意志下的皈依与信守才是最终爱人爱主的表现。在影片中,有一幕是路加在听候吩咐时,老修女说了一句话:你只是一件工具,除此之外什么也不是,直到你的灵性得以升华。 那这里的灵性升华该如何定义呢?是继承了爱的旨意,突破工具的束缚?还是认知上全部认可教义,不再反抗?对于老修女而言,服从是第一准则。也许是受限于修女身份的设定,在进行世界性援助时,不得怀有政治倾向,遵守戒律,遵守教义,一心服务才能让这个工作在过去及将来能既定传承中有条不紊的进行。毕竟在一个封闭式的空间中,除了对思想要求达到统一外,执行准则的唯一性也是利于控制局面的有效方式。只能说,对修女这一专职工作而言,老修女的要求并没有问题。 然而回到原始疑问,要想与主结合,传承爱意。并不只有成为修女一条路,在成为修女的过程中,足以让我们对如何爱人,保持热情这件事情有了认知,这正有助于未来将此作为人生准则最好的药剂。

3 ) 难以中和的信仰虔诚与现实责任

钟声清澈,神圣而悠远,扩散在比海洋更宽广的天空中。它穿透尘凡的喧嚣与纷扰,叩击着我们多愁善感的复杂心灵。波光摇曳,恬静而沉稳,倒映着河水旁边修道院的尖顶。微风轻拂,载有十字倒影的水面宛若旌旗在飘扬,用无声的倾诉召唤着我们的灵魂:Give to the poor and come follow me.

深沉而凝重的乐曲在耳畔响起,周围迅速充盈着虔诚和感动,Sister Luke的故事就这样随着钟声和波光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寻求心灵绝对宁静的虔诚和希望让更多人获得幸福的责任似乎就这样和谐地统一在了主人公进入修道院的决定中。

然而,不久以后,我们就会明白,这样的统一将短暂而脆弱,虔诚和责任的冲突毕竟无法在对自己要求苛刻的心灵中得到平衡,离开修道院也注定将成为Sister Luke最终的选择。

To be a nun or to be a nurse?——That is a problem.

[记忆中残存的电影剪辑]
剪辑一:影片开始的时候,在深沉而富有宗教氛围的音乐烘托中,Sister Luke开始了内心独白;那种肃穆的虔诚令我佩服与感动,使我明白Sister Luke的抉择基于两个目的:Give to the poor and follow me (the God).
剪辑二:Luke在医学院里成绩优异,天生的聪颖和名医父亲的耳濡目染,使她轻松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技巧;大夫夸奖了她,并希望她帮助其他修女学习。
剪辑三:返回修道院的Luke向院长忏悔,希望宽恕自己无法帮助宝林,院长却建议她在考试中故意通不过,把机会让给宝林,忍受屈辱和挫折,证明自己的谦卑,使灵魂真正得救。
剪辑四:院长告诉Luke,要想成为一名Nurse,首先必须成为一个Nun。
剪辑五:在刚果的医院里,Luke打电话给当地的修道院长,为自己需要照顾病人而无法返回修道院作弥撒再次请假。
剪辑五:Sister Luke离开修道院前向主教忏悔,主教说:You are too hard to yourself.

[头脑中凌乱的思绪片断]
片断一:或许有人会认为Sister Luke之所以选择进入修道院的,是因为最终想成为一名护士;当然,这与修道院长和她所代表的经典基督教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后者显然将无条件的虔诚和无保留的皈依作为评判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唯一价值信条。如果对于Luke来说,to be a nun不过是to be a nurse的手段或者程序,那么从进入修道院那一刻起,Luke就不得不面对一条并不适合她的道路,最终不得不选择离开。 我不太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不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to be a nurse是不是首先必须要to be a nun;但是影片中刚果的医院里出现了没有皈依基督教的黑人护理士,因此假设影片反映的是当时真实的历史,我认为Luke完全可以直接to be a nurse而不必首先to be a nun,更何况Luke的父亲是有名的医生呢?
即使像影片中表现的布鲁塞尔精神病院一样,当时的风俗要求只有修女才能成为护士,我也不认为Luke会像我们将并不喜欢的某些必修课看作取得学士学位的前提而强迫自己去接受那样,把to be a nun仅仅看作to be a nurse的一个手段。如果是那样,所有的教规和戒律对于她来说,都将只是行动的约束而非心灵的准则,都将只是一种外加的规范而非发自内心的自觉需要。
而当一个人有十分明确的目的地时,她通常便不会介意通往目的地的道路是否完全适合自己的行走习惯;连寓言中的狐狸都可以为了穿过窄洞吃到葡萄而三天不吃不喝,为了心中崇高的理想,人自然可以做出牺牲。因此,如果Luke单纯地把to be a nun看作to be a nurse的手段,我想她就不会主动要求院长宽恕自己在医学课上的出色表现,就不会在无人监管的刚果仅仅因为宗教观点的争论就拒绝那位医治好她肺结核的绅士医生的送行,也就不会为自己内心深处不禁流露出的自我实现感而一次次地祈祷忏悔;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Sister Luke贯穿整个影片的心灵挣扎,归根到底在于对nun和nurse这两个职业、这两重身份谁为第一、谁为根本的两难判断:To be a nun or to be a nurse——That is a problem.

片断二:当然,成为修女还是成为护士,并不只是简单的职业选择——事实上从单纯的职业表现来看,在几乎整个影片中,Sister Luke都很好地统一了这两重身份:不论是在布鲁塞尔精神病院、在刚果的白人诊所,还是在比利时硝烟弥漫的战地医院,Luke都同时是一名虔诚而优秀的修女和一名敬业而出色的护士。可是正如影片中修道院长对修女们的经典告诫:You can cheat your sisters, but you can never cheat yourself and the God,我想,在Luke的心中,她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成为了一名合格的修女,这大概就是她不断面临心灵挣扎,最终选择回归世俗的原因之一。
成为一名修女,就意味着要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上帝,遵守上帝的教诲和劝诫,克制自己的一切欲望,永远保持谦卑和沉默,使自己爱的情感超然于尘世之外。在西方基督教的思想体系里,人生而有罪,人生的意义就在于用善行向上帝赎罪,取得主的怜悯,最终获得宽恕。既然人生而有罪,这种“原罪”就如同人灵魂的水印,既不能转嫁给他人,也不能让他人替自己求赎。因此,修女和教士除了可以用虔诚和善行拯救自己的灵魂外,似乎就只能引导“迷途的羔羊”走上正轨;他们的使命和他们的能力使他们只能劝导人们从善,告诉人们如何通过行善减轻自己的罪恶,却不能直接帮助人们脱离尘世走向天堂——因为那是上帝的工作。
而成为一名护士,将自己的爱心奉献给病榻上忍受痛苦的病人,并不是为了减轻自己的罪恶或痛苦,而是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劳动,主动帮助那些正遭受伤病煎熬的人们脱离痛苦。护士不能永远沉默,她要用自己亲切的语言和灿烂的笑容驱除病人心头的阴霾;护士不能永远谦卑,她的病人需要她在紧急的情况下站出来,用自己高超的医学技术和护理手段赶走病魔的侵袭。护士直接帮助病人,将他们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而护士从病人处得到的最宝贵的回馈,大概也正是救死扶伤后那种充实的骄傲和满足。
这样看来,Luke或许从形式上完全可以同时成为一名虔诚的修女和一位敬业的护士,但实际上,她永远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优秀的修女和优秀的护士需要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因为出世与入世、谦卑与勇敢、沉默与外向、消极与积极,这两组迥异的人格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完美地统一于一个凡人身上,即使她比任何同伴都更伟大。

片断三:影片中导致Luke最终离开修道院的原因,似乎直接在于她无法宽恕杀害父亲的敌人。我觉得的确如此,但不仅如此。
在现实生活中,我没有接触过真正的神父或修女,但我与正在中国佛学院学习的一位僧人进行过深入的交谈。我想,尽管他和Luke的信仰体系和宗教制度完全不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的解读。
佛教强调绝对消除情感与欲望,按照这种要求,真正虔诚的僧人应该做到“不食人间烟火”,俗世的喜怒哀乐不会进入他们的心灵。可是我所了解的那位僧人,尽管在佛学院中取得了相当优异的成绩,但当他面对发生在身边的贪污腐败与玩忽职守时,依然不能熟视无睹。可是在我看来,他并不认为这种现实的责任感违背了自己心中的信仰,也没有像影片中Sister Luke那样始终在信仰的虔诚与现实的责任间倍受煎熬。
同样拥有沉默平静的信仰要求,同样拥有强烈的现实责任感,为什么Sister Luke始终面临着心灵的挣扎而我所熟悉的那位僧人却生活得充实而逍遥呢?我想,这大概在于Luke与生俱来的自我实现感吧。
Luke美丽、聪颖而富有责任心,她力求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极致,她要求自己在最大限度上帮助那些身陷于病痛折磨中的人们,同时也要求自己成为完整意义上的虔诚修女。而我们已经论证过,这种苛刻的要求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它在凡人身上是难以实现的。
事实上,这种两难选择的悖论在逻辑上似乎是难以超越的,如果希望在这样的角色冲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就只有像我所熟悉的那位僧人一样做到“难得糊涂”。可是,对自己要求严格得近乎苛刻的完美主义者Luke,不会允许自己故意忘记上帝的教条,于是,她也就难以享受“难得糊涂”所带来的轻松惬意和自得其所;当她认为自己不可能再履行真正意义上修女的义务时,就果断地换下了修女服,回到了凡人的世界中。
也许在我的僧人朋友看来,只要把信仰留在心中就是最大的真诚,不懂得“糊涂”的人,注定无法在虔诚的信仰和现实的责任间找到平衡,也就注定要承受灵魂的挣扎和心灵的煎熬。可是那种基于“糊涂”的轻松和快乐,真的不会减少我们信仰的纯粹和虔诚吗?基于忘记教条和忽视那些难以被监督的宗教要求的自在惬意,真的不会减少他们和上帝或佛祖之间的距离吗?这种轻松,到底是人生真正的大智慧,还是欺骗自己心灵的廉价麻醉剂呢——That is a problem.

片断四:真的神正在地狱拯救迷茫的魂灵,而非在天堂歆享众生的膜拜。
我承认自己是凡夫俗子,不能从现实中窥见上帝和天堂的存在,我的智慧和精力实在有限,尚不能领会彼岸世界的幸福美好;所以我赞成Luke的抉择。我想,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也更愿意将自己有限的智慧和精力,贡献给“让更多人过上更好生活”的实际行动中。
耳机里又传出修道院清亮的钟声,那钟声似乎就叩击着我的心扉,使我联想起在某个天主教堂度过的那个早上。当全身心地沉浸在那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时,我几乎真的感受到了那种超然于世的震撼和感动;可是当我把目光从圣坛上的十字架上收回,当我看到身旁衣着褴褛的虔诚信徒时,却发现那种完全服务现实的责任和使命依然占据着自己的心灵。
与Luke一样,对此岸世界与生俱来的责任和对彼岸世界超然生活的向往也时常同时出现在我的心中,但比她幸运的是,我的信仰和我的理想都统一在“使更多人过上更好生活”的现世要求下,而避免了那种徘徊于信仰的虔诚和现实的责任之间的心灵挣扎。
在钟声的叩问下,把右手放在胸口,摸着自己的良心,我愿意为以下的思考承担责任:我想如果超然的上帝真正存在,他只会觉得这种为现世谋利益的想法幼稚,但不会觉得它低俗;既然一切宗教都归结于使更多人过上更好的生活,那就没有必要压制别人以证明自己的神圣。如果真的有一个神,或存在神的世界,我相信神会赞赏那些虽然怀疑他的存在却愿意为了同样理想而奋斗的人,也会鄙薄那些为了证明他的伟大而剥夺自己同伴幸福和自由的人。因为前者充其量只是无知,像善良而单纯的小孩子值得同情,他们不懂得效用函数,可有着善良的动机;而后者却没有那么崇高,尽管也许他们说得很对。

4 ) 从信仰看《修女传》

一、修会的成圣观
《修女传》有很多台词和情节都反映了这所修院的成圣观。有意愿加入修院的女子都要经过历时很长、很谨慎的自我检验,以此确认她们是否与这所修院的成圣观一致。首先是操练她们外在的静默,比如晚祷之后到第二天早祷之前不可以说话,除了工作以外不可以闲谈,关门的时候动作要轻等等。修院认为内心的静默是为了保持与上帝持续的沟通。其次是操练她们内在的静默,她们必须舍弃自己的意愿、回忆和对世俗的留恋,保守内心清洁宁静。当我们看到修院这样的生活方式时,会自然地以为她们的信仰生活在于出世隐退。但从影片的台词可以了解到,修女的生活并非在于出世隐退,而是在于牺牲,这种牺牲也是对基督的跟随和仿效。在操练静默的过程中,修女们不断发现和克服她们的缺点和欲望,操练谦卑,朝着完全人的方向努力,最终与钉十字架的基督连结。或许有人批评,修院这种让人放弃七情六欲、必须完全顺服的方式太不合理,但实际上修院给人充分的选择机会,从入会到初学生、到保守生,再到三年的誓愿,最后是终身的誓愿,如果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有人认为自己的成圣观与修院不符,就可以随时退出。有些修女认同“神贫、守贞、顺服”能够很好地操练敬虔,她们就留下来乐于做一名修女,而有些人,比如路加修女,常常质疑这种方式,她与这所修院的信念不同,便不适合在这里做修女。正如院长所说,如果有人不认同通过操练谦卑实现与天主的连合的方式,她就不属于这里。
影片展现了修院以认罪、悔改和补赎的方式操练修女们的品格,这一切的过程都在规定好的礼仪之中,或者说,修女们的生活就是进行中的礼仪。她们按照次序走到中间承认自己的过失,再由其他修女提出善意的指正,然后由年长的修女指示她们如何做补赎,最后按照规矩执行补赎。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个人开诚布公地认罪悔改,不会遭到她人的嘲笑和另眼相看,她们的补赎也是按照所定的次数与方式,这都使认罪、悔改和补赎的过程十分庄重合理,减少了过程的尴尬性和羞耻感。
另外,修院的成圣观虽追求完美,但没有完美主义,修院对人的罪有很现实性的认识。院长对新入会的修女说,牺牲自己、克服欲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的确是一种对抗本性的生活,是为了自我完善而永无止境的挣扎,但唯有以爱为出发点的时候,才有可能做到牺牲。当路加修女因挣扎而忧愁痛苦时,她说她向往有一天能够达到那种宁静的境界,服从成为自然,挣扎终于结束。而年长的修女说,根本没有那样一种境界,在成圣的过程中必然会挣扎,但过刚易折,虽然不能轻视错误的严重性,但不能让罪恶感和懊悔感毁掉自己,过分苛求完美会使人挫败灰心,失去快乐,而一个不快乐的修女注定是失败的。

二、传统神学与世俗神学
从表面上看来,路加修女离开修院是因为她叛逆的性格无法忍受顺服的生活,或是因为她父亲的死而引起的仇恨无法消解,但根本原因在于路加修女与修院的呼召不同,修院背后的理念倾向于传统神学的救赎观,旨在脱离世俗、接受天主的超自然恩典;而路加修女更倾向于世俗神学的救赎观,通过帮助、救护弱势群体而事奉天主。有一句台词很好地暗示了这一点,路加修女说,他很仰慕佛图那提医生,她常常想,当他开刀的那一刻,一定离天主很接近。笔者在网上看到的影评大多认为路加修女后期质疑宗教信仰,认为这部电影是对天主教灭绝人性的修道生活做出批判,但笔者认为,路加修女和修院的张力并不在于是否相信天主,或是修院的规定是否灭绝人性,而在于人到底要选择通过怎样的方式事奉天主,是按着自己的热情和能力改变世界,还是通过操练完美的品格、将自己纳入修会,以群体的方式发挥影响力。 她们虽有同样的目标,不同的人却选择了不同的路。对于路加修女来说,教堂的钟声打断了她对患者的关怀与救治,但对于其他修女来说,规律的信仰生活是她们的坚固保障,她们依靠天主的爱来牺牲自己、服事别人,教堂的钟声是天主对她们的呼召。可以说,这部电影的导演抛出了两种选择,似乎二者都有其合理之处,关键在于一个人的呼召为何,也许天主正是使用不同人的不同呼召成就不同的服事。

三、修会的宣教观
从电影中可以看出,修会在刚果建立了教堂、医院、学校,她们帮助当地人的建设、医疗和教育,和修女搭档的医生是非信徒,她们的助手戴着巫医给的护身符,似乎她们并不急于使当地人皈依。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修女不是在用言语传达信仰,而是用行为影响周围的人。从入会起,她们操练舍弃自己的自由、意志、回忆和对物质、朋友的依附,以至于她们在刚果的时候,可以忍受炎热的天气,艰苦的物质条件,孤独的人际环境,面对当地人和白人的调侃也可以泰然处之,甚至舍己到一个地步,可以为当地人毫无怨言地感染麻风病、遭到谋杀牺牲性命。如此就可以理解,修院对修女的差遣如此谨慎,是因为拥有成熟品格的修女才能在刚果那样的环境中坚持服事别人。但这并不是说,修院的方式是唯一最好的方式。路加修女离开刚果的时候,火车车厢里都是当地人送给她的鲜花,与她合作的医生也目送她离开,可以说因着她个人对于刚果的奉献心志,她比其他因服从差遣而来到刚果的修女更加倾尽所有、竭尽全力,也因着她的专业能力和事奉领域的完美结合,她的工作十分出色。遗憾的是,当时作为一个单身女性,没有机会只身跑到外国实现自我理想和价值,不得不通过加入修会来达到目标,不然路加修女能在刚果做更多的事,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5 ) 让人感觉到压抑,但不失为一部好电影

挺喜欢这部电影的,来分享一下看到的内容。 人如果想要尽可能减少遗憾和悔恨,甚至于期望获得幸福,就一定要learn to know ourselves. 因为我们并不是我们所以为自己是的人,我们也并不一定能够成为自己标定为榜样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limit,有行善的心是好的,但在行善的时候,要尽力地小心避免作出自己本无法承受的牺牲。 至于落实到具体行动,我想,我们能够做的是认真地对待所有内心的声音,因为它才是帮助我们发现“何为真正想要”的钥匙。无视这些声音并不会让它真的停止,它只会提高音量在心中回旋,直到我们被逼到不得不直视它为止。 当然也有想不明白的地方,Sister Luke对遵循戒律与救助病人无法兼得感到痛苦,如果ta在两者冲突的时候按照内心做出选择,比如选择打破戒律帮助人,其实也并不需要离开教会——只要做出选择承担打破戒律的后果就好了,好像也并不是什么很重的惩罚。 真正让ta感到痛苦的好像还是无法做到完全的宽恕,平等的爱人,凡事尽善尽美,不受惩罚… 成为一个完人。 但是,留在教会里的其他修女都是完人了吗?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点,是在Sister Luke即将离去之前,ta和那个想要加入教会的女生Lisa(这姑娘在一腔热血地偷偷支援地下反抗军)之间的对话: “You’re not entering because of any personal feeling or admiration you might have on any of the sisters?” “No, not really. I don’t think so.” “I just want to know Lisa, because I’m going out.” “I felt you are going to.” “I’m glad you coming in.” 我们想要努力变得更好,好让我们深爱的人可以以我们为荣。我们总希望可以为他们做点什么事情来回报他们对我们的深爱。 然而,我们深爱的人,并不要求我们有多努力,更不要求我们做得有多好。他们爱我们,仅仅是因为他们单纯地爱着我们,而不是因为希望从我们身上得到回报才来爱我们。 我深深感动于那无私而伟大的爱。 无条件的爱往往最动人。 这样的爱,让想到最近看的电影《你好,李焕英》里的贾小玲的妈妈李焕英表现出来对女儿贾小玲的爱一样,她默默地付出,只希望女儿可以健康快乐。 以及,想到,我的爸爸妈妈收养我,并且抚养我长大这件事。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学习没有任何要求,一路上只默默地赚钱养我,供我读书。而并没有希望我可以回报他们,只希望我可以好好地活着。But I always want to try my best to make them happy. And that's why I was deeply moved by Hepburns's father's love for her.

6 ) 从宗教的角度评价下几部同类电影的异同和思考

1.这是一部商业片,虽然有宗教的思考,但并不宣教,这和《圣女之歌》、特蕾莎修女传记和小德兰的传记电影都不同。

2.这片子整体宗教态度对修道院是略负面的,偏向世俗化倾向的。片子故事背景在二战前后,是1959年上映的,年初罗马就宣布要召开新的大公会议,62年梵二召开,修道院全面革新解绑大批量修女离开,可以说电影中反思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3.如果修会生活的问题如这个电影主要反映在严苛的会规行为准则与自由天性的冲突、神性与人性的冲突的话,那梵二之后的修女数量应该增长而不是反之大规模萎缩,显然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你为何而成为修女?

院长嬷嬷的说明简洁入理,对于女主来说在一定程度上爱人超过了爱上帝天主,那她真没有必要去做修女而应该做一个医生。但是在修院的几年对她人生的成长是有着极大的帮助的,她有着大量的时间去思考,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确是个利器。

4.就商业同类型电影的宗教内容方面而言,个人的评价是《修女传》要强于《黑水仙》和《女教徒》,但不如《圣玛丽的钟声》和更后来的《修女也疯狂》,如果大家喜欢《修女传》那么《见习修女》也是非常推荐的。

7 ) 有关于无法服从

有关于无法服从,内心的更加坚强的声音。关于无法避免的社会规范,正式或非正式;关于自己内心的遵守,某种意志或信仰。

路加或嘉比,所面临的角色冲突。

意志过于强大的人总是怀有疑问,不是无法信任,只是视生命过于庄严,无法以一个未检验的规范来确定自己的价值观。无法完成的是服从。自己一直无法理解的军人的角色,完全放弃个人意志,这种再社会化的过程,之前的社会化在体内留下的毒还不知如何点点逼出。骄傲,不服从,多情,还有真实的仇恨,从嘉比到路加再到嘉比,每一步都,面孔清晰。这种挣扎,是否你也有过,路加只是总是说I should try.因为每一步都认真走过,所以才会有如此的挣扎。心要滚动一下才能变成石子。挣扎自有万钧之力,叫人不苟且,不迷糊。夫唯不争故无尤。只是在面对大天使干裂的双唇和渴望的眼睛之时,怎么忍心善良被不信任舍弃;在面对敌军入侵,身边的人的生活无辜的被改变,参军或牺牲,怎么甘心包容?如果褒贬失去分别,善恶如何报应?如果善没有分别,恶也就没有任何意义。面对生命,没有计较和分别,只是无法姑且概然的恶,看到敌军的护士不治而亡,就算没有狂喜,
至少从现实的层面来说,可以少一些伤亡。护士本是挽救生命的职业,但挽救的只是生物意义上的生命,人的存在总有大过生物本能的意义所在。总要有善良和同情心。如果一定要救,应该不分彼此不分敌我。护士,教师,记者,这些职业是否应该没有国籍、性别、阶级以及一切的标签,如果分别本身就是对世界最大的不公平。只是救赎人心之路如此遥远,该怎样在不满百的生年中减少人世间的苦恶?

8 ) 不歧视宗教人 也不推崇

直面的是勇者 逃避的是懦夫 相比修道院的小 世界的大才是人该呆的地方 坚定 再坚定 最终能在迷茫中再次坚定这才是修道 相比宗教生活 真正的生活才是磨练
  虽然这是有关信仰的电影 但是我觉得赫本最终的选择才是大无畏的勇气
  绝不是用宗教的集体意识去代替个人意志
  如果觉得自己弱小 那就磨练自己 如果觉得自己快要承受不了生活 那就咬咬牙
  而不是得不到答案就躲进宗教里去 那是 十足的懦夫

短评

是修女,也还是美女

4分钟前
  • kingfish
  • 力荐

前面越克制到了结尾后劲就更足。这部电影最大的优点在于这是一个没有偏见的故事,storytelling没有故意引导观众去相信什么是对的or批判什么是错的。

6分钟前
  • a little mark
  • 力荐

洛克修女的病症是对信仰的质疑而肺结核只是一个衍生物.

11分钟前
  • 树木夕凉
  • 力荐

虽然奥黛丽有很多电影不错,但这部真的不行,勉强给2星已经是上限了。我不懂给5星4星的什么心态,难道因为是明星就该给那么多星?!!这部电影她的表现太一般了!!

16分钟前
  • junzijian
  • 较差

没有比赫本更美的修女了银幕上除了安德鲁斯演的玛利亚。be a good nun then a good nurse境界是高啊。唤作我是宁死也不会剪掉长发的。pride & disobedience 这么有主见这么有质疑精神怎么好出家。战争带来的痛苦让她终于明白再不还俗就是自欺欺人cheat God。彼得芬奇精益求精的大夫能在刚果遇见真好。

20分钟前
  • vivien
  • 推荐

呵呵,一部模仿Robert Bresson 罪恶天使的奥黛丽赫本宣传片。

21分钟前
  • xi hu
  • 较差

1.长的要死。。特别是作为一部独角戏。。2.艳尼传~~~~如果指的是她内心艳丽,至少不能和修女外表的朴素达成一致,那么说明这个翻片名的还挺有想法的。。。3.港译(或者台译)在电影片名翻译上的贡献不在于一直没有放弃意译,而在于一直没有放弃古典式的意译。。

22分钟前
  • 铁扇公主
  • 还行

整整两个小时讲她如何经历各种考验,结果她终于成为一个被爱戴的修女后,却决定放弃。但想想其实是非常合理的,只有那些真正全身心的去追求过的人,放弃时才更无怨无悔。拿不起的人何谈放得下。就像曾经听过一句话,说两个相爱的人分手时,曾经毫无保留付出的那个人,反倒是走得更干脆的那一个。

24分钟前
  • 水木丁
  • 推荐

说AH不会演戏的,看的片少也不用到处炫耀……

27分钟前
  • \t^h/
  • 力荐

有时候觉得宗教挺虚伪的,人真的能面对自己的心灵吗?或许只有信仰,才能理解。 看这个片感觉挺压抑的,一个未完的故事,虽然人生也可能就在这种迷茫中,结束。

32分钟前
  • 私房歌
  • 还行

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在自我约束与自我解放之间寻求平衡

35分钟前
  • keta
  • 还行

“……尽管本片并不反天主教,但它对教会的描绘,迥异于当时绝大多数好莱坞电影,既非友善亲切的温情喜剧,也没有闪烁着虔诚光辉。它无惧于黑暗面的揭示,却摒弃了权威形象的刻板俗套。”

39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赫本惨白的一张脸,好憔悴。她的声音可真的好独特,女星里独一无二

41分钟前
  • 今生、唯爱
  • 还行

早该结束了,拖拖拉拉。

45分钟前
  • 歆然
  • 还行

所谓信仰只是要人无限服从。故事有原型,一位不想嫁人想要实现个人理想的女人,其理想竟然只有通过做修女才能实现。手术做一半还要去祷告,这不合时宜的古代仪式活该被摈弃。最后一分钟我真想为主角的决定大声鼓掌!电影强调了个人挣扎,顺便说了这些比利时修女在刚果做的善事。怎么不再顺便提一下他们国王当年在刚果干的“好”事呢?

46分钟前
  • 一颗大豆
  • 推荐

主题上多端寡要,自由派的宣传片

51分钟前
  • Horace
  • 还行

奥黛丽演的不错,就是片子有点闷

53分钟前
  • wowh
  • 还行

从事宗教事务算是一种什么心态?上帝的妻子们。到底也没多少关于信仰。或者更多的是自我挑战?

57分钟前
  • 一"一
  • 还行

每种信仰每种生存方式都自有其意义和违和之处。宗教何尝又不是一种体制,只为适合的人准备。巫毒或神圣,痛苦或满足,请跟随你内心的方向。

1小时前
  • 小凯撒
  • 推荐

Audrey Hepburn最最感人的一次演出,将路加修女的内心挣扎演绎得相当动人。

1小时前
  • Marty McFly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